在第二十六届生活禅夏令营闭营式上的发言——男营员代表 王伟

(2019年7月26日上午于文殊阁)

 

尊敬的明海大和尚、诸位法师、营员、义工:

祝大家吉祥安康!

台下的营员大都是九零后、零零后,作为一个八零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一、与佛法结缘

自上大学后,我就开始思考:怎样的生活是最值得过的?怎样的人生是最有意义的?此后,这成为了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课题。我曾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在大地上树起一座座坚固的建筑,作为自己的纪念碑;也曾立志成为一名学者,把自己的名字载入学术史中。但再坚固的建筑,终将化为尘土。而学者,终其一生研究这个世界,可能却并不认识自己。

怎样的人生是最有意义的?在最困顿迷茫的时候,大学的一门公选课,为我打开了佛法的大门。经老师的推荐,我参加了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

记得那次皈依、受戒时,作为曾经的怀疑主义者,当所有的人都在回答“能持”时,我环顾四周,心想:建立在没有全面了解基础上的信仰,真的可靠吗?

在那次夏令营上,我向净慧老和尚发问:“什么是妄想?有人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这是妄想吗?人怎样才能做到没有妄想?人修到何时才能没有妄想?”这也是与老和尚唯一的一次对话。后来,我发现老和尚所有的开示基本都可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虽然当时自己并未全身心投入一种信仰的生活,但老和尚所说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却可以作为人生意义的完美答案。

从此,我一直随身携带两本书,一本是《论语》,一本是老和尚的《生活禅钥》。老和尚的语言很平实却意味深长。有时候觉得懂了,其实只是皮毛。而理解的难度在于,自己缺乏相应的体证。

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即生活与生死。如何转化生活中具体的烦恼?如何面对生死?这也是我们这次夏令营的主题“生命关怀之光——佛法在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领域的运用。”

二、用佛法对治生活中烦恼

在纪录片《生活禅者》中,净慧老和尚说:“生活禅夏令营,就是要接引青年从迷失的状态走向觉悟的状态。”如何从迷失的状态走向觉悟的状态?如何除却妄心,复归真心?老和尚说:“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这些天无论在禅修,还是讲课中,各位师父也屡屡提到这个功夫。明海大和尚说:“情绪的觉察功夫有四个要点:第一,情绪不是我;第二,所有的情绪都可以被我观察;第三,所有的情绪在被观察时都可以被转化;第四,直接观察,不要贴标签,不要进行价值判断。”而我们大都将情绪中的我、妄想中的我,执以为我。所以,功夫要从当下一念开始做起。

三、佛法与临终关怀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风华正茂的我们,可能对死亡的感受还很遥远。对我来说,祖辈的相续离世,让我看到死亡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几天的课程,我对死亡问题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慧开法师说:“生命是一场连续函数。”生命源于无尽的过去,流向无尽的未来,依据个人的业力流转生成。

临命终时,有的人走得干净利索,而有的人躺在床上,饱受煎熬。我们如何给予临终者更大的关怀?法师、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了有温度的分享。每到会心处,无论是台上讲课的法师、老师,还是台下听课的我们,眼里都充盈着泪水。

在《高僧的生死观》中,各位法师分享了老和尚圆寂前的种种,老和尚潇洒自在地离开,尽显了禅宗高僧的风光,让我们对修行、对佛法更有信心。

四、寺院生活

在“师父说”夜话中,明海大和尚问一位营员:“法师的开示与学校老师讲课,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听闻佛法永远只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那么纵使掌握得再好,也将终究与佛法错过。因为,佛法是佛陀根据自己生命的经验,而对大众的教诲。

那么,如何将佛法变成我们的活法?就在我们的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就在每日的禅修上课中,就在每日的行堂就餐中,就在每日的出坡劳作中。

在《高僧的生死观》中,法师们回忆了自己与净慧老和尚相处的点点滴滴。虽是细碎的事情,但听起来却很有滋味。上楼梯时鞋子怎么摆放?下楼梯时鞋子怎么摆放?拿起抹布该如何擦桌子?老和尚做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能够把自己生活中最细小的事情安顿好的人,同样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生死安顿好。

老和尚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诗和远方”在我们看来,好像在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另一个物理空间中,而老和尚让我们看到,一个禅者的生活本身,有诗、也有远方。

五、结语

感恩柏林禅寺这个千年道场。感恩明海大和尚,各位法师、老师的法语布施。感恩各位义工、常住,为活动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恩为这活动提供物资的布施者。也感恩生活禅夏令营的发起者净慧老和尚。感恩!

最后,愿我们都能“觉悟人生,奉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