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三) 崇辨法师

(2019年7月22日早课于普贤阁)

 

崇辨法师:好,各位营员请起立,请对面站立,合掌,恭请法师进入坛场。

(法师入场,大众向上问讯,合掌,唱诵《炉香赞》,三称圣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开经偈》,读诵《慈经》)

《慈经》我们恭诵圆满。下面我们请大家跟着木鱼的节奏一同来念诵《心经》,以及《普贤行愿品》偈颂。我们用唱诵的方式,大家试着跟随寺院日常唱诵的音调和节奏,熟悉这种氛围。我们先合掌,三称观世音菩萨名号。

(三称圣号“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唱诵《心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大众请放掌。用这种唱念的方式,我们读诵经典的时候有一种节奏感,我觉得好像心里有一个小精灵在跳舞似的,是喜悦的状态。大家如果感兴趣,把《佛教念诵集》当中的这些内容熟悉之后,再配合刚才我给大家提供的梵呗唱诵资料,你们越发会觉得诵经的利益是广大无边的,而且是非常奇妙的一种体验。

今天的经典读诵先暂告一段落,下面还是进入到心得分享。今天讲第三个部分“心清闻妙香”。这个名称是我偶然读诗词想到的,觉得有共鸣而且文辞清新,和我们出家修行的生活相应和。这句诗词的出处有三个,其一我是看到宋朝姚勉所写的《感山十咏·旃檀林》这首诗:“心清闻妙香,宴坐旃檀林。坐香元不断,莫作死灰心。”“死灰心”是说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但是大家切莫做这种冷漠状、高冷状,让人难以接近,我们需要找到让人亲和的一种状态。另外两首诗词中也有“心清闻妙香”这个句子,一处是北宋李之仪的一首词,这个意境也挺好的,“暑方烦,人似愠,怅望林泉幽峻。情会处,景偏表,心清闻妙香。”另一处是唐代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当中有一句:“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

其实,我们佛法讲这种香是由内熏,不由外得。有读过《六祖坛经·忏悔品》的同学就知道,将无学圣者于自身成就的五种功德法,称为五分法身,并以香来作比喻,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在大和尚主法佛事的时候,会在香盘里拈香,大家看到香盘的外侧垂着一块庄严绸布,上面会绣着“戒定真香”这四个字。虚云长老的年谱中有说到其诞生时的瑞相,“父母同梦一位长须身著青袍长者,头顶观音,骑虎而来,忽跳母榻,同时异香满室”。在《坛经》末后也说到六祖慧能大师圆寂之后“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所以,这种香并不是说祖师身上携带了些香块、香料之类的,而是由戒定慧三学长时间熏修所生发出来的一种妙香。当然,日常寺院的佛事还得借由香粉或者说熏香、香炉来营造出宗教的庄严意境和氛围。

如果家居用香,我这儿也有个建议,就是用短一点的香,不要燃香的时间太长,是一位学中医的好朋友告诉我的。如果我们在室内待久了,房间里面的空气质量会下降,所以用一节短香来调控室内的环境,但是如果长时间熏香,室内的细颗粒物含量会比较高;而且体质弱的人对香会比较敏感,所以要借鉴这个养生的方法。当然,香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因时因季节而使用不同的香料,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香的使用十分有讲究。

这个板块我准备分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叫“尺牍传心”。尺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札、书信。相信在座的一部分同学还有用手写的方式给人写信、寄信,这种交流方式在现代生活中显得十分珍贵。

这两则信札是我写给两位善友的,其中一位是明建居士,他性格开朗,与我年龄相仿。十年前,即2010年年底,我即将去邢台玉泉寺剃度出家,然后老和尚就请明建居士从河北到黄梅四祖寺接手《正觉》编辑部我之前所负责的工作。他现在对于禅意文创的设计,包括微信公众号的管理、书籍的装帧等方面有非常好的审美和创意构思能力。所以我时常就一些网络布局、书籍编撰,包括公众号运营的事情请教他。2017年的某天,我突然想到给他写一封信,他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而且对于传统文化也非常有兴趣。

书信的题目叫《赠明建仁达善友》,内容是这样的:“自庚寅年与明建居士相识于双峰四祖道场,至今已有七载”,庚寅年就是2010年。“彼此切磋,辨获益颇多,感恩铭念于内”,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内心油然而生对他的一种感激之情。因为他业务能力很强,非常有责任心,除了四祖寺《黄梅禅》编辑部这块的工作,还兼顾着生活禅道场的其它法务,我觉得能够坚持在寺院发心做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遂沐手抄录阳明先生《元夕》一首以寄怀友谊于浩然天地之间”,我就用小楷抄写了王阳明的一首诗给他。因为我跟他不在同一处共事,彼此之间有地理上的差距,虽然见面的时间并不多,但平时都还经常保持联系,很感恩近十年的这种友谊。

这次夏令营,我还非常幸运地碰到十年前在四祖寺相识的一位同学,当时他还是一个小学生,由父母带着到黄梅参加禅文化夏令营,现在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快要入学读研究生了。还有昨天崇谛师讲课的时候,我碰到了2008年参加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的同寮室友,他是随崇谛师一起过来参加柏林寺的生活禅夏令营。我俩有好些年都没见了,当一见他我就问到,你是某某吗,他赶紧跟我握手表示确认无疑。我还存有一张照片,是2008年我们在四祖寺夏令营同寝室的四个人在停车场搞怪,他假装拎着我的耳朵,然后旁边一位室友手里拿着芭蕉扇,给我扇扇子,就那么一个瞬间给抓拍下来了。这两次巧遇让我很惊喜也很感动,其实这十年当中的变化还是挺大的。

第二封书信,是与一位中学生晓阳同学的文字交流,他母亲经常到开元寺参加法会,与他相识是一种机缘。我先把这封书信简单念一遍,“晓阳同学你好,昨日傍晚在开元寺法堂前碰到你母亲高居士说,你利用周末难得的假期也随家人一起来到了邢台,师父听说以后内心无比的欢喜。想想和晓阳有过两次谋面,一次是丙申年腊八后”,丙申年就是猴年,就是2016年那个冬天,我在柏林寺参加了禅七活动,仅过来参学了三天。因为开元寺的禅七法会一般在腊月初五就结束了,然后我就提溜着行李,到古佛庵住下,在柏林寺禅堂学习仪轨,小住了三天。

“晓斌哥”,高居士有两个孩子,一位叫晓斌,一位叫晓阳,晓斌是长子。“晓斌哥把我从柏林寺捎到石家庄,顺便也将你和同学送到栾城二中校区”,晓阳在石家庄二中的栾城分校读书。“路途中我还时常从副驾驶位置转身与你交流学校的生活情况。第二次是丁酉年上元节吉祥法会”,也就是2017年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的吉祥法会。“你随母亲来开元寺参加活动,我对晓阳的印象是腼腆而内向的。”因为他话语不多,尽管我时常地向他发问,但他基本上就用表情或者用一两个字来回应我。

“听说你已经初三,到了毕业年级,节奏紧张,压力较大,师父特拈出韩愈《进学解》当中的两句话来给你加油鼓劲。其辞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期晓阳专心致志,力争上游,安乐生活。晓阳所经历的,我大都有体验,故你的所思所想,我能理解。晓阳若愿意,可把我当作好朋友一样看待。当然母亲为你所做的一切,你需要懂得感恩理解,因为家人从心底是爱你的。”所以暖暖的一个爱心。(众笑)

其实我想让大家鼓掌给晓阳加油,后来问到他母亲,他的中考成绩不算太理想。因为我从他的表情感觉出他心理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希望跟他交流,以缓解他内心不安和紧张的情绪。因为他母亲也说到,确实好像再怎么努力、参加考前培训班,学习成绩也难有起色。当然我想任何事儿尽力了就好。所以昨天崇谛师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还有一句话就是“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我们只要努力了,注重这个过程就好了。

今天我们讲的第二个话题叫做“僧家不比世情浓”。佛教认为出家人应当看淡世情,专注于修道生活,这样才能在道业上有所成就。所以我们出家人不能沉湎于世俗关系,但也并不是说我们要保持一种高调和冷漠,出家与世间必须得保持一种距离,这样出家人自身才能有一种山林修道的气质。

我把日常碰到的居士归个类,第一种叫做不食烟火型。他来寺院把自己当作佛菩萨来勘验我们出家人修行功夫的,也就是说他自己烦恼都没解决,他来检验我们出家人的修行功夫,看你会不会发火,这是一种。第二种叫妈妈安慰型。因为我们好多出家人都挺年轻,都挺庄严,然后很多中老年居士就会看到我们心生欢喜,有的会当做子女一般呵护看待,所以作为居士千万不要对出家人生起这种像对待子女一样的爱慕之心。第三种就是强迫顽固型,这一种就有点可怕啰,他觉得我对出家众或者说我对僧团有了贡献,就应该在寺院里面受到优待。大家能理解这种心理吧,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但是一定要超脱出来。佛教讲三轮体空,你布施了,布施的对象也有了,你布施的物品也有了,哪怕是净资也有了,但是你一定要放下。你做好事,但是不要求名,求回报,因为有了回报之心你就会很痛苦。昨天我讲我们佛教讲的苦有一种求不得苦,你总想着有一种对等平衡,但是又没满足你的心理需求,你就开始狂躁。所以说这种也是不可以的哦!

寺院有一句俗话叫做:“客至莫嫌茶饭淡,僧家不比世情浓”。所以说我们出家人接待各位的最高规格也就是请喝茶,吃茶去,这是赵州和尚所延续下来的一种风范。各位一定要能够同情地理解出家人,你才能更好地理解佛法。所以大家也要理解,出家众也有出家众的难处,如果你是我们,你想想面对我刚刚所说的三类居士你会怎么办,其实有时候很难办的。作为寺院的知客师父,他的工作大多是对外的,每天面对各式各样的人,不同种类的人、不同层次的人,所以作为知客师父一定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否则会很难办事的啊!

我们僧家确实不能把佛法来当人情。所以从古至今的高僧大德都是平平淡淡的,也就是以平常心来对待往来的信众,来对待我们有缘的各位善知识,不会有贫富、贵贱之分的哦!在很多世俗的人看来,出家人有些不近人情,不近情是因为我们要修道,所以我们必须与世间保持一个距离。弘一大师有一句偈语说到,“君子之交,其淡若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就是刚刚这个意思。一定要保持适度的距离,包括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都是这样,包括家人之间也是这样。如果两个人太腻歪了,靠太近了,就像刺猬,互相取暖结果会刺伤对方,太远了又觉得相互冷淡了。所以这个合适的距离只有靠自己去把握,每个人的心理承受都是不一样的。以上所说是我们僧家的一种情谊。

我们看两位祖师大德的风范,一位是赵州和尚,赵州和尚有个很著名的公案,在这儿我用很通俗的语言来给大家说明。就是他接待来客有三个等级,一个是当时藩镇的赵王王镕来礼拜他,大家都以为按照常理嘛,当一个割据藩镇的一个王来礼拜和尚,和尚肯定要兴师动众地招呼常住到山门去迎接。哪知道呢,和尚反其道而行之,不按这个套路走,他在禅床上安坐不动。赵王礼拜赵州和尚以后,弟子中有人问赵州和尚:王来礼拜您,您怎么不起座啊?言语中充满了不解。赵州和尚告诉弟子,你们不懂我待客之道。若是末等人来,慢心高举,我会出山门而迎接。末等人不是说是很低劣的人,是说可能跟我非常疏远的,我不太熟悉的,别人第一次好不容易远道而来,我到山门外迎接。中等人来,我已经跟你比较熟悉了,我会下禅床,可能到观音殿前,到普光明殿,走近一点我迎接你。如果是上等人来,我跟你非常熟悉了,而且你丝毫没有任何架子,没有任何分别心,我会在禅床上迎接你,这是最高礼节啊。

当然这种祖师风范我们不可以轻易模仿,因为别人可能会觉得你自恃清高。只有到了赵州和尚这种修为(赵州和尚年高德勋,八十岁到观音院驻锡,而后在此弘化四十年),在行为举止上超迈俗流,别人也不会觉得你很超格、很清高。所以自己的年龄、能力还有德行需要相互一致才好。刚才这样说明,大家就能充分理解赵州和尚的良苦用心了。

当然这番解释只是权巧方便,其实赵州和尚是观察到众生在根性上有种种的差别,但是他还是以平等之心来对待。大家需要明白的是,平等其实是建立在这种性相差别基础之上的。所以经常有人会责问我们出家人,为什么老说平等,但是你们好像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又比较冷淡呢?其实我们还是会观察人的根性,不是说所有人都一视同仁,那样不明智,也不能很好地去协调解决一些矛盾。

还有永明延寿禅师的这个例子,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此从略,稍后我会把这个课件副本做好给大家分享。我们现在合掌,最后来做回向,今天的分享到此圆满。请大家合掌,我念一句,大家复诵一句: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感恩大家的参与,祝大家快乐好心情,阿弥陀佛!大家请起立,请对面合掌,恭送法师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