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二)崇辨法师

(2019年7月21日早课于普贤阁) 

崇辨法师:好,大家现在先起立。请对面合掌,恭请法师进入坛场。

(法师入场,大众向上问讯,唱诵《炉香赞》,三称圣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开经偈》,读诵《慈经》)

《慈经》的部分恭诵圆满,今天是非常吉祥殊胜的日子,大家知道是什么日子吗?(众人回答:观音菩萨成道日)。大家都很有智慧,也和佛法非常有缘。所以我们今天在早课部分,就一起来读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当中的偈颂。

(大众合掌,三称圣号“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读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颂)

《普门品》偈颂部分也读诵圆满了。大家看到配图有一张水月观音的造像,这是北京法海寺的壁画,非常有名。如果对佛教造像艺术领域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查阅相关的图册,非常精美的明代壁画。

我们今天读诵功课的内容先告一段落。下面开始今天的心得分享,当然通俗来讲就是“脱口秀”啰!所以,坐在C位非常不容易啊,当然了,我们诸位法师、营员也都在C位啊,C不光是center,还有corner,所以,这个方位、地理位置不太重要,你的心理位置很重要。

今天的主题也和观世音菩萨的精神是相联系的,叫做“慈悲愍众生”。昨天大家上晚课念诵《礼佛大忏悔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十八佛”,前面有一个偈颂:“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这个题目就是取自于第一句话,表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和智慧。

今天的分享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部分就是关于我的剃度恩师上净下慧长老所恢复的诸刹丛林的一个剪影。我们感恩净慧老和尚恢复这些古刹、道场,使大家能够有机缘来体验佛法,来饱餐甘露。

这是我昨天晚上突然想到的,像海和尚回顾夏令营一样,把配图放上去。所以我选了两张,右边这张是我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张美图,是去年夏令营的一位营员所拍摄的,我请这位营员把这张图片发给了我。雨后的(柏林寺)山门,天空澄澈美丽。左边是我自己拍摄的万佛楼当中的五方五佛。这是老和尚恢复的柏林寺,是老和尚“创业”白手起家的一个寺院,也是从这里生活禅的理念才得以落实并发扬光大。

这是我现在常住的寺院,河北邢台大开元寺。图中是山门的夜景,因为开元寺门外是一个文化公园广场,文化公园广场是归市政来管理的,他们为了彰显邢台的地方文化特色,就把寺院的山门以及围墙都用景观灯给亮化了,我们寺院的地界是一个方形的,方方正正的,寺院坐北朝南。右侧图片是进入山门后的一方池水——“安莲池”,到了夏季就会变得生动而美丽,中间有莲花,还有莲叶,相衬映的还有我们的小鱼儿,当然没有花无缺啊,(众笑)旁边有雕刻的龙头喷出水流,显得十分有活力。那些小鱼儿会顺这个环形的池水游来游去。所以,我不禁地想到庄子和惠子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下面是大开元寺的禅堂,其匾额为“大开元宗”,大家看到图片当中,禅堂两侧有配楼,这也是常住僧众所居住的位置。欢迎大家有机缘到开元寺参访。

下面是净慧长老2003年回到湖北中兴的宜昌当阳玉泉寺。这是智者大师曾经驻锡的道场。对佛教史有了解的同学就知道,智者大师是隋唐时期非常重要的天台宗大祖师,他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以及《摩诃止观》等等非常宏大的巨著,关于天台宗教义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研读这天台三大部。

下面是湖北黄梅四祖寺。黄梅四祖寺主办的一个杂志叫做《黄梅禅》,原来叫《正觉》,由本焕长老创刊,2003年净慧长老到湖北之后又复刊。2009年我毕业之后直接去了《正觉》编辑部,在那儿做责任编辑,当然那时还是学生,还是在家居士。左边的图是四祖寺去年冬天的雪景,下面是伽蓝殿和观音殿,还有钟楼。前面有一株柏树,叫“祥云柏”,因为它上面的这个蘑菇头像一朵祥云,据说是四祖道信大师当年亲手植种的,这株柏树有上千年的历史。右侧是四祖寺山门外的灵润桥,是元代所修建的一座古桥,它上面构件的历史感让亲临者仿佛穿越了时空。夏季寺院里面有些热,我们通常到灵润桥上纳凉,桥下有一股淙淙的流水,而且还有很多石刻,其中有柳公权刻“碧玉流”三个大字。大家有时间可以去四祖寺,到灵润桥上面纳凉消暑,晚上阵阵凉风吹来,非常地惬意舒适。

下面是净慧长老纪念堂,也就是原来老和尚丈室的门口。净慧长老住持四祖寺的时候,那会儿丈室门口的花坛里就立了一座微型的观世音菩萨像。这座像其实和待会儿我要演示的老祖寺山门口的那尊观音像是一样的。因为这是在老祖寺中兴之前,石材厂送来的一尊模型,要照着这个观音像来做。确实,在老祖寺山门观音像建起来之后,九米九高的观音菩萨拿着净瓶非常地庄严。

下面图片所示为黄梅老祖寺,我在老祖寺常住了有近五年的时间。老祖寺坐落在黄梅北部的紫云山莲花峰下,距离四祖寺有将近四十分钟的车程。老祖寺历史上有一个很神奇的人物,就是它的开山祖师——千岁宝掌和尚。大家从这位祖师的名字就能够知道,宝掌和尚的世寿有一千余岁。当然世寿千岁这件轶事在一般人看来难以置信,俗话说:“山中虽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在世间百岁以上的人已不多见,更难相信还有活了一千多岁的人。千岁宝掌和尚在《五灯会元》《佛祖统纪》等佛教史籍中是有记载的,据说因为他在出世的时候,左手握拳,一直不展开,直到他七岁的时候,礼拜其剃度师父之后,才张开手掌,掌中呈现出一颗摩尼宝珠,众人叹为惊奇,故取名为宝掌和尚。因为宝掌和尚生于公元前414年(周威烈十二年),逝于657年(显庆二年),共活了一千零七十二岁,所以称之为千岁宝掌和尚。

这是老祖寺的一个全景,远处大家看到有两个小小的山尖没?这也叫双峰山,和四祖寺那座双峰山是同名,但不是同一座山峰。这座山峰的海拔大约有一千多米,老祖寺所在的位置大概也有八九百米,它是一座非常清幽的道场。寺院前面是一池湖水,叫碧云湖。寺院背后,大家看到绿色部分是片片的竹林,寺院的周边没有商铺,也没有超市,不过有农家乐,因为那儿还有一个老祖村,有村民居住。周围有茶厂、有茶园。寺院自己有一个茶园,每年到了春季老祖寺常住会组织大家采茶,所以老祖寺的茶是非常绿色的。还有一个塔院,这是老和尚在中兴老祖寺的时候专门为千岁宝掌和尚,虚云长老以及他的恩师大鑫老和尚修建的一座塔院。右边是山门前水榭,大家看见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就是刚才四祖寺那尊微型观音的放大版,老祖寺这尊观音像有九米九高。这尊观音菩萨非常庄严,我日常在修学的时候,时常忆念的就是这尊观音菩萨。在老祖寺常住的时候,每每走出山门,就会看到这尊慈悲庄严的观世音菩萨。

下面第二部分就给大家分享十年前,也就是2009年,准确说应该是2008年下半年,就我刚刚说的毕业那个年纪,我写给老和尚的一封自荐书。我写这封自荐书是干嘛呢?因为我第一次去四祖寺时,我还记得是2008年4月,和同学一起,那是我们中国哲学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去四祖寺体验那种传统文化的氛围,在寺里小住了几天。在那几天寺院的生活中,我和同学们一起上殿过堂,爬双峰山,跟着寺院常住一起劳作。当然也和法师们交流、座谈,感触颇深。所以在座的同学会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就是寺院生活结束之后,坐在车上返程时的那种依依不舍。这种心念的起伏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生活中想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也十分不易。

当时感觉四祖寺那儿的人文山水环境确实是我心仪已久的理想境地,每当入夜,四周幽静,没有任何喧嚣的声音。寺院的生活节奏是非常有规律且平稳深细的,与我好静的性格不谋而合。也是在这次参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四祖寺有个《正觉》编辑部,我就觉得,诶,我的哲学专业不是与这工作还挺“对口”的嘛,所以回了武汉在家思忖,就想毕业以后到这个编辑部来工作。当时萌生了这个想法,我就酝酿着写这封自荐书。

昨天大家听课时所见到的崇谛法师,是我的师兄,十年前他是老和尚的侍者,通过与崇谛师联系,我就大概知道老和尚什么时候在四祖寺。因为师父那时候还兼任河北佛教协会会长,所以他南北两地法务很繁忙,指不定哪天在黄梅。刚好,崇谛师告诉我说,十一月中旬某一天老和尚在寺院。我就怀揣着自己手书的这封自荐书,到四祖寺亲自拜见老和尚。现在还能回忆起老和尚、崇谛师还有我,我们三个人在现在纪念堂(当时的丈室)座谈交流的情景,所以每当读到这封书信,我的内心依然很感慨。

从这个书信当中我还能窥见十多年前自己学佛发愿的初心。所以,不忘初心,怎么样回到原点,怎么样归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当时有些文字看似生硬,有些看似拙朴,有些愿景呢似乎也很宏大,也非常理想化。但是经过这十年岁月的磨洗,一点一点都沉淀下来,化为内心当中最坚实的力量。

所以我昨天在做这个PPT,乃至还有后面的一些内容,我非常感叹出家的不易,尤其年轻出家众的不易,所以大家一定要精进、雄起,在座的各位善知识也要护持好三宝。

下面是书信的正文。很多人会问我怎么会出家,当然我估计在座营员可能也有想问我这个问题的,这里就和盘托出。因为我奶奶和我母亲都学佛。我之前回武汉家中还给我奶奶的皈依证拍了张照片,她是95年在武昌宝通寺皈依的,算起来现在都已经24年了,一位老居士。她现在在家天天念佛,然后持午,她就吃两餐。每次打电话她都说让我好好学佛,好好弘扬佛法,然后自己老实念佛,一定要此生往生极乐世界。我说,奶奶,你要加油哦!

在奶奶带领下,我年纪很小就时常去宝通寺参加各种法会,开始都是因为好奇,去凑热闹,大家都去寺院烧香礼佛。当时呢,我是想学习成绩好,因为有时候我奶奶的佛友,那些婆婆阿姨们,就会告诉我,你去拜文殊菩萨,就是那个骑金狮子的菩萨,你要多拜拜他,眼睛会明亮,学习成绩也能提高。我就是这种心态,还是有求的。

在我们的教育经历当中缺乏宗教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太足够,所以那时的我有好多人生的困惑。然后奶奶教我学《弟子规》,我身体力行,每天在房间里念《弟子规》,然后读完能诵,诵完能持,慢慢地身心有了变化。当时我就体会到凡事要从“心”做起,我觉得这个和现在我们佛教尤其是禅宗冥冥之中有了一种默会。

在如此机缘下,我对未来人生方向的想法有所改变,原来我是学理工科的,本科是学生物的,后来读研究生的时候,又跨度非常大一百八十度转弯到了人文社科,进入哲学系学习。所以我尝试着用这种理解和修行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人生的困惑。昨天也有同学问到我们怎么把学术和修行相结合,这就是我所说的前提,一定要正确地看待宗教。

所以我想到四祖寺亲近老和尚及诸位法师,不断学习,努力进取,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么的简单啊。我想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又能为之奋斗,是多么好、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儿啊。所以福慧双修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当时是我的导师引荐我们去四祖寺的。四祖寺那种环境是我渴望已久的心灵家园,学习之余,也能够聆听老和尚暨诸位善知识的开示,有如春风化雨。而且,后来我的母亲也在我的介绍下去四祖寺参加了2008年的禅文化夏令营。我和我母亲同时皈依的,老和尚给我取法名叫“明经”。当时我还记得是在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那天上午,我拿着《生活禅钥》去丈室请老和尚赐法名,老和尚在扉页题签了“明经善友受持、深入经藏”几个大字。这本书我一直保留着。我现在出家法名也叫明经,就像明海、明憨等诸位师兄有“明”字开头的法名,当然我们也有“崇”作为字号,通常只会叫其中一个名字。

奶奶也学佛多年了,对我谆谆教诲,每次打电话就是告诫我,生活再忙碌也不要忘记国家的培育,要做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奶奶没怎么读过书,依靠自己的努力,翻字典,有时候问我,我给她做标注,现在《阿弥陀经》全文她能背诵了,所以很不可思议。所以刚才我为什么说出家人有一些难处,我也建议大家换位思考,试着从出家人这种角度来思考佛法,这样能对佛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所以我把这个求职想法跟爷爷奶奶还有父母详细说过,他们表示理解,很赞成。包括我出家,我父母和我爷爷奶奶都是举双手赞成的,不是单手啊。作为家长,能认同理解出家这件事,我觉得在这个时代非常难得。

自荐书稍微有些长,这是我节选的一部分。

下面四幅图片是我自己成长的一个历程,前面两幅是我在家时候的一些经历。这是2008年禅文化夏令营,在老祖寺大殿前,那时候还没完工,钟楼下面大殿前的广场。我看见老和尚我就上去顶礼,我那时候也不知道是哪儿来的一种力量,见到老和尚,不管当时那个地面状况是怎样的,我都直接拜下去。有一次在灵润桥那儿,老和尚在和其他居士谈寺院工程的事儿,我也偶然遇到,当时就直接在路面上,就车行走的路面上,拜下去,顶礼老和尚,然后赶紧找老和尚合影。当然这是我的最终目的啊。(众笑)

旁边就是2009年跟老和尚在五祖中山寺,那时候我已经到了四祖寺编辑部工作了,我当时在编辑部也负责拍照,和在座负责摄影的义工干一样的活儿,所以我能体会到作为义工的辛苦。旁边这一位是崇朗法师,就是现在邢台玉泉寺和邯郸二祖寺的监院,我和崇朗法师是一起剃度,而且我和他是前后脚到四祖寺的,我是2009年七月到,他是四月份到的。

后面是2011年我们做沙弥时行脚五台山,从邢台玉泉寺走到五台山台怀镇,前后一共经历行走了十一天。当时海和尚还在闭关,老和尚也是到五台山参加普寿寺的一个活动,看望明海大和尚。在我们出发行脚之前,老和尚就在玉泉寺跟我们说,我下个月在五台山参加一个法会活动,看你们到时候能不能跟师父在五台山碰面,最后还真碰上了。

右边是我们受戒圆满归来,受戒就是受三坛大戒(比丘、沙弥以及菩萨戒),大家展具搭衣在丈室顶礼老和尚,感恩老和尚的加持和护佑。老和尚谆谆教诲,给我们新戒比丘做开示。所以一路走来,我觉得也是非常地不容易,当然给自己加油和鼓劲,也把这种动力带给大家,带给各位法师,阿弥陀佛!(鼓掌)

好,今天我们的早课就到此圆满,最后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向,请大家合掌,我诵一句,大家跟诵一句: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祝大家观音成道日吉祥圆满,庄严自在,阿弥陀佛!(营员:阿弥陀佛!)大家请起立,请对面合掌,恭送各位法师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