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情绪不好时 李晓林老师组

(2019年7月24日下午)


李晓林老师:我们就准备开始交流。咱们的人数是二十个人左右,如果活动到四点半结束,每个人发言的时间是?

马卫局老师:一个人差不多六分钟。

李晓林老师:差不多是这样啊。从经验上看,大家一般到后半段会比较活跃,因为后面可以参考前面说的,所以后一半同学会说得比较充分。前一半同学到了后面,说不定会有补充,所以我们一开始时间不一定用得那么满。我们冲着四五分钟先说。大家每个人都陈述一下,当我的情绪不好的时候,我是怎么处理的。一个是说一说经历,那种典型的场景,怎么办的。另一方面,自己觉得应该怎么办的,愿意有什么改进的,也可以。

我简单地开个头,我如果说得跟个讲座似的,大家就没法说了。情绪不好的时候,应该是要对这个情绪做管理的。而这个管理,就当时来说,一个是观照,一个是采取一些措施,尽量在这种情况下把它息下来。当然观照本身也是措施之一。那么另一方面是,我们提早做一些训练,增强我们管理、面对各种事务的能力。

所以大家可以先说一说,没有准备特别充分也没有什么,说不定还更好,即兴地说一说就行。然后根据情况,我们再做一些讨论。

我开一个头。我从前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儿,比方说,我在学校工作,要评职称,等投完票了,有人就告诉我,你没有评上,差一票。在投票之前,我们都收到了关于你的匿名信。虽然你的成果是排在第一的,还有成果排在第二位的人也没评上,你们的成绩比第三以后的都要高很多很多,甚而是十倍以上,但是,你和第二都没评上。当时,我就回答说:“啊,没事,谢谢。”回答完了之后,心里还是很不高兴,眼看着这个心就变了。

那个时候还不会观照,即使信佛了,但是这个修行有的时候还是停留在嘴上。所以这个时候,看着自己就很生气。原来以为自己已经很会管理了,怎么到了这个时候不好使了?你不是要修行吗?你不是知道因果吗?你不是觉得这一切都有它自身的因缘吗?大约有十分钟,那个心还是没转过来。当然,之后就发现了自己水平不行,不是想象的那样,就去对治。这是曾经有过的经历。我就开这么一个头,现在咱们请这位营员先开始说说,好吗?

营员一:这个主题,其实我也想过一些,我就说一下我怎么做的吧。比如说,我会向朋友倾诉,我说出来后他会给我分析,因为有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当然,首先得有一个这样的朋友,能够理性地开导我该怎么去做,而不是让我情绪更不好。

还有,我情绪不好时,有时也会吃东西排解压力。然后,也会读经。学佛之后,我发现当我在情绪很压抑,或者很不高兴的时候,读经能够排解很多不良的情绪。读完经之后,我感觉其实也没什么事儿。

后来,在学佛过程中,我慢慢就想开了,因缘所生法嘛,现在遇到的麻烦可能是以前欠过的债,或者业障,我会这样想,就当我还债吧。我可能以前也是这样对别人的,我希望以后不再这样对别人。

还有一个就是运动。当我心情不太好的时候我会运动,运动完之后出一身大汗,这些不良的情绪也会消解掉。再有就是以前心里最最难受时就会哭。排解方法就这些。

李晓林老师:哭的时候是很伤心呢?难过呢?还是哭是一种排解的方式,放声大哭,当作一种运动?它起的作用是什么,你能不能再说一说?

营员一:哭的时候,觉得心里不甘,或者是有一种抱怨的心态,“哎,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哭过之后,情绪发泄出来,就好像是一种激素一样,当你把它释放出来的时候,就好一点了。 

李晓林老师:好,下面谁自告奋勇先说,给后面的同学留一点准备的时间。

营员二: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第一个是会远离那些让我不高兴的人和事,先让我从那个环境中脱离出来。第二个我会运动,跑步或者跳绳,三公里跑完了之后,如果还有那种感觉,再来三公里,直到跑到我非常累。运动之后,身体分泌的多巴胺也会去抵抗那些不好的情绪,会让人有一种欣悦感。再一个就是写日记,或者手机便签,或者是发一些只对自己可见的朋友圈。剩下的就是靠时间去调节、去冲淡这些情绪。(掌声)

李晓林老师:转移和排解,是吧?好,谢谢。

营员三:当我情绪不好时,我有时候可能会做一些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说,吃东西、睡觉还有一些娱乐活动等等。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不去尝试转移注意力,而是把注意力关注到我的情绪上来,理性地观察自己的情绪。

我记得明海大和尚讲课的时候说:“一、情绪不是我;二、情绪都可以被观察;三、所有情绪在被观察的时候都可以被转化。”这三点我也非常有感触。我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尤其是有不好的情绪的时候,我会把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情绪,观察它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又是如何消失的。

我觉得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如何保持觉知和正念。保持觉知和正念,我觉得可以有三个途径:一个是多读书,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二是经常反省自己,这可以让我们适应和习惯理性的思路;三就是可以通过身体的锻炼增强我们的毅力和自律。就这些,谢谢!(掌声)

李晓林老师:你讲得特别好!好,下一位营员。

营员四:两位老师好!同学们好!情绪是一个困扰我特别久的问题。情绪有很多种,我今天主要谈一下负面情绪,就是爱生气、爱发火,用佛教的话就是嗔心。我觉得我应该算一个嗔心比较重的人,比如说,排队的时候,我发现有人插队,我就很愤怒,觉得为什么不守规矩,非要破坏这个规则。最后忍不住,嗔心出来的时候,就感觉不吵架就不痛快。

后来自己有了小孩子。有了孩子以后就要教育孩子,然后就发现,孩子小的时候很听话,但是到了两三岁,叛逆期来了,你跟他再怎么讲道理或者好言好语说已经没有用了。小孩非常拗的时候,自己就搂不住火,把他骂一顿。但是每次骂完之后,就非常后悔,因为想到他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可能话都说不清呢,然后你这家长,居高临下的一个巨人,跟他发那么大的火,觉得孩子可能承受不了,所以每次发完火就很后悔。

遇到佛教以后发现,其实佛教对情绪的划分是很细致的,但它主要讲的烦恼就是三种,贪、嗔、痴。我那个爱生气是属于嗔恨里面的,它也有很多对治的方法。然后,我明确了一点,就是有嗔恨心肯定是一件不好的事儿,这个嗔恨心起来的时候,造的业还是挺大的。我认识到这个是错了以后,每次怒气上来的时候,我会尽量平复转化它,比如说会用离境、转移注意力等方法。

但是,我觉得是不是佛教里面还有更好的方法,听说对治嗔恨心要修慈悲,但是这个具体修法我还没有了解。我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探讨,佛教里面对治嗔心的方法,包括前面提到的这个“观”,具体怎么做?在那个境出现的时候,好像很难控制住自己的心,去把它当成一个客观的对象去观察。

我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之前的这些经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然后请老师和同学们帮忙解一下惑。谢谢大家! 

马卫局老师:我觉得浩楠(音)说得非常好。她能观察到自己的情绪,然后能觉知自己,当念头起来的时候她知道,这个是嗔心,她生气了,她觉得这是不好。其实我觉得,她能觉知那一念,它就是善念,那一念善念就能不断地去让善念增长。

她说自己看见有人插队,对那种不遵守规矩的现象很生气,我也是这样。其实我好多感受和浩楠(音)比较像,因为我也有孩子,特别是我们家是男孩子,更淘气。他淘气的时候就感觉,他怎么可以这样呢,然后就用大人的这些观念去约束他,有时候冲他发火。当我对孩子生气的时候,我也生起一个觉照,觉察到是我在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我生气是因为他不如我的意了,所以我也去对治。当然我也是在练习的过程当中,我也是在路上,做得可能还不一定有浩楠(音)好。所以我觉得浩楠(音)能觉知、能去想我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是非常好的。浩楠(音)我要和你一块努力!

关于你说的怎么对治,虽说我修得不好,但是我可以提供两个方法。一个就是藏传佛教里面一个叫“自他相换”的方法。“自他相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就是你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修四无量心。我们可以通过念诵来修持,“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痴心,住平等舍。”虽说我修持得也不好,分享一下,我们来共同努力,好不好?李老师,您补充。

李晓林老师:大家继续说,挺好的!这个一定是需要办法的,我们自然而然地平复情绪有时候是不太容易的。这个心安很难啊!二祖跑到达摩祖师那儿,断臂求法,不就是干的这个事儿嘛。大家先继续。

营员五:感恩两位老师!我有情绪的时候,一般是先内省。也有像之前师兄们说的用因果来分析。但是我是怀有一种抱怨的心态,“行,我之前造的业,我现在还给你!”后来发现这样是不对的,我应该用一种忏悔的心来了这个因果。

另外,我有出现一个情况,就是虽然自己学习了佛法,但是还是经常会起傲慢心、嗔恨心,然后我就比较烦恼,就想:“为什么我还会起这么多的烦恼?真的白学习佛法了。”就会比较责怪自己。昨天小参的时候,我就去问法师怎么办。法师说让我放下,抱着它也是烦恼,还不如放下,就让它走了。虽然这个道理是知道了,但是我智慧不够,自己做不到,完全放下不了。

然后我就想问,如果这个傲慢心每一次出现我都放下它,以后真的会不再起傲慢心吗?还是未来还会再起这个烦恼?我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马卫局老师:行,我稍微简短地说一下。因为我烦恼比较重,我反观自己,她出现的所有问题我都有。我也是在路上,只不过是我用的方法,可以跟你分享一下,讲讲我的体会。

贪、嗔、痴、慢、疑是我们五种根本的烦恼,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它跟了我们那么久了,想马上把它甩掉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你想起来去对治它,像刚才那位营员说的,就用大和尚的方法:情绪来了,你就观察它,然后不把它当成自己,你去看它,可能它慢慢地会减轻。

在《楞严经》里面有一个客尘的比喻,就像这个居室里,我们是主人,这个烦恼是客尘,它来了走,来了走,你不迎不送,它会像灰尘一样落地,然后你再把它清除掉,这样会更好一些。

营员五:如果我每一次这样观察它,它的程度会慢慢地下降,是吗?

马卫局老师:会减轻。当你觉照它的时候,你知道它是虚幻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你觉照它、看着它就行了,不要太纠结,冷静地观察它,看着念头的起和伏。

我一直在用大和尚的那种方法,就是“无忧、无怨、无悔”。比如你做了错事,不要特别地后悔。我也是一个特别纠结的人,当我烦恼起来,我也是责怪自己,怎么老这样。但是我觉得大和尚说的“无忧、无怨、无悔”特别好。我知道自己的这个问题,认清它,然后不断地去强化我对的部分,减轻我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观念,它浮起来减下去,浮起来减下去。我简单分享一下,请李老师开示。

李晓林老师:这个从根本上说是要提高智慧。那么提高智慧需要持戒、修定。有了戒然后你有了定力,有了定力才生起智慧。那么在当时,观照至少是让它不要影响你继续往前走,大家烦恼的时候是它影响你了,拦住你了。观照以后还要去提升自己的智慧。

营员六:两位老师好!各位同修们好!原先的时候,我有了烦恼就会自己把自己关起来哭一顿。这个时间不等,有可能一会儿,有可能一天两天。后来,我觉得这样对自己特别不好,因为我把所有的悲伤都加注在自己身上,然后身体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慢慢长大,我就学习去化解它。

近一段时间,当自己有了情绪,就会去观照它。自己的情绪无非就是利益得失引起的,自己落在这个相上了。当知道自己落到这个相上的时候,你自觉啦,其实就没有那么生气了。别人带给你的情绪,其实还是自己的情绪。我觉得以后的话,就是更多地理解和换位思考吧,理解自己也理解别人,更多地包容。

李晓林老师:好,你讲得特别好!比较重要的就是,这个情绪当时就解决,不要让它继续伤害你,大家要从这里边先脱离开。

所以遇到烦恼,我们先观照,如果观不下去,我们也可以回避,怎么回避呢?我们给它做个记号就完了,情绪,情绪。然后你原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要影响你的进程,这就是保持定力。

你想想你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也是有委屈的。也许你的作业做对了,但是老师给判错了。但你现在想,你当时计较和不计较,对你后来有多大影响吗?影响不大。你到了更高的世界、更高的年龄,过去的那些就都会过去。这个时候需要你的定力。可是如果你当时痛苦得要毁灭,一把火把教室烧了,那是出气了,但是那世界就不同啦。你放下,就过去了。这是定力。就是不要让它影响你的航道、你的目标、你的方向。

营员七:我有一个同事和一个朋友,他们两个性格很奇怪,就是上一秒还吵得特别厉害、面红耳赤,但是下一秒就马上把这个事儿忘了、马上和好,转变得快到让我已经不能接受了。我觉得他们这种方式也可以说是在当下:上一秒已经过去了,这一秒就是这一秒。我现在觉得这种态度挺好的,我也要跟他们学一下,活在当下。

李晓林老师:《生活禅者》那个片子还没看是吧?

马卫局老师:没看呢。

李晓林老师:大家看那个片子的时候好好体会一下。老和尚他遇到任何的事情,在他身上没有任何负面情绪的残留。那天明海大和尚说到,我们做错事情,有对别人的伤害,也有对我们自己的伤害。对自己的伤害,通过像认识方面的调整,是可以把它完全消除的;对别人的伤害,需要再通过其他的方式了。

营员八:关于情绪不好怎么处理我也没有太多经验。我这个人比较敏感,对别人的态度和看法比较在意,所以会想得比较多。如果发生不好的事情,就会去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所以才这样。

李晓林老师:确实想得细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细微的差别,然后我们会为这些差别找到一些原因,或许会发现是别人对我们态度的不一样。也许那些主导者还没有这些感觉,可是我们已经体察到那些不同了,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些分辨,是非啊、好坏啊等等。

我们认识一个事物的规律的时候,我们去考虑得更细一点,知道得更多一点,考虑得因素完整一点,这是一种情况。但是面对我们情绪的管理、人生的规划的时候,如果发现哪些要素足以影响到我们的规划了,我们可以针对这些要素进行一些管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承受这些的能力。这是从一般的心理学角度来说的。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其实烦恼恰恰是我们重大的机遇,烦恼正好是我们要入手的地方,所以这是我们对待这个烦恼的不同的态度。好几年前,有一次明海大和尚和我们一起乘车,我手机响了,接了以后发现是骚扰电话。大和尚说:“你看,谁要是能够针对这种烦恼发明一个软件,能够对治这个问题,这就是商机。烦恼其实就是商机啊。” 我把这个称为“明海第一定理”——烦恼就是商机。大家注意,它其实就是一个“转”,把这个东西转过来了。我是研究精算的,精算行业有一句英文口号:“Risk is opportunity”,风险就是机遇。烦恼,我们学会怎么对治了,我们自己的智慧就生起来了。烦恼就是让我们提升智慧的一个机会。

净慧老和尚提倡的这个“生活禅”,不是简单地说,我有了禅,有了修行,我就知道在生活中怎么做了。这是对的,但它更重要的是把生活当中的各种事务、各种环节、各种节奏……把生活里面的一切当作一个修行的法门,当作一个修行的办法。用这种办法修行获得的境界,跟用其他方式获得的境界是一样的,是没有差别的。

所以,“当我情绪不好”这个也是修行的一个重要的节点。我们抓住这个节点,去观照它,然后在生活中持戒、修定,逐步提升我们的智慧。

我们在寺院里,有针对寺院这个环境的戒,当我们在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给自己定一点戒。我打一个比方。我刚知道点因果的时候,也是整天算账,跟佛菩萨算,我做一点好事能得到多少好处。比如有时候遇到了捐款的机会,我掏不掏这个钱?再比如,吃素,今天这个饭桌上有没有我的素食啊?有多少素菜啊?因为二十多年以前,素食不像现在这么普遍。那个纠结啊!

佛不是说“以戒为师”嘛,这个时候,我给自己也定点规矩。遇到要捐款,凡是我工资之外的收入,我拿出百分之二十或者多少,就用于做这些事儿。当然这有做生意的嫌疑,希望这样我工资之外得的更多,那另说。但是当我定了这个规矩以后,我的心静下来了,再遇到这样的事,我不再纠结了。在饭桌上,我也定个规矩,任何一个饭桌,我看到素菜,只动前两道,其他的不动,然后就不会再因为菜多菜少去纠结了。就是通过立规守愿,帮助我把心收摄。

所以,遇到了问题,反倒是机会。佛制定戒,也不是一开始就给大家发一篇完整的关于戒律的文章。而是发生那个问题了,针对那个问题制定一条戒,再发生一件事,再制定一个。所以说,烦恼就是机遇,就是机会。哪位营员再继续?

营员九:我有一个想法就是,不管是情绪不好或者是遇到其他问题,有一个时间放下自己去倾听别人,才能有所改变。我们放下自己倾听别人的时候,外面的人才可以敲我们的窗户,我们才有可能打开自己的窗户,才可能通通风。

李晓林老师:有哪些烦恼不好解决的,大家也可以说一说。事件不愿意说,也可以说一说感受。其实这个娑婆世界就是苦的,好在我们有离苦的方法,我们现在就是在探讨、在学习这些办法。历代的先贤,他们有各种成功的路,形成了不同的法脉,教导后人。我们来这儿就是要跟他们学这个的。

营员十:阿弥陀佛!两位老师好!各位同修好!我这个人很少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天生就挺爱笑的。我听法师讲经,也讲到像“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自己知道这些的时候,就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去生气。因为生气了以后,自己之前修的那些功德啦、福德啦,“唰”一下全没啦,这不行啊,可不能生气。既然知道它的危害性,还是要克制住自己。到底是烦恼还是菩提,完全就在于自己这个心。 

李晓林老师:随喜随喜!我顺着刚才大家说的说几句,一会儿我们再继续说。

我们会遇到千差万别的事情,有很多事情跟我们的预期会有所不同,预期跟实际得到的差别大,可能烦恼就有更大的基础。但是我们的预期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这是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面对同样的事情,智慧的高低不同,它带给我们的影响也不同。举例子说,全家人商量好星期天要出去玩,带着孩子。结果到了那一天,下大雨了。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哭:“为什么说好了要出去的时候它要下雨啊!”可是大人不会哭。大人跟小孩的水平是不同的,我们也可以把它叫智慧,在这个问题上,大人的智慧比孩子高。这是第二个问题。

此外,快乐和烦恼与我们的认识有关。就像我刚才说的我那个职称,我很有理由生气。但是我为什么要要这个职称呢?“他们都说应该要”,你看这个事我就是受他们的操纵,那我连这个都不要了呢?我打个比方,不是说真的不要了。(众笑)我的意思是,你自己是那个底线,如果那个痛苦大到某一种程度,你完全就可以不要了。所以,其实我们很多的烦恼,跟我们成长过程中被灌输的一些观念有关,我们把它当作真理,当成自己的价值观,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再就是,确实存在一些事情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是无常的,不按我们的计划的,这是我们要理解的。这是几个影响我们情绪的因素。

那么,情绪是可以管理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来改善情绪。我曾经跟一个年轻人交流,他原来是学画画的,后来把画画放弃了,他觉得可惜。我说:“那你每天选一件很高兴的事,画一个草图,记下来。然后每一周你再从这七幅里面,挑一幅最高兴的,把这个画作完。然后每一个月,你再在作完的这四幅里边,找一幅你感到最快乐的,把它做成精品。”一年以后,他回来找我,他说:“哎呀,李老师,你救了我!我没有做到每天一幅,但是我做到了每周四幅。”然后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年!”

那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真要去害一个人,我们让他每天找一件最生气的事儿把它记下来,一星期再挑一件所有事里面最生气的,再把它写完。如此一年之后,说不定就疯了。所以大家看到了吧,这个情绪完全是可以训练的。这一生是什么样的一生,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就像那个老太太的故事——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卖鞋,一个儿子卖伞,下雨天她就想她那个卖鞋的孩子惨了,晴天她就觉得卖伞的那个孩子惨了。为什么就不能倒过来,下雨天觉得卖伞的挺好,晴天觉得卖鞋的挺好。她就是进入了那样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在更早的时期,在各种因缘作用下被训练成的。

我们对自己要有一个了解,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了解自己的思想认识。有的人可能说“我的特点就是爱生气”,那我们一方面对这一点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了,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前做一点准备:“我跟你们说好了啊,我这个人就是爱发火,凡是我发火的时候你们别理我。”我打一个比方,这也叫一种安排,也叫一种准备。

另一方面,佛教了我们一些办法,来根本地提升我们的智慧。智慧提升了,有些事情在我们眼里根本不是烦恼了。提升智慧的路很清晰,就是戒、定、慧。戒,比如说,一个人坐到别人的草地上,歇了一会,后来走了两里路了,发现屁股上粘了一棵草。从律宗的角度,他得把这棵草送回去。那么不是那棵草有多么要紧,也不是这个戒律无谓地严苛,而要通过这样的训练,让我们的心不对任何东西起一丝一毫的贪心。这是一个法门。有了戒,就有了定力。有了定力才能谈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

所以当我们烦恼时,我们要知道它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认识它,我们还有办法去改变。那么最根本的办法,是从我们自己出发,从我们自己开始。

营员十一: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就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啊?

马卫局老师:因为我最近读《论语》比较多,我可以尝试回答你的问题。这是孔子说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要看你在什么角度、在什么位置去想这个问题。在世间,如果对坏人都是怀柔,会鼓励坏人,善人就不敢起来做事。但是如果是一个修行人,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愿修忍辱,那么,什么辱我都要受。这两个是不同的视角。因为在儒家,作为一个入世的人,在世间去做事,要去平衡善和恶,要去惩恶扬善。在佛家,追求完全解脱,无论是善和恶,我都是化解。

李晓林老师:儒家它有治国的一面。

马卫局老师:对,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态度就是要以直报怨。这个“直”不是简单地你恶我就恶,你善我就善,要观察当时的因缘。我们社会也讲惩恶扬善,要讲究正义,这个是对的。

另一方面,如果是一个修行人发愿修忍辱,像寒山、拾得大师,“世人欺我,谤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 ”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还有“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你吐口吐沫在我脸上,我都不去擦,让它自己干,我让你开心。他们就发这种愿。他们是拿这个境来炼自己的心,修自己的忍辱了。但如果要是入世去协调大众,要去让这个社会和谐的话,那你要去观察,找恰当的方式,不同的因缘要智慧地去处理。这是我的理解。

我再发挥一下,关于烦恼怎么处理,今天明影法师坐禅的时候开示,说除了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坛经》等基本经典我们要持,还有儒家道家的《论语》和《道德经》也很重要。影师最近特别重视《论语》,我最近也是在用功学《论语》。

其实《论语》里面的很多话都可以用来处理的我们烦恼,里面有个大原则,就是在《论语·颜渊》开篇,“颜渊问仁”,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怎么达到没有烦恼的、平和的、仁的境界?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让自己的心清净平和了,你所在的世界就平和了,你所在的这个因缘条件和环境都平和了,天下就归仁了。所以说,怎么让自己没有烦恼呢?就是反观自己,反躬自省。

颜渊又继续问:“敢问其目?”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操作方法呢?孔子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不是符合礼的不要去看,因为看了我们的心念就会乱,我们的意业(身、口、意三业之一)就可能会造作恶业。“非礼勿言”,要管住我们自己的口,不符合礼的不要说,这跟我们佛家是很契合的。“非礼勿动”,我们所有的行为,我们的身业,是不是清净的、符合戒律的?刚才李老师也强调了,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要重视持戒。戒可以阻止我们起粗重的烦恼,因为你不会和你所面对的条件起冲突,你的心是相对平和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禅定,再求智慧。我觉得儒家的这个教导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这是我的一个小体会。

营员十二:听完大家的分享以后我感触很深,我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我一个很强的感受就是觉得义工们的烦恼很少,他们是很快乐的一群人。

义工师兄们给我的启发有两点,一个是让自己的身体动起来。可能很多烦恼就是坐那儿想出来的,尤其是上学的人,身体动得比较少,脑子动得比较多,老坐到那儿可能很多莫名其妙的烦恼就冒出来了。其实要是忙起来,可能很多问题就没有了。

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义工师兄们帮助别人,为别人奉献,就能获得很大的快乐。这个可能是没有这样做的人体会不到的。所以还是要尽量多帮助别人,收获这种快乐。感恩义工师兄们!这是我从义工师兄们那里获得的启示。

然后,刚刚两位老师讲,所有的烦恼都是有方法对治的,都是可以转换的,这个给我很强的信心。遇到烦恼还是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它,把它看成一个机遇,想办法去解决它。然后究竟的就是要通过持戒、修定开启自己的智慧。我很受益,所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想。

李晓林老师:彻底解决还是要提高智慧,站在更高的世界。就像孩子很小的时候,你跟他讨论一个东西,他委屈了,你也许会说:“要不你打我一拳吧,是不是就舒服了?”因为你比他高太多,你的力量也比他大很多,他这一拳跟你的承受力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所以绝对不会存在,他这一拳,你将来还要不要还回来的问题,已经远远超越这些了。

所以,当我们真的有了智慧,在不同的世界上,原来那些问题一点都不是烦恼。所以根本的还是要去得到“戒定慧”那个“慧”。到了那一步,原来那些细节怎么办,这条路对还是那条路对,这些问题都不用解决了,已经不是问题了。

那么,当我们没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在路上还是有一些初级的烦恼,我们去面对就是了,去找办法。我们前面提到的,二祖立雪断臂,就是为了向达摩祖师求安心之法。所以,我们知道苦,知道这个东西是有解决的办法的,那我们去找,一定能找到,就看我们找到什么程度。

营员十三:我也想说一下,就是义工师兄们分享的体会,我用一个词总结一下,就是“目标扩大化”。当我们因为工作中的是非、得失而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想想我们做这些事的根本的目标、更大的价值,比如,我们叠禅被、布置会场等等这些具体的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大家能够从这些活动中受益、提升智慧,对大家的人生道路有所帮助。当我们回归到这个更大的目标、更大的价值的时候,可能这一时的辛苦和烦恼就被消减了,这就是“目标扩大化”。我是这样理解的。

马卫局老师:好,谢谢!时间差不多了,请李老师给我们最后再开示开示。

李晓林老师:还开示?(笑)大家说得挺好的,我别没事找事。我觉得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有智慧。而这个智慧,是在不断增长的,它是一个过程。当我们有更高的智慧的时候,再来看那个烦恼,那个烦恼已经是个小问题了。如果你通过吃那个苦,能够达到那个目标,或者对那个目标能够稍有一丝的推进,你已经很兴奋了,你在那种喜悦当中,或者叫法喜当中,其他的东西就不是问题了。

这个世间的很多东西确实是苦,如何真正解决这些苦,佛告诉我们很多的路,归结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立规守愿,这是我们的戒,遇到事情不激动,保持定力,这是现实当中的定,然后我们学以致用,解行并重,去做,就会得到。我们有时候可能想,一定要把它彻底研究明白了,确认这条路是万无一失了,才去做。其实你没做的时候,不会知道得那么准确。所以要解行并重,在做的过程中,就会有体会,在行的过程中,就会有更究竟的见地。

好,那我们今天就说到这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