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指导(三) 明影法师

(2019年7月24日上午于普贤阁)


 天下的学问当中,没有第二个学问比修心更难,这个可以看作是我三十年认真学习的“成果”。如果以这三十年的热情和投入,改学任一个专业,我都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但是我要爆料一个非常不乐观的结果——以禅的标准衡量,以赵州和尚的标准衡量,我还尚未入门,仍然处在艰难的准备期。

有这样经验的不止我一人。雪峰禅师座下的文偃禅师和三传弟子文益禅师分别开创了云门、法眼两宗,而雪峰禅师四处参学也曾用时三十年之久。要知道,雪峰禅师所参访的都是洞山禅师、德山禅师这样的大禅师,而且他所处的时代,开悟的禅师到处都是,但他居然学了三十多年才完成这一课题。这就意味着修行真难。如果有人说“开悟很容易”,你就知道这一说法有多么荒唐!

有人说,妄想管不住。这很正常。按照一般的禅修教学原则,一周只讲禅修,实践一个法门,然后再学下一个法门,再实践,效果会比较好,但是因为我们只有三次禅修课程,所以只能做禅修的普及。待掌握基本常识之后,大家再找机会跟随有经验的、有明确传统且没有争议的老师深入学习。

 

今天,我们利用最后的禅修机会,讲三个法门。

把腿盘起来。调整好坐姿,活动一下身体,以腰部为轴,从左到右最大幅度晃三周,把胯部活动开,再反方向晃动。上身前倾,使劲下压身体,把胯部撑开。晃动脖子,从左到右,三周;再从右到左,三周。我们的肩部最容易紧张,现在,双手握成空拳,放在肩胛骨上,不是敲击,而是以空拳为轴转动三圈,幅度越大越好,再反方向转动三圈。转动时,双肘要碰上。结禅定印,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接,放在脚上靠近小腹的一侧,上身自然正直,微微前倾,下颚回收,眼帘微垂,牙齿轻合,舌部自然放松与上牙膛相接。这个坐姿要清晰而准确,可以随时调整。

有同学讲数呼吸时,总是控制呼吸。大家切记,一定不要控制呼吸。如果做不到,你就要及时调整禅修方法。数呼吸一法,暂时不适合你。

接下来,讲一个特别朴实的法门,即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念诵)这一法门出自《六祖坛经》,六祖大师讲:大众“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唐宋年间,这也是禅宗修行的基础法门,现在我们的早晚课里还有明确的传承。时下流行的,比如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持《大悲咒》、持《楞严咒》等,都很重要,但因为这些大家都知道,所以今天我就依六祖大师的传承,建议大家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怎么念呢?在禅堂里要默念,在家可以出声念,一心一意地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反复的念诵上。这个法门非常好用,也非常有效。修行要想有个入门,能够念满一百万遍才好。你可以站着念,坐着念,也可以躺着念。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核心是般若,这其中小乘是浅般若,大乘是深般若,摩诃般若即是大乘的深般若,是诸佛最圆满最精深的核心智慧。用这一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以总摄一切佛法,这一法门就是如此之重要。

坐禅之前,要先发愿。依《华严经·净行品》所讲,大家要如此发愿:“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念诵)这也是修行的总原则。菩提座,即以诸法空为座,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坐的就是菩提座,也就是一切法空的智慧,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坐菩提座的目的是令心无著,让我们的心超越一切语言逻辑的束缚,超越一切身体、现象的束缚,乃至于超越无相的束缚,获得彻底的自由和解脱。

对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六祖大师有一个很通俗的解释,也可以看作是三大原则,即无念、无相、无住。无念,基本的理解就是把思维停下来;无相,超越身体和世界现象的束缚;无住,无相亦不著。临济禅师讲“直透万重关,不住清宵里”,即超越一切现象的束缚,做到无相,也不住无相,这时才能够实现彻底的自由,这也是我们参禅修行的根本目标,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的开启。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无念,无相,无住。”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实现“无念、无相、无住”的方法。实现了“无念、无相、无住”,才能真正地坐菩提座,令心自由,也就是打开了我们的佛智。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禅修前的发愿,接下来根据自己选择的法门各自用功。

 (禅修)

做一次深呼吸。

这个方法非常之重要,也非常之简易,用心去做就好了。如果念诵一百万遍,让大家觉得太多了,望洋兴叹,可以先完成十万遍。一天一千遍,一百天就是十万遍,你可以数一下,念诵一千遍需要多长时间,以后计算时间就好了。还可以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掐一个念珠,为我们手上的这串念珠赋予智慧的含义,使它成为我们念佛修行的工具。这个方法非常好用,坚持念,什么妄想、昏沉,都能够对治。如果太过乏困,你可以走着念,边走边念,保证睡不着,这就解决了昏沉的问题;如果妄想纷飞,那就坚持念,以一念代万念,久而久之妄念自消。功夫不负有心人,发扬水滴石穿的精神,一句一句地念下去,必有收获。

有同学刚才问,什么是公案?参话头是干什么的?到底怎么用功?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

“无念,无相,无住”,其实这也是禅宗三关的基本内涵。禅宗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超越理性,解构思维,“言语道断,非去来今”,超越时间相。时间是假相,是我们的意识构建出来的,是事物变化的前后过程,我们称之为时间。当我们解构了思维,就能够超越时间,一切来自思想的压力,也就能够彻底瓦解,自然而然地活在此时此刻。 

这个时代的人,获得身心健康的唯一机会就是参禅。参禅能够超越理性,但只有理性才能超越理性,不能用艺术去解决理性的问题,也不能用催眠的方法,那些只能是缓解。现在,很多人把艺术当作了禅,把催眠当作了禅,这都是非常错误的认知。所以,药山禅师讲“思量个不思量的”,用思维心思维那个超越思维的本心,这是用功的要点。

参禅的目标是明心见性。如果用一句话来概况禅宗智慧,那就是直接觉悟生命的本性。何谓生命的本性?觉知性和自由性。这是生命最核心的特质,也是一切物质世界乃至于细胞组织所不具备的。再发达的机器人,也只是个工具,不具备真正意义的觉知性和自由性,都是软硬件工程师的智能外化而已。

生命的觉知性和自由性,显然不是物质进化所能赋予的,所以说我们的生命不是肉体给的,肉体只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但很多人恰恰把生命的存在形式,当作了生命的主体,这是多么糟糕的定义啊!所以说,人类需要重新觉悟。相比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来说,我们在智慧上已经严重退步了。现代文明有两大特征,一是技术高度先进,一是智慧极度匮乏。参禅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明心见性,恢复生命最理想、最自由的状态。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跨越三个层次:第一,无念,超越思维的局限、语言的局限;第二,无相,超越身体的局限;第三,无住,无相也不能住,因为无相也是一种相,是相的微细状态,超越有无的局限,不住三界也不住涅槃,才能够即三界而涅槃,那才是大自由的境界。真正的明心见性,是在三关透彻以后,但那时的见,不是我们经验所能触及的,所以古人在这时是不说的,因为无从说起。

反过来说,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第一,解决思维的局限问题;第二,解决身体的束缚问题;第三,解决现象的局限以及对于无相境界的执着问题,如此才能够实现彻底的自由。天天生死,天天没有生死;天天说,天天没有说。“说时默,默时说,大施门开无壅塞”,古人天天说,跟不说一样。他不说的时候说得更微妙,这就是彻底自由的境界。

能到这一步,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先完成生活禅的基础修行,认真持戒,读懂教理,对过往的关于宇宙人生的错误认知作一个梳理和清理,建立一整套的正知正见,这是闻思层面的学习;同时,借由我刚才讲到的方法,通过止观训练,调伏粗的思绪和烦恼,实现身心的基本平衡。六祖大师讲:“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达摩祖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但是,要想准确地理解佛法,做到能够自我化解基本的烦恼,且不会发之于口、动之于手,内心安乐,需要花上几十年认认真真地完成基础的修行。因为古人都是以这个高度为起点去参禅的,比如德山禅师,曾是讲《金刚经》的专家,人称“周金刚”,但是竟被卖大饼的老太太用几句话考住了,他因此而去参禅。这样的案例,在当时比比皆是。

参禅一法,能够直接超越思维。所有公案,都是超越了思维局限的禅师,为了令学人超越思维所作的问答,所以没有一个是符合逻辑的,答案肯定都是想不通的。如果能够想得通就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失去了公案的价值,也就不能称之为公案。这个可以看作所有语录公案的共同特质。

阅读公案时,大家不要想。一想就错了,要不断阅读,不断体会,以此解构错误的认知,最后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有人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狗有没有佛性呢?赵州和尚说:“无。”学人又问:“上至诸佛,下至蚁子,都有佛性,狗为什么没有?”赵州和尚回答说:“为伊有业识性在。” 这个公案非常著名,从唐代一直传唱至今。但赵州和尚最后的这句话,你可以不管它,那是因为问的人太高明了,所以赵州和尚又回了一句。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包括蚂蚁,也有跟佛一样的、与其生命永远同在的、无限的自由性和觉知性。由于我们执着于身体是自己,有种种的错误认知,有种种的情欲、欲望,关心身外的世界,所以本有的觉性不得开发,如同怀揣宝贝流浪的乞儿。

怎么才能开发我们的佛性呢?无念,无相,无住。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是佛告诉我们的,对于已经知道的人,总这样说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超越思维才能打开佛性。所以,赵州和尚张口就说:“狗没有佛性。”他跟释迦牟尼佛唱了反调。从逻辑来讲,如果佛对,赵州和尚就不对;如果赵州和尚对,那么佛就不对。但是,赵州和尚是传佛心印的专家,他传的是佛的智慧,不可能跟佛唱反调,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够选择某一方来站队。因为如果选在佛的一面,就会跟赵州和尚形成对立;如果选在赵州和尚的一面,就跟佛有了对立。你会发觉,这个问题无法去思维,也无法在思维上选队站。

学人的提问也很锐利。他说,佛说了,从所有的佛到蚂蚁都有佛性,狗为什么没有呢?这一问很关键,但这一问显然无法用思维语言来回答,是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那么,赵州和尚为什么说狗子无佛性呢?他希望借由这一问题把我们的思维心凝住。不让它再思维,它就会不断地减缓,直至有一天,这一思维机制轰然放下,进入禅门。这一刻,就意味着我们超越了理性,打开了智慧,实现了大乘入道的突破。

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不断体会,首先要熟悉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学人又问:“上至诸佛,下至蚁子,都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这个问题一问,你就要反复想:为什么赵州和尚讲狗没有佛性?到底为什么?究竟为什么?引发这个欲问的问题,想要知道,却不能查字典,从经论中也找不到答案,而且它也不是思维能给答案的问题,如此一来就能把我们的思维卡住,一切的妄想昏沉也将被凝住。要的就是这个状态,这是最高级的用功状态。

当没有力量时,就再回忆一下公案,思维一下:为什么赵州和尚讲狗没有佛性,到底他安的什么心?为什么?把这个“为什么”提起来,停在这里。平常,若有疑惑,我们会求助于百度,或向法师询问,这都是向外寻找答案,进行思维层面的探索。疑情一法,就是为了让思维停下来,古人称之为“如嚼铁橛”、“如蚊子上铁牛”,就跟咬铁棍子一样,没有滋味,或者就像蚊子叮咬铁牛,无从下口。无从下口即思维用不上,这是解构思维的最锐利的工具。

始终保持问的状态,但是不要落入到思考中去,而是要用思考这个问题引发想知道的状态。我们大和尚的参禅功夫很好,这是大家公认的,他在形容自己的参禅经验时说了三个字:“想知道。”我借此做一个拓展:不知道,想知道,不能想,如是想。以这样的态度想:为什么赵州和尚讲狗没有佛性?为什么?我们试试看。把腿盘上,体会五分钟。

   (禅修)

做一次深呼吸。经过这一次短短的体验,如果有人一下就找到了感觉,那就太聪明了;如果有人完全不知道如何用功,如堕五里云雾之中,也可谓正常。你就带着这个问题——嗯?这法师讲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疑情,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索就对了。当然,你也可以把问题具体化,比如你可以问:我们的心是什么?心的本性是什么?刚才我说到“觉知性、自由性”,但那是我用语言做出的表述,你可以试着参一参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参禅有三大类。一是“为什么”,直接针对思维来探究。那些大禅师的开示、公案都是超越思维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为什么”把思维凝住。二是询问“是什么”,探究一下能思维的心是什么。要知道,整个世界以我们的心念为源头,看得见的抑或看不见的,都以此时此刻的心念为起点。我们只有能认识的心和所认识的世界,这两者是平等的,而能认识的心永远跟我们在一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支点,所以想要向外寻找答案就找错了,先要搞清楚自己,才能搞清楚对象。对能认识世界的觉知的主体漠不关心,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误区,所以要直接认识我们能认识世界的主体是什么,把它搞清楚。三是参究“是谁”,这也是时下比较流行的参禅之法。参禅是谁?念佛是谁?思维是谁?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又是谁?是谁要修行,谁要吃饭,谁要生,谁要死?这是我们生死的主体,也是我们生命的主体。

“谁”,“是什么”,“为什么”,这三大类公案都是直接触及心灵,引发我们对生命本性进行探求的课题。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然使命,因此古人说,人一出生就有一桩现成公案——你是谁,什么是我们的生命主体?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这就是禅的高度,禅的风格。

修行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的,借由具体的方法训练我们的心,认识我们的心,安顿我们的心;再一类是不用任何方法,直接探求我们能知能觉的心,探求生命的真性。

现在,我们再用三分钟讲一个方法。

如果妄想收摄不住,怎么办?那就要看住妄想,认真地看妄想。看妄想跟想不一样,想,你是要用思绪的,要跟着思绪跑;看住妄想,则需要你停下来,看心,默照,观心。这是禅宗的基础用功,自达摩祖师就开始提倡。

如何用功呢?你在想的时候,就把你的想当作对象。不管你在想什么,不要限制自己,随便想,想好事也可以,想坏事也可以,因为你管不了,你只管看,把注意力放在看上,连续地看,看你在想什么。我们的大脑如同一片树林,有一只猴子在这树林里随意跳跃,想要抓住它谈何容易,抓不住时不如就跟着它跑,它跑到哪里,你就看着它到哪里。对于这只猴子来说,无论跑到哪里都有一个人在盯着它,久而久之,它会觉得没意思,很无聊,便会停下它跃动的脚步。我们所有的妄想都禁不起看,只要你肯耐心地看自己的妄想,看自己的思绪,它都会平静下来,无一例外。

现在,把腿盘起来。你可以告诉自己,随便想,让心完全自由。假如不想怎么办?不想时,你就看着你不想的状态;假如腿痛得厉害,那就看着腿痛;假如腿不痛,坐得很舒服,那就看着舒服。什么吸引你,你就看什么,做一个全面的、准确的、客观的、耐心的自我了解者。一个禅者,是最了解自己的,天天在了解自己,时时在观察自己,分分秒秒在自我觉知着。

(禅修)

做一次深呼吸。这三堂课讲了太多的法门,回去之后,要慢慢消化。其中,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最好实践的。如果你想要弄懂它的法义,那就背诵《心经》,并阅读相关注解。还要静心念诵《六祖坛经》,看看六祖大师是如何讲解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一法门的。《六祖坛经》堪称学禅的重要宝典,不仅通俗易懂,还有很多生活化的教育,细细读来,颇为受益。再有就是阅读《金刚经》,《六祖坛经》里也有讲到如何学习《金刚经》、受持《金刚经》。我建议大家用十年时间把这五部经典读懂——《心经》《六祖坛经》《金刚经》和《论语》《道德经》,这五部经典堪称儒释道三家核心典籍的代表,家喻户晓,不读懂它们,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上的中国人。要想读懂它们,需要结合禅修实践,欢迎大家随时来药山坐禅、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