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三皈五戒 明海大和尚

2018725下午于普贤阁

各位营员,大家下午好。

夏令营已经进行到第六天了,再坚持一天,你们就可以free了,(众笑)自由了。为什么我说坚持?因为毫无疑问,寺院的作息、饮食,还有居住条件,跟你们在家里面应该是有很大差距的,你们诸位能够坚持下来,我很赞叹,很随喜!按照夏令营的常规安排,在第六天下午就请我给营员们介绍一下佛教的三皈五戒。通常的做法是,我先给大家讲一讲,讲完之后,愿意接受三皈五戒的,就可以留下来,我们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这就是今天下午的主题。

三皈五戒属于宗教信仰方面的内容。讲到宗教信仰,有一组数据是我们诸位应该了解的。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将近70亿,2012年美国有一个调查研究中心叫Pew,它的一项统计显示,在这将近70亿人里面,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大约84%,其中,佛教占到差不多7%。这个数据可能跟你们从其他渠道接触到的很不一样,究竟世界上有多少佛教徒,统计的差异很大。佛教徒的人数,在各种宗教徒人数的排行榜上排第四位。

虽然在人数上排到第四,但是它属于三大世界宗教之一。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这是三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所以佛教的人数不算是多的,但是它的影响力是世界性的。

那么,佛教为什么人数不是最多,却能具有世界影响力呢?它的世界影响力是怎么形成的?我也曾经想过这个问题。第一个原因,我觉得应该与佛教历史的悠久有关,佛教出现在地球上,在我们这个文明档期,到现在为止已经有2600多年了,堪称历史悠久。第二个原因,佛教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很大。地球上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如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我们中国的黄河流域,我们发现,在印度半岛出现的佛教,它对于全球范围内的文明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亚洲,我想这个应该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中,很多具有超前性的智慧,在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受到证实,所以和有的宗教比起来,科学发展并没有对佛教造成威胁,反而科学越发展,佛陀教化的真实性越鲜明。比方说,“佛观一滴水,八万四千虫”,这是过去佛教徒都知道的,佛看一滴水,里面有八万四千个生命,这个话在很早以前也是人们不太理解的,后来有了显微镜,证实这一滴水里面有着很多的微生物,所以佛的话不是随便讲的。

最近的这些年,大家谈论比较多的就是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我在这里,特别诚恳地请年轻的朋友要去学习和了解这些最前沿的量子物理学的知识,要去看些科普的书。我知道,已经有很多科普书籍翻译成了汉语,在中国出版了,当然有一些是由中国人写的。最前沿的物理学跟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很多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把这个最前沿的物理学,包括宇宙学,用通俗的语言,很形象、很直观地让现代人明白和理解,就是科普。这个方面,中国现在做的还很不够,而且学科之间的隔阂很大,比如说量子物理学发生了这么大的进步,可能很少有人去研究物理学的最新成果将给医学带来什么变化。现在我要讲的是,最前沿的量子物理学研究让科学家们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跟佛学讲的在理论上不谋而合。当然还包括心理学的领域,西方的心理学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和吸收佛法里面关于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智慧,同时,把一些佛法智慧运用到了西方人自己建立的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之中。在美国,对于佛法的心理学的了解和学习,甚至已经成为了心理咨询师获得咨询师资格的一个必修课。与此同时,来自于佛教禅修的——像正念,也已经开始在西方社会被广泛地在实际中运用。所以,我个人认为,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第三个原因就是,科学越发展,大家越能体会到佛法的智慧高度。

把佛教跟其他的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佛教的一个特点。作为一个佛教徒,在我的心目中佛法是我的皈依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生生世世要献身于它的,但是当我说这些的时候,我是很理性地在跟你们讨论。

做这一比较的时候,我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放在了一起,因为从宗教社会学的层面来看,他们都属于一神教——他们都相信有一个创造神、一个主宰神,基督宗教相信是上帝创造了人和万物,上帝是所有人类价值的渊源,也是人类得到幸福的关键之所在;伊斯兰教,虽然用的不是上帝这个名字,但是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一神教。佛教与之相比,并不承认宇宙有一个造物主,有一个创造神。如果我们把神定义为创造世界和万有的主宰者的话,恰恰佛教是无神论。

当说到无神论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当把神定义为,在人的感官认知领域之外,其它看不见的众生世界,除了人之外的别的形态的众生,你可以称它叫这个叫那个,也可以叫鬼也可以叫神——如果你这样来定义神的话,佛教是有神论,但这所谓的神其实跟我们人是一样的,他只是在不同的生命维度里面存在的一种生命形态;如果要从哲学上把神定义为主宰者、创造者,佛法的核心教义恰恰是否定有这样的主宰者和创造者,所以说它是无神论。这是我跟大家做的第一点比较。

第二点,一神教的宗教教义来自于那个神。在一神教的宗教里,比如在伊斯兰教里面,还要特别强调那个神是无形无相的,其教义来自于那个主宰神从一个超越的世界下达给人间的最高指示。当这一指示下达给人间的时候,人间会有一个代言人,这个代言人再把他的启示向地球上其他的人传播。这样的宗教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的教义或者记载教义的经文、经书的数量都比较少,因为来自于一个超越世界的指示,一定都是很凝练的。佛教不是这样的,因为佛教的教义来自于人间,来自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无上正等正觉的释迦牟尼佛的开示,那么他的开示又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针对不同的听众,帮助其解决不同的问题,所以它的教义在文献记载的数量上就远远超过了前者。佛经很多,还不要说注解佛经的论和祖师大德的著作,就是佛经——来自释迦牟尼佛直接讲法的经文的数量就相当之大。这样的一个比较就让我们看到,在今天这个商业化时代、快节奏时代、消费主义时代,如果宗教之间也存在一种无形的竞争的话,佛教其实是有点吃亏的,因为经典太多了,而且还有很多的宗派。我并没有讲佛教不如它们,只是一个客观的情况叙述。

第三点,跟第二点有一些关系,来自于一个超越世界的启示,你要接受它,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信,你要相信它;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因应于众生不同的烦恼和问题所讲的这些内容,你要接受它也需要信,毫无疑问,但是除了信以外,你还要有理性的认识,有理解能力。所以,这个比较是说,一神教的宗教,他强调、强化、甚至绝对化了信的重要;佛教则是信和智慧并重的。如果对佛教仅仅只有信,可能很难深入,特别在现今时代,但仅仅只有理论上、理性上的认识和了解,没有信,也不行,它会流于学术,学院化,所以信和智并重,这是佛教的一个特点。

在信和智并重的基本特征下,智慧甚至要比信更重要,所以也可以说佛教是一个智慧宗教。佛教的佛,是Buddha的音译,Buddha的意思就是觉悟的人,觉悟就是智慧,所以佛教是觉悟的宗教,是智慧的宗教。那么,在我们普通人的认识层面,可以说它是一个很理性的宗教,是一个讲道理的宗教。

因此,你在佛经里就能看到,佛跟弟子们讲法的时候,经常会用讨论的语气,有互动——“于汝意云何?”佛讲法有很多种形式:有的时候他自己讲下面听;有的时候,他会说,哎,小张,你说一下,小李,你看呢?小王,你看呢?最后点评一下,OK,下课了。所以,佛经里面佛的讲法和那种来自于一个超越世界、不容置疑的绝对的命令不一样,充满了人间气息。在这里,佛就是一个导师,是一位先知先觉者,他在跟我们分享他的智慧;而且,他的智慧所涵盖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的生命怎么样从轮回里面得到觉悟,乃至彻底觉悟成佛的深奥智慧,还包括了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怎么样处理好家庭关系,怎么把财富管理好,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具体的问题。

这是佛的说法传统,正是由于这一点,所以我们才有那天晚上的“师父说”。那八个师父,相当于是八尊佛,我们大家可以向他们提问,同时我们还有小参,相当于让你们把自己比较私密的、不好在公众面前讲的,生活里、学习中的疑惑,去给师父讲出来,听听师父怎么看,师父能给你一些什么有用的建议等。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说法的,可以说他是一个最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最优秀的老师,可以答疑解惑。

这是从各大宗教之间的比较来看佛教。假设我们今天是在开一个几大宗教的博览会,你们都是参加博览会的顾客,如果我代表佛教,你们走到我的摊位上——现在你们已经走到我的摊位上了,我要向诸位隆重推荐:在21世纪,如果你要选择宗教信仰的话,佛教是第一选。我前面讲的这些话,最后可以回到这一句。

现在,可能你们中间很多人说,OK,我选你的。(众笑)然后你们说,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啊?现在就要从高空下来,进入具体层面了。

当我们要进入佛教的时候,在外围做一些了解和铺垫是很有必要的。有的人到我的摊位前说:“我要选!我要选!”我看了看他,说:“你再准备一下,你再了解一下。”但是,对你们还是客气一点,因为你们已经学习了6天。假如经过了一定的了解,你要再进一步地深入,就会触碰到皈依的问题了。

如果把“皈依”这个词单另地摘出来讲,皈依,其实就是建立自己的内心的信仰——我们要把我们的心交给谁,我们要把我们生命的价值交给谁?也可以这样说,我们要以什么作为我们最高的遵循、最终极的遵循?以佛的教导作为我们最终的遵循,那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为是皈依这三者,所以叫三皈依,又叫皈依三宝。

皈依,从内涵来说,是要你把心交给三宝,但这不是一句话的事,要真实地在你的内心和佛法僧三宝建立一种连接。这个连接应该是很真实地存在着。我经常会跟信徒们讲这个比喻,看看你的内心是不是真的有佛,你可以观察晚上睡觉做噩梦时能不能想起佛。因为晚上睡觉做噩梦的时候,你是条件反射,当碰到一个恐怖的梦境,如果说你能想起佛菩萨,那说明你的内心是有皈依的。还有,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突然地遭遇一种险境,你的内心是不是也能条件反射一般想起向佛法僧三宝呼救呢?如果能想到,说明你的内心就有皈依了,这是一个检验。

当然,皈依法那就更难了。你能以佛法的正见去看世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那说明你在法这里有了皈依。皈依僧,对于出家的僧众,受戒的僧众,你能在内心保有一份敬意和赞叹。也许你不一定会靠近他、接触他,或认识他,但是你对他做出的出家修行的选择,在内心有一种随喜赞叹。就像我们派出一支代表队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虽然我们不是中国代表团中的成员,但是对于那些成员,我们内心是很有敬意的,我们希望他们能旗开得胜,争得荣誉。出家的这一些人也有一点这个意思,他们是你们派出的代表团,只是所要参加的不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而是一种向生命更高境界的探索。这一条探索之路,并不都是那么的平坦,有一点像攀登珠穆朗玛峰,有时会遇到雪崩,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也有到了最后却伤残而退的。珠穆朗玛峰很好爬吗?不。刚开始的时候,景色宜人,越往上越是危险。当然,这个比喻有不确切的地方,在佛法这里,每一步既有挑战,也有快乐。所以,三皈依,从实质上讲,要发生在我们的内心。

那么,皈依之后,我们的内心发生了什么?皈,就是回来;依,就是依赖、依靠。皈依,意味着在外面流浪的人,找到了三宝,便找到了皈依处,就有了精神的家,就有了根儿。就像一滴水,找到了大海,大海便是水的家,它因此而获得了永不干涸的生命;就像一棵树,找到了森林,森林便是树的家,它因此而不再惧怕狂风暴雨;就像一块石头,找到了高山,高山便是石头的家,它因此便有了终生的归宿。所以,皈依就是回归。

在佛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词,叫依怙。这里是指,在皈依的这个地方,我们的生命获得了安全感。就像有人在一个国家犯罪之后,逃到另外一个王国去寻求安全庇护——佛经里用这个比喻来描述皈依,指我们众生在没有皈依三宝的时候,常常暴露在生老病死等轮回的各种痛苦的攻击下,当我们有了皈依处,内心有了信仰,在皈依处这里,我们就有了安全感。随着智慧的提高,我们就能不断地战胜各种烦恼,改变我们生命的面貌。佛法僧三宝,像什么呢?在佛经里有个比喻,像洲渚。洲渚,是指大河里的沙洲,或者大海上的岛屿,当船找到这个岛的时候,它就不会惧怕海上的风浪,这就是皈依的意思。

要实现我讲的这个皈依,需要经过一定的修行,但即将举行的皈依仪式很简单,也可以说是佛法最基础、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训练。什么是修行呢?修行就是训练,训练到如我刚才所描述的,我们的内心有了岛屿,有了洲渚,有了依靠,这意味着不管我们的人生在什么境界,都有一个信心的来源,有一个力量的源泉。

皈依的仪式并不复杂,但是佛经里说,只要是有条件——这个条件,包括有出家师父,有佛像,有这样的地方,你就应该尽可能地通过这种仪式,来表达你皈依的愿望,因为皈依会产生一种力量。

皈依的对象,我们叫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和僧宝。宝,是珍贵、稀有的意思。为什么叫宝呢?我自己学佛已经有差不多28年了,我越来越觉得,遇到三宝真的很稀有难得。以前,只是自己在佛经上去看、去思考;现在,适逢文革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复兴期,我们也碰到了很多高僧大德,但是,我也了解到随着经济的发达,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等等,可能客观上想出家修行的人越来越少,这个时候,我的那种三宝难遭逢的情感就特别地强烈。

诸位有因缘在柏林寺参加夏令营,跟师父们在一起度过这七天,每个人可以反思一下,这其实很不容易。因为你们的假期有很多别的选择方案,在做出决定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过动摇和犹豫呢?甚至有的人,最初还不是那么自主、不是自己情愿来的,碍于父母的面子才来的。我也知道,每届夏令营都有录取了的营员后来放弃不来的,也会有营员体验两天以后跑了的,但是你们都能坚持下来,这个就是很难得,很稀有。善哉!善哉!

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能解除我们的贫困。我们的人生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把它打包为一个问题,就是贫困。我们的贫困发生在两个领域:第一个是精神领域,第二个是物质领域。精神领域的贫困就是没有智慧,不明白;物质领域的贫困就是没有福报——不仅仅是说没有钱,还包括我们的身体状况、人际关系、外在的环境是不是和谐、美好等。所以,我们的生命只有两个问题:第一,没有智慧;第二,没有福报。再简单地说,我们的人生只有两个问题:第一,活得不明白;第二,活得没意义。我们老和尚说:“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觉悟人生,要解决什么问题?活得明白;奉献人生,要解决什么问题?活得有价值,活得有意义,让生命的每时每刻都放光,都觉得有滋味,能够自我肯定、自我满足,有幸福感。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是要帮我们解决这个贫困问题,所以叫宝。而得到了这个宝,就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一种改变,给我们的生命注入一种不可思议的正能量。

在柏林寺的七天当中,我们并没有觉察到这样的生活有什么稀罕,但是,有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我跟你们讲一个公案。

有一年我在北京开两会,开完会后,从宾馆出来,去前台交房门钥匙,然后拖着行李箱往外走。因为我是人大代表,属于河北省代表团,当时有省电视台的人到代表团的驻地去做新闻报道。其中有一个省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看到了我的背影,他就情不自禁地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其实,我并不知道他看到了我,也不知道他在念“阿弥陀佛”。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接待一个省电视台的朋友,他说:“哎呀,你很神啊!”我就问,怎么了?他就说,当时那个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也要离开宾馆,他们是四个人,开车从北京到石家庄,后来在京港高速上发生了很惨的车祸,这四个人里面,只有看到你背影的那个人没事,其他人都当场就死了。这是一个悲剧,我们不希望任何一个人有这种麻烦。但当事人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幸存下来,可能是看到了一个和尚的背影,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在他的心里,他是这么理解的。

从佛法来说,也可以理解为,他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出家人,出于恭敬,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这就是一个正能量。往往出车祸这种事情,首先是由于我们人的正念、人的正气,在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时间段,有了空档,有了漏洞,便有了犯错误的可能,所以我们的生命需要正念,需要正气,需要这种正能量的守护。当遇到了三宝,我们心生欢喜和赞叹,起码在那个短时间内,你的生命就有了正能量,有一种好的磁场。于是,我就跟这位朋友讲,这跟我没关系,不是我有什么神力,这个就是佛的功德!

前天,我带着农禅组的营员,到了衡水的农禅基地。我们农禅基地,从一开始到现在,主要就是一个和尚——崇群法师,还有几个义工,在那里坚持。那块地很大,有九百多亩,有一些农活需要组织村里的老百姓帮忙完成,所以这几年下来,崇群法师既要处理好与周围老百姓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等。但是现在,他已经基本稳定了,而且不仅仅稳定,这一位和尚所发挥的教化作用相当之大。

因为我们奉行的是不杀生——我们要种地,还不能杀生,不能用农药,不能用化肥。有时候地里有虫,他们就会去地里念佛,很神奇,念了以后,虫子就跑了,或者被天敌吃了。还有的时候,周围别人的地因为不降雨或者雨水太大而导致歉收,我们的亩产量却总是很高。所以,老百姓都说,这个崇群法师有法力,佛力无边。你看,一个出家人的作用就这么大,所以用“宝”来比喻。

接下来我再具体地讲,何为三宝。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佛,是一个音译词,Budhha,即觉悟的人。有的人望文生义,佛,左边一个“亻”,右边一个“弗”,便生出“不是人”的意思来,这是错误的。佛是已觉悟的人,他帮助众生觉悟,达到圆满,所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就叫佛。他不是一个主宰神,他是一个觉者。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觉悟,但是我们的觉悟,在某一个局限的时间地点上可能会显现,并不彻底,而佛的觉悟叫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佛”这个字的含义。

在佛学里面,“法”有特定的含义。用现代的哲学语言讲,“法”就是所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那么,在佛教里认为,所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它是真实的存在,会发生真实的作用。比如说我们到斋堂去吃饭,吃馒头,它是真实的存在,为什么?因为我们吃下去以后,肚子就饱了,它有作用。如果你弄一个3D的馒头,一个数据的馒头,我也吃,但是可能它就不真实,因为我的肚子还是饿的。第二,所有的存在都遵循一种理性和规律,它不是杂乱无章的,不是无序的,这是存在的另外一个面,这个面叫真理。所有的存在,就是真实和真理的统一。在真理的这边,佛学有个词叫真际;在真实的这一边,佛学有个词叫实际。所以“从实际出发”,是从佛学里来的,不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真实存在出发的意思。我们大家还熟悉一个词叫“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里面,“实事”指的就是真实,“求是”的“是”指的就是真理,所以“实事求是”的意思就是,要在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去探求它蕴含的真理。这都是佛学在汉语语言里沉淀下来的。所以,法就是指全部的存在,释迦牟尼佛见到了法,认识到了法的规律,就是指他见到了真理,也见到了真实。这就是法的含义。

僧,也是音译词,梵文Sangha的音译。有的人望文生义,僧就是“曾经是人”(众笑),曾经是人,好像现在不是人了。是不是出家人太严肃了,从而给大众这样一种印象?我记得有个法师讲开示说,他在火车站等火车,旁边有个小朋友,他跟这个小朋友说话,这个小朋友很惊喜,连忙告诉妈妈:“妈妈,妈妈,这个和尚会说话!”在这个小朋友的印象中,和尚应该是不会说话的。僧,有着特定的含义,叫做和合众。我属于僧,但我不是僧,因为僧是团队,而不是一个人。所以,我们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个人,把“皈依僧”理解为皈依某一个人这是一个大错误。这个错误在现今时代好像越来越明显,很多的人学佛以后,就把自己的皈依师父当成师父,别的师父就不是师父。假如师父也认为,这是我的徒弟,这就麻烦了,这就带有一种局限了。其实,你皈依僧,所有的出家人都是你的师父。在你的心态上,所有的出家人都是你的师父;在实际上,可能在某个时段,你特别地接受某一个你觉得你能信任的师父的指导,那另当别论。

这是佛、法、僧这三个字的字面意思。

古代的大德讲三宝,讲得更加丰富,但是我现在把它压缩一点,尽可能简化。三宝,我把它概括为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就是外面的对境,因为我们要皈依,好像我们之外有三宝嘛。外面对境的三宝有两类:第一类,住持三宝,今天你见到的佛像,代表佛;见到经书,听到师父讲法,代表法;见到出家受戒的僧团,代表僧。住持三宝,在世间实际存在,你可以接触到,也可以与之交流。第二类,在佛陀时代,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他讲的法是法宝,他座下的圣贤弟子是僧宝,这也是我们之外的对境。

第二个层面的三宝,是指三宝里面的一种道理,而不是那个人,或那个东西。比如我们皈依佛,是皈依佛的生命品质,而不是他的身体。注意,就是你和佛在一个时代,佛跟你生活在一起,我们也不是皈依他的身体,他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也如同你我的身体,也会衰老,也会有坏灭。我们皈依的是他的生命体现的智慧,所以这是理性意义上的三宝。

第三个层面的含义,就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心本具的、本来就有的三宝。我们内心本有的这个觉,是我们本有的佛宝;宇宙的法则,我们内心也本具,这是法宝;僧,代表我们内心本具的一种和谐和清净:这是自心本具的三宝。

只要皈依三宝,你就是一个佛教徒了。这种三皈依叫什么呢?叫翻邪三皈依,皈依三宝之后,我们的生命从此走上了正轨。如果皈依以后,你还要受五戒,那就是五戒三皈依。也有的在家人,要受八关斋戒,乃至于受菩萨戒,那情况就更加不一样了。对于你们诸位来说,如果要选择成为一个佛教徒,只是接受三皈依就可以。但对于五戒,需要事先有一个了解。下面,我将给你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五戒。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制定的行为规范。注意,这五条规范并不是多么难做到。在讲这五个规范的内容之前,我先跟你们解释一下很多人对戒的误解。

我们汉语里有一个词语,叫清规戒律,一说清规戒律,你们可能会后背发凉。(众笑)首先,戒,不是宗教禁忌。有的人会把戒理解为某种宗教禁忌,不能碰的,一碰就要遭谴,神会发怒。佛教没有这个,佛教里没有发怒的神,也没有说你碰触了哪个禁忌,就会倒霉,完了。没有,不是这个意思。其实,戒在佛教里面只是一种行为规范,一种行为训练。既然是训练,你就有可能违犯,违犯之后,你可以自己不断地纠正自己。这个是很人本主义的,一点都没有恐吓你们的意思。假如你们的父母是佛教徒,在家里面,有时候一惊一乍的,他们制造的那种氛围,不是佛教的意思,是他们人为增加的。由于我们的生活经历、教育经历、人生阅历不一样,对佛教的理解会有各自的特色和色彩,把戒律理解为禁忌,然后用一种恐惧的语气传递给别人,这个是错的,佛在经里面从没有这样说过,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误解,有的人认为戒就是束缚,让人不自由。其实,戒是给我们自由的。你们设想一下,从石家庄到北京的高速公路,中间要是没有隔离带,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很有可能天天都有往北京开的车撞上了从北京开过来的车,但是由于有了那个隔离带,以及超车道、行驶道和停车道的设置,交通事故便会大大减少。这些属于高速公路的规范。有了这个规范,汽车再上高速公路,它才有自由。如果没有隔离带,没有这些规范,就没有自由。为什么?你还没有自由多远,就有可能被撞飞了。

人生也是一样,人生的行为也是一样。大家千万不要把行为的自由理解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不是自由,恰恰是一个最大的危险。因为当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时候,恰恰你所做的事,有可能在瞬间葬送你全部的自由——人身自由,包括思想、情感的自由。所以,戒律是保证我们的人生,从现在到未来的快乐之道,就像高速公路上车道的管理一样,是不可少的。我们一定要很清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不能逾越底线。

第三个,大家不要把戒律理解为非此即彼。戒律是一个训练,我们每个人可以因此获得智慧的增长和提升,而且戒律给我们带来的智慧,往往是生活中的智慧,很实用。因此,戒律学得好的人,他应该特别会办事儿,而且特别擅长在生活里面规避各种风险。

在佛教里,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智慧的核心就是,任何一件事的出现,它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缘促成的。要促成一件事情,我们需要因缘;要避免一件事情,也需要避免一些因缘。所以,想要规避一件事时,就可以通过对某一些条件的调整来把控它。有的人受了不饮酒戒——这条戒很不好持,可能你的同学说:“今天,我们同学聚会,你去吧。”如果有一个人受了不饮酒戒,他的训练是什么?此时,他就要想到,应该问问,有哪几个人参加聚会?如果恰巧其中有一个人也不喝酒,你可以参加,反正有个不喝酒的伴;如果知道班上有个家伙特别爱喝酒,而且特别爱劝别人喝酒,你也可以决定不去;同时,如果你决定参加,先要有预案,比如有人劝我喝酒,我应该怎么说等。戒律的训练是这样的。

你说我不想杀生,那么你就要创造不杀生的因缘。你要把房间的卫生做好,否则就会有蚊虫、蚂蚁、蟑螂等。还有的时候,你不想跟人打架,但是如果你特别爱喝酒,特别爱吃肉,把同学邀在一起吃喝,可能恰巧邻桌有人喝醉了,他们打起来了,你们过去劝架,然后就把你们也卷进去了。这叫缘起法。如果你到素餐馆去,会有这个事儿吗?没有啊,因为它没有肉,也没有酒。所以,戒律的学习、持守,对智慧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讲的关于戒律的几个误解。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这五个行为规范的内容。

这五个内容分成两类:第一类,性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四条是很重要的戒律,即使你没有受戒,于此有所违犯也是不对的,会给你的生命带来负的能量;第二类,遮戒,即第五条不饮酒戒。饮酒本身没有过错,但是人喝醉了有可能会失去理智,犯杀盗淫妄等错误。不饮酒的酒,还包括麻醉品在内。这条戒的目的是,保护我们的理智不受损害。

前面的四条戒,如有违犯——我再粗线条地划分一下,也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彻底地把这条戒毁坏掉了,我们把这个戒比喻为一个茶盏,所谓彻底地毁坏,是指茶盏摔碎了,不能用了;第二类,茶盏勉强还能用,就是磕了一个缺口,不完美了。当然再细分还有更轻的,也没有磕缺口,就是在上面有一个印、划痕,不美。

假如把茶盏彻底摔碎到不能用——这条戒要彻底违犯,需要具备的条件,在佛教的戒律的学问里面说的很细,比现在的法律还要细,所以我一条条讲。

第一条,不杀生。就像把茶盏磕了一个缺口,或者弄了一条划痕一样,违犯了这条戒,是指什么呀?是指伤害动物,这个是属于比较轻的。那么,把茶盏摔到地上,碎了,再也不能用了,这样的违犯是指什么呢?是指杀人。所以,这条戒其实并不容易犯。

在佛学里面讲杀人,是有严格定义的。什么是人?在妈妈肚子里面受孕一周以后就是人了,所以人工流产就属于杀生、杀人。判定我们是否违犯不杀生戒,需要有几个条件:第一,是人;第二,主观的认知,知道是人;第三,动机,有杀心;第四,用了某一种手段;第五,结果,对方的命断了。这五条都具备了,就构成了杀人,也构成了杀生这条戒的违犯。佛教戒律就是这样的精准。

现在,我们来考量一下这五个条件:首先,是人。如果不是人,是动物,是其他,那就轻一些。第二,知道是人。这个“知道”有几种情况:第一个是拿不定是不是人,假如属于拿不定而犯,它会轻;还有一个,本来是人,却误以为是一块木头或其他,错误的知道,这叫误杀;还有就是,正确的判断。第三,动机,即有杀心。比如说医生给病人治病,假如在外科手术中,病人死去,医生是没有杀人的过错的,因为他没有杀心。这个杀心,我要加一个注解。有的邪教教徒会解释说:“他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在受罪,我要帮他解脱,我真的是出于好意。”邪教的教徒,当他这样说的时候,有可能是真那么认为,但不管他是好意还是坏意,只要动机是希望对方的命断,这就是杀心。所以,这里也包含了安乐死。在佛教看来,安乐死就属于杀人。第四,要用某一种方便,用某一种工具,用某一种方法致人死地。假如很恨某一个人,并诅咒他,说希望某某死,正好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崩噔”一下倒在地上死了,如果他的家里人知道在那一刻,或者在那一刻之前,有人老是希望他死,老是诅咒他,那么可不可以上告到法院呢?不能。因为这人没有使用任何手段——没有用刀,没有用枪,没有用药,没有用陷阱,没有用网,没有用任何工具,这只是一种巧合。第五,结果。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比如也有杀而不死的情况。

这是断定杀生的几个条件,佛教的术语叫根本犯,就是我刚才的比喻,茶杯摔碎不能用了的违犯。这一条最重要。一是要注意安乐死,还有一个就是女孩子堕胎。堕胎这个最好是避免发生。怎么避免呢?从源头上避免。我有一次看新闻讲,英国的妇女上街游行——英国早先是信天主教的,后来他们进行宗教革命,现在信基督教圣公会,但是他们有些伦理还是跟天主教一样,天主教是反对堕胎的,英国的妇女上街游行,其目的是要求获得堕胎的自由和权利。这个很令人悲哀,因为她们不知道,正在争取的那个自由,将会给她们带来多大的麻烦!

这个麻烦,不在下一辈子,就在这一辈子。这么多年里,我接待过很多的居士,遇到过很多人和事情,也得到了太多的案例。根据这些案例,我做出了一种判断。什么判断呢?很多现代家庭的问题都与堕胎有关系。有的时候,家里的一个小孩,莫名其妙地自闭了、狂躁了,或者莫名其妙地得了一个怪病,这个就与孩子父母曾经的堕胎行为有关系。还有一个案例,我曾接待一个英国人,他来跟我讲他的苦恼。他跟他的妻子以前非常好,从某个时段以后,很怪,他的妻子经常性地会在某一个时间点突然换了一个人:对他大怒,摔东西,打他,甚至嘴里讲要杀他,之后平静了,好了,便会说“对不起、对不起”。后来,我说:“你一定在某个时间,做了一个人工流产。”他说:“就是那样。”这种事情的关联是不可思议的。虽然这两个案例有些极端,但要尽可能避免堕胎的事情发生。

第二条,不偷盗。偷盗是指不是属于你的东西,有主物,或者有人守的物,你没有经过对方的同意,让它发生了位置移动或者毁坏。注意,这个位置移动,比如你们把柏林寺的东西,从这个角拿到那个角,这个不算;或者从这个殿拿到那个殿,也不算;如果是柏林寺的东西,离开寺院的院墙了,才叫位置移动。在偷盗里面,有一个财物的量的限制。在佛的戒经里面讲,这个量应该是它的价值够着了司法干预,就像刚才说的把茶杯摔碎的那种重量级的犯,是严重的犯;如果低于这个价值,那就是轻的,但无论轻重,我们都不要去偷盗。

现代社会,偷盗的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第一个是物的概念变化了,比如说知识产权、署名权,还有网络上的数据等,也都属于这个范围;另外,位移也发生了变化,假如在网上进行诈骗,以及签协议诈骗等,也属于偷盗;毁坏也是,如果黑客攻击了别人的服务器,也算是偷盗;再比如你有一个茶杯,我把它弄碎了,不能用了,那也算偷盗,虽然我没有拿走;你有一件衣服很漂亮,我故意在上面给你染上墨汁,我也没拿走,但是你不能穿了,这也算偷盗;假如说是有一块地,我把地的界标移动了,也算偷盗。

第三条,不邪淫。邪淫说起来很复杂,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和没有婚配关系的人发生性关系;第二种,严格来说,即使是有婚配关系的夫妻——因为佛陀讲法,他是随顺那个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的,都是站在男性的立场来讲的——假如说男性,在他的妻子怀孕,给小孩子喂奶,或者是例假期间,带有强制性地和他的妻子发生关系,在佛教里讲,这个也算是邪淫。

现在有一种情况,涉及到刚才我讲的婚配关系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有的人,在一起住,但是并没有法律上的婚姻关系。这个也是我不太理解的,都到一起住了,无非就是去登记,是登记难呢?还是两个人在一起同住难啊?我觉得这可能是由于现代的人对责任有一种畏惧,因为法律就意味着责任,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责任似乎是一种压力,但其实有了这种责任,才有所谓的幸福。幸福或者说自由,一定是在某种条件的限制下,才会有的。就像我们说的悠闲,如果让你每天都不上班,什么事都不做,你体验不到悠闲,你体验的是无聊,但当你在紧张的学习之后,拥有了半天的假期,徜徉在草坪上时,才会感到悠闲。悠闲和紧张,是对应的。

现代的人可能把男女之间的幸福做了一个错误的理解,认为大家都不用承担什么责任,这个幸福就是纯粹的。恰恰相反,往往越这样,幸福的含金量就越低。回顾我们所读过的小说,所看过的电影,最后让人们感动得要死的、让人们难忘的往往都是:他们很相爱,但是不能在一起,跨越了很多障碍,终于走在一起。这样的故事是有张力的。所以,想要幸福就要担负责任,想不担负责任就有幸福,不可能。

第四条,不妄语。最严重的,就像把杯子摔碎一样的犯,是指什么呢?是指在修行的层面说假话。比如说,我没有神通说我有神通;我没有禅定说我有禅定;或者像邪教的教主李洪志那样吹嘘,比佛还高多少倍等,他们犯的叫大妄语。这个错误甚至比杀人还要严重,因为他对别人造成了误导。在生活里面,为了名、为了利说假话,这些是小妄语。

这四条戒之间,有时候是有交叉的,比如说诈骗犯,他犯了不妄语戒,也犯了不偷盗戒;有时候是丛生的,比如有的人杀人之后就会犯妄语戒,以掩饰自己的行为,没有钱时可能还会去偷盗,偷了东西不想让别人知道,又会设法去隐瞒实情等。

第五条,不饮酒。不饮酒,包括不食用酒,以及含酒精的食品和饮料,也包括不食用麻醉品等,以保护我们的理智不受伤害。在地球上,居住在靠北的居民都爱喝酒,或许是因为寒冬季节,夜晚漫长,只有借酒才能打发那些时光?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但是,这个酒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不仅对身体造成伤害,喝醉了酒的人会犯下很多杀盗淫妄的错误,甚至造成悲剧。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我们人类的生活里面,历史上的、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的痛苦,其实就渊源于这五个错误。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我们中国,在这样的罪恶之中,它所包含的其实也就是这些:杀、盗、淫、妄、酒。所以,人类生活中多么极端、多么严重的罪恶、过错,你要去细细地观察它时,就是这几条原因。

所以,佛陀将这五条作为了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若能遵循,未来就会获得一个比较圆满的人生,而且,我们的人生能得分多少,取决于我们五戒持得怎么样。我相信,应该没有100分的,但是大家的分数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很有钱,但身体不好,也许过去他杀生了,他没有犯偷盗;有的人身体很好,家庭很和睦,但总是很穷,没有钱,那是不是他过去有犯偷盗戒,他的不杀生戒、不邪淫戒守得很好呢?还有的人很有财富,事业很成功,就是家庭不和睦。那么,要想让我们的人生趋近于幸福、得高分,就要把五戒持好。五戒是我们获得人身的基本保证。现在持好,现在生就能够比较幸福,未来生更容易获得幸福。这是五戒的意义。

这五条戒的受,我要跟你们解释一下。注意,佛并不要求我们一次就把五条都受完,不一定。你可以一次受五条;如果你觉得五条里面只有一条有信心做到,那就受一条;你觉得两条有信心做到,就受两条;或者只受其中的三条,只受其中的四条,其他不受的,你可以未来再受,这叫渐次受。但不是说不受的就可以犯,而是说我接受了这一条戒,在这一条上我不仅自己做得好,而且我还有持佛戒。它有两重意义。

你们不要小看受一条戒,它的功德力也是不可思议的。

建国之前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村子里面,有一个人,某一天的下午,他逛到了一座庙里。此时,庙里的和尚正在给人授五戒,他就站在后面听。当和尚说到:“第一不杀生,能持否?”他一想,我这经常杀鸡杀狗的,不,不受。“第二不偷盗,能持否?”他经常偷偷摸摸的,不是一个特别学好的人,所以也不受。“第三不邪淫,能持否?”他经常拈花惹草,也不受。他想,这五戒只有两条了,后面这个不饮酒他更做不到了,所以就在第四条“不妄语,能持否”时,他应声而答:“能持!”(众笑)only one,就这一条,所以他就受了这一条戒。

受了这条戒以后,太阳就落山了,天慢慢地黑了,他就离开了寺院。没有走多远,竟遇到了他的那些狐朋狗友。他们说:“哥们,今天有货。”啥意思呢?正好国民党的一支部队,大概有一个排,押运了一批军饷——过去军队的军饷是银元,很重的,他们押运军饷走到了附近,因为天黑了,就不走了,准备在村子里面一个没有人的破庙住一宿,第二天再走。这帮游手好闲的人侦查到了这个信息,他们就拉他准备晚上去那个庙里面偷军饷。走到半路时,遇到了他的叔叔。他叔叔就把他拉到了一边:“你又跟他们去干吗?”他本来想信口开河,撒一个谎,但他一想,我今天刚受不妄语戒,我就说一次实话吧,所以他就跟他叔叔说有这么个事。他叔叔就把他死拽着,把他拉回家去了。那些人去偷军饷,那还得了!最后全部被就地正法。所以,这一条戒就保住了他的性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方法是很有意思的。我不知道你们这几天学静坐怎么样,有没有学数息啊?(答:有)从1数到10,有的人说,师父我只能从1数到3,(众笑)我不乱,3以后都乱了。我说那要恭喜你,你有3,两倍的3就是6,3倍的3就是9了,你能有3一定就有4,所以修行是一点点累积的。

关于五戒的内容解释,我就说到这里。下面的时间供大家提问。

 

营员1:感恩大和尚!我想请教一下,这个男女婚配关系,是以传统为标准,也就是举办婚礼,还是以法律为标准,也就是领证?

明海大和尚:好,我知道他的问题所在。严格地说,现代社会,我们都是以法律为界限的,但是不同的国家情况不一样,所以这里面可能还要适当地考虑公序良俗。在有些国家,宗教的教职人员,比如牧师、神父,出具一个证明,就具有法律效力。在英国的法律里面——我这个是读英国人的小说知道的,你只需要找到一个成年人,他愿意为你们做证明,就具有了法律效力。所以这一点可能不能一条线把它说死,非要去某个部门去扣章,或者是登记领证。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习俗里面,像把亲戚朋友们请到一起,举行一种叫订婚的仪式,也就是确定了关系。我觉得,起码要有这样一种最低的界限,它也等于是向社会的一个公告,双方就有了一种责任和约束。

营员2:师父,我想问一下,在医院,妇产科医生每天可能做的人工流产手术特别多,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呢?还有,如果身边的朋友或同事要做人工流产,出于同情和关怀陪同她一起去,对这个事情应该怎么看?

明海大和尚:你陪她是出于对她的爱心,她的行为跟你没关系,是她自己决定的。你说的妇产科医生,也是有同样的一个意思,就是说做出这种决定的是当事者本身,所以妇产科医生的责任是有限的。在佛教的戒律里有个原则,如果戒律和国家法律以及大众遵循的普遍习俗相违背,就应该以法律为准。比如说,在过去独生子女政策下的人工流产,就不算是犯戒,因为那是国家的法律,是国策,但是事情本身是有影响的。

营员3:感恩大和尚!我要问的问题跟刚才那个师兄的差不多,她替我问了一部分,您的回答也能解答我的一部分疑惑。

我在妇产科工作,现在临床上流产的原因会有很多:比如患者服了药,可能会造成孩子的畸形;比如产前筛查的时候,发现孩子是一个“21—三体”;还有现在的辅助生殖技术,可能同时会移植两到三个胚胎,如果这几个胚胎全部受精成功又都着床的话,他们其实就是生命,但是为了减少产妇的生产风险,我们会实行一个减胎数。所以,我想问的是,因为这样特殊的情况而迫不得已进行的流产,从医生和患者两个维度来说,如果他们的这个杯子已经摔碎了,该怎么办?

明海大和尚:你请坐,这个问题我知道。第一个,她说的属于优生学范畴内对胚胎的选择。这个胎儿在母亲腹内四个星期,心脏就会跳动,是吧?

营员3:胎儿在四十多天的时候,B超下可以见到胎心胎芽,就说明是宫内活胎。

明海大和尚:在佛教里讲,我们的业,有一种共业。优生学这种学问,还有包括现在的试管婴儿、宫外受孕,这种可以说都是以人类为中心发展出来的一种技术、服务,对于保证我们这个社会群体是有好处的,比如说像优生学,出生的都是比较健全的人。但是,我们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在这个环节做了一种选择,而选择中一个生命体会因此被损害,所以我相信,在人类的整体上我们一定会为此付出其他的代价,包括我们的健康,还有我们的环境,等等。

在佛教的领域看生命,是多维度的,但是现代社会的运行,它的技术以人为唯一,所以着眼点就会不一样。作为整个人类的全体应该有一种规律,就是当我们的需求、我们的欲望越来越多地借助于一些外在的技术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同时应该也会在别的领域付出一些代价。天上没有白白掉馅饼的。这种宇宙的平衡,说起来很神秘,这个可能就是佛法在帮我们认识这些事情。

营员3:因为这些外在的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个杯子其实没有破掉,我可以这么理解吗?

明海大和尚:从戒律上讲,它是不会跟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抵触的,所以不犯戒。但是这一行为本身,对于未来是会有一系列的影响的。由于它是一个全体的决定,那么在这个影响中,你的那个部分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它不是你独立决定、独立决策、独立拍板定案做的事。

营员3:我还想问,如果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些业障?

明海大和尚:我们就要多放生,多保护环境,多在生活中去关怀别的生命。

营员4:大和尚好,我想问一下,皈依之后还能不能学习像算命、看相、风水,还有道家的太极拳、气功之类的东西?

明海大和尚:无妨啊!关键是你用什么心态来学习。就像皈依以后仍要吃馒头,但我并不是皈依馒头;如果我生病,仍要去问医生,但我并不是皈依医生。所以皈依是最高的指南针,你的兴趣爱好所及——想看什么、想学什么,一切无妨,只是它们不是你的指南针。

营员5:感恩师父!我也是学医的,现在是在搞科研,在某些时候要被迫地做一些动物实验,会解剖一些小动物。我想知道,如果受了五戒之后,再这样做有什么恶果?我应该怎么去修补这个破了的杯子?

明海大和尚:你的杯子没有破,应该是有一点点缺口,还能用。(众笑)我给你的建议,你受五戒的时候,不杀生这条戒就不要受了,不受就不存在犯戒。注意,这都是逻辑很严密的,我没有受戒,我也不存在犯戒。

至于解剖动物这个行为本身,它当然是一个杀生的业。历届夏令营,这都是一个最难的问题,那天晚上好像你们讨论过,法师也回答了。我再回答一遍。显然这是一个杀生的业,解剖动物这种实验,它是西医体系里面的,每一个药品的研发都要经过动物做实验,这就是人类啊!在佛学里有个词叫“有漏”,我们有病,这是我们的一个漏洞,但我们要解决生命中的这个漏洞、烦恼,用的方法本身也是有漏的、有缺陷的。比如说,用动物的生命做代价去研发药品,这本身是牺牲了别的众生的生命来为人类服务,所以这个是有缺陷的方案。

但是,这个有缺陷的方案,你和我,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去叫停它。但我们学了佛,我们需要保持一种清醒,我们要知道,用这种有缺陷的方案,疾病永远不会绝迹。因为这种方案是“拆东墙补西墙”,你把一个病攻克后,会有新的病出现。我相信,即使是基因工程,好像是从根本上扭转了人类疾病的治疗方案,但它仍然会有一些我们达不到的地方。从哲学上说这是一定的,因为我们的方法本身不是彻底的解决之道,它只是把另一个地方挖一个洞来补这里,这就是我们要保持的一种清醒。

所以,你在其中的话,能做的是什么呢?这点也许我就不好做,你能做。什么意思?你在医学领域,你应该联合医学界的人,大家一起去呼吁——比如说在实验领域,尽量少地、节约地、合理地去运用这些动物来做我们的解剖标本或是什么。我推荐一本书,叫《动物解放》,你去看一下,在这本书里它有披露,在我们的医学科研领域,大量的动物的生命是被浪费掉了。那个人做了这个实验,又有人在重复做,我们是否可以在医学界内部建立一套审查机制?就是说这些动物实验,不要有人已经做了,又有人为了写一篇论文,又牺牲掉一批,这是很无谓的牺牲。这种工作是你可以做的,而且你做这个工作,功德无量。

营员5:师父,我之前做的杀害动物的事,现在多给它们念佛,回向给它们,可以吗?

明海大和尚:可以,念佛。

营员6:大和尚慈悲,我跟那位同学很像,我也在做动物实验,但是我会坚持不亲自动手。我的老师和学长动手,我就在旁边递个刀片,弄个药啥的,我能受那个不杀生的戒吗?我这个算杀生吗?

明海大和尚:你最好也不要受。

营员7:感恩明海大和尚!我想问一下,比如说杀戒,如果是为了自卫,或者说我杀别人是为了救其他人,或者说是为了阻止犯罪的发生,我不能说我完全没有起杀心,但是我的出发点是正的,算不算是犯戒呢?

还有这个妄语,有些话我不能说,我不说,或者说我不能全部告诉你,这算不算是犯戒呢?

明海大和尚:问得好。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不妄语戒。刚才我讲了,持戒其实是个训练。其实,不妄语戒这条戒要持好,特别不容易。首先在生活里面,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有时候甚至是为了帮助别人,说的那些善意的谎言,在佛教叫方便妄语,这不算犯戒。比如说,有个医生,他的病人得了癌症晚期,医生说,你还没有那么严重,还可以治——像这个,他说的是妄语,但是这个妄语没有过错。比如说有个出家人在山里打坐,有个兔子从他面前跑过去了,有个猎人拿着猎枪过来了,说:“师父,你刚才见到一只兔子了吗?”这个师父应该怎么说呢?(众答:没有)哈哈,打妄语了。如果是你们坐在那儿,你们说“我没有看到”,这个也是方便妄语,不犯戒,但如果是师父,就不能这样回答了,师父的要求要更高一点。所以,这里就由方便妄语转到妄语的第二个内容了,师父他应该这么回答,他说:“诶,你拿的是什么枪啊?”(掌声)或者,他说:“哎呦,你这么一大早在山里跑是不是很累啊,有没有喝水啊,快来来来……”诸如此类的,把话岔开。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大家不要误会,不妄语戒不是肚子里有什么全部说出来,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在生活里,我们要持好这条戒,很费劲,要找到一种说话的技巧,没有说假话,但是也能把眼前的问题给它化解掉。可以顾左右而言他,转移话题,也可以笑而不语,或者是换一个角度来描述。

持戒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乐趣,因为它在时时地磨砺你的心智,就像带着手铐、脚镣跳舞,非常地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