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指导(二) 明影法师


(2018年7月22日上午于普贤阁)

练习觉知是一个长时间的课题。坐禅的时候,我们把觉知放在鼻端,观察呼吸的进出,事实上,在生活的任何一个环节,也都可以练习觉知。

我们长老经常讲:三业为佛事,四仪作道场。三业指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语言、行为和思想,都是做佛事的地方;四仪,行住坐卧,指我们身体的四种状态。坐禅的时候是坐,也包括我们平常坐椅子的模式;行就是行禅;住就是我们站定的时候;卧是指躺着的时候:这时都可以观察呼吸。

站定的时候,对身体的觉知,是一个非常好的用功。我们怎么觉知呢?大家来体会一下,把注意力放在脚上,感觉脚与地面的接触。我们每个人的脚底大都承载着一两百斤的负荷,却常常处在觉知的不运作状态、麻木状态。修行就是要训练我们的觉知,不断地让它变得清晰。

现在,我们观察脚部与地面接触时的承重感。把重心全部压在左脚上,慢慢抬起右脚,让右脚凌空,比较一下左右脚的状态——一个承载着一百多斤的身体,一个是零负荷的。要认识它,认识的过程就是觉察的过程。现在转换,慢慢地放下右脚,抬起左脚。上身可以不动,注意力全在脚掌。观察重心的转换,脚部承压的觉知,同时观察另外一只脚没有承压时的轻松状态。这可以作为我们训练觉知的一个非常方便的法门。不要站在那儿发呆,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几十年,要把我们的觉知力开发到一定的高度,这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如此才能打开生命的成长空间。

随时随地觉知、观察我们的身体状态,还可以观察自己身体的紧张状态,这时人的紧张会迅速缓解。了解得越清晰,觉知的开发越纯熟。从飘动的思绪当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在的身心状态当中,这是用功的一个原则。清楚地了解它的状态,而不是用文字概念去标定它。这时,错误的思绪就不现起,同时人的觉知就在成长之中。一站半小时、一小时,这样的观察,会令人非常受益。

现在,我们坐下,把腿盘起来,我们把觉知力放在鼻端,观察鼻端空气的进出。注意不要有意去控制呼吸,或长或短,或粗或细,任其自然。了解它的状况,才是用功的着力点。呼吸只是一个用功的对象,随着我们用功的深入,心会越来越平静,越来越清晰,呼吸会变得深、匀,但这些都是自然发生的结果,不要刻意为之。

有人说,一观察呼吸我就会下意识地控制呼吸,怎么办?这非常普遍。此时,盯住这个控制力,看住它,直到它渐趋平静,再去观察呼吸。有些同参是这样的,注意什么就会控制什么,那就要把这个控制力先化掉。怎么化呢?盯着它看,是什么要控制呼吸,是什么样的力量,是什么样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身心活动等,把它了解清楚之后,就可以得到缓解。

昨天我们讲到,观察呼吸的同时数数,从1数到10,再从1数到10。接下来的用功中,我们可以多数一些,从1数到100,连续地数,把注意力放在数上,也观察呼吸,但以数数为重点。这样的话,你每次的呼吸可能没那么清楚,那没关系,你知道一次呼吸数1,再一次呼吸数2,一直数上去就好。当你数到50多的时候,如果一不小心忘了该数多少了,你就再从50开始数起。如果全忘了,就从1数起。数数的目的是为了摄心,只有乱想时才会中断,但是不要纠结,继续开始数息就可以了。

(静坐)

(开静)

好,做一次深呼吸,轻搓手掌,轻按面部、头部、颈部、腰部、腹部、两臂、腿部,把脚放下来。从1数到100,是需要一些心力的,在这将近10分钟的时间里,你要很粗的思绪不现起、不被打乱才行。这种方法古人并不提倡,智者大师提倡从1数到10,习惯以后,也可以从10数到1,来回调节。但这个时代的人,心的散乱程度是很厉害的。怎么办呢?就要用从1数到100这个难度高一点的方法来摄心。这种方法,我个人的经验是不宜多用。比如说我们在坐禅当中,你可以从1数到100,数三遍,你就恢复到传统,从1数到10,进一步地观察呼吸;如果有人说我精力很好,从1数到100,心也不累,效果还很好,那就可以数五遍,但不要超过五遍。

达摩祖师讲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是禅宗修行的基本次第和要领。建议大家回去之后,用短时间坐禅,不要拼时间,因为没有效率、没有质量的坐禅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好处。只要你有安静的空间,有十几分钟的自由时间,就可以把腿盘起来,然后清楚地从1数到100,这能让我们跟所做的事情以及我们的思绪、我们的生活环境暂时脱离开来。

我们的身心跟外部世界一直处在高速互动当中,尤其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多个朋友圈,甚至可以在国际范围内与很多同学朋友天天聊天,生命的耗散实在没有意义!我们的身心疲惫和精力透支都是源于这个。怎么办呢?切断,放下,然后忘掉这个世界。我们的身心,通俗来讲就是能量,忘掉这个世界,它就会自然地得到恢复。因为我们的生命,你只要不染污它,不加进压力给它,它就会自然减压,自然恢复。

一心一意地在一个方法上练习,就是制心一处,就是在训练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早就被各种习惯训练得很成熟了,它总是在刹那、刹那非常快的思维当中,在情绪的住著当中。这时,我们活泼泼地专注在一个方法上用功,就是对心的修复和养护,效果非常好。我们可以经常地进行切断训练,一天有若干次,或者每天至少有一次,一次十分钟、十五分钟,足够了。然后,从1数到100,这样练习。当你练习到一定程度,觉得从1数到100太累心时,好了,有这个感觉是非常好的,那就不要再从1数到100,就从1数到10。当你习惯了以后,你会发觉从1数到10也挺麻烦的,不数可能会更好,那就不数,只是单纯地观察呼吸。坐在那儿,安静地观察呼吸。这就是持续的进步。

当拥有一些用功经验以后,你会进入一种非常宁静的状态,你都不想管呼吸的事了,好了,这时你就把心自然地安住在宁静当中,跟宁静融为一体,这就是止的修行。但它一定无法长期稳定,会被妄念或者昏沉淹没,这时你可以再去数呼吸,观察呼吸。

不管是数呼吸、观察呼吸,还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沉浸并观察这份宁静时,大都会出现很多的思绪,完全是不期然的,你可以不管它,只管你的方法,数呼吸也好,观察呼吸也好,但是如果它很强、很严重怎么办?当思绪不断时,可以也不数了,也不观了,就看着自己的念头,看着自己的思绪。

观察思绪,这是心念处的法门,非常重要。观察我们的情绪和感受,这叫受念处。比如说刚才我们站着,你可以观察脚部的压力。当我们的脚部有压力时,是什么感受?观察它的状态。所有身心现象的发生都是此时此刻的,我们就用此时此刻的注意力观察此时此刻的身心现象,随时随地观察那个最吸引你的、最重要的,这就是四念处法门的核心原则。

有一次,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迦旃延尊者在那里坐禅,用的就是这个方法。迦旃延尊者对法的辨析是最好的,讲法清晰明了,佛陀赞叹他是论议第一。他在坐禅的时候一心关注自己的身体结构——这是身念处法门的修习,佛陀从禅堂门口路过时,对他发出了赞叹。当我们一心观察此时此刻的身心现象时,就会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执着中超脱出来。放下自我,这是修行的一个重大课题。放下了自我,生死就不了而自了了。当你思维过去、未来的自我时,就有过去、未来的自我;当你不思维过去、未来的自我时,自我就被放下了,就空掉了。只要我们对身心的现象持续观察,一定会直接经验到它的变化性、无常性,不断地解构对自我的认知,直到有一天我们真的把此时此刻的坚固的自我意识放下了,就可以超越生死,进入圣者之流。

四念处法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简单、方便,直接跟解脱有关,但要看我们落实的程度,所以要持续地练习,要有耐心,有长远心。

大家把腿盘起来。最后五分钟,我再讲一个更好用的法门。这是一个重要的念诵法门,唐宋年间很多大禅师都在持诵,希求摄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遍),“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亲近大智慧获得圆满成就,这是诸佛成就的圆满智慧,也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智慧。“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四祖大师和六祖大师都特别提倡的作为我们初步安心的念诵法门,所以在《坛经》的第二品中,六祖大师告诉大众:“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用我们没有妄念的心,一心一意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原则有两个:第一,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上,用心念,用心听,但这是理想状态,不太容易实现,需要一个过程;第二,很清楚地、不动思维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反复念诵。念诵本身也是思维心,用这个细的思维代替粗的思维,不让它现起。

念诵法门非常容易受持。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念阿弥陀佛圣号,或者持诵一部经典,持诵一个咒子等都很重要,那么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以作为禅宗基础念诵的用功方法。

(静坐)

(开静)

好,做一次深呼吸,轻搓手掌。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随时可以默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反复念诵,练习专注力和清晰的观察力,这样的用功方法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坐禅要循序渐进,从十分钟、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逐步延长。不要一下子就坐一个小时,那不一定符合规律。要追求质量,准确地用功,持续地深入。要想在禅修上深入,还要大量地阅读关于禅修的书籍,参加禅修活动等,全面学习,常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