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三皈五戒 明海大和尚

(2017 年 7 月 25 日下午于普贤阁)

 

 

现在大家转身向上,一起向上问讯,然后再坐到垫子上。各位营员,今天我们用晚课的时间跟大家比较浓缩地介绍一下三皈五戒,在家佛教徒的修行生活。我介绍完了之后,你们再自由地选择,有要选择皈依的或者受五戒的,就可以留下来,参加一个简单的皈依仪式,这个是自觉自愿的,不勉强。

 

我们知道在 2600 多年前佛教产生在古代印度,到现在,已经遍布全球,五大洲都有。根据可靠的,比较精确的社会学的调查,现在世界上,最近的一次调查是 2012 年,美国研究中心的。据他们调查,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世界人口比例的 84% 以上,后面还有小数点,记不清了,84% 啊。这其中,信仰佛教的人占地球总人口的 7%,算一下就是 4 亿,因为地球人口 69 亿,相当于 4 亿多。在三大世界宗教,所谓世界宗教,就是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三大世界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所以在这三大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里面,佛教徒的人数是最少的,它不是最多的。我也遇到过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他说你讲佛法这么有道理、这么有真理性,为什么地球上信仰佛教的人并没有很多呢?释迦牟尼佛在佛经里讲过这个问题,看一个东西是真理或者不是真理,不以信奉它的人数的多少来决定,要依照我们对它的认知,我们对它的理性的判断、了解来决定。

 

所以从 2600 多年前,一直到现在,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佛教徒事实上从印度到亚洲、东亚,到中国、韩国、日本,按照我个人的认识,从来没有成为某一个国度的人口的多数,当然除了有些地区是全民信佛的。东南亚有一些国家是佛教国家,在那些国家和地区佛教徒占人口的多数,但是像在印度、中国,好像都没有成为过多数。

 

这里面有很多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原因,一般的原因,在我心中我觉得佛教是一个很特殊的宗教,很特殊是因为我们现在讲的宗教这个词,是西方人的概念,西方社会学的分类,religion,这个概念。其实要用这样一个概念来说、来看佛教,不一定都很精确。就像假如说有个欧洲人他从来没有见过中国人的餐具,假如他第一次到中国人的餐桌上吃饭,他说给我餐具,人家把筷子拿上来,把碗拿上来,他还会说给我餐具,因为他的餐具的概念是他那个国度的盘子啊、刀叉等,所以他看到筷子,他不会把它当餐具,这道理是一样的。你看这餐具的概念,你看,他是以他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宗教也一样,宗教也是,欧洲人有他自己理解的背景,所以在那个文化背景中的宗教,它是侧重于崇拜的,侧重于整个世界有个造物主,有个决定的、唯一的神,它的教理是这样的。当然这种教理也决定了他的信仰,就是崇信是居于主导的。

 

但是佛教呢,坦白地说,佛教,在很多佛教徒那里大概也是这样开始的,就是你们也是以崇信开始的。但实际上,佛教并不单单的是这样的一个崇信,它是一个宇宙人生的认知、认知方式,是一个智慧的体系。这个智慧的体系,在有了基本的信仰和信任之后,我们逐渐地去落实它,去充实它,去把它实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所以它是信和智的统一。信和智,它里面有认知。在有的宗教的信仰那里,作为人的认知是要被压制的,是要被放下的,要放到一边,因为人很渺小。你对造物主的这个世界,对造物主你是没有办法去把握的,用人的渺小的认识、能力。但在佛教不然,佛教在有起码的信仰以后,我们就可以按照一个普通人的理性和认识能力逐渐的去了解。当然你们可能也学到一些禅,说“不可说”,说“不可思议”,说那个智慧很玄妙,但是注意,这个是在佛教里面,智慧的一面。智慧还有另外一面,就是可说、可讨论的,可以用我们普通人的理性去认识。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有很多的经典,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一位自觉宇宙人生真理的觉者,他不是接收了一个超越的造物神传递给他的一个什么真理,然后他就把这个神的旨意啊什么的传达给我们苍生,他不是,注意啊,佛不是这样的人。佛可以说他就是我们众生中的一位,然后在漫长的时空中,经过积累,在因缘契合的时间、空间下,在我们众生的文明中,他进入到我们的文明中,他是我们文明中的一员,然后他把他所觉悟的真理和法则,分享给我们。当然,那个分享也不是那么简单,由于听众,由于他要分享的对象的多样化,问题的多样化,烦恼的多样化,根性的多样化,接收方式的多样化,文化背景、时代、社会、环境的多样化,所以他的讲法也呈现了多样化。所以佛经很多,佛经不止是一本。

 

佛经普遍地讨论了人类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总的核心是告诉了我们生命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可以被浓缩为两个字,“因”和“果”。因和果这就是一个路线图啊,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在迷惑中,在迷惑中然后有造作,然后有后果,然后有麻烦,然后我们要经受这种麻烦、这个因果;然后我们怎么样从迷惑,从造业,从这个麻烦中走出来,就是这样的一个路线图。这就是那天明象法师跟你们讲的四谛——苦集灭道。苦和集就是前面的一对因和果,那么集是因,苦是果,但是这个苦是一个哲学概念,注意啊,这包括现象层面的苦,也包括了事物的无常、短暂、缺陷等等这个苦。那么第二对的灭和道,灭就是我们把这些苦息灭了,我们的问题得到解决,它恢复它自有的宁静。这个也是汉语这个词,容易引起歧义,我们会把灭理解为灭亡,不是,不是这样,灭是问题解决,息灭,息灭烦恼。比如一个房子着火,火熄灭了。生病的烦恼的火,痛苦的火息灭了,这叫灭。道是什么?怎么样到达这个灭的境界,怎么走这个路。

 

所以佛陀的教法,如果概要地说就是讲我们生命两个方向的因果。所有的众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有快乐,有安乐,不希望自己的生命一直在麻烦中,在迷惑中沉浮,他要到达这个寂静,到达烦恼息灭的宁静、安乐,不仅自己到达,而且想和所有其他众生一起到达。这就是我们开始学佛的过程、历程。所以学佛的历程的第一步,是我们要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我们要建立起对释迦牟尼佛以及对他所说的法,还有传播、传承、实践他这个法的团队,要建立起对这三个方面的基本信任和接受,这个就叫三皈依。

 

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什么叫皈依?皈依就是把我们交给三宝。这里就有一个矛盾了,那你没有了解你怎么就把你自己交给三宝了?你把你自己交给三宝之前,你要有了解啊。释迦牟尼佛讲过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讲过,我们不要盲从,不要因为跟从的人多,或者因为是你尊重的人跟你讲的等等,那么你就盲从他,而是需要自己先去了解,所以佛陀他也叫我们要了解。就像现在你们先要听我讲,你们却不要盲目地接受,在了解清楚以后,再进一步地接受,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态度。其实这个态度非常之民主。

 

今天等一下我们要举行一个皈依的仪式,其实皈依的仪式特别简单。这个仪式的内涵是什么?它的内涵有一点复杂,仪式就是你们跟我念就可以了,当你们跟我念的时候,你们就做了一件事,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嘴里念一些话,而且是当着师父的面,当着佛像的面念的。这个,在佛教叫什么呢?这就是一个业,但是这个业是善业,那么一旦这个善业造作了以后,它就有它的力量,它会影响我们的未来,这就是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在你的人生中它会持续不断的,对你的未来发生影响。

 

那三皈依的内涵是什么?这个仪式的内涵是什么?这个内涵就是我这里要介绍的皈依了。我先讲皈依不是什么。皈依不是加入一个组织,搞清楚,不是加入组织。尽管你们这些皈依的人要有登记,但是你们不要担心,那不是把你们纳入到一个组织里来。

 

至于三皈依的仪式,一般来讲也不是拜师。但是你们要问我说拜师是什么意思啊?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弄不懂拜师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社会上、过去在旧社会,如果你要学习剃头,你得拜个师,这位师就开始教你手艺了,他可能也不跟你说什么,就让你跟着他干活,干了好多年,最后有一天你就会剃头了,说这是我师父的教法,这就叫拜师了。在佛教里面,依照出家人的规矩,这叫依止,而且一个人一生是可以依止很多老师的。你可以跟很多师父学,先跟这位师父学,后跟那位师父学。所以我想所谓的拜师大概是不是说,在出家人的戒律中,我们是要有个简单的仪式,来确定跟一位善知识之间产生这种依止的关系,就是说我愿意接受你的指导,我们之间确定这种关系,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拜师吧。但是我们的皈依仪式不是,注意,我们的皈依仪式只是要在你的内心,通过你自愿接受这个仪式,确立你对三宝的信仰。因此,你并不是皈依明海,皈依佛、法、僧的僧是 Sangha (僧伽),是团队,僧团。注意,这个团队是在时间、空间这个坐标系中,时间的坐标系从佛陀时代到现在,到未来;空间的坐标系从中国到所有,整个法界、地球,所有这些出家人都是你皈依的对象。所以你不是皈依哪一个人,不是。因此说你不是跟这位见证你皈依的师父之间有人身隶属关系,也没有说你以后再不能皈依,不能找别的师父学,没有这个意思。You are free !你们是自由的,没有这种人身隶属关系。这是皈依,这是第二个意思。

 

第三个,皈依并不是只有先进分子才能皈依。你们知道的,如果要入党,那你很先进。但是入佛门,越后进越需要。不是说我要做得很好了,我才皈依。有的人说我担心我做得不够好,皈依了会给佛脸上抹黑,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是佛教不是这样。皈依实际上是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佛法、认识佛法的一个必要条件,在你对佛法有一定的了解以后,你要再深入地了解,那就要皈依了。而且通过皈依,你能得到很大的利益。你不是说你的水平不高吗?那么你皈依以后你的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得到提高。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说你现在想到 4s 店去买一部车,买一部奔驰,然后人家把那个汽车给你去试开,你在那个训练场开了几圈,然后你决定买了。你开几圈你对它是有了了解的,但是你要深入,想再深入地了解这个车,那你只有拥有它,然后你才能更多机会开,再长时间地用,你才可能全面彻底地驾驭和了解它。佛法也是一样,所以这是皈依。这是第三个。不是说先进分子才能皈依,落后的人不能皈依,不是这个意思。

 

当然,皈依,有的人可能会理解成出家。特别是皈,在汉字里面我们现在多半都写回归的归,皈写成左边一个白,右边一个反,中国人一看这个反字,反了,所以以为说就是跟世俗的生活背道而驰了,以为皈依,就是不食人间烟火了,不能结婚了,不能谈恋爱了,不能吃肉了,不能喝酒了,所以很多人印象里就是皈依以后就是不能、不能、不能,这是错的。皈依,它不是在行为上面约束你的,在行为上约束你的,那叫戒,受戒,等一下我们再说,看那究竟是不是约束。

 

至于皈依的,如果你要说皈依有一个约束的话,也是有的。什么意思呢 ? 就是把你交给佛,交给法,交给僧,那你就要认真在这条路上走,因为你不可能同时把你交给两个东西,对吧?你同时把你交给两个东西,这不可能。其实佛的意思倒也没有说你非要交给我,他的意思是说你最好专注,专注于在一条路上坚持地走,这可以说是皈依对我们的一个约束。所以在行为上,我们就表现出,尽管我们皈依了三宝,但我们对别的宗教还是有一份尊重,我们到别的宗教的场所,我们都可以合掌,这表示一种友好,但是我们一般都不磕头,不礼拜,我们只礼拜我们皈依的对象,这个在佛教里是允许的,这是皈依。在某些行为上,大家对皈依还存在很多误会。

 

皈依的意思刚才我讲了,就是把我们交给三宝。交给三宝是什么意思呢?在佛经里有两个词:“我入”“入我”。“我入”是说要把这个自我融入佛、法、僧三宝;“入我”是让佛、法、僧三宝进入到我的生命中。大家想一想,这可是一个修行啊,这可不是我们等一下用十分钟就能做到的,它其实是我们信仰、学习、修行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个全过程的就是三皈依。其实三皈依本身就是一个很深奥的修行法门,这个很深奥的修行法门里面就是“我入”“入我”。这个“我入”,我,我们先有,我们是凡人,我们都有一个自我,现在我们是要把这个自我,把他放到佛法大海里,去浸泡,把他消融在佛法智慧的海里;或者说我们愿意让我们的生命接纳佛、法、僧,进入进来,叫“入我”。那么这种皈依,就是一个修行。

 

这个修行,当它落实的时候,它是有力量的,它是有体现的。这个力量就是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任何困难,我们有判断的力量,有辨别的力量,这是智慧的力量,然后我们有面对承担的力量,这是信仰的力量。我们有勇气接受一切未来,面对一切未来,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所以三皈依带给我们的力量,就是这种辨别、判断的力量,和承担面对一切挑战和压力的勇气。

 

大家想一想,这种力量和勇气是很重要的。我们两个下午小参的过程中,大家问了很多问题。其实有很多问题可以归结为你们没有信心,你们只是没有信心;还有很多问题可以归结为你们只是不明白。你们来问师父时,喜欢提问的问题都是“怎么办”。但是可能“怎么办”那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它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就是没有信心、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看不清,看不清楚,就是这个问题。大家想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刚才我讲的三皈依,三皈依就能够解决你们提出的所有这些问题。所以这是一个修行的表现。

 

还有,我有的时候会把它简化,跟大家介绍三皈依的表现很简单。比如,你们晚上做梦,有时候会做噩梦,如果做噩梦的时候能够想到念佛,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心里有三皈依了。还有你们在学习在生活中有时候会有特别紧急的危险,还有特别没有办法跟别人分享、言传的苦恼,这种苦恼不光是你们有,我也有,所有人都会有的,只要你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这个感觉有点像你走路,然后你的鞋子里面有一粒沙子,谁知道不舒服啊?你自己知道,跟你在一起走的人他想分享,没有办法分享,他看你走得很好,他看你走得也蛮快的,但是你皱着眉。人生有很多的时候都是这样。如果用佛教的理论来说,不是很多时候而是一切时候。包括现在,你说“很热!很热”!热的感觉能跟别人分享吗?其实也很难。你用语言分享,它还是隔一层,所以赵州祖师讲“吃茶去”,吃茶这个茶,你说它是什么味道,你必须要自己吃,这是直接的经验。我们生命中有很多直接的经验没办法与人分享,只能自己单独面对。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是我说的,当你的生活工作中遇到危险和有难以跟别人道出苦衷的时候,你呢有一个面对它的勇气和力量。在这个时候,你第一念想到的是谁,这个很重要。你能想到佛,那么这就说明你心里有皈依。出现一个危险,比如说,你乘车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前面有个车向你撞过来,在那个紧急的时刻,瞬间你们是怎么反应的?“啊!”或者“妈呀!”,这就是没有皈依,内心没有皈依。如果参加了三皈依以后还这么反应,那麻烦了,说明你心里没有皈依,而且你被这个车撞到的概率也很会大。那么在一刹那之间,你要能想到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能想到佛菩萨,这个就是有皈依。所以我说的这些,你们可以用这两个来检验。

 

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必须要把我们的心和佛发生一种连接,而这个连接是要通过修行达到的,不是说等一下跟我念几句就达到了。所以说并不是所有参加了三皈依仪式的人内心都有三皈依,如同不是所有在党旗下宣誓过的党员都能把党的章程放在心里。因此是不是真佛教徒不是靠自己说的,“我在明海大和尚那儿皈依了,明海法师是我师父。”或者拿出个皈依证,我是某活佛的弟子,我是什么高僧的弟子,那不是靠这个来的,不是用这个来决定的,它是由你的内心是不是真正地有三皈依来决定的。再延伸一点,是由你的行为是不是符合佛的教导来决定,由这两点决定。因此,大家就可以理解了,在现代好多自称是佛教徒的人,据说有些贪官犯了错误被查处,家里面还查出佛像,供着佛像呢,这完全有可能。他并没有按佛的教导去做,他把佛当成神,希望保佑他做错事不要被惩罚,但是佛有时候会保佑他被发现。哎,你们说那佛太不慈悲了,其实早点发现比晚点发现好。以上,这是讲三皈依的内涵。

 

要建立这种连接,真正让佛入我的心。三皈依以后,我跟大家的建议是你们每天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句,这三句,每天念这个,念多少遍呢?念 1000 遍,念多久呢?原来我说念一个月,后来受到一个善知识的批评,“你这对他们要求太松了!一个月根本不可能入心。”我现在改成 3 个月,一天念 1000 遍,念 3 个月。有的人说我没有念 3 个月,我晚上做梦,做了噩梦还能念佛,那说明你进入得比较快。但是我相信也会有念了 3 个月以后,做了噩梦还是噩梦,那你还要继续念,你最好念 6 个月,再加长,你只要加长到说你本能地呼救的对象就是佛。

 

这个意义是什么,刚才你们可能因为听我讲了这些,就起疑问说佛教不是智慧吗?你这不是一种迷信吗?不是。这个意义就是“我入”的意思,把你的这个“我”给降伏。我们的很多问题就来自于这个“我”,所以让“我”完全接受佛,在心理上是要软化我们,要打开我们,要拓展我们,这是讲三皈依的实质。在这里是必须要经过修行的,而且还有一些细节,比如说对三宝的尊重,所以这里就要解释一下皈依的对象,三宝——佛宝、法宝、僧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汉语,你也可以念“Namo Buddha,Namo Dharma,Namo Sangha”,一样的,这是梵文。这是三皈依。佛 Buddha,是觉悟的人,觉,是无上正等正觉;法Dharma,是他觉悟的规律、真理;僧 Sangha,是出家受戒的僧团。

 

三宝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是对象,作为对象的三宝。什么意思啊?就是我们生命之外有个东西,叫三宝——佛、法、僧。在佛陀时代,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他讲的法是法宝,他座下的圣贤弟子是僧宝。那么在现在呢,佛陀涅槃了,以佛像代表佛宝,以经书代表法宝,以出家的僧团代表僧宝。这是对象,对境。

 

第二个意义是,如果是我们现在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们皈依他是什么意思啊?皈依他的肉体?还是皈依他的什么?注意,皈依的是他的生命品质,佛的生命品质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是五分法身,我们皈依的是他的生命品质。回溯历史,进入我们人类文明中的释迦牟尼佛,他跟你我一样,他的肉身也会有生老病死的示现。那么法是什么?法是宇宙的真理。宇宙的真理不是说佛讲了就在,不讲就不在,不管有没有佛讲,它一直都在起作用,这才是我们要皈依的。僧是什么?僧是解脱的功德。注意我们皈依的不是出家人,而是皈依出家人的生命中所体现的清净解脱的功德,是一个僧团,最起码是戒律生活所体现的佛法的精神,而不是某一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僧团、这些出家人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有一个特殊的社会责任,这个特殊的社会责任就是给佛教信徒做一个皈依的对境,做一个信仰的符号,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昨天晚上游老师教你们这个课,因为我看你们不太能放得开,所以我去扮演那个狼。注意啊,我要做个解释,出家人一般是不演戏的,出家人是不能演戏的。昨天我是极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情况。为什么出家人不能演戏呢?出家人,就是昨天讲到的,出家人也是角色,这个角色就是他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符号。在某种意义上你可以说,他是一个个性化的符号,但是重点在他的符号,不在他的个性化,不在他是一个湖北人,四川人,不在这个。或者高矮胖瘦,不是这样。而是在于他代表的那个戒律,那个佛法住世的形象。因此,出家人呢,可以这样说吧,出家人就是要装样子的。所以过去我们师父就教我们,“你要这样做”,我们就说,“哎呀这样勉强、太装了。”“装装装,装久了你就装成真的了。”从出家人的社会责任来说,我们就是要给大家做示范,做表率。所以我昨天其实不是在演狼,我昨天是在演一个老师,因为我看你们放不开,所以就这么演一下让你们能够放下,能够打开自己。所以其实我是扮演了两个角色,你看见的角色那个不是重要的,真正的是要让你们融入那个课程,是这个意思。再说了,我演的那头狼也很有智慧啊,你看比他们后面演的狼要好,后面那个就很纠葛,很拧巴,又还要叫医生。你看就是演狼出家人都不一样,这就是佛法的奇妙,要相信。说回来,这是僧。那么这是第二层意思,这是理性的三宝,理性的。

 

第三个意思就是自心的。自心的三宝很深奥。我们生命中本来就有佛,本来就有法,本来就有僧。那么我们生命中哪一些元素是佛?哪一些元素是法?哪一些元素是僧呢?现在我们一说,“哎呀我很烦恼。”其实你说你很烦恼,你能觉察到你很烦恼吗?你没有一种觉察的力量、能力,你是不知道你烦恼的,其实这就是生命中本具的佛性。如果你没有佛性,没有这种觉察能力,你烦恼你都不知道。法是什么?法是一种规则、规律、条理、理性、法则,我们心中本具。僧是一种和谐、清净、圆满,本来就圆满,本来我们没有问题,怎么弄出问题来呢?自己找的。所以这是自性的三宝。

 

当然自性三宝需要靠我们在修行中去体会。皈依三宝以后,住持的三宝,就是佛像啊,经书啊,出家人,这是我们对的境。这个对的境,注意,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我们修行的对境,或者说是一种工具。因此你们要懂得,要利用这些对境,来保护自己的信心。比如说我们对佛像合掌礼拜,其实我们是用佛像做一个对境,训练我们的恭敬心,让我们的心柔软、谦卑。有柔软有谦卑,那我们就可以继续进步开发智慧。所以我们对佛像要有恭敬。然后我们要上香,上香什么意思啊?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佛,心中的佛是需要用德行、用善、用道德的水来浇灌,用道德让心中的佛来显露出来。所以我们表达的意思呢,我们就用香,香在我们的文化里,它象征着善,象征着戒律、持戒,象征着德行,德有香味啊,所以用这个表达,我们要用我们的善业,令我们生命中本具的佛,显现,显现,显现。要供养,供养就是让他生长嘛。我们为什么要供花?我们在佛像前供花,因为花很漂亮,花很庄严,我们生命中的佛,我们是需要各种各样的善业,各种美好的善业,各种美好的行为举止来庄严他,等等。这些行为,就是我们在佛教这样的一个信仰体系里面,它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它要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每天可以做。这个抽象的理论,不能离开实际的因缘,实际的条件,然后它显现作用,就是我们要修恭敬,我们修供养,修恭敬,修感恩,感恩三宝,这是我讲的三皈依,简单地讲。

 

下面我讲五戒,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分两种,第一种出家,第二种在家。那么在家人呢,释迦牟尼佛给他们也有关于行为规范,行为训练的要求,这就是戒律。关于戒律大家通常有个误会,认为戒律是约束我们,让我们不自由。错了,戒律恰恰是给我们生命自由的。按照佛陀的戒律的要求去生活,我们就会越来越开心,心里就没有包袱,没有压力,我们的行为也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情感都会很自由。当我们的心里有烦恼,当我们做错了一件事,内心感到愧疚,乃至于当我们违犯了法律,不敢随便在街上走,怕警察来抓,那我们还有自由吗 ? 那没自由。所以按照佛陀的戒律去生活,就是一种自由的生活。

 

戒律在这里,有一个训练的意思。所谓的训练,它意味着,并不是一步到位的, 当然大的方面不能够违反,但是小的,可能所有的人都有一个过程。所以戒又有一个意思,就是训练的地方,训练我们自己的地方。就像运动员,他上场以前要有训练,我们在戒律这里训练自己,戒律是一个看不见的老师,跟着我们,提醒我们。我们受了戒的人,就会总是惦记着不要犯,然后也会观察我们所处的环境,让自己有正念,让自己规避犯戒的风险。所以持戒的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修习禅定,修习智慧的过程。

 

戒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生活。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制定的戒并不复杂,在家人的基本戒是五戒,如果你想短时间,一日一夜体验出家人的生活,还有八关斋戒。在家人的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其实并不难,在儒家这也是一个正人君子必须做到的起码的规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认为这五条戒,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伦理,一个人他的分数有多高,取决于他过去在持守这五条戒上。其实不管你有没有受戒,在这五个方面他过去的行为怎么样,这有因果关系。如果我们的五戒现在能持得很好,未来可以肯定我们会得到一个高分的人生,95 分以上。

 

什么叫高分的人生呢?我们先来看看低分的人生,有的人身体很好,但是很穷;有的人很有钱,但是家庭不和睦;有的人拥有很多财富,瞬间被人诈骗走了,或者因为这个钱财而锒铛入狱。你会发现,中国老话讲,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你会发现你看到的那些光鲜都只是大家生活的一面,还有一些面呢,都充满缺陷,带着苦恼,只是大家去掩盖它。这就是由于我们过去,这五戒可能大概做得都有缺陷,做得不够好。我们认真地做好,那么我们人生就会比较圆满,在佛教叫暇满。注意,佛教这个词很有意思,它没有说圆满,它说暇满,暇就是有空,有空闲。像你们能到柏林寺来参加夏令营,这就是一种暇,叫闲暇。有的人说,师父我很想去,但是我没空。还有的人说我很想去,我也有空,但是我爹妈把我看着,不让我去,无暇啊。无暇就是生命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还有的人说,我很想去,他也很有钱,他也很有条件,但是他被他的一些生意啊一些什么事缠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去想修行的事,这个都是一种缺陷,注意,是一种缺陷。

 

那么怎么样能得到暇满人身呢?要修,暇满的人身是可以修来的。我们的六根健全,心智正常,然后我们过去的道德生活没有大的缺点,然后我们的家庭背景,我们的血缘没有大的纠结、问题,这就是一种暇满。有这种暇满,你才有可能修行佛法,要修行佛法也是要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暇满人身。要得到暇满人身就要从持戒开始。

 

下面我再介绍这五条戒,佛陀非常民主的,这五条戒你可以五条都受,可以受四条,三条,两条,一条,你自己可以决定。当然你说我一条都不受,也可以啊。就是你可以逐渐地受,你可以先受三条,再受四条,再全部受,你也可以从一条受起。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拿不准的,你先可以不受。等你有了信心,你觉得能够把握住了,你再受,可以这样的,这都是符合佛陀要求的。

 

这五条戒里面又分两个部分,前面的四条是比较重要的,不饮酒戒呢,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喝醉了以后,会令我们犯前面的四种错误,所以这个稍微轻一点。前面的四条戒的违犯,又分为根本犯,所谓的根本犯就是在戒律里面比喻,根本犯就像一个人把头砍掉了,不可能活了。如果我们有根本犯,那在戒律的范围内来说,我们就犯了最重的,就把我们的戒毁破了,就像把一个杯子摔碎了,那么我们的戒体就不复存在了。这个根本犯是指的杀人,偷盗,乱搞男女关系,然后这个不妄语指的在宗教信仰上骗人,还不是通常说的骗人。通常说的骗钱、骗名、骗财,这还不算。在根本犯之下,有一些比较轻的犯,比较次轻的犯,这个都可以忏悔,这是分两类。

 

这五条戒,我再简单地一条一条介绍。第一不杀生,不杀生的根本犯是指的杀人。构成杀人要有五个条件:第一对象是人;第二主观认识知道他是人;第三有杀心,就是有杀他人的动机;第四有工具,利用了某种工具和手段;第五他的命断了,结果。

 

以上五条具足就是杀,五条不具足不是杀。比如说所杀的不是人,而是动物,这也是杀生,但不是根本的犯,是轻的杀生。然后,第二条本来是人,我以为是棵树呢,误杀,不算,没有杀心。第二个是误杀,认识错。第三个是没有杀心,比如说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知道是人吧,也有工具,最后也死了,但他不是杀生,因为他是帮人,他不仅不杀生,还要救人呢。还有第四个是一定要有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包括刀啊,枪啊,药啊,陷阱啊,水啊,火啊等等的。假如说你很讨厌一个人,你在屋里说希望他死,正好在你念的时候,他真死了,那是不是可以到法院告你呢?不行,因为你没有用任何工具。第五个就是命断,就是他的命断了。这个就是杀生、杀人。

 

杀人的这个错误,一般来说不容易犯。但是有两种情况,我提醒你们。第一是人工流产,因为人在佛教里,佛教的戒律学特别严谨,比现在的法律学要严谨很多。因为在家人一般都不研究佛教的戒律学,不了解,以为两千多年的宗教,肯定是落伍了,事实是,戒律还更严谨得多。我举个例子,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民法总则,民法总则里面有关于自然人,法人这个定义。其中有一条,关于捐赠,就是遗产继承人的资格,其中就讲到妈妈肚子里的胎儿也是有资格继承遗产的,但是民法里就没有像佛教里面那么严谨的定义。在佛教里面严谨地定义人是在母亲肚子里受孕一周以后,这就是定义,很严谨的。所以人工流产要避免,我告诉你们,现在的家庭里面有很多的苦恼,有的是在孩子身上的苦恼,怪病,自闭症啊各种疾病,都与人工流产有关系,有很多怪病,人工流产是一种杀生。第二个就是安乐死,在医院里安乐死,这种也是杀人。注意啊,如果未来你们的父母、家里的老人在医院里面他很痛苦,这个是不可以安乐死的,这也是杀生。这是第一条不杀生。

 

第二偷盗。偷盗是说有主人的东西,你让它发生了位置移动。当然位置移动,比如你把普贤阁的东西拿到文殊阁,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柏林寺的东西你要拿出墙外那才是位置移动,因为已经发生了位移。然后这个东西的价值要达到一个价值,达到一个价值大概可以这样来理解,达到司法过问的价值,这就是根本的偷,在这以下都是轻的偷,这是根本的。所以这里的关键是:物、有主的物、价值、位移。还有有偷盗心,说我还以为是人家扔了不要呢,这个不算;还有人在大学里面在一个宿舍住,大家关系很亲密,你没有偷心,你拿来用,你还还给他,这也不算。这里面的物,有主物的定义,包括现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著作的冠名权,无形资产,都算,这是偷盗。

 

第三个邪淫。邪淫要分两个方面来解释,其中之一是指已经结婚了的人,夫妻之间,假如说在妻子怀孕、生理周期、给小孩子喂奶的时间,跟她发生性关系,这个在佛教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可以,这是第一。第二个定义是说,和自己没有婚配关系的人发生性关系,这就是邪淫。那么现在我知道有很多所谓叫事实婚姻,就是没有法律婚姻但是在一起住,这个是不行的。在佛教的戒律里面它也是属于邪淫,因为没有法律的一个认可。还有一个,也许你们问我们谈恋爱拥抱啊,亲吻啊,算吗?我在戒律的书里没有查到这样的文字,但是我个人认为不算。以上是邪淫的概念。

 

第四条就是不妄语。最重的妄语是在修行上不诚实,说自己有神通,说自己开悟了,没有,但是说自己有,这都是大妄语,会误导听众。这是大妄语,最重的。

 

其次就是见闻觉知,本来见说不见,本来不见说见等等,四个都这样,为了财为了名利,这都叫妄语。但是有一类善意的谎言,为了帮助别人,这个不算。

 

第五不饮酒。酒是指含有酒精的食品和饮料,这包括毒品、海洛因、大麻,这些都算,都要避免。

 

这就是五条戒。这五条戒,你们可以选择全受五条,或者受四条、三条、两条、一条都可以。

 

关于三皈五戒简单的解释,我就说这么多,我想给一点时间,你们提问。关于三皈和五戒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出来,提出来。

 

男营员 1:我想问下香烟在不在五戒之中?

 

大和尚:香烟不在五戒之中。

 

男营员 1:谢谢。

 

大和尚:但是如果香烟里面有大麻,那就在了。

 

男营员 1:谢谢师父。

 

男营员 2: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环境中,假如说遇到一些环境变化,领导要我们喝酒,如果受了酒戒,怎么办?

 

大和尚:如果你受了不饮酒戒,注意啊,不管你出于任何原因,喝酒都是犯戒。戒是誓言,是对佛许下的誓言,但是你违背了。假如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有两种处理:第一是不要受这条戒;第二是假如你受了,在那种不得已的情况下,你可以在喝以前,可以舍。对任何一个听得懂你话的人说一句,“我不再坚持这条戒了。”这样再喝酒就不犯戒了,可以舍。

 

女营员 1:刚刚说的戒,我们舍了以后,再也不持这个戒了是吗?

 

大和尚:不是。比如说不饮酒戒,在极特殊情况下,你感觉不喝不行了,你可以在喝之前,对一个能听懂你话的人说:“我不再持不饮酒戒了。”就可以了。

 

女营员 1:这个我不再持只是针对这一个场合还是针对之后所有场合?

 

大和尚:当你说了这句话以后,你再喝酒就不算犯戒了,就是你不算犯不饮酒戒,因为戒你已经把它舍了。

 

女营员 1:明白,明白。

 

女营员 2:师父,料酒算吗?

 

大和尚:在戒律里是说,如果有病,需要酒才能得以治疗,这样可以的。跟别人说一下。

 

女营员 2:吃饭炒菜用的料酒。

 

大和尚:炒菜用的黄酒吧,那个在用了以后它会挥发,那个问题不大。

 

男营员 3:在不饮酒戒这方面实在躲不了我就说我酒精过敏,实际上我酒精不过敏,算不算妄语?

 

大和尚:假如说你不是一个政府官员,你就跟他们说,“我的师父让我不要喝酒。”他们说“你的师父是谁?”“不告诉你。”这很神秘,他不会追问的。

 

男营员 4:在没有受戒的情况下饮过酒,然后破戒的话,那对之后如果受戒、修行会有影响吗?

 

大和尚:没有受过戒的情况下饮酒不是破戒,因为你没有受戒,怎么能叫破戒呢?没有受戒也不存在犯戒。当你没有受戒的时候,佛教讲的我们任何一个行为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几句话:第一,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在当下定义我们自己,比如现在我做了一个救很多人的行为,你们就会说“英雄啊,大英雄啊,明海法师”定义我们自己。如果现在做了一个很不好的事,你们就说“坏人呐,坏人呐”。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在当下定义我们自己,这是第一。第二我们每一个行为都在当下发生以后,影响着我们的未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不管受没受戒,你喝酒了,你做什么了,都在影响你的未来。因此喝酒当然也是会影响你的未来。喝酒对我们生命未来的影响是什么呢?喜欢喝酒的人,他未来的智商不会很高,这是用现代话说得比较缓和一点。

 

男营员 5:师父,我们受戒之后,肯定是努力去持这个戒,但是如果一不小心就犯戒了之后,肯定内心会非常痛苦,在这个时候,我们如何正确地如法地去做忏悔?

 

大和尚:是这样,首先要保证前面四条根本戒不要犯,不要根本地犯,这个要保持。根本地犯呢,就是一个很大的道德缺憾,就是内心会背上思想包袱。但是在整个佛教的修行体系里面,即使你有根本犯,仍然可以忏悔清净,只不过比较麻烦而已,你要付出很多的努力。那么不是根本犯的轻犯呢,你可以通过诵经啊,向师父发露忏悔啊,然后不断地再矫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就可以。所以持戒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矫正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女营员 3:师父您好!我想请问下自杀算是杀生吗?

 

大和尚:是的,自杀就是杀人。

 

男营员 6:师父,我想问下,说没有受五戒之前,我们也是按照五戒的行为规范来生活,但是有没有功德?

 

大和尚:问得好。如果没有受五戒,五条戒都没有犯,这个是一个善业,但是没有持戒的功德,没有持佛戒的功德。如果受了五戒之后,五条戒都不犯,除了行为本身的善,还加上一个你遵循了佛陀的教导,那个力量,就有持戒的功德。打个比喻说,没有受五戒就像你有很多钱,放在自家枕头底下,有什么利息吗?然后受了五戒,相当于你把钱存在银行,那个银行的效益很好,利息很高。这个意义它不一样。

 

女营员 4:受戒之后会有戒本吗?

 

大和尚:你一定希望要,也可以给你发,这不是最重要的。

 

男营员 7:不小心把蚊子拍死了,算不算杀生?

 

大和尚:一不小心把蚊子拍死了,因为这个是不小心嘛。这就是说,所有的众生,我们都是普通的人,所以我们走路啊,或者我们在生活中,无意之中都可能会伤害一些蚊虫蚂蚁,这个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但是当我们伤害它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杀心,我们没有希望它死的心,所以在佛教里面,为了呵护我们这种过错,早上起床都会念个偈子:“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所以假如说你发现你伤了它,你就给它念佛就可以。

 

男营员 8:假如我们是执行枪毙犯人,算不算杀生?

 

大和尚:代表国家去杀人,这个很复杂。这个行为里面很复杂,当然毫无疑问它也是杀,但是这个业呢,它是代表了很多人的意志,就是说杀这个人的意志不是从你发出来的,它是从代表了多数人意志的法律发出来的,所以它跟普通的杀人不一样。但是这样的工作,作为修行佛法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要去修行,让自己的未来不要遭遇这种工作。但你们也许会说,“哎呀那好自私啊,反正也要有人做的啊。”

 

我们共同的国家里面有些人他要做这些工作,那么我们先把自己修行好,刚才讲的因果,以修行好的因,来避免这些工作。避免这些工作的目的,是让我们在修行上能更快地积累资粮,回过头来再来帮助这些人,包括做这些工作的人。所以这有一点像,可能你们在座的大概没有这种情况,像我们 60 后 50 后就有,过去在乡下,家里条件很差,有几个子女不能都上学,那么现在有条件让你一个人去上大学,最后找到好的工作,再回来你才有条件帮家人解决他们的问题,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不是自私,就我们懂得佛法因果的规律,我们按照因果的规律去避免这种情况。

 

女营员 5:如果持了不杀生的戒是不是就不能吃肉了?

 

大和尚:持了不杀生的戒,可以吃肉,要吃三净肉。就是不见杀,不是亲自看见,不要吃活鲜的;不闻杀,没有听到它被杀;不是专门为你杀的。这样的肉都可以。不杀生戒不是意味着你就要吃素,不要搞错。

 

如果没有问题呢,就请大家站起来。不受三皈五戒的可以退出,是自由的。刚才讲是大家都听,但是三皈五戒的仪式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要参加,不参加的人现在可以退出。

 

(三皈五戒仪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