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木堂中忆吾师(二) 崇谛法师

我要分享的第二部分是“龟毛作柱建楼台”,介绍我们老和尚中兴的一些寺院。

 

师父不仅佛学造诣深厚,道德文章令人敬仰,他在建筑等方面的才华也让人钦佩。我们每天要修行,要在寺院里生活,实用与美观同等重要。因此师父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使寺院建筑在观赏性与实用性上,达到一个最佳平衡。他所建造的每一座寺院,都可以说是清净庄严,不仅美观,而且实用。这一点,我想我们在座的诸位都深有感触,比如昨天下雨时,穿过柏林寺的回廊,就可以到达寺院的任何一个地方,不会淋雨。这些非常人性化的设计,都是我们老和尚通过自己的参学和内心沉淀,逐渐体味和总结出来的。他建造的每座寺院,因势就形,设计理念根植于寺院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以前做侍者跟在他的身边,记得每天吃了早饭,他不做别的事情,就在寺院的建筑工地上走来走去,每当有了新的想法和思路,会立刻把设计师叫过来,告诉他这个地方要怎么修改。他建造的寺院,没有设计图纸,蓝图都在他的头脑中。什么时候寺院修好了,这个图纸也就定稿了。

 

1987 年,师父陪同日本禅宗的一个友好参拜团来到柏林寺,参拜赵州塔。这是他第一次来这里。他在诗中写道:“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当时的柏林寺,一片荒芜,所幸赵州塔还在,塔的周围还有一些柏树。他当时便发出了“庭前柏子待何人”的感慨。没想到两年以后,受赵朴老的嘱托,由他来主持恢复柏林寺。我们常想,老和尚之所以能够来到柏林寺,一定是有他的神圣使命的。他曾说,“前世赵州今世我,片云孤塔几徘徊。”他和赵州和尚应该有甚深的因缘,甚至有可能是赵州和尚再来吧?“传灯建寺酬前缘”,他一定是带着他的神圣使命来到柏林寺的。

 

“经行不忍见高楼,每见高楼事事愁。昨日买砖钱未付,今朝钢价又抬头!”这是他修建万佛楼时的真实心境。我们老和尚早年一直都是从事佛教的文化事业,弘法、办《法音》杂志,没有机会接触护法居士,也没有很多的缘法,所以修复柏林寺的时候很艰难。“万人同建万佛楼,赤手空拳费运筹。铁架擎天赀费急,羞囊无计暗生愁。”一面建,一面筹,这是老和尚的魄力,也是老和尚的坚韧。

 

三十多年来,柏林寺、玉泉寺、大开元寺、虚云禅林、四祖寺、老祖寺、芦花庵、度门寺、小关庙……一座座寺院平地涌楼台,这是师父的生命轨迹,也是他的智慧成就。

 

明海大和尚曾如此赞叹老和尚,“他是一个亦诗亦禅的自在高僧。”这是在讲我们老和尚的文字般若。在当代中国佛教的长老里,师父精深的佛学造诣为大众所公认。师父一生留下很多的诗词文章,明海大和尚曾专门做过一次讲座,讲的就是老和尚的诗境界,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拜读一下。其中有一首我特别喜欢,那就是《赵州禅茶颂》。这首诗是师父在火车上写的。2005 年的 10 月 13 日,他从四祖寺坐火车回柏林寺参加赵州禅茶大会,在火车上度过了一个晚上,写下了这首诗。意境非常优美,特别是那句“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这就是禅者的行履,禅者的精神境界。

 

师父早年参与创办了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杂志,担任了二十年的主编。之后又创办《禅》刊,续办《正觉》,改版《黄梅禅》,这些均已成为中国大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佛教期刊。此外,长老还创办了《河北佛教》《一音》等杂志。其创刊的《中国禅学》《禅文化》,则是佛教学术研究的专业期刊。

 

长老长期留心佛教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曾影印出版了《现代佛学》合订本、《法音》200 期合订本、《禅》100期合订本。这一重视佛教文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法音》百期的时候,师父曾写诗赋感“一字未安终日苦”,当时办杂志,不像今天这么便捷,那个时候还是铅字印刷的,他每次都要到印刷厂去校对稿子。“一字未安终日苦”,由此也能感受到他的认真负责和良苦用心。

 

第三部分是“三生慧业情”,将介绍与师父有着甚深同参法谊的几位善知识。一位就是本焕长老。1951 年,师父离开武汉到云门寺受戒,首先是到南华寺,见到了当时的方丈和尚本焕长老。他与师父是同乡,也是湖北新洲人。自此以后,两人亦师亦友六十年。本焕老和尚生于 1907 年,2012 年 106 岁时圆寂。每年我们老和尚都会去看望本老,并协助本老开展很多弘法活动。 2012 年的春节,本老让人联系师父,催促他到弘法寺。本老晚年一直生活在弘法寺。那年的正月十五,师父上午参加完常住的法会,下午就坐飞机到了弘法寺。一见面,本老很高兴。他说,我们两个相知相交六十多年,你是最了解我的。我今年已经 106 岁了,我的色壳子已然老了,但我的头脑思维是没问题的,这次找你,是有事情拜托你,我的后事文章,一定要交给你来做,你要记住一点——我就是本焕,一个老和尚,不要多一字,也不要少一字。两位长老倾心交谈的场景,让人非常感动,至今历历在目。本老预知时至,在当时身体状况还很好的情况下,就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我们经常看到禅宗的很多公案,祖师大德风范多是如此。那年的 4 月 2 日,本老就圆寂了。

 

师父拜会过本老,当天晚上就连夜乘飞机返程了。因为天降大雪,航班延误,回到寺院的时候已经是凌晨时分,师父坚持写下了当天的日记。他写道,作为一位 106 岁的高僧,本焕老和尚在我们当代中国佛教界都是非常受人敬仰的,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不忘“我就是一个老和尚,不要多一字,也不要少一字”。我们后来人一定要以此为榜样,更要时时刻刻保持平常的心态,不要贡高我慢,不要因人生的起落而沉沦和迷失。这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

 

还有这位比丘尼大德——佛性法师。我们老和尚讲,他这一生,比丘尼大德给了他很多恩德。他从小是被比丘尼抚养长大的,在后来的弘法历程中,同样有比丘尼大德给予他巨大的帮助。佛性法师也是虚云老和尚的弟子,1955 年在云居山受戒,师父是她的第三引礼师,教导新戒威仪和规矩,就像我们大学军训时的教官一样,所以她每次见到师父都喊“三师父”,非常地恭敬。我们师父在修建柏林寺的时候,特别困难,异常辛苦,建寺资金没有着落,一筹莫展。佛性法师当时住持美国旧金山的正觉寺,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把她多年来辛辛苦苦积攒的十万美金,悉数交给师父修建柏林寺。大家也许不知道,这十万美金是如何积攒起来的。师父曾告诉我们,佛性法师一个人住持正觉寺,早上去市场批发蔬菜,白天带领居士共修,中午还要给大家做饭,大家交来一些斋饭的钱,她便节省下来。就这样,一分一毛地积攒了十万美金,她把这些钱全部供养给师父来修柏林寺。由此可见,佛性长老尼对自己的老师是如何地恭敬!我们也可以反省自身,我们平时对自己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态度。所以,师父经常告诉我们,在他之后的弘法历程中,心心念念从未忘怀比丘尼的成就之恩。

 

一首词里曾写道“当时只道是寻常”。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我们的亲人、朋友,当他们还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去留意和珍惜,但是,当走过这段共处的时光,再去回味,却发现那时候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刻都是弥足珍贵的。

 

在师父身边的八年多,似乎一转眼就过去了。我现在最懊悔的是,在他老人家身边时,多是请教一些佛门掌故,却少有在教理上有所请益。想来这也是自己的业习使然,凡夫心深重,总怕在师父面前露怯,所以不敢去提问。现在,非常后悔,因为再难得遇这样的一位善知识,能够为我们的佛法修学,为我们的法身慧命给予最及时的指导!我把这一部分的题目定为“当时只道是寻常”。我觉得,在我亲近老和尚八年多的时间里,有很多的生活场景,对我的触动很大。当我真正动笔去写的时候,却不知从何下笔,从何入手。

 

我出家没多久,就开始追随师父,偶尔帮助师父处理一切寺务。2007 年的时候,开始承担组织夏令营的任务。那个时候的自己,凡夫气甚重,一切都要求完美,不仅身心疲惫,而且做起事情来也怨气颇多。夏令营结束以后,实在烦恼不过,我便悄悄地带上自己的戒牒,背上行李跑到了云居山。那是我出家生涯中第一次自己出去挂单。到了云居没多久,明月法师就和我联系上了,他问我在哪里,怎么样了,说师父叫我早点回去。我的心里满是酸楚,觉得自己好委屈啊,办活动这么辛苦,还不被人理解。忙的忙死,累的累死,寺院修行怎么是这样的状态呢?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但是,想到师父平时对自己的关怀与教育,在云居山住了两天后,我还是背着行李自己乖乖回去了。师父当时住在老祖寺,我记得很清楚,在老祖寺的紫云堂见到了师父,我没敢说话,赶紧上去顶礼三拜。师父拿着一根拐棍,走到我身边,在我的背上打了三下,其实他并没有多用力,“你这也太没用了,修行怎可临阵脱逃,这还怎么成佛啊 ?”人生总会遭遇各种困难,在烦恼面前,我们是选择逃避还是迎难而上?老和尚用三记棒喝告诉我,修行人,一定不能逃避,要做一个真的勇士,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学佛就是要做出世的大丈夫。

 

随后,我跟着师父到了邢台的玉泉寺。那天晚饭后,我陪着师父在院子里散步,一路走,一路诉苦。我问师父,“为什么有的人忙得要死,有的人却闲得要死?明明自己很努力去做事了,却还不被别人理解?”话语中不光有委屈,还有着满心怨念。师父转头看着我,微微一笑,并没有回答。但我却感到无穷的温暖与力量。直到今天,那个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样一个月夜,凉风习习,竹叶沙沙作响,师父用一个微笑,扫除了我心中的烦恼。前段时间,我写过一段与师父有关的回忆文字,其中就曾讲到这段经历:我现在也开始建设寺院,我自己也要带徒弟了。当徒弟也这样问我的时候,也许我依然回答不上来,但是,我不会再迷茫,也不会再彷徨。我知道,麻木的人依然在麻木,忙碌的人依然在忙碌。就像我们老和尚,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南北奔走着……这一次玉泉夜话,让我感受了佛法无穷的力量。当年闻一喝,耳聋数十春。

 

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故事和场景,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个时候,师父每天要接待很多人,虽然每个人也许只是交谈五分钟,但是,人很多,一天下来,他的身体依然很辛苦。有的师兄将此比喻为车轮战。我记得 2008 年的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圣诞纪念法会。师父早上两点左右就起床了,先洗漱,打坐,看书,大概四点左右,我随着他去大殿做早课。过堂回来的路上,就有很多居士围着他,一刻也不得休息。上午九点多钟,他又要去参加祝圣法会。一出门,又有很多居士围了上来,见此这个情景,我的无明火就起来了,上前驱散这些居士。师父厉声把我喝止住了。他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呢?你要想一想,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寺院,不为别的,也许只有一个心愿,能够见我一面,连这样一个要求你都不能满足他们,还谈什么修行啊!”师父待人接物,都是我等的楷模,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他都平等待之。过去我们四祖寺有一个司机韩师傅,行伍出身,性格非常倔强。在师父圆寂以后,他亲口跟我讲过一件事。他说老和尚每一次下车时都会走到他面前,亲切地说:“韩师傅,你辛苦了!”所有坐过他车的人,只有师父是这样对待他的。所以,他虽然不信佛,但是他的心中有着对师父深深地敬仰……

 

这样的生活片段和场景,很多很多。恰恰就是这些生活中的片段,时刻感染着我们,师父以他的慈悲行愿,禅者行履影响和鞭策着我们,让我们深受感动。在这之后,我再去面对每个居士的时候,不敢轻对和错过每个人。老和尚常讲“久住则生缘”,我们的善缘就是这样不断地积累成就的。所以,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一定要珍惜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亲近善知识也是一样,免得留下“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遗憾和懊悔。

 

这是老和尚在圆寂前的春节,写的一首自赞:

 

早岁参禅悦,截流识此心。

 

云门蒙授记,赵州作主人。

 

生活禅风立,修行不择根。

 

把握在当下,电光石火顷。

 

七旬承道信,八旬侍弘忍。

 

五载当阳道,玉泉度门兴。

 

宝掌千年寿,虚公百廿春。

 

同参东西祖,道绝去来今。

 

大家都知道,我们老和尚平时行事非常低调,他从来不去褒扬和赞颂自己,但是,很奇怪,那年春节他竟然写了一首自赞,讲述他这一生的经历。他把这首自赞交给了崇戒法师,并嘱咐他:

 

“你不要拿出来,以后会用得到。”过了没多久,师父就圆寂了——他一定是知道自己暂时要离开这个娑婆世界了。这首自赞,是他从早年出家到后来亲近善知识,到最后弘法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

 

最后,我想引用明海大和尚的一段开示作为我今天分享交流的结束语,因为他说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和感受,“看呵,这个和尚,他可以高居庙堂之上议论国是,可以深入乡野安排柴米油盐,可以于深山古刹中苦行苦修,可以于大庭广众中讲经论道;可以隐身于民间,耕读自乐,可以现身于红尘,万众罗拜;可以谤毁弥天而不申一言,可以著书立说,嘉言流传……这就是我的师父:入泥入水的人间菩萨,亦诗亦禅的自在高僧!”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的讲述并不能详尽地展现师父一生的慈悲行愿和道德文章,大家以后可以更多地阅读他的著述,去了解他,学习并继承他的思想,这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再一次感恩明海大和尚,感谢柏林寺的常住,感谢各位营员!心慈法师:两个小时,过得很快!记得当时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我跟明海大和尚说,“您能不能为我们再讲一讲老和尚?”

 

大和尚说已经安排了崇谛法师来做这次讲座。他说:“我相信崇谛法师,一定会从各个方面对老和尚予以详尽介绍的。”结果真是这样。

 

我们能够看出来,崇谛法师的课件做得很用心,把老和尚的生平、老和尚对现代佛教的贡献、老和尚亲侍的一些大德们,乃至于老和尚的一些同参道友,老和尚对于生活禅的理解和弘扬等,为我们一一做了最详尽的介绍,将老和尚这行云流水般的一生,完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用掌声向崇谛法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夏令营结束之后,希望我们的营员,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余,能够更多地了解生活禅、学习生活禅、弘扬生活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