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禅修(三) 观行法师


第三讲

 

(2017 年 7 月 22 日早课于普贤阁)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昨天早上才在这儿讲习,今天又到早上了。这样,我们大家还是先读一遍《慈经》,然后我给大家开示《慈经》的根本观修原理。为什么佛经中说“无敌意、无危险,乃至无精神的痛苦和无身体的痛苦”。

 

这样,我们今天的读诵,换一种方式,我们小学的时候上语文课不是有一种方法叫分角色朗读吗?我们就这样,从这边的男众开始。我刚才数了一下,差不多有十排,正好男女众合起来是二十排,我们《慈经》整整三十行。然后就这样,每一排啊,大家听好,先从男生这边开始,一排男生读一行《慈经》,读完之后,接下来就这边对过来的女生,读下一行《慈经》,然后再过去,第二排的男生再读第三行《慈经》,然后女生再第四行,大家听懂没有?这个方法我给它起名叫“此起彼伏读书法”。这是我今早刷牙的时候突然想到的,它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大家一起读,当然,听起来好像是声音比较洪亮,但是,因为大家刚刚才起床,脑袋还迷迷瞪瞪的,很可能口中读着,但自己却没有融入进去,然后就催眠式地睡着了。咱们现在用这种方法来读,一排读一行,那么大家都能听到你这一排的声音,这样读的人就会生起警觉心。比如说,第一排男生读了之后,第二排男生就知道接下来的第三行就是他们读的了,乃至第二排的女生就知道第四行就是你们读的了,对吧?所以,这就自然能令大家生起专注的心。要是大家一起读,读着读着,你就不知道读到哪去了,对不对?


现在,男女生由我的左向右、由前往后,依次顺延,第一排男生先读第一行,右边第一排女生读第二行,我们要连贯。

 

接下来,每一排都要读到让大家能听得到你那一排的声音,声音可以大一点,但是不要快,就是我们平时读的那个速度,但是你那排声音要大一点,要让大家都能听得到。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保证接下来的同学能连续读诵《慈经》,读完之后,我再给大家讲解。

 

Are you ready ?我们一排一排地读,一共可能就二十排左右吧,读到最后一排,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反正最后一排的同学就请把经文后面部分都读完,就不用返回了。大家声音都大一点,是声音分贝大,但是语速不要快。好,男生开始。

 

我来开个头吧:“愿我无敌意……”

 

(大众读诵《慈经》)

 

嗯,好。谢谢大家。很好很好,这个效果还可以,只是感觉到了后面的时候,有些同学读得有点快,并且声音还有点小,感觉好像在偷偷地读一样啊。不要怕被别人听到你的声音,你可是在诵《慈经》啊!刚才不是说嘛,这叫“此起彼伏诵经法”。刚才是东西两边此起彼伏,然后我们再读诵一遍,这次我们前后此起彼伏,等男生的最后一排读完后,紧接着,从女生的最后一排接着读,然后,前一排的女生继续接着读,这样一直读到第一排女生,和刚才一样,第一排女生就负责将剩下的经文读完。好,我们开始。

 

(大众诵读《慈经》)

 

好!很好!大家读得很好。而且还多了一重“此起彼伏”,那就是,一排之中,还有快有慢。

 

我们刚才读了两遍经文。现在大家看着 12 页的第一行,发觉没有,整部《慈经》,其实是根据第一行为根本,后面只是把第一行当中的对象换了一下,对吧?所以,今天早上,我把第一行经文讲了,那么,对于整篇《慈经》,大家就都能明白了。现在大家注意听。

 

我们先看第一句,“愿我无敌意、无危险”。请大家先看这里面有什么样的关系——愿我没有敌意,那就没有危险。这里要解释一个问题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心里没有敌意啊,但是,经文中的“敌”,不只有“敌对”的意思,还有“对立”的意思。那为什么说,愿我心里没有嗔恨,没有烦恼或是没有对立,我就没有危险呢?或是说,我心里的状态,跟外界有什么关系呢?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羼提波罗蜜”的时候,“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或译为“安忍波罗蜜”。安忍,这可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状态,那只是表象。面对种种顺境和逆境,一位菩萨或是菩萨行者的内心,能够做到不骄不躁或是不仰不低。大概在前天,我给大家讲慈心禅的时候,还记不记得我给大家说过,龙树菩萨解释说,任何一尊佛,之前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是靠发什么心而修行成佛的?大家还记得吗?三个字。是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发愿要让一切众生,包括自己断除一切的烦恼和习气,然后具足一切圆满的福慧功德而成佛。成佛靠的是菩提心,那我又要问了:要发起菩提心,需要靠什么心?(众答:慈悲心!)

 

对,慈悲心。好,我们说,慈心是与乐的心,希望众生得安乐,免除痛苦的心。那我们先来看佛经:“愿我无敌意,无危险。”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内心有了猛烈的嗔恨或是烦恼,先不要说去度众生了,如果自己都没有一颗慈心,而是存有嗔恨心,我问大家,这和菩提心是相顺的,还是相背的?相背的,对吧?而如果和菩提心相背,很明显,对于成佛利益众生这条路来说的话,是相顺还是相背?相背的。那么对修习佛法的菩萨行者来说,如果有种种嗔恨心,或猛烈的烦恼,那根本不可能成得了佛,因为他不可能发得起菩提心。

 

或许有人会说:“法师,我也没打算说要成佛啊,我就是想通过学学佛法,能够改善一下我的一些心态,或是某些观点,然后让我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当中,可能会更加顺畅一些,快乐一点。”嗯,没问题呀,你这个心念没有任何问题,用你们现在的话说——没毛病。这个心念虽然没毛病,但是如果你的心里装着嗔恨与对立,不管别人对你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你总是用嗔恨心、对立心来面对,我想请问,你的那个心愿达不达得到?

 

所以在这里,我们姑且先不谈什么“后世”和“行菩萨道”,就说你这一世想获得种种安乐,或是想与你的家人、同事、朋友眷属有好的关系,或是你自己每天想要过得开心快乐,那这种结果,也不可能由嗔恨心来获取。听懂了吗?当你起了嗔恨心,发了脾气,想去打人家、骂人家,乃至你不打不骂,只是心里面恨人家。我想请问,当下受害的是谁?是对方吗?(众答:自己)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嗔恨心是从自己这里发出来的,所以,当你要准备伤害对方之前,你自己已经被自己的嗔恨烦恼所伤了。你本来想要离苦得乐,但是,你却因为错误的发心而令自他受苦,这就叫做“愚痴”。大家来参加柏林禅寺的夏令营,我们早上学修《慈经》,首先要明白一个原理是什么呢?我第一天跟大家说过,“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你希望自己和他人快乐,那首先从你这里发出去的心愿与作意,不能有问题。如果心怀嗔恨,那么,你给别人散出去的就不是一种宁静、祥和与安乐了。

 

所以说,《慈经》告诉我们,无论是希望自己得安乐还是希望他人都得安乐,那么,自己的心里就要无嗔恨,这个问题我先说到这里。可能有同学心想:“法师,我现在能理解您的意思,但是,他明明在招惹我啊,或是说,他明明在做一些让我生气的事情,那我怎么做到自己不生气呢?我也想不生气呀。”

 

这个问题以前有很多人对我说过,相信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对吧?我们都会认为自己之所以会生气,是别人和外境带给自己的,认为“他不骂我的话,我怎么会生气?”“他不那么做,我怎么会生气?”有一部佛经叫做《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在这部佛经中的第七品《安忍波罗蜜多品》当中,佛陀就给弥勒菩萨和当时在场的一切菩萨和众生,开示了怎样修学安忍之心。当然,佛陀开示了很多,我们今天时间不够,我只能摘录大家能够消化、能听懂的一段给大家说。

 

佛陀给弥勒菩萨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我在去年夏令营讲过,佛陀说:有一个人他光着脚在地上走,但是地面上有很多的刺,他不想自己的脚被刺所刺伤,于是他就找来许多的皮,用来铺在地面上。这时,有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一个智者,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给这个智者说明了缘由,于是智者就呵责他说:“嘿,你怎么这么愚痴呢?你只需要用一点皮把你的双脚裹起来,那么你走到任何的地方,你的脚都不会被刺刺到,哪用得到用皮把大地铺满呢?”大家听懂佛陀的意思没有?这是佛陀亲自对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一个比喻。说完比喻之后,佛陀就说了,菩萨只用护自己的心就好,而不要认为自己的安稳心,是要通过消灭外在如大地般广阔的仇敌冤家来达到。因为“大地冤家”不但灭不完,并且这颗想要“消灭冤家”的心,就是嗔恨心,也就是《慈经》中所说的“敌意”。如果怀有敌意,那么,所树立的敌人、障碍也就会不断增多。这就像有个人通过喝盐水来止渴,我问大家,盐水能止渴吗?不会的,而只会越喝越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你觉得你产生烦恼是由对方给你造成的,于是你就觉得对方是令你产生烦恼的因、根本、源头,于是你就想方设法想要去消灭或对抗所谓的“令你烦恼的源头”,这就只会令烦恼无限地增长。所以,当我们在面对逆境之时,佛陀教导我们,只需要以慈心和安忍来护自己的心,令心不要取这个境,因为我们决定不了任何外境要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但我们能决定自己的心要不要被境所牵而生烦恼,大家明白了吗?

 

没有规定,谁打你一巴掌,你就一定会起嗔恨心啊。虽然说很多人被打以后就会起嗔恨心,但记住,心中生起嗔恨的原因不是对方,而是自己。因为,就算错误是对方的,但内心生起烦恼的话,就一定是自己的问题,明白吗?就好比,如果你去打祖师,或是打一位很有修行的人,那么,他当下对你生起的不是嗔恨,而是什么,知道吗?悲悯心,是的。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你以嗔恨心打人这个恶业,会直接导致你现世和未来的种种苦果。所以,一位大智大悲的修行人,在当下被别人伤害的时候,不但没有嗔恨心,他反会悲悯你,他看见你打人的当下,就会知道你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苦果来遭受,所以他会很悲悯你,他知道你会受苦。

 

在古时候的西藏,就有一位大成就者叫做“朗日塘巴尊者”,他造了八个偈颂,那八个偈颂对于修行慈悲心和菩提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叫《修心八颂》。《修心八颂》里有一个偈颂,是我现在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和学习的,朗日塘巴尊者说:“秉性邪恶诸有情,思彼猛烈罪苦煎,对境如获珍宝藏,难值修悲愿珍惜。”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偈颂的意思,尊者说:面对世上那些无量无边的秉性邪恶或者是脾气性格很暴恶的有情众生,我们应该“思彼猛烈罪苦煎”,就是说,要想到他当下因为生起了猛烈的嗔恨心而已经很热恼了,后世还会因此恶业而感召种种不好的果报,要想到他现世和将来有如此的罪苦煎熬。第三句“对境如获珍宝藏”,就是说,面对这样的众生时,你反而应该感觉像遇到什么啊,“对境”所面对的这样的境界,“如获珍宝藏”就是好像获得了珍宝藏一样。咦?大家可能会不明白了,怎么遇到这样子的人和事还像是遇到了珍贵的宝藏呢?这个偈颂的最后一句话,尊者给我们开示说“难值修悲愿珍惜”。“难值”就是“很难值遇”,很难得值遇到一个可以让你修慈悲心的一个对境,所以说你要珍惜它。

 

为什么说修慈悲心那么重要呢?我们第一天就说了,慈悲心是产生菩提心的因种、根本、源头。只有将慈心和悲心不断地修习下去,才能发起菩提心。而只有发起了菩提心,你才知道怎么去修无量的菩萨行,集积福德智慧资粮,最终才能究竟断尽一切烦恼,成就圆满解脱的佛果。所以,如果没有这样的对境,你慈心和悲心怎么去缘念?怎么去修?所以,当面对这样的对境时,尊者教我们这样来修心:要像遇到稀有难得的珍宝藏一样,因为面对这样的对境,我们慈心和悲心才能有原因生得起来,因为他生起嗔恨心的时候,最先伤害的是他自己,其次,在伤害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已造下了令自己将来招感极重苦果的因了,所以,是值得我们去对他心生悲悯的对境。

 

所以我们修习慈心的原理就是,“愿我无敌意”,首先是从自己这里发出没有嗔恨和敌对的这个作意与发心,然后自然而然就不会招感相应的种种危难和险难。这里的“危险”其实是两个词,“危难”和“险难”,就是种种苦恼的境界。

 

继续“愿我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在隋朝时期,智者大师在他的一部著作《摩诃止观》当中说过,众生的病因,总的来说分三大类:一、因中实病(凡夫业报),二、果上权病(圣人示病),三、持戒得病(重报轻受)。

 

一、因中实病(凡夫业报):“今所观者,业报生身。四蛇动作,废修圣道。若能观察,弥益用心。上智利根,解前安忍。则于病境通达,不劳重论。为不解者,今更分别。如躄大树万斧便倒,如琢巨石亿下乃穿,故重说也。夫长病远行,是禅定大障。若身染疾,失所修福,起无量罪。经云,破坏浮囊,发撤桥梁,忘失正念。病故毁戒,如破浮囊。破禅定,如撤桥梁。起邪倒心,惜脓血臭身,破清净法身,名忘失正念。为是义故,应观病患境。”因中实病,是凡夫业报。禅定不深,不能自调,佛弟子应当不舍世法医方明,看病吃药与礼佛忏悔,双管齐下。

 

二、果上权病(圣人示病):“若偃卧毗耶,托疾兴教。因以身疾,训示凡俗,斥小呵大。乃共文殊,广明因疾,三种调伏。广明果疾,四种慰喻。又如来寄灭谈常,因病说力。皆是权巧,入病法门,引诸病恼。如此权病,非今所观。”

 

三、持戒得病(重报轻受):“业病者:或专是先世业。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业力成病。还约五根知有所犯,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淫罪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业,则有五藏、五根病起。业谢乃差。若今生持戒,亦动业成病。故云,若有重罪,头痛得除。应地狱重受,人中轻偿。此是业欲谢,故病也。”

 

好,因为时间关系,我先简单讲到这里,明天我再为大家详细地讲解“愿我无精神的痛苦”和“愿我无身体的痛苦”。今天大概先讲到这里,主要就是讲前面两句——“愿我无敌意,无危险”,也就是从我们这里所散出来的心愿和发心还有作意,不要有对立、敌对和嗔恨。好,大家要记得佛陀给弥勒菩萨所举的那个例子,拿皮裹脚的例子。

 

现在大家把书放下,修一遍慈心禅,请播放音频,大家注意啊,要听着她的读诵,按照她读诵的每一句去观修。发愿让众生得安乐,禅修时,只需要你串习一遍这个发心就可以了。

 

(全体观修《慈经》)

 

大家把手掌搓热,然后轻轻按在眼睛上,身体再轻轻地动一动,再把腿轻轻放下来。然后把毛巾被叠好,我们现在去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