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禅修(一) 观行法师

第一讲

 

(2017 年 7 月 20 日早课于普贤阁)

 

 

今天是 7 月 20 号,是我们这一届夏令营正式开始的第一天。很多同学应该是第一次来柏林禅寺,也是第一次在寺院里体验出家师父们的修行生活,与出家师父们零距离地接触。在寺里,每天早上这个时间,出家师父们要上早课,所以,我们现在也是在上早课,只是我们做的这个早课和出家师父平日里上的早课不一样。出家师父们的早课,要诵经、持咒和礼佛,而我们考虑到很多同学是第一次接触早课,所以这次夏令营的早课,是安排学习“慈心禅”。

 

大家手上都有营刊吧?从 20 号到 23 号,这四天的早课就由我带着大家来修学“慈心禅”。这四堂早课,我会从不同角度为大家阐释“慈心禅”。今天是第一天,大家起得很早,估计有些同学或许现在脑袋还晕乎乎的,那我们今天早上的内容就简单一点,给大家讲解一下什么叫“慈心”,什么叫“禅”,以及慈心在佛教修行中的地位。

 

“慈心禅”在营刊第 12 页,大家现在可以先不用看。我先给大家讲讲什么叫做“慈心”,大家听着就行了。昨天参观寺院时,我带领的那一组同学,我给他们讲过“慈”的意思,简单介绍了一下弥勒菩萨。

 

我先问大家,大家对于佛门的印象是什么?当然,这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描述。或许我们会说,印象是穿着“古装”的出家师父们啊、佛菩萨、慈悲心等等。而对于“慈悲”这个词呢,如果是之前没有接触过佛法和佛教的同学,或许会觉得有点儿概念模糊,觉得“慈悲”是很好的、很友善的那种感觉。

 

其实“慈”和“悲”两个字,它们各有各的意思,当然也有共通之处。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慈”,“慈”的意思,在佛门当中,佛陀说“慈”是“与乐”,即“施与众生安乐”之义,愿众生得安乐的意思,这样的发心,就叫“慈”。“悲”呢?是“拔苦”。我还记得我读小学时的一件事,请了一盘《大悲咒》的磁带——我们 80 后那个时候用的是磁带,现在可能很多 90 后不怎么用了吧。当时我家里的一个亲戚,算是我的长辈,她看见这盘磁带就很不高兴。她看了一下磁带的封面——赫然印着“大悲咒”三个字,她当时很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能在家里放这个呢?”我当时就懵了,我觉得这很好啊,于是我问:“这……这怎么不

 

能播放呢?”她说:“这么悲伤的,是给死人放的,你怎么在家里放呢?”我当时就无语了,我那时太小,也不懂佛法,所以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解释。我当时只知道《大悲咒》是佛门当中一个非常重要、尊贵的陀罗尼(咒语),而且是诸佛菩萨所共宣说的。“大悲”的“悲”,不是“悲伤”的意思,而是“拔苦”之义,拔萝卜的“拔”,那为什么叫“大悲”呢?因为,拔苦的对象不只是,或者不仅仅针对我们自己认识的或熟悉的人,就像我们待会儿会看到这部《慈经》,它的范围涵盖了一切众生,由于发心的对象广大无边,所以叫“大悲”。

 

刚才我是从“慈”和“悲”这两个字各自的含义给大家解释的。那怎么让众生得安乐呢?不就是要拔除众生的种种烦恼痛苦吗?拔除众生的种种烦恼痛苦,就名为“与乐”。反过来说,怎样叫做“拔苦”呢?或者说,拔苦之后,众生当下是什么状态呢?那不就是等于施与众生安乐吗?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悲”和“慈”的意思就有相通的地方。

 

“慈心”,顾名思义,以慈来作意,这样的发心,叫做“慈心”。那“禅”呢?“禅”有很多种意思,但是我们早上修的这个“慈心禅”,这里的“禅”的意思比较简单,好理解。禅是梵语,“dhyana”的音译,“dhyana”音译为“禅那”,简称一个“禅”字。是什么意思呢?玄奘大师翻译为“静虑”,安静的“静”,“虑”就是考虑的“虑”,“静虑”,也可以翻译为“思维修”。通过如理地思维,专注地将你的心安住在一个思维的对境上而不移散,就叫“思维修”。

 

接下来,我给大家说一下,慈心在佛教修行法门中的地位。大家知道寺院为什么给大家安排修学慈心禅吗?在佛法的修学中,“慈心”的修行,是贯穿始终的。任何一尊佛,他当初最初发心想要利益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慈心。然后在此发心的基础上,生起了“想要让一切众生和自己解脱一切忧苦,终至成佛”的心,这就叫做“菩提心”,“菩提”是“圆满觉”的意思。任何一个众生,只要发起了“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那么,我们就能把他(她)叫做“菩萨”。“菩萨”是梵语的音译,全称是“菩提萨埵”,也就是梵语当中的“bodhi-sattva”,“Bodhi”就是“菩提”,就是“觉悟”,“圆满觉”的意思;“sattva”就是“萨埵”,“萨埵”是“有情众

 

生”之义,所以,“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的意思。任何一尊佛在最初行菩萨道的时候,他一定发起了这样的菩提心,想要为了一切众生,让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他发愿要生生世世修无量的善行功德,断一切的烦恼,才能成佛普度众生。而发起菩提心的根本,就是我们马上要修学的“慈心”。所以,大家看我们整个佛法,佛陀讲了无量的佛经,讲了无数的修行法门,从古至今,从印度到中国乃至其他国家,很多修行成就的菩萨或祖师,他们皆依佛陀所说之法修行而得成就。而佛法并不是佛陀发明或创立的某种哲学学说,因为,如果是某个具足无明迷惑和无量烦恼的凡夫所创立的学说,是不可能经得起时间与真理的推敲和印证的。但佛法呢,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不管是两千多年前,还是今天,薪火相继,修行得成就者无数。那正是因为佛法是佛陀以他无量劫的菩萨行,无量劫的功德智慧所成就,最终,他觉悟出众生生死烦恼的根源,并从中解脱出来。佛陀再以大慈悲心,将究竟圆满的解脱之道为众生宣说出来,这就是佛法。

 

如果把菩提心比作是出生一切佛陀的“母亲”的话,那么,慈心就是出生菩提心的“母亲”。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慈心在修行法门中的至高地位,它贯穿修行直至成佛的始终。而不管任何的修行法门,都是源于佛陀的慈心宣说。

 

我们所有的行为方式,佛说有三种。这三种行为方式,我们分别叫做:“身业”(即身体的行为),这里“业”,是“造作”的意思;说话的行为叫“口业”;思想叫“意业”。那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做任何事,能不能脱离这三种方式:身业、口业、意业?是的,不能。但是现在问题来了,我们任何的行为或是任何的语言,它是通过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认知来决定的。我们因为有无明迷惑,所以,我们所有的语言、行为,还有思想,都是在无明愚痴的知见和观念下产生的,那么,就不可能完全清净无垢。而如果我们的认知和思想有问题,那经过一个有问题的思想所发起的语言和行为,有没有问题?是啊,肯定有问题。所以,文殊菩萨曾经用比喻开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我个人也特别喜欢。文殊菩萨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苦瓜是连根苦的,比喻任何一个痛苦或烦恼的结果、现象,它的根源也是苦的、不善的。意思是众生造下不善的因,才会招感种种烦恼的苦果。反之,“甜瓜彻蒂甜”,蒂就是根,同理,甜瓜的甜,是从根到果都是甜的。这就比喻如果我们想要令身心安乐,若想要有这样的结果,那么,导果索因,导致乐果的根源,也一定是善乐的,这是文殊菩萨至为重要的开示。那文殊师利菩萨在佛门中代表什么,大家知道吗?文殊菩萨,全称是“文殊师利菩萨”,梵文“Majurī”,音译为“曼殊师利”,意为“妙吉祥”、“妙德”。意指文殊师利菩萨是代表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圆满的功德和般若智慧。

 

我刚才说过,你任何的行为是由什么来指导的呢?你的认知、你的作意,也就是意业。所以,我们把慈心的禅修安排在大家这几天的活动的第一堂课。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那么,我们从早晨一开始,就以慈心来作意,来端正我们的思想,以慈心替换我们的染污烦恼作意,令我们的身心安住在慈心的状态,那么,可以想见,通过我们的慈心所产生出来的一切行为,那一定是和慈心相顺的善乐之行。以善乐之行为因,那么,现世和将来的果报,也一定会是吉祥安乐的果。望大家要铭记文殊菩萨的开示。

 

下面,大家请翻开第十二页,我今天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慈经》,明天早上再来讲解《慈经》的原文。大家看到第十二页这里写的是《南传巴利大藏慈经》,也就是说,这部《慈经》它不是直接出自于我们汉传大藏经。它是南传佛教国家所受持的南传巴利语大藏经当中的小部经。大家能看到它的篇幅并不长,从 12 页至 14 页,只有三页,因为它篇幅不长,所以属于巴利语大藏的“小部经”。不过,虽然说是小部,并不是说它的法义是“小”,而是从它的篇幅上来说的。刚才我讲了,慈心可是成佛的种子啊,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所以说,它本身的法义特别地尊贵和殊胜。

 

在看《慈经》之前,我们先看第十五页《慈心功德经》,这是给大家的一个补充资料。“如是我闻”,阿难尊者说,我是这样亲自听佛说的,当时呢,佛陀在舍卫国给孤独长者的祇树林精舍,世尊召集比丘们,然后对他们说:“比丘们,熟悉慈心观的行者,将能证得心解脱。经常修习和培育慈心的行者,长养慈心,渐次掌握它。”这里的“它”指的是“慈心”。先长养慈心,然后渐次地熟练和通达慈心,然后以慈心为方便,以慈心为种种的善巧,并且经常珍惜它,心住于慈。刚才我讲了,当我们的心修习慈的话,那么,你的思想就是住于慈的,既然你的思想住于慈,你的身行、你的语言,也都会安住于慈。所以这里说“身行于慈,该行者经过培育慈心后,将能获得十一种利益。”你看我们修学慈心,佛陀说,能获得这十一种利益,这些利益是:

 

第一,“他睡时安稳”。就是睡觉很安稳,我相信大家可能或多或少有类似失眠或者睡得不踏实的那种经历,有的时候因为心浮气躁,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可能都觉得睡不了。但是这里说,修学慈心,睡的时候会很安稳,身心安稳地入睡。

 

第二,“醒时精神舒畅”。就是醒过来的时候精神舒畅,神清气爽。

 

第三,“不做恶梦”。因为修学慈心的人,我们大家看佛经就知道,他心心念念都想的是怎么样来利益别人,利益众生,虽然他当下可能不一定有那个能力利益众生,但是他的心愿,就是发的慈心,想要让众生得安乐。所以这样的人啊,他经常修学慈心,是不会做恶梦的。不会梦到什么被人杀,被人追,梦到种种恐怖的景象,不会。

 

第四,“人所敬爱”。一个常常修慈心的人,他的相貌也会很和善。别人和他相处,就会觉得心情很好。那自然而然就会感召被别人尊敬和爱戴。所以说,修学慈心第四个功德是人所敬爱。

 

第五,“非人也敬爱”。这指的是其它的生命形态。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的,比如:饿鬼道的众生,或是天人,或是能变化的精灵,如果有人修学慈心的话,那么这些众生也会敬爱我们,护持我们。

 

第六,“天神护卫”。这里所说的“天神护卫”,指的是“天人护卫”,指的是有别于我们人类的另一道的众生,天人。

 

第七,“刀、兵、火、毒不能侵害”。刚才讲了“甜瓜彻蒂甜”,你的这个种子,你的这个根如果都是甜的,善的,那么,它就不可能招感苦果。

 

第八,“心易入定”。因为你安住于慈心,心就不会烦躁,心情不会低落,那么你的心就容易与定相应,所以说心易入定。

 

第九,“仪态安详”。如果一个人住于慈心,那么他的仪态就会给人很安详的感觉。

 

第十,“死时心不颠倒”。修学慈心者,他临命终的时候,心不会颠倒,“心不颠倒”就是说,他死的时候,不会像有的人死之前,眼睛睁得大大的,手脚总是去抓东西,很不安稳,很恐惧,那修慈心之人都不会这样。因为一个人修慈心,他很清楚自己修慈心能利益众生,后世的果报一定是比这一世还好上无量倍,他怎么可能会害怕命终呢?佛陀因地修菩萨行时,生生世世就是这么不断地修学慈心,所以,菩萨的相貌、智慧、福德、功德、禅定,生生世世都是不断增上的。从一开始的凡夫菩萨修行直至后来成为福智庄严的大菩萨,最终成佛。

 

第十一,“今生若未证得罗汉果,也将能生到梵天界。”这里为什么会提到阿罗汉圣果呢?因为这是一部南传经典。南传佛教国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他们的得度因缘,他们认为佛陀也只是大阿罗汉,所以说,他们修行的终极目标,就是想要证得阿罗汉果,断除生死轮回。但是,佛陀在《妙法莲华经》里有讲过,阿罗汉圣果只是在成佛过程中,佛陀针对那些出离心猛利且未发起广度众生之心的众生,暂时安立的一个圣果果位。等他们真正证得阿罗汉果时,佛陀就会给他们开示大乘法义,然后引导他们舍弃小心,回向无上菩提心,修行成佛之道。所以,在这部经中,佛说,修慈心的人,就算你这一世没有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但也会因为你修慈心的因缘,将来能够生到梵天界成为天人。

 

我们每天早晨学修的这部《慈经》,是属于南传小乘佛教经典。但真正的修慈心法门,或者修慈心三昧,关于慈心的禅定,大乘佛教当中同样也有相应的佛经,叫《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大家下来可以看,也可以百度得到。《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那是弥勒菩萨向佛陀请问说:“世尊,众生怎么样修行可以不经过种种生死苦恼,又可以很快地成佛呢?”佛陀听后赞叹弥勒菩萨说:“弥勒啊,你常常在我这里提出很多问题,但是今日所问的这个问题,最顺我心。”弥勒菩萨这个问题是最顺如来心愿的,于是佛陀就开示了这部能够圆满修行慈心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虽然这部经不长,读下来可能就十五分钟左右,但是它是大乘佛教当中修行慈心三昧的根本经典,特别重要。不过我们夏令营期间每天早上讲的不是这部经,因为这部经的经义比较深奥难懂,里面会讲到空性的法义,就是般若智慧,对大家而言,很难理解,所以我们根据大家的情况,选了这个南传巴利大藏的《慈经》来教导大家作为慈心修行的初级教材,大家会比较容易观修。以后几天,我会带着大家修习,虽然时间不长,但大家离开柏林寺以后,若有因缘,希望大家能再继续由浅入深地来修学慈心,乃至我刚才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因为今天要给大家介绍这么多背景知识,所以今天早上我们可能没有时间修慈心了,但是,大家还是跟我一起读一遍《慈经》吧,大家不要像读课文一样哗啦哗啦读那么快,你要一边读,一边尽可能地随文入观,尽量去理解它的意思,因为很多同学可能是第一次看这部经,可能只是发下来翻了一下,很多人可能都没有翻过,所以今天我们就不放音频修学了,我们就慢慢地读:

 

“愿我无敌意、无危险,愿我无精神的痛苦,愿我无身体的痛苦,愿我保持快乐。

 

愿我的父母亲、我的导师、亲戚和朋友、我的同修,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愿在这寺庙所有的修禅者,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愿在这寺庙的比丘、沙弥、男教徒、女教徒,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愿我们四资具的布施主,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愿我们的护法神,在这寺庙的、在这住所的、在这范围的,愿所有的护法神,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愿一切众生,一切活着的众生,一切有形体的众生,一切有名相的众生,一切有身躯的众生,所有雌性的,所有雄性的,所有圣者,所有非圣者,所有天神,所有人类,所有苦道中的众生,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愿他们不失去依正当途径所获得的一切,愿他们依据个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

 

在东方的,在西方的,在北方的,在南方的,在东南方的,在西北方的,在东北方的,在西南方的,在下方的,在上方的,愿一切众生,一切活着的众生,一切有形体的众生,一切有名相的众生,一切有身躯的众生,所有雌性的,所有雄性的,所有圣者,所有非圣者,所有天神,所有人类,所有苦道中的众生,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愿他们不失去依正当途径所获得的一切,愿他们依据个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

 

上至最高的天众,下至苦道中的众生,在三界的众生,所有在陆地上生存的众生,愿它们无精神的痛苦、无敌意,愿它们无身体的痛苦、无危险。

 

上至最高的天众,下至苦道中的众生,在三界的众生,所有在水中生存的众生,愿它们无精神的痛苦、无敌意,愿它们无身体的痛苦、无危险。

 

上至最高的天众,下至苦道中的众生,在三界的众生,所有在空中生存的众生,愿他们无精神的痛苦、无敌意,愿他们无身体的痛苦、无危险。”


好,大家刚才读了一遍,希望一切的众生无敌意、无危险。那么,为什么无敌意,就能无危险呢?这是我明天早上要给大家开示的。今天呢,我们把“慈心”给大家解释了一下,“禅”解释了一下,还有为什么我们要修慈心,修慈心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殊胜的利益。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做的一个简单的介绍、开示。

 

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书本收起来,然后把腿上的毛巾被叠好,放在坐垫上,整理好了之后,我们就准备去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