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分组茶会

分组一主持人:明基法师  

(2011年7月21日晚于柏林禅寺万佛楼前)


明基法师:大家请喝茶。


“平常心是道”这一则公案,我们大家都知道,是中兴本寺的祖师赵州老和尚开悟的因缘。他在南泉普愿禅师座下,问普愿禅师:“如何是道?”南泉禅师回答他:“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对于我们现场的所有人来讲,现在听起来依然是十分地亲切。“平常心是道”也是我们柏林禅寺禅法的源头所在。每个人对平常心都有自己的一份理解、认识和体悟,平常心既是无限慈悲的体现,因为有了无限的慈悲心,我们这颗心才能够平、才能够平等;同样,它又是我们每个人本具的般若大智慧的体现,因为它面对一切都能够平常。下面我们有十个小组,我们来进行大家分享的活动,分享每个人的平常心。你长到这么大,生命中最精彩的那一段的平常心。


(对本小组)我先抛砖引玉,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体会的一点平常心。昨天回答问题的时候,简单地说了一下我出家的经历。我还是想就那一段出家的心理状态讲一下,处在矛盾那么尖锐的状态下,要做出自己今后命运的抉择的时候,怎么让心能够平静下来?出家,是要放弃你世俗中的利益,包括生存基础、包括对父母的感情依赖。如何让你自己的心平常呢?当年为了落实自己的心愿,我回家又工作了半年,真正让自己的心平常,从这种纠结不清的状态下有一个决定。


一开始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放弃自己出家的想法,安心的在家学佛、修行。可是当时自己已在家学佛学了三年,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一世还能遇到这样一个出家的机会。半年期间给师父(净慧老和尚)打过两次电话,第一点师父就说,没有哪一个母亲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出家,第二点就是要你自己拿主意,我得自己拿主意。后来,昨天提到的我在家皈依的那位师父,他绝对是有修有证、学问深厚、道德深厚的老和尚,是我们东北那个区域三位长老之一,我自己心里特别特别尊重他老人家。他看到我那种犹豫的心情,也知道我想出家,就说起他自己年轻时的状态。他年轻的时候,像我一样,也是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后来还是选择了出家。听到他讲这些,我就想我又有什么呢?去面对就是了。但是能够真的自己去面对,相当不容易。


我们现在大部分营员都是在校的同学,也有的已经工作了,人生道路上永远面临的选择和抉择,你以什么来面对?我想信仰最重要,或者说你的人生价值观最重要。你要做出选择,必然要付出代价,你要承担这种心理压力。你说人这一生有感情和事业,你说你这一生就为你的爱人活着吗?或者你很爱你的夫人,但是她死了之后,你不会去死,可能还会找一个,可能你找了之后,依然这一生忘不掉她,但是你的人生道路、你这个人来到世上不可能就是为她活着的,是吧?孩子也是这样,父母也是这样。从感情这一块是这样,事业也是这样的。你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事业,但是你来这一生就仅仅为了挣多少钱,当什么官,或者有什么样的成就,这一生就为这个来的?


其实转了一圈之后,还是要搞清楚人为什么活着?我们一般都认为,人死如灯灭,我们的一生只有这么一段,所有的理想只能基于这一生中实现,这是一种价值观。但是如果我们的一生是无限的,有前生、今生、后世的话,那我们的价值观就要重新来考量,什么是真实的?如果方向没有的话,我们的脚步就不知道往哪儿迈,我想的责任是这个。既然做了这样的选择,就要承担这一份压力,实际地去分析。


另外一个是,跟师父有缘,跟这个道场有缘,跟这个道场的师兄弟有缘,我来到这以后顺利地出家。有了一个愿望,就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不要去做自己以后后悔的事情,无论什么样的结局自己都接受。当时做出出家选择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平常心,只是觉得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无论是怎样一个结局都要顶下来。所以走到今天,我觉得这是自己那个时候最艰难的一个抉择吧。


下面谁想分享,可以自由发言。


营员一:我想接您刚才的话去说。如果您说婚姻或者家庭、事业都不能成为你负责任的一个目标的话,那么出家就可以给您这个责任感吗?


明基法师:我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但这是今天晚上唯一的一次回答,因为我们这次不是问答,是个人的分享,每一个人的分享。无论你是20岁还是30岁,我今年40岁,我是1971年出生,1996年出家。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每个人无论是担任什么角色,他都必须有责任。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人的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这个依存本身就有着责任。我们在家的时候,往往承担的是我们想到的是这一生对家庭的责任。当你出家,你想到的是什么呢?——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是尽未来际的一个责任如何来承担?我们爱自己的父母,如果认为人死如灯灭,就这一生,可以不谈这个问题;如果人死了之后还有来世,那么问题相当严重,因为无论你在哪一个年龄段,你都必然要面对生命的结束。回过头来审视你这一生走的道路,你怎么来评断它?如果人死了之后,还有一个无限无限的生命存在,打个比方,孝顺父母,你是只管父母这一辈子呢,还是希望他们生生世世都能过得好?你想自己生生世世过得好,那所有和你有缘的人,一种朴素的想法,也都希望他们生生世世过得好,是吧?不希望他来生做猫,做狗,乃至于做猪被宰杀,是吧?那就要搞清楚,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放弃王位出家,就是因为人的生老病死无法回避,连他自己都无法回避。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宇宙的真相是什么?这是生命的大秘密呀!所有有责任心的人、真正有责任心的人是对自己有责任心、对你关爱的人有责任心、对一切的人有责任心。推广开来,从无始劫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人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生命,从无尽的生命这个意义上讲,都曾经很亲近过。这是从慈悲这个层面来讲。从究竟的解脱、成佛这个层面来讲,如果还有哪个众生你没有发心去帮助他,这说明你的这个心还不圆满,还有缺失。当然我们是从理论的层面,可是这是一个方向啊。如果方向没有的话,我们就不知道往哪儿下脚。我想的责任是这个。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出家,我选择出家这条路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营员二:我是一个大四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经常和朋友同学提到平常心这个概念,但是我的体悟不是很深。通过这两天的生活禅夏令营,我对平常心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先,我觉得平常心就像师父讲座时所说的,就是不要被外面的一切表相所迷惑,要找到事物的本质,然后去追寻自己内心里真正想要的东西。还有,正如圣凯法师所说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我在大学的时候,开创了自己的公司,也有自己的项目。就是说在别人看来,在工作方面我也许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当初我在开始的时候,很有斗志,而且很有激情去追寻一些东西;但是当我真正得到了,就是事业和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的时候,突然一下子找不到我追寻的意义了。那时候很困惑,自己付出了很多,到最后自己真正得到的时候,却发现那不是自己所想要的。


在大学里大概有三四次这样的经历,所以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像法师所说的,看看自己真正想要追寻的是什么?走到今天,回头看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会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它,那只是我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经历。可能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这样追寻的过程——在开始的时候,会有一种信念支持自己去追寻;到达一定阶段,你修得一种平常心,再回过头来看待这个过程的时候,可能这种经历才是你的收获。


我昨天和室友也分享了一些关于缘分的话题。我在生活中更多地是把朋友、家庭、父母、妻子还有跟寺院师父的关系,统一归结到缘分。当做选择的时候,就是在这些缘分中做出选择,所以不必要被其他社会的一些观念去束缚,只是在不同的缘分当中去选择,可能有些人选择了父母缘,有些人选择了夫妻缘,可能有些人选择了佛缘。谢谢大家。


营员三:刚刚法师一说这个主题的时候,我脑子里一晃,想起了高中老师给我的一些感受。高二的时候,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本来到了退休的年龄,为了把他最后的一份力量奉献给教育事业,所以从高二开始带我们,我对社会的责任还有一些理性的认识都是从这个老师开始的。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他对我们学生的要求首先是从宿舍抓起,考勤卫生。有一次,我们宿舍的卫生很不好,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他就走到我们宿舍,给我们演示了一遍。在走廊里面收垃圾的时候,因为垃圾用扫帚扫不进簸箕里,他就躬下背,蹲下来,把垃圾用手一捧一捧地捧进垃圾篓里去。当时我们看了,就觉得老师放下面子,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课。从此,每逢遇到什么事情,我只要想到老师的这个画面,就能以平常的心去面对一切的事情。就这样,谢谢!


明基法师:既然讲的是“道”,道是无所不在的,在我们生命中是无处不在的,在一切事、一切情景、一切的矛盾亦或一切和谐中,我们身心世界里面,都在讲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就像你刚才提到的这件事,这也是一份责任,老师的一份责任。《金刚经》上有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生其心就是责任,“应无所住”就是能够平常,平常是一种无限的广大的胸怀,它才能平常得了。


营员四:师父,我个人认为这个平常心就是遇到好的境界要随缘,坏的境界也随缘;好的境界平常心,坏的境界也平常心。就是一件事咱们感觉很好,心会动,要用这种平常心去对待;坏的事情也一种平常心。坏的境界、好的境界都是一个心,一个平常心,就是这样。


明基法师:你真能做到么?做到了,那就是成佛了。要做到相当相当困难。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先通过一个理解,或者是自己生命中经历一段事情,来互相分享。能够达到平常,是要自己有一个修炼的过程,或者是说修养的过程,是自己一生乃至于生生世世为之奋斗的一个过程。要说难的话,可以说是相当相当困难。


营员五:过去发生的、觉得很大的事情,随着时间推移,觉得已经过去了;现在遇到的事情不好过。如何修行让自己更有智慧,能够成功呢?


明基法师:因为过去了的事情,它那个力量慢慢会削弱,除非刺激太大,感情上的或者财产上的。但是为什么现在面对的事情就不好过呢?是因为以前就没过去,它在我们心里那种业的力量依然存在。所谓的修行呢?真的就是拿去我们心里烦恼的,或者是淡化、转化。你看,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呢?现在我们这么讲,还是一种从理论到理论的这种思维状态。这种切身的感受,打个比方,人在20岁的时候,对生命是一种看法,你到30岁的时候绝对和20岁不一样,你等到40岁时又不一样。你人生经历的事情不同了,那对这句话的感受、对修行的感受也是会变化的。


为什么要打坐?打坐就是让我们训练一种力量,实践见解层面的平常心,来转化我们心里负面情绪的影响,让自己越来越能够控制住自己,那是无论在什么境界中都能控制自己。控制这个词本身还是有种勉强,第一步是控制,然后变成一种自然,达到自然就是一种平常状态,它已经转化了心里那种负面的力量了。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方法无外乎戒定慧。从佛教来讲,人首先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行为规范,简单地讲,这就是戒;定,谁都想有定力,谁都不想出丑,不想当众失态,谁都想达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那种境界,定力本身就说明你内在精神力量是大的,而且是你永远都不会失败,人的失败是你的精神被打倒了;然后智慧,智慧是人人都需要的、都渴望的,因为人能够成功,可能就是比别人看得多一点、想得远一点。这些概念都还是抽象的,那么如何来落实呢?得自己实践才行。


营员六:我现在是博士生,快毕业了。我的感觉是人越大定力越差,老师说我应该提高做事情的专注度,就是要活在当下,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感受,但是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还是很难。


明基法师:活在当下,训练这种专注力,它就是定力的一个训练,训练我们当下的这个觉知。那么如何理解当下?我们现在眼睛打开,你能看到我,我能看到你。这是眼睛的功能吗?还是心的功能?还是我们讲的当下?肯定是离不开我们当下的觉知,是不是?大家每个人都有感受吧!你能看到我,我能看到你,这是一种觉知吧?觉知,往往我们说手摸到才是觉,难道你眼睛看到就不是觉吗?耳朵听到难道就不是觉吗?离开当下的觉知,我们又怎么去感受当下的万事万物呢?当下的专注从哪儿展开的?戒定慧,讲戒、讲定、讲慧,都是在我们当下身心上去感知的。我们每次打坐,都是主动地在做这个专注力的训练。诵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你要每个字都念清楚,听清楚。你能每个字都念清楚、听清楚说明你有专注力。如果你的心溜号了,你肯定就模糊了,再有就是你嘴里念出来了,但是你听不到你念的,就说明你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这了,那是一个分散的状态。处在这样一个分散状态的时候,我们看事情就看不清楚了,看不清楚就自然做不出正确的判断,你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都会降低。你们说诵经是不是在我们身心上做实验?这种实验是开发我们无量智慧的实验。


所以,为什么佛教能够存在这么多年?——几千年。如果它对每个时代的人没有贡献的话,它早被大家遗忘了。佛教,它绝对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它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一个是知见、见解,它让我们明白,是理论;二就是要你自己去证明。六道轮回到底有没有?讲的三界,欲界、色戒、无色界,到底有没有?《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在菩提老祖那得道以后先去找阎王,干什么呢?在生死簿上把他的名字删去,然后号称自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营员七:我从侧面说一下平常心。我吃素是一个机缘,当时我接受一只很小的小狗,我把东西嚼碎了喂它,为它收拾大小便,因为需要喂养它,我们学校的荤菜又比较贵,所以我就慢慢地吃素了。素食以后,我发现生活真的会改变,觉得自己的感觉器官比平时细致了很多,我觉得这跟平常心也有些关系,之后我做事,也慢慢更能静下心来去体会。可能我讲得有些偏,但也算是我对平常心的一种曲线接触吧?


明基法师:平常心包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能想到把嚼碎的东西喂狗,那是对自己爱心的培养,真正是一种爱心的展现、展示,可能这段因缘对自己善心的启发会有很好的帮助。从佛教来讲,为什么要吃素呢?佛教的生命观是所有的生命都能成佛。从我们自己来讲,很少能想到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来怎么样,一根刺扎上去都很疼,蚊子要吃自己的血肯定要拍死它。(众笑)我们的平常心是这样的平常心,平常的思想状态。那我们不杀生、不吃肉,吃素,其实是保护了我们的慈悲心,自己心里的慈悲。


营员八:我觉得平常心是,有所追求,但是不刻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里的一句话,还有一句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具体的理解就是,每个人此刻的我跟过去的我、将来的我都不一样。我从小就认为人生没意义,但是为了妈妈,我还是想让她过好些的日子;后来我妈去世了,这时候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幻灭了;后来我接触了佛法,到寺院里住了一个月,后来就下山了。我妈妈对我的希望是让我做一个读书人,所以我一直读到博士。很幸运,我来到了柏林禅寺,遇到了禅。生活中经历了很多,很荣幸来到柏林禅寺。


明基法师:佛法绝对会给我们最最正确的人生选择,并不是说让我们都出家,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都需要降服自己内心的烦恼,找到生命的真谛,或者人生宇宙的真实。打个比方,我们现在都还活着,但是当这口气不来,死的时候,如果真的是像梦里有个我一样离开了这个身体,你回过头来发现自己的身体被别人烧成灰,但是你又没机会再做别的选择,那个时候只有后悔。但是恰恰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有了一个最殊胜的、最宝贵的因缘——接触到佛法,佛经里面讲的就是生命的真谛,宇宙人生的真实。


禅本身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什么是不生不灭的自己。禅就是点亮我们生命火炬的,它能照亮我们尽未来际的人生道路和方向,也就是说我们从今天乃至未来的无数次生命,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当人有了信仰、有了方向之后,你做什么事情都会踏踏实实的,而慈悲就是这火炬的光芒。因为智慧和慈悲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从离开当下的心来讨论智慧和慈悲的话,那永远是理论到理论,跟自己没关系。如果是开发自己内在生命中的智慧和慈悲的话,那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每一次的打坐、每一次的诵经,都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观察。所以每一个学佛的人,无论是从事哪一个行业,他都是大科学家,研究生命、宇宙人生真理的大科学家,在自己身心世界里面实践的大科学家。


从大家的精气神来看,我觉得大家都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也是一个互相结善缘的机会。在座的有位年龄稍大些的,可能跟我差不多,也请您将您精彩的人生片段来和大家分享。


营员九:我是来学习的,我就跟大家分享一点点我的理解。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南怀瑾老师的书上讲过,对于古生物进化,所谓科学的描述是不可信的,比方说从地底下挖出一块泥巴,说曾经发生过什么什么。因为我是学古生物学的,对这一块有所了解。进化论这些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都曾经困扰过大家,我觉得南老师的这个说法非常好,就是说有历史吗?历史这个东西都是根据现在的“泥巴”——这些遗迹、这些化石,然后编出来的一个看图说话,它一切的来源就是我们现在考古学拿到的这些东西,有的东西是现在的化石,过去的历史是我们根据这些化石编出的故事。所谓这些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现在做的活,就是比赛谁编的这个故事能够解释更多的这些东西,也就仅此而已。所以说到这个过去心不可得,其实过去的一切它们存在于当下,恐龙就是当下的化石,历史上的恐龙,那是个故事。所以你要想体悟真实的东西,你不要去那些故事里去寻找,只有现在的这一瞬间,才是我们有可能契入真实的一个点。


明基法师:未来心不可得,怎么说呢?因为我们大部分是初学佛。既然初学佛,我们觉得自己认识、思维的世界依然是像这个杯子一样真真实实地,我喝的这口水能解渴,都是实实在在地,但是可以打个问号。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从无常的概念来讲,我们觉得自己想牢牢抓住一个东西,可能我们上当了。这就涉及到什么?真实。什么是真的?我们总想找一个不变的东西,我们的思维惯性里面,我们的感觉里面总是这样的,所以烦恼永远会存在。


师父提倡生活禅日课,也是我们大乘佛法里面精髓所在的经典,早晨诵《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我们现在的功课。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最大的责任心和承担的精神、担当的精神。那你担当了,我们的心脏只有这么大啊!是吧?你把什么都往里面装,它是要爆炸的。那怎么办呢?晚课《金刚经》告诉我们开般若智慧,放下一切的包袱,心无所住,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我们的心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不是说你对这些没有认识,而是你真正地认识了,你真正地观察透彻了,才能达到无住。无心即是有心,是不二的、统一的、身心一元的一个生命境界。我们都讲,人的格局决定结局。你站在哪个高度上,高高山顶立,那就是《金刚经》给我们指导的最高的人生境界;然后是深深海底行,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所以这两本经可以把我们无边的、无尽的智慧都开发出来。


营员十:我有很多朋友,我认为是有佛性、很清静的人,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很少,专注于很多事情,让我非常佩服。我对佛法的了解是源于大学期间开始读一些书,渐渐地从一些比较入世的、驳杂的东西,慢慢地深入到一些理论,深入到国学,深入到佛法,我对其向往之。但是一些理念让我难以抛却,比如说平常心。当我读《论语》等一些东西的时候,突然之间读到一个道,就会让我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觉,突然之间会觉得世界很清凉,纵使当时是夏天,然后也会有一种很清凉的感受,有一种人的境界提高的感觉。


但是毕竟这种感觉只能持续一小会儿,并不能贯穿我的一生。我忘了哪位老师提过马斯洛的心理需求,觉得从底层到高层,有些事容易抛却,有些事难以抛却,尤其是名利在前,利好抛却,而名难抛却。有时候觉得平常心只能维持一小会儿,当遇到真正的名缰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迷茫;迷茫多了之后,就会觉得想寻求佛法的帮助;又觉得以寻求帮助的心来看佛法,其中有一种逃避,所谓“仁者无忧、勇者无惧,智者无惑”,就缺少一种勇者无惧的精神,就是觉得以逃避之心而来求道,终究不会得道。


我以前非常喜欢物理,有时候也纠结天啊、人啊一些事,觉得人们以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后来觉得他的理论是错的;后来又信奉牛顿的理论,再后来觉得牛顿也是错的;又信奉爱因斯坦,那究竟谁是对,谁是错?刚才法师也说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实在的,什么是虚妄的,什么是色,什么是空?佛说五蕴皆空,觉得万物皆空是不是就得道了呢?但是现实,我觉得由色悟空是一种道,由空悟色也是一种道。那么活在当下,有的时候看事情是空,有时候看事情是色,有的时候觉得心累。我觉得求道的话,想得太多了就是错。我觉得佛学教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清静的、清凉的感受,当我们觉得累、觉得迷茫的时候,那就是走错路了。


刚才说到物理的一些理论,不知道谁的对、谁的错,现在的真理也不知道掌握在谁的手里?我们其实不一定掌握真理,也不一定能无限接近真理,只能是活在当下,拥有一颗——平常心。我正在做的事情努力去做好,至于其结果、方向,无论如何,我们学会适应、学会接受、学会感恩,这就是我对平常心的理解。谢谢。


明基法师:什么是真正的生命?什么是禅?那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生命去体悟的。不要觉得追求真理这件事离自己很远,道是遍一切处的;如果不能遍一切处,它就不是道;如果真理是可以改变的,那就不是真理。历代的祖师大德,历代的圣人,他其实都在追求、求索这个。佛教号称要了生脱死,因为对每一个个体来讲,再也没有比生和死更大的事了。禅宗最响亮的口号——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讲人的生命的真相。


六祖大师见五祖的时候,你看他是一个什么志向?五祖问他:你来干啥?他说:我来做佛,我来求做佛来了。他是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感悟,跋涉千里来到五祖的座下。当时他还是一个在家人,五祖大师别具法眼,将衣钵传给六祖,传给他时他还是在家人。历史证明,这一段公案不可思议、震烁古今。六祖大师了解了、实证了生命的真相,你说这件事多么伟大、多么不可思议、多么感人、多么美丽都不夸张,而且又是真真实实的历史,这么美好的事情依然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现在六祖禅师还坐在广州韶关的南华寺,他的色身坐在那里,给我们以后所有的人做了一个最伟大的证明。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我们人人有份,所以要充满信心。


营员十一:我和大家分享一件事。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本来是一个人住,后来因为老鼠总是光临,(我在马来西亚上学,中国人很少,和其他种族的人往来很少。)我就和一个在读的中国研究生住在一块。时间长了以后,大家像亲兄弟一样,吃饭的时候,他会有秘密和你分享。因为学校都是山路,有一次下山的时候他就问我,在你心目中什么事你最不能忍受?我就想什么事我最不能忍受,我说弑杀父母最不能忍受,这种事罪过可能是最大的。然后他跟我讲,因为大家相处比较长了,比较了解了,他就把他心中的秘密透露了。我们平常人比较反感、不会关注也是思维死角的就是同性恋,他跟我讲他是同性恋。因为我们平时可能听说过这个词,可是说实话体会并不深。他是以开玩笑的语气说出来,可能也是要掩饰心中的一种东西,但是仍然给我一个很大的冲击,因为整个宿舍就我们两个人,我一晚上都睡不着,怎么会这样?但后来他跟我讲,其实我们周围的人群中,这种人特别多,据他说这个圈子的话应该是3%-5%都是同性恋。因为像我们年轻人也都渴望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如果心中有心仪的对象,可以正大光明地去追、可以公布于众。但是他们作为年轻人,也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是他们介意世人那异样的目光,有些人生活就比较压抑,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同性恋的明星显得比较压抑,甚至精神上有些问题。我那个同学从小就发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他就去接触基督教很多年,后来我就把他带去学佛法,现在准备要出家。他感觉在佛法上找到了一些相应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是自己前世的一些业障吧,到了这一世就现前了,如果这段业障不消还会延续下去,所以要尽量地消。我的意思是说,什么是平常心,我们对不了解的人群要慢慢放下这种偏见的包袱,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都是正常人的思维,对于有缺陷或者不是缺陷的那种人,我们要去包容和理解。谢谢。


明基法师: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只是人类世界发生的事情,在这个无尽的生命世界里面,生命的方式有很多种。你读经典的时候能够看到有二足、四足、五足、多足各种各样的生命状态,我们读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众生是无量无边的,他的状态、他的烦恼也是无量无边的,包括您刚才讲的同性恋这类业的状态。既然是慈悲的话,当然能够包容,这样的人当然也要去度化他,他只是在相应的时空交叉点上的一个阶段,生命的一个阶段出现的这样一个业的状态,他依然有佛性,依然能够成佛。


所以苏东坡见到佛印禅师的那个故事: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尊佛,苏东坡就跟他开玩笑说我看你像坨狗屎,然后特别高兴,觉得占了便宜,回家跟他的妹妹一说,她说:你又完蛋了,怎么呢?你看别人像坨狗屎,你就是坨狗屎啊!佛印禅师看所有人都是佛,那他老人家就是佛啊!


营员十二:平常心是道,因为每个人的心都不平常,他总是在求,比如说很多居士求神通啊,感觉哪个法门好啊,所以我们就是要以一个平常心去对待,平常心是道是大境界。


明基法师:既然是道,那这颗平常心就是超越了一切的烦恼,是真正的智慧,那也是最大的、真正圆满的、慈悲的那个境界。


能够跟大家分享,我们每一个人发言其实都是结善缘,它不仅仅是一个锻炼——在一个场合下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说出来,口打得开。恐怕我们现在这个年龄基本上在座的都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但是当你能够说出来的时候跟大家绝对是结一个善缘。缘是什么呢?既然是无常,都是缘聚缘散。缘聚缘散就说明什么呢?会缘缘无尽,不是没了之后就永远断了,那是无尽的。正因为是无常才能是无尽,有常就没法变了,这是一种很智慧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方法。让自己体悟那颗心的平常,它能够让自己超越,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个心就能拐弯,否则,你有障碍就拐不了这个弯。所以从哪里契入呢?当下这个灵明觉知的心来感知、契入这个平常心。下面哪位分享?


营员十三:我看在座的各位都是成年人,未成年的不多,我高一,我就想代表我们未成年人说几句话。我奶奶信佛,我对佛了解并不深,但是知道有这么一种感觉吧。


明基法师:你现在说话心里跳吗?


营员十三:跳。我觉得这几天在寺里待下来,感觉就不一样,不能说是脱胎换骨吧,但怎么说也有点改变,这么说有点自恋。


我现在有几个事想请法师给我解答一下。现在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大学生,他们学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这个知识跟智慧又有什么区别?禅和大智慧之间有什么联系?


说实话,最近几天说生活禅,也许是我有点愚昧,不太听得懂。我就觉得禅可以和一个字联系,就是静,但是静下来的话,表面静了,内心无法静下来。我想问一下师父,这么多年,您是怎么把心给静下来的?我觉得做事静心也很重要,我从小学、初中、高中,我觉得大家应该都有这种感觉,做事的时候觉得有点不稳。也许各位大哥在年长之后,会看透一些东西,但这些东西我现在还没看透。请师父帮我点拨一下,在平时处事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在求学的路上有什么提醒我们的?我学了之后也能够和同学分享、结缘。


明基法师:你看,我们都在分享平常心,各自理解的平常心。你有这么多问题实在太好了,说明你在思考这些问题,想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这个答案永远不能从别人身上得到。就像你喝茶是你在喝,我喝茶是我在喝,我的人生道路永远变不成你的人生道路,但是你有了这些问题就有了开始了。


就像毕业的时候,我问我们老师跟你说的差不多,毕业设计的老师说找个好媳妇、有个好工作就幸福了,但是好像心里觉得真正的幸福不是这么回事。又问我们班主任老师,他说他也不知道人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就带着这个疑问,我工作了,一般好像工作之后人生道路就稳定了,就这么下去了,很多人都是这样。但是带着这个问题,我信佛了,乃至于出家了,就是想解决自己身心的困惑。你想解决困惑就是动力,你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心里的这些困惑。


你问的问题很多,在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中,有疑问也可以是动力。打个比方说,有来生,有六道轮回,你信吗?我这么说了你信吗?不信。可能有触动。因为我们任何一个思想观念,它后面都有一股力量在维持它。这个能理解吗?打个比方,人不吃狗屎,你做梦都不吃。为啥呢?你这个观念根深蒂固啊!根深蒂固就说明它有那股力量,这就是决定见,决定的见解。触动只是什么呢?打个比方,人有来生大家现在认同,但心里边绝对不是决定见,还会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心经》里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就是我们的身心,它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就是觉得它是真实的,你空不了,你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有这个烙印在里边,全有它的影响在里边。你为什么会发火?遇到自己情绪来的时候,你为什么平静不下来呢?如果你觉得生命是无限的话,你看所有人都是佛的话,生命无限就意味着你认同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那么你看待别人的心态就绝对不一样。你看自己是一个无限的生命的时候,你就否定了色身的自己;那你看所有人全是无限的生命,你就不会局限于这个时空来看待这个人。当心里升起妒忌、障碍的情绪,你自然就会主动地去化解。你对同性恋的人自然有包容的心,你不会生起厌恶,生起厌恶时首先是自己无法平静,你睡不着觉嘛,要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所以你提出的所有这些问题,首先一定要肯定这些问题的意义,然后自己去要找到答案,在这里就不具体探讨了。


在我们分享平常心是道的时候,在这个时空下,我们这个世界、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北非的人在忍受饥饿,有的地方在发生战争,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而我们能够安安静静地喝茶论道,所以要珍惜当下这份因缘。


分组二主持人:净因法师 


(2011年7月21日晚于柏林禅寺万佛楼前) 


净因法师: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平常心是道”,分享你们所理解的“平常心是道”,在日常生活的心得。发言时声音不要太小,以便大家都能听到。为了节省时间,我们这一组按照顺时针发言。看来,只能是《禅》刊编辑王玲敏老师要先带个头。


王玲敏:我带头,就是向净因法师索账。去年夏令营的时候《禅》刊向净因师父约稿了。


净因法师:好。


王玲敏:现在我等着,没别的了。


净因法师:“活在当下”是平常心的核心内容,以前的旧账,我尽量做到“心无挂碍”。不过,你此时此刻可以跟我约稿,我会认帐!


营员一(女):我来自清华大学,再开学就是硕士二年级了。我学的就是宗教哲学,跟这个活动很有缘,很相关,但是学的是基督教。其实我觉得宗教嘛,它是对人类精神边界的一个探索,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各大宗教是相通的。


今天谈论的主题是“平常心是道”,我对印度教的一个比喻印象特别深刻,他说:“水溶于水”,就是把你自己融化到大千世界当中,成为这个大千世界大海中的一滴水,我觉得这个就是我理解的那种“平常心是道”。但是有时候你不能否认,就是包括你穿什么样的衣服,或者你今天化的妆,都会决定今天你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就跟那天圣凯法师讲座提到的,他到了新加坡的机场,人们对他顶礼膜拜,他就觉得自己非常庄严;然而他到了首都机场,别人用很怀疑的眼神去看他,觉得这个和尚好奇怪,然后他的心态又不一样了。就是说面对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情境,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去扮演某一个角色,你是妈妈的孩子或者说你是你丈夫的妻子,或者说你是你孩子的父母。就是说里面有一个张力在里面,你怎么样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用平常心在这种不停变换的角色之间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不变的那种心态,这个可能是要我们一生都平衡的一件事情。好,我就先说这么多,不知道师父您有什么指点。


净因法师:首先,“水溶于水”是同一种性质的个体相互交融,是从普通层面理解平常心是道。“将盐巴融入水中”,则是两个不同个体的相互交融,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更能体现“平常心是道”的本意。我们之所以没有平常心,是因为有我,而产生人我的分别,无法将自己融于大众,这是无法拥有平常心的根源。通过修心,了知无我的道理,达到亡我的状态,获得物我一体的境界,才是拥有平常心的根本。


其次,以不变的心态对待变换的角色、场景,有一定的境界,但佛家的无常观并不承认有一个“不变的心态”存在,因而主张“境随心转”的智慧,更能使我们深层次领悟“平常心是道”的要旨。更重要的是,“平常心是道”强调的是修行方法,而非结果。上面提及的“物我一体”的境界与“境随心转”的智慧,应是平常心的结果,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呢?是基于我们对整个生命的一种了解。


一日,佛陀问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长?”弟子甲理所当然地答道:“在数十年间。”佛陀摇摇头。弟子乙抢着说:“在饭食间。”佛陀还是摇头。弟子丙若有所感地说:“在呼吸间。”佛陀终于点头。这说明,当下这一刻,才是我们真实的生命。你们刚才喝茶的那刻生命,已经成为“前世”,分享结束时的你,是你的“来生”,还没有生呢!所以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真实的生命只是当下这一刻。


平常心是什么呢?专注于当下,专注于当下我们所做的事情,这就是平常心。因为只有当下才是我们真实的生命。计较也好,人家对你怎么也好,都发生在过去,发生在过去的事,不是真实的,已经过去了。


然而,普通人因不知生命的真谛,一般情况下,都是活在过去或者未来,因为他留恋过去,老是放不下过去,要么梦想未来,这两种状况都让人无法活在当下,所以活得很烦恼。“平常心”要求我们活在当下,此时此刻当下,无论你面对什么,不管好的还是坏的,哪怕是地动山摇,都能用因缘观坦然面对、接受,这是“平常心”的本意。那种纠葛过去、计较当下、幻想未来的心态,就是没有“平常心”的表现。


营员一(女):刚才听了法师说的,我有点糊涂。我还是不很理解,“平常心是道”和“活在当下”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没有搞清楚。


净因法师:如果我说你“悟性”不高,你不仅现在不高兴,离开夏令营后一想到这句话,仍然不痛快,为什么不开心呢?我说的话虽然已经过去,但你会一直放不下,你的生命会一直停留于这个不愉快的“点”上,于是你便会在“放不下这句话”的过程中活在过去,同时也意味着你放弃了当下的生命。我想强调的是,你的悟性其实很高,不用担心。


我们再以开关来解说“平常心”。什么叫平常心呢?就是说你开关一关,灯立即就灭了;同理,“平常心”要求我们如同关灯一样,让过去的事过去,不用把前念发生的事带到下一念,专注于当下,这是修习“平常心”的关键。


营员一(女):那为什么我们要忏悔呢?


净因法师:过去做了错事,心不安。忏悔不是让你活回到过去,而是说通过对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觉今是而昨非,在心灵深处产生强大的力量,从当下开始,行正道,这是忏悔的本意。所以,所忏悔的是过去的事,其目的是了知当下应如何正确行动,更好地活在当下。


营员二(女):我来自江西赣州,在清华大学读研三,是中文系的学生。


我今天听一个同学说,第一次看“平常心是道”这五个字的时候。不小心给看反了,看成了“道是心常平”,我听这个同学这样说,也觉得这句话特有道理,觉得这句话特别妙,正着读、倒着读都非常有启发。


净因法师:对已发生的事,心中常感不平,怎能拥有“平常心”?反之,无论发生了什么,若能做到“心常平”,确实是一种修道的功夫。所以说,“道是心常平”,妙不可言!


营员三(男):我首先要争取一下法师的允许,因为我是义工,刚才过来的时候,班老师说,义工不准发言。


净因法师:没问题,在我们这儿人人平等!


营员三(男):非常高兴,见到两位校友,我也是清华的,不过我在清华毕业已经三年了,2007年我参加第十五届夏令营,也是听了净因法师的讲座。关于平常心是道,我想分享个人的一点体会。


有一点记忆,我发现小时候看到的景色都很漂亮,树是浓密的,夜晚是漆黑漆黑的,有了月亮之后能看到地上树枝的影子。但是现在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色。现在我在深圳工作,有一天我去深圳的大学城图书馆,回来等车的时候在那看路边的景色,突然一刹那间,看到小时候看到过的风景。我就在那一直思索,到底是什么的心态或者什么样的一些原因让我们自己看不见原来的风景。通过这样的思索发现,是平时的思绪太多了,根本就没有给眼睛一点时间去发现眼睛能看到的景色,而是后面的思绪把看到的景色给遮盖住了,虽然看到的路边的景色,景色都能进到眼里,但是进不到脑子里。后来我就很下意识地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就是看景色的时候尽可能把思维都扔到一边,然后当下看到什么景色就是什么景色,发现身边的景色非常漂亮。


净因法师:我们的老清华——可以这么叫你吗?


营员三(男):可以,我在清华呆了七年。


净因法师:你涉及到了“平常心是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你的英文应该没问题吧?


营员三(男):没问题。


净因法师:英文里有个最好的词叫做Living at present moment(活在当下),就是说此时此刻,你都能关注、欣赏当下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尽情享受(enjoy)。


小的时候,我们有能力享受青天、白云、明月、凉风,感觉到风吹到脸上是多么舒服!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忙,越来越紧张,放不下过去没有做好的事,太担心明天的事应该怎么办,我们就没有时间专心处理此时此刻当下发生的事。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你没有真正活着,你活在过去和未来,没有活在现在。这就叫没有平常心。


平常心教导人们培养awareness(觉察),即觉察身边发生的事,你就能觉察到凉风是多么舒服,月亮是多么得明朗,周围的花也是非常得美,它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的素质便在学会享受清风明月中提升。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要花很多的钱,才能享受短暂的快乐。如果拥有平常心,你就会享受到更多的东西,而且不要花钱,这才是真正的享受。譬如说清风明月,晚上出来走一走,享受到走路的快乐,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回到现实生活,专注于你现在所做的事,享受吃饭、喝茶、工作的快乐,享受于当下你所做的事情,这样你的工作效率反而会提高,心境自然不同。


营员四(女):各位哥哥姐姐好,我是在这里面最小的,我刚刚参加高考,现在是一个准大学生,刚被四川外语学院录取。跟哥哥姐姐们不一样,我还没有上过大学,在我记忆里面与平常心是道相关的、最近的应该就是我的高考。在高考当中,大家都知道对于地方考生来说,高考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好多人都想跟前面的学哥学姐一样考入清华这样的特别好的大学,所以说考上一个好大学就是他们执著的梦想。这个梦想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但是也会成为他们高考考场当中的一个障碍或者是一个包袱。我的班里面就有很多同学,因为压力比较大造成发挥失常,所以他们感到很遗憾。所以我就觉得活在当下,当下是什么,当下就是我在高考考场中眼前的那一道题,我在复习当中面前的那一本书。平常心是道是什么呢?我有上大学的梦想,但我要以平常心去对待这件事,去用平常心面对高考,然后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状态,这个道就会帮助自己正确地完成这件事情,这就是我理解的平常心是道和活在当下之间的关系。谢谢!


净因法师:你的悟性不错,从过程的角度讲平常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无论是拿冠军,还是高考,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上,而非结果,是“平常心”最重要的心理训练。太执著于拿冠军,太执著于考清华、北大,太执著于我要考好成绩,不要让我爸爸妈妈失望,这都不是平常心。因为你把你的心放到未来的结果上,而非现在所做的事。


你老想着未来,那么你就会分散精力,你没有可能专注于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奥运会也一样,你老想着拿好成绩然后拿奖金,那你还可能把精力集中到你正在打的每一个球上吗?高考也是一样的,考试时把注意力专注于解答每一道题上,只想做题目,不要想着考试结果,想着我将来可以去清华还是北大。如果一心只想着考试结果,或未来的前程,你就分散了精力,你就不会专注于当下应该做的事。你不专注,怎能答好考题?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平常心是道,不是道不道的问题,是方式方法的问题。“平常心是道”是专注于做当下的事,喝茶时就喝茶,吃饭时就吃饭,睡觉时就睡觉,做考题时就专心做考题,打球时就打球……如果有这种专注于现在做的事情,慢慢养成习惯,平常心就生起来了。


更重要的是,“平常心是道”要求我们把工作看成是在修心,并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不少人工作时忘记了当初工作的目的,在不知不觉中陷在情境中,反而忘了做事的目的,为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追求更多的成就,我们疏忽了追求的过程。千万要记住,学习、工作再忙,也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是“平常心是道”的另一个核心内容。


营员五(女):大家好,我在河北工业学院读研究生。我这人喜欢做事之前,先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在来夏令营学习之前,我特别喜欢上网看小说,也喜欢说话,很爱跟人聊闲天。来的时候,我就想要少说话,看看能不能在学习的时候管住自己不去走神、不去看小说。我发现这两天基本没上网,很简单地就做到了。刚开始坐下的时候,我想问老师,为什么我觉得没有太努力去做就完成了这件事?法师这句“平常心是道”和“活在当下”让我明白了,因为我没有去想我要去做这件事,我要管住自己不去看小说,而是在听课的时候真正地去听课、做笔记,在打坐的时候放下所有的事不去想,去干当下的事。我觉得平常心是道就是简简单单的,就是做现在的事,简简单单地做,这件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我的体会。


净因法师:体悟不错。


营员五(女):还有一个想来这儿问老师的问题是,就是我特别担心研究生念不好。因为本科没有念出色,想在研究生阶段好一点,给自己一个更高的台阶,然后去走向社会,老是担心、担心。现在发现其实不用担心,只要努力去做,以前的担心是我老想着那个目标,而没有去想做这件事。其实也在做这件事,自我感觉还算做得不错,但还是把主要的精力去想那个目标去了。做了一件事,哪怕是做好了还要想,哎呀,我这是不是最好的呀。应该不是去想那个结果——我是不是最好的,而是说,我做的时候我要向着最好的方向去做,这是我的感想。


净因法师:讲得很好,但有两点要注意:


其一,佛教讲平常心是道,不是叫你不想未来,不是不要未来的计划。恰恰相反,佛教主张每一个人先要发愿,确立自己未来奋斗的目标。因为你对未来没有一个好的计划,你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他的力量就无法集中。有了目标以后,回到行动上,这个时候用你的行动来实现你的目标,而不是用你的幻想,幻想是实现不了目标的,只有行动,才能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其次,有了目标,在行动时,在同一个时刻,只做一件事。我们很多人同一时刻想做很多事,一边打电话,一边看电视,一边嚼瓜子,一边看报纸……心不在焉,对方一定会感觉到,觉得没有被尊重,什么事都做不好,何苦呢?!


“平常心是道”教会我们在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并专注地做好它。“专注”的意思是什么呢?是在同一个时刻只有一个念头,一件事。


营员六(女):我是第二次到柏林禅寺来,第一次是2007年,来参加夏令营,这次是一个特殊的机缘。两次有一个相同的心境,第一次来时,心情很难过,因为那个时候我父亲病入膏肓,知道他已经没办法挽回了;这次来也是昨天发生了一个很突然的事,我养了几年的一个小狗突然横死,心里也特别难过。直到今天,我始终很难从这个情绪里面摆脱出来,就去绕塔。看到那个塔的时候,忽然想起来,四年前,2007年的时候,我绕塔的那个心情,也是非常得难过。但是现在想,我现在的难过和当时的难过已经不一样了,当初我担心父亲去世怎么办,他去世我是不能承担的,但是现在我发现,他也去世了,我也承担了,我仍然过。我想是不是我的小狗去世了,这件事也会很快就过去。


刚才在听大家讲话的时候,我本来就是一天多的时间很难专注于大家说的话,我一直沉浸于小狗的事,原来做过什么,我哪些地方做错了,如果说我那件事情做好了,是不是可以避免它死亡,我一直在反复考虑这样一件事情。刚才就是在我一直在走神的间隙,听到净因法师在给大家讲,感觉到风吹过来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其实人在痛苦的时候,会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我觉得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当你痛苦的时候你就是痛苦,当你快乐的时候你就是快乐,人没办法去阻碍那些痛苦的事情发生,也没办法去阻碍那些痛苦的情绪到来。那怎样去对待它呢?希望我的心就像一条小河,痛苦和快乐就像河水一样从我的心里流过,而不留下痕迹,不留下伤痕,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叫平常心。


净因法师:没有事发生时,清谈“平常心”很容易。一旦有事发生,伤心的或者是高兴的,得意的或者很失意的事情,对我们的心理形成冲击,心中放不下,甚至让我们一直活在那种阴影或者快乐的回忆中。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平常心,真的很难。刚才你说你的小狗死了,几年前你爸爸去世了,你一直活在悲伤中,其实你的心一直专注于过去痛苦的那一刻,你无法回到当下。以平常心对待人生中不平常的事,这才是平常心的最大考验。


真正的平常心,不是不悲伤,而是把悲伤的周期缩短,尽早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譬如说,有些人失恋后痛苦的周期要一年,也有三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就可以恢复的。你的小狗离开了你,是件很伤心的事,我希望你学会用平常心去对待这件事,尽量缩短痛苦的周期,早日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营员七(女):我来自石家庄,是第二次来参加夏令营。因为有了第一次经历,我就想问一下法师,通过您刚才讲的,咱们的禅修,可不可以总结成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平常心这个心态,然后方式是把所有的东西放在当下,这种方式,就是活在当下,就这样修。最后的终点和目的就是怎么把生活禅变成禅生活。您说可以这样理解吗?


净因法师:可以,禅修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打坐的姿势,而是学会专注,concentration,专注是在同一个时间,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所以,真正的禅修不是坐在那里,而是通过禅修学会专注于一件事:吃饭时候就专注于吃饭,喝茶的时候就专注于喝茶,工作时就专注于工作。


营员七(女):哦,那就是说咱们的生活还是处处充满了禅。


净因法师:是的。禅,并不是说坐到禅堂里才有禅,生活中禅无处不在,只要你学会awareness(觉察),觉察到你身边的一花一草,以及你正在做的事,专注于你当下所做的事,你就拥有了禅味。若能做到心专一境,砍柴、提水、喝茶、做饭都有禅味。禅的意思不是固定的形式,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会专注,无处不禅;不会专注,禅堂里未必有禅!


营员七(女):我能不能再问您,过去和未来,我觉得我做不到完全都不想。因为我觉得过去的事情,比如说它能够给我带来更多的喜悦,我也有必要去想的。如果我把过去的悲伤、喜悦放下了,我会用一个比较客观、理智、冷静的心态去回忆的话,您说这样算不算平常心哪?


净因法师:回忆过去,反思过去自己所犯的错误,其目的是为了从现在开始不犯同样的错误;回忆自己成功的经验,肯定自己的能力,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当下应该做的事。同理,憧憬未来,使当今的努力有方向,有力量。所以,平常心不是让人忘记过去,或不想未来,而是想而不执著,目的是指归当下,这说明平常心的落脚处,当然不会有错。


很多人反思以后,他就被过去的事牵着走了,然后一直停留在过去,无法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他的生命便一直停留在过去,他就会抑郁,甚至于跳楼。很多人家里有人去世或者有什么失败,他就一直停留在一种非常伤心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下,很难恢复正常的生活,更不要谈有效率的生活。这种回忆是有害的,与平常心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