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植根现实生活的佛教新理念和禅宗修学体系
2022-07-04 20:36:20

杨曾文

中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迅速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政治、经济、文教、科技欣欣向荣,面貌一新,即使长期处于沉寂局面的宗教界也适应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佛教在遭遇“文革”严重摧残之后也进入新的传播和发展时期。以赵朴初居士为会长的中国佛教协会在1983年适时地提出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号召,极大地推进了佛教适应时代和民众需要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各地佛教组织和寺院结合自己的条件创造性地实践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法。在这当中,净慧法师先后以河北赵县柏林禅寺、黄梅四祖寺为传法中心,提出和倡导生活禅的理念和修学体系,得到广大信众的认可和欢迎,引导信众将修行与生活密切结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参加社会建设,为营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净慧法师在传法、主持寺院僧团建设和指导弟子、信众修学过程中,深受虚云长老的影响。当年虚云曾提出振兴中国佛教必须坚持“四根(佛教赖以生存的四个根本-修证、戒律、经教、现实)、一本(以禅宗为振兴中国佛教的根本)、一枢纽(按照传统,以大丛林作为枢纽,使之发挥表率和引领功能)”的理念。 [2] 净慧遵照这一理念,在当代佛教界前辈的提携和帮助下,运用自己长年对佛教历史、大小乘教理和中国佛教宗派等知识的系统积累和理解,在弘法实践中贯彻富有现实进取精神的人间佛教的思想,经过积极探索和总结,在1991年最早提出了生活禅的想法,在1992年12月于柏林禅寺举行第一届禅七法会上又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此后在1993年7月于赵县柏林禅寺举办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正式推出了这一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意义的理念。

此后,净慧法师在二十多年的弘法利生和主持教团的过程中,对生活禅的宗旨、依据经典、理念和规范、修学要旨和体系、僧才培养和僧团建设等,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综观相关资料,可以说,生活禅不仅是新时期契理契机的佛教新理念,也是继承中国禅宗传统并根植于现实生活的新修学体系。

下面拟从三个方面对生活禅进行介绍和评述。

一、生活禅的经典依据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时间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至隋唐时期成立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标志着民族化过程的基本结束,从而进入民族佛教持续发展时期。

这些佛教宗派虽各具特色,然而皆有经典依据。自从东晋道安对佛典分类撰述《综理众经目录》之后,历代相继有经录出世,最有影响的是唐代智升编撰的《开元释教录》。他将大小乘经、律、论分类,对大乘经典按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及“五大部外诸重译经”进行分类,长期为后世编印大藏经所依据。般若类中的后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摩诃般若经》《金刚般若经》和唐玄奘译《般若心经》;宝积部中的三国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南朝宋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以及晋唐译《华严经》、北凉昙无谶译《大涅槃经》;还有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南朝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唐般刺蜜帝译《楞严经》;大乘论书中鸠摩罗什译《中论》、南朝真谛译《大乘起信论》、玄奘译《成唯识论》、大乘戒律《梵网经》等等,皆为诸宗依据并被经常引用。

净慧法师自幼为僧,勤奋好学,对大小乘经典是比较熟悉的,在讲经说法和指导信众修持生活禅过程中,也经常应机引用上述常用经典的内容或语句。然而,他遵照虚云和尚的遗愿,有意着重继承和发挥禅宗的传统,在引用经典中经常引用般若类经典、《华严经》和历代禅宗著述、语录。

净慧在所著《何处青山不道场》中的《生活禅开题》中列出以下生活禅所依经典:

1.佛言:《心经》《金刚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维摩诘经》

2.祖语:《大乘起信论》《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六祖坛经》《证道歌》《赵州语录》《临济语录》《禅门锻炼说》。 [3]

所谓“佛言”即指佛经。《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心经》,选录般若类经典的精要,讲一切皆空及中道不二的思想。《金刚经》即《般若金刚经》,讲诸法性空如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主张“应无所住”(不执著外相,无贪取和舍弃之心)而生清净心。《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是唐般若所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中最后一卷,详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详述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几乎将一切礼敬佛、称赞、供养佛及体现大慈大悲精神的菩萨之道等修行内容包括在内,讲“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楞严经》,详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属密教经典,讲“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人生迷于清净自性而流转生死,劝人修持禅定,破除颠倒妄见,达到解脱;还讲“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维摩诘经》虽讲般若空义,更侧重讲中道不二法门,主张坐禅无特定程式,说“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说菩萨“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称“不断烦恼而入涅槃”等。

“祖语”是指菩萨和中国古代诸宗高僧的著述。《大乘起信论》传为印度马鸣菩萨著,其中讲一心二门,即心真如门(谓心之体)与生灭门(阿梨耶识,谓心之相与用),为诸宗普遍引用和发挥。《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是记述北魏菩提达摩禅师讲的“理入”(坐禅观真性)与“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体现了大乘菩萨之道。《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亦称《小止观》《童蒙止观》,隋代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所述,讲修习禅定的基本方法、程序,后面已有观三谛(空谛、假谛、中谛),证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内容。《六祖坛经》,记述六祖慧能(638-713)生平事迹和语录,是禅宗的重要经典,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只要体悟自性就能达到解脱,所谓“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常用本有传自唐代的敦煌本和元代宗宝的改编本。净慧多依用源自宋代契嵩改编本的曹溪原本《坛经》。《证道歌》,即《永嘉证道歌》,慧能弟子玄觉(675-713)著,由四句或六句的偈颂组成,以赞颂南宗顿教“如来禅”为宗旨,说人人有佛性,“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弘扬无念禅法,谓“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寄修禅于日常生活日用之中,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等。《赵州语录》,即《赵州真际禅师语录并行状》,载《古尊宿语录》卷十三、十四,记述唐代赵州柏林寺从谂禅师(778-897)的行迹和传法语录。《临济语录》,记述临济宗创始人义玄(?-866)的事迹和传法语录,现通行的是北宋云门宗禅僧宗演重编刻印之本,在《古尊宿语录》卷四、五有载,别有日本《大正藏》卷四十七收载本。《禅门锻炼说》,也称《锻炼说十三篇》,清初临济宗僧晦山戒显禅师著。戒显属明代密云圆悟禅师下三世,嗣法于汉月法藏的弟子灵隐寺具德弘礼禅师(1600-1667),先后住持江西永修县云居山真如禅寺和黄梅四祖寺。认为住持丛林如治国,运用禅机启迪修禅之众如用兵,故仿《孙子十三篇》著《禅门锻炼说》,从十三个方面阐释引导学人参禅“开悟佛性”,达到解脱的方法和道理。强调“重纲宗(按:重禅门旨要和门庭施设),勤锻炼(按:勤于参究话头、严格主持参禅打七,巧施棒喝启示),持谨慎(按:谨慎择立嗣法弟子)”。说“大道不在言也,非言无以显道;佛法不在学也,非学无以明法”,意为禅悟虽不在语言、学法,又不离语言、学法。

净慧法师在弘法和阐释生活禅的过程中对上述佛经虽皆重视,但他将言简意赅的《般若心经》作为生活禅的纲领、修学生活禅“教典所依”的第一部经典。他曾向门下弟子开示:

《心经》的全文没有一个字非禅,也没有一个字不是要我们净化生命,净化生活的法宝。《心经》不但与生活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心经》就是生活禅的纲领;生活禅的宗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落实《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悲智双运的精神。

我将《心经》作为修学生活禅“教典所依”的第一部经典。早在生活禅修行理念开始形成之际,我就将生活禅的理念牢牢地建立在大乘佛法悲智双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的法门纲宗。因此,以《心经》作为修生活禅的根本教典之一,用《心经》的思想来指导生活禅,并非现在的即兴发挥,而是修生活禅的基本内容。 [4]

《心经》虽只有260字却蕴含卷帙浩繁的般若类经典的精要内容,古来受到僧俗信众乃至教外各阶层民众的欢迎,不仅在各种佛事活动中念诵,即使一般信众也能背诵。因此,净慧在阐释佛法特别是倡导生活禅过程中经常引用《心经》的词句加以阐释和发挥,信众容易理解,也能够引起他们的想像和共鸣。此外,如说一切皆空和无住净心的《金刚经》、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他也常引述。

在所谓“祖语”的祖师著述中,净慧法师最重视的是记述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事迹和禅法语录的《六祖坛经》。他早在主编《法音》的时期就关注国内学术界对《六祖坛经》的研究,写过《敦煌本〈六祖坛经〉是最初的〈坛经〉吗》《关于慧能得法偈的再探》的文章发表。 [5] 此后1995年7月于柏林寺举行第三届生活禅夏令营,即围绕《六祖坛经》组织说法和讲演。净慧作了《〈六祖坛经〉与生活禅》的讲演 [6] ,说“《六祖坛经》是佛法的一个大宝藏,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也是指导我们人生生活的宝典。我们能够真正吃透这本《坛经》,然后依之而行,可以说学佛的大事就完成了。”他认为在《坛经》诸本中最可靠的是曹溪原本。推荐大家背诵其中两首《无相颂》,好好加以体会,在生活中、修行中袭用。颂中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及“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等句,他在弘法中经常引用。他认为净土念佛法门同样可以纳入生活禅,说离开了禅就没有别的法门可以说,在一切法门中,禅是一个总的归宿,正如《六祖坛经·无相颂》中所说“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他在2012年2月3日于黄梅老祖寺举行的《六祖坛经》无相三皈仪轨上所作的开示中说:

本人20年来,以三藏经典为依据,以《六祖坛经》为法本,以历代禅师的言教为参照,从当前的时节出发,提倡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修行理念,以智慧觉悟的心观照当下,以慈悲奉献的心和谐自他,在忙碌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将修行与生活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7]

可见净慧法师贯彻人间佛教的理念,在创立和弘扬生活禅过程中,虽广博地参考和依据经典、历代禅宗祖师言教,然而却是强调“以《六祖坛经》为法本”的。因为在他心目中,生活禅是佛法,是中国佛教宗派中的禅宗随顺时代的产物,是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禅宗,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禅法,所以将《六祖坛经》作为最根本的依据经典(法本)是天经地义的。

二、生活禅的基本理念

净慧法师自从正式提出生活禅之后,随着在河北、湖北各地弘法和指导禅修的实践,不断对生活禅的理念加以充实。他撰写的《生活禅开题》《生活禅的四个根本》《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佛法·生活禅·夏令营》《大乘·小乘·生活禅》《首届生活禅夏令营法座》《第八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讲话》《生活禅是大法门》《生活禅、禅生活》《修学生活禅的四个要点》 [8] 等文章中对生活禅皆有比较集中的论述,此外在每年各寺举行的禅七、佛七和各种法事活动中也经常倡导生活禅的理念。净慧长老圆寂之后,弟子在追思特刊《天心月圆,真照无边》中特设“净慧长老的生活禅”,对生活禅作了全面集中概括的介绍。

净慧法师将以往佛教的禅法分为如来禅和祖师禅,认为佛教经论中宣说的大小乘禅法以及中国佛教宗派中除禅宗以外的诸宗修持的禅法皆属于如来禅,而祖师禅是指禅宗所奉“东土初祖”北魏菩提达摩东来传法之后,六代祖师相传的禅法。与如来禅主渐、以定发慧的特点相比,祖师禅主张顿教禅法,“不特别地注重定,也不是把定与慧作为次第来修”(指定慧不二),是“以般若见为见地,以消解生活中当下的对立而作功夫,所以它是顿修顿悟”。 [9] 他说自己创立的生活禅“来源于祖师禅的精神和人间佛教的思想,目的在于落实人间佛教的理念,进而把少数人的佛教变为大众的佛教,把彼岸的佛教变成现实的佛教,把学问的佛教变成指导生活实践的佛教”。 [10]

那么,生活禅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

1993年7月20日赵县柏林寺举行首届生活禅夏令营,净慧法师首次正式向社会推出生活禅理念和修证形式。他在开营式的致词中说,禅宗是佛教宗派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求人们立足现实的人生,在生活的当下完成觉悟和解脱。他说生活禅继承了这一精神,同时又结合现代人生活的实际情况,强调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生活禅不主张逃避人生,而提倡关怀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生活禅将深奥难懂的教义以亲切活泼的方式表达出来,旨在让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易于接受,使佛法能以新的面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

应当说,净慧所说的“关怀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和“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就是生活禅的基本理念和宗旨。

1993年柏林禅寺编的《禅》第一期(总第十七期)刊载了净慧法师的《生活禅开题》,系统论述了禅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在生活中修禅、证禅。他说:

我们学佛、修行的人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社会(庄严国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要使佛法的精神具体化,要使自己的思想言行与自己的信仰原则融为一体,实现法的人格化,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最后,他在“生活禅提纲”中对生活禅作了如下简明扼要的归纳:

(一)宗旨

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祥和社会。

(二)教典所依(详前)

(三)修行三要

1.具足正信: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2.坚持正行:以三学为修学的总纲,以四摄为利他的方便,以六度为修学的正行,以老实做人为修学的起点,以轻安明净为修学的验证。

3.保证正受: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四)理念展现

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

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

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11]

净慧法师在这里明确表示:(一)生活禅是继承近代以来佛教界提倡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精神,是契理契机的以“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祥和社会”为宗旨的佛法。(二)在修行三要中强调必须“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重视因果、般若及解脱的思想,标明生活禅是继承佛教悠久传统的正法;以倡导正行三学、四摄、六度、老实做人、轻安明净,标明生活禅是将实践大慈大悲为最高理念的菩萨之道作为价值取向;以“保证正受”,标明生活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语默动静之中,在生活中禅修,在禅修中生活。(三)通过“理念展现”,标明生活禅是要求信众在社会建设和日常生活尽职责,尽义务,积极进取,无我奉献,从中得到满足和幸福,并在现实生活中禅修,达到精神解脱。

2001年7月20日在赵县柏林寺举行第九届生活禅夏令营。此时上距净慧提出生活禅理念已经过了十年。他在开营仪式上说:

我们提出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已经十年……。此时此刻,我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的思路,更自觉主动地顺应时代,为爱国爱教、自利利他作贡献。

生活禅的目的是要实现“禅生活”。从生活禅到禅生活其中所要落实的理念,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大乘佛教的悲智二门,就是指救度众生之慈悲与求证菩提之智慧。此二者之中,智慧属于自利,慈悲属于利他。若配以人之两手,则悲为左手,智为右手,悲智具足,两手齐全,缺一不可。“觉悟人生”,自觉觉他;“奉献人生”,自度度他。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菩提),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从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过程。觉悟人生即是观照在当下,破除烦恼;奉献人生即是发心在当下,成就众生。

人间佛教的思想,通过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加以落实,以达到生活禅、禅生活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透过生活禅,贯彻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将人间佛教的理念落实在人间、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当下,上契佛陀圆满大觉之本怀,下契当前人类精神需求之时机,并以之回应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时代命题,就是我们提倡生活禅的初衷。 [12]

这里对于生活禅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了更加系统的诠释,强调这是实践大乘佛教菩萨之道,将救度众生之慈悲与求证菩提之智慧相结合,将“人间佛教的理念落实在人间、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当下”,以“回应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时代命题”。

净慧法师直至圆寂以前在不同场合倡导生活禅,不断结合形势和信众情况对生活禅作新的诠释,提出新的要求。2000年11月他应请到上海玉佛寺讲《入禅之门》,于第六讲专讲生活禅的过程中,说生活禅有四个根本:第一是菩提心(四弘誓愿、普贤菩萨十大愿都是菩提心),第二是般若见(以空、中道断除人执法执的正见),第三是息道观(数息入定、禅观),第四是生活禅。他还介绍了生活禅的四个口诀,即: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永远都是现在,无限场合,永远都在修行),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13] 这些内容,净慧在指导信众打禅七、佛七修行中也一再开示和阐释过。

在2003年7月26日第十一届生活禅夏令营期间,净慧法师作了《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讲话,他将学习《华严经·净行品》的收获归纳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八个字,然后结合生活禅作了发挥,说这“两句话可作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补充,或者说是更加具体的要求”。他说:“不断优化自身素质,就要不断提高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按:此为‘善用其心’);不断和谐自他关系,就要广修四摄、六度,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在祥和、和谐、友善的气氛中,不断净化和改造(按:此为‘善待一切’),使人类真正趋于和平,使人生真正充满幸福和光明。”

2012年4月25日至27日,以“和谐世界,同愿同行”为主题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举行。净慧法师在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发言,将他二十多年来倡导的生活禅作了简短而系统完整的介绍。这里仅选择前面尚未讲的内容作介绍。

做人和做事的二八方针:其一,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其二,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净慧法师解释说,信仰是人生的根本,因果是人生的准则,良心是人生的保证,道德是人生的价值,是做人的要求,照着做可以端正生活方向,提升生活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面对世界要有感恩的心,和谐自他要有包容的心,回报大众要有分享的心,成就事业要有结缘的心,如此可以提升思想境界,和谐人际关系,做好工作。他认为这二八方针容易为信众接受,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4]

他还说,生活禅的理念不仅可以运用于提升生活,同样适用于培养团队精神,提升工作绩效。他倡导“四个大众”的理念:“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认为不仅企业可以实行,也可用之于管理寺院,调动大家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这样,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生活禅的内涵和理念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禅宗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成功的范例之一,为中国佛教如何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民众需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继承传统和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禅宗修学体系

中国进入新时期以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深化改革,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不断得到调整和充实。基于对宗教的深入认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党和政府提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号召宗教界为建立和谐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极大地调动了宗教界的积极性。佛教界对此积极响应,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实践人间佛教,推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进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净慧法师立足中国佛教传统、禅宗的现实主义风格并汲取富有进取精神的人间佛教的思想而创立生活禅,在二十多年的弘法实践中不断加以充实和丰富,使之发展成为包括生活禅宗旨、理念、修学原则和形式、僧才教育和寺院管理等在内的禅门修证体系。

生活禅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提倡在生活中禅修,在禅修中生活,并不意味着改变乃至放弃传统佛教的日常法务、仪式和修行活动。净慧在1993年7月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课堂开示中说:

讲到生活禅,我想第一个要排除的误会是:我们说生活禅,并不是不需要打坐和修定,生活禅与打坐修定,甚至念佛、修止观都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集中修行或修定的过程,生活禅就无从谈起了。生活禅同佛教一般仪式也是不相矛盾的。一般的仪式,是指上殿、诵经、烧香、拜佛等。如果没有这样一些仪式,这样一些活动,生活禅也是无从谈起的。

可见,对于中国佛教寺院传统的法务活动和日常修行规定,包括早晚上殿拜佛、诵经、烧香等,以及打坐修止观、念佛、诵戒、忏悔、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法事活动皆要继续保留,说如果没有这些,“没有集中修行或修定的过程”,生活禅也就无从谈起。正如前面“生活禅提纲”中所讲的,修生活禅必须“具足正信”,即“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这是以坚持佛教虔诚信仰和继承佛教寺院、以僧团为核心的教团的传统制度和做法为前提的。同时,要求修生活禅须“坚持正行”,即“以三学为修学的总纲,以四摄为利他的方便,以六度为修学的正行,以老实做人为修学的起点,以轻安明净为修学的验证”。 [15] 这是以修持佛教的戒律、实践大乘菩萨道为前提,以修行完善人格和最后达到觉悟解脱为目标的。可见,生活禅不仅具有崭新的理念,而且要求继承传统,拥有充实丰富的内容。

然而生活禅特别强调的是佛教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净慧强调:“生活禅的目的和宗旨是强调关怀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所以说生活禅与我们积极的入世精神是密切结合的。因为没有积极入世的精神,我们就不可能发起大悲心,去关怀人生、关怀社会、关怀佛教的前途和命运。”

遵照修习生活禅的要求,在家男女信众,日常要修念佛、坐禅摄心,早晨诵《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晚诵《金刚般若经》,增进般若智慧,以觉悟人生,实践菩萨大慈大悲之道,以奉献人生。至于在寺院的僧众,要自修《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与《金刚般若经》,遵照寺院规定,每天早晚定时参加上殿礼佛和念诵经典,以培养菩提心,增进大悲心。 [16]

据净慧法师亲定《生活禅日课》,寺院早晨要课诵《炉香赞》,三称圣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念《开经偈》,正诵经文: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禅宗三祖僧璨禅师《信心铭》、唐怡山了然禅师的《怡山和尚发愿文》《三皈依》,最后念《回向偈》;晚课在诵《炉香赞》、三称圣号、《开经偈》之后,要诵《金刚般若经》《般若心经》《永嘉大师证道歌》《三皈依》,最后念《回向偈》。从念诵《信心铭》《永嘉大师证道歌》可以看到早晚课诵带有禅宗特色。

此外,僧众要按年度季节规定和计划,开展讲经、弘法和其他法事、慈济活动,以尽寺院和僧人的职责。在这方面,柏林禅寺、四祖寺等,每年都有紧凑的日程安排,在弘法利生、开展文教活动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多贡献。

净慧将生活禅归纳出四个特点:一是功能性,说“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代表了生活禅的功能性;二是升华性,谓修生活禅将深入至灵魂深处;三是日常性,说生活禅“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生活禅的理念能在每天二六时中得到贯彻和落实,随时运用;四是连贯性,说生活禅既与整个佛教的思想体系保持了连贯性,又与当今现实保持了连贯性。 [17] 参照上面的介绍,对此是不难理解的。生活禅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并没有割裂与中国佛教传统、整个汉传佛教体系的联系。相反,生活禅通过贯彻自己的理念和做法,与中国佛教传统和整体更有机地生动地联系了起来。

在进入新时期以后的三十多年中,净慧法师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卓越贡献,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和倡导契理契机的富有生活气息和进取精神的生活禅。生活禅不仅拥有体现人间佛教思想的理念和要求,而且拥有自成体系的禅修制度和寺院管理运作规约,为中国佛教如何适应时代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尝试,提供了宝贵的富有价值的经验和借鉴。



[1]本文为尚未发表的拙著《净慧法师卓越贡献及其生活禅》一部分,为纪念净慧长老圆寂三周年,应请先将此抽出发表。
[2]净慧长老追思特刊《天心月圆,真照无边》第7页,《禅》编辑部2013年。
[3]净慧《何处青山不道场》,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年出版。
[4]净慧《生活禅钥》珍藏版《心经与生活禅》。
[5]分别载于《法音》1982年第2期、1987年第6期,此后收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佛教与生活禅》。
[6]净慧法师在柏林禅寺历届生活禅夏令营的讲话,在“柏林禅寺”网站有详细载录。
《〈六祖坛经〉无相三皈仪轨》,载赵州柏林禅寺印行 《净慧禅话》三《紫云禅话》。
净慧 《生活禅钥》载有《生活禅开题》《生活禅的四个根本》《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载有《佛法·生活禅·夏令营》《生活禅开题》《大乘·小乘·生活禅》《首届生活禅夏令营法座》《第八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讲话》《生活禅是大法门》《生活禅、禅生活》;净慧《何处青山不道场》载有《生活禅浅识》《生活禅开题》《修学生活禅的四个要点》。这些文章的部分内容有交叉、重复。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载于《生活禅钥》。
《佛法·生活禅·夏令营》,载于《中国佛教与生活禅》。
[7] [8] [9] [10] [11]另载于净慧著《何处青山不道场》的《生活禅开题》。
[12]柏林禅寺生活禅网站“夏令营·第九届夏令营演讲集锦”。后载于《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的《佛法·生活禅·夏令营》之四。
[13]详见《净慧禅话》第六册《云水禅话》第208至221页。
[14]二八方针,最早讲于2005年2月6日邢台玉泉禅寺,向以丁立国居士为首的德隆集团中层以上职工讲话中所提,详见《何处青山不道场》载《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
[15]引语中的三学,指戒、定、慧,泛指全部佛法;四摄,包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大乘菩萨道的主要内容,核心是贯彻大慈大悲精神,普度众生。
[16]净慧《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的发言》,载于《净慧禅话》六《云水禅话》。
[17]《在纪念生活禅成立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开示》(2011年8月28日),载《净慧禅话》三《紫云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