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尧
生活禅的弘扬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虽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教界,尤其是在出家众中,所得到的反应却比较平淡。个中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不乏有对生活禅的误解--把生活禅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禅法。当然,也跟我们对生活禅理念的宣传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
实际上,生活禅不是一个具体的法门,不能把它同“话头禅”、“默照禅”、“念佛禅”,乃至南传佛教的“四念处”和藏传佛教的“持明观想”等等,并列起来。生活禅既然被称之为“禅”,当然离不开禅宗。它虽然以禅宗为核心,但它的修证方法又不限于禅宗。它立足于禅宗的圆顿见地,将解脱道和菩萨道统摄于一身,涵盖了一切修行法门。所以,“生活禅”这个概念的外延要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禅宗”。
如果非要给“生活禅”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只能说,生活禅是一种修行理念,一种在生活中落实佛法的理念,一种将佛法之修行变成日常生活方式的理念。“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句话最能够揭示生活禅的真实含义。
不过,这个定义,对佛法的核心精神不十分了解的人来说,仍然显得很笼统,不可把捉。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从历史、佛法的角度,对它进行定位。
自2010年始,在净慧老和尚的倡导下,湖北、河北两地,连续举办了七届“禅文化高峰论坛”。会议收到关于“生活禅”方面的研究论文多达一百余篇。这些文章,对生活禅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关于什么是生活禅,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主要观点:
一、生活禅是对“人间佛教”理论的继承、落实和完善;二、生活禅是对祖师禅之精神的现代阐释;
三、生活禅是大乘佛教菩萨道思想的生活化和现代化;四、生活禅是祖师禅与菩萨道的有机结合。
先不去评价这些观点是否圆满,至少它们向我们亮出了在“生活禅”理念的提出和成熟过程中,人间佛教理念、祖师禅思想和大乘菩萨道精神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活禅
众所周知,明清以来,中国佛教在整体上走向衰落,到了清末、民国年间,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佛教的挤压和国内政治对传统佛教剥夺之加剧,这种衰落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挽救垂死中的中国佛教,一大批佛菩萨纷纷化现于世间,为病危的中国佛教寻找起死回生之对策,如印光大师、太虚大师、虚云和尚、弘一法师、谛闲法师等。他们或主张通过真修实证、老实念佛来拯救佛教,或主张通过弘扬戒律、整顿僧纲来挽救佛教,或主张通过弘扬经教、提高信众的整体素质来拯救佛教。这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推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率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口号,主张佛教要兴盛,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并大声疾呼要改革教制,加强僧团建设和僧才的培养,组建中华佛教总会,以提高佛教的整体自我保护能力。因为特殊的历史条件所限,太虚大师所提出的振兴佛教的理念未能变成现实。尽管如此,他所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却一直在激励着后人去不断思考和探索。这一思考和探索一直延续到现在。
净慧老和尚的生活禅修行理念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
克实而论,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虽然为汉传佛教的振兴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是,要真正落实“人间佛教”,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
所谓的落实人间佛教,实际上就是要在传统佛教与现实的社会人生之间、佛法与社会大众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要架好这座桥梁,把传统佛法的精神导入现实生活,导入公众的心中,把它真正地变成“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的正能量,至少先要从理论上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找到佛法与现实人生发生关联的契入点、结合点。
到目前为止,谈到人间佛教的落实,人们很容易想到“慈善”,好像只有“慈善”才是佛教与社会现实发生关系的唯一有效的通道似的。慈善固然可以拉近佛教与社会大众的距离,但是,慈善并不是佛教的核心功能,并不能代表佛教的全部精神。佛教的主体功能还是集中在精神层面上,即净化人心、和谐社会。通过宣传佛法,改变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对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帮助他们树立健康而正确的世间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佛法人格化,这才是佛教持久发挥其“净化”功能的最根本最坚实的着力点。
其次,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方法上将如下几对关系圆融起来:
(1)成佛与做人的关系(如何从理论上说明做人与成佛这两者之间的统一性)。
(2)出世与入世的关系(如何从理论上说明出世和入世之间的融通性)。
(3)生活与修行的关系(如何将生活与修行融为一体,其理论根据和方法是什么)。
(4)宗门与教下的关系(如何确立宗门与教下之间主伴相资、正助互显、彼此增上的圆融关系)。
(5)契理与契机的关系(如何为不同根性的人提供适合于他们各自修行的有效方法,真正做到“门庭广大”)。
(6)当下解脱与究竟解脱的关系(如何从理论上说明,现前一念功夫上的解脱是究竟解脱的根本)。
(7)自利与利他的关系(如何把个人的觉悟和解脱与大众的觉悟和解脱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实际上就围绕这几对关系展开。这几对关系如果没有打通,佛教是无法长期有效地融入现实生活当中去的。
第三,要找到一种能够会三乘归一乘、会权归实、具有圆顿统摄品质的修行理念作为立足点。
中国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除此之外,还有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在诸多的宗派法门中,我们应当选择何宗何派作为我们的立足点,才能有效地圆通上述七对关系以及各宗各派之间的关系?如果找不到这样一个修行法门作为立足点,那么,从修证的角度来看,人间佛教实际上就成了一种人生哲学,它的宗教性就没有了根。这样的话,人间佛教是不可能有长久生命力的。
净慧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禅修行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为了解决人间佛教在理论建设方面所面临的这三个问题。
在生活禅理念的提出和完善过程中,有三个人物,对净慧老和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是六祖慧能大师。六祖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这四句偈可以看作是生活禅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是太虚大师。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表明,走佛教的人间化道路是中国佛教的希望所在;离开了现实社会人群,佛教只有死路一条。
三是虚云和尚。虚云和尚“四根一本一枢纽”(四根是指佛教这棵大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四条大根-修证之根、戒律之根、经教之根、现实之根;一本是指振兴汉传佛教要从振兴禅宗入手,振兴禅宗是振兴汉传佛教的根本;一枢纽就是要充分发挥禅宗祖庭的核心地位和向社会大众布教的辐射功能)的佛教振兴理念,为复兴汉传佛教指明了下手处,那就是要抓住禅宗这个根本,同时要重视经教、戒律,积极地关注社会人生。
正是在充分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净慧老和尚的生活禅理念,成功地将成佛与做人、出世与入世、生活与修行、宗门与教下、契理与契机、当下解脱与究竟解脱、自利与利他融为了一体,在佛教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这座桥梁的切入点是,引导公众按简单、自然、纯净的方式去生活,按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去为人处世,把佛法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将佛法人格化,从而实现净化人心、和谐社会、建立人间净土的目的。
这座桥梁的立足点是,抓住禅宗在汉传佛教中的主体地位和禅宗在整个佛法修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现成的汉传佛教之修行宗派中,唯有禅宗具备这种圆顿统摄的品质,它立足于自性观(佛性论)、菩提心和般若见,能够融通人天乘和大小乘思想,摄一切法门,会权归实,摄三乘归于一乘。
生活禅理念正是借助禅宗的圆顿见地和信心,有效地消解了成佛与做人、出世与入世、生活与修行、宗门与教下、契理与契机、自利与利他之间的对立,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裂的整体。
“生活禅”理念中的“生活”二字,是对以六祖慧能大师为代表的祖师禅“触目是道、即事而真”的修证理念和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和落实;“禅”字,是为了凸显禅宗在整个汉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用来融通出世与入世、生活与修行等诸多关系的理论依据。“生活禅”之所以被称作是一种“修行理念”,是为了表明生活禅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用功方法,它立足于宗门的圆顿见地和信心,对一切修行法门都是开放的,包容的;一切法门,在宗门的圆顿见地和信心的统摄之下,都可以指向见性成佛这一目标,并且具有与教下不同的圆顿特色。
生活禅是继承中国佛教优秀传统的产物,并不是另起炉灶。生活禅对汉传佛教两千多年来所形成的历史格局表现出了充分的尊重。中国汉传佛教的历史格局可以表述为:以禅为心,以教为言,以律为行,以净为归。生活禅的理念正好继承了这一格局:它立足于禅宗的圆顿见地和信心,融禅、教、律、净各自的修行方法于一身,正助相资,主伴互摄,互相增上。禅、教、律、净,其下手处虽然各异,但因为都统摄于圆顿的见地和信心之下,所以在功夫上,都强调圆成于当下一念,强调现前因地上的解脱。这是生活禅最为殊胜的地方,也是区别于教下的一个主要标志。
从佛法的角度看生活禅
佛法之修证,依当下之目标、用功理路之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者首重出离心之发起,以了生脱死、出离轮回为第一要务,最后回小向大,勤修六度,谓之解脱道,二乘修学即属此类。
二者首重慈悲心之发起,以拔苦与乐、救度众生为第一要务,待至三祇果满,圆证三身,谓之菩萨道,大乘菩萨道即属此类。
三者首重实相智之发起,以明心见性、顿证法身为第一要务,然后入廛垂手,圆修六度,谓之祖师道,向上一路的最上乘禅宗即属此类。
解脱道、菩萨道、祖师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佛法修证体系。它们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解脱道的出离生死轮回这一根本目标,不能算是佛教;离开了菩萨道的慈悲济世,不能算是佛教;离开了祖师道的自性般若和见性成佛,同样不能说它是佛教。
此三道,只是下手处和修证理路暂时不同而已,实无高下、优劣之分,最后都必须融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秘藏为一体,统悲、智二门为一心,满菩提愿,归于一佛乘。诸修学人,可依各自的根性、机缘之不同,选择其中一门而入,以一门为主,他们为伴,主伴相随,互即互入。
从解脱道、菩萨道和祖师道相互圆融的角度来看,“生活禅”立足于祖师道,以祖师道的圆顿见地和信心为眼目,以解脱道成就自受用,以菩萨道成就他受用,将解脱道、菩萨道、祖师道融为一体。祖师道以明心见性、彻证法身为根本;菩萨道以慈悲利他、和谐社会为根本;解脱道以出离轮回、证涅槃解脱为根本。这三个方面,是生活禅必备的要件,缺一不可。
从生活禅的角度来看,当解脱道统摄于祖师道圆顿的见地和信心之下的时候,解脱道的解脱观,就不仅止于一期生命结束之后的自在解脱,更重要的是当下一念的自在解脱,一期生命的解脱是以当下一念的解脱功夫为基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祖师道是解脱道的因地真心,解脱道是祖师道的果地德相。
同样的,菩萨道的慈悲利他,当它被置于祖师道的无念无相无住之精神的引领下,离四相而行一切善法的“金刚般若”之精神才能够得到圆满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祖师道是菩萨道之体,菩萨道是祖师道之用。
总而言之,生活禅以祖师道的圆顿见地和信心为眼目和核心,以菩萨的发心为基础,以解脱为目标,以明心见性、顿证法身为当下之要务,以菩萨行为悟前之加行和悟后之起用,以自他之解脱为终极目标,融禅净律教等于一体,所以它虽然不是一个具体的修行法门,但是它可以在圆顿的见地和信心的引领下,含摄一切修行法门。
净慧老和尚曾经将生活禅的法门纲宗归纳为十六个字,即:“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发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即觉悟人生,这个是向上一路的祖师禅之核心;下化众生,即奉献人生,这个是向下一路的菩萨道之根本。觉悟人生是自解脱的根本,奉献人生是他解脱的根本,所以,生活禅的纲宗同时也包括了解脱道的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生活禅实际上就是祖师禅和菩萨道、解脱道的完美结合,而这正是中国大乘佛教的灵魂所在,真精神所在。
从生活禅的理论基础看生活禅
在谈到生活禅的理论来源时,净慧老和尚特别强调,生活禅修行理念是建立在对整个大小乘教法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教法。它以菩提心为核心,以做好人、过好世俗生活为重心的人乘正法为基础,以四摄六度之大乘菩萨行为正行,以缘起性空、圆融不二之般若观为眼目,以明心见性为入道根本,以息道观、无门关、念佛禅为下手方便,以自觉觉他、自度度他、庄严国土为究竟。这一理论基础,涵盖了世出世法、个人与社会、大乘与小乘、宗门与教下、祖师禅和菩萨道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体现了大乘佛教圆融不二的般若智慧。
具体说来,生活禅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四大块:
(一)大小乘经典中的人天乘思想
人乘正法,是佛陀在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典籍中,如《阿含》部中的《善生经》、《玉耶女经》,以及《优婆塞戒经》、《佛说孛经》、《十善业道经》等,为广大在家信众一再宣讲的,关于如何过好物质生活、伦理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世俗生活方面的教法,内容以因果报应、五戒十善等为主。人乘正法是佛法的基础,也是佛教与现实人生发生互动关系的纽带。作为在家信众而言,佛教的修行当从人乘正法开始,其修行的结果和受用最终也要通过人乘正法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人乘正法,当它与菩提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不仅是世间善法,同时也是出世间的菩萨道,在这里,世法和出世法、个体与社会、自了与利他、做人与成佛,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生活禅主张修行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正是对人乘正法的强调。
(二)大乘经典中的菩萨道思想
菩萨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菩提心,二是菩萨行。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尽悲愿之心,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菩萨行就是在菩提心的统摄之下,以四摄、六度为主要内容的大乘菩萨之行持,强调“即世而出世,入世而济世,即人而成佛”。
大乘菩萨道思想是生活禅的核心所在。净慧老和尚提倡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实际上就是悲智双运。觉悟人生就是智,奉献人生就是悲。这两句话把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精神揭示出来了。
(三)大乘佛教的佛性论与圆融不二的般若思想
除了菩提心、菩萨行之外,大乘不同于小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建立在缘起观和法界观之基础上的圆融不二之般若思想,以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佛性论思想,这是整个大乘佛教的精华所在、眼目所在,也是佛法与外道的不共之处。在这里,心与境、自与他、能与所、内与外、生与佛、入世与出世、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红尘与道场,等等二边观念,统统都被扬弃了,统统都消归于自性般若之中。
生活禅主张“红尘即道场”、“烦恼即菩提”、“即世而出世”、“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等观念,正是以大乘佛教这种圆融不二的般若思想为理论基础的。
(四)禅宗的触目是道、直下承当、顿悟成佛思想
除了大小乘经论之外,禅宗历代祖师的语录开示,也是生活禅的直接源泉之一。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的圆顿成佛思想是对大乘佛教的佛性论思想与圆融不二的般若思想在当下一念心性上的最直接、最灵活、最有效的落实和运用。
从祖师禅的圆顿见地的角度来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乃至外在的山河大地,等等,这一切无不是自性的妙用,无一处不是自性在放光动地,只要我们直下信得及、承担得及,息灭分别好恶之心,当下归于无心而照、照而无心的状态,那么当下即是解脱,一切现成,更不必转弯抹角。
生活禅强调“将修行落实于当下”,“修在当下,悟在当下,证在当下,庄严国土在当下,利乐有情在当下”,正是对祖师禅这一顿悟成佛思想的继承。
从上述生活禅的理论来源中,我们可以看出,净慧老和尚从一开始就并没有想到要把生活禅打造成一个具体的用功法门,而是为了解决前面所提到的落实人间佛教所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他在《八十自赞》中提到“生活禅风立,修行不择根”,这两句诗很清楚地表示,生活禅作为一种修行理念,必须具有普适性,任何人都可以修才行;可见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用功方法,如果是那样,则很难做到具有普适性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定位生活禅:
1.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看,生活禅是从宗门圆顿见地和信心的角度对人间佛教思想的深化、完善和落实。
2. 从汉传佛教的角度来看,生活禅是以禅宗为核心的禅教律净之间的相互融通。
3. 从整个佛法的角度来看,生活禅是以祖师禅为核心的解脱道、菩萨道和祖师道的完美结合。
4. 从修行特色的角度来看,生活禅是在宗门圆顿的见地和信心统摄之下,以菩提心和般若见来融一切法门于自身,摄三乘于一乘,会权归实,将修行与生活融为一体,将解脱和度生圆成于当下一念的修证理念。
5. 从解脱观的角度来看,生活禅继承了祖师禅“因赅果海,果彻因源”的传统,强调因地现前一念上的透脱,认为现前的“念念无住”才是解脱的根本,而果地上的解脱不过是现前解脱的必须结果和表现而已。这就是宗门中所说的“途中即家舍,家舍即途中”,“既不在途中,又不在家舍”。
总之,生活禅理念的核心和灵魂,说白了,就是宗门的圆顿见地和信心,生活禅的诸多观念都是从这里面引申出来的。生活禅之所以称之为“禅”,根本原因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