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机亦用的生活禅
2022-07-04 15:50:25

明海

首先我代表河北省佛教协会,代表柏林禅寺、黄梅四祖寺、邢台大开元寺以及家师座下四众弟子,对组织、主办、承办、协办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各个学术机构、单位还有禅学社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对不顾年老体弱前来参加会议的我们尊敬的四位学界前辈-四位老先生和各位学者表示衷心地感谢!我非常感动,我感受到我们师父和他所提出的生活禅不仅仅是广大佛教徒的一笔财富,也是社会财富,是包括学界在内的我们大家要共同研究、发扬、阐述的一笔精神遗产。

要理解我们老和尚,我很同意刚才几位老先生发言中所提到的,特别是方老师讲到的,第一点,我们要联系从1933年到现在他所跨越、穿越的中国社会动荡变革的时代。作为一个出家人,就像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一叶小舟,这一叶小舟穿越了暴风骤雨,最后步入到改革开放最近三十年这样一个绚丽多彩的港湾。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跨度、社会动荡的变革中,去理解他的所做所想所为,我自己觉得这一点很重要;第二点,佛教讲悲智双运,具体来说,在菩萨道修行者身上,不同的修行人会侧重地展示其中的一面,或者是智,或者是悲。我们师父他是一个悲心很重的菩萨行者,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众生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与众生共沉浮。他经常跟我们讲,不要辜负时节因缘。所以他自己总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观察和体会时代发展的脉搏,感受众生对佛法的需求。他提出生活禅,也出于这种悲心大愿。

师父所提出的生活禅,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体会。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出世说法创教开始,就面临着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佛法的自受用如何能转换成他受用。我们知道禅宗的渊源,灵山会上拈花一笑,释迦牟尼佛拈花不语,他的自受用被迦叶尊者所领受。所以这个问题、这个矛盾是佛法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传播中要面临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永恒的矛盾。禅法传播到中华大地,到六祖大师以后,它的社会化、人间化的性格得到了最大的张扬。在祖师禅的阶段,我们也可以体会得到很多祖师在自受用转化成他受用方面,他们的不断探索。有很多公案,说一个禅人跟师父学了很多年,最后说,师父您什么都没有教我,我要出去找别的人了。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禅的实相智慧这样一个自受用本质上是超乎语言、超乎名相的。但是我们要向社会、向众生来传递它、传播它、分享它,必须要有方法。在禅宗史上,在绚烂多彩的时代,祖师禅最经典的教法我觉得应该就是临济禅,临济禅善于在我们日常的心念起灭之中,来引导学人当下返本归元,体会到禅的大机。所以它是将大机大用高度圆融、融合的一个宗派。它在自受用转化为他受用方面是最成功的。

到了今天我们师父提出的生活禅,我觉得可以用“亦机亦用、可深可浅”来理解。讲到禅的大机,就如同《维摩诘经》里维摩诘尊者的一默如雷,“生活禅”三个字已经多余,一切是现成的。这是我们在多年亲近师父的过程中的一种感受。作为有偷心的修行人,我们有时候仿佛问师父:难道就是这样吗?实际上就是这样,也没有太多了,这是它的机。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没有下手处,所以师父又有很多的教言流传,他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等等,又有很多善巧方便引导我们契入的教言。讲到它的深,它就是祖师禅的全部,它是祖师禅在这个时代的回应;讲到它的用,它可以涵盖佛教的五乘共法,三乘不共法。它可以落到做人,做一个好人,落到人天乘的善法;它也可以落到安那般那-他所讲的息道观,发菩提心的如来禅的次第修行上;它也可以落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祖师禅的机用上。这是我个人对师父所提的生活禅非常浅显的一点体会。

非常感恩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李四龙老师在我们师父去世不久就提出来要办这么一个学术研讨会,我感受到学界朋友对师父的深情厚意,这次研讨会既是对家师的缅怀,也是对我们后来者精神上的鼓励和鼓舞,以及智力上的支持。我看这次论文集,各位学者所撰写的论文,都有非常深度的思考,非常高的见解,非常敏锐的发现,在继承和发扬老和尚生活禅的这条路上,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得到大家精神上的鼓励和智力上的支持。

再一次表示感谢,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祝与会诸位身心安乐,六时吉祥。阿弥陀佛!

(本文为明海大和尚在北京大学“净慧长老与生活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