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营员:
今天下午我们的课程由两个部分构成。前一个部分,我们在这里探讨佛教的三皈五戒。后面一个部分,有愿意受三皈五戒的可以到西边的普贤阁,有一个简单的仪式。前面这一部分,很惭愧,我没有专门地做课件,是以前做的课件的两个部分拼起来
的。
我们先探讨三皈依。三皈依其实涉及到信仰的选择、信仰的确立。说到信仰,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宗教信仰。最近美国有一个研究中心,有这样一个数据:全球69 亿人,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总人口的84%,没有宗教信仰的是16%。在84%中,基督教占总人口的32%,伊斯兰教占总人口的23%,印度教占总人口的15%,佛教占总人口的7%。也有人调查了中国信仰宗教的状况,得出:不信仰宗教的人占总人口的62%。因为中国有14 亿人,所以有的人说世界不信仰宗教的人都在中国。这个说法不准确。原因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人解决自己的信仰的问题,确实有中国特色。比如说,有很多中国人以儒家的伦理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终极的准则。那么,儒家是不是宗教呢?学者们也有争论。我听说在香港,儒家叫孔教。但是在大陆,我们只有五大宗教。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14 亿人口中,如果你要去统计的话,很难准确地了解有宗教信仰的人究竟占人口的多少百分比。数字不会太精确,但肯定会比你统计的要多得多,像佛教徒就是这样。
三皈依是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呢,我习惯于说三皈依不是什么。三皈依的对象是三宝———佛、法、僧。大家应该知道,“佛”这个字是外来语Buddha,意思是觉悟的人。他是两千六百多年前古代印度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早是一个王国的太子,可以继承王位。后来,他思考人生的真理,找不到答案,于是放弃世俗生活,到森林里去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无上正等正觉者,就是我们说的“佛宝”。后来,佛陀向别人分享自己觉悟的经验,因应于不同人的根性,告诉他们如何达到觉悟。当他讲出来的时候,他领悟的“法宝”便出现于世间。也有很多人追随释迦牟尼佛离开世俗生活,把自己全部的生命奉献给实践和传播佛法,这个就叫“僧宝”。这就是佛、法、僧三宝。这个图片是佛陀第一次转法轮,在鹿野苑。这五个人呢,是他的父亲派来跟他一起修行的。佛陀悟道以后,第一次向这五个人分享他的经验———转法轮。后来,佛陀的法有越来越多的众生听到,而且有很多人选择放弃世俗生活,加入僧团。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之后,最终在双树林涅槃。佛陀涅槃以后,在社会层面传播的佛像、经书、僧团,这叫住持三宝。
目前世界佛教有三大语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你们接触佛教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这三大语系有很多现象层面的差异。像汉传佛教的佛像、经书、出家人,与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住持三宝,在现象上有一点差异。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住持三宝呈现的形象不一样,体现出一些个性化。今天,在欧美国家也一样。我知道,在美国也有人想要造出美国人自己崇拜的佛像,但好像他们还不敢马上就造出一个欧美人样子的佛像。我看到过一个照片,是一个佛像的头,把眼睛、鼻子、嘴巴这一切模糊,就是一个白板,但是耳朵是有的。我也看到这样的。在美国,他们小心谨慎地在探讨、在寻求,在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国度里,佛教的三宝呈现出什么样的样子来。在未来,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看像佛的风格,从印度到中国、到日本、到韩国。日本、韩国的佛像是那样的,中国的佛像是这样的。中国两千多年从南北朝到唐、到宋、到元明清,各历史朝代的佛像又不一样。
佛教在世界上传播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史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什么呢?一方面,它保有了它的宗旨、核心的理念、核心的价值;另外一方面,它又充分地跟它所在国家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相适应。你们可以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它这种普遍的适应性,跨越漫长的时间、广大的空间的这种普遍的生命力、强大的生命力,从哪里来?
关于三宝,在佛法里面做四种分别。这四种分别,我个人把它简要为三种。第一种,三宝就是我们所对的外境。刚才讲到住持三宝,从我们对的外境看,佛宝是佛像,法宝是经书,僧宝是出家人。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他讲的法是法宝,他座下的圣贤弟子是僧宝。这是我们之外所对的三宝。
那么,第二个层面是什么?比如说,如果我们现在跟佛陀在一起,我们皈依的是他的肉体吗?显然不是,佛陀在人间的肉体也遵循了无常的规律。我们皈依的佛宝,是佛的生命品质。佛的生命品质,在佛学里有个术语叫“法身”———“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当然,佛的生命除此再没有其他。这就是他“法”的生命。
我们皈依的法宝难道是经书吗?经书有很多层面,有梵文、巴利文、英文、汉语,乃至今天各种语言文字。但是,我们皈依的法宝显然不是这些语言文字,而是这些语言文字所诠释的义理。诠释的义理,我们深入去看,就会发现有一些义理,讲宇宙
的普遍规律、根本规律,有一些义理讲特殊的某一类众生的生活中的道理,等等。由此可知,这些义理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叫第一义谛,讲普遍规律;第二个叫世俗谛,是特殊的、个别的。我们皈依的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的、普遍的规律这个法,而不是皈依的经书。书里面有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又诠释义理,而义理之中又有分别,有了义与不了义。我们皈依的是了义。但了义跟不了义,并不能绝然分开,这个是法。对于这个法,佛陀并没有发明它、并没有创造它,佛陀只是发现了它。所以,有佛、没有佛,法尔如是。我们皈依的是这个“如是”。前几天我们听到很多佛教跟科学、跟心脑科学、跟自然科学的讲座。“科学”这个词是来自于西方的。科学实际上是一种理性,是超越人的主观意志、普遍起作用的一种精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指这个。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真的是很科学的。在佛教里面,所谓“有佛、无佛,法尔如是”,就是说,无论有佛在世间讲,还是没有佛在世间讲,无论有人讲这个道理,还是没人讲这个道理,这个规律都普遍存在,一直在起作用。因此,当我们听到法尔如是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科学。不过,“科学”这个词现在用得太多了,它的含义太多层面了。我们皈依的僧是什么?“僧”这个汉字,也是个外来语sangha,它的含义是和合众。和合众,在现象上是出家的比丘,在理上是什么?不是某一个人,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的出家人,也是人构成的。我们是皈依这些人吗?不是。我们是皈依他们的生活、他们生命中体现的品质、他们团队生活中体现的佛法精神。在这里,大家去体会一下这个皈依。这是第二种皈依,这是理上的。
第三个层面是什么呢?第三个层面是说的自性。这是佛教很有个性的一点。它把所有的法最终要拉回到你生命的———每个人生命的当下的本来。当下的本来,这叫一体三宝。每个人自己生命中本具佛、法、僧。众生内心本具的佛性,是佛宝。宇宙的法则内在于我们生命中,你只是要发现它,不需要创造它,也不需要向外去探寻,这个是法宝。僧有和合的意思,寂静的意思。我们生命中有多种元素,我们有肉体、有精神,我们精神有各种层面的展现。所有生命中各种元素,本来是一和多,是统一的,是寂静的、没有矛盾的、一味的。这个就是本具的僧宝。本自寂静,即僧宝。这就叫一体三宝,又叫自性三宝。所以,理解三宝,要在三个层面:第一是外在的对境,第二是理,第三是自心层面。
现在,我们讲什么是皈依。我先讲皈依不是什么。皈依不是加入佛教组织。这跟入党有点不一样。入党是加入组织。组织它有一种组织的关系,然后责任和义务,你需要定期来交费。皈依不是加入组织。
那皈依是拜一个师父吗?有的人觉得,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拜师父是一个很温馨的事。然而,皈依也不是拜一个师父。那你们说不是皈依僧吗?僧是僧团、是团队、是集体,不是一个人。哪一个师父给你主持皈依,他是你皈依的见证人。那你要是说我要继续修行,我需要师父指导。有很长时间,我为这件事情感到很迷惑。我当住持以后,第一次有个居士跪在我面前说,我要拜你为师。啊!我说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我在书里面好好地找。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皈依三宝的时候,皈依僧宝,皈依的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僧团,而不是哪一个人。你说你要拜一个师父跟他学。那他是你在修学佛法中信赖和依止的一个出家人。信赖和依止的出家人,在出家人的修行生活中,叫依止师。在出家人的戒律里面,确立依止师、确立依止的关系,都是有仪式的。出家人戒律要求,在出家五年之内,受戒五年之内,一定不要离开依止的师父。什么意思呢?五年之内,不要离开一个指导你的人。比如说,也许一个师父在柏林寺出家受戒,他到了南方一个寺院,他应该在那里依止一个师父。确立这种依止关系,有一个简单的仪式。这个仪式非常简单,只是说几句话,就可以确立。这种关系既可以确立,也可以解除。注意,可以解除。当他离开这里,离开他依止的师父,他可以解除。这是出家人。那在家人呢?我就以此类推了,在家人也要在修学上遵从某一个师父的指导。那应该就是依止的师父———依止师。所以,三皈依也不是拜一个师父。注意,在一生的修学中,你可以依止多个师父,而不是一个。好像我拜了这一个师父,再也不能拜别的师父了,我的理解不是这样。也许这个师父教了你某一方面的法,然后你又碰到一个师父,他可以教你别的方面的法,你也可以依止他,跟他请教、跟他学。但在你心中,所有的出家人都是你师父。不过,在今天,在中国,也许你在大街上会遇到穿和尚衣服的人,事实上他却不是和尚。这个,有时候让我们很烦恼。怎么办呢?我觉得,你可以对他保持一份敬意,可以敬而远之。但你要依止一位师父,那是要慎重的,要观察、要了解他。一旦观察、了解后,你确定了依止他,跟他修行,你就要接受他的指导,听他的话。观察他需要一个时间,也需要方法,就是看他说的跟他做的怎么样。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学习佛法的过程。所以,皈依不是拜师父。
还有人理解,皈依就是什么都不能干了:不能吃肉了,不能喝酒了,不能谈恋爱了,不能结婚了。这也是错的。皈依不是这个意思。皈依仅仅是内心信仰的确立。你在世俗生活中的角色、你在世俗生活中的一切生活秩序、你在世俗生活中要承担的责任不变。你一时还放不下肉,你可以接着吃。虽然简艺老师建议我们小心点、少吃一点———他的建议是对的,但你短时间内放不下,你可以选择三净肉。当然你要谈恋爱,你要结婚,你要生儿育女,这些一切无碍。也许你们说,你是不是把佛法降价在贱卖呀?不是,因为这是佛陀的本意。佛陀的在家弟子里边,就有各种身份、各种生活状态的。还有的人认为,皈依一定是境界很高了才可以做。我的回答是,正是因为你境界不高,所以才需要皈依。还有人说,我一定要对佛法非常了解了再皈依。这个倒没错。但是也要注意啊,佛教不是佛学,它不单纯是一个学问。对佛法的了解,除了学问、知识层面的了解,情感、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深入地了解佛法,情感的投入、体验是必备的因素。而皈依正是一种投入。皈依也是我们了解佛法必不可少的环节,甚至可以说,它贯穿于我们对佛法学习和了解的从始至终的过程。
释迦牟尼佛关于皈依的开示也是有体系的,就如同前面我介绍三宝有三种一样。最初他告诉我们,皈依,我们要依止。皈是回归,依是依止、依靠。他告诉我们,皈依就像有一个人在一个国家犯了罪———死罪,这个国家要惩罚他。他逃离到另外一个王国。在这里,他得到保护,得到救度。皈依就是得到救度,得到帮助,把我托付给你而得到救度的意思。这听起来,好像我们的生命要依赖一些外在的力量,才能得到救度。是的,佛陀是这样讲的。但是,最终的时候,佛陀也告诉我们:并没有一个外在的皈依,只有自皈依;以自为洲渚,莫以他为洲渚。洲渚是河里的岛。以自己为洲渚,这就是自性。所以,实践佛法的过程,恰恰是在自己的生命中,践履佛陀的教导;在自己的生命中,实现或者说找到自心本具的三宝。我们生命中本具的洲渚、本具的皈依处,那个岛、那个让我们得到安稳的地方,并不在我们生命之外。因此,佛陀说,以自为洲渚,莫以他为洲渚。这让我们又一次想到科学。多么富于理性的精神!
用现代的语言,我们还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讲皈依。皈依是连接,把我们的生命和三宝连接。皈依是融入,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像一颗石头融入高山,像一粒尘土归入大地。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暂,一个人生命的力量也很有限,而皈依到三宝中,就使我
们有限的生命找到了无限的基础。用现代的语言,还可以做一些比喻,皈依就是给电脑装一个操作系统。然而,有的人会说,我不装你的操作系统,我要自己研发一个操作系统。在电脑这件事情上,这是可能的;但是在宇宙人生的真理、在佛法这件事情
上,你说我要自己创立一个皈依处,这基本上没有可能。皈依也可以说是继承一笔财富。就像一个人做生意,继承了来自于父辈的财富,富二代嘛。当然,他剩下的工作应该是去学习、去掌握怎么运用这个财富,而不是去炫富或者什么。当然,学佛的人
也有皈依了以后炫“富”的。他看不起没有皈依的人,那就大概相当于炫“富”。有的人说,我要自己创业,我不要那个继承的财富,我要自己去做小买卖,要做到世界首富。这种精神很可嘉。要是以做买卖来说,这完全有可能;但是以探讨宇宙人生的
真理、探讨觉悟的道来说,可能性不是很大。
实际上说到三皈依,就说到我们对信仰的选择。我们今天是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呈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呈现在诸位生命中的宗教信仰,也是多种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佛教的个性。也许你们碰到很多种宗教。今天,我们要谈一谈佛教这种宗教它的一些个性。我谈的就是我的认识,你们看对不对?
在我的心目中,佛教首先是一个智和信并重的宗教。一说到宗教,首先是信———信仰。有的宗教还比较强调这一点。在佛教里,佛教所需要的信,好像并不大于你们学物理、学数学最早接受某个公理时,你给予它的信;也不大于我们的生命在刚开始走向学校教育的时候,接受这个文明、接受我们所从属的文化给予我们的那些价值观、那些习俗所应该有的信。所以,接受佛教的信的要求,最初的起点并不高,有起码的信赖和信任,我觉得就够了。
佛教终极的指向在于智慧。智慧在普通人就是认知,就是认识。说到认识,我们普通人的认知能力在展开的时候会有很多疑问,因此佛教对其有很多探讨。释迦牟尼佛讲法,也是一种探讨式的,是一个老师的角色,跟学生有互动。佛经里经常有“于汝意云何”这样的话。佛陀也有赞叹他弟子见解正确的时候:“善哉!”所以,他是这样一种教学。佛教的经典多,所探讨的问题既有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也有具体的乃至做人做事的,比如怎么交朋友,怎么过好在家人的生活,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责任、义务等等都有。还有关于生命的一些奥秘,比如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最早孕育的过程,佛经里都有讨论。佛经、佛法里面有关生命的信息量特别大。可以说,佛教的信仰重视智慧,最终指向智慧,而这也是佛教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原因。当智慧提升的时候,信被提升了。智慧在人的层面,首先表现为理性。信仰则是一种感性、一种情感。大家可以想一想,一种感性和情感如果没有翅膀,如果没有理性去驾驭的话,就可能变得没有方向,走向极端或者狂热。具体到每个佛教徒,也许会表现得不一样。因此,佛经里又讲,修行佛法的人有几种:有一种是信行人,有一种是法行人。这大概是学佛法的人里面所呈现的不同倾向。对于整个佛教的个性来说,则是信和智并重。
第二点,佛教是一个自觉宗教。这跟有的宗教是天启宗教不一样。天启宗教的创教来自于外在的超越力量的启示,而佛教来自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悟道。这就是自觉与天启的不同。来自于外在力量启示的宗教,一般来说,它的教义比较浓缩。我想上面的指示一定是很凝练的,对吧?不能跟你说太多话。那么自觉呢,则是一个分享的,所以可以跟你探讨。现代人就感觉说,佛经太多了,有的宗教的经只有一本。在很忙碌的时代,比较起来,好像佛教有点吃亏。自觉宗教跟天启宗教有很大的不一样。自觉宗教的教学是启发式的,它要启发我们本有的觉性、智慧。而天启宗教的教学是权威的。自觉宗教在传播上,我们看到佛教的那个数据,占7%,所以佛教的传播有点随缘。是不是有点太随缘了?而天启宗教的传播更加主动,它是干预的,外来的力量干预我们、拯救我们。自觉宗教告诉我们,我们生命得救的希望,内在于我们每一个人。也许天启宗教会说,你靠一个外在力量得救。这又不同。所以,在自觉宗教里,会体现一种包容性。而在天启宗教里,会表现出一些排他性,因为没有我你就不能得救,对吧?这就有排他性了。这是我个人认为的佛教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们说佛教智和信并重,智最终内在于每一个人的心性,信仰要表现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性格中。如果你是真理的话,你也不能以真理的名义去杀人或者去强迫别人。这个是佛法。因为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你的行为已经违背了佛法的觉悟和佛陀所教导的原则。因此,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佛教从来没有成为国家战争的一种媒介、一种动力。佛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成为大的战争和流血的动因,它主张绝对的和平主义、非暴力。因此,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一方面,信仰宗教的人并没有减少;但另外一方面,在某些领域,其实宗教的名声并不那么好。这是因为从20 世纪末到21世纪,地球上很多局部的冲突、很多地区的争端,与一些宗教有关。而佛教呢,它是绝对的和平主义、是非暴力,它从来不主张以暴力为手段解决问题。所以,相对来说,佛教在世界层面的形象是非常好的。佛教徒占地球宗教信仰总人口虽然只有7%,排在第四,但是世界上三大有影响力的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我在想,佛教的世界影响力来自于什么?并不来自于它的政治力量,也不来自于它的经济力量,更不来自于它在世界某一个地方制造了爆炸性的新闻。我觉得,它的世界影响力来自于它的和平主义,来自于前两天我们听课中所学到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心脑科学的发展等不断印证佛法的发现、以及佛法的禅修又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对今天日益烦躁的我们的价值———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它的世界影响力是这样来的。这是今天我们在各大宗教信仰中来观察佛教。你们也许会说,你这也是在贬低别的宗教。作为一个和尚,因为我对我的信仰有信心,所以我要把我有信心的原因说出来,而不是贬低别的宗教。我相信,每个人信仰什么宗教,有他的因缘。不是说我贬低一下就能改变他的因缘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费力改变别人的信仰。我跟你们只是分享我个人是这么观察佛教的,以及我自己对佛法有信心的这个层面的原因。
三皈依,只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对你们的行为并没有任何约束。当然,三皈依之后呢,就确立了一个信仰。所谓的皈,是回归啊。至于你的行为,刚才你说的你还要吃肉,这个并没有硬性的要求,只是希望你要止恶扬善。那么,确立了这个信仰以后,在行为层面能够约束自己,这个就叫五戒。一讲到戒,大家有很多误解。所以,现在我也讲一讲佛教的戒不是什么。戒,不是宗教禁忌。如果是研究人类学的同学,他就知道宗教禁忌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在人类文化的原始时代,或者在现在
的一些土著文化里,禁忌就是你不能那样,你要是那样的话,就触犯了神灵,会受到惩罚。比方说不要杀生。如果你杀生的话,你触犯了神灵,触犯了佛,它会不高兴,你就会受到惩罚。禁忌是以恐惧为手段建立的。而戒是什么?戒是以自觉为手段建立
的,是我们自觉去遵守。在那天我讲,他律、自律。最初,你也许感觉是他律,慢慢地你了解了因缘果报,如果你信奉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生命的因缘果报的规律,你会自觉、自律。是由自律到达自觉,乃至于由自觉到达自由。所以,戒律不是宗教禁忌。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错误印象是说,戒律是限制我们的自由。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恰恰相反,戒律是给予我们自由。因为我们的生命自身有规律,如果你找到这个规律,按这个规律去生活,你就会越来越自由。但是,你如果完全根据自己的情绪———一时的情绪,或者错误的认知、感觉去走,那么你的行为可能会牺牲你的自由。戒律是生活的艺术,并不是一些枯燥的戒条。比如说五戒,好像是五个很枯燥的戒条,但是每一个戒的背后都有很多生活的细节。例如,不杀生。丰子恺在回忆弘一大师的文章里,曾讲述见到出家以后的弘一大师的情景。弘一大师在坐椅子之前,先轻轻摇动椅子,让椅子边上的那些蚊虫蚂蚁离开,然后再坐下。就是在椅子上就座这样一个生活上的细节,弘一大师也想到别的众生的生命,去呵护它们。这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当然,这种艺术很多,特别是在出家人的戒律里面,这种细节的要求就更多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戒条,但是在语言表达上,我们通常会以简单的戒条来表述它。
还有的人说,戒律是限制,是自我的限制。其实也可以说,戒律是你身边的老师,帮助你训练自己。我们每一个人持戒的过程,都是一个自我矫正的过程,不能一步到位。你肯定总是有偏左,或者偏右,甚至犯错误。正是在自我矫正的过程中,你进步了,同时在持戒中也有定慧。为什么是这样呢?就是因为不管我们犯任何错误,都是有很多因缘的。那么,持戒的过程就是帮助你培养观察这些因缘的能力。而要观察因缘,就要有定力,就要有智慧。所以,持戒中,戒中有定,戒中有慧。在佛陀的三学中,戒是基础,没有戒就不可能有定。认真修行佛法的人,第一个就是要让戒清净。如果戒有错误,有染污,要忏悔清净。忏悔清净以后,再坐禅,才可能有定,有智慧生起。
也有的人说,我们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佛教的戒有什么不同呢?有点不一样。还有的人说,我就奉行不杀生,和受戒有什么不一样呢?确实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戒是佛制定的。你向佛承诺遵循他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和你自己去按照一种准则
做,在你生命中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打个比喻,这有点像你手上有一百万块钱。你把这一百万块钱的钞票放在你家里,和你把一百万块钱放在一个经营特别好的基金会里,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一百万块钱放在基金会里,每天都增长它的价值,而你把它放在家里,它的价值可能只是有限的,甚至可能是在贬损。在反腐的案例里面,我们知道好多人把那么多钱放在家里,放在地板下。这很奇怪。
戒很重要。佛陀讲,戒是解脱的基础。如果我们不按戒去生活,每天会增长很多恶,自己还不知道。戒是大地,它长出很多善法,是善法的大地。这是《华严经》里讲的。五戒是五种布施。遵守五戒,怎么是五种布施呢?我们看看。
第一,不杀生,就是布施安全感。在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释迦牟尼佛跟舍利弗出去散步。有一只鸽子被天上的雄鹰追赶,本能地躲到舍利弗的身边。当它躲到舍利弗的身边时,身体还瑟瑟发抖。后来,它又转移到佛陀的身边,就变得很
安稳。舍利弗也是大阿罗汉。而大阿罗汉是不可能有杀生的心念的。舍利弗就问释迦牟尼佛:“世尊,我已经证得了无漏果,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我的生命已经达到了最终的宁静。为什么这只鸽子在我身边还是会感到恐惧呢?”佛陀说:“虽然你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你过去无量劫中杀生的习气像气味一样的那种残余还在。所以,鸽子在你身边还是会有畏惧。”而佛陀已经断除了所有的烦恼,断除了所有的习气,那么鸽子在他身边就完全无畏了。因此,不杀生是布施给众生安全感,布施给众生无畏。一个经常杀生的人,我们跟他在一起不会有安全感,因为他会有暴戾之气。我们每个人的磁场会不一样,你仔细观察,它跟我们的业习是相关联的。
第二,不偷盗,就是布施给别人一种财物的安全感。曾经有一个修行人,把他的鞋子放在十字街头,几天几夜都没有人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过去很多劫从来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所以现在也没有人拿我的东西;我曾经布施给别人财物坚固,所以我现在才有财物坚固。这是不偷盗带来的财物的坚固。注意啊,这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品质。你们可以做一些观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过多少风流人物,有的人也曾经富甲天下,时隔不久呢,又一贫如洗。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叫不坚固
的财物。
第三,不邪淫,就是布施清净。布施清净,也有一种安全感在里面,因为这个清净包括家庭的安稳、人际关系的清净。
第四,不妄语,就是布施诚信。
第五,不饮酒,就是布施理智、理性。这里边也包括了安全感,包括了财物清净,包括了身心清净,包括了诚信。因为喝醉了酒的人你不知道他会做什么,也许他会用刀砍你,也许他会偷东西,也许会侵犯别人的身体,也许他会打妄语。
下面我们讲一讲五戒的戒相。佛教的戒律学非常有意思,不过你们在家人没法深入地研究。弘一大师出家以后就研究戒律。因为研究戒律虽然别人看起来很枯燥,其实里面非常有意思。我们看这五条戒,它分两类:第一类叫性戒,第二类叫遮戒。前四条是性戒。“性”的意思是说,这个行为本身就有错,即使你不受戒,你这样做也不对。第五条不饮酒,是遮戒。“遮”是遮止。如果不遮止的话,有可能违犯前面的四条。
不杀生戒,有五个条件,让我们来看看。佛教的戒律学讲杀生的条件有五条,具备这五个条件,才叫根本的违犯;如果不具备,那只是轻的、方便的犯。哪五条?第一条,所对的境是人,客观上是人;第二条,主观上对人的认知,人想,就是知道他是人。在戒律学里面,主观对人的认知有三种认知:第一种正确的认知,第二种错误的认知,第三种不定的认知。比如说是人,你把他当成树了,这是错误的认知;正确的认知是指,是人,你也知道他是人;不定的认知是指,我看他像人,但是也有可能是个木头。不定,这叫疑。第三个条件,起杀心,这叫动机。第四个条件,用一种方便和手段。第五个条件,命断。这叫什么呢?结果。这五个条件具备,才构成杀人。
我们来看某些行为是不是属于杀生。比如说医生给病人动手术:是人;知道是人;然后是用一种方法、工具,医生有手术刀啊;第五,命断。那就说这个医生杀人了?因此,在中国,很多病人找医生的麻烦,然而他们忽略了第三条:医生给病人动手术时,他没有杀心。他不仅没有杀心,还有救病人的心,有起死回生的心。所以,这不叫杀人。第二个案例:比如说有个人,你很讨厌他,希望他死。他在隔壁,你心里希望这个人早点死,或者跟别人说,这个人要是死了就好了。正在你说的时候,他真的倒在地上死了。那这算不算呢?也不算。因为你没有用刀,没有用药,没有用方便。这在法学上是个哲学问题。一旦判断你有过错,他死就是跟你有关,那这个就乱套了。还有包括偷东西。在中国文化的环境里面,你们听说过这样的事吗?比如隔壁一个人有很多钱,我想要他的钱,我也没过去,他的钱就少了,到我这儿来了。听说过吗?我就听说过。我没有亲眼见过,人家说有这样的,隔空取物。这个在法律上、在法学上,不能成立,不能判断。因为要有方便,就是一定要有某种工具、手段。
还有,杀生的第一个要件是人。关于人的定义,在母亲肚子里受孕一周之后就是人了。一周之内就不算。所以,这就有个问题了———人工流产。如果是在妊娠一周之内,人工流产就没有问题。一周之后,那就是人了。知道他是人,去流产就是有杀心,又用了一种医药的方便。有的人说,中国是计划生育,怎么办呢?在佛陀的戒律里面,就戒律的范围一定要有个明确的判断,标准一定要清晰:是,不是。但是,在佛法一个更大的范围内,佛陀在经中、在其他地方,也有关于戒律在操作层面的一些指导原则。其中有一个指导原则大意是这样的,就是说佛陀所禁止的事情,如果是国家的法律就要你那么做,那你只能按照法律去做。如果佛陀要我们做的事,在别的国家被禁止,那你也只能禁止。佛陀有这样一个原则性的教导。要依照这样一个原则性的教导来说呢,计划生育里面的人工流产,这个过错就不全在你了。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就要懂得尽量地避免。
下面有一个问题:安乐死。安乐死也算杀生。但是有的人说,我是出于好意呀,我看他很痛苦。也有的人,他们的父母临终在病床上很痛苦,然后子女为了使他们减轻痛苦,最后给父母实行安乐死。这个是错误的,不管你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注意
啊,杀心的意思是什么呢?杀心是希望、知道他会死,动机、出发点是要让他命断。也许有人认为,安乐死的出发点要让他减少痛苦,减少痛苦这样一个动机里,好像是有善,对不对?但是在佛教戒律的判断里,你仍然是希望他死,你的动机仍然是属于杀生,佛教是不主张的。在杀生中,杀父母是最重的罪,在佛教里叫逆罪。犯了这样罪的人,不能出家受戒。你们看这个课件中的第四条,有善心杀父母令离苦,不善心、无记心杀父母,不可悔罪。什么意思?有善心,他希望他的父母不要受苦,就是说安乐死嘛。或者是不善心,当然更不用讲了。还有无记心,就是愚痴,也不善也不恶。这些都是杀,都是构成杀。但是有可能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给他的东西无意之间让他病情加重死亡了。这不算。或者误杀不算。
关于不杀生戒,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那天宗性大和尚也讲到,有的人说,我在路上走路会踩死虫子蚂蚁呀,那这算不算杀呢?没有杀心,注意。只有阿罗汉走路的时候,他才不会伤到虫子蚂蚁。所以遇到畜生、遇到蚊虫蚂蚁的时候,我们要养成跟它对话的习惯。上午,于老师他们跟你们分享过,大家不要小看动物、小看畜生,它们也有灵性,它们跟人也可以对话交流。上午跟你们讲救一头牛的命的故事。真的,我相信所有的动物都是可以沟通的。
有一段时间,我的方丈室有很多老鼠。后来我跟它们沟通,它们也不走,特别是在冬天,外面很冷,屋子里很暖和。没办法,它们咬东西。于是我们就买了一种笼子———捕鼠的笼子。过一段时间,就会抓一个。抓了以后,我们会给它说三皈依,还取个法名。第一个是我给它取的法名。后来我开悟了,不能每一个各取一名,那多费事啊!那就所有的都取一个名字。我第一次给它们取的法名,是用的跟你们一样的辈分。后来感觉到不妥,我就改了:它们所有的都叫“觉”,后面的字叫“离”,离开。我希望它们离开,离开方丈室,所以叫它们“觉离”。这样抓了很多,大概有五六个吧,都是三皈依,念经,再让司机把它拉到很远的地方。后来,这个笼子就不灵验了。说明什么?说明老鼠也是有智商的,也是有认知的。现在笼子不灵验了。但同时呢,真的,我也感觉到它们的动静越来越小。所以,动物是可以沟通的。我看过一个资料,台湾有一个人做农业,老鼠吃他的马铃薯。于是,他就划了一个范围说:你们要吃就吃这一片。后来发现,真的,它们就只吃那一片的马铃薯。你看,可以对话。我在五台山闭关的时候,有一次念经,有个很小的蚊虫在我面前飞来飞去。后来,我说停下来。它真停下来了。然后,我给它说三皈依。本来它的头冲着我的左边,后来它转向我。我说完三皈依,它真的磕头。所以你看连蚊虫都可以沟通,何况是其他的动物呢。如果你们在森林中,遇到动物或野兽伤害你,你应该向它修慈心,来保护自己。只有慈心能保护你。于老师她跟我讲过,她到斯里兰卡,不经意之间碰到毒蛇,但是因为她一向都做护生,保护动物,这个毒蛇就不伤害她,很奇怪的。所以讲到不杀生,要想守好这一条戒,其实最难的是我们的农民朋友。在他们的地里,绝对不杀生,就是不用农药,虫要吃就吃吧,供养给它。有很多农民他做不到。通常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先跟这些害虫对话。经过不断地对话之后,再通知它们,某一天会有灾难,希望它们离开。这之后,不得已再用药。我给他们的建议是这样。这样就有很大一个弹性。坚持不杀生的人,他的身体会健康,寿命会长,走到任何地方都会有安全感。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要关注的。比如说三个人派一个人去杀人,这三个人都有同样的罪过、同样的罪业。比如有十个人、有一百个人,派人去杀人,那么这十个人、一百个人都有同样的罪过。而不是说,这个杀人的罪过,一百个人分担,每个人百分之一。不是这个意思。
第二条,不偷盗。大家看,构成不偷盗有六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这个物有主人。第二个,知道它有主人。第三个,有盗心。第四个,它的价值,即这个物的价值五钱以上。这是戒律里的术语。这有很多解释。我们的解释是这样的:盗的物的价值够
到司法干预。比如说,有人偷了你一百块钱,你去报案,警察会理你吗?不理你。但是偷到多少钱,警察会理你呢?多少?五千?以前我知道的是六百。第五个是用某一种方便。这也涉及到刚才我讲的,隔壁人的东西飞到我这儿来了,那不算的。一定要
用某种方便。第六个是这个东西离开了它原来的地方,离开原来的地方,就算。有的人说我把东西偷了,拿到寺院去了,没拿回家。那也算偷盗。有的人说拿了以后,半路上扔掉了。那也算。一共是这六个条件。
偷盗的方式,在戒律里面讨论了有三种。第一自己去,第二看着别人去,第三派人去。关于这个物是有主还是无主,我们在主观判断上会有很多种情况。它排除了哪些情况呢?如果你们在宿舍里,把同宿舍同学的东西拿去用了。算不算?不算。这叫占用,占用还要还的。还有一个呢,亲厚。你拿的时候并没有偷的心,你觉得你们两个关系很铁,他的就是你的。那也不算。还有一种是你认为,别人是丢了,没有人要了。这也不算。离本处也有各种情况。比如说土地,怎么离呀?那就是界标的移动。水上的东西可能沉到水底,水面到水底,这都算。或者东西被毁坏,这也算离本处。同学的衣服很漂亮,你给他用墨汁弄坏了,也算,也许你没有拿走它。还有现在社会的法律诈骗,这也算离本处。现在在电脑上从事黑客犯罪,这也算。知识产权、署名权等等,这都算物。
下面几种情况不算偷盗:第一,以为是给你的,然后当成自己的了;第二,当成是扔掉、没有人要的;第三,是想暂时用一下;第四,以为关系很亲密。这都是例外。偷盗这个戒在我们生活中要持到严谨,并不容易。但是我想,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根本犯。根本犯讲到了六条,其中有一条要达到一个额度。那么就有人说,两千块钱达到额度,我把两千块钱分几次偷呢?这也算,属多次累积,最初动念的多次累积。如果你偷了一次,偷的时候说,我就偷五百,真的,就只想偷这一次。然而,拿回来以后,想法却变了,又再去偷。可能又只偷了五百,就想不再干了。结果,有人诱惑你,你又去干了。这样意念的间断,那也是不算的。我跟你们讲这些,是想说佛教的戒律非常有意思,也非常严谨,可能比现在的法律还要严谨。
还有,如果你发现有一个强盗偷了别人的东西,你觉得反正那是不义之财,就把它偷了。这算不算偷呢?也算。只要是有主的物就算。注意,在五戒的这个系统里面,有强盗偷了人家东西,你又偷了强盗的东西,这就算偷了。但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系统里面,在大乘佛法的菩萨戒里面,也有菩萨为了帮助多数的人,去偷少数的人。在菩萨戒里,这不仅没有错,而且还有功德。但是,这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必须是发起了菩提心,真正是在行菩萨道。如果你不具备这种内在的品质、发心和条件,你就去那样做,一样是有过错的。偷小孩子,或者是偷牛羊、偷佛经也算。佛经是依照经书的纸墨的价值来算的。还有,如果在石家庄偷了两千块钱的东西,到了赵县只值一千五百块钱,按哪边的算呢?按石家庄的算。
第三条,不邪淫。不邪淫戒有四个条件。第一是所对的外境。对的外境有自妻和他妻的分别。不邪淫戒,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与和自己没有婚配关系的人发生性关系。如果是自己的妻子,对男性来说,在她的妊娠期、乳哺期或者是生理周期这样
的时间行欲,也是犯邪淫,还有就是佛菩萨的圣诞日。就算是自己的妻子,也有这么几个例外。然后这个正境,它是指身体部位。你们看看佛陀,他是一切智者,所以对人类生活的善恶种种细节非常了解。如果是自己的妻子,看课件上面,这几种也算是
邪淫。什么意思呢?第一个身体的部位是错误的,地点是错误的,时间是错误的。这第一个条件有这些细节。第二个条件呢,是有染心,有贪染之心。第三个是起方便。第四个是身体的碰触,与境合,戒律的术语是这样的。对于现在的人,如果你学佛
的话,一定要保持清醒,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现在有一些情况,比如不结婚在一起住,我觉得这个不太好。有的人说是他要试婚。这个是现代人很大的苦恼。那么邪淫的例外、开缘有这样的,如果你在睡眠中无所觉知,若不受乐,那就是没有染心,从
头到尾没有淫意,没有染意,这个是无犯。
在佛陀关于不邪淫的表述里面,也包括了同性恋。在这个课件里面只列举了七项,其实也包括同性恋,非婚配关系的异性或者同性,但这里面就有很多问题了。我们知道,在美国有的州,还有些国家,把同性恋婚姻当成合法的。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的问题。注意,佛陀讲这些问题,讲戒,他是从业———众生生命的业的规律讲的。他不是一个国王,也没有制定法律,说用一个什么来惩罚你。所以,戒律的判断是,如果你违背它,你会在那种业力的牵引下,如是,只是那样。你说那样是好是坏?有的人说那就是好。你要说是好就好吧,反正你会那样,这就叫如是因,如是果。你会陷入到那样一个业果中,并没有谁要惩罚你。戒律是从业的规律———业道的规律来论的。那么,这些判定,如说犯、根本的犯、方便的犯,也是从业的规律会导致的后果,会给我们带来的后果来论的。
第四条,不妄语。大妄语分两种,一般你们不大会犯。大妄语就是在修行上不诚实。有人说他成佛了,有人说他有神通,像李洪志那一种,属于大妄语。在生活中,为了名、为了利说假话,这叫小妄语。这不属于根本犯。根本犯就类似于杀人,大妄
语才属于根本犯。不妄语戒是修行诚实,修行诚。诚呢,很难修。诚则明。我那天晚上讲,让你的心诚,自然会有光明显现。
第五条,不饮酒,这里包括现在的毒品。你受了这条戒,如果生病,只有喝酒才能治疗。这个可以喝,没关系。
这五条戒,前面那四条比较重要,在业上讲比较重;第五条相对轻。因此,如果你要受戒,暂时不能全面地受,你可以受前面的四条。佛陀说,这五条戒既可以全部地受,也可以分步地受。你说我这次只接受一条———不杀生,也可以。我接受两条,也可以。接受三条,也可以。注意啊,不是你不接受你就可以去犯,是指的你对自己有把握,慢慢地训练自己,然后再逐步地受。这是佛陀允许的。那么,受一条,就有一条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真人真事。在解放前,一个村子里面有一个人,他平时不大学好。有一天下午,他到一个寺院去。正好有一个师父在传授五戒,他就站在后面听。“不杀生,汝等能持否?”他一想我这经常杀———杀畜生什么的。当然,他不杀人。“不偷盗,能持否?”他又想我经常小偷小摸。“不邪淫,能持否?”好像也不行。“不妄语,能持否?”他想一共就五条,我要不答应一条,好像也不行,便说:“能持。”“不饮酒,能持否?”他经常喝酒,就算了。于是就受了一条戒。后来,他离开那个地方时,天就黑了。在路上,他遇到几个哥们儿,经常在一起吃吃喝喝的,做坏事。他们告诉他:有一支部队———国民党的部队,押运着军饷———军饷是什么?银元,从村子里过,天黑了,村里面有个破庙,就在那个庙里过夜,今天晚上有货了。他们要去偷,他就跟他们一起去了。走在路上的时候,碰到他舅舅了。他舅舅就问他:“你干嘛去啊?”他本来可以找个借口说我们去干什么。但他刚受了不妄语戒,所以没办法就说了实话。他舅舅当然把他拽回来了。那么,其他人就去了。那是军队呀!后来被抓住了,全部枪杀。所以,一条戒挽救了他的生命。因此,你们可以受一条、两条、三条、四条,或五条都受,也可以分步地、次第地受。
五戒非常重要。出家人的戒有两百多条,其实根本的也就是这五条。当然,第三条有点不一样,但根本的精神就是这样的。佛陀告诉我们,为什么得到人身,就是由于过去生我们持五戒。五戒是人道的因,得到人身的因。如果我们五戒持得不好,未来就会失去人身。我们也看到,虽然同样得到人身,不同的人生命的品质不一样。有的人很有钱,说明过去没有偷盗。有的人家庭很幸福,说明过去没有邪淫。有的人,虽然有钱,家庭也很幸福,但是经常生病,那么也许过去杀生了等等。大家生命的品质不一样。所有这些生命的品质,都与我们过去五戒的持守有关系。
因此,如果想让我们的生命有品质,就应该按五戒去生活——最起码按四戒。对于不饮酒戒,我通常会给居士们说,如果你不能持,你可以要求自己不喝白酒。但是我要强调,这并不是佛制定的。我想,不喝白酒,喝醉的可能性比较小,好像是这
样。当然,有的人喝啤酒也喝醉,那他是想醉。而且大家都知道,酒是粮食酿的。据说中国人一年喝两个西湖的白酒。两个西湖的白酒,要多少粮食酿造啊?地球上每年有8700 万人没有吃的,或吃不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里面有因果关
系。正因为有的人天天吃肉喝酒,所以有一部分人吃不饱饭。那么不饮酒呢,其实也是在节省你的福报,节省你生命的资粮。留一点资源吧,给我们的未来,给未来的众生,给未来的自己。
营员1:师父,您好!我想问一下,如果有人知道你受持了五戒,就问你一些你不太想回答的问题,该怎么办?
明海大和尚:有人知道你受持五戒,你举个例子吧,我来教你。
营员1:他问一些问题,就是说,问你是不是……,或者你怎么怎么样……。但是,我不想告诉他。不是说不让妄语吗?
明海大和尚:好,坐下。他这个问题有价值。其实,不妄语这条戒要持好,需要一点智慧。为什么我说持戒里面有智慧呢?我举个例子。在唐朝有个祖师。有一天,他在山里打坐。有一只鹿被猎人追赶,“唰”从他面前跑过去。然后,猎人过来了,气喘吁吁地说:“师父,您看见一只鹿了吗?”师父说:“啊,你是猎人吗?”猎人说,我是猎人啊。师父说:“你会射箭吗?”猎人说,我会啊。“一箭射几个?”“一箭射一个。”师父说:“你不会射箭。”当然后面还有对话,很精彩的。这个就是,他没有说我看见,也没有说我没看见,顾左右而言他啊。他问你什么问题吧,你说吧。
营员1:我没想到具体的问题。
所以,不妄语戒呢,它是要有一点智慧的,有时候要沉默,有时候要言他,转移话题,有时候要笑而不语,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持戒的过程是帮助你提高智慧。
比如说你受了不饮酒戒,那么今天有一个喜欢喝酒的朋友说,今晚跟我去哪里参加一个什么……那你就要考虑一下:跟他一起吃饭的是谁?其他的人是不是都爱喝酒?你会不会孤军深入?身边都是喝酒的人,就你不喝酒,你会被他们劝,劝到喝酒
吗?你要正念,要正知,你去的地方你要跟哪些人在一起。所以,持戒不断训练你的观察,我们叫正念、正知的能力。有一个朋友说,石家庄有一个洗浴中心特别好,今天我们去吧。你不要光想着洗澡啊。你要观察一下、了解一下:这个人是什么人?这
个地方是什么地方?会有什么情形?如果有,怎么办?你要有预案,正念、正知。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出差有可能带一个年轻的女秘书。这是一个很糟糕的方案。你要先想好,也许在路途她生病了,要人照顾,要人搀扶,如此等等,而你已经成家,还有妻子,所以你要避免那个结果。当然,在开头你就要想好,你就要避免这种情况。这就是持戒中培养的观察力。
持戒会有个过程。在刚开始的时间,你会觉得以前都很自在的,想干什么干什么,现在好像干什么都不对。经过这个过程以后,慢慢地,你的人生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内在的行为习惯;第二,外在的人际关系。如果你不爱喝
酒,或者你爱吃素,你会发现你身边吃素的越来越多,佛教徒越来越多,有一样兴趣爱好的越来越多。如果你爱打猎,当然喜欢打猎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多。你的人际关系会调整。也许你以前爱打猎,现在你受不杀生戒,那些喜欢打猎的朋友他们会对你很失望,会来诱惑你、来拉你,你也会有几次动摇,如此等等。最后,你痛苦地跟他们决裂了,他们就再不找你了,而你身边也会有新的人来,他们去护生,去放生,去保护野生动物。这就是你的世界,你以你的行为在塑造你的世界,你以你的行为在改变你自己,也在改变你的世界。世界是外在的大自然和人际关系。这是一个调整的过程。
营员2:师父,请问一下,在座大学生可能在校期间很多作过弊。对作弊这个事情,不知道您怎么看?
明海大和尚:我在大学也作过弊。这种作弊就属于妄语,但是不是大妄语,是小妄语。大和小,在戒律里是有区别的。虽然是小妄语,但也很重要。我们要有诚信,我们要让别人相信我们,就要从这些小地方下手。为什么你说的话别人不相信,为什
么有的人说话一言九鼎,这个跟持不妄语戒有关系。有的人说不喝酒朋友会少。不喝酒你的朋友不会少,你的朋友还都是不喝酒的人。由于不喝酒,人家更相信你。谁愿意跟一个喝醉了酒的人谈生意啊,对吧?谁愿意把一件重要的事委托给喝醉了酒的醉汉呢?
营员3:师父,您好!我之前受了不饮酒戒,还受了不妄语戒。然后,在公司里我不想喝酒,就跟所有人说我酒精过敏。这算妄语吗?
明海大和尚:不妄语。有一种叫方便妄语,就是对别人无害的。比如医生跟患者说,你的病不重。这是为了让他鼓起信心,其实他的病很重。这个叫方便妄语。我觉得你那句话接近于方便妄语。我之所以说“接近于”,意思是说其实你可以不那么说,因为你自己主动编了一个事情———酒精过敏这个事。你就可以直接跟他们讲,我向一个人承诺过“我不喝酒”。这个人是佛嘛,觉悟的人。然后你说我要坚守对他的承诺。大家听了以后,会对你刮目相看。为什么?因为你那么重视对人的承诺。所谓的方便妄语是什么,能够对别人有一点利益的,也不要轻易地说,方便妄语的指标不要随便用,因为用多了你会变成习惯。刚开始是一两次,后来变成习惯了。
营员4:师父,您好!我是共产党员,入党好几年了。但是,在大学的时候,我已经皈依过一次,这次又皈依。皈依之后,有没有必要退出共产党?因为共产党党章里面,党员不能信教。它是无神论。我就这个问题。如果有必要,我会退出共产党。
明海大和尚:在佛教的立场,所有的人都可以皈依,甚至说所有的众生。在党的立场,它有它的规矩,也可以理解。我想,如果你能按佛法去生活,去要求自己,你一定是党员里面最优秀的党员。(鼓掌)
营员5:法师,您好!我想问一下,现在网络这么发达,电子书啊、视频啊、电影啊很多。以前我喜欢阅读、分享,那这个是不是跟偷盗戒有关系?就是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很多书籍啊、电影啊,在网上流通,我们可能侵犯知识产权。那么下载的
话,是不是涉及到戒律方面的问题?
明海大和尚:就是它把有知识产权的东西挂在网上,这个属于偷啊。大家可能也知道,现在,比如跟美国之间,IT 领域的知识产权,这里面很复杂。你们知道美国有一个公司叫孟山都吗?生产转基因种子。那天有个老师也讲到这个问题,它把种子也变成一个知识产权,因为种子有转基因技术。我也不太懂美国怎么就立法保护它这个产权。所以,当一块地里的种子花粉飘到别的地,基因转移了,飘移了,然后也构成了偷盗。这涉及一个什么呢?涉及一个谁来制定这个游戏规则的问题。这个世界很多
领域的游戏规则,包括金融领域,到现在为止,主要以美国为主导来制定。所以,这些游戏规则本身,是有缺陷的,有倾向性的。这里面我想有错综复杂的业力。佛教讲业力。不偷盗戒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叫盗心。这个盗心是什么呢?盗心在戒律里面有
阐释,展开来讲,通俗地说,是里面有一种阴暗心,怕别人知道的心,就是不希望别人知道。但是像IT 领域的知识产权,在一个时间段,涉及到两国之间的对知识产权的理解的话,似乎我们大家并没有这个心,为什么?因为他们都知道,不存在说怕别人
知道,偷偷的,这样一个心态在里面。所以,这里面偷盗戒的那几个条件是很重要的,要有一个盗心。你在网上去看的话,你怕别人知道吗?你可以反过来观察一下你的心,这个“别人”包括身边的人,也包括产权的拥有者。观察你的心,然后你去判断。在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一个社会层面,群体性的选择,也许你个人不能做主。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进入一个共业———共同的共业。所以,在共业的牵引下,有时候个人很难例外。这就是我们生命不自在的地方。为什么在历史上有的国家集体被其他国家所奴役,我想肯定也有生命过去生的这种共业。
关于不邪淫还有一个问题,你们谈恋爱的时候拥抱亲吻,我想这没有问题,我理解这没有问题,只是你要有个界限。
营员6:感恩师父!我是学医的。学医时有些实验是不可避免的,这可怎么办啊?
明海大和尚:好的,请坐下。有一本书叫《动物解放》,希望你下来去看一下。这个问题,也是涉及到很复杂的业力。在中国的中医里面,医药基本不涉及到杀生,不过有用动物的药。那些动物的药,在中药里面比较健康的是用动物的尸体,就是死了以后,比如说蜈蚣啊,蛇皮啊。这就属于并没杀害它的生命。所以,相比较而言,中药更加地清净。西药的每一个药研发的背后,都有很多众生的生命作代价,同时我们也看到,几乎每一种西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这从佛教的因果也可以推断出。为什
么?因为这种药的研发在因上就有伤害众生的生命,在果上———在效果上,它会给我们带来最终的健康吗?真的要打问号。因此,整个西医药的体系就是拆东墙补西墙,透支我们的生命资源;有时候是把问题往未来移动,把问题移动到我们看不到的地
方,但是到了一个时候它又显露出来。西药的研发,以动物的生命为代价,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共业。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断定,地球上的疾病是不会灭绝的,因为我们消除疾病的方法本身是有缺陷的。这个有缺陷,在佛学里叫“有漏”,有漏洞。有漏的因一定只能是有漏的果,不会有无漏的果。在《动物解放》这本书里讲到,医药的研发以动物的生命为代价,背后有大量的浪费。比如说同样的一个实验,早已有人做过,因为要出成果,又重复地做,又牺牲了很多实验动物的生命,所以在动物生命的使用上有大量的浪费。而这种浪费的背后有人类的贪欲———各种贪欲,人类的无知、残忍在里面。
那么,你怎么办呢?你们在课堂上要解剖动物的尸体,是吧?如果你已经学佛了,我想,你有很多选择。对于这种选择,也许你希望师父给你一个不变的东西,按师父说的去做。但是,师父不会给你这么一个东西。你可以有很多选择的方案,比如你
可以选择不学这个专业了。那么,你的这个选择也许会让你的父母非常恼火,甚至让你退学,甚至让你找不到工作,总之有很多的后果。如果你说即使有这些后果,我也这么选择了。如果你有这种力量和勇气的话,你未来的人生会呈现一种状态。这是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得你自己判断,自己决定。它不能作为一种原则,去号召所有学西医的人都罢学,那也不可能的。那么,第二种选择是什么呢?是回避,只能是回避。在杀生、小妄语这几条戒中,也许你以小妄语的代价换得不杀生,这是一种选择。当然这种选择它是有漏洞的,不是一种完美的选择。当然,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你不得不参与,但你参与的时候由于你学习佛法,你能够为它为众生念经,念《心经》,为它祈祷。这也是一种选择。你有很多种选择。将来等到你在医学上有一些影响力以后,你应该去倡导减少用动物的生命做实验,去反对那些浪费动物生命的过度的实验。你应该倡导这些。这也是你的选择,你可以选择的。
营员7:师父,您好!针灸会杀死身体里的很多众生吗?
明海大和尚:针灸没有问题。不杀生所讲的众生,叫有情众生,用现代生物学的话说,就是有神经系统的,有情嘛。我想,其实我们的身体都是由众生构成的,我们身体里有很多虫子嘛。所以。你那个针下去,所伤害的并不是有情众生。
营员8:师父,您好!我想问一个问题,打人算不算犯戒啊?
明海大和尚:打人?你打人是一种什么心态,愤怒吗?
营员8:就是你讨厌的一个人,你不能说他的坏话,不能妄语……
明海大和尚:注意,刚才我忽略了,不妄语戒展开有四条:第一条不妄言;第二条不恶口,就是不骂人;第三条不两舌,又叫离间语,就是让两边矛盾;第四条不说下流话。不妄语是这四个部分构成的。四个部分里,当然不妄言是最主要的了。还有一个,就是不要骂人。通常我们内心愤怒的时候,会不用语言表达,直接就动手吗?你是这样的吗?还是说你先用语言表达,再动手?其实,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们是知道的。因为愤怒来的时候是有规律的。它一定是这样的规律:最初是思想层面的,然后用语言表达,发泄我们的负能量,最后感觉语言表达还不能够平息,才用手,才有行为。所以,在你有行为之前,一定是有语言表达的。你的语言表达一定不是好听的话,那你已经犯了妄语了。然后你打他。谁知道也许他是高血压患者,你打了他一下,结果他突然高血压或者心肌梗死犯了,最后他死了。他的死与你打他的一巴掌有关系啊!
营员8:但是没有想打死他啊!
明海大和尚:你是没有想打死他,但是如果有那样的因果关系,你会被牵扯进去,有那样的业缘。所以,打人在五戒里面,还真不好说到底犯了哪一条戒。但是,大家都知道打人犯法,违反伦理,因为侵犯别人的身体嘛。这个是犯法的。
营员9:法师,您好!今天听了您的讲座非常激动,也在听您回答营员问题的时候感受到了理智上的愉悦和道德情操上的提升。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您刚才讲座的时候提到一个重点:佛教五戒是自律。那天晚上,您也开示过。但是,对于五戒到底是
不是自律的问题,我还是有一些困惑。我的理解是,五戒之所以称其合理性,它的原因根源在于有一个先于五戒的因缘关系和业缘。这个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如果要是有这个东西存在的话,那么这个业缘中的关系显然是脱离于我们的理智,单独于人
类理智之外的东西。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思考和认识的基础上,承认一种无神论的立场,而这种无神论必然是否定来世和灵魂不朽的。如果否认灵魂不朽的话,也就会将这种业缘导成一种先验先后。所以如果我站在一个无神论的立场上,五戒是不是就成为一种他律了。另外,我想也可能存在一种并不是基于五戒的纯粹的道德自律,这就比如那个康德" 第二批判" 里面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的意志自律问题。五戒是不是一种基于业缘的他律的问题,请法师开示。
明海大和尚:你就是那天问一二三四五那个营员是吧?你问
得很好。你是哪个学校的?好好,你可以不回答啊。
营员9:谢谢法师。
明海大和尚:我尝试着说说。首先,有神论、无神论这个定义有点问题。请大家注意:什么叫有神论?承认万事万物有一个主宰神,有个人格的第一因,这叫有神论。不承认万事万物有一个主宰神,有个人格化的第一因,这叫无神论。从这个意义上
讲,佛教就是无神论。你觉得你自己在这里听课,是你的肉体在起作用,还是你的精神在起作用?
营员9:法师,我觉得您是在引诱一个二元论的问题,现在心理学主流不承认一种精神和肉体的对立。
明海大和尚:好,或者这样说吧,你觉得你今天的精神怎么样?
营员9:今天的精神很好,见到法师分外地开心。
明海大和尚:他说他的精神很好,说明他承认他有精神。
营员9:法师,我想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精神并不是一个
与肉体相并列的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作为我身体的一个属性。
明海大和尚:啊,就是你身体的这个属性吧。
营员9:它并不能独立于我的身体存在,它不是一个永恒的不朽的灵魂。因为我所理解的无神论就是承认灵魂有死,没有这种循环的永恒的主体。我觉得一个无神论者不存在一个轮回的立场,谢谢法师。
明海大和尚:我们知道,物理学讲物质守恒。所以,我们的肉体死了、坏了的时候,其实在物质层面,它也不是消亡,它化成灰,它也不是变成nothing。所以,就依照你说吧,你的精神是肉体的一个属性的话,当你的肉体它只是转化了存在的形式的
时候,我们起码现在可以说你的精神的属性有两种可能,也可以说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它独立于你的肉体按原来的形态一直存在;第二种可能是它跟你的肉体一样,变成nothing,你认为的变成nothing,其实现代物理学认为不是,它是能量守恒的,物质不灭的;第三个可能是它和你的肉体物质层面一样,它转化了,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了。有这三种可能,对吧?好了,那么这三种可能对于我来说,我信佛,我建立我要接受第三种。接受第三种,对我来说是很容易的,我以信建立。你要建立说你的肉体死了以后,也许你认为它变成nothing 了,然后你的肉体有一个属性叫精神,它也变成nothing 了,你要建立这一点,你是很难的。你觉得难吗?如果不难,你跟我们说一说。
营员9:法师您继续讲。
明海大和尚:我已经讲完了,我们现在要听你讲。你要建立它变成nothing 了,现在且不说你的肉体变成nothing 了,现在已经建立不了了,同意吗?因为物质不灭,它是转化它的形式,它并不是变成nothing,知道吧。
营员9:对。但是,比如我死,烧成了骨灰,然后这个骨灰埋在了树下,我的骨灰成为一个大树。但是这个我毕竟和大树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明海大和尚:但是听起来你还是承认有一个我啊。
营员9:但是那个我不是能听话的这个我啊!您可以和我对话,但您不能和大树对话啊。
明海大和尚:你还是认为它还是存在着啊,它不能够对话,但它还是存在着。
营员9:对,比如一个雕塑,当它有这个具体形式的时候……
明海大和尚:你说的就是我要论证的,它只是转化了一种形态。你想一想。好,现在我们回来讲这个戒律的问题。那么业缘呢,它其实并不是在我们生命之外,它此时此刻就在我们生命中正在进行。佛教讲相似相续,如河流一般,正在进行。所以戒
律,我们说它是他律,是建立在什么呢?是建立在它来自于释迦摩尼佛的教导。在最初也许我们并不理解它,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我们人要这样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讲它是他律。那么,当你能够了解戒律,学习它,体验到它,体验到此时此刻的当下你遵循一个行为规则给你生命带来变化的时候,业缘并不在生命之外,它就在你的这种主动性、这种对自己行为的觉悟把握下呈现出来了。所以,恰恰相反,在那个时候,业缘并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它变成跟你零距离了。在那个时候,我们说叫自律。最初你没有理解,有点距离,所以叫他律。当你完全理解了,和你零距离了,那个所谓的业缘在你手上被你掌握着,那叫自律。然后我们继续修学,如同我们刚才讲,有一些戒律涉及到你的观察,因为你发现人很多时候往往被一些无形的力量所牵
制。这种无形的力量来自于你身边的人、社会的习俗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持戒的时候,从心念上去观察身边的环境,最终在自己的取舍上,去谋得你的自由。所以,在这一点上,实际上,在心念的观察和取舍这一点上,我们说叫自觉,因为它最终变成一种心态的,心念的。当你由戒律最后生起禅定,由禅定领悟了万事万物它的因缘规律的时候,那些外在的形态不再束缚于你,然后你是遵循你内心的法则。而这个内心的法则从根本上不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说它是超越时间空间,超越社会、具体的时间时代、文化特性的,内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康德说,那就是我们内心的律则。他讲“天上的繁星,内心的律则”,儒家说良知良能。当我们生活在那里的时候,所有外在的形态已经不是我们考虑的对象,这个时候我们说,我们得到了自由。那么这个从戒律的角度讲,这是佛法修行的一个全部的过程,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从自觉到自由。所以,你看济公就是到达自由的人,他天天拿着酒瓶,啃着鸡腿。但是如果在柏林寺,我也照样迁单。迁单的意思知道吧?就是开除。我知道他是济公,我也要开除他。那么济公知道我开除他,他也会服从我开除他。还有问题吗?
营员10:我说个现实问题,因为我现在在酒店里工作,每天接触的是动物的尸体,还有酒。我想问一下师父,我自己不饮酒,但是如果我去要求我的下属兜售酒,就是用促销的形式售酒给其他的人,这算不算犯戒?还有就是在寺院里要珍惜每一滴
水。可是在酒店里看到更多的是卫生防疫站要检查,所以好多东西还没有变质就要扔掉。还有虽然我们没有亲自杀生,但是我们为客人提供的餐桌上的一些食物,是通过我们的手递上去的。这个是我现在最大的疑惑。我现在是需要选择其他的行业,还是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减少一下内心的问题?谢谢师父!
明海大和尚:如果你受五戒,让别人喝酒,不算犯戒。当然我们知道,人们喝酒喝多了也会喝醉,喝醉了也会犯很多错误。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讲,如同我建议有些信徒不要喝白酒一样,你就在你的范围内尽量劝他们不要喝白酒,给他们不容易导致醉而对身体有好处的酒。比如有的人说红酒对心脏有好处等等。这个没有问题。
第二个就是你说那些食品的浪费。我们做一件事都是遵循一个准则,一个法则。这个法则不来自于你,来自于社会、国家或者来自于酒店自身的规则,所以责任也不在你。
第三个是杀生。通过你的手给别人吃,这个没有杀生的过错。我们也有些佛教徒,他们自己吃素,当然更不杀生,但是他们家人吃肉。他们来问师父怎么办。我说,你还是要做给他们吃。虽然你不吃,但是你要做给他们吃。你做给他们吃,你不吃
肉,对于你来说这是很大的一个让步。你要跟他们说,我做了这么大的让步,也请你们做一个让步,不要让我杀生,你们去买半成品或者去买已经杀好的来,我给你们做。那么,你在酒店,你只是出于恒顺他,这个更没有错,没有问题。你不需要改变职
业。
营员11:师父,我有一个疑惑,我们吃素食,但是我们生活在食物链里面。就是如果我们大家都不吃龙虾,最后小龙虾泛滥成灾。再就是我们在爱这些小生命和爱这个地球这个大生命当中,在大爱和小爱的选择上怎么去看待这些问题。就是爱护一个
小生命和地球这个大生命之间的关系。请师父开示。
明海大和尚:主要是你那个问题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因为在食物链里面,龙虾并不是在人之后的,如果人不吃,就没有别的方法。这个问题是虚假的。龙虾不会因为人不吃它,就泛滥成灾。打个比方,就像猪,如果我们不吃它,这个地球上就会到处
都是猪吗?这个问题不存在。龙虾在它的环境里、在它的食物链里,有它的制约因素。这种因素可能是别的动物,也可能是别的环境因子。所以,如果仅仅是因为人不吃龙虾,龙虾就泛滥成灾。我不知道龙虾成灾会灾到什么程度。如果是这样的话,它的
原因,注意我说的话,它的原因一定是因为这个物种单薄了,物种的群落的制约关系被破坏了。所以,在爱地球和爱一个小生命之间没有矛盾。
营员12:医生收红包是否犯戒?还有我做菜时候,喜欢放料酒,这算犯饮酒戒吗?
明海大和尚:料酒不算,料酒实际上它蒸发了。前面说行贿受贿,对,大家分析一下,谁替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啊?
我觉得里面有偷盗的因素。行贿受贿一般的也是为谋取个人的利益。这个利益肯定不是光明正大地得到的,可能要违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所以他在这里面有偷盗,当然也会有妄语,有欺骗性的妄语。如果有时候行贿的人还用别的手段去贿赂官员,那又让别人犯邪淫罪,这里面就有很多错误了。
刚才说的是,医生收红包。按照戒律的精神来分析,我认为如果医院里面没有明令说不许收红包,医生收红包不犯任何过错。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对方要给我钱,然后我接受,我觉得不犯什么错误,同意吗,你们?但是,如果医院有规定,说不许
收患者的红包,那你要再接受这就有问题了。
好,我们讲解这部分就到这里。下面我们休息十分钟,愿意受三皈依或者五戒的同学,休息十分钟后就到普贤阁,有一个简短的仪式。如果还有些同学不受,只是想去看看你们究竟在干什么,也可以去。
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