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学里面有一个词叫依怙,皈依就是我们要在佛法僧这里 寻求一个依怙,就像一个人在避难过程中需要找到一个保护自己 生命的对象一样,在生死轮回中,我们现在决定以佛法僧三宝做 我们的保护。皈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臣服,也许我们关于人生思 考、学习、了解过很多,但最终我们臣服于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人 格和他宣讲的生命智慧以及追随他以践履生命智慧为职业的团 队,就是三宝。在做这种决定之前,你也要经过理论思考,要经 过了解。在佛经里面经常有这样的故事,有的人在佛陀那里寻求 一些问题的答案,佛陀讲了以后,对方服膺了,然后就跟佛陀讲: 我现在要皈依。佛陀就跟他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 皈依是在了解之后的选择、臣服。在皈依的含义里面,还包含了 一种连接的意思,就是把我们的生命和佛法僧三宝发生一种连接。 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灯泡,我们要跟电网连接,取得一种不枯竭 的能源,才能发亮;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滴水,它要跟大海连接才 能获得永不干涸的生命力;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棵树,它要跟森林 连接,才能获得抵抗狂风暴雨的力量;我们的生命就像一块小石 头,它要跟高山连接,才能够得到一种坚固。跟谁连接,这是我 们每一个人生命中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也许有的人说我不想跟任 何人连接,我想独立,独立的精神其实正是佛法的精神。不过, 在不借助于任何的文化传统,不借助于任何智慧体系下,绝对的 独立其实也不存在。因为从我们有记忆开始,我们就接受了来自 父母、来自于我们所置身其中的文化、教育、国家、社会的各种 价值观、知识、各种理念的影响,我们的心已经在各种文化符号、 价值观念、伦理取舍、审美趣味等等这很多东西的影响和包装下 了。所以独立何在?!因此皈依有连接的意思,当然我们也可以 把皈依理解为回归,生命是需要一个根的,我们要找到那个根, 我们要回归到那个精神家园,在那里得到力量、得到能量。这是 皈依的含义。
现在我们要把自己交给佛法僧三宝,交给这样一个智慧的体 系,那么就有必要认识一下这个智慧体系。因为在场的绝大多数 是在大学求学的同学们,所以我想从一种比较泛泛地角度给你们 介绍一下佛教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宗教这个词实际上是来自于 近现代西方社会学的概念,是一个分类法的结果。因为在我们这 个社会中,有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其中有一类我们 称为宗教,当然这一类叫宗教的概念囊括了西方基督教、天主教、 东亚的伊斯兰教,东方的佛教、道教等等。这一类被称为宗教的 历史现象、社会实体有一些共性,这个共性就是说它们都有个绝 对——绝对的圆满、绝对人格完美的绝对境界、宇宙的绝对真理 等等,然后我们是以信的方式和这个绝对的体系去发生连接。大 家知道,我们认识一个东西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要认识物理 学的话,我们要学物理学,在开始也要有信——信一些公理,但 之后就不是信了,之后是要用理论、用实验、用推理。那么宗教呢? 它最初的时候是以信作为方法,让我们接触它,接近它,走近它,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我就不详述了,这属于社会宗教学的领 域。
大家要知道,这个宗教是来自西方的概念,实际上在汉地宗 教这个词在古代就有,它的含义完全相反,宗和教是分开讲的, 这里就不多说了。现在我只是想说来自于西方的这个宗教概念, 由于他们是以西方的主流宗教得到的这个概念,所以在今天全球 化的时代,虽然西方的文化、西方的话语、西方的影响力仍然居 于地球的主流地位,但是东西方的互相交流、互相交融的趋势日 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源自于西方宗教概念中的 这个宗教,用这个词所说的佛教做一些观察。这个观察就是下面 我要跟大家介绍的佛教的一些性格。第一点,佛教是一个自觉宗 教。在这句话的背后,是它相对于西方基督教——天启宗教,天 启和自觉是一对相对待的概念。如果在这个概念的框架下来观察, 伊斯兰教也是属于天启宗教,就是外来的神通过人间的某一个人 比如耶稣来启发给人类的一些想法,所以它属于天启。佛教不然, 佛教是自觉宗教。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前是王太子,他可以继承王 位,乃至以他的福报可以统治整个印度半岛。但他放弃了世间的 生活,到森林里去修行,在六年的时间他得到各种不同的体验, 但是他仍然不满足,最终在菩提树下静坐得到了觉悟。释迦牟尼 佛是一个王太子,就是我们中间的一员,就是一个人,而且这个 人还有一点特殊,不仅仅是说他社会地位的特殊,而是说他跟我 们很多普通人一样经历过一些世俗生活的重要环节,比如说结婚 生子,然后离开家庭,进行这样一种精神生活的探索,最终找到 了答案。所以佛教是自觉的宗教,这是一个不一样。
第二个不一样,佛教是一个自力拯救的宗教。这个描述是相 比较于西方宗教是一种他力拯救,都是一种拯救。拯救的意思是 什么?意思是说我们人是有问题的,是有困难的,是需要超越需 要提升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佛教是自力,西方宗教 侧重在他力。在西方宗教的语汇里面,在他们的语言表述系统里 面,通过上帝——外在的一个绝对的力量来把我们拯救。如果还 用这个词,我们的觉悟姑且也说是拯救吧,那么佛教是自力拯救, 自力拯救的意思是所有的众生都有佛性,而且要靠每个人自己去 觉悟——自觉。当然,在佛教内部不同的派别也有侧重于自,侧 重于他——有的派别侧重于他力,比如说净土法门;有的侧重于 自力比如说禅宗。但是不管是侧重于他力的法门还是侧重于自力 的宗派,它都聚焦在说要启发我们每个人、每个众生内心本具的 那种觉悟的能力。而且在这个话语之后,还隐含着一个重要的真 理,就是说所有众生的迷失是自己迷失,而这种迷失本身它是虚 幻的,当我们认识到这种迷失的虚幻性的时候,就从迷失中觉悟 过来了。所以自迷自觉,就其迷而言是虚幻的,就其觉而言,又 何尝不虚幻呢?!超越了觉和迷,最终达到的生命的真实,是超 乎于语言表述的,超乎于概念的宗教的。我们这几天在寺院里学 习了解,有时让我们产生疑惑的就在于不同的说法,所以我们不 要被不同的说法——那些名相概念所迷惑,这个是佛教的第二个 特点,它侧重于自力拯救。
第三点,佛教是一个以智慧为主导的宗教。佛就是觉悟的意 思,觉悟的结果就是智慧,而智慧在我们觉悟之前表现在我们生 命中的就是我们的理性,就是我人的认知能力。即使我们不觉悟, 我们是个凡人,也有理性的认知能力,这就是我们觉悟的最基本 的依据、最起码的资本。我们要走上觉悟之路,这个最起码的凡夫理性的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上路的行囊,就是我们的盘缠。所以在这里每一个众生,他最普通的这种认知能力是受到尊重的,而 且我们也正是从这里出发的。所以,佛教的教法是可以问为什么, 是可以讨论、可以思考的。佛经里就有释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们 不断地讨论、不断地问为什么这样的描述,佛陀反复地说:于汝 意云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怎么看?这是个平等的态度,是个 讨论的态度。你们可以问为什么?甚至你也可以挑战佛陀的某一 结论,如果你跟佛在一起的话。当然佛有办法引导你最终到达正 确的结论。由于佛教是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所以佛教的经典比 较多,这是我们今天的人可能觉得有点遗憾的。遗憾的原因倒不 是怪佛教,遗憾的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太忙了,我们总想在几句 话、在简单的一本书里面把宇宙的真理一网打尽。太麻烦了嘛! 但是佛教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释迦牟尼佛针对不同根性的 人讨论了各种各样的修行方法和法门,所以我们的经典很多。这 个是我讲的第三点,佛教是以智慧为主导。
我们一讲到宗教,上来就是信仰,信为主导。但是在佛教这里, 信是个起点,你从信这个门进去,进去以后你要走到房间的深处 去拿到那些财宝,就要靠智慧了。全面地说,佛教有信解行证四 个层次。信是佛教跟其他宗教接近的一个特征叫信仰。不过我个 人认为,佛教所要求的我们的信仰是一个最基本的信赖、信任。 从这个门我们进去,进去以后我们要学习,我们要理解,所以有 解。在解这个层面,佛法看起来有点像哲学。这就是为什么你们 说佛法像哲学。其实,佛法跟哲学不相等,我们看着像乃是因为 佛法讨论的有些问题好像跟哲学讨论的是一样的。那么它们不一 样在哪里呢?佛法所讨论的这些问题是来自于已经到达了那里的 人——到达了、完全觉悟了的那个人,他回头来和我们讨论。打 比方说,就像一个人到达了北京,然后他又来到赵县,带着我们 往北京走。这个是佛法。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有一个人没有到达 北京,他只听说有北京,甚至往北京的方向也不是很精确,然后 他就拿一根他认为可以指引方向的土制的指南针,企图带着我们 往那边走走看,这是哲学。这样一说,哲学该不高兴了!另外我 们走的方式也不一样。在佛法里面我们走的方式是什么?戒定慧, 最核心的就是定慧,就是止观。你们这两天学的禅修,可以这么说, 那就是佛法的认识论,是佛法从赵县走到北京所要乘的交通工具。 那么哲学呢?我不知道它用什么交通工具,但是根据我的了解, 西方人的哲学好像没有禅修,他们是思辨,是将过去哲学家关于 一些问题的回答排列组合,不断地思辨推理,或者是来自于艺术 家一样的灵光乍现,这是哲学方法。这两种方法当然在我的描述 里面已经显出它的优劣来了。对不对?哲学的方法有点像骑着一 辆三轮车,而且这个三轮车车胎有时候三个轮子还不一样——方 法不一样。因为哲学这个词的词源也是智慧之学,也是要到智慧, 打比喻也是到北京那里去,但是最终到达的,我觉得它的北京和 我们的北京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这点我好像有点发言权,因为我 是哲学系毕业的,虽然我也不敢说我已经到达了哲学的北京了, 但是我相信佛法引领我们到达的,而且是在不断地到达,在路上 行走就在到达,每走一步都是到达,最后的到达它是非常真实的。 这里讲佛教的解。
第三个是行,行就是实践。佛教的行包括生活、包括特定的 宗教形式,像你们盘腿打坐呀,磕头呀,念经呀,这属于宗教的 形式。然后最重要的是你们在生活中、做人中、工作中按佛法的精神去做,这就叫行。当我们讨论佛教的解的时候,它看起来像 是哲学,当我们讨论佛法的行的时候,它看起来很像是教育,所 以也有高僧说佛法就是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身心的训练 和转化。所以佛教的宗教形式它有很深的含义,不是我们想的约 定俗成啊什么的,它不是的,它都有很妙的用处。比如说我们给 佛像顶礼,当你给佛顶礼的时候,你的内心很容易生起谦卑,谦 卑的心是柔软的、是接纳的,它能够克服我们内心的傲慢。也许 你们还会说为什么给佛上香呢?其实也不一定要上香,上花也可 以,供灯也可以。我们现在也提倡文明进香,反对过度的长香, 那会造成空气污染,在古人那里香都是很环保的。香也有很深的 含义,香在东方通常代表人的德行,一个人有德会熏周围的人。 我们说供佛,难道佛需要我们供香来闻吗?甚至有人说:我不成 佛,天天有人熏香,我受不了。其实不是那个意思,所谓的供是 让对方高兴。那你们会说佛还有不高兴的时候吗?其实这个过程 是说内心的佛要用德行的香来熏它,让它长大。当然这里还有很 多微妙的心理学、身心科学规律在里面。比如说我们打坐的时候 要盘腿,为什么非要盘腿呀?我翘着腿打坐不行吗?在我们盘腿 跏趺坐的这种姿势下,我们的身体最稳定,心也最稳定。如果你 们双跏趺两个膝盖都着地盘坐的时候,下面是一个三角形,然后 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金字塔,我们生命的能量跟宇宙的能量在金 字塔的状态是最容易保持连接的,所以它有微妙的道理。我们为 什么要把后面的垫子垫高呢?后面的垫子垫高的时候,帮助我们 的两个膝盖着地,同时把我们身体的重心前移,我们尾闾上面的 一个骨节使它不受压迫,那种状态有利于身体内在能量的运行、 前后能量的贯通,所以这里有很多的奥妙。佛法的行有很多的奥 妙,需要我们在实际中去体验。
第四,佛教是证。这一点和科学有点像,我说有点像的意思 是它们都重视实证。但是佛教与科学又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 科学的证是外证,是生命之外的证,不过那天潘校长跟我们讲课 以后,我们也知道外证也离不开内证,离不开主观因素,离不开 观察者的参与,观察者的参与可以改变被观察的粒子的状态,这 是最前沿的量子力学的发现。但是总体上来讲,科学的证是生命 之外的外证,张三科学家,李四科学家,这个科学家刚刚在家里 打他老婆,他到实验室按照这个方法去证、去观察;而另一个科 学家刚刚在家里打坐了,修养很好,他到实验室观察,基本上是 一样。那个打老婆的科学家去实验室观察,他的结果不受他打老 婆那件事情的影响,不受他个人品德的影响。所以说是外证。那 么佛法的证是什么证呢?是我们自己证,自己证自己知道,所以 禅宗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么科学的证明是他证,比如有 一个科学发现、一个科学公式,我们要公之于众让大家检验,让 科学界来接受。佛法的证呢?我学佛得到好处了,我不一定非证 明给你们看,也许你不理解不接受,但不影响我,我自己知道, 我自己知道这个烦恼是怎么回事了,是自证。假如有一天你们有 这个自证的话,你就是大富翁了。但是你不需要让大家知道说你 有多少钱财,你的精神有多富有,因为你的那个自证已经改变了 你的精神状态,它已经让你的生命发生了品质的革命,也许别人 不理解、不接受,那是他的事情,跟你没关系。这是在证这一点上, 佛教与科学的不同。
还有一点,佛法的修行,证不仅是最终的到达,其实每一步 都有证,为什么?因为你每一步都有体验啊。每一个体验就是一种自证、一种证实,不一定说我们修得很高了才有证,我们现在 开始的时候就有证。所以信解行证,四个层面的佛法,你们要全 方位地把握。有的人说佛教不是宗教是哲学,他重视了佛教的解; 有的人说佛教是宗教,它那么多的仪式,磕头烧香,——他单单 重视了佛教的信;有的人说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它是一种 教育,也对,但是他忽略了,其实佛教也有信,在我们的体验中 也有神圣感啊,甚至在我们修行中,也有来自佛菩萨的加持啊! 也许你会说那加持不是他力吗?他力是由自力来起作用的呀,有 你的努力跟它发生一种连接起作用。也许还有人跟你说:佛教是 什么,告诉你吧,不可说。有点神秘,他重视了佛教的那个证, 那个证确实是不可说、说不出来的,就像你喝了茶,什么味呀? 说不出来,你来喝吧。但是你要是特别地强调,要把这一点孤立 地抽出来,搞得很神秘、神秘主义,也不对。因为依佛法的实践 在做人、在生活中,很生活化。可以讨论,可以问为什么,离我 们很近,所以也不是那么神秘。所以这是佛教的性格,他是以智 慧为主导的,智慧把信提升,最终达到的是信和智的完美统一。 信是情感,智是理智,当信和智完美统一的时候,到处都是信, 到处都是智慧。这是佛教的另外的一个性格。
当然我们要观察佛教,在跟西方宗教的比较中,佛教其实还 有一个性格,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创立的教团——僧团并没有特别 地重视组织性,我想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智慧之所在。僧团是一种 组织,但是这种组织依照释迦牟尼佛提倡的六合精神为灵魂,如 果没有这个灵魂,就是有一个社会组织,它也不是佛教组织。组 织可以是双刃剑,它可以被用来去推展、弘扬佛法,它也可以被 用来实现个人的野心、欲望,或者被有一些人所利用。由于佛教 重视自力、重视智慧,所以它充满了民主精神、自由精神。我可 以非常诚恳非常诚实地跟大家讲,我个人认为在佛教里才有真正 的民主和自由。这种自由是对每个生命的尊重,这种自由是建 立在每一个众生自己觉悟自己本有的智慧——觉悟到你本有的智 慧,那你就自在了,自由自在。因为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都有 佛性,一切众生都平等,所以才有真正的平等。所以在团队的活 动中,在僧团里面才有真正的民主。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戒 律不是他个人说的,都是召集了僧团所有的成员,大家开会商量: 这样好吗?如果大家说不妥,以后我们就不这样了,都是这样定 的。不是佛陀说:你们必须这样,必须那样,那是上级指示,僧 团里不是上级指示,都是讨论,最后大家确定。释迦牟尼佛在这 种情况下他是一个智者,是一个组织者,是一个导师。这是讲佛 教作为一个宗教的一些个性。
下面我要简单解释一下三宝。三宝,是指佛法僧对我们非常 珍贵。佛是外来语,Buddha,他是一个觉悟的人,觉者。佛的这 个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他的觉悟是普遍的,完整的,全部 的,无上的,所以叫无上正等正觉。法,是他所觉悟的真理,法 dharma,这个字,在梵文里含义很丰富,在汉语里翻译成法,当 然汉语里法的意思也很丰富,法的意思实际上是指所有物质和精 神的存在。所有物质和精神的存在,简单地说就是存在,包括我 们所有的人。但是下面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有点接近于哲 学的思考了:这些存在它是杂乱无章呢还是遵循一种规律呢?它 遵循规律,所有这些存在是理性的存在。所以说所有存在有两个 面向,第一个,事,它是事实,第二个面向是什么呢?在这个事 实里面,它有一种规律,有一种特征,这叫理。所以所有的存在它具有两个面向,第一它是真实的,第二这个真实之中有真理。
这个真实和真理的完整统一才构成存在。这就是法。释迦牟尼 佛的生命就是体认到了这个真实事实和中间的理——规律的统一 性,他完全体证到它了,所以他的精神生命、他的生命在某一个 面向就是所有的存在,就是法,在这一点,叫法身。但是他又是 一个生命个体,经过无量劫的修行,他有自己的国土,自己的身体, 这个叫报身。然后由于体证了整个存在的规律,由这种规律他展 现出的生命是完全利他的,由利他要根据外面的因缘要显现不同 的方式,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叫化身。法身、报身、化身是佛的 三身。法身是真理的存在,报身是这个佛他的国土、他的眷属, 他自己的受用的存在;化身是他要帮助不同众生以不同方式显现 的存在。现在回到法来说,刚才说佛体证到所有的存在了,他要 帮助我们也来体证这个存在,他要讲一些方法和道理,这就是我 们通常理解的法。然后整个的存在它的那种规律性,佛把那种普 遍的规律性讲出来,这个叫真谛,又叫第一义谛。这个普遍的规 律性是超乎于言说的,佛陀仍然也把它表达出来,但是要体证它, 它是超乎于言说的。然后针对不同根性的人跟你讲不同根性的法 门,开示不同层面的规律和道理,这个叫俗谛。圣和俗,这是佛 法讲的理的两个面向。然后佛陀所讲的这些后来整理、结集、记录, 我们看到的,这是法。
第三个是僧 (Sangha),也是一个外来语,包含了构成事物各 种元素的和谐、清净、完整。它还有一个意思叫和合众。和合众 是什么呢?僧团。出家的僧团就是要和合,这种和合体现在六个 方面:身、口、意、见解,情感,利益。所以一个完美的组织应 该遵循这六种和谐,身口意思想感情利益和谐,这是佛法僧字面 的意思。
佛法僧三宝简单地讲有三个层面的理解。第一个层面是事。 比如说佛,佛是什么?释迦牟尼佛时代,释迦牟尼佛就是佛;他 讲的法是法;他下面的出家人就是僧。释迦牟尼佛去世,今天你 说佛是什么?佛像代表佛。经书代表法,师父讲的法代表法,僧 团代表僧。第二个层面:理则。假如释迦牟尼佛站在我前面,我 要皈依他,我要皈依什么呀?我是皈依释迦牟尼佛生命的品质。 这个品质有五个方面: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然后皈依法, 是皈依宇宙的规律;皈依僧,是皈依僧团体现的佛法的原则、精神, 而不是皈依那个人、皈依那个人格(假如是凡夫僧的话)。你皈 依的是他体现的精神和戒律、他的精神准则,这就是佛法僧的理。 第三个,自性。这点最重要,也就是每个众生的生命本具佛法僧, 你内心本具的佛是什么?人人皆有佛性。你的认识能力,你本具 这种认知能力、佛性,这是佛宝;宇宙的所有存在的这种规律在 你的生命中也本具,这是法;你的生命本来圆满清净和谐,并没 有矛盾,没有问题,问题是从我们心中幻现出来的。“天下本无 事,庸人自扰之”,所以这是我们自性层面的佛宝、法宝、僧宝。 我讲了三个层面,第一事相,第二理则,第三自性。我们要皈依, 目的是要回归自性三宝,在自己生命中亲证、体验到佛法僧三宝 的这种真实性。
你们选择的时候可以选择仅仅是皈依三宝,如果你仅仅选择 皈依三宝,可以说对你们的行为方式没有任何的约束,你仅仅是 个佛教徒,就是你有信仰。如果你要出国填表格,在信仰那一栏 要填佛教(Buddhist)就可以了,等一下你皈依了就是这样。皈 依也不意味着加入组织,所以不要紧张,刚才我已经讲了。也不意味着你们皈依以后,得听我的,不是这个意思,皈依以后没有 具体的行为要求,但是你们要多做好事,要把自己的毛病改过来, 不要做坏事,有这样的要求。
下面我讲一下皈依其实有几个方面的修行。第一你们要忆念 三宝。忆念的意思是什么呢?刚才我讲皈依是连接,这种连接的 建立是需要训练的,这种训练也可以观察,比如你们在生活中遇 到危险的时候第一念想的是什么?你们晚上做梦,做恶梦第一念 想的是什么?如果你想的是我的妈呀,那你还是皈依你妈妈了; 有的说我的天哪,那你是皈依天了,西方人叫 mygod,有的信徒 在西方呆久了,回来遇到很多事,也 mygod,不对,应该是 My Buddha,要纠正过来,这就是连接。要在心理忆念,忆念不能做 假,做得了假吗?做不了。比方你在路上走,突然有个车过来了, 那时候你来不及反应,不假思索:我的佛呀,那你就有三皈依了。 或者是晚上做恶梦,有人追赶你,你能想起佛,那就说明你有皈 依了,你的心建立了连接。要建立这种连接,通常我的建议是回 家以后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每天念一千遍,念一个月,这才 是三万遍,但也许很多人只念十天他就建立连接了,再遇到风险 的时候,他就能想到佛。不过我们汉地的人跟阿弥陀佛、观世音 菩萨缘特别深,所以你们也可以单念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 然后再遇到任何困难你第一个反应是观世音菩萨,是这样的反应 就可以,要建立这样一个连接,要忆念三宝。
第二要恭敬三宝。我感觉这届夏令营各位同学做得很好,特 别是我们的义工,合掌啊,低头啊,修恭敬,懂得恭敬的人有福 报。大家一定要注意恭敬这个法,因为现在科学发展,技术发达, 人类有时候狂妄,认为自己的力量很强大,其实人很脆弱,我们 每个人的生命很脆弱,所以要有恭敬心,有谦卑心。有恭敬心的 人有福,恭敬在生活中也是一种艺术,生活的艺术。《吉祥经》 中说:“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恭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所以对有德者我们要恭敬,这种恭敬要是发自内心的恭敬。在生 活中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有一种礼貌式的恭敬,“勿近愚痴人,” 那愚痴人老要往我跟前靠近怎么办?你对他永远客客气气,那也 是一种技巧——另外一个层面的恭敬。我们的意思是说:我不能 帮你,请你不要太靠近。所以要恭敬三宝,要训练恭敬心,我们 要以三宝为对境来训练,就是对着佛像、经书和师父来训练。所 以当出家人有一份责任,就是成为信徒训练恭敬心的靶子。这个 很累啊,而且据说也折福啊,天天有人对你磕头,那还得了啊! 但是谁让你出家的呢!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我们说拳击手要 训练拳头的力量,就拿一个沙袋来打,师父为了让信众有恭敬心, 他就像那个被拳击手打的沙袋一样,也许他想说:你们打轻一点, 或者说不要打我,不行,谁让你是“沙袋”呢?!所以要恭敬三宝。
第三个要供养三宝。供养三宝包括以物质、以精神的能力让 这个世间三宝炽盛(兴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按佛陀的教导去 生活。供养,前面我讲了,就是令对方欢喜,那么佛最欢喜的是 什么?佛最欢喜的不一定是我们给他吃的喝的,佛最欢喜的是我 们按他的教导去做,这是他最欢喜的,这个叫如法修行供养。为 了训练这种供养心,我们要在生活中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每每你 们要吃饭,或者得到衣服得到饮食,都可以心中默念供养佛,供 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三遍)。得到衣服,得到汽车, 得到房子,或者你们出国考试通过了,都供养佛。你们说难道佛 也要去大学留学吗?不是这个意思,供养佛的意思是把我们最好的东西先奉献给佛,这是一个训练。你们看到好的景色,拥有好 的东西都可以在内心供养,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合掌,条件不允许, 在心里默念。家里人不接受,你也不要故意作态,这是自己内心 的一个事儿,所以要训练供养。我们还要训练感恩,怎么训练呢? 你能不能把你人生路上的一切遭遇都理解为是三宝的加持,是佛 菩萨送给你的礼物,好的东西要感谢,不好的东西你也感谢,如 果不好的东西你也感谢的话,它也会转化,当然你不是为了转化 而感谢,而是发自内心地去接受它。你接受它,很多东西就会转化, 这是三皈依之后你们的修行。
下面讲五戒,其实讲五戒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因为那天净因 法师已经给你们讲了,所以我就快速地说一下。五条戒是:不杀生, 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你们可以自由地选择, 不一定要全受。你可以受一条,受两条,三条,四条都可以。那 么你不受是不是就可以犯呢?不是这个意思。你接受了以后对你 的要求要严一点。受戒很简单,等一下我问,如果你接受,你就 说能持,如果不接受,不作声就可以了。这五条戒分为两类,第 一类前面四条戒,第二类第五条戒。前面四条叫性戒,就是说这 些行为你不是佛教徒也不可以犯。第五条叫遮戒。饮酒戒在社会 层面没有什么,但是如果你喝醉了,就可能会犯错误。所以相比 较而言,不饮酒戒稍微次重要。这五条戒特别是前面四条戒的违 犯分两种,第一种是破,最严重;第二种是犯,犯也有重犯和轻犯。 因为在戒律学的系统里面,如果讲彻底麻烦了,就是破戒。当然 在佛法的系统里,你彻底麻烦也还可以忏悔。在戒律里面最严重 的那就是破戒。在戒律学里面关于杀人关于偷盗等都有严格的定 义,不是靠想象的。比如说杀人,杀人要五个条件,第一杀的是人, 人的概念是从母亲的肚子里受孕,七天以后就算,很精确。我在 西方特别问天主教的人:你们不是反对堕胎吗?你们的定义是什 么?没有定义。而佛教有,佛经里讲了我们在妈妈肚子里受孕, 第一个七天什么样子,第二个七天什么样子,第三个七天是什么 样子,跟现在的科学研究完全一样。这个人的概念从七天以后算。 第二个主观的认识:我知道他是人。这意味着这种认识有三种: 正确判断,错误判断,不定判断。正确判断:是人,我知道他是人; 错误判断:我以为是个木头呢,误杀不算。不定判断:是人啊还 是木头啊,我砍一刀再说,这叫不定判断。这是我用现在的语言 翻译。在戒律学里面叫疑,怀疑。偷东西,所对的东西也是一样, 也有正确判断,错误判断,不定判断。怀疑,这是有主的吗?可 能没人吧,算了,拿走用了。这和明明知道这东西是别人的,我 拿走了不一样。你说明明是有人,我真的是以为没有人要我拿走 了,又不一样,很微细。
现在我简单讲杀人,人,知道是人,第三个有杀心,动机, 第四个用手段,第五,结果就是人的命断了,五个条件都具备, 就构成杀人。非常严谨啊,所以我看戒律学,叹为观止!所以我 要问你们:比如说外科大夫在手术台上做手术不小心把病人治死 了,这算不算杀人?不算,因为他没有杀心。再打个比方说,你 很讨厌某一个人,你经常在屋里诅咒他死,比如你很讨厌叫张三, 你在屋里诅咒他死的时候,他在家里真的一下死了,他们家里人 后来了解到:张三死的时候,某某正好在那儿咒他死。他可不可 以把你告到法庭上去呢?不可以,因为你没有用方便,方便就是 用一种手段,刀、枪、药,都算。所以这都是很严格的。不杀生 的的情况还有要避免人工流产,另外不要用安乐死,注意安乐死也是杀生。你们衡量一下吧,人,知道是人,有没有杀心呢?也 许有人说我没有杀心,我是希望他不要再受痛苦,但是你的目的 是为了让他断命啊,这就是杀心,所以安乐死是杀人,不可取。 还有一点是要用工具,你骂人,结果那个人碰巧死了,那不算。 然后第五个就是结果,结果是当场命断,还是受伤,过一段时间 命断,那不一样。 偷盗,是别人的东西,有主的东西,有人守护的东西、财物, 你让它发生位移。你说我偷盗拿到外面扔掉也是偷;我偷盗拿到 庙里去供养给师父,也是偷。所以劫富济贫也是偷盗,富人的钱 我偷了给穷人也是偷盗。你说我没有往家拿,那也是偷盗。现在 条件下,在网络上、知识产权上的偷盗也算。包括破坏,比如有 同学的衣服很漂亮,你把它拿走是偷,把它弄脏弄坏,弄到他不 能用,这个也是偷。比如说这块地我把地界改变,这个也是偷; 水上有东西漂流着,别人的,我让它沉下去,发生位移,这也是 偷。发生位移的形式在戒律学里讲了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邪淫是指在家人和没有婚配关系的异性发生性关系,释迦牟尼佛 他有讲到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出现的性的错乱。这个是邪淫。同时 佛陀也教导,即使是有婚配关系的夫妻,如果妻子在怀孕,在给 孩子喂奶或者在生理周期,也都是要避免的。也许有的人会问: 我们要谈恋爱,拥抱一下,那算不算呢?我觉得应该不算。第四 个是妄语,妄语的重犯,就是大妄语,净因法师那天有介绍。为 了名利欺骗人那是小犯,善意的谎言不伤害别人,这叫方便妄语, 也不算犯戒。第五个是不饮酒,所有含有酒精、麻醉剂的酒品、 食品、麻醉品不要服用,这包括毒品、吗啡等等很多麻醉品。这 就是五戒的内容。现在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对我前面所讲的还 有什么疑问,现在可以提出来。
提问 1:服用药酒算不算犯错? 大和尚:戒律学中讲,如果生病,必须要用酒做药引子,这 个不算。
提问 2:皈依以后还可不可以接触、学习其他宗教? 大和尚:皈依包含了一种专注,但是我们学习和了解可以广 泛。不过,我想任何宗教你要真正了解它仅仅从书面上你是了解 不了的,要用生命去体验。所以在信仰的路上,我建议大家要专 一地走,在路头不要去过多的思考。关于不同宗教之间的高低,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建议是:不要说别人不好,也不要说别人好, 这个别人是指别的宗教。你说它不好它肯定不高兴,你说它好没 有说到点子上,也不行。所以说在一条路上坚持着走,当你最后 走到一个高度的时候,你自然知道什么是什么,所以皈依要专一。 有时候我也用一个比喻,就跟你们在学校里面有个包放在那里, 你跟一个人说,帮我看一下,我去食堂打饭,也许有的人说我多 跟几个人说帮我看着,那我的包不是更安全了吗?很有可能你的 包更不安全——这一帮人都指望着别人看着,结果都跑了,你的 包就丢了。你还不如把它交给一个人,现在是要把它交给佛法僧 看你的包,不会丢。
提问 3:破戒的后果是什么? 大和尚:破戒的后果首先是你们心理面感觉到一种负担,有 种压力感,这个是最直接的。在佛法里面,关于戒其实还有好多 内容,时间不多了,不能展开讲。我们讲了戒是一种训练,没有 哪个人一受就能做到,但是我们首要做到不杀人等这些根本的, 然后再不断地训练自己,所以持戒的过程是一个训练身心的过程,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是一个改进习气毛病的过程。这个 过程很漫长,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有时候也会犯错,没关系,犯 错在佛法里有忏悔法门。忏悔包括你去跟自己信任的师父说,这 样你心理就没压力了;包括你念经、静坐,在你的内心去观察: 我的错究竟在哪儿?等等,这都是可以忏悔净化的。不过你们不 要因为听说有忏悔的法门就故意去犯,这点佛也已经讲过,不能 这样。有一个笑话嘛,一个人到朋友家去做客,这个朋友刚好摔 了一跤,受伤了,有人送了他一种外用药,一抹马上好,非常高兴。 这个人就找朋友要了点药,回到家给妻子一个鞭子说:抽我,妻 子说:你怎么了。抽!结果被抽得遍体鳞伤,然后把药给他妻子说: 给我抹。伤很快就好了,但是有疤呀!这是《百喻经》里的故事。
提问 4:像不杀生戒,有一次下雨天看到路上有很多小蜗牛, 我就把它们捡回到草地上,但在过程中又不小心踩死了另外一只蜗牛。
大和尚:刚才不是已经讲了嘛,没有杀心构不成杀生。这是 意外,我们走路都会伤害虫蚁。
提问 6:无意中将一个物体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算偷盗吗? 大和尚:另外一个地方指的是远离所属者,假如说柏林寺一 个物品,你拿到院墙外算位移,你在院墙内,没有拿走它,还在 寺院范围内这不算。不过你讲的很对,偷盗和不妄语戒比较难持, 特别是在今天。如果你没信心等一下我问的时候你可以不回答。
提问 7:在一些特殊场合不得已要喝一两杯酒,是不是就已 经破戒了?
大和尚:是的,已经犯戒了,犯饮酒戒了。不过刚才我讲了, 饮酒这条戒属于次重要,所以如果你不持这条戒也可以,它不会 造成你人格的问题。但是你要是酗酒,喜欢饮酒,那样你会犯错 误,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们不持不饮酒戒,你们可以坚持不喝白酒。 不喝白酒喝醉的可能性就很少,这是一个;另外一个你们要知道, 所有的酒,都是地里的庄稼酿的,所以你少喝酒、不喝白酒等于 是节省了粮食,非洲很多人还在挨饿,所以这有环保的意义。据 说我们中国人每年喝的酒有一个西湖的水那么多,这得多少耕地啊?!
提问 8:您刚才说不持不饮酒戒可以持不饮白酒戒这条戒? 大和尚:注意,我要说明没有这条戒。这只是我给信徒们的 一个建议。如果你们在这里受戒,没有接受不饮酒戒这条戒的话, 你在生活中可以要求自己不喝白酒就好了,这样你不会喝醉,也 不会因为喝醉而犯错误。如果你把这条准则公开,也许你的老板、 上级领导更信任你。因为你有准则、有自我要求。所以大家不要 认为受戒就受约束,其实你有一种自我要求,你会在更广泛的范 围内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仪式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