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 以偈白佛言:“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 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治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吉祥经》是现代李荣熙居士从巴利文翻译过来的,在汉地 祈福我们要念药师灌顶真言,在南传佛教出家人为居士们祈福就念诵《吉祥经》。中国东晋有一位高僧道安大师,他研究佛经, 发现所有的佛经都有三部分构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吉祥经》虽然现代才从巴利文翻译过来,但是好像也符合这三分。 前面“如是我闻”是冠在所有佛经头里的四个字,这四个字表信, 据说释迦牟尼佛涅槃前,阿难尊者请教佛陀:您去世以后,要结集您的教法,经文前面要怎么说?佛陀说:就是如是我闻四个字。 在古代讲经,这四个字就可以讲很长时间。后面的经文是佛陀讲经的时间、地点以及因缘 , 这都属于序分。这里有必要讲一下人间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人间佛陀展现给我们的是四威仪:行走, 站立,坐和卧,半夜有两个小时吉祥卧的休息。之后他会起身, 会入禅定,观察这个世界今天有哪些众生因缘成熟,他会去帮助他们。在这之后,僧团里面集体的生活就开始了。白天,佛陀给人类说法,到了夜晚,他往往会给天神和非人说法。这是我们现代人不大容易理解的:在我们肉眼可见的范围之外,还有其他形态的众生,在佛经里叫非人,在天界的叫天人。所以在夜晚的时候, 人类的活动趋于寂静,有时候会有天神来寺院拜访佛陀,听他讲法。泰国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位高僧叫阿姜曼,大家都公认他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在他的传记中,有讲到当他证得圣果以后,每天晚上也会有天人来拜访。佛经里关于天人的描述根据他们所处的天界层次是不一样的,离我们最近的是欲界天,欲界天的天人身形高大、寿命长远,当他们来临的时候,一般会光芒遍 照。佛经里讲,人类由于生活习性、业不清净,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是臭气熏天的,在天人的眼里,我们这个地球就像一个粪坑一样,所以天人一般是不会下来的,除非极特殊的因缘。佛陀住世 或者圣者住世,他们身心已经净化了,所以在他们的范围内,天人会趋近他们。有兴趣的人可以找《阿姜曼尊者传》来看,书里面对天人有很多描述,非常有意思。这个经文的序分是佛陀应一 个天人的要求讲幸福吉祥之道。道安大师把佛经的三分做了个比喻,序分如同人的头,《吉祥经》的序分就是从“如是我闻”到“世 尊如是答言”;正宗分如同人的身体,从下面“勿近愚痴人”到“八风不动心”;然后流通分如同人的腿脚,用来走路,在《吉祥经》 来说,就是最后一个偈子,“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 得福,是为最吉祥!”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侧重来学正宗分,正宗分就是讲吉祥人生。我把它归结为吉祥人生的四要:一 . 吉祥人生的善缘 。二 . 吉 祥人生的道德实践 。三 . 吉祥人生的信仰生活。四 . 吉祥人生与 生活禅。
一 . 吉祥人生的善缘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这部经文的构成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经文最初的这两 个偈子,我把它归结为吉祥人生的善缘。所以要有一个吉祥的人 生,先从外部讲起。我曾经看到这样的几句话:环境决定我们的习惯,习惯形成我们的性格,性格形成我们的命运。(这几个动词可能不准确,我是按我的理解说的。)其实环境未必决定习惯, 因为我们人还能自主,但这也说明环境对我们的命运、对我们习 惯的养成、性格的养成很重要。因此释迦牟尼佛一点都不空谈, 他先从会影响我们人生的外部环境条件说起。佛陀所分析的两个 外部条件:第一个是人,第二个是地,修行要财、侣、法、地四 个条件,在四个条件里面,这里就占了两个。 关于人,佛陀的建议就是第一个偈子。大家想想,当我们人 生刚开始启程的时候,我们所置身的人际环境是不是相当重要啊?!如果你要出生在比尔盖茨家里的话,那就不得了了;如果你是出生在一个寒门,那就是另外一种人生。古代也有人出生在皇室,生在帝王家,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崇祯皇帝在自杀以前, 将自己的女儿杀了,杀的时候还感叹:你为什么出生在我的家里? 从这些案例我们就能感受到你最早落脚来到人间的时候,你所置身的那个第一圈的人生环境也就是你的家庭,其次逐渐地扩大, 乃至于身边的朋友、同事,这些人际的因缘它会影响我们,所以 第一个偈子告诉我们说,不要跟愚痴人打交道,多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有的同学问了:我们不是讲慈悲吗?众生平等啊!要知道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境界。如果我们的德行已经养成了, 智慧足够了,你可以接近愚痴人、改变愚痴人;如果你德行不够, 智慧不够,善缘不够,你接近愚痴人,只会被他改变,所谓“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就是为了孟子的教育,让小孩 子有一个更好的人际因缘。
大家在生活中可以体会一下,我们很多麻烦有时候是由朋友带来的。现在政府在反腐,反腐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其中有一种规律 : 一个人有问题,它会牵涉到很多人。在人际的互相联系之中, 总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互相影响的。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有时 候很多好运、很多好的机会也是由朋友提供给我们的。比如你们来柏林寺参加夏令营,可能就是因为有朋友有同学介绍才得以到这里来,这都是我们身边的缘。所以,关于缘我们老和尚有一句话:
要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要广结善缘,这是人的外 部因缘。 各位营员现在正是交朋友的年龄,年轻人嘛,当你们走上工 作岗位,有很长的时间可能也是交朋友,现在有个词叫人脉,我们身体有血脉、有气脉,然后人和人的联系叫人脉。关于交朋友, 佛陀的教导是这样的:“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 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称?物重头低,物轻则仰, 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 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谷财宝, 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也。”(《佛说孛经》)
第一种朋友叫花友,第二种朋友叫称友,第三种朋友叫山友, 第四种朋友叫地友。什么叫花友呢?鲜花盛开的时候我们把它插在头上,等它枯萎了,我们就扔掉了。这是比喻有一类朋友,当你富贵的时候,他就亲近你,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呢,他就远离你。 这大概是普遍的规律。大家都知道唐朝诗人杜甫,杜甫到长安去, 有一个时间段在京城里盛传皇上要委以他重任,所以他在长安的寓所门庭若市,天晴的时候很多人来拜访他,下雨的时候也有很 多人来拜访它。后来慢慢地好像委以重任这件事不能落实了,他发现门口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天晴的时候很少有人来,天下雨的 时候更没有人来,所以才感慨“昔雨来,今雨不来”。汉语有一 个词叫旧雨新知就是这样来的。旧雨是指朋友,是杜甫的感慨引 申出来的一个词,所以大概这是人之常情——花友。称友呢?“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这是个 比喻,称(秤)是称东西用的。你们90 后可能没见过,过去的 那种秤,如果东西重的话,另一头就低了,是比喻这类人很重视 物质利益。下面是山友,“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如果有一座金山,那上面会有 很多鸟兽,因为金的返照,大家都会沾光,所以也有这样的朋友。 据说有一位大富翁非常有钱,他荣归故里的时候,带了一卡车钞 票,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往下撒,我觉得他的这种心态是很好的, 有分享的心态,不过这个方法太值得推敲,我想这就是山友。地友呢?“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 是地友也。”有这样的一种朋友,像大地一样,他根本就不在乎你是成功还是失败,有钱还是没钱,他总是像地一样地接纳你、 承载你,这样的朋友应该是最珍贵的。所以如果让你们选择,你 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做朋友呢?(众答:地友。)其次呢?(众答: 山友。)那么怎么样才能找到地友、找到山友呢?你自己必须要是地友和山友!你对朋友要像地友、像山友,你才能感召这样的朋友。你们是不是这样想啊:我对别人最好是像花友一样,别人 对我要像地友一样?要这样想的话,你找不到地友,你只能找到花友或者找到称友。这是佛陀对于我们关于交朋友的告诫。
第二影响我们的外部环境是地。所以第二个偈子讲地。关于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中国的环境污染很严 重,生态压力很大,生物物种在急剧减少,土壤、空气、水都在 污染。在台湾,我们看不到垃圾,更看不到垃圾堆,他们的垃圾是全民每天在统一的时间解决的。大陆现在环境压力很大。佛陀告诉我们的真理叫依正不二。依就是我们的环境,山河大地,正就是人,我们的山河大地是一种什么状态与人的状态有关。这一 点不仅仅释迦牟尼佛这么认为,中国古代的儒家也一直是这么认为:天人合一嘛。所以古代一般天下有灾害,比如有地震,皇上 要“罪己诏”,等于皇上出来要向天下做检讨:是因为我德行不够, 做得不好,导致怎么样。他们认为人类的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 生活、精神生活关联着外部的环境,外部环境的状态与人的道德 生活有关系。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叫依正不二。所以这个偈子 里讲“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我们想生活在 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但那是善业积累造成的一种报,所以你出 生在哪一个国度,这是一种报。在你有生之年,你所生活的环境 会有一种什么变化那是所有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众生们共同的业 力感召的。大家都知道雾霾,在佛教里面关于雾霾、关于环境污 染,它的解释有一点超出你们的想象。你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人类 过去掠夺资源、消耗资源造成的,没错!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大 家的贪欲——我们无止境的需求、欲望膨胀造成的,但同时佛经 里又讲,环境污染与男女关系混乱有关。你们会说这怎么能关联 上呢?关联得上!其实什么叫污染啊?你应该在哪里你就在那里 这不是污染,你应该在那里你在这里——应该在水里结果你跑到 空气里这就是污染;你应该在地底下,你跑到水里,这就是污染, 东西没有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叫污染。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一 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如果他们的关系混乱,等于阴阳混乱。 阴阳混乱,物不居其位,每个事物不在自己的位置上,位置错乱, 所以这就是污染!
佛陀的开示其实并不复杂,前面讲到善缘是人和地,讲到地 应该从我们自身做起,同时大家也要懂得结地缘,每到一个地方, 特别是你们未来工作以后,在一个地方住几年,你喝那儿的水, 吃那儿的五谷,你应该给那儿的地有些回报:你要在那个大地上 留一点什么,哪怕是很微小的,比如种几棵树。中国的古人用土 地神来表达我们对大地的敬畏心,现在都没这个了。这个是吉祥 人生的善缘。
二 . 吉祥人生的道德实践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讲到吉祥人生的道德实践,这就落实到我们每个人自己身上 了。这四个偈子我把它做了一个概括:第一个偈子“多闻工艺精, 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讲职业道德;第二个“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家庭美德;第三“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社会公德;第四“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个人品德 。你们知道这四德是谁说的吗?是党中央提出来的。(众鼓掌)看来大家对党中央提出四德表示欢喜赞叹。在多年前有一个《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里面讲了我们的社会要进行道德建设,道德建设在纲要里面只提出了 三个: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后来我们的恩师净慧长老在全国政协写提案,他说这三个德都来自于个人品德,所以他认为应该加一个个人品德,后来我再看相关文件,就增加了个人品德。(众鼓掌)然后我读《吉祥经》,赫然发现:中央文件和《吉祥经》是吻合的,《吉祥经》也有四德嘛。
第一个是职业道德,“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 心,是为最吉祥!”这就是讲你们啊,你们现在就是要培养才智。多闻指学问,工艺指技能,这点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表现不一样。
也许有的人以多闻利生,你就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学问家,艺术家, 诗人;有的人以工艺利生,他可能有医术或者其他的技能。佛教有个词叫工巧明,有的人以工巧明利生。就是说我们在社会上要有利生的根本,因为你要养家糊口啊。现在我们上学要有文凭, 然后要有技能,过去是通过徒弟去跟师父学,师父带徒弟来完成, 现在我们是通过社会、学校教育来完成。我们大学毕业以后要就 业,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就业很紧张,事实上我们中国人的就业不应该紧张,为什么呢?因为大量的工作岗位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就职。问题在于我们受过教育的人不愿意去这些岗位, 愿意去的岗位人又太多了。其实那些谁都愿意去的岗位,如果大 学刚毕业去的话你未必能胜任。我个人认为大学毕业以后就业你要自己走一条路,你干嘛非走别人走的路呢?走的人多了后面的人跟你来不就成了路了?!另外在你走就业之路的时候你一定要有思想准备,要用 8 年到 10 年的时间作为积累,在佛学叫种因, 要耕耘、积累。积累什么呀?积累经验,积累你们所说的人脉, 增长见识,开阔心胸。在这个阶段不要讲报酬,不要讲得到:你给我发多少工资,多少待遇呀?不讲索取,你只讲奉献,只讲吃亏, 只讲结缘。这样有个 5 年到 8 年之后,你一定是一个非常抢手的 人才。为什么?因为任何一个单位,主管他喜欢哪类人?是喜欢 讲价钱提条件的人还是喜欢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呢?肯定是喜 欢那些只知道奉献的人。但是那些肯干的人有时候也会抱怨:你看我老实,我肯干,所有的活儿都让我干。其实不应该抱怨,你应该说:善哉,善哉。为什么?你干活的机会多,经验不就积累得多吗?干活的机会多你的才智增长的就会比别人快呀,它是这 样来的呀!你的主管为什么老把工作给你?说明他信任你,把机 会给你,你要这样想。如此一来,你就会脱颖而出。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你们要重视因,这个因就是付出,不要一就业就问价钱。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嘛:在美国有个人读了计算机的博士学位,一开始他去找工作,到公司里去,说我是计算机博士,你 给我一个相称的工作。公司的人一看他,马上把脸拉下来了:博士, 工资得很高啊,不敢怠慢。后来他改变了策略,他到一个公司去, 公司需要打字员,行,那就打字。计算机博士打字你想能打不好 吗?过一段时间,他的主管觉得这个人很特别,他不仅能打字, 有时候还能修改一些软件的错误,所以跟上面报道:这是个人才, 提拔他。比如说提拔他到了上一层,做软件编程。这个比前面就高了。过了一段时间,他的主管又报告说:我们这个软件编程员很不一般,有时候电脑硬件坏了他也会修,又提拔了。提拔了以后, 又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人不一般,有时候整个网络有问题, 他还能提出意见,最后他到达了与计算机博士相称的那个岗位。 当然这是一个故事,但它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所以这是你们年 轻朋友现在就业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严持诸禁戒”,其实我们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很多规范,规范是为了保证我们工作能做得更好。释迦牟尼佛告诫我们要有吉祥人生就要持戒。关于五戒有很多的内容,通常我们对戒 有误解,我非常赞同越南一行禅师用英文讲佛学的时候,关于戒用的一个词——training(训练),他说五戒就是五种训练。 training 这个词用得太好了,因为戒律在我们汉传佛教的翻译里面有时候翻译成学处,学处的意思是我们要学习、训练的地方,所以一行禅师用英文的 triaining 来翻译戒非常对。因为一讲戒,它给西方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禁忌,宗教的禁忌,你不能破, 破了会有人惩罚你。其实没有人要惩罚你,佛根本不会惩罚我们。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戒是对我们的身心(身口意)提出了一套训练的方法,这就包含了说你可能不会一上来就能做到,中间也许会有进有退,有偏左或者偏右,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地矫正自己的意思。这是第一点可能会有的误解。第二个误解昨天有讲,有人觉得戒限制我们自由,其实戒律是给予我们自由。什么是自由啊?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你今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明天你就会不想干什么必须干什么。谁愿意被关在一个封闭的带铁丝网的院子里不出去啊?可是犯了罪的人必须在监狱 里,不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没办法。而佛法里讲的自由它有时候跟自在一起用,自由自在,当我们的内心没有任何压力,没有心理包袱,没有关于我们过去行为的后悔,没有关于未来的焦虑和担忧,没有关于现在生活的抱怨,我们的心就是最自由、最自在的。要保证这种自由自在,我们要按戒律去生活,所以戒律是自由的保证。作为在家人,你们把五戒持好,你就会拥有一个非常自由自在的人生。
“言谈悦人心”,言谈,谈吐,我们在工作中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跟别人沟通,沟通就要言谈,所以我觉得要修习生活禅大家要修两个法门,第一个要修行说话,第二个要修行听别人说话。要修行自己说话,我们首先要养成一个习惯:当你说话的时候, 你自己要用心地听自己说话——你在讲,同时听着自己在讲。这个讲话里面文章很大,我们会发现有的善知识讲话非常流畅,他们讲述的时候,好像心里先呈现出来,只是在读一个稿子,往往这种状态是在人的注意力内观、内收,然后心智自然反应以后才 出现的,这时候身心是松弛而专注的。这个修行我们就要从自己 讲话,自己听自己讲话开始,这样你不会说错话,这个就是观世 音菩萨的法门。你听自己讲话,观自己的音;你听别人讲话,观别人的音。别人的音从他的心里来,所以你是在观别人的心,以别人的声音为媒介观别人的心。以自己的声音为媒介观自己的心, 这个修行就会让我们的言谈慢慢地进入到一种境界。我们说话从 嘴里发出,也可以从心胸里流露;可以从脑子里思维,苦思冥想 而出,也可以从智慧的心性中自然流露,这都可以通过在你讲话 的时候收视返听来训练。当然你们会说了:我听自己讲话,别人 就照顾不到了,其实我们的心就像一个灯泡,你们说灯泡的光会照一个方向吗?不会。所以你听自己讲话并不妨碍你观照周边的环境,这点你们可以在生活中训练。别人讲话的时候,用心听别 人讲话,当你听的时候,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见解。我们听别人讲话的时候,有很多不良的习惯要矫正,这些不良习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把心放空,你的内心摆好了一种姿态,当你对讲话的人有怀疑的时候,内心摆好了一种姿态;当你对讲话的人完全信任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是另外一种姿态:你认为他每句话都是对的,这是另外一种错误的姿态。你的内心没有放空,你总是用各种各样的姿态在接收别人的讲话,这就是我们听别人讲话错误的地方。所以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最容易检查我们当下的内心有没有放空,为什么?因为你接受信息啊。你说静坐的时候,心有没有放空不知道。现在你听别人讲话,你容易检查,如果你的 心足够地放空,你就能够“如是我闻”;如果你内心没有放空的话, 你就不能“如是”。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跟同事有交流,跟上下 级有交流,跟顾客有交流,这里都涉及到沟通的技巧。下面讲到家庭美德。“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 是为最吉祥”。在家人有家庭责任,首要的责任是要“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当然佛陀是以男性为例来讲法,在《善生经》 里面也有讲到女性的责任,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佛陀给在家居士在戒律中提出有要求,在家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收入用于保证父母和妻子的生活。我们有的信徒把自己的收入全部拿到寺院,他觉得他很虔诚,其实这有背佛陀的教导。如果父母妻子的生活没有 照料好,你把钱全部拿去造佛像,你以为佛会高兴吗?佛并不是说你对他好他才高兴啊,佛经里讲得很清楚:你想让我欢喜吗? 你要让众生欢喜!家里的父母妻子是跟你关系最密切的众生,你应该首先让他们欢喜。
从业就是指我们的工作,在八正道里叫正命。我们的职业, 我们赖以谋生的手段要清净,不能有杀生,不能有偷盗,不能有色情服务,不能有诈骗,那些都属于邪命。在家的生活夫妻关系是很重要的,是你难以回避的。其实在家的修行,夫妻生活是一 个重要的法门,注意:这是一个修行的法门。科学家研究,据说所谓的爱情跟我们的内分泌有关,持续的时间很短,我没记住多 少天。(有人答:三天,有人答:三年。)不管是三年还是三个 月,总之它是有期限的。爱情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个词汇,它实际上是在你的人生路上有一段生活经历,在那段经历的时候,你的内心出现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人们称为爱情。然后小说家、诗人、 艺术家就在那里大肆渲染,有时候我很怀疑,往往在爱情这个主题上过分渲染的那些人他们自己的爱情都不怎么样,所以你们不 要被这个词汇迷惑。就像说昨天打雷了,现在还打吗?不打了, 就是发生了一件事。但是你们现在对它有一种憧憬、想象,这来 自于你的心,也来自于你所受到的文学艺术的影响、社会的观念、 流俗的观念。所以我觉得夫妻生活首先要把感情做提升。我建议你们要从爱情很快地提升到恩情,所谓的恩情就是感恩:我又不能出家,一个人在世界上生活太孤单了,现在有个人来陪我,那我要感恩啊。你要感恩的东西很多,我想在家人体会得更丰富, 所以要将爱情提升到恩情,而且这种东西你要不提升它马上过期, 在三个月之内提升,否则就变味了。然后呢,夫妻之间一般有占有欲、有排他性:你是我的!要从占有变成责任,实际上夫妻是责任。你如果首先想到责任,你就不会失望,也不会绝望,如果你首先想索取,那你总是失望。而且夫妻之间有一种规律,我称之为放大规律。夫妻之间的生活就像两面镜子在一起,两面镜子 互相反射,然后会放大——如果有包容,包容会被放大;如果有猜忌,猜忌会被放大。同样,如果有感恩,感恩也会放大;如果有怨恨,怨恨也会放大,在家夫妻如果生活在放大的怨恨中,那家庭真的是牢狱之灾。也许你们会问:您怎么知道?因为我接触 的人多啊!我接待信徒多,了解他们的状态,就是这样的。但如果是感恩呢,如果总是如初见时,那家庭真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天堂,也可以成为一个修学道场,所以我们老和尚教导:家庭为道场, 就是指这个。在人生的旅途上,两个人在一起,即使一百年也是很短暂的,其实都是过客,这两个匆匆的过客走到一起,在一起走一段路。如果认识到这种无常和短暂,认识到是两个陌生人在一起走一段路,就会有感恩。
还有,夫妻之间的心是没有隐藏的,放大也因为这个原因。 你千万不要以为你有什么想法埋藏在心里她不知道,不会的,她有感应、有直觉。所以我的第三个建议是从伴侣到法侣,或者说从善眷到法眷。潘校长这次来,他私下里和我聊天,分享他的修 行,有一段我觉得有必要分享给你们。潘校长的夫人是他大学同学,潘校长年轻的时候也是学生会的主席,他在自己的自传中说: 我又谈恋爱,又当学生会主席,又学习,还打工,四样我一样不误:学生会主席做得最好,成绩最好,我的师妹人人都打算盘, 最后花落我家。后来成家以后,他跟夫人讲:我要照顾你一生一 世。这是他发的愿,他就按自己的愿去做。因为他妻子以前信天主教,他不信,但他每天开车把她送到教堂,自己在一边坐着等, 几十年如一日啊!但他自己没有信天主教,后来他信了佛,慢慢地,他太太转过来信佛了。最近几年潘校长的修行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他说我现在对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净土生起了决定的信心,但这就有一个问题了:我原来说过要照顾妻 子一生一世,我要走在她后面还好说,万一我要先走了,谁照顾她呀?后来她的妻子也信了净土法门,也念阿弥陀佛,两个人一 起念佛,于是乎两个人的愿力改了:哪个人先走哪个人就先到极乐世界等——你要先走的话,你先去那里等我 ; 我要先走,我在那里等你,我们在那里会合,所以这就是从善眷到法眷。我想潘校长的经验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当然作为在家人的生活,你要不断地提纯,把那些庸俗的慢慢地过滤掉,精神层面的、修行层面的、信仰层面的逐渐地凸显,让它成为夫妻生活的主导,这样的话伴侣就成为法侣。如果你还只是滞留在一个非常世俗非常牵扯非常沉溺的层面,那就不是法侣。
接下来讲社会公德。“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 是为最吉祥。”社会公德最重要的就是布施。我们在社会上不管是工作还是参与事业都是布施。当我们有能力有条件的时候要帮 助亲戚和朋友,要让我们在每一方面的行为都经得住考验,所以 做人是很难的,你要对父母、妻子、领导、还有你的客户如此等等都要照顾周全。人生又像是一个人下很多盘棋,还不能出错, 一个地方错了,就很麻烦,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社会属性确实是我们人的重要属性。我个人把人分成三个层面,首先是自然人,然后是社会人,第三是宇宙人。作为宇宙人来说,那就是信仰问题。关于布施,那天有讲三轮体空,布施的内容其实很丰富,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布施,不一定是财物。我们可以布施我们的知识,可以布施我们的笑脸,布施我们的心态,甚至一个安慰,一个鼓励,这叫无畏施。所以布施包括:财施,法(精神)施,无畏施。往往人们容易狭隘地理解:布施就是拿财物。其实拿钱容易, 有比拿钱更难的。比如有个地方修庙,有钱的人说拿一百万,对他来讲这个很容易,但是我们说你到庙里来搬一天砖,这就难了; 这里建养老院我拿一千万,如果你说到养老院给这些老人做卫生 洗脚洗衣服一天,这很难,所以布施每个人都可以做,但是要做 好不容易。
个人品德——“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我们老和尚认为个人品德是前面三德的基础,不管是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都是由个人品德衍生出来的。 儒家就讲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正心诚意修身在前面,治国平天下在后面。如果个人品德没有养成,就要治国平天下,你只会给天下带来乱相,带来麻烦。“邪行须禁止”, 这个邪行就是邪淫,男女关系不正常。“克己不饮酒”,因为喝 了酒以后理智容易受伤,犯别的错误,如果实在做不到,我给你的建议就是不要喝白酒。你们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不喝酒朋友会减 少,实际上你对自己有要求了,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而且特别是那些好朋友、有德行的朋友会多。“美德坚不移”,为什么佛陀告诫我们说要坚不移呢?就是因为当我们坚持某一个德行、某 一个行持的时候,最大的挑战是来自我们身边的人。你不抽烟, 他说抽一支尝尝啊,不抽就不抽!你们在这一点上要培养定力, 说不定有天他会给你其他的东西抽呢!很多吸毒的人就是因为有人劝:你尝一下,就一次,一次就把你一生给毁掉了,所以要“坚 不移”!
四德中,我们的人生道德实践是核心。明影法师上次讲课有营员提的问题非常好,他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关键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么取舍啊?在家庭、在社会、在个人、在职业上怎么取舍刚才讲了,但也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取舍的辨别能力从哪里来呀?所以道德实践最重要是在心性上是实践,一定要落实到你的心性上,心性的认知能力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这指什么 呢?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哲学家叫王阳明,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 种心理能力叫良知,又叫良心,良心的效能叫良知, 大家不要被这些词迷惑,良知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本具的佛性在道德善恶方面辨别的那种能力。这种能力跟后天的教育没关系,你本来就有, 有时候虽然没有被发现,但有些事情你做了觉得别扭,你心里觉 得不安,其实那就是良知的作用。当我们完全认识到这种良知, 我们顺乎于它去生活,那就是一个精进的生活,对你来说毫无勉 强。那么什么东西覆盖了我们的良心良知呢?这就要格物了,把 私心、私欲格掉,把它看透、观察透,最后良知良能显发。当良 知良能显发的时候,你面对各种各样的外境自然地有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就像是本能一样,而你这个本能反应都是合乎于善恶的。
到了这个时候我想是不是就到了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了呢?!所以道德实践最终我们要以信仰生活来升华它、提升它。
三 . 吉祥人生的信仰生活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大家注意这里讲的心态:恭敬心,谦卑心,知足心。知足就是在物质上要知足,如果你在物质方面不知足,就永远都很忙。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我说我们有个法会你来参加吧,他说:来不 了,要谈一笔生意。他永远是特别忙,没有知足的时候。感恩呢, 感恩是最美好的心态,据说有一个人得了癌症,他天天念:感恩, 感恩,有一天发现病好了,所以感恩这种心态有疗愈我们身心伤痛的作用。我们能够听闻佛法,是我们人生很大的福报。释迦牟 尼佛告诫我们人身难得,这种难度在佛经里有很多比喻,有一个 比喻说就像一个眼睛瞎了的乌龟在大海底下,大海上有一根木头, 木头上有一个孔,乌龟五百年出来透一下空气,当它伸头的时候 正好对准那个木头的孔,这个乌龟还是瞎眼的,可见其概率之小。 还有一个比喻说得到人身的概率就像从天上(欲界天)垂下一条 线正好穿到地球上的一个针孔里。我们现在设想从月亮上有一根线掉下来,正好柏林寺有一个人拿了一根针,这个线正好穿到针 眼里,这个概率多小啊!所以得到人身是很稀罕的。我们到妈妈 肚子里投胎,是怎么入胎的,这里面有很多奥妙,佛法里也有探讨, 有时候嫉妒和斗争在那时候就发生了。 在佛教里并不认为天道有多么优越,因为天道的生活单纯的快乐,在那种单纯的快乐中, 他们的心智会变得迟钝,当然了天人的心智再迟钝,当他表现的 时候也会比人猛利。但是天人在单纯的快乐中没有反省没有反思。 所以佛教认为修行佛法最好的方式、最好的渠道是人道,原因是 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猛利,造作善业、造作恶业都非常高效。 还有一个原因是人道的生活苦乐兼半,我们很容易接触到无常, 由无常而对人生、对生命产生反省。另外诸佛都会到人间来成佛, 我们如果遇到在人道成佛的某一尊佛陀,直接听闻他的佛法,那 我们的生命一定会发生飞跃性的提升。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沙门这个词在古印度时代不单指佛教的出家人,它泛指修道的人。大家可以想象佛陀时代的印度文化是多么繁荣,宗教有多么自由,佛经里说有 96 种外道,加上佛教应该就有 97 种宗教了。现在哪个国 家有 97 种宗教呀?没有。而且我们说到宗教有时会害怕,因为 有些宗教会给我们地球带来麻烦。但是在古代印度,各种各样的 宗教其实很多就是一些哲学、思考,有的是对生命的探索,各种 各样的修行人在森林里面做各种各样的探索,所以佛陀是生活在 那样的一个时代、那样的一个国度。不过这里讲的沙门是佛陀的正法僧团。我们要跟僧团结缘,要被僧团摄受,在这里要有一个德行、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忍耐。你们说要忍耐什么呀?你们在 柏林寺参加夏令营要忍耐天热、忍耐酷暑、忍耐简单的食物、忍 耐打坐的腿痛、忍耐师父讲的一些话你听不懂 .... 这都是忍耐。 然后可能还有一些规矩,你要见师父,师父说磕头、合掌,这是规矩,你觉得别扭、约束的慌,这都是忍耐。顺从呢,当你有谦 卑的时候,你的心就会顺从,对师父讲的话你能接受,师父讲的话落到你的心里,就像天上的雨落到田地里。如果你的心没有柔 软没有顺从的话,师父讲的话就像天上的雨落到石头上,渗不进 去。
“适时论信仰”,这里就讲到信仰了,信仰是我们人生的财富。我昨天一大早跑到邢台去,那边有一个企业家禅修班要结业, 我赶过去结业。结业时有分享,有一个学员他在国外住,他分享的时候说:我不信,我什么都不信,我不信佛,我不信基督,我不信共产主义。他可能觉得不信是一种力量的表现,其实他忽略 了,没有信仰是一种遗憾,相反有信仰是一种幸福。有信仰的人就如同继承了一笔来自于祖先的巨额遗产,你们诸位昨天在皈依 的仪式上等于继承了来自于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祖师的巨额的精神遗产、一笔财富,昨天的一个多小时你就继承了,剩下的是你怎么样去了解、掌握、管理、运用这些财富。没有信仰的人,就等于在街上卖冰棍的人——从卖冰棍开始,要做到比尔盖茨,我们希望他尽快成功,但是我们相信那也是很艰难的。我这里想说的 是在精神领域的探求上我们如果继承了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的这个 财富的话,那么下面的路就好走了,所以信仰是人生的财富。同时信仰也是文化和智慧的载体,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 很多文化和智慧是以宗教信仰为载体的,包括语言、文学、艺术、 哲学、建筑等等。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 八正道是正见、正语、正业,正思维,正命,正精进,正念,正 定。涅槃(nirvana),这个词是梵语,没有翻译,因为它的意思微妙而丰富。大概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断,熄灭一切烦恼,用汉语来翻译就是寂;第二个面向叫证,现证一切功德,在汉语翻译 成圆,圆满一切功德。所以涅槃翻译成圆寂。汉语很奇妙,简洁的两个字把它的含义就揭示出来了。所以大家不要认为涅槃是什 么都没有的,这样想就错了,涅槃是什么都有,一切都圆满,不 过是困扰我们生命的烦恼和过患像火焰一样熄灭了。我们的时间不够了,如果时间够,我要放一个视频资料给你们看。美国有一 个俱乐部叫 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三个领域的人他们每年会聚会一次,请一个人来分享他们一年的精彩收获。
2008 年有一个脑神经科学家叫 jile tayler,她在八年前经历过一次脑中风,就是左脑脑溢血,在左脑脑溢血的时候,她就体验到当 她左脑的功能被压制的时候,完全生活在右脑中,整个人与外界 浑然一体——自我感消失,时间感消失,空间感消失,人在一种幸福、大爱中,在万事万物的普遍联接中 ..... 后来,左脑间断性 恢复的时候,她把电话拨通,医院把她接走抢救过来。后来她就 跟大家分享左脑功能压制的时候她的体验,她说:我体验到了“涅 槃”。但涅槃并不是说我们单纯生活在右脑中就叫涅槃,涅槃具 备她所讲的自我感消失,与万物浑然一体,但是同时涅槃也具备 什么是什么,非常清晰。实际上涅槃是左右脑功能的完美组合, 这一点是符合东方的生命科学的。因为在东方我们认为人的左边 是阳,右边是阴,现在心脑科学发现人的左脑负责线型思维—— 分析、推理、逻辑、符号;右脑是直觉感性,所以左边是阳右边 是阴,左边是男性右边是女性,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阴阳的和合。 修行不仅仅是在心理层面、在精神层面,最终要到达那种统一性, 同时也要到达完全的统一性和完全地分别诸法相而不错失。当我 们的精神到达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心脑的功能、身体的状态, 一定也会到达这种统一性,我相信心理和生理也是统一的。
今天你们是不是有参观老和尚的舍利?(众答:是)所以, 关于修行,佛经里讲的涅槃不单纯是一个精神境界,某种程度的 精神境界一定也反应到我们的身体、反映到心脑工作的统一性上。 现在也有心理学家用仪器测量人在禅定中脑电波的规律,人在禅定中、在平静中他的脑电波跟在平时心情比较杂乱时不一样,这已经是定论了。还有一些波是对应于幸福感的,就是说一个人幸不幸福可以在脑电波上反映出来。在国外也有很多科学家,比如在美国,他们研究这个幸福的脑电波,到现在为止,据说最幸福 的人是一个喇嘛,他的脑电波是最幸福的。当然测量的时候有一 个数据范围,这个范围还是小的,要把我们在场的人拉去,说不定最幸福的人在在座的人里面也未可知,所以佛法的修行不是空谈,要落实。这是讲涅槃。
“八风不动心”,八风 :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我们的心每天都在这八种状态中变化:有利有衰,这点在股市上最明显了;毁誉就是在名利场中有人毁谤你有人赞美你,你的心动吗?在生活中有人讥讽你有人赞叹你,还有苦乐的外境的力量, 你的心动吗?这个偈子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心有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是八风不动的,它超越了二元对立。在刚才我讲的例子里面,这个脑神经科学家的亲身体验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从生理学上说有那样一种境界:可以生活在自我跟整个外界完全融 合的状态。这种境界是存在的,不过可能多数人没有体验到,很 多人在特定的时候有一些很浅的体验,比如在艺术创作这样的时候。
那天我们分享幸福体验,其实很多营员的幸福体验实际上是跟痛苦相对应的那种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真正的幸福是痛苦的时候他也感到幸福。这并不是文字游戏,这种幸福就是这里讲的八风不动,说的是我们明心见性,见到了本 来面目,见到了我们生命的真实,它超越二元对立、超越时间空间、 超越有无来去,到达那里的时候,那种幸福感和自由感。但是要 体验到这一点、要到达那里,需要经过努力。在我们努力的过程中, 我们也会不同程度地经验到相似的那种幸福。法国有一个存在主义作家叫加缪,他有一个中篇小说叫《陌生人》,它讲在二战的时候有一个地下抵抗纳粹组织的人被逮捕了,关在监狱里,要度过一个夜晚,第二天天亮将被执行死刑。小说描写这个人在那天晚上的心路历程。简单地讲,等到天快亮的时候,他到达了一种心灵的自由感。按照西方人的惯例,虽然他要被执行死刑,也要有个神父给他洗礼。当神父来的时候,这个人眼里的神父,他觉 得他们两个人换了位置——他对这个神父充满了悲悯,而自己的 生命找到了一种自由感。这个小说很深刻,当然这个自由感并不 是我说的涅槃,我说的是他的这种体验接近于一种自由感:你突 然找到了一个头绪,你可以不随它动,就是那种自由感,那种自由感就是生命的心声。
“无忧无污染”,我们的心本净,但被烦恼的乌云染污了。 修行就是体认我们本来就有的——并不需要去创造什么,去寻找 什么,你只需要不断地在自心上去发现,去印证佛陀所讲的。每一次的发现、每一次的自我验证,都会坚固你的信心,也会提升你的幸福的指数。所以并不是说你要熬啊,很苦啊,熬到最后有幸福了,不是的,是每一步都有幸福。关于烦恼,佛教有非常细腻的描述,这里不展开说。我们的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 慢、疑、不正见,这六种根本烦恼还有眷属——二十种随烦恼, 这个在佛教的唯识宗有讲,有一本书叫《百法明门论》,你们可 以去找一本讲解来看,里面描述了我们人的各种善恶的心理现象。 佛教把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能力区分开,但是我们通常会犯一种错误,什么错误?我们把心理现象认为是我,而心理现象是不断 地在发生变化的。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 这个偈子就是流通分。
总结:吉祥经与生活禅
最后做一个总结,吉祥经讲的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是道德实践,然后当我们到达信仰的时候,我们就要自净其意。 这个自净其意非常有意思,是自净,别人不能代替,佛都不能代 替我们来净化,如果佛能够代替,我们现在都是佛了,所以这个工作必须我们自己做。前面讲我们的心本净啊,本净是要我们在修行中去体认的,现在我们说本净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知识、一 个思维的认知,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体认心性本净,发现、 体认心性本净就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佛教信仰全部实践的核心就在这里。所以两个方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的目的最终要归结到心性的认知、心性的认识——“自 净其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诸恶莫作还是众善奉行,止恶行善就是我们的生活,而心性的认知就是禅。在道德实践中我们要修福,在心性的认识中我们要修慧,佛法所讲的两个核心题目就是慈悲和智慧,所以我们老和尚概括叫“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觉悟人生是智慧,奉献人生是慈悲;觉悟人生是修慧,奉献人生是修福;觉悟人生是禅,奉献人生是生活。当然我们是姑且这么看, 不能绝对,因为奉献中也有觉悟,觉悟中也有奉献。觉悟人生是要我们在自己的心性认知上不断地提升,最终认识到那个八风不动的本具的佛性;而奉献人生(道德实践)呢,是我们在生活中 恪尽职责,素位而行,你是什么就做什么,就在你的位置上去做, 这就符合了诸佛的教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把这两个方面完美地统一起来就是吉祥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