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师父,您是在什么因缘下出家的?我感觉在营员中看破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放下的人很少。我想这是需要很大毅力的,所以我特别想知道您当年怎样下了那么大的决心?
明杰法师:很多营员在夏令营中面对出家人都会问这样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不太回答,因为出家利益无数,从很多记录佛陀生平的经典里,我们都能看到佛陀是怎样出家的;从历代祖师的传记中,也可以知道他们是怎么出家的。这些故事,我们可能看了无数遍,但只是把它当作故事来读,并没有联系到自己身上。我不愿意做一个只讲故事的人,因为这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如果我讲后你出家了,那我就会觉得很有价值。
从我个人来讲,我很小就出家了,不像你们各位营员先读了大学本科,硕士。那个时候,我受到家庭的影响。家里有人学佛,我就认识了一些法师,包括我们将会见到的妙华法师。今天见到他的时候,我给他顶礼,为什么呢?因为是他介绍我出家的,有这样一份恩情在。我是一个很少有疑问的人。当时接触到妙华法师,读到佛教的经典,感到特别亲切,真的就像“如是我闻”一样。而我的父亲那时也常提出要送我出家,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当时虽然是一个小孩子,总还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应该在我。可是几年以后形势发生逆转,变成我主动要求找一个师父出家。之所以会有这些情况发生,现在回想起来,有可能是因为我在过去不知哪一个时空之下跟老和尚结了缘。其实当时要出家的话,择师有很多选择,比如我以前就见过的明哲老和尚,还有我的皈依师——北京灵光寺的海圆老和尚,以及其他一些知名的法师。但恰恰就在这样的因缘下,妙华法师为我指向了柏林禅寺。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就是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带着我往前走。
十七年前的柏林寺跟现在很不一样。我当时到寺的时候,柏林寺还在恢复建设之中。第一届夏令营是在棚子里举行的,在塑料棚里讲课、吃饭。我出家的时候,斋堂还是非常小的。我清楚地记得,来寺院里第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是往云水楼搬床板。那时候云水楼刚刚建好,只有第二层可以使用,办夏令营需要准备很多物品。那时我16岁,寺院缺少人手,我们就跟明基法师、明憨法师一样当壮劳力,搬运这些东西。那可能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干活干得满身大汗,衣服都湿透了。之后又帮营员们准备床单、枕头、被子、暖瓶等等。那个时期的生活,现在想来是特别快乐的。那时的柏林寺规模没有这么大,寺院僧团的人数也比较少,大家彼此都非常熟悉、非常亲近。任何事情、任何劳动都是一起来做。连老和尚也要扛木板,那时他都六十多岁的年纪了,刨土、种树许多这样的工作都是老和尚和大家一起做,每个人都非常地投入。后来,我又在斋堂里行堂。跟我们同时来寺院出家做行者的,有的因为各自的原因或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就离开了,但是我们一直坚持下来。而且当时因为我们年岁小,还特意延长了接受考验的时间,我是来到寺院半年以后才正式剃度的。老和尚大概是怕我们只是来寺院玩一玩,玩儿够了、呆腻了,就走了;他没想到,我们始终没走。
你刚才讲的放下,我是这样体会的,其实我并没有完全放下,还在学习放下的过程中。其实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有很多很多放不下的东西。我们很可能在不同的时空都曾抓住这些东西不放。学佛的过程就是慢慢学习不要抓了,把抓起来的东西彻底放下。我们对佛教的认知常会有某种戏剧化,认为突然会在一个时间空间,产生一个念头,头发就剃了,就出家了,就跟一个很熟知的世界完全隔绝了。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出家以后,也还是在做许许多多的工作。这些工作做得也许并不比社会上的老师少,而且是全心地投入。我们看到明海大和尚,再去想想老和尚,他们每天很多时间都不属于自己,他们要去满足许多人对他们的要求。当然一般不是物质方面的,而是精神层面的一些要求。有的人甚至跟老和尚见一面、照个相就很欢喜,好像获得一种力量。有的人遇到问题就需要和大和尚来聊一聊,请大和尚解答一下。所以他们很多时间是奉献给别人的。
老和尚提倡“生活禅”,日常生活一切的待人接物对他来讲都是修行。讲一个具体的例子,那个时候我给老和尚做侍者。学佛有一段时间的人都知道,我们经常给佛菩萨上供,供水果,上香等等。有一天,在问禅寮里,我把苹果装在盘子里,准备供在佛前。老和尚当时看到了就讲:第一个苹果外面的包装纸还在,第二个苹果没有洗,你怎么就供给佛菩萨?实际上,平常生活中往往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从根本来讲,我们内心就认为佛菩萨不会吃供果,所以没必要把外包装去掉,也没必要洗一下,直接供就好了。于是供佛就成了一种形式。可是老和尚讲,你要像自己吃一样,先把它洗得很干净,擦干,然后摆整齐,再供佛菩萨。你们看,从供几个水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让我们深深地体会什么叫修行。老和尚讲的“生活禅”就体现在这些很细微的地方。供佛本应出自恭敬心、供养心。没有洗过的水果,自己会吃吗?自己不会吃的东西拿来供佛,还觉得这样就算供佛了。那个时候老和尚经常通过这样一些细节教我们,让我们觉得即使是一件世间的小事儿,只要给它一个佛法的精神,给它一个佛法的意义,它就变成了修行。比如老和尚经常教我们怎样拜佛,怎样给人倒水、端茶等。这就说明,“生活禅”是落实在生活中的。
虽然很遗憾你们没有机会见到老和尚,可是我们有很多老和尚的书和影像资料,你们可以试着从这些资料去了解老和尚,体会“生活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