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 > 历届演讲集 > 第廿届演讲集锦 > 我的学佛经验(分组茶会)明影法师组(节选)


我的学佛经验(分组茶会)

明影法师组(节选)

明影法师:请大家喝茶。我先谈谈自己的学佛经历。我学佛20多年了,从1993年的下半年开始,基本上是全身心地学习佛法,之前也有一个不断接触的过程。89年的秋天,一参加工作我就接触到了佛教,在北京八大处灵光寺的地摊上发现了《禅》杂志,后来又读到弘一大师的传记和蔡志忠关于禅宗故事的漫画,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不断地学习、思考,93年的秋天,读了《法华经》以后,就明确地建立了学佛修行的人生目标。

回顾这些年的学修经历,我想与各位分享五点经验。首先,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我是1994年农历的二月十六在北京广济寺见到老和尚的,第一次见面,关于修行的一些基本误解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消失了,其实师父当时也没有说太多话,我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今生最重要的善知识。从那儿以后,就尽最大努力争取机会去接近师父,这中间的感受和启发是很奇妙的。许多加持也是非常具体的,比如说师父交给你做一件事情,你去做了也就成长了;有时是交给你一堆难题,让你去面对,成长得会很快;其中也有些奇妙的经验,比如说平时我把主要精力放在读原典上了,并没有认真看师父的书,有些启发就在梦中实现了,有了这些启发,再来看师父的著作,往往会非常一致。现在回忆起来,师父对自己的影响是很深刻的,这个影响到底有多深还要在今后的岁月中去体会。主要的收获之一就是把修行拉回到了现实当中来,因为年轻人学禅往往都很仰慕唐宋年间大禅师的生活,没想过会天天搞活动,过比老板们还忙的出家生活。亲近善知识就要听善知识的教化,因为我性格比较随和,师父说的大多都会接受,这些年一路走来,自己的修行生活也就变得越来越现实和真实了,这正是生活禅的修行特色。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也并没有放弃,这是一个理想和生活不断趋近的过程。尤其是师父圆寂了以后,更能感受到这种影响的深刻。

其二,僧团是极重要的,我讲的僧团是广义的,是一个善知识的团体,大家一起修行。比如在柏林寺,同参道友们经常互相交流,还有许多居士大德,在一个善友的群体中养育道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切法因缘生,我们善根的增长是需要环境和条件的,比如自己身上有很多缺点,经常能有人坦诚地提醒你,或者有人主动地推荐一本好书。经常有人把他们认为最好的书(当然并不全是佛法的,也有社会上流行的比较重要的书)推荐给我看,这都是善知识啊,所以,亲近善友,依止僧团这是很重要的。

其三、我自己学修的一条主线就是在正见上坚定而持续地用心。在见师父之前是如此,见师父之后也是如此,就是把自己的精力最大限度地用在原经原论的研读和体会上。我的一个经验就是尽量读原典,而且要读最重要的原典,把最重要的原典读懂了,就可以触类旁通。到现在为止我一直在这样努力,我想大概我这一生都不会离开对经典的依止。

其四,要学修结合。作为一个学禅的人,坐禅很重要,持戒很重要,无条件地为集体服务很重要,这些都是很实在的修行实践,是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完成的修行功课。

最后,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个时代的修行人一定要全面地学习,不宜追求速成,我们并不是已经具备了很好的修行基础,几句话、一个法门我们就能很快觉悟,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显然不是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学修来丰富自己,来全面养育自己的菩提心。

我就先和大家分享这几点,下面我们请戒毓法师来谈一下。

戒毓法师:明影师慈悲,班老师慈悲:今年是我出家二十周年,让我与大众分享一点学佛的经验。别的没有,在此分享两点,善知识对我们修学的帮助与发心承担事情的功德。

第一,我觉得学佛善知识非常重要。就是我们一切的成就归根来讲都是善知识给予的。这一点,请允许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人生当中其他方面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这二十年积累下来的我的这些老师们是我最大的收获,所以二十年来也没有离开过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包括剃度师父,后来的净慧长老等。我们人生的善知识当中,不单是一个善知识,到后来应该是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好事是善知识,坏事也是我们的善知识,都是我们的一种经历,别人的经历也是我们的经历,好的经历,坏的经历也是经验。一个严格的老师会给我们最大的帮助,尤其我们的根本上师如果能把我们的习气毛病问题指出来的话,这种善知识对我们太重要了。还好,这一路上,对我来说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学佛,都是师长们在成就我的。所以昨天明海大和尚说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儿,我说人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是能和自己的老师师长们在一起那一刹静静地品一杯茶,那一刻是人生最最幸福的。我是河北佛学院第一届的学生,98年就到柏林寺来挂单了。当年明海大和尚给我们佛学院学生讲《梁高僧传》,《古代汉语》,现在还经常拿出以前的课本翻翻,重温那时候在佛学院修学的一种感受。净慧长老给我们讲《童蒙止观》、《宗教政策》(现在佛教发展过程中,政策也要学习),还有昨天晚上坐在这儿的黄明尧老师也是我们佛学院第一届的老师,他给我们讲《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西方哲学史》。我们的净慧长老走了,昨天晚上我和其他老师在一起品茶,一生当中,老师能和我们在一起当然最好,但是如果我们能忆念我们的善知识的话,也会得到善知识的加持,这加持就是刚才眀影法师讲的,我们所有的成长都是善知识给予的一种加持。

第二,我觉得现代人学佛最最缺乏的一点就是发心。发心不但是对自己的事情发心,还有对别人的事情发心。所以我出家二十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佛学院,从初级佛学院到高级佛学院到后来没有佛学院可读,但我继续待在佛学院。可能在座的同学会觉得可笑,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剃度师父是非常慈悲的,按现在的这种教育体制的话,我可能没有办法继续学习了。当我不愿意在课堂读书的时候,就去干活。出家人要培福报,我师父说在庙里面你不能白白混,也要干活去,所以我一切的生活阅历,刚出家的时候小孩子什么都不懂,现在很多事情比如电工啊,修水管啊都能做,都是在寺庙里学的。因为我不愿意在学堂里面那么死板,我们不会做的事情,只要我们愿力发心去承担去做的话,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的智慧就开始成长了,所以我想学佛发心是很重要的。我们学佛不见得天天在书本上在教室里面,而是我们要有什么发心,看到哪一件事没有人做,我们能做,就老老实实地实实在在地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当你把这件事情做好了,你的佛也成了。你们的智慧、你们的经验已经具足了。我们不要想成佛是高高在上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让你学佛,阶段阶段地“成佛”当中,慢慢慢慢就能积累很多很多的经验,尤其在做事当中,能学到很多的智慧。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一直保持这种心态,能做的事情尽量做。也许过去做事,我这个人爱发牢骚,有情绪,因为我在佛学院有时候干很多苦力活,好活儿坏活儿都要干,这过程中人难免会有情绪,到后来发现这个情绪不对,因为每件事情都是我们学佛的门,人有贫贱啊富贵啊,或者福德不具足,当我们愿意发心去承担做事情的时候,是我们最好的培福的机会。一生当中从外在看都是不公平不平等待遇,最最难的事让他来完成,就像……?包括建庙,他的寺庙都是在山里面,我们讲人间天堂怎么建起来的不敢想象,在贫瘠的地方把寺院建的富丽堂皇,这就是发愿的福德因缘。我讲的不是经验,也许我们人生当中讲辉煌的话就是在做事当中,所以我们读书毕业出来之后不见得好事理所当然都会到你头上,这个不是理所当然的,恰恰很多事不是很容易完成,我们去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去创造辉煌,当福德因缘具足的时候就圆满成佛了。

这二十年都是在做事当中,包括老和尚当年在茶馆说:你来帮忙带禅修吧。虽然我在佛学院讲禅宗的课,那是理论上的,但是在茶馆带禅修,在三年带禅修的过程中,从实践中感受,一点点的积累,一点点的收获,三年来无怨无悔的,我很愿意去做这样的事儿,这是我一点点心得。在座的同学都很了不起,如果愿意付出愿意奉献,再真的无怨无悔地去奉献、去付出的时候,那么入佛不可思议的境界也真的开始了……

我推荐印绍长老尼……

印绍法师:不敢当,我觉得应该请这组的组长先来说。

营员1:我是大三开始接触佛法,到现在算来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上大四的时候我的表哥意外死亡,那时无常在我的认知中第一次有了实感。我一直对人从何处来、我是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特别感兴趣,除了佛经原典,像龙树菩萨、智者大师的一些论著我也看过一些,南怀瑾先生、倓虚大师,净空法师的著作我也涉猎一些,我觉得理论上可能有了一点点认识,如果想深入佛教的话我觉得就应该像眀影法师说的直接去接触原典,接触真正的修行人。我的家庭中没有真正信仰佛教的人,据我了解这次我们很多营员条件比我好,都生于正信之家,而且很早就皈依了,我希望这些朋友一定要珍惜这种因缘。修证上有六度万行,这四年来学习佛法没有找到合适的团体,自己学习要困难得多。这次来柏林禅寺度过七天寺院的修行生活,有这样的机会来验证自己对佛学的见地,而且有机会向善知识各位法师居士菩萨请教修行,结识各位营员善友我觉得法喜充满。然后我想请问眀影法师佛经上说优波离尊者为佛剃头的时候,就能入定境,为什么我自己调身、调息、调心依然入不了定境?

明影法师:你这个问题很现实,因为很多人都这样想,我们看祖师的故事,很快就开悟了、证果了,可是我们自己搞了很多年为什么还遥遥无期?佛法的流传有正法、像法、末法的衰变过程,这是很现实的。佛陀预言由于众生的善根逐渐淡薄,每五百年会有一个较大的退变,第一个五百年是道果坚固时期,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坚固时期,第三个五百年是多闻坚固时期,第四个五百年是塔院坚固时期,第五个五百年是斗争坚固的时期,佛陀已经入灭两千五百多年了,佛教传入中国也两千多年了,现在早就是斗争坚固的末法时期了,包括我们大家在内的当代人的善根基础距离能够悟道的条件是有很大距离的。人类一方面在技术和物质上飞速地发展;另一方面,人类的道德素质和精、气、神等生命品质事实上却在迅速地退步。佛陀时代的修道者与生俱来的戒定慧基础是非常圆满的,心地单纯,欲念淡薄,道德素质非常全面。比如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两个都出生在很富有的家庭,从小就很出色,少年时就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他们想不到要去追逐财、色、名、利,很年轻的时候两个人看戏看了一半,就决定出家修道。出家以后,一直严格持戒,学通了各种智慧,后来才有舍利弗路遇马胜比丘,一闻缘起的法义就证入初果的经典案例,事实上他内心早就准备好了。而现在的我们呢,基础的戒行、身心的调柔、教理基础、禅定基础都还远不成熟。

现代人理性发达,只要肯用心,在思维层面一生读懂《心经》和《金刚经》应该没有问题,但如果戒、定的基础不具备,也难以产生解构我执的智慧力量。在修行的过程中,五根的平衡进步非常重要,五根是信根(对法的信心)、精进根(勤于断恶修善的戒行)、念根(对于自己身心的观照力)、定根(能持续观照的专注力)、慧根(对于四圣谛、十二因缘、大乘的般若和缘起等核心智慧的准确认识)。这五个方面的道心品质在慧根的主导下不断地趋向成熟,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种智慧的力量将会越来越强大,与无明和我执的力量互相作用,当两者的力量对比开始逆转的时候,终会有一天,无数生以来形成的强大的自我中心的惯性会突然瓦解。我们所知道的历代祖师们悟道的案例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我上午讲到的忏摩长老尼,她有一世是舍利弗的妻子,是佛陀的儿媳妇,佛陀是国王,舍利弗是王子,后来佛陀出家,把王位让给舍利弗,所以这种善根因缘是多生多劫在一起精进修行不断累积起来的,成长到了一定阶段,就跟着佛陀一起来人间建立佛法。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是处在信心位的修行阶段,要通过常年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一点一滴地培育菩提种子,不能着急,不能简单地希望禅定现前或者圣果成就。好,你来推荐下一个人。

营员1:那就请印绍法师来吧。

印绍法师:我觉得这个时间应该多留一点给你们,我想听你们的。你们来参加夏令营有什么感想,我们要思考办夏令营的意义在哪儿?

营员2:我学佛到现在已经三年了,第一年的时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让我知道因果是真实存在的。我在大学本科期间谈过一个女朋友,我比她小一届,最初我们约定俩人一块儿考研,那时候其实我各方面都挺幼稚的,在她考研最关键的时候,我觉得没有尽到作为一个男朋友的责任,帮助她复习啊,料理一些事情啊这些都没做好,她那时候心里压力大也很紧张,所以经常跟我吵架,我们之前关系是很好的,但那段时间很不愉快。种种原因吧,她第一年考研失败了,决定第二年再考。这一年相比较来说比前一年要成熟一些了,她好像好一些了,但我们两个人好像角色互换了,因为女朋友去年的情形好像轮到我身上了,那时我特别苦恼,就去请教我比较崇拜的一个学佛的学长,他说:你这就是佛家所讲的因果吧,你现在要消除业障,我建议你去看看《地藏经》吧。后来我就拿回《地藏经》来读,在读的过程中,就非常佩服地藏菩萨那种广大的愿力和慈悲心,非常崇拜地藏王菩萨。那段时间巧了,在学校图书馆我读书的地方,原来那个地方很少有人去,但是我去的时候,有人在墙上贴上了地藏王菩萨的画像,正好是在我读《地藏经》的地方,反正觉得这个事情挺巧合的,好像有点安排的性质。所以第一点就是信因果;第二个体会就是相信佛经和咒语的力量。大概在读《地藏经》开始大概三月的时候,连着三个晚上做梦,梦到一些不是很好的现象,有一个浓妆艳抹的女子,反正就是那种不好的感觉,连着三个晚上都梦到她,到第三个晚上还幻化成平常给我讲善知识的那个学长的模样,我就跟那位学长说了,他说你梦到这种情形可能就是你的冤亲债主知道你在学佛了,干扰你,那你读《楞严经》,持诵楞严咒吧,之后我就每天坚持诵楞严咒,说来也怪,当我诵楞严咒的时候,晚上就不做梦了,坚持诵楞严咒,感觉每天精力都很旺盛,学习也能非常专注,我是学法学的,那年我的司法考试和研究生考试都通过了。所以我相信经咒的力量是真实不虚的,同时我也在看别的经书。第三点就是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在人格、做事和生活上的一些缺陷,我觉得有可能咱们有时候懂得一些道理,就像眀影法师今天上午说的,说到不一定能做到,做到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咱们以后最重要的是执行四个字:知行合一,让学到的佛的道理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有营员问:你的女朋友还在吗?)

营员2:当然在,但是我们分手了。今天明影法师不是说嘛,我们一直在变,我们体内的细胞最长只能存活八年的时间,每个人都会发现每隔一段时间自己的思想、性格都会改变,我觉得我们是在不断地爬坡的过程中,阅历啊各方面会不断地成熟,所以我们需要改变,需要接触不同的人,需要面对更新的生活。我的前女友现在性格也成熟了很多,也找到了一个新的男朋友。我现在就是想把自己打造地成熟一点……

营员3:我很幸运,因为父母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很小的时候就皈依了。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见师父有机会接触到善知识。小的时候我父亲给我看了很多这方面的动画片,所以对我来讲,佛教是我从来没有质疑过的事情,它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理,它就是这个世界运作的规律,当我有烦恼痛苦的时候都可以去用它来解决。因为受父母的影响,我小的时候也会去打坐啊、诵经啊,而到了初中以后,由于现在体制的教育,有的时候也会排斥佛教,不是说我不喜欢它了、讨厌它了,只是不会再去打坐,也不会再去诵经,这样从初中到高中就懈怠了,后来就上了大学。这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生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要自己解决……有时候会很痛苦,觉得找不到人生的目的,就觉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人的生命很短暂……只有利他的时候,你生命的价值无限放大的时候,才会觉得有意义。这次来参加夏令营觉得,原来佛教说的是那么有道理,长了太多的知识了,我想就像明影法师说的其实我们要学修兼行,所以我觉得以后还是要坐禅、念经,另外我觉得大家来参加这次活动都是很有佛缘的人,我还有个问题想请教师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戒毓法师: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有一句话叫“六根清净方为道。”,六根清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很深入地修行的功夫。这句话出自《金刚经》里面。《金刚经》我们现在都在读,其中每句话都是指导止观的修学,是很重要的修行见地依据。因为我们没有在止观当中,读经是读经,但经典和我们修行结合不起来。这句话是非常深的法门,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六祖大师也是明白这句话以后,顿悟了,他老老实实地去实践。这句话是很深的,所以夏令营结束后如果在北京的营员,可以参加赵州茶馆的禅修活动,或者去寺院参加打七,把这句话在止观当中运用,从静坐中训练止观以后,在生活当中才能慢慢运用起来。那时候才能六根慢慢清净。不然我们都是六根不净,这句话是非常到位的修行的一句话。光听这么讲,也许体会不到,六根六尘啊,眼耳鼻舌身意啊,色声香味触法啊,根尘接触不起分别啊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听懂这句话如何保任,如何保持那种状态是非常难的。你问得很好,但是要真正要领悟佛法的道理,《心经》、《金刚经》都是很深的止观功夫,比如:《心经》里的“照见五蕴皆空”,如何照见?真的空了没有?照到了没有?这些不是概念,包括《金刚经》是要修行实践的,如果没有止观的话,我们很难和佛法链接,所以止观实践是佛法修行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要真正感受佛法内在力量的话就要实修。

明影法师: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再补充一下。《金刚经》大家都在读,都希望达到无住生心的境界,但是怎么才能达到那个境界?或者说对这样一个境界的追求我们大概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当然参禅可以用一个方法用一个公案一路参下去,这是从功夫的角度讲,但把道理先弄通,然后有条不紊地去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是我们现代人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案。六祖大师是依《金刚经》开悟的,真正实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在《坛经》中把他的境界分成了三个方面来表达,“无念、无相、无住,”因此,我有意把六祖大师的智慧分成三个层次来讲,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什么叫无念呢?先在思想上真正实现超越,就是先建立对佛法的正确认识,对这个认识又不执著,用正确的认识解构我们已有的错误认识,然后最终实现对理性思维的超越,超越了以后会是什么状态呢?当我们在理性上超越了以后,人会自然地生活在当下,不会再纠结过去,也不会再担心未来,再忙也只是身忙,心不会再忙,每天都会精力充沛,充满活力,这就是破本参,即禅宗的初关。此时还会有身体的执著,贪嗔痴慢疑还可能会很浓厚,接下来是深入转化欲念和烦恼习气的阶段,最终会超越身体的界限,超越这个世界的局限,就是不再受形式和现象的束缚,这是“无相”的境界。这时还会有对“无相”境界的执著,还不是无住生心,要能够再把这个放下,那才是“无住”的境界——不住有相,不住无相。那是难以想象的,经论中称其为不思议解脱境界。

我觉得第一步要先做到“无念”,先把这个思维心超越了,通过不断地学习教理,不断地在禅修当中体会,在生活中落实。我们要把比较难的经论:如《楞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中论》等,把这些重要的经论读懂,按照古人的注疏,做到融会贯通,然后不再执著于读懂的,把理解了的当作功夫来用,修行就会渐入佳境。当用功很纯熟的时候,方法与见解基本统一了,而且能经常处在自然而然的用功状态,那就快有机会了。我想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不是说我现在已经有这些经验了,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看了大量的古人修道的经历总结出来的。

印绍法师:那我就说一说我的体会啊。我出家不是出于家庭的信仰,好像就是自然的,我从小不吃肉食,自然而然被出家法师知道了,就把我带到佛门了,可以说稀里糊涂地就进去了。到了寺院以后,师父就问:寺院好不好?我说好。他们说三皈五戒菩萨戒都受了吧。就这样子,后来说出家受戒,本来没轮到我,人家说赶上了你就去吧,所以我想就是因缘吧。后来到北京,第一个见到的是净慧长老,在广济寺小院,他给我们做饭吃,当时我们什么都不会做,老和尚说:不用着急,我教你们。老和尚就开始下厨房做这做那,他说没有学不会的事儿,只要你学就能学会。后来我们就学着老和尚的样子去做,老和尚还告诉你哪个地方错了,哪个地方不好,你该怎么去做,怎么去改变。当年很多的事情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后来赵朴老请老和尚到河北来恢复佛教的祖庭,当时老和尚还主编《法音》杂志,老和尚说:人手不够,我到河北就像沙漠栽树一样,很艰难的。于是就让我们来柏林寺帮着跑跑腿。那时候柏林不是现在这样儿,草都有一米多高,有几间房子,你们可能看到过那些图片。这样通过追随老和尚,我的人生观也一步一步趋向正确的方向了。老和尚跟我们说:做事只要用心,处处就都能够随缘自在。说是这么说,但不容易体会。后来在僧团里待着,虽然出家了,但是也是凡夫,互相摩擦的时候也会有,我记得我有一个同学,她就经常看我不顺眼,老挑我的毛病,我想你挑我的,我就不会挑你的吗?可是后来再转念一想:这不成了敌对了吗?学佛不是这个目标啊,后来她一说我的缺点,我就赞叹她,我一赞叹时间长了她就不好意思了。学佛就是一步一步地从实际生活中下手,从你周边的人下手,实际下手的功夫应该在身口意方面,管住你的嘴巴,管住你的行为,管住你的思维,当你做事的时候,你想想对别人有多大的利益,对自己又有多大的利益。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寺院没有多少活干,也就是扫扫地之类的。一开始是“各扫门前雪”,我的门口不要别人来扫,我就自己扫,扫扫觉得不对劲,自己的门口扫干净了,一阵风来,别的地方的树叶啊灰尘啊全吹过来了,所以,光把自己门口清理干净还不够,如果有能力,应该把周边的也清理清理,可能环境会更好一些。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觉得活着那么辛苦、空虚呢?就是因为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太狭隘,心眼太小,实际上我的心眼就很小,我刚才说的例子就是这样的,可以说是小心眼一个,后来慢慢通过做事,通过师父的教导,从这方面把自己的心量放大,开始关心周边的人和事,你们要不要实验一下?所以你们看我现在从里到外都是很喜悦的。很感恩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那么好的师父引导,所以我感觉到出家是最好的,所有行业当中,出家是最好的。我说太多了,下面留给你们去说吧。

明影法师:我顺着法师讲的说几句。她是见了人就说:哎,你出家挺好。像明尧老师,印绍法师已经劝了十几年了吧?不过明尧老师也修得很好,很有成就,但她总感叹说:就是没出家。她总是这样子,这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出家受了益,就希望所有的人都出家,这很感人。

营员4:我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里人都信佛,自己从小就信。上大学我是学古代文学专业的,现在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会接触佛教史、佛教思想这方面,是从学术论文研究的角度去学习,我的基本情况就是这样,状态也是挺喜悦的,没有什么其他的。
明影法师:其实传统典籍里面,尤其先秦的,当然其中也有《孙膑兵法》这些,但多是儒家道家的,都是修道的,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讲修道,从这个角度理解才能读懂。不要把它仅仅当古汉语、当知识文化。

营员4:就是因为有了这方面思考,比如在进行思辨的时候经常会有些问题想不通,有一段时间,人生或者说世界到底是“因果的必然”还是“自然而然的偶然”,这个问题我就想了很久,以前一直在想,但没有做什么,在修行上非常懈怠非常懒惰,现在才开始意识到修行的重要性。不想那么多,反而觉得很无所谓。不管是“因果的必然”还是“自然而然的偶然”,我觉得接受起来都没有关系,人生以后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我来说是很随意的,我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营员5:我姥姥是虔诚的佛教徒,全家都信佛,我小时候就经常来这个寺院玩儿,因为我老家就是赵县本地人。我家是邢台的,现在哈尔滨读医学专业研究生。我对佛教了解并不是很深,就是比较信仰佛教因果的观点,所以自己一直比较注意比如初一十五吃素什么的,很多东西都是遵循佛教的一些理念,而且我自己学的专业属于救死扶伤嘛,这方面我觉得也是跟佛教的一些理念相吻合的,我来参加夏令营就是想对佛教有更深的了解,同时拓宽一下自己的视野。

明影法师:医生护士相当于是药师佛和观音菩萨的助手,帮助大家解除病苦,是一个修慈悲的法门,医护行业是一个慈悲心的行业。只要这样来体会,工作会很开心,能量也会用之不竭,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你会有很多灵感。

班文站老师:在学佛方面,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讲,但有一些“体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初接触佛法是在1994年,那年我29岁,已经当了6年的大学老师。当时,我的一个同事参加了第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回去之后带了一本《禅》刊给我看。在这之前的几年里,我经常处在很苦恼的状态,也一直在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曾经接触过道家哲学,也接触过其他宗教,但总觉得不能完全接受。我在看了《禅》刊之后觉得很亲切,第二年便参加了第三届夏令营,我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重大的转折。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有19年了,其间发生的很多事情我都记不清了。但在1995年来的时候,老和尚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记得老和尚在普茶的时候说:学佛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因为这让我认识了学佛应有的目的和动机。

在后来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我遇到过两个比较大的问题,我想各位也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遇到过,或者将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把这两个问题提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我在接触了佛法以后,觉得佛法很好。特别是接触了禅宗以后的一段时间,跟同学、同事或者家里人说话的时候有时会有意气风发的感觉。但是以后慢慢认识到,学佛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事情,能不能真正落实,能不能真正受益才是最重要的。那么什么是实践呢?刚才师父们讲了,在寺院里,有人会认为坐禅、诵经是学佛,对做事有时候就不太情愿。对于我们来说,学生要忙于学习和考试,老师要忙于教学和科研,那我们要不要在学习和工作之外专门找时间来诵经、拜佛、坐禅呢?这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学佛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这个生活包括我们的家庭生活和感情生活,也包括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我在学佛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得到善知识的教导,逐渐认识到学佛和生活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就像老和尚提倡生活禅,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那样,我们的行住坐卧、一举一动、每个念头,都是修行的下手处。在这方面我也是在慢慢地学习和体会。如果真正能把学佛和生活结合起来的话,就不会说我们学习如何忙,工作条件如何差,家庭环境如何乱,因此就不能修行,或者没有时间修行了。

我还想再跟各位分享一下最近的一个体验。一个多月之前,我发生了一次急性的心肌梗塞,病发后18个小时才做的手术。医生说我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间,非常危险。在接受检查和等待手术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慌乱。这倒不是说已经看破了生死,主要是心里觉得不至于会死。另外,我让爱人把生病的事告诉学佛的老师和同学,但不要告诉其他家人、同事和朋友。后来,柏林寺常住以及我们一起学佛的老师和同学通过普佛、修法、放生为我回向,而我在医院的手术和恢复过程都非常顺利,连主治医生都很惊奇,认为在那种情况下手术能达到那样的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通过这个事情,我有一些感想。第一,生命确实无常。以前总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但在没有那个经历的时候还是体会不到。第二,生命不是自己可以轻易把握的,不是说我们想要健康就健康,希望长寿就长寿。这次手术能够那么顺利,是跟各种善缘分不开的,跟诸佛菩萨、师父们、善友们的帮助分不开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家人在身边实际上给不了什么帮助,最多是感到痛苦、紧张和不安。第三,一个人遇到生死大事的时候,再亲近的人都不能代你去受,你必须要自己去承受。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怎么去认识它?怎么去承受它?有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在座的各位都比我年轻,我把这点感受奉献出来,希望大家重视这个问题,不要等到真的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手忙脚乱。

营员6:我刚才听几位师兄说很早就与佛结缘了,我没有这么幸运,我的亲戚朋友没有一个是信佛的,我愿意学习是因为我觉得佛真的不是宗教而是一门学问。如果说我与佛有那么一点点缘分的话,那可能是因为我的出生地,我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各位师父都知道呼和浩特是藏传佛教很兴盛的地方,在我家周围就有很多藏传佛教的寺院,我经常去这些寺院参观,在这里面我也谈不上学习,因为我也无缘接触那些喇嘛师父,到里面可能只是参观一下那里的建筑或者在我看来那些精美的仪轨,我为什么要来参加夏令营呢?因为我的论文是关于藏传佛教的一些东西,但我对此没有了解,不敢妄言,所以想亲自深入到佛学当中来,不敢说学习,只能说最起码要有所了解,好让我写东西的时候更严谨些。再有我是学哲学和历史学兼修的一个学科,在学习哲学的时候会接触到美学,而美学当中禅宗美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些高僧大德的开悟大多都跟风景山水有关系,这里面体现了一些,还有就是禅宗机锋那些思维上的思辨非常美,我希望能够深入到柏林禅寺,能够进一步了解这些禅宗体现的东西。来这两天真的是切身体会到了修行,之前我对修行很好奇,但是来了柏林禅寺这么几天之后,从诸位师父的身上貌似窥到了修行的门径,那就是行住坐卧中。明影法师可能知道我这几天一直在拿相机偷拍您。

明影法师:我一直在打电话,太忙了呵。

营员6: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师兄会跟我有同样的感觉,这些师父身上首先他们的行止坐都有一种飘逸出尘的感觉,而且昨天有一件事让我感受非常深:影师非常注重自己的威仪,我要和影师合影的时候,影师就笑容可掬地跟我说:我要注重自己的威仪,我当时就觉得这件事非常有意思,因为你突然发现僧人他们在精神境界上高高在上的,是高于我们普通人的,但是在生活中,一个个都是非常可爱的。这一点也体现在这位长老尼(印绍法师)身上。因为大家都看到了,长老尼从来了之后到现在一直都笑容可掬,可以说她的笑容照进了我的心理,也照进了各位师兄的心,大家都有这种感觉。我没有缘分能够亲眼见到咱们的净慧老和尚,但是从他的照片上,你发现他所有的照片上没有一张是不带笑容的,允许我用一个不太恭敬的词来形容:笑容可掬,这个词可能不太恭敬,但确实是我心里想表达的一个意思。这些高僧所表现出来的这些风范,是以发自内心的喜悦打动了我。昨天晚上夜话的时候,大家也可以感觉到明海大和尚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在他讲话的时候,我们师兄中间经常爆发出阵阵笑声,在那一刻,我忽然感觉到:生活禅可能就是这样,就是要把快乐带给大家,要把禅的韵味融入于生活当中,我可能说的不对,但这也是在慢慢地体味中,来到柏林禅寺也许是我要踏入佛学这条路所要迈出的第一步。

营员7:我是宗教学的研究生,在中国政法大学读书。我本科学的是法学,工作之后一直对这方面感兴趣,所以又报考了这方面的研究生,在座的很多师兄都有学佛的渊源,从小就受到这种熏陶,我没有,父母对这个都不太关注,我之所以对这个感兴趣,就是因为从小我就有一种忧虑,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初我接触的是基督教,我看圣经,总觉得里面的东西怪怪的,前后有矛盾,比如说上帝……,我觉得非常不仁慈,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个样子,所以就把它当故事来看,没有深入地了解。伊斯兰教我也接触了一些,但总感觉它好像很排外一样,不像佛教里面比如说随喜功德,即便是你不信仰佛教,但是寺院的大门还是一样向大家敞开,只要你愿意,佛菩萨还是会去慈悲关怀你。别的宗教我感觉不到那么慈悲和包容,而且我感觉佛教里面的逻辑比较严谨,比较经得起推敲,而且它可以允许我们去思考,虽然修行是解行相应,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生活通过思考通过观想去理解这个宗教,而不是让我们盲目地去迷信。这样慢慢地我对佛教越来越感兴趣,最初我拿到夏令营手册,上面就介绍一些像四谛,像五蕴,我看起来非常奇妙,之前我的理解总是说大家有求于佛菩萨,比如说升官发财,但是真正去了解佛教的教义的时候才发现这跟我们表面上看起来的现象是很不一样的,它是一种终极的解脱,而不是像世俗上认为的那种功利的,出了问题就请佛菩萨帮忙。平时就要注意因果,不是说到了受到果报的时候才想到求佛菩萨。由此对于因果我就有一点点体会,因果一方面来说它并不是在很遥远的地方,比如我今天种一点善因,过几天,过几年得到那个善果,而是说在当下,比如我对一个人不好或者我跟人吵架,我当下就会非常难受。这个因果马上就体现出来,我只有在自己非常愉悦、对别人也愉悦的时候才能欢喜,如果对别人不好,这个果报马上就会落到自己身上,会不舒服,吃饭也吃不好,可能睡觉也老在想这事儿。所以我觉得因果不是那么远,而是就在当下。第二点,我自己可能性格比较好动,坐禅坐不住,念佛也没有耐心,但是学佛以后我觉得自己会反思和观照,观照一件事做得对不对,会不会起贪心了,我这样做会不会伤害到别人了。事情做完后会反省当初自己的状态是不是不如法,是不是有贪嗔痴,其实我对学佛没有太多的体会,但是接触佛教让我做事做人能够多一点反省。

营员8:我学佛的因缘可以说上不了台面的,但是我还是得说,因为我得说实话。我学佛大概半年的时间,在这之前对学佛的认识就是到庙里烧香拜佛,是封建迷信。去年的时候,我喜欢上一个女孩子,要追她。她在大学期间做一些慈善的工作,当义工,我想我没做过这种工作,我也得向她看齐。

明影法师:在善法上一较高下啊,提高自己的魅力……(众笑)

营员8:于是就去找慈善义工组织,这个义工组织的活动是在马路上给大家奉送爱心粥,我也就跟着去做。做一段之后,和这些志愿者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发现他们只吃素。他们念阿弥陀佛,常挂在嘴边的是随喜,做任何一件事有前行正行和结行,最后要回向。我对这些佛教仪轨的东西开始有些抵触,我想我做这个事情就是行善,不会和他们讨论佛法。他们每周都会有一个学佛小组共修,有一次一个讲师跟我谈信仰,我说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他就跟我讲老师的重要性,善知识的重要性,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学佛能给你带来人生的改变。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慢慢去了解佛教,试着去接受佛法。然后很快,大概那次谈话一两周以后,就去龙泉寺皈依了。我想我属于那种比较唐突的,没有特别的了解就稀里糊涂地皈依了。皈依之后就和大家一起共修,学习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学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还是有一点善根的,我可能前世听过吧,在看广论的时候就感觉到欢喜,也能契理契机地跟大家去讨论。但是有一点宗喀巴大师在广论里面讲,……实际上就是讲我们修行人两种取向,一种是学了很多教理但是没有实修,另外一种就是一直在修,一直在行善积德,但是没有学习教理,所以学佛人容易落入两边。我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过于执著于文字相,就不知道该怎么样去修了。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去了解怎么样去修,其实做这个行善活动就是在忏罪集资,积累资粮,因为资粮不够的话,再修也跟不上去。积累了一部分资粮就开始想,自己慢慢上道了,那就得真修、实修,那又怎么修呢?所以就慢慢关注禅修,了解到咱们这个生活禅夏令营可以有禅修方面的体验和学习,就是这样的因缘来到了柏林禅寺。很感恩法师们,跟大家在一起很欢喜,希望能够跟大家共同成长。

明影法师:这一下午我们的收获很丰富,每一位法师、老师和营员都讲得很好。我相信在座的诸位还是在家修行为主,像给我们讲课的潘校长(潘宗光教授)他的修行方案我蛮欣赏和认同,就是这一辈子努力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为社会做贡献的成功人士,认真学佛,推动佛教事业的发展,下一辈子到阿弥陀佛那儿出家。我觉得这对你们很多人来讲是很现实的。当然,如果你们当中有人具备足够的善根种子,也一定会有实现出家理想的那一天,因为过去生善根因缘的作用也是真实不虚的。总的来说,只要利用好时间努力学习佛法,一定会对我们生命质量的提升起到一个全方位的养育作用。这个时代只有努力学习佛法的智慧才能过好生活,因为信息和知识太泛滥了,如果我们没有大智慧,是无法驾驭这些知识,也无法面对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环境的,只有佛法才能有这样的心量和高度。出家人天天都在受益,不是说我们出家了,希望大家都跟我们一样,壮大点儿队伍,不是这个意思,是我们受益了,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受益。当然,在家修行也一样能受益,我们淡化烦恼,建立正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本身就是走在出家的路上。出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过程。要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无明家,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今后的生活中全心全意地去实践佛法。

今天下午的分享很成功,感恩大家的积极参与。


Copyright 2005-2006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