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 > 历届演讲集 > 第廿届演讲集锦 > 王雷泉:佛法以转变人心而转变世道


佛法以转变人心而转变世道

(2013年7月25日下午 柏林禅寺文殊阁)

王雷泉教授

主持人明杰法师:王雷泉教授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哲学和宗教学原理。在昨天的纪念大会上,我想大家肯定对王教授的那个关于“六通”的讲话印象深刻。我虽然没有机会受教于王雷泉教授,但在一些不同的场合也听过王教授的讲话和讲座,在我的印象中,王教授是一位对当代中国佛教有着深度关切的学者,他以他学者的视角来观察中国佛教的发展和现状,经常会对佛教界的发展提出一些非常真诚的发自肺腑的见地,在这方面佛教界从我们老和尚、柏林禅寺都是非常感恩王老师。王教授在做一本《佛教观察》杂志,以我做过十年佛教杂志编辑的经历来看,我非常赞叹这样一本杂志,因为它对当代佛教、佛教与社会的一些问题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现在我们就用掌声欢迎王教授的讲座。(众鼓掌)

王雷泉教授:各位法师、各位营员,非常高兴能在生活禅夏令营二十周年大庆之际,向大家报告我的想法。我们感叹世道人心变坏,对此有四个字的评价:高调行恶。“人天长夜三界黮暗,谁启以光明?”佛法怎么来拯救这个世道?从本质上讲,要从人心做起。所以,当柏林禅寺常住让我根据本届夏令营主题“自净其意”来自报讲题时,我选择了这个题目。

从题目上看,有四个关键词。一、世道:解析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二、人心:考察“心”在佛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转变:在佛面前,我们基本上都属于缺心眼,那靠什么去转变世道人心呢?靠佛教的核心价值,就是智慧与慈悲。要以智慧来提升我们的眼界,要以慈悲来放大我们的心量。这就是生活禅的宗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四、路径:从三个维度来探讨佛教转变世道人心的道路和方法。

幻灯片上这张照片有点“老愤青”样子,讲得好听点,有点“忧国忧民”的神态。当时我站在印度那烂陀寺废墟上,面对如血的残阳,想起当年最辉煌的时候有上万名僧人,现在成了一片废墟。佛法在它的祖国印度已经衰落了,现在剩下的一千万佛教徒主要在贱民当中,被高度边缘化了。所以今天我们所谈的,就是如何使佛法进入主流社会。

一、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

世间(loka),指的是迁流变化的现象世界。世,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迁流无常的;间,是空间上的间隔和障碍,是有限的。世间,是一个有限、无常、不完美、有欠缺的存在。与世间同义的词汇是世界,包括有情世界和国土世界,即生命与自然界。世间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与我们的烦恼紧紧缠绕在一起。查佛学大辞典,“世间”的梵语词根与“见”相关,所以与我们的主观认识紧密相关。

我去年在四祖寺夏令营演讲的主题,是《如来使精神与法华安乐行》。如来使是《法华经》提出来的一个独特概念,指佛灭以后,以佛的使者自居,要在人间弘扬佛陀的思想。《法华经》对这个时代的判断是五浊恶世,指五种恶劣的生存状态。我们分因和果两层含义来看。因,包括见浊和烦恼浊。这就回应到上面说的,“世间”的梵语词根是从“见”而来,由错误的见地所带来的具有毁灭的含义。正是我们在因上的见解错误和贪嗔痴等种种烦恼,造成如下三种结果:劫浊,众生浊和命浊。故《法华经》说,诸佛于此五浊恶世出现于世。

释迦牟尼佛与十方三世诸佛,为什么会不断地出现在这五浊恶世上呢?因为众生刚强而难调难化,所以不是靠一尊佛毕其功于一役来解决,要劳驾诸佛不断地出现在世界上。他们所为何来?就为一大事因缘,即最重要的理由:为众生开启佛的知见。因为我们见地上的错误,导致世界和众生的痛苦,所以佛与诸佛要不断地出现于世,来度化一切有善根的有缘众生。“开、示、悟、入”这四门,可分成上下两重通道:自上而下,就是佛与诸佛不断地出现在世界上,要为众生开启、示入佛的知见;自下而上,就是广大众生悟入和证入佛的知见。上下贯通,双向交流,佛的大事因缘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会运动。对广大众生来讲,必须抬起头来仰望星空,去接受佛与菩萨的教诲,并带动大量众生接受佛的教化。所以《法华经》有三乘权教之说,最后时机成熟,统统引入到一乘佛法,这叫会三归一。

刚才从“世间”的语义,引到《法华经》里五浊恶世的说法。现在再引《六祖坛经》,来说明世间和出世间的原因。“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坛经》倡导定慧一体的法门,禅宗之禅,不是简单的禅定之禅,而是定慧一体,但以知见为先。故沩山禅师讲:“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强调知见为先,是以开佛知见作为佛法出现世间的根本宗旨。所以《坛经》告诉我们:“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今天我们在赵州祖庭,赵州禅师有句名言:“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工地,有三段黄檀木,据说是一位企业家花了几百万捐给庙里,要塑造华严三圣佛像。当时我与济群法师、净因法师和于晓非教授,赶紧在木料前照相,这是一种宣示:我们都是成佛的原材料。但是,若不开启佛的正见,我们仅仅是材料而已。在《坛经·机缘品》里,六祖列举了一些众生知见的表现: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媚、我慢,轻人害物。凡是这类邪恶的表现,就叫作开众生知见,由此形成恶浊的世间。佛法的宗教理想就是要出世间。出,不是逃离,而是超越、转变。出世间,就是要打开佛的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以上所引《法华经》和《坛经》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知见,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要改变这个世界,就必须改变我们的知见。

在这个高调行恶的世道,那个唱《法海你不懂爱》的歌手可以充当形象代言人。不知道明贤法师有没有到过柏林寺,他今年开始猛烈批评谑佛辱佛现象。凤凰电视台佛教频道为此在北京召集一些学者和法师讨论,并电话连线采访我。我说跟那个歌手较什么劲啊?有点像堂吉诃德战风车的感觉。后来想想也好,佛教必须正面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一切调侃奚落、欺负打压佛教的人和事说“不”。所以我发表了六点感想,《我看法海与思凡事件》。在凤凰网好象有几百万的点击率。

现在这个缺德少信的世道,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众生相:大脑萎缩,胸膛干瘪,下腹部膨胀。根据现在医学的说法,我们吃下去的营养差不多有40%是供给大脑使用的。大脑干什么呢?精神生活。“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差那么一点点的东西,就是人会思想,有人文精神的思考,有超越的追求。那个几希的东西,要耗费我们吃喝的营养的30%-40%,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如果我们不需要思想的话,按照用尽废退的原则,大脑就萎缩了。胸膛是干什么的?社会的关怀、担当和责任感。人不仅仅是思想的动物,还是社会的动物,如果没有担当的话,胸膛也就干瘪了。那我们吃下去的所有营养基本上都用于腹部以下了,这就造成当代中国社会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盛行。所以,要让我们的社会健美起来,要还精补脑,把能量从海底往上升,让我们的大脑发达起来,让我们的胸膛挺起来,我们需要精神!

佛教描述现实世界的图景是三界六道,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由生命的行为结果,展现为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六道。六道的存在,是生命行为的果报。在六道轮回中,只有人类是造业和受报的双行道。人做好事,行十善,可以到天上去享福。当年达摩祖师到中国,梁武帝亲切地接见了菩提达摩,志满意得地说自己为佛教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他——度化了多少僧人,盖了多少庙,把自己没当皇帝前的豪宅整个捐出来盖庙,即同泰寺,他后来多次在那里舍身为奴。据说在丹阳那个地方塑铜像,当时中国的塑像工艺已经发达到可以整体浇铸的程度,但工程师计算有误,浇到胸膛的时候铜没有了,信众纷纷把自己家里的铜制品拿出来,地方官紧急向梁武帝汇报,调用了中央银行铸铜板的铜。梁武帝本人还亲自讲经说法,据说讲《涅槃经》时听众有六万人。他问达摩祖师:我为佛教做了这么多事情,功德有多大?达摩祖师用禅机来回答他:没有功德。进而说,那些事情充其量是人天小果。

诸位,要保有人天的福报,就意味着要不断地行善做好事,我们可以守住人身,乃至于有更高层面的福报。但人天的福报,依然在三界之内。天堂的福享尽了,还会掉下来,佛经里讲“天人五衰”,死的状态很难看。那么干坏事,当畜生,再底下,到饿鬼道、地狱道,要经过遥遥无期的苦难之后,刑满释放才会上来。无论天堂还是地狱,都是单纯的受报,唯有我们人道是双向道,既是造业的主体,同时又是果报的承担者。所以,我们人类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佛教不是宿命论,我们坦然承受现在所受的所有苦难,无论是个体的别业,还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共业,都是我们必须承担的果报。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未来的命运,人类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自由。学佛就是用智慧和慈悲,来争取我们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改变整个世界的自由。在这张人类从生到死的照片中,你们营员处在年轻人的位置,如旭日东升;我们的大和尚20年前还是和你们一样的小青年,现在正是如日中天;我在这个日薄西山的位置,人已经老了,心里还想着壮年这个位置,希望还能多干几年,但总有一天会倒下。没关系,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众鼓掌)诸位,你们鼓掌干什么?这么周而复始的话,被业力所推动,那就叫做轮回啊。除非你有意识地乘愿再来,以菩萨的愿力游戏人间,那就是获得真正自由的人身。

二、心在佛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用阴阳鱼图案来描述心的状态: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一半是善,一半是恶。我们就处在这么一个善与恶、正与邪、真与妄的动态统一体中,由此决定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唐朝有一位伟大的平民诗人白居易,他到杭州做刺史,上任伊始即去做访贤问道的调研工作。轻车简从,到杭州郊外的树林里,去参访道林禅师。这位高人脾气古怪,在树上搭了一个鸟窝,人称鸟窠禅师。白居易在树下请问如何是佛法大意?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不过瘾:我大老远赶来,你就用这么几句三岁孩童都知道的话来打发我?禅师轻轻地说:“三岁孩童都知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我不知道在座诸位有谁活到现在光做好事,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坏事的?如果有的话,请举手。我们就把你请到大雄宝殿,把你供起来,你就是当代的佛。(众笑)所以,真理就是这么简单。简单的真理为什么做不到呢?人心复杂。就是我们那个复杂的人心,把简单的真理搞得越来越复杂。

那么,心在佛教中地位和作用又是如何呢?我列了个图表,从认识论、伦理学、社会学和宗教哲学四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个层面,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角度,讨论身心关系,主客观关系,以及心王心所关系,来分析心理行为、心理作用、认识能力和心的内在结构。今天举心与境的关系来谈。心,是我们主观的认识能力,我们生命的主体;境,就是我们认识的对象、生活的场景。我们所认识的那个境,是不是真实的对象呢?未必。我们所认识到的并非是事物的实相,只是我们主观所架构出来的幻相。所以《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要透过表相、透过幻相,去认识实相。佛法是智慧的宗教,是觉悟的宗教。什么时候我们能认识到真实,把握到实相,我们就成了佛。所以,宗教解脱上的成佛,与我们对世界真实的认识是紧紧相关的。

这样讲恐怕大家还不清楚,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烦恼的根源。请看这个图像,后面的凶手拿着刀在追杀前面的受害者,这是真相,对不对?但在摄像机的取景框中,受害者逃跑中飞扬起来的脚,像把刀子,反而成了凶手;而后面的凶手高举的刀子被隐去,反而成了受害者!我们在摄像机中所看到的那个图像,不是实相,是扭曲的幻影。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透过表相透过幻相去认识实相。佛教讲的是实事求是。我为对党政干部讲课时说,你们讲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要清除资产阶级的精神污染,你知道那个“思想觉悟”、“精神污染”是从哪里来的吗?佛经里来的。佛教,顾名思义就是佛陀所创立的宗教,佛陀就是觉悟者。那我们为什么没有觉悟呢?因为有精神污染。污染就是烦恼,有时又翻译成结,琼瑶有小说《心有千千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打结,人生焉得不苦!禅宗把缠绕不清的纠结形象地比喻为葛藤。烦恼有很多表达:结,污染,缚,漏,障……。是什么障碍了我们对真相的认识?来自贪婪和偏见两个方面。一种是烦恼障,对欲望过度的执著追求,会妨碍对真理的认识。对财、色、权的贪著,就如这些成语所描述的:利令智昏,色胆包天,权迷心窍。一种是所知障,来自于我们认识的局限、认识的错误、知识的片面性,导致一叶障目、盲人摸象。我们就是被这两种障碍,遮蔽了对真理的认识。

第二个层面,我们引入道德的因素,从伦理角度来看凡俗生命的流程。今天我们不细讲十二缘起,把十二缘起概括为起惑、造业、受苦三大环节。我们的心是污染还是清净,是向善的方面发展还是向邪恶的方面发展,决定我们是处在六道中生死轮转,还是走向还灭缘起,超越世间,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所以,心的两种流向,解说了这个世界流转的原因,并提供了怎么走向解脱的实践依据。

正是因为内心的烦恼,造成了错误的行为,带来相应的后果,造成我们现在不完美的生命状态和不完美的生存环境。大乘唯识学分析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有一百个概念,百法中谈现象世界的列举了94种有为法,其中谈心理现象、心理状态、心理行为的有51种心所有法。在51心所法中,烦恼心所一共有26种,其中根本烦恼6种:贪、嗔、痴、慢、疑、恶见,恶见又分成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如果生命是一个股份公司的话,26种烦恼心所法占据了51心所里的51%,绝对控股!所以,学佛无他,做减法而已。减去什么?减去烦恼。把那些黑暗的成分换成清净的成分,转烦恼而成菩提,要让菩提智慧成为我们生命的董事长和CEO。可悲的是,我们现在是被“烦董”和“恼总”牵着鼻子走。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向上的成分也有堕落的成分,可以上升成为天使,也可以堕落成为魔鬼。在这个高调行恶的现时代,我们堕落的可能性更大一点。所以,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

第三个层面,从社会角度看心与众生、心与环境的关系。这就引入了正报与依报、共业与别业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受个体别业的制约,还在更大范围内受到共业的制约,所以佛教的社会责任感,就从共业与别业的辩证关系里推导出来。今年上半年,京沪两地的环境事件,有人很形象地写了副对子:沙逼北京,猪投上海。环境的污染跟老天爷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人祸的产物,是人类的贪婪、短视、以邻为壑的行为,导致现在这样一个局面,两万头死猪浩浩荡荡飘浮在黄浦江上,上海人民喝上了“免费肉汤”。我们要如何改变这个状态?菩萨的悲愿不仅是感情的放大,更是理性的抉择,它来自于缘起论。从重重无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无尽缘起,导出菩萨以他为自的精神: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条件的给予众生快乐;同体大悲,把众生的苦难一肩担当,感同身受。只有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菩萨才能最后圆满成就佛果。

“法不孤起,仗缘方生。”佛就是以普遍联系的观念,如实地观照世界。我们对天命、对众生、对自然,要保持敬畏感。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独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引诗人约翰.堂恩的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我而鸣。”所以,关怀社会、关怀环境、关怀众生,就是关怀我们自己。

第四个层面,从宗教哲学角度,讨论心和终极存在的关系。法界是终极的存在,佛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作为处在世间的凡夫,为了实现出世间的理想,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凡圣之间、世出世间之间的关系呢?这也就是昨天楼宇烈教授谈到的,如何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佛学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和理论基础。这里引用《六祖坛经》来谈谈心性问题,我们的心与终极存在的关系。

《坛经》以自性作为终极存在和最高价值,它的理论来源继承了《楞伽经》、《涅槃经》等经典的如来藏思想。《坛经》讲终极存在,指的是本性、真如本性、实性、法界;《坛经》谈生命的最高价值,用的概念诸如佛性、本心、真心、诸佛之本源、本来面目。《坛经》谈自性起用,可看六祖悟道时所讲的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虚云老和尚以四本一用来解释。自性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此即四本,它是如如不动,无有一法可得。那么一用,即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自性起用就是以般若作为方法,它继承了《金刚经》、《文殊般若经》、《维摩诘经》等经典的般若思想。用般若空观来破除烦恼的遮盖,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般若为用,即清净心、顿悟、不二,明心是方法,见性是目的。

我们这里引用两段《坛经》经文。〈行由品〉开宗明义四句话:“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般若品〉开首即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既然人人具足菩提自性,为什么我们现在成不了佛、觉不了悟呢?这源于妄心遮盖了真心,不能自悟,所以必须借助大善知识来引导我们见性,彻见我们每个人自己本具的佛性。六祖告诫我们:你们应当知道,所谓的愚人和智人在本性上没有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在现实中就呈现为有蠢人、有智者。诸位,我们现在应该很谦卑的承认,我们基本上属于缺心眼。为什么会缺心眼?因为精神中有浓重的污染存在,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从用上来谈。从体上来谈,“菩提自性本自有之。”

明心见性,要兼顾体用两个方面,要明白真心与妄心的相互关系。真心是体,我们谈佛心,谈真如,谈本心,强调的是当我们的心觉悟了,生命主体就是佛;当正报主体的心净了,依报即我们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当下从秽土转成净土。现在领导我们生命的是“烦董”是“恼总”,我用红色把它标出是妄心、无明、邪见、杂染,那我们现在就是处在迷茫中的众生,此谓“心迷即众生”。被邪见被烦恼所控股的众生,所处的就是那个苦难的世界。所以,学佛就是要直指人心,弄清楚我们人心中的根本本质,以及现在被种种污染成分所缠缚的现状,此即“净心在妄中”。六祖在〈般若品〉的“无相颂”中告诉我们:“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要转变这个世道,就要从转变人心开始。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菩提,觉悟的智慧;自性,我们人人心中本来具有的佛性。菩提本自性,从终极根源上指出了生命的本质,也为我们指出了达到生命最高价值即成佛的能力。在《坛经》里,菩提自性,也称作净心、真心、自性、本性,这是我们生命的真正主宰——王,是成佛的终极依据。但是,现在我们恰恰处在妄中,妄念和邪见像汪洋大海一样把净心包围住了。所以,修行就是做减法,“但正无三障”,消除妨碍正道的三障,即惑业苦三障。烦恼障,起贪欲愚痴等惑;业障,造五逆十恶之业;报障,受三恶道等苦报。

这里谈到心和性的关系,性是生命的本质,心是现实中真妄和合的,在《坛经》中经常混用,但也有轨迹可循。自性清净,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这是众生本来具足的佛性,在这个意义上,心与性通用。心有时候也指妄心,当讲到妄心妄念的时候,《坛经》里更多的是用“念”,所以《坛经》的修行法门归根结底就是无念。什么是无念?以真如为体,去除妄念,那叫无念。

关于心与性、真心与妄念,可用冰和水的关系来描述。有人问南阳慧忠国师,心和性的区别点在哪里?南阳国师回答,迷时,心与性有别;到悟时心性一体,那就是真心真性。他打了个比方,“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众生被烦恼控股的时候,我们就处在迷中,于是我们的本心、真心、佛性、真如本性,就像水结冰一样,被妄心妄念缠绕住了;当众生开悟的时候,就像冰融化成水,心灵归向真如本性。自性与烦恼杂染,水与冰,是相即不二的关系,犹如圆圈的一体两面,所以不要把它人为地区别开来。

三、以智慧提升眼界,以慈悲放大心量

图表展示了从肉眼到佛眼五个知见的阶梯。知见,是主体观察世界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学佛,就是要开佛知见。佛的本义是觉悟者,佛的知见,就是佛的智慧,就是觉悟者对终极存在的透彻把握。

诸位,我们要谦卑地承认自己属于缺心眼。与佛的眼光相比,我们处在最底层的肉眼。成语里形容肉眼局限性的有:坐井观天,鼠目寸光,狗眼看人低。这个蛙眼、鼠目、狗眼,与我们人眼没有太多的区别,我们也就是这么一个档次,况且在座还有一大批跟我一样戴眼镜的属于处理品的肉眼。不要以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现在科学探索的所有手段,与我们的眼镜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所以,佛法不需要科学家来证明,因为科学所有的认识手段及其局限性,也就处在肉眼层次。佛教的发展绝对不能停留在肉眼层面,所谓“宗教搭台,经济唱戏”,这就把佛教引向了庸俗化的道路。

正是因为深刻地看到了我们人类认识的有限性、知识的局限性,所以古今中外毫无例外地产生了神秘主义的认知方式,那就是巫术和原始宗教,佛法里就称为天眼的方式。巫术和宗教有着共同的世界观基础,那就是万物有灵论。承认山河大地跟我们众生都有种神秘的力量,只要掌控了这个神秘力量,就可以让它为人的目标服务,那就叫巫术。完全把自己交付给神灵,取得神的保佑,那就是宗教。从八十年代的气功和特异功能热,到现在网上曝光的那个王林王大师,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天眼层次。就算有点特异功能的话,在佛教里面也是小菜一碟。

佛教里面讲六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前面这五通,其他宗教和巫术都有;佛教重视的是第六漏尽通,漏就是烦恼,要用智慧去尽烦恼。佛教承认有神通,但绝不停留在神通。所以,绝不要把佛教停留在神秘化的状态,要“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个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慧眼,那就是缘起性空的真理。把我们所有的烦恼障碍通通消除,看到世界最透彻的本质。把一切障碍放下,光停留在这个层面还是不够,要继续上升到菩萨的法眼。

菩萨不仅是要自己觉悟,还要使广大众生都能觉悟。现在麻烦来了,面对那个王林王大师怎么办?有这么多的明星、大腕、高官纷纷拜倒在他面前。这个王林比起八十年代那些气功大师根本就上不了档次,当年到广济寺面对赵朴初表演特异功能的张宝胜,比他可强多了!诸位,面对这么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高官富商和明星们,在座的法师们怎么去教化他们?你们“压力山大”啊!(众鼓掌)我们需要法眼。上至国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都是菩萨所要教化的对象,所以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果说慧眼认识到真理的普遍性的话,那么法眼还要认识到真理的多样性。

最高的认识能力,那就是佛的佛眼。取法乎上,尚且仅得乎中,怎么可以仅停留在肉眼和天眼呢?!所以我们到了柏林寺,就要学着从慧眼起步,慧眼、法眼、佛眼三位一体,要做到见与佛齐。佛学的基本精神,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什么叫一个中心?以成佛为中心,要成为一个觉悟者,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绝不是“以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为中心。哪两个基本点呢?缘起论和业力论,二者都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及发展运动的解释。缘起论是佛教的哲学基础,业力论是佛教的道德支柱。缘起论是对业力轮转的哲学慧解,而业力论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这一套人生观准则,又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之上。

以成佛为中心,学佛的过程就展开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生命实践。这样,作为我们主体精神的心,就处在纵横二个方向的座标中。现在我们的选择是抬头向佛,纵轴的最高点是佛,这是生命的高度。在我们抬头向佛的一刹那间,正如佛经所说,“初发心即等正觉”,因为生命就是选择。现在有太多的诱惑要拉我们到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已经选择了向上走在菩提大道上。不知道柏林寺有没有唱过红歌?如果要唱的话,我建议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解放我们人类,全靠我们自己。”让思想冲破牢笼,因特纳雄耐尔,也就是因陀罗网就一定会实现。(众鼓掌)我们张开智慧和慈悲两个翅膀,向上走在觉悟大道上。横轴则连着我们与众生和环境,这是生命的广度。菩萨道的实践是成就众生、庄严国土。在上求下化的过程中,提升个体的生命境界,净化我们的社会,改善生存的环境。相比儒家《大学》所说,以修身为本,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更彻底,要普渡法界众生。当众生整个共业圈转变成同心同愿大家一起净化的时候,我们所依存的那个依报环境也随之转变,于是秽土也就随之转成了净土。七佛通戒偈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基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里,最重要的是自净其意,就是从心开始的个人修行和社会变革。

缘起论和业力论这两个基本点,若把握不好会出问题,要么偏空,要么著有。若是著有,就把业力因果论引向了鬼神的宗教;若是偏空,就走向道德虚无主义。这两者在理论上是“空有不二”,在实践上是“悲智双运”,在方法上则生发出佛教的中道智慧。所以,要掌握不二的中道。

在本体的意义上,心与物无所谓谁先谁后,佛法认为心物一元,心物不二。六祖惠能以佛的知见观照实相,超出了能所对立的分别。他得法以后在四会、怀集之地隐藏了15年,才亮相广州。在与讲《涅槃经》的印宗法师对话时,他提到:“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佛教把世界概括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而凡夫却把两两相对的名相人为地分裂为二。可见,凡夫的世间知见,是对统一的主客观世界妄加分别;而智者的出世间知见,是超越思量分别,了达不二的实相。所以,学佛就要学不二的智慧。

什么不二呢?凡夫与佛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这是从体上谈的。从用上谈,要转变三毒为戒定慧。心物一元是从终极本体上说,心能转物则从实践的功用上说。把凡夫成佛的可能性发展成现实性,关键是要转。什么叫转?就是通过修道实践,打破五蕴烦恼,变贪嗔痴三毒为戒定慧。所以,体上的“即”,一定要与用上的“转”结合起来,烦恼即菩提,要与修行实践的“变”结合起来理解。两者不能偏废,否则就变成不落因果的野狐禅。

自性起用,就是说在实践层面,肯定心的能动作用。心是生命升堕的枢纽,也是决定众生净垢和世界治乱的关键。自净其意,不仅仅是做一个自了汉。在这个高调行恶的现时代,光想自己成为一个自了汉都不可能,以中国之大,很难找到一个能放下安静蒲团的地方。柏林寺让我们能安安静静地修学几天,从老和尚到诸位执事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和方便善巧的智慧,才能给诸位一个安静的蒲团。所以,你就是想自了,也必须要走入社会。精神净化包括两个方面:个人修行和社会变革。

四、佛教改变世道人心的路径

佛教包摄信仰、社会、文化三层环圈,若以苹果来比喻:信仰核心——苹果核;社会层圈——苹果肉;文化层圈——苹果皮。这三者是统一的,佛教在社会和文化层圈的传播,不能脱离自己的信仰核心,否则就叫自我放逐、自我矮化。要真正落实人间佛教的宗旨,就必须进入主流社会,获得自己的话语权,以提升社会对佛教智慧的认知,发挥佛教思想化世导俗的社会功能。

我曾撰文提到中国佛教的围墙困境,对中国佛教的一个基本判断,就是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所谓复兴临界点,指社会对佛教的需求,与现存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巨大张力。现在正处在黎明前,但曙光就在前面,所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革命尚未成功,诸位尚需努力。刚才主持人在介绍时,谈到我们所编的《佛教观察》。在第八期我写的卷首语中,谈了墙的两重意义:第一,我们要守护佛教的神圣意义和正当权益;第二,要突破意识形态的禁锢和利益集团的控制。宗教的活力在于传播,正是当年弘教求法的高僧大德们,才把佛教从印度走向世界。把宗教活动限定在寺庙围墙之内,这真是一个败笔。

昨天我在庆典大会致辞时,提到20年前我在第一届夏令营曾说过的“宗教问题”,现在依然是“涛声依旧”,但可喜的是解决问题的人正在成长之中。这张照片,是景区把法门寺用围墙圈起来收门票,老百姓被迫爬墙进去,形象地说明了当今中国佛教的围墙困境。去年净慧老和尚对寺院卖门票现象发出了狮子吼,我们也跟进在微博和博客上发表评论。去年我在四祖寺夏令营上讲《如来使精神与法华安乐行》,提到利益集团绑架佛教名山的倒行逆施,也许正好给佛教带来否极泰来的契机,脓包只有烂了才有可能得到根治,佛教界一定会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记得老和尚经常讲:有佛法就会有办法,有思路才会有出路。

思路何在?我们先学一段语录:“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当今中国佛教正处在冲决围墙困境的前夜,用中医理论来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要怎么通呢?六祖告诉我们,般若智慧不为外境所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像水一样的流通无碍。

生活禅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以禅师“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的中道智慧和菩萨悲愿,疏通六个方面的矛盾张力:

第一、政教关系中,强调佛教的主体意识。现在强调佛教的宗教品格和宗教归属感,已经不仅仅是佛教界自身的要求,也成为政府部门的施政理念。特别可喜的是,汉传佛教的少壮力量借鉴藏传和南传的修学体系,正在探索佛学的修学次第,重建制度和礼仪体系。由此从体达用,为人间佛教在社会的弘扬,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第二、学术与信仰的划界与合作。我在纪念净慧老和尚的文章《走出围墙的擦边球大师》里,回顾了净慧长老对学术的重视、对学者的尊重,是学术界公认的。但是,对于学术与信仰之间的张力,净慧长老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他认为学术研究不能淡化甚至伤害佛教徒的信仰。那么对于学者来讲,我们怎么来看待学术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呢?应该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保持各自的特点,同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第三、继承传统与适应现代社会。我认为生活禅整个理论有个体用关系。什么叫体?就是定慧一体的禅。什么叫用?引领生活,化民易俗。所以,化中国、化现代、化生活,是生活禅的目的和根本;中国化、现代化、生活化,是生活禅的路径和方便。生活禅的体,就是太虚大师特别强调的“中国佛教的特色在禅”,而且太虚大师提出中国佛教的主动流,就是从道安、慧远这一路所开创的中国佛学。那么怎么来依体起用、提升社会呢?两句口号: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关键是觉悟,然后奉献给社会广大民众。将传统佛教的一整套修行制度和戒定慧的修行方式,依法如律地传承弘扬。并把佛教的发展放在高素质的平民信徒基础上。原来单一的寺院佛教,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由此促进中国佛教的平民化、制度化、公益化、国际化。

第四、在家与出家和合的教团建设。我们要强调教团意识,不要把佛教窄化为仅限于僧团。僧团是核心,但在现代一定要强调包括四众弟子的教团,甚至还要注意四众弟子之外的慕道友,要吸引那些还不是佛教徒,但对佛教有兴趣、有好感的教外人士进入佛门。我觉得生活禅夏令营就是在山林佛教和都市佛教、教团建设和社会弘化之间做良性互动的有力尝试,你们已经为此探索了20年。我还记得与明海法师在20年前的通信中,就讨论过山林与市井的关系,要创建一个模范丛林。举世滔滔,天下已经很难找到几个安静的放蒲团的道场了,这里是我们的希望。然后,通过现代化的方法,广泛地辐射到滚滚红尘中。所以,佛教的出路在于四众和合的教团建设。

五、在教团建设中,要妥善处理大众佛教与精英佛教的三根普被。不仅仅是通过生活禅夏令营,吸引大学程度以上的社会精英,对于广大吃斋念佛的老太太老爷爷,这里也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修学基地。所以我在答记者问时就提到:生活禅是人间佛教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佛教在当代中国随缘传播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能得到最广大人群的认可。这个人群中有马克思主义者,有受极左思想影响至今依然对佛教存有疑虑的官员,有对佛教义理没有太多理解只是想过上好日子的老百姓,有期望改善世道人心的菩萨道行者,一直到最高一层明心见性的禅者,都是生活禅所摄化的对象。

第六、在佛教发展中,做到契理与契机的统一。大陆佛教要走出一条新路,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善巧地处理世出世间的矛盾,使佛法真正在世间传播。契理是不变,契机是随缘。光懂得原理,不看对象,不掌握方法,高深的道理没法传播。但如果太随顺众生,把佛法稀释为小清新式的心灵鸡汤或者小资佛学,或者招神弄鬼、渲染怪力乱神,那就违背了佛法的基本原理。

所以,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我说具有划时代的哲学革命的意义。心,是我人的生命主体及当下的生活世界。始,含目标于过程之内,具有实践和向上之义。恰可对治当前人欲横流、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病,也最具佛教进入主流社会传播的可操作性。从心开始的菩萨道实践,展开为三个维度: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要真正发挥佛教在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价值,就要从现在那种庸俗的肉眼层次、神神叨叨的天眼层次,上升到慧眼、法眼、佛眼的层次。以圆融对治极端,以对话摄化大众,以慈悲消解矛盾,以批判增进道德。

最后,引述我在1999年提出的两句口号,作为这次演讲的结论:“从因特网到因陀罗网,从知识经济到善知识经济。”这是对佛教在新世纪进入主流社会发展的概括。时间关系,不多讲了。诸位如果有兴趣,请访问我们的佛教观察博客,英文网名Buddha eye(佛眼)。让我们取法乎佛眼,来观照自己、观察世界、关注佛教的发展。谢谢大家!


Copyright 2005-2006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