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 > 历届演讲集 > 第十八届演讲集锦 > 慈悲喜舍和我们的未来 钟玲教授


慈悲喜舍和我们的未来

香港浸会大学 钟玲教授

(2011年7月22日下午于文殊阁)

主持人明勇法师:现在向大家介绍为大家讲课的钟玲教授,钟教授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曾任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香港大学,曾担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及文学院院长。2003年起担任香港浸会大学讲座教授、文学院院长,2010年兼任协理副校长。也是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出版过多部著作,其中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天眼红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国禅与美国文学》,其作品曾获国家文艺奖,这是台湾的一个奖项。钟玲老师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台湾千佛山菩提寺白云老和尚的弟子。大家以热烈掌声欢迎钟教授。 (鼓掌)

大家请坐!

钟玲教授:非常谢谢明勇法师介绍我,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好!(鼓掌)谢谢掌声,我原来想听你们说好的,大家好!(营员回答:好!)。午觉睡饱了没有?(营员回答:睡饱了!)

今天能来这里和大家讲话非常欢喜,第一种欢喜是在文殊殿跟大家讲话,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萨是大智菩萨,是智慧的菩萨,我自己从40多岁开始就追求智慧,所以很高兴今天能来文殊殿和大家讲话;第二种欢喜就是有机会能够到柏林禅寺来,这是我第一次来柏林禅寺,很高兴见证到内地佛教的兴起,有新兴的气象;第三种欢喜是能够有机会跟这么多国内精英青年们讲话,对我来说是新的经验。

今天我讲的是“慈悲喜舍和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未来,又和慈悲喜舍有什么关系呢?慈悲喜舍能够帮助我们未来的发展,这是我今天要讲的要点。

谈到将来追求什么,我想像你们这个年龄,大部分是在大学读书,有些是大学毕业没多久。你们通常追求的应该是一种职业,这是第一种追求;第二种追求可能是你在追求一种理想;第三种追求可能是你追求现实环境里的成就;第四种可能是你还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可能还有其他的。我就讲一下这四种。

追求一种职业通常和你现在正读的科系有关系。比如说,如果你读的是管理学院(business school),你将来可能想做到一个跨国公司的总经理;如果你是中文系的,你也许想将来做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这可能是你的追求。第二,追求一种理想的话,通常是一种情操,这个和你们个人内在的romantic浪漫的自我,或者idealist理想主义的自我有关系。我现在让你们答一个问题,你们想像一下香港高中毕业班的学生考试最热门的志愿是什么?

营员:金融?

钟玲教授:有人说金融。

营员:社会?

钟玲教授:有点接近了。

营员:社工。

钟玲教授:你怎么知道?

营员:我就是社会学毕业的。

钟玲教授:喔,你是社会学系毕业的,难怪,你有最好的知识和资讯。现在香港学生投考率最高的学系是社工系,就是社会服务系。你可能觉得很奇怪,香港是一个经济挂帅的世界金融中心,为什么学生要做社会工作呢?社会工作是做什么?是到贫穷的家庭去服务,譬如单亲家庭,妈妈白天要去工作,小孩怎么办,社工就帮她安排小孩去免费的幼儿中心;或者贫穷家庭有人想自杀,社会工作者就去跟他谈,让他们解除心理的结,他要做心理咨询师counselor的工作。那为什么香港这样的社会,年轻人居然要做这些工作呢?从正面来说,他们是有情操的,他们有服务社会的理想和热忱。也许他们毕业做几年吃不消了,就不做了,因为这种工作心理负担很重。但是你们可能想象不到香港青年人很有理想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客观地来分析,因为70%的上大学的香港青年都是来自社会中下层阶级,中上层阶级青年去哪了?出国留学,去英国去美国了。我们教授的小孩都送到英国、美国的好学校去念书,教授们彼此之间最高兴的话题常是我的儿子在牛津大学念什么什么,我的儿子在耶鲁大学读什么什么。为什么这些中下层香港年轻人有这样的志愿?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社工帮助过他的家庭,解除过他们的危难,解决过他们的问题,所以他们想我长大要做这样的人,回来帮助我这个社区。我觉得香港青年人是很有志气的,他们是追求一种理想。

今天早上净因法师也讲过,国内的年轻人很多或者受整个社会风气影响,热衷功利主义。就是自己的志愿和自己的未来追求的是赚大钱。现在你们追求不追求做大官?有人摇头了。赚大钱是这个社会公认的好前途。现实和追求有两种状况——国内是按照你的心愿来填志愿,按分数来分配大学科系。你们可以填多少志愿?很多是不是?第一种状况是你能读到你选的科系,另一个状况是,你分配到的科系不是你自己想要的,是不是有这种状况?(众答:有。)所以你就不确定追求什么了。因为你现在读的不是你想要读的科系。不过我想跟大家讲的是,根据世界上各地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情况,差不多80%都是会转业的,也就是大学念的是生物,毕业后你也许从商去了,做管理去了,这种有80%。只有20%在未来从事他的专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通识教育就兴起了。因为社会需要全才的年轻人。如果你只专精于一样东西,你可能找不到如愿的工作;但是,如果你学习的范围很广,你就可以做各种行业,许多行业你都可以去试。所以如果你考取的系不是你最想进的或者最如意的话,不要因为这个而影响你,因为你学了这一科也许会很有用,同时你需要充实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例如加强语言及沟通能力,这两样加强了,你将来许多种行业都可以进去。语言能力就是中文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能力就是除了学会沟通技巧,还有学会我们今天讲的慈悲喜舍,这样就会令你将来事事顺利。

第三种情况是,也许你不确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也许是你现在正读你蛮喜欢的系,可是你的未来仍是未知数。举个例子以现在英文系来讲,不知道现场有没有外语系——英语系的同学?请举手。喔,有几个。其实英语系的出路大概是最广的。很多中学肯定急切地需要好的英语系毕业生来教书,我想国内也是这样,香港、台湾也是这样。在香港浸会大学每年举办的毕业典礼上,同学会一个一个出来走到台上领毕业证书。因为我是文学院院长,我会和文学院的毕业生握手,我会乘机做职业调查,我问英文系的那位同学,你现在做什么,英文系毕业的大概50名同学,有十几个告诉我说已应聘去美国银行、恒生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任职。这就是说英文系的同学抢了管理专业学生的饭碗。因为这些银行企业会想,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我们培训他的英语我要花4年时间,但是英文系的学生,英语已经够强了,我只要花2年培训在职的他管理方法就行了。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划算的。所以英文系是个出路很广的专业,他可以去做编辑、记者,也可以任职任何商业机构,例如做公关。文科其实就业范围也挺广的,反倒是理科大概将来就只能进研究院了。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是理科生,但能把文科学好,像是选一种文科副修,将来路子也会是比较广的。

谈到达到未来目标,有些人可以真正达到追求的目标,有些人不能真正达到目标。我举一个设想的例子,比如有个同学,他是学经济学的,他将来想做跨国公司总经理。他的目标是上位高薪,他为了争取目标不惜拼命努力,跟对手搏斗,他注重维护自身形象,到处留下很好的印象,特别注意建立很好的关系。他懂得怎么送礼、怎么贿赂。他很成功,38岁就做到了总经理。但到了45岁贿赂的事被人揭发,因为他树了敌人。然后就下台进了监狱;另一个认真做事,也善于协调人事问题,能够协助同事,帮助下属,他没有特别拉关系,但他的关系很好,50岁才做总经理,可是一直做到60多岁退休。两条路,看你自己是要走哪一条路?有的时候风光得早,可是问题也出得早。社会上为一般人所羡慕的那些赚大钱的人,很多后来出问题。有时候你看他很光鲜,其实在背后调头寸,这是台湾的用语,就是向这家银行借钱塞这个洞,又和另一家银行调钱塞那个洞,又跟高利贷借钱塞另外一个洞,这样调来调去,表面维持很风光。其实很多企业都是这个样子。

方才那些能够真正达到未来目标的人是怎么样的呢?我简单讲三点:一是他专业专精、认真工作;第二是他很有修养;第三是他人际关系真正地好,人家是真正佩服他,觉得他能够帮自己。

专业专精很要紧,我在香港认识一位医生,他自己开业。当然他的背景很好,他是香港大学的医学院出身。他又做很多好事,免费帮文艺界比较穷的文人看病。因为他自己喜欢文艺,大概年轻的时候也写过小说,还喜欢画油画,画一些少女像,到很老的时候还画美少女像。他还把外国保健的书翻译成中文,出版了好几本,都是读者文摘这样的大出版社出版的。他年纪越大,找他治病的有钱人越多。为什么会如此呢?我去他的诊所看过,他桌子上有最新的外国国际医学杂志,可见他是专业专精,他学习最新的医学发明,一直在钻研,他会用最新的药品、最新的技术和医疗设备,这就是专业专精。这告诉我们,当我们进入职业场所以后,要不断地与时并进,这个非常重要,不然你不可能在你的行业达到巅峰。

再讲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修养,和慈悲喜舍有什么关系?一个人做到慈悲喜舍以后,他可以使下属觉得被他关照,上司会觉得这个人可以分担我的难题。其他人会感觉有这样一个人来帮忙协调,跟他谈判事情,可以得到解决。这样的一个人能够不成功吗?
那我们先看慈悲喜舍的定义。慈悲喜舍现在变成我们通俗的用语,慈悲是一个二字词,喜舍是另一个二字词。通俗用法是慈悲指有同情心,喜舍是指很乐于施舍。但是这个是转化后的通俗用法。慈悲喜舍就像今天早上净因法师给我们讲的那样,是四种不同的佛教理念——慈、悲、喜、舍,这四种理念。在《增壹阿含经》卷21中说“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等心,云何为四:慈、悲、喜、护”。世尊,即佛陀,跟许多比丘众,就是出家的男众说。“四等心”,等不是等级的“等”,是四种的意思,有四种心。“慈悲喜护”,他这里讲的是“护”,没有讲舍,“护”是护持你已经修的善法。在另外一本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里面,佛陀对离垢地菩萨说,修四无量心的最终境界,是以四无量心,灭贪嗔痴的烦恼。要注意,对“贪嗔痴”三毒引起的烦恼,是要用四无量心来灭的。但是佛陀是对谁说法?是对菩萨说的,也就是说不是对我们这些在家人说的,他对修行很高的人说的。

大家知道三藏是什么吗?(有营员答:经、律、论),对,经、律、论。“经”是佛陀说的;“律”是戒律;“论”是后来的高僧写的有关佛法的论说。既然佛经高深,那“论”应该是最接近我们在家众的。在《成实论》、《大智度论》中讨论到的慈悲喜舍,叫四无量定,或叫四无量心。我们看到无量定、无量心,既是无可限量,广无边际,当然是很不容易修的。修“定”已经不容易,定是指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能制心一处而不乱,还是“无量定”,就更不容易。当然这不是我们在家人能做到的。你做到四无量定的时候,你的慈心、悲心、喜心、舍心能够住一处而不动,而且范围很广持续很久,念念相续,是层次很高的修行。

先讲“慈”,我们怎么去实践“慈”呢?我们先看《大智度论》怎么说:“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慈”是指你对众生爱护,并常常想念着他们,令他们得到安稳快乐,“以饶益之”,“饶”,就是很多的意思,令他们获得大量的益处。字面上是这个含义。

那众生种类和数目太多,要个个都爱护到,不是我们能够做到的。那么我们缩小范围,由众生缩小到相关的人,就是你本来就关爱的人,你的父母、你的同学、你的朋友,试着给予他们安稳快乐。我讲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英文本来很差,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都很差,到了大学三年级,突然你努力用功考了90分,你会怎么做?(有营员说:告诉家人)告诉家人啊?你真的会告诉家人吗?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告诉家人?不会,是不是?因为通常人的反应是,你考高分了,就跟你最好的朋友跑出去喝杯啤酒庆祝。刚才那位营员讲的才是对的,因为最着急你学业成绩的,不是你最好的同学,而是你的家长,你告诉父母亲你考了高分,就给了他们安稳快乐。我讲的对不对?你将来会不会做?(营员:会)好!请你们做,因为会带给你们父母很大的快乐。这就是刚刚所讲的“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这个“饶益”是指正面的,这种正面的事情让家人快乐,肯定是令父子、父女、母女跟母子关系大大地增进。

说说另外一个“慈”的例子,如果你是班长、辩论队队长、社团的团长,这里有没有?请举手。(有营员举手)有啊,我看一定不止这么少吧?大家都参加过社团,如果你是社团领袖的话,你要怎么样“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这个“之”是指你社团的团员、你辩论队的队员,那你怎么做呢?根据我做行政以来的经验,就是让他们有一种对社团的拥有感,也就是说所有的决策,你可以私下问他们,也可以公开讨论,讨论的时候,他们好的意见即刻采纳,然后宣扬之,就是说你跟别人说:这个好主意是某某同学给的。那你和这个同学未来的关系会非常好,也许会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你可以得到很多一辈子的好朋友。而且对于这个社团,他会感觉这也是他的社团,如果你作为一个领导,你只是指使、指导人家做事,主意都是你出的,别人听你的,这是比较差的领导。你要能够把大家的意见采纳了,肯定会比你一个人构想的好,采纳了以后我们还要宣扬之,不能够据为己有,(据为己有)这个是大忌。这就是以安稳乐事以饶益你的同学,这比送他们礼、请他们客好多了,这在彼此之间会产生持久的关系、持久的好的感觉,因此整个社团也都有很好的感觉。

另外,下面所讲的是,自己要安稳、快乐才能付出给他人安稳和快乐。刚才和净因法师吃午饭,他就讲到慈心禅最要紧的是要爱自己,这个看起来好像蛮矛盾的。爱自己不是很自私,怎么成了慈心禅的先决条件?你要如何在这个矛盾中看到背后的真谛。你要自己爱自己的话,你总不会摧残自己吧?你爱自己就会令自己很坚强快乐,你能够坚强快乐才能够给其他人快乐。你自己都不能得到快乐,怎么给别人快乐呢,对不对?我想,怎么令自己坚强快乐?这个是很深的学问,修佛法就可以达到!你们今天小参的时候可以请教师父们。

要自己的内心平稳快乐,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培养感恩的心。感恩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我们的自我中心太强了,譬如说你们今天有两百人坐在这里,你们是击败了其他一千人才坐在这里。你心里自然的反应是我能坐在这里,是因为我的表现比别人好,因为我写的那篇“我对佛教的认识”,写得比别人好。是不是这样你才坐在这里呢?你需要感谢什么人呢?就像我今天站在这里,就觉得很感恩,我一开始讲感谢三件事情。那你今天坐在这里,你要感谢谁呢?你要不要感谢柏林禅寺、河北佛教协会能够办这样的夏令营,让你有这样的机会呢?这是我觉得你第一个要感谢的。另外是你为什么会有学佛的种子?是谁给你的?你想一想是谁。那些人你也需要感谢。当你充满感谢的时候,就不会有怨恨、自私、妒嫉,你心里就会很充实,充满快乐,一个人常常感恩的话,他不是平静,就是快乐,有这种心境,你才可以帮助别人。

这里看过《红楼梦》的人多不多?看过的请举手,不错哦!比我想象的多,比香港多,香港看《红楼梦》的人少。这里女同学很多,可是男同学也不少,我蛮意外的啊!我举个《红楼梦》里的例子来讲有条件、能力的人、才能帮助别人,才能给别人快乐。晴雯你们知道是谁?贾宝玉的丫环。宝玉有一次由荣国府过宁国府,就是去他伯父那边,他堂哥贾珍的太太尤氏安排他早餐吃。他吃到一种很好吃的东西,就是豆腐皮包子,什么是豆腐皮包子?是不是包子里面包了豆腐皮?还是用豆腐皮包的?(营员:是做馅,把豆腐皮切碎了)哦,还是做馅?他们吃素的啊!宝玉请尤氏再送一碟豆腐皮包子去自己院子,说回去后可以再尝。回去以后他跟晴雯说:“今儿我那边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儿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嫂子要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其实他是给谁吃的?(营员:给晴雯)对,给晴雯吃的,当然最后晴雯没有吃着,给别人吃了。这个例子是说宝玉能这样做,是因为他有条件这么做。贾母宠着他,全家都把他捧在手心上,所以他要他们送,就有人送,他有这样的条件。林黛玉有没有这种条件呢?林黛玉寄人篱下,她才不敢说你给我把豆腐皮包子送到我那儿去,这是外在条件,内在条件是贾宝玉曾经带给他姐妹丫环们很多快乐,他很细心地体贴着她们。为什么宝玉是这样呢?为什么他能够给姐妹们带来安稳快乐呢?譬如林黛玉哭了,他就能想办法逗得她笑,他也照顾别的姐妹们,有时候会装疯卖傻让他们高兴。贾宝玉为什么能给大观园里面姐妹们快乐?那是因为他的价值观,这是由他的信念产生的价值观。就是他不追求名利,在当代社会他也许是个失败的例子,在文学里他是典型的有理想的人,是很多少女的梦中情人。有人点头,蛮多人点头哦。你们男同学注意啊他的价值观,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他认定真善美是值得追求的,他认为真善美落实在大观园里面这些纯洁的女性身上,所以他以保护她们为己任。看起来好像他只喜欢女孩子,其实背后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有这些内在的、外在的条件令他能够施安稳快乐给别人。

我再举个慈心的例子,这是我自己的文章里写过的,大概三年前,我去白云老和尚在台南的寺院,我带着三个在家的女朋友一起去菩提寺,那个时候陪着我们的是若恕师,她是中文系出身。因为若恕师她自己不喜欢入镜,所以由她帮我们四个人拍照。我的文章这么写:“我们四人正摆着姿势,旁边出现一个彪形大汉,一件深蓝夹克包住他粗壮的上身,脸颊两团圆肉微微涨红,他眼光闪烁不定地望着我们四个,直觉告诉我,这个人有问题。他又张眼瞪住恕师父。我想我们五个人应该尽快离开这里,这个人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事来。正在这个时候他开口了,对恕师父说:‘我也要照!’我正待说我们走罢,不要照了。恕师父却看他一眼,把镜头由我们四个人身上转向对准着这彪形大汉说:‘你站直一点,笑一笑。’大汉立正,裂嘴而笑,她的相机卡嚓一声,然后他一脸满意地回身走了,他是个智障者。”“相形之下,恕师父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就比我高明很多,我的心神被大汉的表相占据,”——说起来我的直觉也是蛮对的,这位大汉的确是不正常的。可是我掌握的真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恕师父能看透他的内心,这力量应该源自她细腻的善心。她能够体察到他的渴求,这大汉也希望有人注意他、关心他、替他拍个照,恕师父就给他安了心。”这就是用慈心给他安稳快乐,在那种情形下,我完全没能够给他安稳快乐,还把他想象为危险人物,可是这位出家比丘尼却给了他安稳快乐。因为她的心如此强烈,而且有定力,她看出那个大汉真实的状况,她就给他对症下药,给他安稳快乐。那一剎那,我理解到有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的句子:“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这个无畏很重要,当时我的状况就是有畏,恕师父无畏,我是被“这个人一定是神经病”——给吓住了,而恕师父没有,所以她能够施慈心。

然而给人安稳快乐也要小心,不要随便就给人安稳快乐,一定要饶益对方,《大智度论》里讲“以饶益之”,给人安稳快乐还要看是不是真正对他有饶益,我举个例子,来香港读书的内地同学们,很多家里环境很好。我们学校宿舍房间空间很小。有个家长在孩子一年级来时,就帮他在九龙塘买了一个单位让他住,九龙塘是很贵的地区,浸会大学所在的地区是九龙塘区,这个家长是想给他的孩子安稳快乐,他住的舒服,不必去挤宿舍。但你感觉是不是饶益到孩子呢?孩子损失了什么?是宿舍生活。在宿舍生活,你有机会和香港同学互动、跟其他内地来的同学互动。宿舍也办很多活动,几年前曾请鲁迅纪念馆的孙郁馆长来做鲁迅讲座。因为我们四栋宿舍其中有一栋叫周树人堂,所以请了鲁迅的儿子和其他研究鲁迅的专家来做讲座。这样的活动挺多,还有其他团体活动、交谊活动。方才说的那位同学住是住得很好,住在富豪区里,但他损失了很多,除了损失丰富的大学生活,还损失交朋友的机会,那就更严重了,因为损失了许多一辈子的朋友。所以这种安稳快乐并不一定得到饶益。

“慈”怎么样帮助你达到未来目标呢?你如果是以慈心对你的家人,你的家庭关系,你跟父母的关系,一定不会紧张,而是很和谐;你对你的社团,对你的同学能够给予,饶益到他们,他们都会感激你;你在社会上帮助你的同事,让他们感到安稳快乐,你做事能不顺利吗?所以这样的人将来事业一定很顺利。

现在讲“悲”,大家一起来读《成实论》这段:“若能于一切众生中深行慈心,如人见子遭急苦恼,尔时慈心转名为悲。”这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对众生如何如何,但我们现在不讲众生,只讲对你亲近的人,实践“深行慈心”就是你彻底贯彻、实行这种“慈”给人,如给自己孩子,安稳快乐,在这个状况下见到自己儿子遭到急难,遭到苦恼了,他的慈心就会转了,那个转出来的心就叫做悲心。他本来要给儿子安稳快乐,突然儿子生急病,病得很厉害,他就很心痛,想要帮儿子治好病。慈心就变成悲心了。

我们再一起念《俱舍论》,“如何当令诸有情类离如是苦”?我们用什么办法令各种有情,就是包括人、动物,都令他们离开那种痛苦,也就是说“悲”就是替众生拔苦之心。拔苦很不容易,自己有快乐让人家分享还是容易的,或者是想办法让人家高兴那也容易,可是替人解决内心问题不容易。因为每个人本性都是自私的,如果是自己的痛苦,就刻骨铭心,别人的痛苦不会刻骨铭心,人就是这样,所以要学习走出来体验别人的痛苦。通常文学家能做到,文学家常要写很多人的痛苦,不了解别人的痛苦是写不出来的,学佛的人也应该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你下了决心要这么做,然后你专心去做,通常能做得到。

我们先讲周围的人,你的父母、你最好的朋友、你的同班同学等等,有些人因为看得出你有帮人忙的心,所以他会来找你解决问题。问你:“哎呀,怎么办啊,我喜欢那个女孩子,可是不敢跟她讲啊!”有没有这种状况?(营员:有),有吧!帮人解决问题要有同理心,同理心是什么?是为人设身处境。不是光同情就行了,要有知识、有经验才能做到同理心。如果你自己没有单恋过,要帮单恋的朋友是不大可能的,你不可能给他有用的忠告。所以知识、经验就要丰富,当然也不能因为同学有单恋问题,你也去单恋一下,爱情是自然发生的,刻意是不可能的。那怎么办?你就去了解一下单恋是怎么回事,跟别人讨论一下,或者去看小说里面讲的单恋的痛苦——看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看完了再去跟你的同学谈,帮他一下忙。

我刚刚讲朋友直接来找你帮忙的情况,那倒比较容易了,如果他不跟你说,或者是父母亲不跟你说他们的苦恼,你怎么办?你要学会对你亲近喜欢的人,用心去观察,不要不放在心上,注意他们脸上的细致表情。有时候他们故意要隐瞒你,比如父母对筹措你的学费有困难,挺棘手的,可是又不想让你担心,他们换个表情掩藏他们的忧虑。其实你是可以帮到他们的,因为他们可能担心的是:我可不能让孩子知道学费还没有筹到,因为他们认为你着急就会读不好书,或者担心你去做家教或者去外面打工,会影响学业。所以很多情况你察言观色就会略知一二,然后从旁打听一下,譬如从哥哥、妈妈那边打听,问爸爸为何不开心。如果你知道了,你可以安慰他:没有问题啊,我兼一两个家教不会影响功课啊。那就可以解决他的困难,你就可以替他拔苦。有没有这样状况?有,我看见有人点头。学了佛后知道怎样处理,要去做到悲心,替你亲近的人拔苦。

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帮别人时,要学会不伤害到自己。有些大好人常常帮人家忙,最后自己受伤,别人不但不感恩,而且还在背后害他。我们要学会小心保护自己。这是白云老和尚再三教我的,大概他看我心肠不错,所以说:要小心,要保护自己,不要伤害到自己,然后你才能帮别人忙。我几次在报纸上看到这种消息——有小孩游泳遇溺,状况危险,另一个很会游泳的人就去救,结果或者是两人都淹死了,或者是救人的淹死了,原来危险的小孩被救活了。你们有没有看见过这样消息?(营员:有)有,常常是过后表扬这个人很勇敢,牺牲了自己。但是就像刚刚我说到的,你在救人时先要学会保护自己。也就是说通常这个人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是有执照的救生员,他只是觉得自己游泳很棒,就去救人,但他不是专业的,他并不知道在那种状况之下、那种水流、那种大浪之下他做不做得到,所以常常是害了自己,有时伤害到两条命。如果是受过专业训练,或者是有执照的救生员,他会做出判断,这个人有50%能救,他才去救,通常有专业执照的人,救人的成功率大很多,这就是考虑自己的能力,先保护自己。还有一种状况就是有责任在身,就应该奋不顾身,比如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老师,为了职责去救学生,这是了不起的,牺牲自己,就是菩萨,非常了不起。我有一首诗献给这些老师们,念给你们听:

《我的翅膀给你飞翔——向四川大地震的殉职教师致敬》

张米亚常常唱这首歌

给山城的孩子听:

“摘下我的翅膀,

送给你飞翔!”

 

五月十二日下午,地裂山崩,

漫天的水泥块横飞,

却削不下他的翅膀。

 

镇人挖掘倒塌的教学楼,

挖出张老师僵硬的身体,

伏跪着,双臂撑起如翼

一手护住一个学生,

学生们还眨着眼睛,活着。

死亡剎那,他双臂化成钢筋,筑一间避难室。

 

因为你们那么依恋山乡,

因为你们那么享受孩子的成长,

因为你们藏在笑容下的无私,

 

于是在死亡扑来的时刻,

你们的心化为大鹏飞翔,

默默耕耘的日子,突然壮烈。

 

张米亚、杜正香、谭千秋、瞿万容、

何代英、向倩、袁文婷、张兰……

一串美丽的名字。

因为你们对孩子的承担,

十亿双眼睛泛出泪花,

一个民族的爱心苏醒了。(鼓掌)

 

这位张米亚老师是映秀镇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2008年5月12日,他在二楼教课,地震来的时候,他帮助同学躲到课桌下去,自己抱着两个孩子藏在在讲台下面,整个楼塌下来,二楼变一楼,老师被压死了,两个同学获救了,一班30个同学被埋在瓦砾下面,有一半获救。是全校存活率最高的班级,所以我们要为张米亚老师的悲心大愿致敬。

我再跟你们说个故事,台湾1999年9月21日半夜大地震,地震二十多天后,我和朋友去了地震最严重的台湾中部山区永平乡,这个永平乡,99%房子倒塌,一半人死去,这是个小乡,但也有几百所房子倒塌了。我们去的时候却发现警察局没有塌。你们叫公安局吧?而且警察都活着,为什么呢?老天有眼,是让他们救人的。警察局一共有四个人,还有一个正休假,只剩下三个人。我见过警察局的小队长,他说地震来的时候,他们正在喝茶,茶桌子整个震得翻转,他们只能在地上爬,这是早上两三点钟。他们三个在地震稍歇时,爬到屋外,小队长跟另外两个队员说,某某你骑车去巡其它三个乡,我巡永平乡,另外一个出外边去求救,这个小队长指挥若定。小队长在巡乡的时候,找了一两个没受伤的,挨家去救人。小队长很镇定,他是佛教徒,也修道家,佛道双修的教徒,我相信宗教给了他定力,在大灾难时,职责在身,他能拔人之苦。一般人这种情况下慌张到可能有一两个多小时都要失神,但是他能当下镇定地救人,能指挥若定,这就是修道的人不同的地方,他能做到在危难的时候以悲心拔人之苦。

危难的时候,真的很难做到镇定自若。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是大陆拍的,叫《传奇中国》,它谈到一种心理感应,是美国一位大学心理系教授做的实验。你们都知道医院里面出生的小孩的小床放在一个大房间里,有一个小孩哭了,其他小孩都会跟着哭,就是一个小孩哭了,整个房里的小孩都哇哇大哭。记得20年前,我从香港搬家去台湾时,带着一只狗,狗要检疫,所以关在农业大学的农场里面。我去探她,在很远的地方叫它名字,lady,lady回应一叫,整个狗房里三十多只狗一起叫。跟产房里一个小孩哭,30个小孩一起哭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感应。婴儿不懂事,但他感受到另一个婴儿悲苦就跟着悲苦。这就说明人有一种感应,就是别人悲我们也悲。美国教授的实验是放一个婴儿哭声的录音带给一屋子的婴儿听,他们哭不哭?不哭,真小孩哭他们才哭,听到录音带小孩的哭声,其他小孩不哭。这种事是说明有真实状况,小孩才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感应。

我要讲的是,这种悲的感应力真的很强,令我们本能地感同身受。像我刚才讲的张米亚老师或者台中永平乡的小队长,他们周围有那么多的人充满悲苦,但他们竟能在别人悲的时候不被感染,镇定自如地尽责做事情,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再讲个悲心的例子。你们有没有听过李欧梵教授?李欧梵教授在文学界与历史学界很出名,他是哈佛大学教授,现在在香港中文大学。他的太太叫李子玉,多年患很严重的忧郁病。他们结婚很晚,但是感情很好,因为丈夫很爱她,给她心理支持,她自己又学佛,两年前克服了忧郁症,先是吃药,后来药减了就好了。她在《温暖人间》——香港的一个佛教杂志上讲怎么去帮和她一样有问题的人。有一位女士也有严重的忧郁病,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时常想到自杀。因为我自己没有患过忧郁病,所以我大概是帮不了她忙的,她真的来到我面前,我一定不知道怎么办,因为我无法使用同理心。但李子玉有经验,能用同理心,她告诉我,有一次她这位患严重忧郁病的朋友来找她,神情非常凄惨,她说我今天晚上要自杀,我要用某个方法自杀,我已经下了决心。李子玉怎么拔她的苦呢?她想在这个时候如果她只用同理心,会一下连她自己都纠缠进去,自己的忧郁症也会发作。所以她用另一个方法,先骂她一顿,再用同理心,说:“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我也是个忧郁病患者,你想自杀,你告诉我,你不想我也会有心理压力,你太自私,你只想到自己。忘了还有妈妈、其他亲人,今天死了就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错了,我跟你一样,但病是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今天你不是孤独的,有了我,你就不孤独了,我可以帮助你,你比我幸福多了。”李子玉说,她听了我这番话,有了反应,我捉住她的一双手,逐渐有了力量,越握越紧了,俩人的手紧握着,到最后她含泪地允诺说:“子玉姊,我答应你,我努力控制自己,不想寻死的事。”。李子玉救了一个人,先用佛家的棒喝,然后再用肢体动作,我想象当年她忧虑症发作的时候,大概她的先生也做过,搂着她,她也用同样的方法去握着这个女朋友的手,给她力量。像实践这种同理心,就要有知识经验,像李子玉就能做到,我是学不来的。当然心理学家也可以做到,大多数没有病过的人能做到,是靠专业的学习。

此外,拔苦还要去找苦的根源,常常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比如说有些社会有贫穷的阶级,如印度满街的乞丐,你如果施舍钱给他们,真正能拔他们的苦吗?能帮两天吧,如果钱吃完了,又要去做乞丐。所以真正的帮助是进行整个社会变革,尤其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建立更多的大学,让更多人受到好的教育,从而能够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那么悲心怎么样能帮你解决未来的问题呢?如果你能够有悲心,也就是你能成为一个够解决问题的人,朋友都会依靠你,在职场上,上司也是倚重你,如果你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任何职场都会需要你。

下面讲“喜”,什么是“喜”。欢欢喜喜吗?不是。《大智度论》里讲:“喜名嫉妒相违心,是一切众生得增益事,生大欢喜,如自得利”。下面作解释:什么是喜?是跟嫉妒相反的一种心。其实我们常常都会有嫉妒心,有大的嫉妒心,有小的嫉妒心。尤其是站在一个竞争立场上。比如学业上成绩比你好的人,你会多少有点嫉妒,有些人有比较强的嫉妒心。喜是和这个相反的,人家好你不嫉妒,反而为他欢喜,这就是喜心。

“一切众生得增益事,生大欢喜,如自得利”,别人成功,开心,你也为他感到开心,甚至是你的狗开心,你也感到开心。讲众生,真的是要心胸很大,所有众生都在内,但是我们在家人讲的是周围的人,譬如说你跟一位同学选班长,他选上了,你没选上。你会高兴吗?不会。你会欢喜吗?也不会。第一步是你有了嫉妒心的时候,要检查自己,你为什么会嫉妒他?因为他选上了,你没选上就嫉妒,有必要吗?还不如去思考他为什么选上?为什么我会少几票?是不是人缘没他好,没他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不是做了很多服务人的事吗?但他可能做了更多事情,更彻底,解决的问题更多,你至少能做到心服而不嫉妒,这就是一大进步。这种状况会有,会不会?或同班同学考上了比较好的学校,你也会多少有嫉妒心。别人的好事不仅仅是心里欢喜就够了,你要表达出来,对他讲出来,增加他的欢喜。你的朋友很努力拿了辩论队冠军,你为他欢喜,可以说我请你客。这样的欢喜就更加实在,两个人的关系就会更好。我说过克服自己的嫉妒心为对手的成就欢喜,这个并不容易,你能够很公平地对待他也就不错了。

喜是一定要为增益事,不是说你有个朋友赚大钱,你为他感到很开心,你还要看他是用什么手法赚的,有没有做亏心事,有没有做害人的事,有没有做不道德的事。

喜是“妒嫉相违心”,也可理解为,如果是对手赢了,你要看到他正面的地方,然后你才会学习到,因为人有很多面,你学习到他好的一面,下一次你也会选上。一个人如果是有这种心的话,就是说你朋友有成就,你替他欢喜,你们友情会更加坚固;如果是你的对手,你也能替他欢喜的话,你就没有敌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感应的,你知道吗?你不喜欢一个人你不必说出来,那个人一次不知道,见了两三次总会感觉得到的。因为那不仅是表情,你会发散负面的气场,气场是会发散的。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是一个怕狗的人,狗对你会很凶,你什么话也没说,它也能感觉到你的气场中有害怕。对不起我总是拿狗来比喻,因为我养过狗,狗其实很多地方比人做得好很多,他的忠诚度是人做不到的,可以向狗学习。狗子有佛性,对不对?如果你没有敌人,将来做事会很顺利。

现在我们讲“舍”,大家一起读《成实论》:“随见怨亲则慈心不等,于亲则重,于中不如,于怨转薄。悲喜亦然。是故行者欲令心等,于亲舍亲,于怨舍怨,然后于一切众生慈心平等,悲喜亦然。”这一段是讲我们对有怨恨的人和对亲近的人,我们给他们的快乐要二者一样。我们对亲近的人和有怨恨的人,给他们快乐的心境往往是不平等的,对有怨恨的人我干嘛要给他快乐啊?一般人是这样的。对那些亲近的人,我们当然要给他快乐,或者是替他拔苦,我们是会给得多的;对于中等程度的朋友,就比前面那个亲的人给得少一些;对于有怨恨的人,我们让他快乐的心就很薄了。所以修行的人,就是你的心要平等地对待别人。对亲,你要把你的亲情舍去;对于怨恨的人,要把怨恨舍去;然后对一切众生,你给他们的快乐的心是一样的,给他们的拔苦心也是一样的。这种心胸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们平常人,在家人可以做到是,亲近的人给他安稳快乐,能做到不要给得过度就不容易了。我刚刚举例说父母给在香港念书的孩子买套房,这父母就要舍掉这种溺爱之心。

于怨舍怨要怎样做到?刚才我举的例子说,你和同学选班长,你选输给他。选举这种事可以种下很深的仇恨。选举的范围越大,仇恨越深,你看台湾的选举,他们彼此之间的仇恨很久才能抚平。班长选举也类似,这就要于怨舍怨,你怨恨选上的同学时,你先检讨自己:“我这个怨恨是因为选举产生的,放大整个人生来说,只是一件小事情,有更多事情要做,更多的慈悲喜舍要做。所以我把这些放开,我要真正公平地来衡量他。”公平地衡量他以后,你会看到他的好处,看到他优胜的地方,你学到他优胜的地方,对你的人生一定有好处。

下面是个于怨舍怨的例子,于怨舍怨的人是林黛玉。你们都知道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宝玉是三角关系,对不对?三角关系是很自然产生的,因为林黛玉十二岁就进荣国府,她和贾宝玉两小无猜。薛宝钗过一两年来的时候,她自然觉得有第三者介入,嫉妒心自然会产生。她们两人命运实在不同,林黛玉幼年母亲亡故,然后进入贾府,父亲也不怎么管她,后来也去世了,真的是孤女一个。而薛宝钗有妈妈,虽然没有父亲,还有个哥哥。古时有个哥哥就算是半个爸爸了,这是父权中心的社会现象,家里又有钱。相比之下,林黛玉心里当然不平衡。有一天林黛玉本来跟贾宝玉斗着气。薛宝钗就把贾宝玉拉走,所以贾宝玉一回来,林黛玉劈头就给他这几句话:“横竖有人和你玩,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哄着你。”这个“有人”是指薛宝钗。这段表现黛玉的嫉妒心和怨恨。过了25回以后林黛玉更加孤苦,身体又不好,你说薛宝钗她很会做人也好,其实她是很贤惠的那一型,她对林黛玉确实很好。林黛玉生病,应该是肺病吧,肺结核吧,宝钗就给她送很名贵的药。林黛玉自己不好意思问人要的那种药。林黛玉看《西厢记》,薛宝钗就像姐姐一样劝她,你不要看,看这些人的心就邪掉了。所以林黛玉的心就转变了,她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林黛玉也有反省能力,她知道自己多心、小气。“从前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无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所以林黛玉真做到于怨舍怨,她把对薛宝钗的妒嫉和怨恨放下,因此她得到一个朋友。

各位以后或多或少会做管理工作,舍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管你管的是三个人、五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如果你有一点偏私,下属很快会感觉到,所以就要舍掉对某个人的偏爱,舍掉对某个人的心结。你把那些舍掉了,下属就会感到主管对我真不错,或者想这主管大公无私。这是我自己的体会。本来她是我的好朋友,如果常跟她在一起吃饭,遇事我可能会偏心,所以我舍弃了跟她常常来往,就是于亲舍亲。有一个老师,人人讨厌他,他的确做了很多事情令大家讨厌,但我把对这个人的厌恶心舍掉,这个同事也会觉得我公正。那么你才能做得久。也就是说,你的心跟今天早上净因法师讲是一样的。你的心能够包容多少人,你就能做到哪个地位。如果你能做到于亲舍亲,于怨舍怨,你就会做更大单位的主管。你能守护着更多人的利益。这一点与你们共勉之,非常重要。你如何做到心胸广大?于亲舍亲,于怨舍怨,是一个是很重要的法门。

我们做以下结论,慈心是什么?是给人有益处的安稳快乐。

?悲心是什么?是以同理心为人拔苦。

?喜心是什么?是为别人的正面的成就而欢喜。

?舍心是什么?是舍去自己的偏爱和怨恨,以平等心待人。

如此必会得到众人之敬重和协助,成为大度、大器的人,事事顺利,达到你人生的目标。

谢谢!

答疑:

营员一(男):非常感谢钟老师,一是感谢您的演讲,二是作为一个在本科读社工的人,非常感谢您在这里宣传了一下,目前在中国大陆很多人不是很了解的社工专业和从事这个职业的人。

首先给您的演讲做一个小小的回应,关于达到人生目标这一点,想跟大家探讨。慈悲喜舍固然可以达到人的目标,但千万不要反过来,为了达成人生目标,而去慈悲喜舍,这样会带来很多负面的问题。

另外有个问题请教老师,这是我在大学期间遇到的一个事情。也是从听您讲的舍心出发,我觉得好像是对待不同的人都差不多,我对待关系特别好的人,对待关系一般的人都不错。可是不知为什么么跟我特别紧密、关系特别好的人并不是很多。而有的人并不是对待每个人都很平等,但是大部分人都很喜欢他,都会对他有80分评价。我可能对待大家差不多,特别了解我的人可能会给我打90分、95分,但是不了解我的人可能会打不太及格的分数。有个师兄是这样跟我说的:“你对待朋友和对待普通的人都那么好,所以大家就觉得不需要跟你做朋友也可以得到很多,所以就不跟你做朋友了。”我在大学期间感觉很孤独,不知道为什么,想请钟老师指点一下。

钟玲教授:不好意思说指点,我刚才讲的于亲舍亲,于怨舍怨,适合于很多状况,我刚刚所讲的状况是说如果你做为社团领袖,或者在机关当个主管,在那种状况下你需要于亲舍亲,于怨舍怨。但是如果不是社团的事情,而是平常待人接物的话,你和他是好朋友,说明你跟他缘分深,你要珍惜这种缘分,当然要特别关心他。不要跟好朋友于亲舍亲去了,我不是这个意思。刚才讲慈悲喜舍,要于亲舍亲,于怨舍怨,那是对修行很高的人,他的心已经包容了全人类,在那种情况下他真的要舍亲,或者是有更多的人际关系要舍弃,才能包容全人类,而我们在家人不需要做到这种地步。你能在自己的亲人与好朋友中间让他们感到你的温暖,让他们给你打90分,或者你把你的热量给更多的人的话,更多的人也给你八九十分,但重点不是别人给分多少,而是你感觉到他们也给你一样多的欢喜跟快乐,也让你感到快乐——互动的,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

营员:谢谢钟老师。

营员二(男):现在有好多人对你好,但是很功利的,好像全世界都如此,比如搞推销的、卖保险的,有时你很难分清,就是对方的心到底有什么差别?有时我会感到很厌恶。

钟玲教授:你是说别人对你好,功利是他背后的原因,你应该怎么样是不是?厌恶也大可不必,在社会上,对这种关系你不需要生厌恶之心,因为你生厌恶之心,对方会感觉到,搞不好以后会害你,不必要得罪他。珍惜那些对你好的人,那些为了功利的目的和你推销保险而跟你接近的人,你笑着说不需要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厌恶他,那样常常心生厌恶,对你自己也不好。

营员三(女):我很久以前听过一句话:“我们很容易原谅我们原本不喜欢的人,但是我们难原谅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我想问老师对这句话怎么看。

钟玲教授:“我们难原谅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对不喜欢我们的人往往就会有负面的互动。他不喜欢你的话,就会发散一种憎恨之心、怨恨之心,你会感觉到。他再做些什么你都不会原谅他;我们很容易原谅我们原本不喜欢的人,如果你本来就不喜欢那个人,你根本不太在乎他,他做什么你都不会太放在心上。反正你自己两种嫌人的、恨人的心,你都要化掉、减轻,才是重点。

营员四(男):钟教授吉祥,非常荣幸,问您问题。开始您提到香港青年会选择社工工作。我刚进大学也是非常浪漫的人,之后我也会在谷歌社会服务部等部门实习,想做公益的事情。但是当我真正接触这个事业之后,好像他们做事的效率,不及我以前不喜欢的工商业家、搞经济、搞商业管理的那些人。工商界他们对社会福利的增进,好像比我看到的做企业社会责任的更加有效率,然后我对自己原来做的那些事情产生了质疑,想听听教授的一些看法。

钟玲教授:浪漫和自恋是每个年轻人都一定经历的过程,我自己也是走过来的。自恋是佛法要克服东西,人是太护着自己了。自恋到某个程度,周围人其实都会讨厌你的。自恋是要慢慢检讨,把它尽量淡化,多关心别人,到了二十岁就要开始做这类检讨。
另外,浪漫也是蛮好的,如果一生都浪漫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一生都有浪漫的理想,其实我看所有了不起的大和尚也都很浪漫,他是要为全人类、为所有的人,替他们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浪漫的心态,浪漫不只是爱情崇高那种浪漫,为人性崇高的部分而活着,也是一种浪漫。

营员四(男):可能是我的表达有些问题,我的意思是说,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这种看起来非常光鲜的概念,我曾经非常自我陶醉,后来我看到他们对社会作用并不大,那些被传统价值观所不齿的工商业界的、那些看似非常的封闭的这群人,我后来发现好像这些人做的,对社会的发展反而更发生效用。

钟玲教授:我想可能是慈善机构领导不力,而做的不好,但是有一些社会上那些企业做得很大的人,他做得很大表示他很能干,他做起慈善事业也是很能干的,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不是每个大企业家都会致力于慈善事业,所以我们要为致力于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教育事业的大企业家喝采。(鼓掌)

营员五(女):阿弥陀佛,钟教授好,我想问一个现在的社会现象,大家都会看到城市里有很多乞讨的人,有手脚健全的,也有残疾的,有年轻的,我想问,他们每天在那里乞讨,网上也说有专业的乞讨团队。现在很多的老百姓会说,给他们钱是一种受骗,本来是很赞同给他的,但是如果是一种欺骗,怎么办?就慈悲喜舍来说,我想请教钟教授的看法。

钟玲教授:社会常有行乞现象,其实这些人是很可怜的。沦落到这种境地实在是可怜,所以我们该对这些人起悲心。但是如果你因为这样而施舍钱,要想是不是真正帮到他了呢?帮到了背后的操纵集团也说不定。所以帮忙的时候你要真正了解你帮到了多少。我刚刚讲过这是很大的社会问题,要由社会面或政府机构来解决,譬如说扶贫机构、扶贫措施,这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问题。那么怎么办呢?我们要表达我们的想法,我们要深入考虑这个问题,建议政府怎么做,或者是跟那些有见地的人去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听到这些乞丐背后有人操纵,所以不要同情他们,其实我们心里头应该生同情心,然后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方向,不过我自己也没解决到。

营员六(男):阿弥陀佛,感恩您,我本科也是学社工的。刚才听您念那首诗很感动。我不是来找茬,但是我是想问一下如果范跑跑站在您面前,您会对他说些什么?

钟玲教授:在我面前我对他说什么?我叫他对着四川方向跪下,这行吗?(鼓掌)

营员七(女):非常感谢钟老师,对您的演讲期待已久,没想到比我想象得还好,非常的感动。

我有一个问题,昨天宗舜法师也讲把羡慕、嫉妒、恨转化欢喜、慈悲、爱,这是我们的修行。我知道父母没有钱给我读大学,我就会想我爸爸妈妈为什么没有钱,人家爸妈就有?我怎么能修到四无量心呢?

钟玲教授:有很多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譬如说我也常常想我生在一个中等家庭,为什么没有生在大富大贵的家庭?我应该享受更多。但是我认为应该反过来想,就是说我这一辈子有什么事情是我没做到而是我应该做的,比如我的慈心、悲心做的够不够多?有些人生长在富贵家庭,如果你信轮回的话,也许前一辈子他慈悲喜舍做的很多。我光是反省自己这一辈子就发现自己的慈心不够,自己悲心不够,怪不得我生长在这个的家庭,因为从这一世也可以看自己的前世。所以不要生嫉妒心、羡慕心,倒是反省心更要紧。(鼓掌)

营员八(女):您提到轮回,我有参加一些《广论》的学习,也参加过慈心禅的学习,不知那种方法更好?想听一下您对这两者的看法。

钟玲教授:不好意思,我对《广论》不熟悉,没办法回答您。

营员九:我能私下请教您香港浸会大学比较文学方面的问题吗?

钟玲教授:可以。现在是最后一个问题

营员十(男):很荣幸最后一个提问,我想说,我很喜欢您的演讲风格,我觉得是谆谆善诱的那种感觉。

我的问题很简单,我觉得现在大家有两个词用得太多了,以至于曲解了它的真实本意,这两个词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有人说我不断拼搏追名逐利,有人怀疑它是太现实了——现实主义;有人说我刚正不阿,有人说是太理想了。我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是不是存在一种理想现实主义和现实理想主义呢?所以我想问的问题是:在您看来什么是理想主义,什么是现实主义?谢谢!

钟玲教授:理想主义是执着于正面的、社会公益的事,或者一种理念上的执着。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会执着一辈子,因为他想透了,觉得那件事值得去追求,那是真正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者感觉理想比较空泛,他面对现实,追求现实中能实现的东西。当然两者结合最好,你有理想主义,然后在现实中想办法把它实现。像印度的甘地,他就是用非暴力的抗议,面对英国殖民的现实,但是理想非常坚定——是追求用和平手段来改变现实。这是位非常伟大的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值得我们去学习。(鼓掌)


Copyright 2005-2006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