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 > 历届演讲集 > 第十八届演讲集锦 > 《三宝歌》的意义 明证法师


《三宝歌》的意义

明证法师

(2011年7月19日上午于文殊阁)

三宝歌 

(太虚大师词,弘一律师曲) 

人天长夜,宇宙黮(dàn,音淡,云黑色)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音认)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摩达摩耶!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生,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主持人:我们很荣幸地请到柏林禅寺资格非常老的监院——明证法师为我们讲解《三宝歌》的意义,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明证法师。

明证法师:《三宝歌》大家都已经学会了吧?

《三宝歌》的内容非常丰富,佛法讲“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不但三宝可以概括全部佛法的内容,其实其中的任何一宝也可以完全概括,因为一宝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三宝是一个和合的整体。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单独存在。如果真有一个法可以单独存在,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什么也做不成。要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事业,都要和合运作才可以。

我们现在提倡和谐,和谐这个词,实际上内涵蛮深刻的,是顺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提出来的。就是要我们知道,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还是任何一个团体,都不是孤立的。现在也提倡人和自然的和谐,提倡环境保护,比如保护动物、保护植物等,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保护。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保护呢?因为自然界被破坏得太厉害了,已经威胁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

既然《三宝歌》的内容如此丰富、圆满,那我们皈依三宝,就不但要学会唱《三宝歌》,而且对它的内容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三宝歌》的命名,实际上是皈依三宝的意思,也有对三宝的赞叹,因为只有三宝才是我们究竟圆满的皈依处。

皈依的意思是什么呢?皈依的意思就是回归、依靠,也可以说是礼敬,就好像一滴水回归大海才能够永不干涸。一滴水很快就会蒸发,很容易消失,什么也没有了,但是如果投入大海,就永远也不会灭亡。一个人的生命是非常单薄、可怜、无奈的,这种表述,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一种总结,也是一个现实,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都可能有这种体会。有的时候生活比较好,没大体会,可是不幸、无奈、灾难随时都可能突然降临,那时候你就会有深切的体会,你就会想找一个依靠。这是人的一种本能表现,因为个体太脆弱。但不论是父母、兄弟、姐妹,还是家庭、家族乃至民族、国家等等,各种各样的团体,都不是究竟圆满的皈依处,真正的皈依处只有三宝。

为什么呢?因为三宝好像是大海。个人只是一滴水,家庭可能是几滴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能是一杯水、一桶水,永远不可能是大海水。而三宝是大海,只要皈依三宝,就像滴水进入小溪,小溪又汇入江河,然后再汇入大海,汇入大海就永远不会干涸了。所以如果我们投入了三宝的怀抱,就有了最究竟圆满的皈依处,我们的生命就不可能再枯竭。大海里的每一滴水,都有全海的味道,当我们投入三宝的怀抱,我们也就成了三宝的一员,就具有了三宝所有的德能。这话乍一听有点被忽悠的感觉,心想这可能吗?其实用一滴水和大海作譬喻还是蛮不错的,因为一滴海水化验的话和整个大海的成分应该是差不多的。

为什么一个人回归到三宝的怀抱,就和三宝一样?是因为人本身就是三宝的一员,只是不学习就不知道。所以回归三宝,就像一滴水回归大海一样,你本来就是大海的成员。水从哪里来?就是大海的水蒸发,然后随着风飘动到其他地方落下来,这些雨水汇集成小溪、江河,就成为江水、河水,最后再回到大海里,这个道理大家通过学习都会知道。所以说你本身就来自大海,现在只不过是回到自己的故乡而已。每一个人的生命,本来就来自三宝,因为佛、法、僧这三个内容,都是常住不灭的。任何人、用任何力量都不可能毁灭三宝,正因为三宝是不可毁灭的,所以才能够成为究竟的皈依处。

好,下面我们一段一段、一句一句来讲。讲完一段以后,大家还可以问问题。

“人天长夜,宇宙黮黯,谁启以光明?”

众生有六道,就是大致说来,生命有六种形式。不过呢,这六种形式属于六凡,除了凡夫,还有四圣,加起来一共有十种。六凡从下往上说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所以有的时候说:“一心分为十法界,十法界回归一心”,“万法唯心”,“一切唯心造”。佛法归根结底都是在说心,因此佛法就是心法。人天两道在六凡之中,在上面,是最好的,但是呢,像漫漫的长夜,黑暗而没有光彩。为什么?因为没有出轮回,在六道里转圈圈,可能转大圈也可能转小圈。所谓转小圈呢,就是总在三恶道里转不出来;转大圈呢,有的时候转到三善道,因为有了资本,结果再做坏事就又掉下去了,掉下去以后呢,通过三恶道受苦消业后再转上去,然后再掉下来,没完没了地转圈,总也出不去,所以叫漫漫长夜。

六道是从生命的主体形式来说的。生存的环境呢,我们平常叫宇宙,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就是国家啊、地区啊等等。在佛教来说,大的就是三界,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就是有欲望的生存环境,在这里生存的众生都有欲望。最严重最突出的就是男女之间的欲望,其他的欲望都附属于这个欲望,这是最根本的欲望。如果没有这个欲望,就不可能有欲界的众生,因为欲界的一切众生都以淫欲而有生命。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欲望,那人类怎样繁衍,怎么会有家庭?所以这个欲望是基本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定。可是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而超越出去,那就总在欲界里,连色界都到不了。

欲界除了地上地下——人和畜生属于地上,地狱、饿鬼属于地下,还有天上,如六欲天。欲界天一共有六重: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加起来就叫六欲天。欲界天的天人也还有男女之间的欲望,但是如果到了色界天,就只有微细的物质而无男女贪欲了,因为色界天人根本就没有男女二根,也没有男女的区别了。

色界居于欲界之上,共有十八天。虽已完全离欲染,但尚有色质,故叫色界。生到色界的天人,纯是化生,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色,全是男相,没有女人。色界天大分有四重,那就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如果再细划分呢,色界一共有十八重天,也就是说,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重天,加起来是九重天,而四禅本身有九重天,所以,二九一十八。

一旦进入色界天的层次就没有男女的区别了。有人问,极乐世界为什么没有女人,其实不用到极乐世界,到了色界就已经没有了男女的区别了。为什么?因为没有男女的欲望了,所以身体也就没有男女的区别了,身体结构上没有任何区别。到了无色界那就更没有了。尽管如此,色界和无色界,仍然属于天的范畴,仍然没有跳出六道轮回,当天人的天福享完以后就会从天上掉下来,或说从上界掉到下界。

更可怕的是,如果在上界稀里糊涂地把福报超支了,那就会掉到三恶道里。这些天人,由于有天眼通,能够看见自己的未来,当他的福报享尽以后,知道自己将要下堕到三恶道,心中非常恐惧、无奈、伤心,但是没有办法。修行在人来说是最好的,因为人道苦乐参半,可上可下,所以佛都是在人间示现的。我们有幸能够获得人身,就应该抓紧这一最好时机,努力修学佛法。

宇宙是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的。在浅的层次上说,有宇宙有世界,但在本质上来说,时间和空间都是假法,没有任何真实性,就像我们人没有任何真实性一样。《金刚经》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是真理,学佛法就要学这个,这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就讲两件事,第一件,人无我;第二件,法无我。后面这个字(指文殊阁正面墙上的“无”)是繁体字“无”的草体,在用一个字表达佛法全部的真理。

佛法里所说的“无”或者“空”,绝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意思。如果说什么也没有,那是凡夫的妄想,叫顽空,不是事实,这样的空,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空,如果细说,还有外道的断灭空,拨无因果。意思是人死如灯灭,什么也没有了,没有因也没有果,做好事也没有用,做坏事也没有关系,对修行是非常有害的。小乘的修行,声闻、缘觉的修行属于偏空,也就是说这个空是不圆满的。而大乘菩萨道所说的第一义空、究竟空、毕竟空,才是真正的空。这个空是“有”和“空”在一起的,就像手心和手背在一起一样,不可分的,有的当下即是空,空的当下即是有。

由于没有智慧,轮回一片黑暗。在佛法里,凡是说到明或光明,都是讲智慧的。智慧有两分法,也有三分法。两分法就是解脱之智和成佛之智,三分法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就是解脱之智,佛菩提就是成佛之智,成佛之智也叫般若。

“人天长夜,宇宙黮黯,谁启以光明”,谁给我们智慧呢?我们怎么才能超出三界六道,而获得生命的自由和圆满呢?

“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

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即现实的方面来讲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众生生活的大环境,这三界就像火宅一样。火宅就是着了火的房子,这个典故出自《法华经》。一个大富长者,有许多小孩子,有一天房子着火了,他说孩子们要赶快出去,等一下就跑不出去了,因为火已经着起来了。可是小孩玩游戏不管这个,因为没有看到大火,没有感觉到可怕。

众生就是这样,生活在非常可怕、就要死了的环境之下,但还乐在其中,我们都是这样的。谁都知道,不久就死了,是不是?一生的时间太短暂了,按说我们一般人都活不到100岁,就算活到100岁,也只是短短的一刹那而已,一晃就过去了,谁都知道。但是,大家每天都还在乐呵呵地生活,都不愿意愁眉苦脸,除非碰到巨大的灾难乐不起来了。就像遇到地震,被压到废墟下边了,腿也折了,呼救声地面也听不见,那时候叫你乐,也乐不起来了。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很会苦中作乐。

后来大富长者想了一个办法,就哄这些小孩子说,“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孩子们听说门外有珍玩之物,马上“竞共驰走,争出火宅”(见《法华经卷二?譬喻品》)。

还有一个比喻叫黄叶止啼,拿一片树上掉下来的黄叶跟哭闹不止的小孩子说,这是金子,小孩子也不懂,认为金子很好,既然是金子就把它收藏起来,有好玩的,就不再哭了,叫黄叶止啼。因为引导众生不能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就把苗拔死了,所以佛法有很多方便善巧。要一点一点来引导,慢慢地进行。

比如三净肉的问题,有人说佛没有说过三净肉,《楞伽经》等都说不可以吃肉。有位居士在网上转载他人的这篇文章,很得意地发给我让我看。我说,错了!三净肉就是佛说的。他回家以后很不服气啊,就去找经典。我把相关的经典摘录给他发过去,我说你自己看吧!其实很简单,你打出“三净肉”在《大藏经》里一搜索就能搜索出来,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是佛说的。不过呢,这是引导阶段说的,等到了究竟阶段,当大家学习佛法成熟了以后,佛就告诉我们,任何肉都不能吃。因为不管什么肉都是众生肉,而在无量无边的轮回中,我们和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六亲眷属,都曾是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爷爷、奶奶……都是亲属,要忍心吃,你就吃,不忍心,你就不吃。不只是一个国家,现在好多国家科研人员的研究都表明吃素有众多好处。

佛陀多么伟大!因为佛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不能吃肉。众生互相吃,就造成了种种的痛苦,如果有比我们更强大的动物吃我们,今天抓三个,明天抓五个,胳膊腿剁下来,五脏掏出来,加上佐料,炒炒,大家作何感想?因为吃的不是人,而是什么鸡鸭鱼、牛马猪,大家就吃得很香。可是都曾经做过动物啊,而且下一世是不是动物,也无法保证。要想停止轮回就必须停止吃肉,这件事情在《楞严经》里讲得非常不客气。当然我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大家慢慢地过度,不要急,要不然吓得都不敢学佛了。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

种种的苦恼、灾难煎迫众生,谁来救众生呢?当然只有佛来救众生。所以下面一句是“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这里提了佛的三个非常突出的功德,第一大悲,第二大智,第三大力,如果没有这三种功德,要想度众生几乎是不可能的。

没有大悲就发不了菩提心,因为大悲是菩提心的根本。见不了众生受苦,忍受不了众生遭受苦难,想帮助,这就叫大悲。因为悲能拔苦,要发拯救众生于水火的心。佛陀已经解脱了,众生还在浑浑噩噩中受苦,苦中作乐,对将来要受的苦报可能不知道,所以要救苦。可是没有智慧不行啊,要救众生,就要有种种的方便善巧,好比说,大家先吃三净肉,从吃三净肉开始,循序渐进,逐步过度到吃素的阶段。

三净就是不闻杀、不见杀、不为己杀。这个动物死的时候,你没有听见它的惨叫声;这个动物被杀的时候,你没有看见;这个动物被杀的时候,不是为你而被杀。就是指已经宰杀好的,放到市场上去卖的肉,如果买活物就肯定不是三净肉。比如在海鲜馆里点菜,我要这条鱼,吃完了以后,后世你肯定会变成鱼,被其他人吃。如果你点了一盘活虾,好比说这盘虾有14条,你吃了以后,就会有十四世变成虾被人吃,你的这次罪过才能还完,吃多少还多少,一点也不客气,就是这样。

因果规律,无论学佛与否,也不管你受戒与否,都丝毫不爽、铁面无私。佛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种可怕的情况,才告诉我们,千万不能吃众生肉啊!可是大伙说不行,不吃怎么活呢?不吃怎么会有营养呢?所以佛就说,那你就先吃三净肉吧!这样方便善巧来引导。但是当你学好了以后,佛就不这样说了,佛会说一切众生肉不得食。

“大力”就是有足够的能力。佛的能力有多大,我们现在见到的任何什么特异功能,在佛面前简直就是小菜,根本算不了什么。因为佛可以把世界拿到手中,再扔出去,而其中的众生都不知道;佛可以把宇宙揉成粉末,吹散,然后再聚合起来,随便做。在经典里有不少地方讲佛的这种能力。《涅槃经》里讲,佛到了一个地方,有五百个大力士为迎接佛陀清理道路,道路中间有块大石挡道,这五百位大力士拼尽全力都不能动摇。这时佛也变身为一个大力士的样子,轻轻松松就把巨石拿起来了,扔到空中,掉下来后再用手接住,用嘴一吹,那石头就碎为粉末没有了。这五百大力士顿时就佩服得不得了。

这是证明佛具大力其中的一件事而已,经典里还有很多关于佛祖大力的介绍,当然在许多经典之中也记载佛会破解这种神通、大力,他说其实我没有做这些事情。好比说,提婆达多和阿阇世王合起来要害佛,就灌醉了一头最大的象,这头象是象里边的王,大得不得了,一路上踩死了很多人。他们驱使这头巨象在佛的必经之路上狂奔,企图谋害佛。当这头大象冲着佛陀狂奔过来时,阿罗汉有神通,就用自己的神通飞到天上去了,只有阿难没有神通,继续陪着佛。当然阿难本身也是不可思议的,他做佛的侍者也不止一世了,所以他继续跟着佛,不动。

结果象中之王冲到佛陀面前,突然趴下了,为什么呢?佛伸出了五指,这头大象看到五只巨大无比的雄狮,每一只狮子都可以把它撕碎,何况是五只!所以吓得大象屁滚尿流,趴在地上不敢动了。后来佛陀解释说,我并没有放出五头雄狮,那是这头大象自己造业所感得的,所以才出现雄狮的幻象。

这里边的道理也是很深的,虽然一切都是假象,但你造什么业就会感什么果,丝毫不爽。这头大象造的这种业,就感得这种果,当时就被调伏了。佛不但有大慈悲,还有大智慧和大雄力,因此才能够调伏众生,称为“调御丈夫”。一切众生,佛都可以调伏。虽然众生刚强难化,但是总有一天会被调伏。

“南无佛陀耶”,“南无”就是皈依的意思。“南无”,很多老居士,甚至一些法师质疑,说怎么读na mo明明是nan wu,这是约定俗成。“南无”这两个字如果读nan wu,就会被人笑话,认为你是外行。最近我遇到一个福建居士,他告诉我,在他们家乡,“南无”确实读na mo。我想这个词最早可能就是被福建的法师翻译过来的,那时候普通话不怎么普及,译经时很多字都是方言发音,这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

“昭”就是光耀,“朗”就是焕发,“昭朗万有”就是佛光普照的意思;“万有”就是一切众生,包括三界这个生存的环境。佛的慈光平等地照耀一切,好人坏人都普照,不是好人多照一点,坏人少照一点,没有这回事。就像今天下雨一样,不管大树、小树都一样对待。当然,大树接受的雨水就多一点,小草接受的雨水就少一点。所以学习佛法,如果你发的心大,进步就快,你发的心小,进步就小,道理是一样的。就看你自己的吸收,而不关佛的事,佛对众生都是平等的。

“衽席群生”,“群生”就是众生,“衽席”就是像妈妈照顾小孩一样。过去的衣服是大襟,像我们穿的衣服,把孩子往里一裹,包起来。“席”是晚上妈妈搂着孩子睡,形容佛对待每一位众生,都像对待自己的独生子女一样。所以我们不可能没有人关照,没有人关照没关系,有佛关照就行。因为有的时候,人可能就不大关照了,不是说不想关照了,因为自顾不暇。地震期间,你和同伴都被压在废墟里,你被压了,他也被压了,他怎么照顾你呢?就算他有一瓶水想给你喝,他被压住了,也没有办法递给你。

有时候我们人挺可怜,无法自己救自己,怎么去照顾别人?但是佛可以。一尊佛就可以照顾无量无边的众生,何况有无量无边的佛。因此才说“千处祈求千处应”,只要大家求佛菩萨,求三宝,什么时候求,什么时候就有用。有人说这事不大可能,我跟佛陀要100块钱,我就没要来,南无佛,南无佛,钱就是不来。因为这时候你不需要这100块钱,如果到了紧急危难的时候,你需要帮助,佛菩萨马上就会帮助你,就会救助你,至于说用什么方法帮助,那就非常神奇,没有这样体验的人,你跟他讲很多,他也不知道;有了体验他就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是怎么回事。这种故事太多太多了,所以学佛是一定要有体验的,一定要通过修行获得体验。

下面说“功德莫能名”。“名”就是表达,功德大到没有办法讲,怎么讲都不会过分。我们看了那么多的佛经,有那么多的论、赞、偈赞叹佛,因为无论怎么赞叹都不过分。实际上,三宝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三宝。我们有一个根本的生命,他是永恒长存的,不生不灭的,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所以需要佛用大智慧来启发我们本具的智慧光明,如果经过佛的启发,你具有了这个智慧,那就叫开悟。

第一段就讲完了,后面有一个副歌,“今乃知,惟此是,真正皈依处”,这个太明白了,就不用讲了。“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我们最后再讲。

好,第一段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

营员一:就一句,我们受到的正规教育是唯物主义,万物唯心造的说法是唯心主义,这里面有个矛盾,不知道师父您是怎么看的?

明证法师:你的意思是平常受到的常规教育是唯物主义,说佛教这一类是唯心主义,佛法也说“万物唯心造”,到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大概是这个意思。

世间的人对什么是“心”,可以说基本不了解,佛法说的“心”很复杂、很全面、很周详,不只是我们平时说的这个心。平时人们说的这个心非常杂乱,概念是不清楚的,你找一百个人,就可能说出一百二十个不同的心来,都不是佛教说的很严密的那种“心”。

一心分为十法界,这点刚才我们说过。另外,一心分为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大家诵经的时候经常诵到,会了解到。但是还有两个就不太清楚,即第七叫末那识,也叫意根;第八叫阿赖耶识。还有其他众多的不同名称,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称谓,很复杂。

但是我们可以比较简单地这样说,第八识是真心,前七识是妄心。有人问为什么?你拿什么做标准?因为第八识是本有的心,永远不生不灭,是永恒存在的。它没有一个来处,因为它就是根本,它是万有的根本,什么力量都消灭不了,所以说无始无终。可是其他七个识都是从它产生出来的,既然有生就有灭,有生有灭就不究竟、不圆满。所以一切唯心造,意思很深。

万事万物的产生,有三个阶段。第八识也叫第一能变识,先从第八识产生第七识;第七识末那识叫第二能变识,七识、八识和合运作产生前六识;前六识称第三能变识,然后八个识和合运作,产生万事万物。说起来就太复杂了,但是佛法是一定要讲这些内容的。最后会告诉我们“无生”,一切法无生,即我们说的一切法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为什么?因为万事万物都没有独立性,谁生出来的,你仔细想想,到底生出个啥?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有生!都是在过去“有”的基础上,东拆拆、西补补、捏和捏和制造出的假象,过段时间连这个假象也没了,哪能生出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来?像这衣服,不就把布剪剪,弄点颜色,画点道道,挂在人身上,就叫衣服,是不是?给它起了个名字而已,衣服的本质就是布;其实布也不是本质,因为布是线织成的;线也还可以再说。总而言之,都是其他的事情,变来变去,变一个假象出来,没有真实性,过段时间就坏了,所以“一切唯心造”。

由于人们对这个心不了解,这些事情就都搞不清楚,好比我们的常规教育说唯心主义。“唯心”这个词,要是好好思维一下的话,既然“一切唯心”,那么物也是心,对不对?为什么要把物和心对立起来呢?既然一切唯心,当然物也是心。佛教说得很彻底,“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和物这两件事本质上是一回事。所以佛法里面的辩证法要比世间的辩证法圆满得多、彻底得多,这样说“唯心”才行。世间法的“唯心”那叫戏论,因为它不彻底、不究竟、不圆满、不缜密,是众生的妄想,所以说是戏论。大概这样回答一下,好吗?

营员二:师父!在来柏林禅寺之前,我们就吃肉,吃鸡呀鱼呀,然后是牛羊。您刚刚说,吃肉下一辈子我们都要还,现在我们忏悔,知道吃肉是不对的,这一世我们通过怎样的方法消除这个业障?”

明证法师:好。造的任何恶业,不管是过去的还是今生的,都有办法,佛法就是办法。佛法的办法就是忏悔,所谓忏悔,就是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造了。如果真下了这个决心,业障就可以消除。忏悔的具体办法就多了,弥陀忏、大悲忏、药师忏、梁皇宝忏、万佛忏,太多了,都可以,诵经也可以,念佛也可以,持咒也可以。但那是指知道自己错了以后不再吃,如果继续吃还是一样有果报的。

营员三:师父,我想问这个“我”是不是五蕴和合而成的?今生是人,如果下辈子变作畜生,之间有没有确定性、共通性?

明证法师:这个问题问得很不错,能够引导我们深思。佛法告诉我们无我,不过现在是在假定有我的基础上说的,因为众生执著,顽固地执著有一个自我,就是这个我执把大家害苦了。就是因为有这个执著,所以才会有下一世,才会不断地轮回。所以有我和无我,是在轮回的基础上讲的。既然有轮回,当然就有轮回的什么什么,我们且不说它是我,在佛法里不说自我。因为事实上并无自我,不能说。但是有一个词叫“补特伽罗”,补特伽罗的意思是“数取趣”,数是多次的意思,取是执著的意思,趣是道路的意思,数取趣就是不断地执取,可能是畜生道,可能是人道,可能是天道,所以这个词比较好。但说了半天其实还是“无我”。因为生生世世不一样,你说人是我呢?还是狗是我呢?你一世是人,一世是狗;一世是男,一世是女,到底哪一个是你呢?这里面包含的意思还是“无我”。

《百法明门论》是世亲菩萨写的一个论,一开始就说:“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论很短,只有这么一页,比《三宝歌》也长不了多少,讲一切法都在说两种无我,第一,补特伽罗无我;第二法无我。所以轮回中并没有一个轮回的主体,这是一方面。我们再说一点相关的事情,刚才说过,一心分为八个识,八个识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八种功能,好比透过眼根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颜色,透过耳根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音声,透过鼻根……有八种不同的功能,各个不同,不可能少一个变成七个识,也不可能增加一个变成九个识,一共只有八个识。

有的人可能说还有第九识和第十识,但那是第八识在不同的果证下又起的名字,本质上只有八个识,就像十八界不可能有十九界,六根不可能出来第七根,这都是佛法里面说定的事,千佛出世、万佛出世说的都是同一个法,不会有改变。在轮回当中有八个识,其中前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再加上我们最常用的意识。前六识在死的时候就都断掉了,因为人死了。什么叫死了,就是啥也不知道了。如果知道还能叫死吗?什么都知道就不叫死了。当然,什么也不知道还有其他的状态,比如睡觉时不做梦,也什么都不知道,因为那个时候前六识也都断掉了,不过是临时断,第二天早上又生起来了。在轮回中,前六识都是断断续续的,其实前一世命终时就彻底断了,投胎后有了新的身体,才又产生了新的前六识。

可是在轮回中有两个识是不会中断的,那就是第七识和第八识。由于有第七识、第八识在坚守岗位,不停地工作,所以睡觉才可以尽管放心睡,没关系,因为第二天早上可以醒过来。昏迷了也没关系,打了全麻也没关系,因为可以再清醒过来。其实死了也没关系,因为会有下一世。为什么?因为第七识、第八识不断,它们和合运作会再产生前六识,产生一个全新的身体。这其中有没有一个固定不变、一直轮回的东西呢?有人听我这么一讲,说“有啊,第七、第八识不是在轮回中不变嘛”,问题是一直存在就不叫轮回了,对吧?轮回就是变来变去,可是既然变来变去,它就又没有了。这个问题深入参究的话可以开悟,把这个问题彻底弄明白了就开悟了。

说到底谁在轮回啊?谁在受苦啊?所以有很多话头。禅宗要看话头、参话头,很多话头都以“谁”来组成句子,好比“谁在念佛?”,“谁在吃饭?”,“谁在喝水?”,“谁在参禅?”等等。你要能把这个“谁”弄清楚了,就可以开悟。不过,最后的结论可以告诉你,就是没有“谁”,因为没有“谁”,所以你就解脱了,因为事实上并没有人轮回。这个光嘴上说没有用,证到才行,道理明白后就要去做,要无私无我地去奉献,“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好,第一段就这样。我们讲第二段。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

“二谛总持”,“二谛”是真谛和俗谛,谛是真理的意思。有人解释,真谛就是佛法的真理,俗谛就是世间的真理。这个说法并不完全错误,从凡夫的角度上可以这样说,但从佛法的角度上看,可不是这样。因为二谛都是佛法的真理,不能说俗谛就是世俗的真理,因为世间的真理不是佛法的真理。

俗谛实际上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当你证得了真谛以后,用这个俗谛去度化众生。它是菩萨化众用的智慧,是方便善巧,并不是世间的真理。因为菩萨不能离开世间、不能离开众生,所以在度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世间法,可是世间法从佛菩萨的嘴里再讲出来的时候,贯穿的都是佛法的真理,并不是纯粹的世间法。纯粹的世间法跟佛法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二谛”的意思要弄清楚。

二谛为什么叫总持?因为二谛包含了佛法所有的内容。所谓真谛,就是解脱之智;所谓俗谛,就是成佛之智。真谛告诉我们,众生无我。可是众生在受苦,你说没有我,那谁在受苦啊?地震中有人被压在楼板下,腿被压断了,你要先把他救出来,不能先跟他讲这个。你得赶快想法叫人把楼板掀起来找人,把他弄出来,腿折了没关系,锯了也行,命要先保住。菩萨度众生的根本方法,还是要用无我这个真理,但是众生听不懂,所以就要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来给他们讲,让他们明白,这时候就是俗谛了。

如果是单纯个人的解脱,就叫解脱道,是声闻缘觉的解脱方法。但是,如果大家都证得了个人的解脱,那么谁来度众生呢?度众生还是要菩萨来度。所以小乘的人如果发了心,回小向大,他就变成菩萨了。他要不断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不能够进入无余涅槃,要和众生在一起,才能不断地度化众生。所以佛法的根本还是菩萨道,即成佛之道。因为只有无量无边的佛、无量无边的菩萨才去度化众生;声闻和缘觉基本上不度众生,他们个人解脱就算了,他们只要有真谛就够了,不需要用俗谛。俗谛就是化俗的方法,度化众生的方法和智慧,就叫俗谛。

“三学增上”,佛法里边讲闻思修、戒定慧。闻得闻慧,思得思慧,修得修慧。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其实大家也知道,就是戒定慧三个方面。所以三学就是戒学、定学和慧学。从哪里来的呢?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一定要从闻思修开始。“三学增上”是什么意思?学佛必须要先打好基础,但只有基础是不够的,不论我们学文学、数学还是其他的学问,只有小学水平不行,中学水平也不行,应该有大学的水平或者有研究生的水平,或者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学习,学问是没有穷尽的。所以获得了基本的三学以后,就要不断地增上。基本上来说,菩萨修行有五十二个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进了初地再往上修就叫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所以这里说“三学增上”。

“恢恢法界身”,是说我们修大乘佛法,开始的时候,就要证到法界身。法界身也就是法身,法身广大无边,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实相。我们本来的生命都是无量无边的。现在不知道,因为没有证道,当证道的时候,就会知道,每位众生的生命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唯心造,宇宙和法界其实也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什么都在心里边。有了这个基础,再增上修学,就能够最终成佛。

“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

心有无量无边的德能,因为第八识里边含藏着无量无边功德的种子。不论我们轮回还是我们修学佛法,去解脱、修行证果,所有的种子都含藏在第八识里。只有第八识有含藏种子的功能,前七识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第八识不生不灭。如果含藏到前七识里,前七识自己灭了,种子上哪去?第八识没关系,它永远存在,所以只有它能够含藏种子。这种本具的功能,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染污的。因为我们有我见、我执,才有不清净的种子,但我们生命的本体从来就是清净的,这就是我们平常听说的自性清净心。这个心是本具的,不需要修证的。无论你修不修、证不证,它都是清净的,而且是圆满的,包括成佛的种子也圆满具足。因此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任何一位众生,哪怕是万恶不赦的众生,今后也有一天会成佛。为什么?因为他有成佛的种子,任何众生都本具真如佛性。佛在菩提树下大悟成佛以后,开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说:“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远离妄想执著,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释迦牟尼佛降生于这个世界,第一句话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在网上有个网名,叫如来藏,后面就写了这几个字。有人说:“法师您好狂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说:“网友啊!这是佛说的话,不是我说的话啊!”他不吭声了。那个“我”说的是生命的本来,或者本来的生命,不是我们老百姓所说的这个我。

如果我们能够悟得了这个生命的本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修行,就会“染患斯寂”,也就是所有的烦恼都会止息,进入寂灭,其实也就是回归寂灭的意思。就是我们刚开始说的,一滴水跃身跳入大海,表面上好像自己死了,实际上却获得了永生。修学佛法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大家都不怕死。其实怕死也没有用,人人必死无疑,所以干脆不怕就算了。学了佛以后,知道自己根本就死不了,就不会再怕了,这是学习佛法获得的一个根本利益。不怕死的这个人,死都不怕了,别的还怕什么?不怕。不怕,不是大家尽管做坏事,而是不怕死以后,就该开始认真修行了。

“荡荡涅槃城”,涅槃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涅槃的境界就是不生不灭的境界,那么这个境界到底是什么境界呢?有两种,一种是本具的涅槃,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本具的。一切众生本具涅槃,不管你修不修,都本在涅槃,因为你的真实生命是永恒的,没有人能消灭的。第二种是佛的涅槃,《心经》里叫究竟涅槃,《大涅槃经》里叫大涅槃,还有其他的叫法,例如无住处涅槃等等,这是佛在果位上的涅槃。

为什么叫“荡荡”?因为广大无限,包含一切。佛的果证有两种,就消灭烦恼、断绝生死来说,叫涅槃果;就佛有大慈悲、大智慧、大雄力来说,叫菩提果。总的来说,只有这两种果:菩提果和涅槃果,没有第三种。为什么叫“涅槃城”?涅槃怎么叫城?这是因为《妙法莲华经》中说,佛引导自己的弟子去寻宝,走到路上又累又渴,需要休息一下,佛就变化出一座城池。弟子们很高兴,城里有吃的,有喝的,可以坐,可以躺,休息休息。可是有的人说,哎呀,这就到地方啦。佛说,大家吃好了,喝好了,请继续走。有的人不想走了,但不想走不行,这是佛变化出来的,佛只是让大家休息一下,于是佛就把这座城又给变没了。但佛说前面还有更好更大的城,这样引导二乘的修行人回小向大,最终都成佛,而不是仅仅证得一个小的涅槃就算了。

涅槃有两种,一种是小乘的涅槃,一种是大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就是佛的涅槃;小乘的涅槃又有两种,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像舍利弗在佛涅槃之前提前涅槃,就是小乘的涅槃,灰身灭智,自己的身体没有了,也不轮回了,从此以后永灭无余。但是有一个涅槃的本寂不会没有,如果没有,就成断灭了。因为有,所以不叫断灭,就跟外道的断灭区分开了。那个本寂就是第八识,所以涅槃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解释,即第八识独存。

“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

达摩就是法,怎么样来度众生呢?要用佛法来度众生,佛法到底是什么?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很多,人无我,法无我。这里说“众缘性空唯识现”,说的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一切法,包括我们人自己,包括这个讲堂,包括这个麦克风、这本书等等,都叫法,都是众缘和合所成。这个讲堂要有水泥、砖瓦、柱石、木料等等,加上人工设计、建筑,才能建起来。但是因缘所成法,有生就有灭。这个道理大家其实完全可以了解,因为这个讲堂不可能永存,也许用上几十年,也许用上几百年,反正最后肯定没了。我们人也是一样,而且更可怜,大概不会活过一百年,寿命超过一百年的就叫人瑞了,就不得了了。现在的人寿命平均也就是70岁,这还不包括战争爆发,如果战争爆发,平均寿命就会锐减。

众缘和合的事物都不坚实,其性本空。其性本空的意思,就是它们没有自己的本质。这本书是暂时给它一个名字,它只有这个名字,没有实质。它不就是几张纸,用俩钉子钉一块,然后加个封面,纸上有黑色的字体,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什么书就行了。我们人出生以后,也起个名字,叫什么什么,然后一死,没了,上哪找去呢?人们还要找,找来找去。我告诉你,别找了。因为活着的时候都无我,死了以后还找,找来不把你吓坏了,你不怕吗?人们有时候是很可笑的,我前两天看了一个视频,一位老太太93岁死了三天了,她孙女从外地回来,他们在那儿哭啊哭啊,她奶奶一动,活了,把她吓得一屁股就坐在那儿不动了。所以别招呼死人,招来也没用,如果他活过来,反倒把你吓死了。

由于万法都是众缘和合产生的,所以就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众缘才能现前,这样“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大了,因为真能照见五蕴皆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佛度众生、菩萨度众生,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如果这个道理真明白了,苦很快就可以减轻。继续修下去,苦就可以停止,如果不能停止,要佛法干什么呢?摆着好看吗?大伙凑一块,为开个法会热闹吗?不是,确实有除苦的功能,不实修不知道,实修了就一定有体验。

所以大家接触佛法以后,要慢慢地想办法走实修实证的道路,继续深入学习,就知道所有的法都不过是唯识所现,“心生则种种法生。”如果我们没有心、没有识,我们就什么都不知道,外边这些事物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晚上睡觉,你睡下之后没再醒来,这个世界好和不好,请问和你有什么关系?醒来以后一看这些东西,哎呀!没死,活过来了,好像跟自己有关系,如此而已。

仔细想,仔细去思维,到底什么是人?到底什么是我?人在哪里?我在哪里?这是佛法的根本问题。一切唯心,只有心,没有别的。那心是什么呢?如果再没有其他的,只有一个心,心也只是一个名而已。《金刚经》就专门讲这个道理,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不可坏,什么东西都没有,但也什么都有,你怎么去破坏它呢?虽然是假的,但是什么都可以建立!可以有这个假有,如果贯通以后,这个有就叫“妙有”了。所以佛法是圆融的,你从哪个方面也打不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

“理无不彰”,在理性上、在事实上,心没有不彰显的,心彰显一切,建立一切。所以佛说“一切法都是佛法”,世间法也是佛法,但是不能滥用这个意思。有人说,我赚钱就是佛法,错!我吃饭就是佛法,错!但是,赚钱吃饭的确是佛法,你得真弄明白了那才是佛法,弄不明白就不是佛法!就看你明白不明白,胡说八道怎么能叫佛法?
“蔽无不解”,就是不论你有任何的疑惑都可以给你排疑解惑。

“焕乎其大明”,“大明”就是大智慧,由于智慧的光明可以照耀一切,所以一切都能够通达。这是第二段。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

第三段,“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什么叫“律仪”?律是戒律,仪是威仪,加起来就是律仪。“净律仪”就是清净的戒律和威仪,当然这是指佛法的戒律和威仪,不是外道的。因为外道的戒律和威仪是有问题的,有过失的;佛法的律仪却没有,因为佛是一切智者,当然不会有问题。另外,这些戒律都是清净的,按照这个清净的戒律去修持,就能够转变自己,使自己也变得清净。所以修行要按照佛制定的清净戒律和威仪来修行。有人说那到底是什么?本人有一个解释觉得很好,那就是清净的生活方式,就是佛告诉我们如何生活。身、口、意三个方面都说得非常非常之具体,你想装糊涂也装不了。佛告诉我们如何张口、如何吃饭、如何穿衣等,都说得非常具体,你要想知道,那就去学习戒律和威仪。戒律和威仪是佛教的一大内容,所以经律论三藏其中有一藏就是律藏,律藏就讲这些事情。

大家除了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不能看,菩萨戒等都可以看。例如,八关斋戒、三皈五戒、十善、菩萨戒的内容,在家的、出家的都可以看。因为现在网上太方便了,有人都放到网上了,你想看,他也管不着,没办法,可是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你不能看。

守戒就是清净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杂乱的、是染污的、是大有问题的、是使我们堕落、轮回的。如果按照现在的这种方式绝对不能解脱,更不能成佛。可是如果按照佛的戒律威仪来生活,你就会变成一位真正的修行人,你的身口意就会逐渐变得清净。当你清净到极点的时候,就和佛完全相应,你也就成佛了。当然,真正的持戒要达到二地的程度,在二地之前基本上都属于学戒。所以呢,小小的戒犯了以后,是完全允许忏悔的,而且有很多的忏悔方法,我们不必背那么多的包袱,修行人要勇敢,其中就包含有错能够勇敢纠正,不怕。

好比说杀生,有的人放不下对口味的贪婪,今天吃了一条鱼,坏了!杀生了!忏悔,一但真诚忏悔,业就消了。可是第二天又想吃,看着还馋呢,不行!这是一种新的做法呀,管他呢,先吃了再说吧,变成鱼被人吃,下辈子的事谁知道呀,吃!吃完以后一看,哎呀,坏啦,又犯戒啦。这种情况初学者不少,决心太小,没有真正发起心来。那怎么办呢?再忏悔。有人说,这不成二皮脸了吗?吃了忏,忏了吃,这哪叫修行啊?但是我跟大家说,忏悔和不忏悔可有重大的区别——如果你能够受戒,受了戒,却犯了戒,但能真忏悔,你是佛弟子,你做得很好。天生就不吃肉,但也不受戒律,我根本就不吃,受什么戒啊?外道,不是佛弟子。这都是佛在经典里讲的。

所以一切佛弟子都要去勇敢地受戒,不要怕,错了就忏悔,因为你有忏悔这个善法,还有惭和愧另外两个善法,必定能够得到佛菩萨的护佑。真诚受了戒以后,就有护法神保护。五戒的每一戒都有五位护法神,如果五戒全受,就有二十五位护法神。这都有经典依据,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查一部小经典,叫《佛说戒消灾经》,你网上一搜立刻就出来了。虽然很短,但像微型小说一样,情节很曲折,很复杂,很好看,你不妨看一看。那上边就告诉我们受了戒以后,天上会派二十五位天神下来。不是鬼神,而是天神,所以一般的鬼见了天神就吓跑了。如果你胆小,家里边闹鬼,或传说周围有鬼,你就去受戒。受了戒以后,这些鬼就都跑得光光地了。不但你得护卫,周围的人也沾光,方圆四十里之内,不会再有鬼神,就算有,也不会用恶眼来看你。

下面说“成妙和合”。出家人在一起修行,建立僧团,叫和合众。和合,说得很具体,一共有六种,叫六和敬。你背的时候呢,叫身、口、意、戒、见、利,比较好记。“身和同住”,大家都住在寺庙里;“口和无诤”,大家不吵架、不辩论、不争得面红耳赤,有事慢慢商量,共同学习,互相帮助;“意和同悦”,大家在一起清净自己的心意,都很高兴;“戒和同修”,都按照戒律来修行;“见和同解”,大家的见解都是佛法的正知正见;最后,“利和同均”,你们看殿堂上普佛的时候,给出家人发红包,每个包里的钱都是一样的,不管你是方丈还是执事,一样多,哪怕从外头偶然来挂单的,赶上做佛事,同样给一个红包,一定是一样多。我曾经到过五台山,刚住下就收到了红包,往出一倒还有钢镚。为什么?客堂按照人数分,每个人都一样多,有的时候没有办法,就会有小零钱。我们最小的是五块钱,我连两块、一块的也没见过,可能这场佛事剩下点钱,会补到下一场,也就不那么死板了,但肯定是平均的,都一样,这叫“利和同均”。

如果居士们请僧人吃饭或者干什么,叫普请,你不能请一个两个,要请一块请。有人说那不行,我哪有那么多钱,太多了。那么就居士们合起来,你出一百,他出二百。另外就是可以跟寺院商量好,这次我先请五个,下次我再请十个,等我以后赚了钱我就请一百个,反正逐渐地都请遍,也可以。总而言之,要普请,不可以个别请。

“成妙和合”加上一个“妙”,就是说要修行圆满的佛法。僧团不仅仅是柏林禅寺的僧团,也不仅仅是河北省的僧团,这个僧团可能是宇宙的大僧团,是整个释迦牟尼佛教化区域内的僧团。我们做佛事的时候,有人说:“哇!这样唱一唱就有这么好的效果,太不可思议了!”问题是做佛事时要请圣啊,很多圣人都参加了,他们都有神通,我们的眼看不见而已。我们所依靠的这个僧团,为什么是永恒不灭的?因为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僧团,甚至是宇宙范围内整个三宝的僧团,当然是永恒不灭的,那还用说吗?这样的话,无量的贤圣僧集合在一起能没有力量吗?

“灵山遗芳型”,是说佛法从印度的灵鹫山那个地方传下来。当时佛在灵鹫山说法,流传下来这种众妙和合的僧团组织建制,一直流传到现在。

“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证果。果位小乘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大乘我们刚才说有五十二个次第。小乘的最小果位是初果,初果的名字叫须陀洹。大乘从什么时候算得上是一个果位?从“明心见性”里的“明心”开始,禅宗叫破初关。破初关的意思是,你已经找到生命的本来面目,已经证得了生命的最初的智慧,你已经和生命本具的智慧有了第一次的相应,你已经接触到了那个不生不灭的生命实相。这个法是灯灯相传、相续不断的,每次夏令营都有传灯法会,其意义就在于此。从佛往下传,从印度传到中国,再传遍全世界,传到每一个人的手里,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灵。所以,禅宗有本书叫《传灯录》。寺庙都有一盏长明灯,只要寺庙还在,就不能让这盏灯灭,要一直延续。平时点蜡烛那是临时的,人离开的时候就把它熄灭了,可是长明灯是一直都要亮的。

“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

“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菩萨乘也叫佛乘,菩萨乘和佛乘是一个意思。智慧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这是从不同方面来讲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么“圣贤”怎么区分呢?小乘只要证得初果须陀洹,就叫圣人,大乘进入初地以后才叫圣人,初地以前叫三贤。五十二个次第,其中最初的十信不算,从初住开始,那么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置叫三贤;从初地到十地的十个位置叫十圣,所以加起来叫三贤十圣,简称叫贤圣。“何济济”,“济济”就是很多的意思。

有一次开法华会的时候,可能是舍利弗,心想:哎呀!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怎么看着都是山川河流、高低不平啊?可是佛在经典里面一直说净土都是地平如掌,黄金为地,好得不得了。他这样一起心动念马上就被佛知道了,佛就用脚趾头按了一下地。这一按,大地平整得就像琉璃一样,与东方药师琉璃光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等无有异,而且从地涌出无量菩萨。他知道是自己的问题,我们所在的世界也是净土,叫娑婆净土。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道场,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这个净土,表面上现出像秽土的样子,也是释迦牟尼佛的苦心。因为众生刚强难化,那么用这种表面上是秽土的形式,众苦煎迫,才会使众生生起出离心,才会勇猛修行。如果像北俱卢洲那样,人寿自然千岁,不用劳作,什么物产都很丰富,人就不修行了。所以八难里面有北俱卢洲,因为那里的人不修行。

“南无僧伽耶”,也就是说,我们要把三宝作为皈依处,其中包括僧宝。僧宝这个僧字本来就是集合名词,就像我们说人民,它不是指单个的人,纸张也不是一张纸两张纸,本身就是集合名词。因为僧团是一个和合共住、修行证果的大团体,所以才可以作为依靠。当然要落实下来的话,你到了柏林寺,就要先直接依靠柏林寺这个小僧团。大僧团是由小僧团组成的,但小僧团或个别僧人不能代表整个的大僧团,可能有缺点、毛病,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依靠的是整个大僧团,这样才没有任何缺点、毛病。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

我们早晚殿完了以后有一个三皈依,自皈依僧后是“统理大众,一切无碍”。统理大众,是僧团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个僧人,从被剃度那天起,你的使命就应该是统理大众、住持正法。你说:“我不行,我刚学,什么也不知道”,别着急,学好了就可以了。馒头要一口一口吃,修行要一步一步走,假以时日,总是可以达到目的的。既然已经是僧团的成员之一,当然就要和僧团一起来担负起这个传播佛法的使命。如果这样照着佛理如法修行,当然可以一切无碍。

“住持正法城”,意思是要住持正法,不能住持邪法。为什么说这句话呢?因为佛在经典里面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知道这句话,但理解可能不深刻,需要时间,通过实践,理解慢慢就加深了。慢慢地你就知道,你为什么学了这么长时间还不能修成正果?我不只是对你们讲,对其他居士或者师兄弟们有时侯也这么讲。你们上一个大学,三年到五年,最多六年,听说最长的大学是六年,不包括研究生。毕业了,你就学到了很好的知识。可是出家人有时候出家十年八年二十年,居然还跟过去差不了太多。为什么?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被恶知识,或者说被邪法误导了。你认为你学的是纯正的佛法,其实它并不见得纯正,里面可能夹杂了很多错误的东西。

今天中午我们几个师兄弟在一起喝茶,就说到了这种可怕的事情。本来很好的法,佛说的意思,从他嘴里再说出来就变味了,不是原来的味了。讲佛法要依照经典,不能离经叛道,不能增加自己的意思随意发挥。现在有些人,包括居士和法师,胆子太大,学了点东西之后想说啥就说啥,这样不可以。不管你说多说少,都要有经典依据。拿经典依据来!有依据可以,没依据就是你自己胡说的。最后检点你的时候,就拿经典作为依据,到时你干瞪眼,因为你确实错了,你就认错吧!

由于有这些邪见歪理在误导大众,所以我们听到的佛法不纯正了。你用混乱的、杂乱的、不纯正的佛法怎么能够成正果呢?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多多地读原典。我们现在正在读《华严经》,已经诵了快两个月了。读诵原典,当然也可以参考后人写的东西,但要辛苦一点对照经典,不能完全相信后人写的东西,不能轻易相信、全盘接受。因为他们毕竟不是佛,可能犯错误。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有人非常幸运,不但得了人身而且学了佛法,还有善知识引导,引导的也是正知正见,没有问题。那为什么不能证果呢?因为懒惰、放逸、不精进。今天诵一诵,明天有人请吃饭,算了,后天补上;后天又有事了,大后天补上;哎呀,堆了这么多了,也补不上了,就放弃了。懒惰是人的天性,谁都想多睡一会儿、多玩一会儿,修行不肯下功夫,这样忽忽悠悠的话,即使遇到正法也很难修成正果。就像阿难当时想,我依靠佛,因为我是佛的堂弟,佛可能会照顾我,结果佛也没有照顾他。因为这事不能照顾,没法照顾。你吃饭你饱,我吃饭我饱,佛吃饭阿难能饱吗?饱不了啊!最后阿难还是要自己证才行。《楞严经》就讲到了这件事,其他经典有时候也讲到。不过阿难最后不简单,他终于证了。如果我们在座的营员,确实有心要进入佛法的殿堂,想深入堂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活出一个更好的人生,那么就要下定决心去落实佛法。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我们看最后这个总的说法:“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也就是除了三宝,没有别的是真正的皈依处,都是假的,不真实,因为都不能永恒存在。今天在,明天就不知道了。你依靠房子,房子在地震中倒了;依靠父母,父母去世了;依靠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也出事了。谁能保证没事,谁都不能保证,一切都无常啊!但三宝是常,我们做佛事时唱:“南无大乘常住三宝”,就是这个意思。

“尽形寿”,不单是尽这一期的生命,“形”就是身体,“寿”就是寿命。学习佛法要发长远心,要尽生生世世的形寿,永远皈依三宝,永远作佛弟子。当你发了这样的大心,临终时这个大愿、这个大心就会引导你,下一世你投胎就很有可能再投到学佛人的家庭里面,从小就受到佛法的熏陶,你就会继续学习。像我们出家人都不只这一世出家,我初来柏林寺的时候,师父就说,你以前就是出家人,就继续出家修行吧!我确实有出家的习气,非常明显,不喜欢世间的东西,就喜欢寺庙的生活。记得我从小就喜欢剃光头,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出了家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光头。因为往昔出家留下了习气,所以很愿意剃光头,不愿意留头发。

修行人为求法可以舍弃自己虚假的身体和性命。佛在自己的本生故事里讲了很多舍身的故事,好比说,为了一个雪山偈可以被魔鬼吃掉。菩萨对魔鬼说,你如果告诉我这个偈子的下半句,就可以把我吃掉。

(释迦牟尼涅槃前回忆:他在“佛日未出”的过去世,当时,菩萨在雪山苦行,修菩萨道,名为“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经无量岁”。帝释见大士独修苦行,即从天降,化作罗刹,试探其心。罗刹在大士前朗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心生欢喜,四顾唯见罗刹,便谓:“若能说余半偈,吾终身为汝弟子。”罗刹说:“我今饥逼,实不能说。”大士问:“汝食何食?”罗刹道:“我所食者,唯人暧肉;我所饮者,唯人热血。”大士闻言,断然宣布:“但能具足说是偈竟,我当以身奉施供养!”还脱下鹿皮衣为罗刹敷座。罗刹于是宣说了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菩萨修到等觉位,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妙觉,就成佛。等觉菩萨还要百劫修相好,用一百大劫的时间修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那时到处舍身,要眼睛给眼睛,要鼻子给鼻子,要肾给肾。谁的肾不好了,要碰到这样的活菩萨那就太幸运了,因为他二话不说,马上就给你。要命就给你命,要脑袋给脑袋,要啥就给啥,要这样修一百劫。所以佛说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曾经是他作菩萨时舍身的地方,包括我们现在坐的地方都是一样的。

所有经典后面都说“信受奉行”,不过这里加了一个“勤”字,“信受勤奉行”。学佛法不是为了摆设、为了装潢、为了好看、为了点缀。学了佛法以后,是为了能够运用,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最终的目标是圆满成佛。所以每个人从接触佛法的那天开始,就要有这样的信心、有这样的决心——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担负佛法的大业,荷担如来的家业!

阿弥陀佛,谢谢各位!


Copyright 2005-2006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