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 > 演讲集 > 第十四届 > 安金磊:找回真正的身心生态家园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

济群法师

(2006年7月23日于柏林禅寺文殊阁)

各位营员:

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讲座的内容大概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以佛法的要领与修学次第为主;第二场讲座以皈依为中心,会带着大家一起做皈依的共修。

我们第一场要讲的是佛法的要领及修学次第。我觉得这是一个蛮重要的问题,因为我发现很多人修学佛法很多年依然不得要领。佛法非常博大精深,佛教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佛教有汉传、藏传、南传,汉传佛教又有八大宗派。对一个修行佛法的人而言,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引导,光凭自己去修学是蛮难的。但是目前在我们佛教界而言,真正能够给信众一个非常合理的引导的老师、方法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皈依之后可能就成了孤儿了,没人管了。还有的人呢,自己不甘心,会去看很多书、很多经典,但在修学佛法上,还是依然不得要领。即使对佛法在道理上能有所领会,能不能用的起来呢?能不能真正用佛法来改变你的生命,改变你的人生,用佛法去对治你的烦恼,把你所学的佛法落实到修行上,能不能做得到呢?恐怕很多人还是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佛法一直缺乏一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我们传统的每一个宗派都代表着一个修学体系,比如说天台宗、法相宗、唯识宗、三论宗,每一个宗派都是一个修学体系。但是让我们现在的人去学习那些宗派,对我们现在社会上的居士们,蛮困难的。即便是我们佛学院的学生,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学上五年十年,依然还是分不清东西南北。所以我觉得修学佛法对大众而言需要有一个简明的修学体系。一个简明的修学体系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要对佛法的基本要素要非常清楚。比如说佛法有几个要素?对佛教的修学你必须具备哪几点?我认为佛法的基本要素有五个,五大要素。第一是皈依,第二是发心,第三是戒律,第四是正见,第五是止观。佛法起码有这么五个要素。第一点要做到,我学佛法,我究竟要抓住什么,抓住哪一些要领我就等于抓住佛法了。不管你是汉传、藏传、还是南传,不管你是念佛还是参禅。不管你是看什么经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必须围绕这样一些要领去修学。这是第一点。

第二是它需要一个明确的修学目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次第。如果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次第的话,这个学习就会很混乱。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接触禅宗,简直高得不得了,非常喜欢禅宗的公案,听了一大堆,用不起来。有的人喜欢教理,可是这个教理学了半天,怎么用啊?不懂。这是没有次第。我们传统的佛教讲究的是圆和顿,有不重视次第的特点。所以我们现代人修学佛法也不重视次第。因为没有次第,所以这个修学佛法就很难修上去。就算你念佛参禅能够得到一点小小的体验,可是你没有一个相应的基础,所以你的修行是上不去的,你只能到某一个阶段,得到一些体验。因为就像一棵树,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作为基础是长不大的。我们修行的道理其实也是这样,它要有基础,有次第。

第三是要有可操作性。比如说我们修行分为五步,每一步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需要有一个量化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一个量化的东西,比如我们念佛,已经念了一百年了,可是你也不知道你念到什么地方,念到什么程度了,能不能往生西方啊?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参禅的一天到晚在那里参着,但你参什么?参到哪里去了?我们还是不清楚。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多数人对佛法的要领次第都不清楚。所以在学教的问题上才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参禅的人,现在禅在社会上很时髦,尤其是文人禅,文字禅。我们各地也有蛮多的禅堂,有不少人在打坐参禅。可是参禅你到底要参什么?参,就是一种寻找,寻找什么?你到底要找什么?如果你对你要找的这个对象不是很清楚的话,那你在那里找不是瞎找吗?瞎找要出危险的。因为你瞎找就有可能找错了。你没有教理的基础,你就不知道你在找什么?如果你有教理的这种正见的基础。你才有可能知道你在找什么,你不要找什么。因为我们在明白我们要找什么的同时,就意味着我们明白我们不要什么。

参禅要明心见性,这是心地的东西,是心地法门,它是向我们的内心去寻找。可我们的内心啊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世界,比外在的世界要复杂得多,深奥得多。可是你不知道你找什么,你怎么找啊?还有你用什么方法去找,这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事实上需要有一个人来带着你,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去探险,参禅有点像去探险一样。如果我们去探险,最好需要有一个对路途特别熟悉的人,没有一个对路途熟悉的人,那就可能很危险。

所以参禅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你需要知道你要找什么,另一方面你要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才能找到。它需要一个正确的方法,比如参话头啊,起疑情啊,我们隋唐时期的祖师在这个禅宗怎么打开我们的本来面目,都有非常多,非常好的用心方法。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用起来,有没有怎么用的指导。所以我们需要目标很明确。另外做事,在佛教里面做事也是一种修行,但是做事也可能不是一种修行,因为做事关键是懂得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去做事。因为我们现代人做事都是追求一种外在的结果,客观上的结果。你看社会上很多人在做事的过程中把心做坏的,在我们佛教界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很多人可能事情做得越大,内心离佛法的实质就越来越远。因为他不懂得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来做事。只是追求一种外在的结果。当我们说到做事的时候,这里面关系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修学佛法它的重心究竟在哪里?比如说我们学习教理的人,它的重心我们有可能放在教理上。我们做事的人,我们可能把重点放在事上,把事做好。但事实上,真正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做事学教都只是一种方便,都只是一种相对的重心。我们修学佛法真正的重心是在我们的内心,我们学习教理是为了改变我们的内心,是为调整我们内心服务的。我们做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调心的过程。做事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正确的发心,没有正确的发心,我们很可能事情做得越大,我们内心离佛法就会越来越遥远,因为我们在做事过程中很可能把我们所有的凡夫心,世俗心通通都给调动起来了,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我们学习佛法的重心正是我们的心。现在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心的问题。二十一世纪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好,人的精神问题。现代人过分关注物质的世界,很少去关注我们的内心。事实上真正跟我们的生命跟我们的人生关系最密切的是我们内心。我们的心,心是一个什么东西?心,它的定义,是具有选择和创造的作用。每个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比如说我们读书,我们读什么学校,不读什么学校;或者我们工作之后,做这个工作,不做那个工作;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交这个朋友不交那个朋友;我们在选择对象的时候,我们选择这个男孩子不选择那个女孩子,或者选择这个女孩子不选择那个男孩子。这个过程都由谁来决定啊,都是我们的心在决定。除了心以外,你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东西具有选择的能力?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没有选择的能力,只有我们的心有选择的能力。同时我们的心还具有创造的能力。我们选择了之后就会去创造,所以人类的世界是人类的内心创造出来的。我们可能会说,是我的手啊脚啊创造出来的。但真正能够创造的不仅仅是手的问题,而是因为你的心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人和动物相比,人类为什么有五千年的文明,而动物没有。为什么?因为人具有理性的思维能力而动物没有。真正从身体上这个能力来说,动物可能超过我们。你看鸟会飞,鱼可以生活在水里。还有很多动物都跑得很快,可是我们人能超过动物,最主要还在于人具有这种抽象思维的能力。所以人类能创造五千年的文明,人还能成贤成圣,成佛做祖。我们选择什么这个很重要。

你们现在的现状,你们的事业,你们的家庭,你们的感情,无一不是选择的结果。正像你们今天能到这里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来学佛也是因为你们的选择。同样的你们没有选择来学佛你们就不会来了。根源于我们的选择,所以我们是什么?因为选择了什么我们就会去创造什么。生命就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惯性,是我们选择的一种结果。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语叫作“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把这个生命分为十法界,有佛的法界,有菩萨的法界,有缘觉,声闻,阿罗汉的法界,有天的法界,人的法界,阿修罗的法界,有地狱的法界,有恶鬼的法界,有畜生的法界。每一个众生事实上都有自己的世界。每种生命都有自己的世界。我们不要以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里,事实上我要告诉大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看到的所有的东西,事实上都是被你的认识处理过了的,并不是世界的真相。我们的心选择的什么,我们就会是什么。成佛靠我们的心去成,下地狱也靠我们的心去下。《六祖坛经》里面说:前念迷就是众生,后念悟就是佛。所以众生的选择也不是天壤之别的,生命只是在迷和悟之间。因为我们的选择不同,所以我们会创造各种不同的生命。所以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长相,包括我们的智商,我们的情商。这些都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决定的,都是我们在无尽的生命延续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都是取决我们内心在不断地选择,选择之后去创造,因为我们选择了之后我们就会去进一步的努力。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事实上是在完成一种生命的力量。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外在的同时也是内在的。我们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是在创造我们内心的某一种力量。只是我们平常很愚痴,我们只关注外在的结果而忽视了内在的结果。但事实上,真正对我们生命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我们内在的力量。因为外在的所有事情很多都会过去,都是过眼云烟。但是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生命内在形成的情绪,形成的心里经验,形成的能力,会尽未来际长时间的影响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想法会变成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会变成我们的习惯,我们的习惯慢慢地变成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格会变成我们的人格。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代表我们当下这种生命的素质。所以你是什么,主要是你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的素质,就意味着你是什么。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学佛的目的它所要做的,它的重点是我们的内心。学佛所要做的也正是要改变我们的内心。其实也就是改变我们的性格,改变我们生命的素质,乃至改变我们的想法,改变我们的所作所为。通过改变我们的想法,改变我们的所作所为,来达到改变我们的性格,习惯和生命素质的这样一个结果。当然我们是不是愿意改变,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对我们现有生命的处境,对我们现有的性格我们是不是很满意。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很满意。有没有人对自己的性格百分之百的满意?有没有?好像没有动静哦。那也就是说我们还是意识到我们内心给我们带来的困扰,我们也意识到我们内心所存在的问题。所以学佛所要做的正是要改变调整我们的内心。所以学佛的目的呢,通常我把它归纳为两句话: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就是舍弃你的凡夫心,因为我们的心事实上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染的层面,就是杂染,妄想的层面。还有一个是清净的层面,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成佛,帮助我们成就解脱的这样的一个层面。那么在佛教里面比如像唯识方面的一些经典,它会把关于我们妄心的一些情况介绍的很清楚。我们的妄心怎么回事,它讲得很清楚。在佛教里面还有如来藏的这一体系的经典。关于我们内心的真心,解脱像佛这样一个品质的层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讲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对每一个人我们的内心事实上是具备两个层面,一个是真的层面一个是妄的层面。那么学佛修学的目的呢?就是要帮助我们如何舍弃摆脱这种妄想的心,因为这种妄想的心是建立在无明的基础上。我们因为无明,我执,贪嗔痴造成了我们现在的妄想的心,这个妄想的心是一个不断制造痛苦的机器,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东西,给我们不断地制造麻烦。我们每天向外不断追逐,忙这忙那静不下来,就是因为这颗妄想的心,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妄想的心,无论在哪里我们都会很自在的。不像佛陀,佛陀的成就是得大自在啊!为什么得大自在啊?我们自在不自在,我们为什么不自在?自在不自在不在于外部条件,关键在于你的内心,我们凡夫就是拥有一个不自在的心,拥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这颗躁动不安的心需要不断向外寻找它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向外攀缘。所以我们每天为我们的思绪、想法推动着忙来忙去,就是因为这颗躁动不安的心我们才不自在,佛教讲人生是苦,这样说很多人不服气,他们觉得人生还是很快乐的,怎么会说是苦的?人生难道没有快乐吗?人当然是有快乐的。佛教讲人的感受有五种:苦、乐、忧、喜、舍,心理学上讲感情三态,情感的三种形态,在我们的生理上就是有痛苦有快乐,我们的心理上有三喜,有忧愁还有不苦不乐。

佛教为什么讲人生是苦呢,这是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一种本质性的判断,不是从现象上来说的,如果从现象上来说,人生确实是有苦有乐,但苦和乐在人身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痛苦是一种本质性的东西,快乐是相对的,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我们能不能说世界上有一种快乐是本质上的快乐,没有。什么是本质上的快乐呢?就是不论你什么时候享受它,它都是快乐的,无论你享受多长时间,它都是快乐的。如果符合这两个定义的话,这种快乐就是本质性的快乐。所以世界上不能找到这样一种快乐的。世界上的任何快乐都没有具备这两个本质。但是痛苦却是本质的,肚子饿了是痛苦,只要你不吃饭就会饿,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享乐本质上都是痛苦的。比如说我们走路,走路本质上就是一种痛苦的事情,只要你拼命走,一直走下去,你就会很累。什么情况下走路不会痛苦?如果你坐的时间长了再起来走就不会痛苦。看电视、洗澡道理都是一样的,洗澡的本质不会是快乐的,因为身体脏了才会去洗澡,当我们洗澡的时候,我们想洗澡的这种想法和身体脏的痛苦被缓解了,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快乐。但这个缓解如果过度了,如果你继续洗下去,在澡堂里面泡的时间长了,还是痛苦的。我们吃饭是因为肚子饿的前提,如果说没有饿的前提,吃饭是一种痛苦。但吃饭为什么会快乐呢?就是因为你有这种饥饿的感觉,你吃饭就会缓解饥饿的感觉,你会产生一种快感,但其本质不是快乐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人生是苦!为什么是苦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生命本质上就是一台不断制造痛苦的机器。这就注定了我们的人生是有漏的,有漏皆苦啊!有漏的生命就是一个痛苦的生命,所以一个人不论你怎样改变外在的环境,不论你有多高的地位,不论你有多少钱,只要你有烦恼,一样是很痛苦的。真正要解决痛苦就是要改变你生命的品质,这些有漏的品质,就注定我们要痛苦。因为我们内在有很多制造痛苦的因素,如果我们要改变痛苦,就是要彻底地清除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品质,需要彻底地消除这些因素。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帮助我们如何戒、定,来彻底地消除这些给我们内心制造痛苦的因素。所以修行的目的一方面是舍凡夫心,另一方面就是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佛菩萨为什么成为佛菩萨,我们凡人为什么成为凡人?这是我们每一人生命的品质决定的,我们生命的品质是贪嗔痴,无明,我执,是一个不断制造痛苦、烦恼的力量,所以我们是凡夫。佛菩萨之所以成为佛菩萨,是因为他成就了佛菩萨具备的品质。这种品质又是什么?就是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智慧,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菩萨的品质就有两大特征,即慈悲和智慧。成佛是什么,就是成就慈悲,成就智慧,在成就了慈悲和智慧以后就是成就了解脱,成就了自在,解脱什么,就是解脱凡夫心,解脱以惑、业为主的这样一种生命。因为它消除了惑、业为主的、有漏的生命,同时他又成就了无漏的生命的品质,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也就成就了大慈悲大智慧。佛菩萨为什么成为自在?因为他已经解脱了他的生命里使他不自在的这种力量。反过来,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就是因为我们生命的内在有这种不断给我们制造不安定的力量。

明白了修行的目标之后,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我们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舍凡夫心,就是舍去凡人的生命的品质,成就佛菩萨的人格。”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要领是,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而且内容要完整。要成就如观音菩萨这样的大慈悲、大智慧,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因为如是因,如是果,如果修行时你的心用错了,尽管很努力,也有可能南辕北辙。比如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继续用凡夫心去修行,去做事,那么我们成就的还是凡夫心。修行其实就是一种对我们内心的信念。每个人在成长中,每天都在不断训练我们的内心,我们读书、成家、做事、学习,每一种能力的具备、性格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代表了我们对内在信念成功的一种表现,比如说有的人把自己训练得虚荣心很大,有的人把自己训练得自卑心很大,有的人把自己训练得嗔恨心很大,有的人把自己训练得贪心很大,这个心来自哪里?事实上也是你自己修起来的。只是因为我们在一种不自觉、无意识的状态中经常训练,比如说你在贪痴,其实你在贪痴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强化、训练、张扬你的这种贪痴,你喜欢发脾气,你经常发脾气,在对别人发脾气的同时,事实上也在张扬你的这种嗔恨心。心的训练就是一种重复的过程,你不断重复一种什么样的心,就是在强化你的某一种心,所以重复一种什么样的心是很重要的。同样对于修行,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我们的内心给我们造成的祸患,所以我们希望有一种良好健康的心态,乃至像佛菩萨这样的心态。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要训练像佛菩萨这样的心。佛菩萨的心是怎样修起来的,佛教所有的法门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才能训练像佛菩萨一样的心态。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如果方法错了,问题就大了,即使修炼一百、一千年都不会有结果的。因为你所做的很可能是南辕北辙。就像在牛的脚上挤牛奶一样,永远不会成功的。

另外一个方面,修行的内容还要完整,如果内容不完整,修行的成就是不圆满的,甚至是没有办法成就的。要想达到圆满,方法是什么?就是前面我所提到的五个要素。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其要领就在于此。抓住了这五个要素,也就抓住了一切佛法。这五个要素就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之所以提出这五大要素,是我非常认真地对各个宗派修行考察所作的总结,不是随随便便的。我发现,在修行方法上,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解脱道,一条是菩萨道。解脱道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自己的解脱,通常我们把它声闻乘。菩萨道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完成成佛。与解脱道不同的是,菩萨道不仅要完成自我解脱,还要引领六道一切众生一起走向解脱。无论是走解脱道还是菩萨道,都要具备五个要素。如具备了这五个要素,就能完成解脱道的修行或是菩萨道的修行。如果五要素不能全部具备,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需要五个要素全部具备?五要素的第一个就是皈依,何为皈依?因为要完成解脱的修行,就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帮助我们完成解脱的方法,比如说我们钱多能不能解脱,地位高能不能解脱,还有其他宗教能否帮助我们真正完成解脱。世界上许多的哲学智慧能否帮助我们真正解脱。信仰的过程、皈依的过程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理智的选择。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三宝,需要我们用理性去审视。如果我们没有理智的选择,就不知道佛法到底好还是不好。如果我们不知道佛法的究竟处,虽然学了佛法,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培训。这样的话,学与不学就没什么两样,所以我们要确定佛法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究竟解脱生命的痛苦、烦恼、迷惑的方法。我们需要采取皈依的方法,皈依就是对解脱方法的信心。当然我们所皈依的不止是法,是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佛就是解脱的典范、目标。解脱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是由很多人已经通过这种方法在这条解脱的道路上修行成就了的。还有不少历代祖师大德前仆后继的沿着这样一种道路已经走上成就了的。所以我们对佛菩萨要尊敬,他是我们在解脱道路上的典范。法就是方法,我们要相信这个方法。僧就是指导我们使用这个方法的老师,整个僧团是我们走向皈依的对象,但是要真正走向解脱还是要选择很好的导师,尤其是僧团里面的善知识,所以皈依是一种宣誓,是一种生命的誓言。就是宣誓我要以佛、法、僧三宝作为我生命的归宿,作为我生命的依赖,要有发自内心的这样一种誓言,整个皈依的仪式主要是在完成这样一种誓言。我们这一份皈依之心是发自内在的,是真切的,这样三宝在我们的内心就会有份量,就会有地位。佛法对我们的人生就能够产生作用。否则佛法在我们的心中就比不上吃喝、家庭、工作等,如果这样的话,真正对你生命产生作用的,不是佛法,而是衣食住行、贪、嗔、痴。所以皈依,就是对这种解脱的方法建立一种永久的信赖,这份信赖是很重要的。

有了这个信赖之后,我们要发心。发心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意愿,就是要以解脱作为我生命的目标。我为什么要解脱,这个动机很重要,这个认识很重要。当我们说到解脱的时候,你是否已真切的认识到轮回是苦,你是否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是苦的这个道理。当然生命的本质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是苦的,对于佛菩萨来说是快乐的。我们要认识到轮回是苦。因为我们真正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的,就会对轮回不再有丝毫的期待之心,不再有丝毫的兴趣,内心自然就是平静的。因为我们已经把它看透。这样才有可能生出真切的出离心,一旦我们真切的出离心升起,在修行上我们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我们所有的妄想、烦恼都是建立在对世俗的五欲六尘,也就是对轮回的这种兴趣上,我们对五欲六尘、对家庭工作儿女等有太多的在乎,对这些的在乎使得我们每天都有很多的妄想,对这个世界就会有很多的期待。我们需要知道这个世界的环境真正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情并不多。每天这个世界上要发生多少天灾人祸,多少人死亡,可是对我们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我们走在街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情,但是你走过了,不会对你有多大的影响。可是如果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和你有关系的,如你曾经讨厌过或是喜欢过的东西,对你就会有影响。为什么会有影响呢?所以真正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一定是和我们的人生、生活有关系的事情。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对你的生命、心态产生影响呢?其实所有的环境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就是我们内心里面的一种相应的力量,一定是你在乎过的,你执着过的,所以真正能够对你产生影响的事情真正根源在于你的内心,不是环境的。真正能伤害、干扰我们的也是我们的内心。每一个境界都会在你内心产生一种相应的东西,这是你内心的这种力量而不是外在的力量。所有修行要解脱的是你内心的力量,是烦恼。

我们发起出离心,出离心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完成解脱,究竟要解脱什么呢?要解脱的就是凡夫心,惑和业。就是要解脱无明、我执、贪、嗔、痴。我们所要解脱的就是这些东西。我们靠什么解脱,我们有无能力解脱。很多人说我每天也在念经、拜佛,也看了不少书,可是我的烦恼怎么还是这么重?原因是因为你虽然看书、诵经,但并未掌握真正解脱的能力,真正解脱的能力在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内在,我们看书、诵经其实只是帮助我们获得这种能力的一种增上缘。我们首先应该有信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都具有真正解脱的力量。我们的内心会制造很多烦恼,在无明我执的怂恿之下,会制造无量无边的烦恼,会制造生死轮回,心的功能很大,但是佛菩萨的功德也是我们内心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的内心还有另外一面,除了制造烦恼以外,我们内心还有解脱的能力,还具有潜在的无限的力量。所以整个修行的过程主要是帮助我们去发现、认识、熟悉、使用这种解脱的能力。这种解脱能力是什么?就是空性正见,就是无漏智慧。声闻修行里面有五种法行,就是戒、定、慧,解脱、正见。慧就是无漏智慧,就是解脱能力,禅宗讲到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要见这种解脱能力。

我们需要了解心的本质,而不是心的现在表面的一种迷茫的状态里面,这种迷惘的显现代表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念头,我们的内心有各种各样的力量,人的内心就如同一个杂草丛生的花园,有各种各样的草和荆棘,我们的内心就是一大堆混乱的情绪、一大堆烦恼和错误的想法。这就是我们的凡夫心,有的力量强一点,有的力量弱一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现在是不能自已的。我们都是在每一个想法的推动下的不自觉地去作事情,一会想出去走走,一会想要去找一个朋友,要搞一点什么吃的,或者生气地去找人发一顿脾气。看到人家买东西了,你就想去买。其实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多数人都不知道。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充满着诱惑的社会。商人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断地制造诱惑。可是我们一般的人都没有定力,一诱惑马上就上当。在这个上当的过程中,你就会产生一种需求,因为你的内心不踏实。你就会不断地向外追逐,去寻找需要。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诱惑,你可能就不会有这个需要。比如说,没有电脑游戏,人就不一定有这种游戏的需要。没有手机,人也没有用手机的需要。古人没有这些东西,他也是一样过日子的。人们的每一种需要都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说生活一定就是必然的。哪怕是最原始的东西,我们说吃饭是一个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人应该一天吃几顿,人应该吃什么,吃到什么程度,其实也没有一定。比如说,平常人一天吃三顿,但有的人还要吃夜宵、吃点心,可能要五六顿。也有修行人他只要吃两顿或一顿。甚至还有的人可以不吃。每天的睡眠,可能有的人要八个小时,有的要六个小时。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没有必然性,我们大家要知道,都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我们在向外寻求的同时,也在建立我们内心的一种依赖。比如说,我们人的很多需要动物没有。像那些鸡鸭猫狗,我们人的需要他们根本就没有。我们现代人的很多需要古代人没有。他们没有是不是就活得很痛苦啊?我们有就一定活得很开心啊?你建立了这种需要才有这种需要,而没有建立这种需要的人就没有这种需要。没有这种需要比你有这种需要的,其实他更自在。凡夫心就是在不断地建立需要。建立需要的过程中也在建立依赖。我们又会害怕失去这种依赖,所以我们就会不断地去寻找这种依赖。所以我们会很累。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凡夫的各种妄想和心理,我们的每一种心理其实上都是在无明的怂恿下在外界的诱惑下逐渐的形成我们各种各样的内心。每一个念头都代表着一种心理需要,每一种心理需要都在向外攀缘。在向外攀缘的过程中,我们早就迷失了自己了。我们迷失了自己,我们就觉得活得很不踏实。我要告诉大家,其实生命是可以自足的。在这个空性的层面,它就没有任何需要了。它本身就是解脱的,就是自在的,本身就是充满着法喜,快乐无比的。我们只要会体验这个心的层面,我们就会无时无处不能过得愉快。因为生命本身就是自足的。我们不懂得体悟这个生命自足的层面。我们不断地在向外攀缘,希望由这种攀缘来得到满足。其实,每一种需要,你在满足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强化它的力量。它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大。最后,使得你只能随着这样的心理力量在不断地轮回。其实轮回就是我们内心妄想的一种延续。轮回就是一种生命的低级重复。我们要解除轮回,我们就必需要消除我们的心理的内在力量。修行也在于消除这些导致我们轮回的力量。我们的内心确实具有这样的一种能力。所以,解脱道的修行会帮助我们去获取这样的一种能力。认识这样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我们生命中的妄想、烦恼和痛苦统统都会解除的。我们平常讲江山易得、秉性难移!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生命很难,为什么难?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种性格和形式都代表着我们无尽的生命的积累。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们想要改变它,用你现在培养起来的念头,正念,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北极的冰山,你想化掉,只用一点太阳晒一下,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们要发现和认识生命内在的这种解脱的力量,自然就能很容易得把它消除掉。

所以,戒定慧的修行,就在于帮我们完成解脱。比如,戒和定,都在完成一种内心的简化。我们想要认识空性正见,但是我们的心很迷乱。我们的心尽管具备空性,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去认识它,没有办法去开发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心的环境的简化。这要通过持戒的过程,我们不要去接触不应该接触的东西。我们凡夫的特点就是眼不见心不烦。很多东西你见不到,妄想自然也就少了。但是,我们是不是不要去接触环境,我们就没有妄想了呢?不是的,我们的第六意识会自己制造妄想,它不仅有外延,还能内在的制造妄想。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就算是关在房间里,他还是会不停打妄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修定。定就是把你的心安住在一个善的所缘境上。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会不断地产生妄想呢?原因就是我们的心在不断浮动和变动啊!所以就会产生攀缘,就会产生妄想,就会把我们心灵里的种子调动出来。如果我们能够把心定在一点上,我们就不会有妄想。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有负面的作用。所以,修行要选择一个善的所缘,不要有负面的。有的人谈恋爱,他也谈得很专注的,进入恋爱三昧。可是恋爱三昧是一个产生烦恼的所缘境啊!他还是在培养一种不善的情绪啊!那不是一个好的所缘,所以修定要选择一个没有负面的所缘境。让心得到安住,我们的内心的环境就会清净。这个时候我们要见性,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讲到禅宗的见性、参禅,什么是参啊?参就是寻找!寻找什么?如果说这个环境非常的复杂,你要找个东西就很难。像如果这里有一万个人,而且这些人还在不停地动,我要找一个人,这很难。我现在怎么样才能在这一万个人中找到一个人呢?首先,可以让这些人不要乱动,把他们定住。还有一个办法,把一万个人简化为三个人。或者说,我让这之中的不相关的9997个人全躺下来,只有三个人站着,我再找这个人会容易得多。这种戒与定的修行,其实就是在作一个心灵环境简化的工作。当心灵环境简化了,再作空性的观修,马上就会进入空性了。所以,空性见就代表我们生命中的力量。你具备了这种力量也就有能力解除你的凡夫心,解除这种有漏的不断地制造痛苦的生命。我们所有的学佛,学习经教、参禅,最终都要帮助我们获得这样一种能力。获得这种空性正见。

除了戒和定之外,我们要学习经教,要有正见。比如说,《阿含经》里面讲的无常的正见、无我的正见,唯识中讲的唯识的中道见,中观中讲的缘起性空的正见。我们有了正见之后,我们才知道我们要找的是什么。我们不需要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能够分得清楚,什么是和什么不是。就像你们到火车站去接一个人,如果说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人长的什么样子。你怎么去接啊?至少你要有个照片,你才知道你要接得是谁。所以这个正见就像这张照片一样。我们在做观修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模本。正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还要有一个好的老师。他能够带领你怎么样去认识自己的内心,一步一步的走。解脱道的修行,从发出离心到解脱。这个过程中真正解脱的力量就是空性正见。要被解脱掉的东西就是惑和业。菩萨道的修行同样也是离不开五大因素。我们要成佛,我们就需要有成佛的方法。什么能够帮助我们成佛,你们有没有想过。基督教能不能帮助我们成佛,我们钱赚得多,能不能帮助我们成佛,世间上的这些能不能帮助我们成佛。我们需要有个审查、抉择的过程。

我们认识到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能够帮助我们成佛。我们要对大乘菩萨道的方法生起信心。这就是皈依。我们生信于大乘菩萨道可以帮助我们成佛。佛就是大乘菩萨道的榜样,说明这个大乘的菩萨道是可行的。我们今天如果按这个路去走,过去无量无边的诸佛都沿着这条路走向无上菩提了,我们一样也可以抵达。我们要有这个目标,对这个目标生起信心。法,就是大乘佛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具备成佛的品质。我们要对这个方法生起信心。我们现在有了方法,有了榜样,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完成呢?我们很可能根本就做不起来。因为世界上的教育都需要有老师,同样的我们要学佛更需要有老师。所以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我们需要对僧中的善知识生起信心,生起皈依之心,所以要皈依僧。皈依就是一种宣誓。我要以大乘的佛法僧三宝作为我生命的归宿,作为我生命的依赖。你们皈依的时候有没有没有这样的一种认识。这样的誓言发自内心,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宣誓之后,三宝在我们心目中才有份量,才有地位,佛法才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

再则,成佛要成就什么?成佛就是成就两种品质,大慈悲和大智慧。大乘菩萨道也是帮助我们修慈悲和智慧的。所以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尽管有种种法门,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大小乘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发菩提心。我们发出离心,就是要出离轮回。菩提心和出离心有什么区别,很多人会把出离心和菩提心对立起来。认为发菩提心不需要发出离心,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每一个人学佛,首先都要有出离心。如果你不想出离轮回,没有意识到轮回的过患。那么你的学佛是不会有深度的,你的学佛是不会真切的。所以,首先要意识到轮回是苦,这个是学佛的一个基础心理。菩提心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上的。如果你只能让自己出离轮回,那么这个就是出离心。这仅仅是声闻乘的发心。菩萨的出离心就是要把这个出离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当我想到出离的时候,我同时也想到在六道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在轮回中受苦,我不忍心自己出离。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出离啊!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发心,那就是菩提心。所以出离心跟菩提心的不同就在于所缘的对象不同。声闻出离的所缘对象就是自己一个人。而菩萨的出离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这种出离心可以成就我们的慈悲。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多少都会有悲悯之心。什么叫悲悯之心,就是同情心。佛教中的慈就是给以众生快乐。悲就是拔苦。这就是慈悲之心。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有这种心。我们这个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对别人的理解程度有多少。一个人最能理解的人是自己。我们干了很多坏事,对自己都表示理解。对别人做了好事都不理解。修慈悲就是学会怎样去理解别人开始。我们对别人的理解可以到什么程度?我们对别人的同情又能到什么程度?我们问问自己,在自己的心里装了几个人。有些人可能只装一个人,有些人可能装了一个家庭,有些人可能还能多装两个,这说明什么道理啊?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心是很有限的。我们看看观音菩萨的慈悲心,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一切众生他都无条件的帮助,没有亲疏分别。同体,观音菩萨把一切众生看作是一体的,不仅是看成,因为观音菩萨已经体悟到众生与十方诸佛在生命的某一个层面是相同的。因为他已经体会到这种一体的层面。所以他很自然的就能发起这种同体大悲之心。慈悲心的修行,就是要扩大心量,扩大同情心。这个过程要通过修行,怎么修?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愿菩提心,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出轮回,我要给予一切众生快乐。你要建立这样一种非常高尚的生命的愿望。这要通过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要造菩提心偈,然后每天要修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种说法,真正的菩提心要把它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我们就会对一切众生升起慈悲心,现在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心之所以作不到,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心。我说要慈悲众生,可是我对众生不感兴趣啊!所以我们要修菩提心,甚至还要修空性见,把我们这种由无明、我执所形成的种种不平等的、好恶情绪的心一点点的敲掉。如果您把这些心都敲掉了,你的慈悲心就生起了,你自然就成观音菩萨了。你对一切众生都升起菩提心,你的慈悲心就圆满了,成熟了,你就可以与三世诸佛平起平坐了。所以修慈悲心要通过修菩提心来修,也要通过一个止观的修行。佛法叫作修空性正见。空性正见,也就是我们要通过闻思经教。比如说我们通过学习中观、般若的经论,来帮助我们获得这种缘起性空的正见。或者我们通过学习唯识中的诸法唯识的理论来帮助我们获得诸法唯识的正见。这个过程,首先通过闻思,然后,再把这个正见落实到修行上。这个时候需要止观。然后再通过作毗卢舍那,就是观,通过观就可以帮助我们契入空境。空性正见的成就可以帮助我们圆满大慈大悲。如果没有空性正见,我们的慈悲永远都停留在事实之上,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如果我们没有空性正见的话,我们没有能力将所有的凡夫心都解决掉。菩萨道的修行,也是通过五个途径,就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我们有关于如何修慈悲和智慧的理论。我们还要有个好的老师指点。怎么样去训练慈悲,怎么样去训练智慧?这是一个止观的修行过程。

菩萨道的修行、成佛的修行其实也不是很遥远,也不是很难。佛法的修行,在理论上说方法要正确、内容要完整。我们通过这样的五大因素的修行就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解脱和成佛的目标。

我们今天的讲座有几个要领。第一个,我们学习佛法的重心是我们的内心。修行就是帮助我们内心的改变。第二,我们学佛的目标是两句话,舍去凡夫心,成就像佛菩萨一样的品质。佛菩萨的品质就是大慈悲。达到这个目标,主要有五大要素。一方面,要解脱凡夫心,能解脱的是空性正见。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修智慧修慈悲,通过修智慧修慈悲,最终成佛。这堂讲座就到这里。接下来,再带领大家修皈依共修。

(主持:济群法师辩才无碍,妙语连珠,归纳出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大学佛要素,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领会。感谢济群法师的精彩演讲!)

上次讲座谈到了修学佛法的重心和目标,以及要达到目标的修学佛法方法。具体方法有五大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前面三大要素是佛教各宗派修行共同的基础,无论学习的是南传、北传、藏传、汉传,还是禅宗、净土、格鲁、中观、唯识,都是基础,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关键是把修行的基础打好。只有把基础打好,你才有资格去修某一个宗派。因为每一个宗派最大的不同点也就在于空性、正见、止观上的不同,而在皈依、发心、戒律上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学佛先要打好基础,尤其是皈依的基础。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早已把皈依当作一种形式,当作是种仪式。皈依完了,好像我已经取得佛教徒的资格,然后,我们从来没有去考虑,我们皈依完了之后三宝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占有多大的份量,佛法对我们的人生究竟产生多大的影响。很多人皈依之后,佛法在我们心中并没有多大的份量,三宝对我们的人生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改变,我们依然还是茫然迷茫,依然还是无助,内心还是漂泊,佛法并没有对我们产生多少作用,原因就出在皈依这一块上。

皈依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首先皈依的动机。这个动机直接关系到我们今后学佛的深度以及态度,皈依的动机不深,今后学佛也不会有深度;如果皈依的动机不明确,今后学佛也还是不明确,不知道要做什么。皈依必须要又一个非常正确地动机,好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正确地动机呢?真正意识到轮回是苦,对轮回生起出离心,为了能够出离轮回,乃至能够带领众生一起出离轮回,以这样的动机皈依才是一种正确地皈依。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修习佛法将是不会有深度的。我们皈依三宝,以三宝作为我们皈依的对象,我们对佛法僧三宝的功德究竟有多少认识,这是我们在皈依的过程中以及在皈依之后继续近一步需要了解的。如果我们不了解三宝的功德,我们皈依之后三宝很难在我们心中产生份量和地位。因为只有我们觉得很重要很崇拜的东西,在我们的内心才会有份量,它对我们的生命对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产生影响。

皈依的仪式完全是一种宣誓,当我们在皈依的时候,有没有在内心深处将佛法僧三宝作为我们生命的皈依处和依赖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我的皈依之心是真切的,那么皈依之后就有可能以三宝为中心开始我们的人生。否则的话,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我们向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生活,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佛还是走到寺庙里面,我们总是以自己的习气惯性去取舍去选择。所以我们外在的去做很多事情,而内在的还是在张扬我们的惯性习气,跟真正佛法的修行要无我,要改变生命的内在,没有多大的关系。

所以真正的皈依,对三宝有百分百的信心,我们就会从以自我为中心走出来,开始以三宝为中心,开始我们的人生。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学佛的旅程才真正的开始。否则的话,我们虽然在学佛,其实说不上是真正在学佛。

皈依之后我们能够获得一个皈依的体,这种皈依的体也是一种力量,是成佛的种子,我们需要去保护它,让这种力量不断强大,成为抵抗凡夫心,抵抗五蕴六尘的强大力量。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的维护三宝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不断的强化三宝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我们需要修皈依学处,不断的通过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僧,念佛念法念僧,强化三宝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我们知道我们念什么很重要,我们念什么就意味着在强化什么。我们每天想钱,就在强化金钱在我们心中的地位,金钱就会在我们心目中产生影响;我们每天念着感情,想着感情,感情就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每天念工作,我们就会强化工作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每天忆念家庭,就在强化家庭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对我们的人生能够产生影响的就是家庭。同样地,如果我们要让三宝对我们的生命的改善产生真正的作用的话,我们就要不停的忆念三宝。所以我们不只是上皈依之后,还要修皈依。关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都有这个传统。我们汉传佛教也有念皈依,只是一个形式,没有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现在佛教普遍存在信仰淡化的现象,信仰淡化原因就是我们对皈依的三宝,三宝在我们心中越来越淡化了,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力量越来越弱了,那么也就是佛法在我们的心目中影响越来越少了。这是在我们佛教界中很普遍的现象。所以佛法的建设必须从信仰建设开始,信仰建设必须从皈依修行开始。所以今天我要带领大家来修行皈依,以后每天要把仪轨作为修行的功课,就像基督教做礼拜一样,每个礼拜要做,每天要修。

仪轨一共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前行,后一部分是正行,正行主要是念三皈依,前行是发心忏悔供养。首先要发心,发心虽然只是一段话,但是你们不能只是把它当作一段话来念。发心是一种愿望,当我们在念的时候,这种愿望一定是发自我们的内心。我们只有把它当作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当我们在念的时候,它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生命才有可能产生影响。如果我们是小和尚念经似的,念一念说一说,每天念一百遍也是没有多少用处的。相反,如果你发自内心,念一遍都有可能对你的内心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样忏悔是一样,忏悔一定是发自内心的。那么现在大家以虔诚心跟着我一起来念——发心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皈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所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取所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蔑戾车,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

这段是发露,我们在修忏悔之前,首先要发露罪业,在我们无尽的生命的延续的过程中,我们曾造过许许多多的罪业,在我们这一生中,我们也作过很多对不起人的事情,作这样的回忆,作这样的思维。在发露的过程中,最主要是升起惭愧的忏悔的心,并安住忏悔的状态之中。

接下来是修七支供。主要是根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普贤菩萨的愿之所以被称为愿王,因为他的每一个愿都是建立在无限的基础上,以尽虚空遍法界微尘发触的诸佛菩萨作为所缘的对象,当我们按七支供修习时,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心量,在最短的时间积累成佛的资粮和消除业障,为什么呢?因为普贤的行愿是建立在无限的基础上,他的当下是无限的: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於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蔓,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三世一切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於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盘,我悉至诚而劝请, 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四法广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

接下来念七佛灭罪真言,是过去七佛为我们说的消除罪业的方法。在念七佛灭罪真言的过程中,要观想,在念的当下,就能和无量无边的功德相应,当我们的心念跟七佛相应的当下,我们的无量无边的罪业都消除掉了,所以我们在念七佛灭罪真言的过程,就是念念消除罪业的过程。

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陀罗尼帝。尼诃啰帝。毗黎你帝。摩诃伽帝。真陵乾帝。莎婆诃。

[离巴离巴帝,估哈估哈帝,达拉尼帝,尼嘎拉帝,微嘛离帝,马哈嘎帝,(加母)(拉母)(扎母)帝,司哇哈。]

接下来,进入正行的部分。正行主要念三皈依,“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当我们念三皈依时,最关键是对三宝升起真切的皈依之心,要深刻的意识到三宝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和份量,如果意识不到,尽管在念,在我们的内心没有多少作用。在念三皈依前要有正确的思维,我们现在的人生是暇满人生,是能够修学佛法的人生,具有无限的价值,如果才能实现暇满人生的无限价值,惟有依托三宝,否则,我们的人生尽管具有无限的价值,也无法实现这些价值,变成一文不值的人生。第二是思维死亡,因为我们世间所做的一切在死亡的面前都苍白无力,感情事业家庭都丝毫派不上用场,唯有佛法可以帮助我们,对我们的生命具有永久的意义,真正帮助我们如何去解脱死亡的恐惧,走向解脱。第三是念三恶道的苦,当我们离开人世间时,很有可能面临三恶道,三恶道离我们现在的人生并不遥远,一口气不上来,就不知道堕到哪里去。怎样才能避免堕入三恶道?我们对三宝升起极大的信心,就不会堕落三恶道。只要三宝在我们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份量,佛法对我们的心念能产生作用和影响,就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同时不断忆念三宝的功德。我们在这样的观想时也不要忘记在六道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受苦。希望带着他们一起皈依,一起走向解脱。所以在修皈依时还观想在我们的周围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跟我们一起修三皈依。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在念诵三皈依的过程,就是把自己融入三宝的功德的过程。三宝的功德,无所不在,像空气阳光一样,尽虚空遍法界。跟三宝功德不相应,我们只要升起深切的皈依之心,我们去念诵三宝功德,我们的心当下就和三宝的功德相应,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把我们的心放下的当下,就安住在三宝的功德当中,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我们的心也是无量无边的。

接下来是发愿。内容的两个部分,一是奉行五戒,二是修习四无量心。奉行五戒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是学佛修行不可缺少的基础,四无量心是培养慈悲喜舍的心肠,是大乘菩萨道修习不可缺少的基础。下面大家听我念:

第一不杀生:认识到生命的毁灭所造成的痛苦,我发誓培养悲心,学习各种方法保护人、动物、植物的生命。我决心不杀生,不教人杀,在思想上和生活中不宽恕自己的任何一种杀生行为,同时也不随喜任何人的杀生行为。

第二不偷盗:认识到由剥削、压迫、偷盗和社会的不公正等等现象所造成的痛苦,我发誓培养慈心,学习各种方法,为人、动物和植物的良好生存状态而努力工作。我发誓,通过与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的时间、精力和物质财富的方式,来修布施。我决心不偷盗,不将任何属于他人的物品据为己有。我将尊重他人的财产所有权,但我将阻止以人类的痛苦为代价或以地球上其他地区人民的痛苦为代价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行为。

第三不邪淫:认识到由不正当的性关系所造成的痛苦,我发誓培养责任心,并学习维护个体、夫妻、家庭和社会的安定与团结的方法。我决心不卷入没有爱和长期承诺的性关系中。为了维护我和他人的幸福,我决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承诺。在我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将做一切事情来保护儿童不受性侵害,防止夫妻关系和各个家庭因不正当的性关系而破裂。

第四不妄语:认识到由说话心不在焉和没有倾听能力所造成的痛苦,我发誓修习爱语和倾听,以给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从而减轻他们的苦恼。明了语言可以创造幸福或制造痛苦,我发誓学习讲实语,讲能够激发人的自信、给人带来快乐和希望的话。下决心不传播不确定的消息、不批评或谴责我没有把握的事情,避免讲会导致分裂或不和的话,或会导致家庭、团体破裂的话。我将尽一切努力来调解和平息所有的矛盾,无论是多么微小的矛盾。

第五不饮酒:认识到由不适当的消费所造成的痛苦,我发誓通过有觉照的饮食和消费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而保持良好的健康,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我发誓只吸取那些对维护我个人、我的家人和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与和谐有益的东西。我决心不饮酒,不吃有害的食品,不接触不健康的精神产品,比如某些特定的电视节目、杂志、书、电影及谈话等。我知道,用这些“毒品”来损害我的身心就是背叛了我的祖先、我的父母、我的社会和我的后代。

我将通过修习既适合于个体也适合于社会的这五戒,使自己心中和社会上的暴力恐惧愤怒及混乱状态得到改变。我明白,要改造自我,改造社会,一份合适的戒规是不可少的。

下面,大家跟我来一起修习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身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接下来最后是回向,大家跟我一起来念回向文:

皈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我们皈依共修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今天发了一本书,皈依修习手册,帮助大家深化对皈依的认识。皈依的仪式每天都要修,作为一个重要的功课。今天的讲座共修到此结束。阿弥陀佛!

Copyright 2005-2006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