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 > 历届演讲集 > 第十届演讲集锦 > 妙华法师《禅与心脑的体验》


禅与心脑的体验

妙华法师

今天下午我给大家作佛学讲座的题目是"禅与心脑的体验"。之所以要选这样的题目,是由于我在长期的弘法与教务工作当中,接触了方方面面的不少人,通过经验的积累及对社会的透视,我发现当今时代人的心理疾病是非常普遍的。有大量的医学资料表明,在大专院校中,以人大、北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现患有人格分裂症的概率达到了15%--20%。医学报对杭州市民的调查也发现,在杭州流动人口当中心理疾病的量度达到人格分裂症的概率是10%--15%。这就说明了在当今这种转型时期的社会当中,从小学到大学、从家庭妇女到社会在职人员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是巨大的,这也是工业社会与商业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我国的心理医生和其他国家相比是非常稀缺的,在国外每一百个人当中有5至6名心理咨询医生,而我国每一万人当中才有1到3人。由于这样的原因,我认为佛学也应该对人类进行关怀,于是我就选定了这个题目来给大家作一演讲。

(一)、禅定有利于人的修养

人在社会生活当中是要有修养的,就像我们买了一部新车,只有去好好保养它,才能长时间地安全行驶;而如果不能好好地保养它,则会很快出问题。我接触了一些很有成就的人士,发现他们的人格修养表现在他们的人格魅力上,可以说是光芒四射的。有很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及社会高层领导,他们的成功与修养成正比的关系。而在和普通大众的接触当中,就发现他们经常陷于人我是非、争斗、矛盾等一些纷争之中,这是与人的社会修养没有提高相关系的。基于这样的前提,我认为佛教当中的禅定有利于人的修养的提高,而且它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具体讲是通过冥想、静坐、禅定,一方面使我们达到身心一致,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心脑达成一致,还可以使我们的内分泌趋于正常化。在社会活动当中,有很多人的情绪非常焦躁、浮动,我们在茶馆、饭店、车船码头及朋友聚会处,都会发现这种焦躁的情绪弥漫在人群当中。

我认为通过长期禅定的修行、修习,非常直接地有利于人修养的提高。首先表现为明理,一个修行禅定的人,学会了冥想、静坐、禅定,最基础的就是可以明理。不论他是听人讲话时,还是在看书、做事时,他的心能致于一境,能屏除外缘,而把他的心聚集在某一点上,能抱着一种非常宁静的心态,把某一件事情善始善终地做好。而一个没有通过禅定修行的人,他在做事时,往往容易朝三暮四、虎头蛇尾。为什么禅定的修行可以达到明理的程度?这涉及到佛教的戒、定、慧三学。定的状态就像高山的流水一样,它在山则清,没有受到外界的污染;积渊为潭,能够印照外界的万事万物。人的心通过禅定的修行就能达到山涧清流的作用,是一种很净化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去读书或者思维某一深奥的道理,就能容易体贴入微;而如果我们以散乱的心,对像佛教人生观等非常抽象的道理则很难达到通透、融会贯通的程度。因此,我认为通过禅定的修行,可以使人明理,它内化为心的安详,外化为社会的修养。

由于人的惰性,导致我们修行禅定的过程是很困难的,就像以前夏令营在这里坐在地上听讲座,头一个小时还可以,后一个小时则身心分离,心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根本就管束不了自己。通过禅定的训练,使我们可以达到制心一处,佛经里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可能很羡慕那些取得社会成功的人,其实在他们成功的背后,他们有着如高压枪般的心的力量,他们放弃了很多东西,并且按自己的目标始终如一地去做,能够达到制心一处。在日本的中小学校,有很多学校在课间十分钟休息时,采取了静坐的方式,这是非常有效的休息。人的心是可以训练的,通过训练使我们的心达到制心一处的程度。严格地讲,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差别不是很大,除个别人是天才之外,差别只是在学习的品质上面,由于他的学习品质很散乱,管不了自己,当独立的任务交给他时就没法完成。

通过修习禅定,还可以使我们达到心身统一。当我们身体坐在讲堂时,我们的心也应可以透过语言文字而领会到一种思想的本质。人之为人或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以文字方式表现出来的,如果缺乏这种能力,这个人的智慧是受到局限的,因为他只能去直接获得经验,而不能间接获得经验。心身的统一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最后表现为心对事物空性的认识,和身体对空性的灵动的体验。那么外在的事物对你来说就像隔着一块玻璃一样,虽然有成千上万的人坐在眼前,但各种东西都无法扰乱你的心。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个法门叫"涅槃道大手印",它告诉了人们修定的一些方法,最终到达身安稳、口安稳、意安稳。这个法门很好,它很现实,强调的是即身成佛,对今天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这三个安稳就是通过禅定来达到的。

所谓意安稳,就是心的安稳,如果我们对物质世界和有情世界不能够从理论上了解它的规律,我们就不可避免的会患得患失,这就是我们普遍的不安稳心态。因此我们要认识事物的规律,佛教里把这种理论认识叫教下,是可以言说的。我们的心对空性的体悟达到一定积累,就会使我们远离纷争与得失,这时的心态就是意安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态好,即身心与法相适。

在过去儒家教育的背景下,要求国家公务人员或一个家庭成员,"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就是通过对身体的纠正来端正人的心,所谓身正则心正,一个正气浩然的人的举止必然也是非常规整的。由于当今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享受条件,使我们身体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但却失掉了我们应有的心态,身安稳在社会生活当中也体现为一种修养。比如你和别人谈生意时,你的目光是东张西望,一会儿呼机响了,一会儿又想到干别的事情,那么人家就会认为你的修养很差,或者说你没有诚意,你不能专注别人的观点。

语安稳表现为心口一致,把心里悟透的道理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给对方,这不仅仅是个技巧的问题,更是通过对禅定的修炼来完成的。哪些话当说,哪些话不当说,在这个话出口时用什么语言组成去表达,也是通过修行禅定来完成的,我们在打坐时,不会去讲话,必然要静语、调整身体,使身体达到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站如松的效果。这在丛林中那些长期在禅堂里的老修行人就是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我们在和他们接触时就发现,他们的身教大于言教,他们从不讲无根语。没有根据,来路不明的话,他们从来不说,尤其在正规的场合,他们总是把内心独到的体验讲给别人。像我们看到的一些老和尚的开示,常会感觉到是针对自己的问题来讲的,那是因为他们确实通过禅定的修习达到了意安稳、身安稳和语安稳,不仅在文字上让我们感到贴切,而且体会到由于他们的心安稳外化为语言的安稳。所以,我认为在社会生活当中,可以通过家教、社教和文化训练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但来得最直接、最快的是通过对禅定的修行,来完成我们的自我修养。

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认为最好的保养自己的方法,就是每天抽出10分钟、30分钟去冥想、静坐,修习禅定。当然禅定有四禅八定,那是很高的层次,但每天最少要抽出些时间学习静坐。我可以举出大量的事例:曹雪芹专门修习静坐,这可以通过很多资料来证明的;蒲松龄有一个专门修习静坐的精室,有人讲他写的《聊斋》里面有很多鬼神之事是由于他有通神的本领;鲁迅也有静坐的习惯。我们翻看许多伟人的资料,就会发现他们事业的成功总是与心的修养密切相关,没有一个人是脱离了心的修养而单独获得成功,尤其是在科研、社科、修道等方面。所以,现代人一定应当把它视为与穿衣吃饭一样,是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一定会大有益处的。

二、通过禅定的修行所获得的定力可以改良性格

现在有人提出对普通人讲性格决定命运,对决策者讲思想就是命运,一个决策者的思想决定了一群人的命运。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是由量变到质变,性格所影响到的前途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作为一个决策者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思想家,一个企业的领导缺乏思想,这个企业是没办法发展的。所以我们要重视人的性格的改变,由此把握好自己及群体的命运。

佛教将性格称为业习,“业”是业力,“习”是习气毛病。一个人如何想、怎样做,完全是由人的熏染得来的。我们会受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也包括遗传在内的影响,尽管还没有医学研究证明父母的性格可以遗传给子女,但从社会考察角度发现,父子之间的性格有某些相似之处,有的表现得很接近,有的则表现得较模糊。佛教并不相信命定论,不认为人的命运是天定的,不认为人的命运是属命的,只是说一个人身口意三业的熏染与养成会影响后来性格的发展趋向,后来的性格又反复熏染人的思想与行为,它是交叉往复、来回熏染的。人在单独时,性格是难以表现的,只有与社会发生接触时,性格才能表现出来。

修习禅定实际是在改良我们的心态,修习禅定的过程也是纠正我们身体行为的过程。通过修习禅定,增加我们的定力,这是直接的结果。由于我们有了定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马上就会有一个"我"在提醒自己该不该做什么。有些人由于没有定力即使把忍字刻在手臂上,但碰到突发事件时,还是破口大骂,大打出手,自己难以制约。由此可见,长期禅定修行产生的定力,能改变我们的性格,当然,像和霭、坦然、清纯这样好的性格是可以保留的。我们受到社会上不好的染污很多,导致我们有很多不好的性格,需要去检查、反省。但现代人的生活就像很多人同时开着车驶入高速公路,只能加快速度而不能停下来,使得我们观察、反省自己的工夫很缺乏,往往是自己知恩不报,还指责别人是恩将仇报,就像中央台的"焦点访谈"节目,多数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仅生意伙伴,而且父子之间也对簿公堂。这是由于社会成员缺乏自我省察能力,自己不检查自己的行为,这种检查不是社会法律与道德所能代替的,法律只能治末。当一个人在策划要去干坏事情的时候,是没有人能去管他的,这时唯一能管他的是他自己,而一旦这种错误的行为发生了,再去制止他的行为显然是没法挽回的。也可以讲起到了震慑、打击犯罪的作用,像对文物的破坏、对森林的烧毁,那是没法挽回的,把他枪毙一万次,也解决不了问题。当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一个道德意识,担心自己做得不对别人会谴责的,会有一个道德的警示作用。

禅定的修行,既是生命原本的需要,也是自我的精神营养,可以把它看成是自我检查与自省的一种能力。就像一台电脑自身能检查病毒一样,如果电脑没有杀毒软件,则很快会出问题的。当一个人的精神出现问题时,如果对社会还没有产生伤害,就没有人管他,由于大家都忙于生活,即使是家人之间也忽略精神方面的互相关心。往往有很多疑难杂症,都是发于毫端,很多精神疾病在几年前就发生了,但并没有引起关注,如果在开始时就给予阳光,可能就不会演化为更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讲,普通人好的性格可以保持、保留,而像偏执、偏激、心理自我封闭、敌视别人的这些心理,则需要调整、改变。一个人的自我与本我在打架时,最好念《金刚经》,每天受到《金刚经》中空性的熏染,就会使自我与本我分离的状态趋向于统一,而确立向上的信心,身脑就会统一起来。一个修道人必须从改良性格入手,如不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而谈大道理,那是在妄谈,更别说成佛作祖。

通过禅定的修行,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变得非常深邃与宽阔。我们平常都希望自己为人做事有智慧,佛教认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为经书是成佛的经验,我们按照经书里讲的去做,就可以获得智慧。智慧必须从三学中得来,三学包括戒学、定学与慧学。我认为戒的精神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你什么都想得到,那就一定是什么都得不到;定学是通过训练,尽可能地除去我们心里的妄念,让我们的心达到专一的状态,这样我们的记忆力、分析能力及判断能力就会成倍地增加。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日本老中医春山茂雄写的《脑内革命》,书中讲人类经验智慧的积累有了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所能调用的只占它全部的10% 左右。按照佛教三世因果学说,我相信人的智慧可以通过禅定路径来进行开发。在民国初年,有位寄禅法师,人称"八指头陀",在未出家前是个放牛娃,出家后通过佛法的修学获得了智慧,他写的诗不亚于唐诗,诗中的意境及揭示的真理还高于唐诗。还有大家熟悉的六祖慧能大师,出身贫寒没受到什么教育,通过对佛法、禅定的修行,使他获得了与佛陀同等的智慧,他的《坛经》没有佛言祖语,但字字句句完全与佛经相契。由定入慧,是由于定的前提是止,如果我们的心不能歇下来,不能宁静的话,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漫天的龙卷风力量非常强大,但它发于青萍之末,圣人观察细水当中青萍的流动是受水的推动影响,将会演变为风,风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成为龙卷风。如果我们能修习禅定,使自己的心变得非常洞明,我们对人世的观察,对很多重大事情的判断,在发而未发之际,我们就能推断出以后的发展结果。我曾做了不少的事例对人进行观察,写日记跟踪,发现判断准确率在80%以上。比如近期我和一个原不认识的人,因工作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就发现他的情绪异常激动,这是由于他家庭的不幸与社会对他的打击,都被他原封不动的带来了,并且没有通过佛法来释放自己,私下我认为他会在三至五个月内发病,我第二天上班头一件事就是将这个判断写在了日记上,结果事实得到了证明。这不是说我比哪个医生更高明,我认为是通过修习禅定,锻炼了我对事物的洞察能力,我认为大家都可以做到。这在社会形态学上,对此可叫超然物外,一个人只有对某一件事物拉开一段距离,跳出圈外时,才能对事物观察得准确、清楚。

我们通过禅定的修行,检查自己的思想,认识自己的思想,我们的命运就会得到改变。在我们走进佛教以后,会发现很多禅宗门下的一些老师父,尽管受社会环境影响,没受到什么好的文化教育,但他们那种行为的安详,心态的安稳和对很多问题明察秋毫的能力,在和他们接触时确实使我们很折服的。我亲近过广东的本智老和尚,他住在一条穷巷子里面,一生中没有住过丛林,在咱们国家很多大的事情还没发生时,就警告我该如何做。我很奇怪,他平常很少看媒体资料,好像对佛教事业也不太热心,这位老人居然对社会很多重大问题能够明察秋毫。我认为他的心是宁静的,就如一面镜子蒙尘很少,所以能印照万事万物。对定的修行不仅能改变我们的性格,而且也能改变我们的思想,一个人如果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与思想,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佛门里讲“命自我立”,不在于天,不在于他人,而在于自己确立自己的命运。

禅定对行为的影响。前不久我到北大 MBA工商管理硕士班讲了一次“禅与企业文化”,我讲到了个人的行为与企业的行为决定了该企业的成败。一个人通过修禅定,使自己的身心非常安稳,能考量自己做过的,能洞彻将来要做的,就能确立当下自己的位置。在社会中这样去行为,我们就可以少做许多没有价值甚至是错误的事情,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人是在交学费,即便是成千上万已失败过的事情,包括子女教育、婚姻、对待金钱的态度方面很多人在交学费。如果我们能三思而后行,或者在做的时候对过去的经验进行省察、对未来进行洞彻,那就可能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现代社会当中我们要不断问自己:我想做什么?将你的兴趣与你将做的联系上,如果对做的事情根本没有兴趣,就是非常痛苦的。还要问自己:我能做什么?就是对自己能力的省察。第三是我该做什么?这就回答了社会的需要,社会不需要的事情,做了也没有用。在行为上要不断地回答这三个问题,按照这样的原理去做,就一定能成功,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需要用一种平常、宁静、没有功利的心态。我常讲有人在做包装设计、建筑设计,但谁来给自己的人生做一设计呢?我则喜欢做人生设计。不同的人应该做不同的事情,既不应错位,也不应越位,更不应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每个人不应依赖别人给自己设计人生,用一种洞明、宁静的心态来省察自己,就可以回答刚提出的三个问题,即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有时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老在自己的本位上认识自己,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希望在学佛和对禅定的修习当中,不断地把修行与自己身心的修养、及社会行为的修养密切挂钩,使自己在社会生存当中,以定力的面貌去判断一切事物,这样才会有深度和广度。

禅定具有反省的品格。当一个人心里达到一种空明的状态,就具有反省的品格,反省也是原本具足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去游戏、玩乐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想法很单纯,而当你收摄身心、屏除外缘去打坐时妄念则会更多。其实这个原因是很简单的,就像我们刚接一杯水时,里面有很多泡沫和杂质,当杯子放着不动后,会发现有很多微细东西在漂浮,时间放久了漂浮的东西就会沉下去。我们的心就像那杯水,我们的妄念就像那漂浮的杂质,刚刚在打坐时,必然会有很多粗细的妄念在纷纷起伏,时间久了则会慢慢沉下去的。刚开始打坐时,可能需要半个小时才能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训练半年后,可能有十分钟心就能静下来。无论是通过缘起观的方法,还是用数息观的修行方法,只要能运用熟练了,就可以得心应手,甚至在坐飞机、上课时,都可以对身心进行调整,训练自己尽可能地入定。禅定这种反省的品格对人很重要,一个不会反省自己行为的人,必定是个粗鲁的汉子,因为人生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如果没有反省的品格,可能就会一错再错,甚至一个团体、一个民族都会出现来回重复地犯同一个错误。人与动物不同,就是人具有反省的品格,通过禅定可以提高人反省的力量,使我们获得世间的定力。比如有些领导随着位置的升迁,他的定力也在增加,在一些大的事情出现时,他可以临危不惧。当身心与空相应时,所达到的状态叫出世间定,世间定是以得失为目的,而出世间定是以身体的觉受、正受为结果的,我们要透过世间定的修行,达到出世间定的觉受。

禅定具有对事物的省察能力。长时间的禅定训练,可以使我们对事物明察秋毫,前面谈了这方面的内容。十年以前,我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朋友,对佛学也有较深的造诣,见到我时很喜欢较劲和我辩论佛教的心理学及与唯识有关的内容,在谈到唯识学时,他常常得理不饶人。有一次我动了个念头,如果他长期钻在概念当中,而不知道佛法对人的关怀,把佛法当成了学问,自己也就成了受害者,联系到他的自尊、虚荣,我认为他在顺境时是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他在逆境时则会出问题的,我把此写进了观察日记里,后来证实了我的判断,由于他办签证几次未成功,导致精神承受不住。所以我认为对禅定的修行,不但使我们具有反省的品格,而且使我们对事物具有很强的洞察能力。也可以说是给我们自己的心理建立一道防线,我把他称为黄金底线,无论外部的世界如何动荡、变化,价值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底线。一个出家人的黄金底线就是我是出家人,不管任何得失和外部变化来临的时候,告诉自己是个出家人这就够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心里的黄金底线。我对企业家们讲,衡量一个企业家成功的指标不在于创造了多少利润这样的经济指标,也不在于给社会带来了多少效益这样的社会指标,而在于企业景气时不狂喜,企业下降时不忧烦这样一个心理指标。这个黄金底线是保值的,人的需求是不封顶的,有多大的能耐就干多大的事情,所以人心里是没有上限的,但却一定要守住底线。《达摩多罗禅经》有两句话:"久动则狂,久静则滞",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在生意、名利、官场上,如果不断奋斗动得太久,而没有机会坐下来反省自己时,就会容易发狂,发狂的程度是多种多样的。相反,老是把房门关起来,不和社会接触,不和人倾诉、交流,就会造成滞呆和自我封闭,甚至修行功夫也得不到社会的检验。现在一般中青年人的步子太快属于久动则狂,应该把步子放慢些,让我们的心歇下来,学会一年当中给自己的灵魂有几个休息日,一天当中有十几分钟使自己的身心处在宁静状态,对生命进行一种修补。

三、禅定和心的健康

长期的禅定修行毫无疑问有利于身心的健康,这方面的资料在中医学上有不少,在气功文献里也有,宽定法师写的《静坐入门》谈到了很多,不少人按照介绍的方法去做,达到了延年益寿的作用。谈到益寿延年,人们会想到医疗条件的改善、个人的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社会背景及夫妻和睦等等,我认为人的长寿是与这些息息相关的,但最能掌握的是我们心理的健康。如果对自己的心不进行环保,不注意心理的调整,将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日本老中医春山茂雄有三条经验:第一,目前在社会上发现的癌症、各类肿瘤及很多疑难杂症,他通过列表统计发现20岁以后成年人得病80% 来源于信念不正确,因信念的不正确导致内分泌失调、紊乱,使自己的免疫力下降。他讲每个人的身体就是一所医院,如果每天有一个好的心态,就会对身体这所医院进行保养;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免疫力则会下降,内分泌失调,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像癌症、肿瘤等与内分泌有关的疾病,都会和心态相关连的。我在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北京医院有位从日本读博士后回来的年轻医生,来上班的头一天检查身体时发现得了癌症,他极其痛苦,万念俱灰,幸运的是他到了广济寺并请了些佛学方面的书,通过学习他接受了佛法的智慧,就乐呵呵地回医院上班,医院让他休息,他讲不给工资我也来上班,过了一年之后,他的癌症奇迹般地消失了。由这典型的事例,可以说明心态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是说因心理健康会使所有人的病得到改良;而是说现代人的心理疾病,使得很多人得了疑难杂症,要想治病,首先要治心,病由心生。春山茂雄当了三十年中医,又当了三十年西医,他是位佛教徒,自己有家医院,他用他观察到的经验给我们找到了身与心的桥梁,病由心生的主要原因是内分泌失调。第二,当人在嗔怒时,人的分泌物的毒性大于蛇毒四倍,他把人在嗔怒时呼出的哈气放在量杯里,对它的成分进行化验,发现它的沉淀物是暗黑色的;而一个人在高兴愉悦时呼出的哈气,沉淀物则是乳白色的,也就是说一个是有毒的,一个是无毒的。他讲当一个人怒发冲冠时,杀伤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他自己。儒家也讲“仁则寿”,仁慈的不是别人,由此可看出,通过禅悟、明理,对身、口、意三业的改良,确实使人能得到很大益处,达到了长寿的目的。可能长寿的原因还有吃素、遗传基因等方面,生命是个多元体,是由各种因素促进的,而我们当下能做的,就是对我们的心进行改变。第三,当人遇到好事很高兴时,脑内会分泌脑内吗啡,使得我们身体免疫力有极大的提高;而一个人在垂头丧气的时候会分泌肾上腺素,就像生气时的唾液一样有很大的毒性。这种毒性在吃饱饭时,会造成肝气郁结;在空腹时,则会造成血液结块。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使自己身心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而不是处在一个亚健康的状态。很多人也在上班、工作与学习,但每天垂头丧气、似病非病,那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当出现这种状态时,就应该通过佛法的修行,把自己从亚健康状态中拯救出来。在一个人身体很虚弱时,越怕感冒,越易感冒,而身体很强壮时,偶然受到外邪的入侵也不害怕。对那些亚健康的人进行关怀时,往往使他们产生一种失落、自卑感,使他们的心处于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每个人应该学会拯救自己,使自己的心充满着光明、坦荡、智慧,使自己的身心很好的统一起来。这不仅仅是讲在纸上,运用在社会当中也具有现实意义。有些人学佛几十年后,觉得佛法没给自己带来利益,而放弃了过去所做的努力,原因是认识不对路、方法不得当。事实上如果认识对路、方法得当,一定会给我们解脱、自在与快乐的,不仅能改变自己体内的环境,而且能改变身体之外的周边环境。一大不调,百病丛生,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的,有一大不调时,就会出现多种病症,无非是地、水、火、风的一种变化程序增加或减少。比如:上火就是火大过盛的表现,湿热就是水大等等。通过对心的调试,使我们的身心能统一起来,处在一个很好的健康状态。

四、通过禅定的修习来改变业力

夏令营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和在修行中生活,这无疑是接引大家的一种方便。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大家不可能都出家或常来寺庙里修行,只有让大家在某一个时期内通过对佛法的领受,然后到生活中运用佛法来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佛法还讲“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俗语也讲“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说明人的业习是非常难改变的。仅仅在生活环境当中提起念头,那只是对禅的一种运用,除非修行已有了功夫,在接人待物之中可以磨砺自己。但真正改变我们的业习,必须还要下死功夫,要下禅堂里的功夫,最少在家里养成修定的习惯。只有强大的定力,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业习。如果没有强大定力的穿透力和定力所获得的三昧力量,仅仅靠一种观念的提醒,在生活中这是不够用的。也就像两军打仗,在战场上才会知道自己的武器灵不灵。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和想修行的人来讲,通过禅定定力的修行来改变自己的业习,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

课堂提问

问:请问法师如何克服打坐的腿疼?

答:在修定的初级阶段,身体的调整还没有达到自如的程度,出现腿疼是很自然的生理反应,在痛的时候不妨采取痛定思痛,哪个地方痛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哪个地方去,想是谁在痛?痛的感觉怎么样?这时你可能觉得痛是一种很好的感受,就像习武的人早上起来拉腿时,也是很疼的,但压过了后,反而不压时很难受。禅定修行时也是这样,腿痛时能坚持下来,所获得的正受比别人会更细致、精确。记得我作沙弥时,坐在石头上,用绳子把腿给捆起来,痛的时候也不动,过了这个阶段后,感觉就非常好。打坐训练的过程,是和自己在斗争,一方面是可以坚持的,另一方面方法应得当,要将动与静很好地结合起来。达摩祖师在打坐间歇,就做"易筋经"操,活动自己的身体。禅堂里很讲究行香,通过行香使我们的心念静下来,使我们的身体处在放松的状态。行香与不行香会使坐在禅凳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如果不行香直接上座,会感到心里特别乱,腿也很难受。我想既然你已上路了,必然会走向目的地。

问:有些人喜欢弄清道理,佛学里理论很多,请问唯识宗能否把佛法阐述得很清楚?佛教对人做梦是怎样解释的?禅悟的境界能否用语言表达出来?

答:现在社会是一个讲理的时代,有很多人是先把道理弄明白了再去做。对很多知识分子通过对天台宗次第性的了解,或者是对唯识学一种理性的理解,然后走进佛教,这都是可以的。唯识学与逻辑学密切相关,与概念及名相的确立也密切相关,名相非常纷杂,一般人用自己的智慧去把它辨析得很清楚,确实是很难的。在佛学界,有这样的大德,在唯识学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对佛学的丰富与弘扬有很好的建树与作用。我想信仰除了理性的成分以外,还有非理性的内容,比如宗教情感、宗教关怀、宗教行为等,这不是说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有一条鸿沟,但两者如何贯通往往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我们对佛学很多问题的思考,常陷入二律背反当中,在唯识学里,核心是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有没有灵魂,这也是整个世界在人文学科方面研究、关怀的一个课题。我们是要把佛学里面的一些理论辨析清楚,但我们也像中了箭的比丘,一方面要花精力把箭是谁射来的、箭是什么做成的这个问题搞清楚;另一方面当务之急是要医疗创伤,我认为医疗创伤要更为重要。同时我也不反对有一部分人去从事那些深奥理论的工作。

研究开悟的境界是一种内在的体验,理论在这个层面上已显得不怎么重要。一个优秀的禅师虽然他悟的境界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但是他会用人间所有的语言工具,把大家引到最容易看到月亮的地方。作为一个过来人,他知道对方处在什么位置,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接引,我想这一点机和教是相扣的。可能有一个误区,很多资料记载都停留在悟以明理这个层面,比如读了《金刚经》,对"无我、无人、无众生相"这句话理解了,这叫解空;如从内心深处与空相应了,这才是开悟。而开悟往往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上,只有证悟才能达到法与身的统一。所以有很多人在解悟、开悟以后,就觉得无事可做了,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一个人开悟了,他要做的事情会更多。

《阿含经》中把梦分为四种:一类是“日有所做,夜有所思”的梦,这类梦是虚幻的,它的活动是在意识的层面上;二类是宿世梦,人物场景及内容于现实中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这类梦归结于阿赖耶识,即潜意识深处的一种梦;三类是感通梦,由于对某种事物的信仰,对某种工作专注地投入,在梦中会获得灵感,这类梦发生在末那识;四类是因病所得梦,要得病或生病快要好了时会做一些梦,比如梦见自己会飞翔,可能是中风的征兆等。从很多资料看,梦和佛学、医学是交叉的,这方面讲起来还是很细微的,有兴趣可以去找这方面材料读读。

问:请问法师命运完全是由于业力决定的吗?你作为僧人是否也是由于你的业力来决定的?禅定能力很强能改变一个人,那么乞丐是不是可以通过禅定的修行来成为富翁?禅定的修习能否消除业力?

答:他问的问题很多,我在回答时,希望大家能举一反三。由于贫穷而去当乞丐,他通过禅定对自己进行省察和洞彻,如果他确实想出了挣钱的办法,并且这个办法能被大众所接受,我想他可以不当乞丐而成为百万富翁的。不光我的出家是受业力决定的,我们之所以投生为人也是由于我们作了很多的善业,也作了一定的恶业。因此,一个人对自己命运的选择,选择这条路而不选择那条路,当他起心动念时,后面会有很多的背景材料,对此我在不断的证明当中坚信不移。

问:法师今天的讲演让我学到了很多,我是一个初学者,想请教在修习禅定过程当中,要注意一些什么?有哪些方法会更好把握些?

答:佛法有很多的药可以治我们的病,众生其实就是病人,佛法是药方,佛是个大医王。刚接触佛法的人,不妨先练习静坐,寻找一下静下来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的是功利性,有很多人一坐下来就想获得神通,找自己身上的感觉。前不久,我和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见了次面,在谈到《西游记》时,我认为唐僧尽管没有什么能力,但是他有很坚强的正念。其实一个修行人,不论在什么样的境地,都应向唐僧学习保持正念。以非功利的目的去修习禅定,应该是很稳妥的。把开天目、气脉通、得神通这些妄念都放下,一心正念就没有有些书中写得那么可怕,肯定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有些人听说打坐容易走火入魔、出偏差,就望而却步,我觉得刚开始连着魔的资格都没有,当你和魔是一类时,他找你干吗?

问:网上很多人在顶礼法师,问法师能否自我作一介绍?

答:我的法名叫妙华,今年43岁,出家16年,主要修行禅宗和研究禅学,终生志愿是著书与弘法,不愿意当方丈。凡是有佛学讲座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几乎是有叫必应,不论是大庙小庙。已经写了八本书,既不是学术专著,也不同于过去祖师们的开示,都是面对社会所涉及的内容,比如“科学与佛学的关系”、“人生佛教的内涵"和"佛教与人生”等作了些探讨。在讲经方面,立足于人生佛教和大乘佛教,也立足于现实,让大家听了就能懂,学了就能会,会了就能用,这也是我弘法与著书的指标。

今天讲的这个题目也是一个探讨,因为我感到佛学讲座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多,而带有启发性与体验性的内容比较弱,这个探讨应该是有益的。不能说是成熟,比如禅定与业力、梦、性格的关系,实际上这些内容是非常有趣的,也是很现实的,要把这些问题理出一个头绪,我想对今天的佛教弘法也是一种贡献。

问:请问身体差怎么办?诵经能治病吗?

答:简单回答是没有钱进工商银行,没有工作进劳务市场,身体有了病就进医院,心理有了病来寺院找师父。要奉劝的是不要走错了门,不要吃错了药。诵经肯定能治病,是由于经文的暗示和经意对我们内心的释放及经的加持力,但问题是能否见效取决于个人用功的长短,还在于用什么心态去读经。可以告诉你的是,假如你得了癌症,也希望通过诵经来治好,那可能你的期望值是大了些。

问:狂禅是否因为缺乏禅定?

答:悟性很高的人一定更要修行禅定,没有很深的定力对禅悟进行加固,对那些悟性很高的人是容易发狂的,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很多。前不久,我去太原讲经,有一个中学生对佛教教义的了解不亚于佛学院毕业的学生,非常准确也很善辩,他跟我探讨了一些尖锐问题,我告诉他还是回家好好静坐,修行一下禅定。佛教讲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个秩序是增上的,之间的关系是有次第的。至于六祖所说"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那是过来人的话,而对一般修行人千万不能发狂。在修行过程中,要和为人处事一样,应当有平常心。

问:难道睡觉就不能入禅定吗?

答:显然这是把禅定与禅悟搞混淆了。在修禅定时一般是通过对外在行为的约束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只有那些上乘根性的人在行住坐卧时都可以处在禅定当中,那样的境界我们可以说,但我们确实做不到。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而不能说自己在打呼噜睡大觉,还讲是在入禅定。这只能自己去验证,没有人为你负责任,而且我认为在修道的道路上,一旦一个人的精神出偏了,连医院的医生也治不好的。病从心起,还是要发心去忏悔。心出了问题如果不表现出一种外在的行为,一般是觉察不到的,这是修行者的大忌,千万不可以把祖师的话给误解、曲解了。当然,禅的运用是很洒脱、自在的,但禅的修行过程确实是很苦的。比如新参在禅堂里腿痛得发麻,后失去知觉,那种感觉确实很痛苦,感觉心都要跨掉,自己支持不了自己。只有通过这种强化训练得来的东西才是真东西,而唾手得来的东西给你都不应要,何况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

问:长时间打坐,血液不通,肌肉会不会坏死?

答:至少还没有出家人在禅堂里打坐有肌肉坏死的病例。人在打坐时身体处在异常的状态,夏天出汗时,身体内的五脏六腑是凉的;冬天外边冷时,身体缩成一团,身体内是暖和的。人在平常睡觉和站立时,75公斤重的人有3、5公斤血大部集中在腹部,一般站立时间较长时,就会有手脚麻肿的症状。而在打坐时,血液分散到整个全身,加上气血的运动,身体舒服的感觉就像融化掉了的感觉,不应该出现肌肉坏死。假如真的发生了肌肉坏死,也可能是因为用功过猛,动静兼顾得不好,或者是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过严,造成一种修行的痛苦,那就没有必要,可以调整一下自己。修行的态度就像好的琴师在调琴,绷得太紧弦就会断掉,太松就演奏不出好的音乐。所以说修道人的一生,既不能把弦绷掉了,成为一个神经病患者,也不能松松垮垮而老没有进步,行于中道,是真精进。


Copyright 2005-2006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