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 > 历届演讲集 > 第七届演讲集锦 > 普茶(一)


普茶(一)

(1999年7月22日)

明海法师: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今天晚上我们举行普茶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每届夏令营都有。“普茶”这个词是过去传统的禅宗丛林里面用的一个词。在丛林里面有喝茶这样一个活动,不过它的形式和我们现在在柏林寺的普茶有很大的不同。茶和茶文化,茶和佛教禅宗有很深的因缘,这个茶和禅说起来有很深奥的学问。所以,我想我们今天在普茶开始的时候,请妙华法师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普茶、茶、禅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然后请一个师父给各位营员演示一下在禅堂里面倒茶的姿势。

妙华法师:

大家好!

既然是普茶嘛,大家在这里坐着喝茶,我想就用不着象讲课那样搞得那么严肃。本来这个喝茶的最高境界是不允许象这样拿着话筒讲话的,这么一讲,把你们喝的茶的味道就削掉了很多。但是作为一种知识呢,我觉得大家交流一下也很好。我讲的内容就叫禅茶漫谈。

先谈谈茶。我们讲话一般来说都要有依据,我们讲到茶的时候,它的依据是陆羽写的《茶经》。最早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的是出家人,这里有一个故事,我可以讲给大家。在杭州有一个龙井村,龙井村里有一个龙井寺,龙井寺里有一个龙井泉。这个泉水特别奇怪,一半是咸水,一半是淡水,现在还在。当你用手去搅动的时候,咸水和淡水就混为一起,当你把手停下来的时候,在咸水和淡水之间会出现一个分水界,这叫龙须。这个寺庙之所以叫龙井寺,也是从这井水而来的。龙井泉的旁边长着一株茶树,茶树的根老是浸泡在泉水里头,它的叶子也落在水里。唐朝时住在这个庙堂里的和尚叫辩才,九十多岁,童颜鹤发。当时有人就非常奇怪,也有一些文人学士和一些医生去访问他,问他有什么保健的秘方吗?他说,就是因为喝龙井泉的水。从现代的角度分析来看,茶叶落在泉水里头,形成自然的矿泉茶,再加上泉水的这种物理功能,它就起到了一种保健作用。在泰山后山也有一个这样的故事,那棵茶树还存在,大家去登泰山的时候可以到后山看一下。有关茶的栽培、采撷、泡制、保存以及冲茶的程序,用什么水,这一切都记载在陆羽的《茶经》里头。中国目前现存的茶树王在云南,大概三、四个人才能抱得住。

目前,中国的茶大概分了这样几类:绿茶系列、红茶系列、沱茶系列、砖茶系列、花茶系列、乌龙茶系列。南方人喝功夫茶常常是用乌龙茶,乌龙茶的系列有很多,有桂花乌龙、高山乌龙等等。如果我们在喧嚣的人世间,不管是读书人也好,还是经商的也好,我们一周当中抽出半天的时间,如果几个人能够坐下来,没有各种吵闹,静下心来去品品茶的话,这其中也是非常有味道的。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的王安石和苏东坡。王安石是苏东坡的老师,学富五车。苏东坡性格放荡,非常狂傲,把一般的人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苏东坡要云游三峡,王安石说:“你到三峡的时候给我带回上峡一瓦罐水,中峡一瓦罐水,最后一峡一瓦罐水,我有上好的茶要用来泡。”在这里,茶可以来试验水的质量。苏东坡到三峡以后,三峡美好的风光迷住了他的双眼,他非常高兴,一路吟诗,等到了三峡的时候,水都平缓下来了,他突然想起王安石托付他要他舀三罐水。他心想,反正我在最后一峡给你舀上三瓦罐,你也不会知道。回到学府以后,王安石请来文人名流,请大家品茶,茶叶用水一冲以后全部是发黄的。王安石对苏东坡说:“你没有给我打一峡、二峡的水,你打的全是三峡的水。”苏东坡瞪白眼说:“我就是打的三峡的水,一峡一壶啊!”王安石说:“上峡的水,雪才刚刚融化,它冲的茶叶是绿色的;中峡的水冲的茶是浅黄的;三峡的水冲的茶是黄色的。我现在冲的茶全都是黄色的,证明你是在最后一峡打的水。”通过这件事情,苏东坡特别佩服王安石的这种参学经验。而且在这个故事当中,它反映出了很深的茶文化。

茶和用水的关系,我们一般人会认为泉水泡茶是最好的,这是一种世俗的错误。最好的水、一等的水是井水。为什么用井水泡茶最好呢?因为井水在敞开的井口当中把露气已经挥发了,茶最怕的是露气,其他的杂质、沉淀物都沉下去了,因此井水是一等,泉水是二等,江水是三等。

那为什么茶和禅又会挂起钩来呢?我个人体会,茶是中国老百姓和寺庙当中最普通的一种饮料,它在炎热的夏天可以用来解渴,在冬天可以暖心,在我们烦躁的时候可以清心明目。正因为它最平常,它就最能够在平常心这一点上和禅走到一起,这是其一。其二,北方人是喝茶,南方人说北方人喝茶象牛饮水一样,咕咚咕咚的感觉;苏杭人是吃茶,他不但要把茶的水喝了,而且到最后连那个嫩绿的茶叶都要嚼掉,他有他的道理;到了福建、广东一带的人是品茶。人在品茶的时候,就是让我们的心关照自己,把外在的心用来感觉我们自己,在这一点上,茶和禅走在了一起。除此以外,那也可能是最深的原因,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寺庙里头,并没有系统的哲学,就是说,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这一整套的理论是没有的。那么,禅师们在接引后学的时候,他就是用身边最平常的事物来教育和启发我们,而喝茶或者是说吃茶去最容易在不知不觉之间抛出一个禅机,接引那些涉了千山万水前来参学的人。一般参学的人心往外求,他总以为能够求到一个无上的、美妙的法,而如果他到柏林寺来了,赵州和尚见了他就说你吃茶去,那这个可以说是个不软不硬的钉子。如果你心里往外求的很多的话,他让你吃茶去;如果你以平常心来,他也让你吃茶去,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很多的佛法和哲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根性的话,从这个话当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佛法的那种缘起的平等、自性空的一些道理。因此,禅宗的这些公案的后头都有着很多的思想,我想这可能也是禅和茶走在一起的另一个原因。

明海法师:

妙华法师谈得很好,我们都很受用。不过呢,他的讲话里有一点我不同意,提出来商榷。他讲到北方人是叫喝茶,而且比喻为牛饮,苏杭人是叫吃茶,还有广东人是叫品茶,其实你自己后来讲的也否定了你的这个话。因为在禅宗的历史上,“吃茶去”这个公案发生在柏林寺,应该属于北方,而且说“吃茶去”的赵州禅师是山东人,也是北方人。虽然他在南方有过很长时间的参学,最后在晚年的时候回到北方,在河北的柏林寺住下来。这个公案我把它重复一遍。有一天,一个远道而来的出家人来拜访他,赵州禅师问:“你到这里来过没有啊?”他说:“以前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又来了一个人,赵州禅师又问:“你以前来过吗?”他说:“没有。”禅师也说:“吃茶去。”你们知道,古代的禅僧四处云游跟今天的人不一样,没有交通工具,都得靠自己的两条腿来走,而他的心里实际上对于一些问题还有很大的疑团,他跑这么远,就是要问禅师,这个禅师只说吃茶去,这是禅师的风格。旁边有一个师父感到奇怪:“为什么来过这里的人,你让他吃茶去;没有来过这里的人,你也同样让他吃茶去呢?”禅师说:“你也吃茶去。”这个公案后来在禅宗的历史上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公案,很多人都参这个“吃茶去”开悟,这个公案本身也使禅和茶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因为考虑到在座的有很多北方的营员,在妙华法师的牛饮比喻之后,会不会有的人心里波澜起伏,要是以这种心态下去吃茶,很有可能就真是牛饮,所以我补充说一点。

某法师(或营员):

听说赵州禅师在湖南、江西一带参禅,他的“吃茶去”这句话我觉得很有一点根源,我想妙华法师刚才讲的还有一点道理,因为现在湖南、江西一带地方的人喝水是叫吃水。我想,可能赵州禅师当时在南方学禅的时候受这种习俗的影响,就把这种很通俗的话语带到我们北方来,说“吃茶去”。你要是把北方人喝茶比喻成“牛饮”不大适当,但是这也说明北方人很大方。

明海法师:

现在我们请灯照法师大致给我们解释一下传统的丛林普茶,再请他给我们演示一下禅堂里面比较规范的倒茶方法。

灯照法师:

其实我对茶了解很少,我只是爱喝茶而已。我出生在闽南,闽南人都喜欢喝茶,他们惯喝“功夫茶”。我从小就喜欢喝茶,但一直没有品出茶的道理,依然是凡夫俗汉。我住禅堂的时间好像相对比较长一点,实际上也没有参出什么,只是喝茶而已。丛林里一年当中大约有十个普茶日,像正月初一、初二、十五,还有中秋节、端午节、除夕日都有普茶。普茶仪式一般是在下午举行,上完晚课以后回到禅堂,大家把七衣脱了,穿海青在禅堂静坐,闻外面的鼓声三通,然后班首跟维那互相问讯出堂,直接到斋堂。这时候,大和尚已经坐在斋堂的宝座上了,两边都摆了很多茶碗,还有茶壶,以及茶点之类的比如说花生、糖果。大家陆续分东西单坐好之后,僧值师要说几句客气话:“常住淡薄,没有什么好招待的供养大众,只这些轻微的东西犒劳大众。”维那师一招呼,第一声引磬,大家合掌;第二声引磬,端起茶杯;第三声引磬,喝茶。喝茶的同时,大和尚还要讲讲赵州茶的公案。僧人喝茶的渊源很早,据历史记载,东晋的时候就有。因为茶有三德:第一能够祛除睡魔;其次,在吃饱饭涨气的时候,它能助消化;第三,可以清心寡欲。我现在开始表演一下禅宗倒茶的仪式。

明海法师:

刚才灯照法师讲的是传统的禅宗寺院禅堂里面行茶的一套仪轨。日本的茶道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国的禅宗、中国的佛教充实了茶文化。我觉得,在今天我们喝茶的时候,或者说在思考茶和禅的这些题目的时候,会有很多的联想。现在的饮料越来越多,有酒、有茶、还有咖啡。酒和茶不仅是两种饮料,也可以说它表达了两种生活的态度、两种精神。净因法师在英国留学,我们现在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英国的茶文化。

净因法师:

刚才妙华法师、明海法师跟灯照法师讲了很多有关茶的文化、茶的规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讲英国的茶文化之前,我想讲讲我的“茶文化”。因为我出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跟茶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这儿希望跟大家一起共享。可能有些人会知道,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国探亲,这是中国佛教恢复的转折点。我的爷爷也去参加了那次活动,当时我还在读书呢。他回来以后就跟我讲,高闵寺有一个在厨房烧火的出家人,就是在喝茶的时候,茶壶一不小心掉了,打碎了,听到茶壶打碎的声音,这个烧火的出家人开悟了。他说,你想想高闵寺有多少个出家人开悟了?当时我出于好奇,心想开悟这么容易的话,那我也去看看,打碎几个茶壶,看能不能开悟。可能这就成了我后来出家的一个直接的因缘。在高闵寺出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那个打碎茶壶的老和尚,不过看他好像还是没开悟。可能你们都知道虚云老和尚的开悟也是与茶杯打碎了有关系,所以从古到今,这个茶、茶文化是相当不简单的一件事。现在在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文化都已破除了,而唯独在寺院仍然保持着好多好的优良传统,茶文化应该就是其中的一种。刚才我们那位师父由于场地的关系,表演茶文化不是很容易,如果在禅堂里面可能会更容易一点。

上次两百多外国人到柏林寺来,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学习怎么样在禅堂中喝茶,所以西方人对于我们寺院里面保留下来的禅文化也是相当相当感兴趣的。要是谈到西方的喝茶,跟我们国内还是不太一样的。我记得我在那儿曾经请人家来喝乌龙茶,第一次请来了,第二次请人家不来了。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来呀?”他说:“中国茶像药味似的,不喜欢。”外国人有没有茶文化呢?我看还是有的,只不过喝茶的方法跟我们不太一样。你们可能听说过一种奶茶,跟西藏的酥油茶还是不一样的。他们喜欢在红茶里面放上牛奶,有时候放上糖。英国女王接待国外客人,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饮料,而且是非常高雅的一种饮料。我看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茶文化。但是说到真正茶文化,我看还是在我们国内,因为茶跟我们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了,不仅仅是招待客人。

武夷山有一棵很有名的茶树叫“大红袍”,这个“大红袍”是非常特殊的。我去之前,原以为“大红袍”是多么大的一棵树,去了那儿以后,才发现就是三棵很小的树,我看它一年的产量也不到半公斤。当时,我就跟当地人谈这个“大红袍”的问题。为什么“大红袍”这么有名?当然它的故事也是特别的多,其中有一个跟朱元璋有关系。据说朱元璋得了天下以后到南方去,突然有一天生病了,怎么看都看不好。这个时候,一个道士把他引到那个茶树下面,从树上采了几片叶子,喝了以后,他的身体马上就好了。朱元璋为了感谢茶的救命之恩,就把自己身上披的红袍赐给了这三棵茶树,从此以后,这三棵茶树就叫“大红袍”了。现在武夷山的茶文化就是以“大红袍”为主体的。后来听当地人讲,那三棵树正好在山半腰,非常难接近,而且那里还有一个泉眼,它的水一年四季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还有一个最绝的,就是茶树的背后有一个孔,那个孔很小,背后的风吹过来,正好吹到这三棵茶树上,所以风水特别地好。听说有一年做了一个试验,把那个孔堵起来,茶树慢慢地就枯萎了,所以那个洞还是很有用处的。

我们在武夷山还欣赏了茶道。刚才我讲,真正的茶文化还是在中国,中国人喝茶,从茶道的本身来说,不是真正地喝茶,而是一种修心。也就是说,佛教讲静虑,就是把我们所有的精力集中到某一点。那么在喝茶的时候,要求特别端庄。从拿茶杯开始,你得要注意你的手伸出去、往下走、接触茶杯、端茶杯,然后把它端起来,放到嘴唇,喝一口,体会一下,然后用思想感受一下,让它慢慢进去,每一个过程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为什么茶跟禅定在一起呢?它的道理就是在这儿。如果你用这个方法去喝茶,你会第一次喝到茶的味道,喝到茶的风韵,喝到茶的文化,否则你拿起来就灌进去,也没有停留,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永远不会吃到茶的味道。南方人喝功夫茶,喝功夫茶的道理是品茶,一定要去品。真正的茶文化是品茶,不是叫喝茶,也不是叫吃茶。吃茶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茶文化了,也就是把茶跟禅结合到一起,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为什么我们佛家或者禅家喜欢喝茶呢?因为喝茶的每一个动作如果分解开来,你都能知道茶从哪儿经过,一直到应该到的那个部位。你的专注是修禅的人的一个要领,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集中到你的每一个动作上面去。我个人觉得,所谓的茶与禅的结合的道理就是在这儿。我常常也看到日本人搞茶道的表演,左转三下,右转三下,特别地罗嗦,就一口茶,费了半个小时。但是它的道理不是在喝茶,是在修身养性,它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体验,最重要的,它是一种专注。如果把这种专注的原理运用到吃饭,运用到讲话,运用到走路,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去的话,就可以叫做走路的文化、吃饭的文化,或者说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可以体现出来,当形成了一定的品位的时候,它的文化就出现了。这是我个人对茶文化的一点点理解吧,跟大家共享。

明海法师:

湛如法师在日本住了好长时间,请他大致为我们讲讲他在日本所感受的茶文化、茶道方面的情形。

湛如法师:

我很想听一听各位对喝茶的一些体会,尤其是在柏林禅寺这个千年古寺、这个喝茶很有传统的地方。我个人是没有喝出什么茶的味道,因为我是北方人,喝茶向来是“牛饮”。当然在日本的时候,我也获得过茶道的初级证书。我当初学茶道的时候,是为了学日语。我开始感觉极不舒服,那种慢节奏跟东京的快节奏截然成了对比。房间的布置,行茶者的礼仪,那还是有一定的训练的。经过大约有半年多的学习,最后在不是很标准的情况下,因为他照顾外国人,给了我一张初期毕业的文凭。我的体会当然是,日本人喝茶和他看漫画是一样的。在我们看来,小人书总是学龄前儿童看的,但日本人看漫画和喝茶也是一样的,他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放松的方式。有很多茶室都放一些非常简洁明了、让人看了之后非常欢快的漫画书,学习茶艺之间,大家有一段时间可以去看。我想,日本人喜欢这套东西,无疑是跟他生活节奏太快而追求一种生活的宁静有关系。记得1998年11月,在西安有过一次禅文化的国际研讨会,其中一个题目就是茶和禅的关系,请了很多专业的人员来表演茶道。日本人在介绍茶道的时候,最后说了一句话:中国人喝茶是喝水,只有日本人喝茶是喝茶。这遭到了所有在场的人的一致反对和一片嘘声。原因很简单,陆羽在唐朝时候的茶宴不仅仅是行了一个系列的茶礼,在行茶、品茶以及茶后有很多诗画的表演,而且有许多即兴赋诗的形式,与日本人那种近乎于拘谨的茶道表演和纯粹为形式(当然不仅仅是形式)而制定的一些礼仪,还是有天壤之别。所以说,日本人觉得中国人喝茶是喝水,日本人喝茶才是真的有品位,对这种说法,我们包括在座的各位在内,都不会同意。

作为夏令营的一个例行的程序,七天之内有这样一个茶会。妙华法师做了一个概括性的讨论,灯照法师做了禅堂行茶的表演,对我很有启发。我长期对清规很有兴趣,我想这方面的学习也有待于提高。净因法师对英国人的茶文化的体验,我想对各位也是很有益处的。同时我想,喝茶是大家参与的一件事,柏林禅寺有一个牌子上写着“大众参与”,今天晚上,大家不仅是来喝茶,大家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说一说自己跟茶有关系的、跟茶无关系的故事。

妙华法师:

刚才听了几位法师的介绍以后,我觉得讲的都是茶和禅的正面的东西,我现在要唱反调,要讲点儿反面的东西。

我先讲茶。第一种情况是,晚上不能够过量地饮茶,过量饮茶会兴奋,睡不着觉,甚至会伤脾胃。第二,隔夜茶不能喝,因为它会产生一种氧化物,如果喝到胃里头会产生沉淀,人体不能够吸收,也不能排出。第三种情况,喝茶也会喝醉。醉茶第一,醉烟第二,醉酒第三。醉了茶以后,冒虚汗,四肢乏力,心跳加快,如果抢救不及时,还有可能有生命危险。因为我就空腹喝醉过茶,因为贪恋这种功夫茶,喝到最后,两腿发抖,舌头都硬了,因此非常恐怖。我想,茶是好东西,但是要适时适度。除此以外,空腹也不能喝茶。空腹喝茶,茶叶下去以后会刺激胃壁,和胃液粘合,会造成身体的伤害。这四种情况,我想负责任地给大家做一个交代。

既然是茶和禅,光讲茶不讲禅,我觉得对不起大家。就我认识的禅来说,如果光有世间的世智辩聪,没有禅定的修行,这叫狂禅。如果自参自练,甚至邪悟,而没有明师的指导和点化,那叫野狐禅。狂禅、野狐禅都要不得。除此以外,还会因为我们对于禅茶这种公案文化的一知半解产生一种干慧,这种干慧由于没有定水的滋润,也会成为修行人的禅病。除了心理的这三种禅病以外,还有就是身体上的禅病。我们在禅堂里可以常常看到很多老师父,参禅打坐一辈子,他在坐的时候,勾着脑袋,结果脊椎弯曲,造成身体的病态,走路的时候勾着头,勾着腰,这种情况常常会看到,这个在禅堂里头被称为禅病。还有另一种情况,因为参禅打坐,功夫用到一定程度以后,贪著于禅味,用不上功夫,坐在禅凳上睡觉。我就在南华寺亲眼见到有人睡着觉从禅凳上掉下来,磕得鼻青脸肿,而且是班首。禅定的形态和内心的这种情况以及喝茶,形色种种,在今天普茶的这个茶会上,我觉得我有责任告诉大家。谢谢!

刘东亮:

我去年参加过一次夏令营的普茶,当时感觉特别好。我记得也是这样一个天气,也是在这个地方,当时好像是学员们问禅师们一些问题,但不像今年主题特别明确,围绕着茶和禅。

既然是谈茶,我的印象当中,茶一直就是一种非常非常好的饮料。我喝的最复杂的一次茶是在河北电视台的一位老记者家里,他把小得像最小的酒盅那样的四个茶杯非常近地摆放在一起,然后在像茶杯那样小的茶壶里填满茶叶,填得冒了尖儿,然后用刚开的滚烫的水浇到里面。倒茶的时候,用茶壶嘴绕着茶杯一圈一圈地转,说是叫“关公巡城”,最后把茶壶里剩下的水一滴一滴地分到四个杯子里,说是叫“韩信点兵”。

今天,我听到净因法师谈到吃茶与禅之间有一种关系,我在刚才听的时候体会了一下,我有一种感觉。他一边说着,我一边端起杯子去品这个茶,这个时候,我发现有一个非常小的感受,忽然感觉这个茶和自己能够融为一体,这种略微淡苦的味道在自己的舌苔上滑过的时候,这种感觉很难形容,大家可以端起杯来试一下。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一行禅师,他就是讲要把参禅落实到当下,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就像你走路一样,每一步,脚和地面接触的时候,你细心地去体会、去感受、去完全进入一个完全自我的世界当中去。我不知道我对一行禅师的理解是不是对,但是我感觉一行禅师他不反对人们对自己的感性认识去体察。比如说,他吃甜的东西,他认为这个东西甜,他就说甜,是香的,好吃,他就说好吃。这种落实于当下,我想和喝茶、和禅、甚至于走路、说话、工作、困了睡觉、饿了吃饭都有关系。睡觉也好,吃饭也好,都要认认真真地投入进去。

某营员:

我来自朱元璋的家乡,离朱元璋的家只有一公里。我说说安徽省奉阳县的饮茶风俗。在安徽,是早晨10点以后至中午12点喝茶,晚上是绝对不饮茶的,再就是中午饭前和饭后饮茶。待客的时候,客人的茶不能喝完,喝完了,主人还会帮你添上。茶杯端上来以后,客人先把茶杯盖儿放在茶杯上轻轻碰一下,再端到嘴边,然后用嘴慢慢吸一口,把茶吸进去,自己去感悟、去品尝。

某营员:

我自己也曾经喜欢喝茶,刚才妙华法师的开示非常及时、当机,就是说喝茶会醉。我这个人过去造了很多恶业,喝茶我醉过,抽烟我醉过,喝酒我也醉过。正因为造了很多恶业,所以我才亲近佛法,佛法让我把茶醉、烟醉、酒醉基本上都抛弃了。现在,茶一般我不喝,烟更不吸,酒更不喝。我认为,再好的东西还是要适度、要当机。如果不适度、不当机,哪怕是吃米饭也会把自己撑死。

慧忠法师:

刚才各位都在标榜自己家乡的茶,我今天也标榜我家乡的茶——黄梅茶。我看祖师也到过我们黄梅,因为黄梅有四祖和五祖这两个很大的道场,那两个道场培养出了六祖慧能大师。另外,大家可能知道黄梅戏,黄梅戏最初也与茶有关系。最早的黄梅戏叫采茶调,黄梅人喜欢在山上采茶,采茶的时候各自发出各自的声音,形成一种调子,就叫采茶调。后来黄梅发生水灾,黄梅人就到了安徽要饭,把戏传给了安徽人,他们学到以后把它发扬光大,形成了黄梅戏。

妙华法师:

我再说几句。评点,完全是评点!

先评点第一个发言。他刚才讲到一行禅师,为了让大家对中国的祖师禅、如来禅和一行禅师这种具有西方意味的现代禅有一个区分,我觉得确实应该讲几句。一行禅师他的积极的一面是要我们专注于当下,安住于生活的衣食住行,寻找、体察这一种感觉。但是,绝对不是说要我们迷失在六根、六尘当中。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因为我们的心平时比较散乱,当我们专注于走路的时候,哪怕是专注于一朵花的时候,我们从行走和一朵花可以体察到它们和三千大千世界、和法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而认识法,使我们觉悟真理,使我们安住于当下是对的。但绝对不是说,四川人喜欢吃麻辣的,那你就好好地吃麻辣烫,迷失于六根六尘,那是不对的。传统的佛法当中要我们对于六根、六尘要无住,这是对的。无住,然后才使得我们破除了一种执著。我想,一个是禅的本体,一个是妙用。一行禅师他的伟大之处在于结合现代社会忙碌的人群,强调了禅的妙用,而中国传统禅的风格强调了悟入本体,这两者之间,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并不矛盾。

第二位是安徽的营员,他讲了一句非常好的话,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我本来想好要讲的,结果忘了。他讲了以后,我觉得需要把这句话突出出来。禅和茶的内在的联系突出地表现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这句话有非常大的启示作用,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好。谢谢大家!

华雨法师:

我觉得今天晚上大家讲的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欢喜,但是对于真正禅宗的茶,大家还没有真正体会到。现在的人善于判断、争论,当端起一杯茶的时候,大家妄想纷飞,想赵州和尚吃茶,想各种各样的名相,其实这些都不必要。因为大家没有用心去饮茶,而只是喜欢形式上的一些东西,这个东西没有用的。这一杯茶,在我们佛教里面来讲,它是代表“法”,要用内心去饮茶,饮出来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你们不要去判断了,要把心安下来,这个茶对你们就相当好。我们走过的路都是很坎坷的,人生的喜怒哀乐就在这一杯茶里面能够看出来。一个性格很暴躁的人,他就不能安下心来喝这杯茶,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的头脑里面太杂乱,他没有安下心来。所以,大家不需要去说太多的话,只要大家能够把这杯茶慢慢地用舌头一舔,用心里去体会它是什么味道就可以了。现在,请大家不要说话,慢慢地喝下这一杯茶。五分钟就可以了。

明海法师:

因为时间的关系,就喝三口吧。请大家按刚才这位师父的开示喝三口。

刚才发言的这位师父是我们佛学院的华宇师,每天晚上敲钟的就是他。他今年17岁,是从广西来的。

某营员:

华宇师父笑话我们世间之人只看形式,不懂内容。我刚才在华宇师父说法的同时偶然得了一首五言律诗,我想献给大家,为今天晚上的茶会助兴:古人立禅案,举杯试清淡,欲知禅意浓,还将茶饮看。

某营员:

大家说了茶的这么多好处,但是我自己觉得茶还是不如水,不如白开水。因为茶可以喝醉,但是水是永远喝不醉的。平常心最好,茶平常,但是水比茶更平常,我更爱喝水。

明海法师:

大家今天关于茶的揭示都很丰富。现在我们请所有在场的法师和营员端起你们的茶,最后再喝三口,作为今天普茶的结束。


Copyright 2005-2006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