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夏令营在我们佛门里是一个新鲜事物,这个名词听起来非常亲切,这弘法形式在现时代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减少误解,而且肯定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今天我把学习佛法的一点心得体会供养给各位。
一、人生问题
我们首先来探索人类生命现象的内涵。人生,可以简单解释为人的生命、人的生命的准则,或者人的一期生命的过程。人生最起码应具备的是我们首先要得到一个人身,当我们拥有了人的身体,我们才有资格谈人生。如果是猪、牛、鸡这些畜生,就没有办法谈人生。
那么,人身是怎么得来的呢?大家自然会想,我们的身体是父母亲给我们的,生理常识告诉我们父精母血经过十月怀胎诞生新的生命。但父精母血仅仅是一个物质的东西,只有物质的东西是不够的,佛法讲父母亲只是我们得到人身的一个缘。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以得人身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识。佛法讲人身由五蕴结合而成,五蕴也就是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名有四种:受、想、行、识。受是我们对事物的感受。想,心上有相构成“想”字,所以事物在我们心上的反映就是想。行是思维的过程,行与想不同,行是有造作的,是动态的。识,能分别、能了别的意思。
唯识学认为人具备八识。眼睛有眼识,眼睛之所以能看到东西,不仅仅是有一个眼睛的物质构造,眼睛的功能就像照相机,可以摄入影像,要分别事物的好坏、长短等等还要靠识。死人也有眼睛,但不再分别影像,因为没有识。同样,耳朵有耳识,还有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耳、鼻、舌、身、意是根身,这六根只有具备六识才能起功用,才能见、闻、嗅、味、觉、思。第七是末那识,人的自私的观念就是从这一识产生的。第八叫阿赖耶识,昨天座谈会上谈到阿赖耶识,静波法师解释为藏识,因为它能够含藏种子,种子我们可以理解成行为潜留下来的信息,当这些种子遇到一定的因缘,就会冒出来现行,而表现出种种的行动。比如,我们通过这七天夏令活动的熏习,留下了信息在阿赖耶识里,我们回去以后,甚或几十年以后,当听到有人在念经,我们就会想起这里的生活,这就是阿赖耶识的作用,这是在今世的显现。不可思议的是佛教讲三世因果,过去世的事情在阿赖耶识里留下,而在今世遇到一定的因缘它还会起现行。我们知道一些高僧大德从小出家,还不识学,但当他听到别人念到某部经的时候,他会跟着念,甚至会背下来,这怎么解释呢?这是他过去世熏习下来的种子遇到因缘了。
五蕴中的色就是物质,色由四大——地、水、火、风组成。四大表示物质的性质,凡是有坚硬性质的、能够承受一定压力的物质属于地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人体也是由这四大所造,我们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滋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人体一半以上是水;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所以,人身的得来离不开名和色,也就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人生观指什么呢?人生存的目的、人生的价值属于人生观的问题,比如怎样对待生与死、是与非?怎样对待荣辱、成败?什么是幸福与痛苦?等等。每个人的人生观都不同,周恩来在读私塾的时候,教书先生问他为什么要读书,周恩来说:“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一生就是抱着这样的人生观来奋斗进取的,所以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肯定。但是,大多数的人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考虑过人生观的问题。太虚大师曾经总结了八种人生观,第一种是糊里糊涂活一辈子,从不考虑人生观,也不需要什么人生观;第二种是生养死葬的人生观,生下来有父母抚养,死后有后代安葬,这种人生观也比较普遍;第三种是立三不朽,首先要立德,人死后德风要留在人间,其次要立功,对国家对人民要有贡献,还要立言,言说被人记录下来,并且被后人奉为经典,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人生观已不流行;第四种是求今生快乐,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人生观;第五种是乐天安命的人生观,随顺命运的安排,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第六种叫弃人趋神,把自己的生命最手归结到神,死后上升天国是最高目标;第七种叫否定自我,认为人的色身是假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无常变幻的,但没有一种进取精神;第八种叫正觉人生,真正觉悟的人生,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佛化人生。
二、佛化人生
佛化人生是人间佛教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落实。佛化人生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佛法立足人间的。怎么认识佛法是在人间的呢?我们知道,佛教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释迦牟尼佛从一个王子通过出家、修道而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然后说法布道,成立僧团,佛教从而具足佛、法、僧三宝。到了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时期,佛教由印度本土向外传播,一方面向北经西亚诸国传到我们中国、朝鲜、日本、蒙古等地,称为北传佛教;另一方面向南经斯里兰卡传到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地,称为南传佛教。在中国现今有三个佛教语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进入二十世纪后,佛教又向西方国家传播。从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分布来看,佛教一直在世间,而且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需要。
我们还可以从佛教经典中来认识佛法是在人间的。《阿含经》中讲:诸佛皆出人间,终不于天上成佛。《法华经·方便品》中讲诸佛出于五浊恶世,五浊恶世就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早上圣凯法师讲课中谈到,《金刚经》第一段介绍了佛陀一天的生活,佛陀的生活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是一样的,也没有离开人间。
从历代的祖师大德体证佛教得出的结论来看,佛教还是在人间的。最著名的就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首偈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陀所觉悟的真理就在世间,觉悟的人和所觉悟的法都同在这个世间。近代有一位推行人间佛教的高僧太虚大师,他讲过这么一段话:“实则佛陀之说法其动机是很大的,普为一切众生而说法的中心对象则仍在人类众生,故佛法实是人类众生的佛法,佛所说的一切学理和道德都是不离开人间的。”虽然说从佛到地狱有十法界众生,因为佛佛道同,所以佛所说的法是给九法界的众生听的,而其中最契合佛法的就是我们人类。人有苦也有乐,智慧虽比不上佛,但要比畜生强得多,由此而能够接受并且悟入佛法。
以上我们从佛教传播的历史、经典的依据和祖师的言论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推断佛教是在人间的。佛化人生有什么价值呢?我们把佛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又会得到什么好处呢?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
通过学习和实践佛法,我们首先可以觉悟宇宙人生普遍存在的真理,这个觉悟是有次第性的。第一步要从假入空。假是一切存在的物质,说它是假因为它还常存没有自我主宰的能力,比如这些花,它的存在是假象,因为它是因缘所成的,我们要通过假象看到它存在的真理,这个真理的就是空。从假入空也可以讲成从有相到无相,《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也就是这一层意思,我们把它称为真谛。第二步要从空出假。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都是假象有。本性是空,但是我们还要由空性所形成的事物的假象来实现它的相用,花本性是空,但它可以用来供佛,庄严坛场,还可以使环境优美。从空出假也可以讲成从无相到有相,世俗存在的一切物质都有它的相用,《心经》上讲的“空即是色”就是这一层意思,我们把它称为俗谛。第三步我们要做到空有不二,或者说空假不二,这才是最究竟的。空和有是一体的,离开了“有”就认识不了“空”;同样,离开了“空”也就无法产生“有”,所以事物是缘起性空的。大乘佛教提倡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觉是觉悟的第一层,要从假入空,这属于智慧;觉他就是把法传播开来,利益一切众生,这是觉悟的第二层,要从空出假,属于慈悲的范畴。那么,空假不二就是把自利和利他、自觉和觉他两者结合起来、圆融起来,也就是悲智双运、觉行圆满。释迦牟尼佛觉悟成佛也是有这三个次第的。
我们再从端正行为方面来看佛化人生的价值。一般来说,人会有一些不端正的行为,怎样端正我们不正的行为呢?行为可以分作言语、身体的外在行为和思维的内在行为,这里讲端正行为重点是在端正外在行为。佛法有八正道,其中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都是针对我们外在行为的。正语,我们说的每句话是否都符合佛法真理呢?我们平常说话不要说符合真理,有的话甚至普通人情都过不去,像恶言恶语、谗言绮语、谎言诳语等等都是不正语。我们要正语,首行义话要合乎人情,还要诚实语、柔和语、爱语。有一个随喜赞叹法门,就是正语的提升。正业,指的是正确的行为,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业是造作的意思。正业不要误解为正当的职业,正当的职业叫做正命,通过正当的职业来维持我们的生命,不要从事杀猪、杀羊、卖酒、卖烟等行业。唐朝有位著名的画家叫吴道子,他曾画过一幅地狱变相图,把地狱众生承受的苦难画得极其生动形象,这幅展出后,结果那个地区的人“多日不知肉味”,为什么呢?因为当地的屠夫看了以后,心灵受到震撼,很久不愿屠宰猪牛,所以人们买不到肉吃。正精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它和勤劳不同,它是指做善事方面。
佛化人生的价值还体现在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非常提倡净化环境,但往往忽视国土清净与心灵清净的关系,《维摩诘经》上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句话不要误会成内心清净了国土就变得清净了,不是你心里想一想国土就清净了,内心清净了还要去行动、去实践。我们如果从理上去分析,心和国土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心和国土是平等的。“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句话我们要从现实人生、佛化人生的角度去理解。今年夏天特别热,大家心里难免烦躁。过去有位老禅师当别人都出去避暑时,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人家奇怪难道他不热吗?他说:“人人避暑走如狂,唯有禅师不出房;恐是禅房无热到,原来心净自然凉。”心净自然凉,是不是禅师心净40度马上变为38度了?不可能的。禅师的内心不因环境的燥热而起烦恼,所以他清凉自在,没有热恼。
我们的心灵有六种最根本、最严重的污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贪、嗔、痴也叫三毒,其他老师讲课中常常讲到,这里就不重复了。慢是骄傲自大,自我意识太重,看不起别人。佛法教育我们,要与他人和睦相处,协调好人际关系,就要折服我慢,不仅在思想意识上,而且要将无我的精神落实到行动上,前不久,我们广东组织了一个朝圣团去五台山,岱螺顶有1080个台阶,三步一拜上去要花三个多小时,有些人想我们有这个心就可以,何必注重这个形式?其实我们平常想的并不一定能够做到,三步一拜目的就是要折服我慢心,站起来我们很高大,五体投地拜下去的时候——地上还有纸屑、灰尘、痰唾、马粪等等,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人是微不足道的,拜下去同大地合为一体,从而折服我慢。当我们拜倒在柏林禅寺赵州祖师塔的脚下,我们会觉得自己很渺小,——折服我慢。所以折服我慢不仅仅要从心灵上去认识,还要从实际行动上去体验。疑就是怀疑,狐疑猜忌,没有一种敢于承当的决心。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没有正确的知见,人生的路就会走偏了。
上面讲的是六染污,也叫六烦恼。对治这六烦恼,我们就要修戒定慧。戒,戒律。我们一听说戒律往往就很紧张,其实世俗生活中有很多的戒,最普遍的一个戒就是每个公民都要遵守的国家法律,另外还有各种法规、守则,这些戒都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戒律也是圆融的,比如不杀生戒,持这条戒的目的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是不得不杀生。有位女居士信佛很虔诚,但他丈夫不信,而且偏偏最爱吃鱼,女居士不愿杀生,即使死了的也不忍心去煮,于是家庭就出现了矛盾。我告诉这位女居士还是要买死了的鱼烧给她丈夫吃,虽然是借刀杀生也不得不为之。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神会和尚也曾有捐款资助平乱之举,他这样做也是借刀杀人,是不是犯戒了呢?佛教是圆融的,他这样做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真正的戒律不仅仅是要规范我们的行为,而是要让我们在心理上建立正确的认识——摄心为戒。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定慧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有了这三者就可以治理我们心灵的污染。
实现佛化人生的价值要具备哪些资粮呢?第一是信愿,有信心还要有愿力,这是发心的问题,通俗地说,信愿就是志向。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要不就无法体现人生价值。大学生毕业时都面临一个职业问题,这仅仅是物质性的,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志业问题,志业和职业如果不相应,那么工作的时候就会有烦恼,所以在选择一个职业前先要确定你的志业。第二要具足慈悲,慈能给予快乐,悲能救拔痛苦。《观无量寿经》讲:“佛心者,慈悲心是也。”慈悲的含义很广泛,比如报恩,佛教讲要报四重恩:父母恩、国家恩、三宝恩、众生恩。中国人传统的美德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那么我们参加这个夏令营就要满怀感恩心,因为组办者为此付出了多大的财力、人力、心力?!我们的净慧大和尚很有报恩的思想,讲堂的东面有开山楼,纪念唐朝的开山祖师赵州老和尚;西面有怀云楼,纪念宗门泰斗、大和尚的师父虚云老和尚,这是从形式上来看的。举办夏令营,不仅仅是报师长恩,也是报整个佛教的恩。
三、生活禅
生活禅是佛化人生既殊胜又方便的法门。禅,可以译为思维、静虑。最原始的禅是从静中获得的,比如坐禅。但是生活禅——生活是动的,禅是静的,怎样把动静两者结合起来呢?开悟并不一定是在静中,很多祖师是在动中开悟的。虚云老和尚在禅堂参禅,听到茶杯落地声一下子开悟:“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杯子落地就是动态的。净慧大师智慧超凡,他把祖师的言论和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不仅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我们指引了修行实践的方法。这些我不多讲了,大家回去详细读读大和尚的文章《生活禅开题》。
早上有位同学让我给他签字题词,我写了“脚踏实地,不虚此生”八个字。为什么要脚踏实地呢?大家有没有注意寺庙里佛菩萨都是赤脚的,观音菩萨有没有穿一双绣花鞋?这就是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大殿前面的草坪旁有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照顾足下”。很多人会以为这是让我们爱护花草,不要践踏草坪。其实这句话是有来头的,过去点的是煤油灯,风一吹就灭了,小和尚问祖师怎么办,祖师说:“看足下!”没有灯怎么看呢?那是用心看,看当下,所以我们也要用心来生活,那么生活中处处是禅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