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生活禅夏令营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并不仅仅因为在家信徒到寺院里短期修学这形式本身;而在于这种形式,在主办者的努力下,能够吸引来众多知识化的青年佛子。一百多名营员是从近五百位报名者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有幸在柏林禅寺经历了七天特殊而难忘的生活。那么,这些幸运儿,这些在祖庭里忏悔的、发愿的、接受传灯的营员,这些在塔影下膜拜的、恳谈的、流泪的营员,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群呢?本文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将力图对营员状况的全景加以展现。?
一次粗浅的尝试
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生活禅夏令营已成功地举办了第二期,并且还将继续完善和发展。这样,科学、全面地积累夏令营资料,对了解营员们的情况和意见,探索有关问题,改进今后的工作与研究,都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在本次夏令营后期给每一位营员发放了预先准备的调查问卷。问卷以可量化的封闭性问题为主,辅以开放性提问,内容涉及营员的自然情况、有关信仰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对夏令营的评价等方面。问卷收回之后,全部数据输入电脑进行统计,并应用了一些社会学的方法加以分析。由于水平有限和准备仓促,这次调查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相聚的机会难得,营员们的资料难得,我们谨把这次粗浅尝试的一点收获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据主办者河北佛协提供的数字,第二届生活禅夏令营中,先后登记参加者共有168人,但这次调查最后共回收了115人的问卷115份,其中有效问卷114份。因此,除特殊说明外,本文涉及总体的“营员”、“总人数”、计算百分比的总体等等,均指有效回答问卷的114人。下面展开的报告,也是完全形成于对这些问卷中可量化的问题的处理。首先,让我们从营员的基本构成谈起。
营员的构成特点
这部分内容,将介绍营员们的年龄、文化、居住地、职业、性别、学校等基本构成方面的主要特点。
从年龄上看,虽然差距较大(年龄最大的已61岁,而年龄最小者仅18岁),但普遍的年轻是在意料之中的。35岁以上的只有12人,而18-29岁的已占到总体的83.3%,其中,21岁的人数最多。?
营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很高,大专以上者占了总体的77.2%,还包括至少11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学历者较多,共58人,占50.9%。年轻、文化程度高,这是两个极为重要的特点,是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营员时都应该考虑的因素。?
从地域上来看,除湘、黔、青、藏、宁和黑龙江六省区外,他们的常住地遍及中国大陆的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河北、北京得地利之便,分别来了29人和21人,湖北、辽宁、江苏、内蒙、山东、四川、天津等省市来人也相对较多。?
从职业上来看,当属学生和教师比例最大。学生63人,占总人数的55.26%,教师16人,占14.04%,其余则分散在医护、机关、工、农、商、科等行业上。?
从性别上来看,男性较多,男女比例约为3:2。在学生中,这一比例还要更高一些。?
前来参加这次夏令营的大专学生,分别来自全国21所大专院校的20多个系(院、专业)。这些大学有一半以上地处北京,其中又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11人之多而名列第一。其它人数较多的学校是:北京大学、河北中医学院、复旦大学、河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营员的信仰情况
经过七天夏令营生活的熏习,有39位营员在净慧法师的主持下皈依了三宝,连同此前已经皈依的营员,这次夏令营中共有正式佛教徒67人,他们当中还有33人在夏令营中受了戒。下面,我们将把67位佛教徒,和虽未皈依、但却表示信佛的27位营员结合起来,讨论他们的一些有关信仰的问题。这部分的统计将以94人为基数。对已经皈依者,我们称为“教徒”或者“信众”;对信佛但尚未皈依者,或者在把他们和已经皈依者结合起来讨论时,我们采用了“信佛营员”这个称呼。?
一、信佛原因:精神的需要和精神的产品
信佛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变量。调查中,我们只选取个人和环境两方面的部分因素进行测量。从个人方面考虑,有的研究认为,“危机”是形成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这种危机既包括社会生活中实际的不幸,也应该在精神生活中确认人生意义的急需和困境。这两种危机都容易引起人们对宗教的关怀、需要和追求。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理论。而且,对信佛营员来说,精神上的危机又是最主要的因素。据调查,他们在信佛或禅修之前,只有9.6%的人“很平常,生活中没有什么风波和躁动”,有29.8%曾经“有过某种实际的不幸或危机”,而多达55.3%的人表示虽然“没有什么不幸,但非常渴望对人生作理性的解释。”所以说, 精神的需要,特别是确认人生的渴望,是他们信佛的主要原因。
关于环境因素,精神的产品则成了其中的主角。调查表明,在营员们最初学佛的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界赠送的书籍杂志”和“社会上的书籍杂志”,然后才是“师长亲友”、“僧人的开示和引导”、“寺院的气氛和教徒的虔诚”以及“家庭”。书籍杂志类高居榜首,反映了在现代社会中,文图资讯对于文化程度较高者,确实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这一结果也说明,在信佛营员那里,主体性选择的影响,在信仰之初要强于特定情境的影响。?
另外,气功也是导至修学佛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少营员(不一定是信佛营员)认为,气功对造成他们接近佛教作用甚大。全体被调查者中至少有73人曾经练习过气功,而且有些人练习过两种以上的功法。
二、信佛的三项特点?
1.理智型主导?
根据宗教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我们把信仰粗略地分为三种类型:盲目型、情感型和理智型。就信仰而言,这三种类型只表明不同的接受态度和取径,而无高下之分。我们的测量方案是,列出以下三个选项:?
(1)佛教传了两千年,成千上万的人都信,所以我对佛教中的任何说法都不能怀疑。
(2)信佛会使我避祸得福,我对佛教有深厚的感情,再特别的说法我也愿意相信。?
(3)我十分敬仰伟大的佛教,但要我彻底相信,我还希望得到某些教义的实际的证明。
同意第一种说法的归于“盲目型”,信仰受一定的从众心理影响,虽然可能较为坚定,但修学程度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也可能较强;同意第二种说法的归于“情感型”,可能和特别的生活经历或宗教体验有关;同意第三种说法的归于“理智型”。?
结果显示,除未答的15人外,“盲目型”的有7人;“情感型”的有6人;“理智型”的最多,有66人,约占信佛营员人数的百分之七十。故说信佛营员中是以理智类型为主导的。?
2.彼岸关注占优?
对此岸的重视被认为是宗教世俗化的内容之一,那么信佛营员是如何看待此岸和彼岸的呢?66.0%的信佛营员认为,他们更关心的是“出离轮回之苦,得证涅槃?”,而不是“此世间的幸福和安宁”。同时,有61.7%的人对“西方极乐净土”、“只要专心一意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极乐,常住涅槃?”等说法持相信的态度。?
3.回应道德功能?
宗教对于不同特质的信仰者,作用的重点是不同的。信佛营员首先回应的是佛教的行为控制的道德功能。同时也肯定了佛教的心理调解和陶冶情操的功能,认识功能以及文化教育功能。关于营员们信佛之后从佛教中得到的帮助,按照被选次数排序如下:?
(1)使我更加乐于助人,言行都有了改善?
(2)使我心灵感到一种脱俗的崇高和幸福
(3)认清了宇宙和人生?
(4)开发了自己的智慧与能力
(5)增加了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6)使我有了依附感和安全感?
(7)消除了我对身后世界的恐惧?
(8)其他?
三、对宗教热情的浅评?
宗教热情比较难以定义和测量,因为人的宗教虔诚是多维的。也就是说,人们成为虔信者的方式不同,?对如何表达自己的宗教情感也有不同的理解。本次调查进行的只是对行为指标的测量,旨在了解信佛营员到寺院进行宗教活动的频率,在家里进行宗教活动的频率和宣传佛教观点的积极程度。?
结果表明,营员们在家的宗教修持,要比到寺庙进行进香拜佛普遍和频繁。信佛营员“到寺庙庄重的进香拜佛”,大约处在“很少”或“没有”的水平,而“在家诵经、拜佛”则大约处在“偶尔作”或“经常作”的水平。在这两方面的得分,非学生营员都高于学生营员。但他们对宣传佛教与佛法都有着较高的积极性,绝大多数曾经以“褒扬的态度向别人宣传过佛教教义或禅修的好处”。考虑到这一测量偏重于传统的、外显的宗教行为;而且被调查的营员中,学生营员占了一半,信佛但尚未皈依三宝的超过了四分之一,那么可以认为,得此结果已属不易,他们的虔诚程度是相当高的,他们的宗教热情是比较高的。
佛教与社会:关联时代的传统
从信佛营员对佛教未来发展的信心来看,情况并不十分乐观。虽然有60%的人认为佛教对世间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但认为这种影响的强度“难以估计”或“逐渐减弱”的也不在少数。
我们再对已皈依的67名正式佛教徒作统计,又会发现他们对佛教未来的信心,与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有着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G=0.4591)。即对社会发展信心较大的,认为当今社会前景很好的,对佛教未来的信心也较大;反之亦然。而且,我们在可确认未皈依的40个营员中进行同样的计量,却发现他们这两个方面并不相关(G=0.0498)。这说明把佛教未来对社会的影响的强弱,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社会发展的前景联系起来,确实是佛教徒营员的重要特点。
那么,佛教发展怎样面对社会的发展呢?营员们普遍认为,佛教对世俗社会的适应,首要的应该是保持其传统的宗教品格,而并非改革教义教规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在营员,特别是佛教徒营员的意识当中,佛教似乎是与社会共进退的;而这种关联,并不要求佛教落到世俗社会中去,相反,佛教必需依靠其传统精神,才能在世俗之上起到提升的作用。?
文化取向的弘法利生意愿
营员们最希望佛教界来做的工作有哪些呢?我们让营员假设有一笔资金可以自由支配,然后提供了十个选项,请他们选出最想做的三件事,并按先后顺序排列。结果“印行佛学书籍”和“捐助希望工程”名列榜首。一项是佛学教育,一项是世俗教育,其文化的、精神的取向是显而易见的。下面是按统计得分排序的结果:
1、印行佛学书籍?
2、捐助希望工程?
3、修建寺院?
4、为在家众举办讲座等活动?
5、办佛学院?
6、建立佛教慈善基金?
7、办佛学杂志?
8、到寺庙为父母作佛事以尽孝心?
9、建立佛教社团?
10、布施穷人?
营员们的评价
七天的禅门生活,感觉究竟如何?夏令营办得怎么样?营员们的评价最为权威。据统计,90.3%的营员对夏令营的总体印象表示“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因此,可以认为这次夏令营举办成功,功德圆满。?
佛学讲座一直是夏令营的重头戏,而且也被营员们在调查中选为收获最大的活动。营员们在肯定讲座的选题和深度“比较恰当”的同时,也指出讲座和讨论的基调显得有些学术化,而不能满足宗教修持上的需要。
除了佛学讲座以外,营员们认为最有收获的活动依次还有传灯法座、学习佛教礼仪、柏林夜话、早晚课诵、传授三归和坐禅等。传灯法座把神圣性、艺术性、群体性融为一体,具有宗教特别的魅力,因而格外受到欢迎。另外,与法师、导师的畅叙恳谈,虽然不在正式安排之中,但已经自然地成为颇受营员们肯定的学习形式了。
结语
七个清凉的夏日,已经永远地成为历史。普光明殿中的点点莲灯,也早已散布在祖国各地。但是,一百多名知识青年汇聚禅寺生活、学习一周,这一事件本身就堪称当代中国佛教法务活动的一朵奇葩。更何况这朵奇葩才刚刚开放,而且还要继续蓬勃成长!因此,我们确信,忠实地记述下营员的面貌、行为、体验及意向有其价值。我们应该特别感谢河北省佛教协会、河北禅学研究所、《禅》杂志编辑部和柏林寺常住,尤其是广大营员对调查的支持与配合,并且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得到这种真诚的协助。
(本次夏令营问卷调查得到了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室的支持,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汲喆?、新闻系秦小奕、哲学系何康怡、数学系张峰辉同学参与了本课题的调研工作,本报告由汲喆执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