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题目中,我准备结合南佛教国家的风土人情来介绍一个佛教在那些国家兴盛的原因。希望通过介绍能对大家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希望能对今后我国佛教的改良有所借鉴。我所说的改良是说吸收南传佛教国家的优良传统,来充实我们的大乘佛教。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基本名相。比如小乘、大乘、南传、北传、藏语系、汉语系、巴利语系,密教、喇嘛教等等。然后,具体谈一下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哪些同异。我们也来看看阿罗汉是不是真的自私?对佛陀究竟应抱什么态度?佛陀究竟是人还是神?南传佛教国家是怎样重视禅定的?南传佛教国家是怎样把佛教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是怎样起到教化社会、净化人心的作用的?
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由释迦牟尼佛创立的。当时释迦牟尼传教的范围主要在印度恒河流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步向外传播。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国王叫阿育王,它极力推崇,佛教来治理国家,并让他自己的女儿、儿子全都出家,派自己的儿子去斯里兰卡传播佛教。从此以后,南传到佛教就以斯里兰卡为中心并把佛教传到泰国,再由泰国传到缅甸、老挝等南亚国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南传佛教。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小乘佛教。由北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及蒙、藏地区,并由中国传到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的佛教。相对于南传佛教叫做北传佛教。
南传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传入斯里兰卡。当时所传的经典用的是僧伽罗文,到公元前一世纪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下来。到公元五世纪,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叫做觉音。他当时准备把三藏经典翻译成巴利文,然后加以注释。而当时斯里兰卡的许多大长老对能力表示怀疑。于是要求他写出一些心得给大家看,来证明他的能力。于是觉音就写了一部《清净道论》。这就是他对三藏经典的总结。是三藏经典的精髓。书中按戒、定、慧三学编定,而且,特别强调修定的方法。直到今天,这部书都是南传僧人们修行的重要依据。此书编出后,所有长老都心服口服,承认觉音真正掌握了佛法。于是觉音把三藏经典翻译成了巴利文,并把巴利文进行注释。后来传入泰国、缅甸、老挝等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三藏经典都是用巴利文写成的。所以我们也称这一地区的佛教为巴利语系佛教。
佛教北传时所用的梵语的经典。先后由一百多位大师把这些经典翻译成中文。并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的经典都是汉文经典。我们称之为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是现在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正式把佛教介绍到西藏。当时松赞干布还娶了尼泊尔的一位公主,也把尼泊尔的佛教带入了西藏。汉地佛教和尼泊尔佛教共同组成了藏传佛教。由于使用的是,因此也称为藏语系佛教。我们通常称之为喇嘛教或密教。现在,我国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都存在。汉语系佛教主要盛行于汉族地区,藏语系佛教主要分布于西藏、内蒙、青海、甘肃等地区。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流传于我国的云南傣族地区。
现在,南传佛教遍布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而斯里兰卡则以弘法著称。那里的出家人几乎遍布了全世界,无论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还是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有他们弘法的寺院。在泰国,僧人们非常注重禅定,那里有许多禅定中心。缅甸是社会主义国家,但那里的佛教却很发达。那里的僧人非常重视对阿毗达摩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也是公认的。现在,在欧美国家,佛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他们的研究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古人经典的研究、解释,而且对每一个问题从批评的角度入手,从而达到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进行与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其它宗教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则以收集佛教资料完备著称。只要世界上一出现研究佛教的新资料,他们就收集整理并利用电脑收藏。在德国,那里有许多研究梵文的机构,他们也经常到斯里兰卡与当地人交流、印证。而我们中国佛教则保存有举世公认的三大法宝:独身、素食、僧装。
上面介绍了佛教在世界各地传播的一些情况和特点,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一、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许多不同。从修行果位上讲,大乘修学佛法的目标是:先学菩萨后成佛,而小乘则是要证阿罗汉。这就决定他们在修学方法上的不同。小乘佛教特别讲究次第。初学者、在家居士、出家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次第,不可相互混淆。其次是特别强调戒、定、慧三学。而大乘佛教徒的修行方法很多。禅宗接上根利器,破一切执着,讲当下承当,渐除习气;净土宗三根普被,以信字为导,信愿行相资,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成佛。另外,对释迦牟尼佛的看法上也有所不同。南传佛教认为释迦是人不是神。而在我国佛教徙,若问释迦是什么?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还有,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从教理上来讲,南传佛教的教育用的就是《阿含经》。外加戒律和《阿毗达摩》。核心是四谛、十二因缘和三法印。所以比较简单朴实。而我国的佛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学十年八年都不容易模到头绪,怎么学都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呢?这应从历史的角度去考虑。
公元前三世纪,佛教传人斯里兰卡前,那里的文明还是一片空白。人们还住在森林里没有开化,所以他们能完全地接受佛教的思想。他们的文明就是由于佛教的传人建立起来的。而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相当于我国春秋旧战国时期。那时的中男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出现了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他们的思想都非常的完备。所以当今世界上孔子的思想和释迦牟尼的思想是相提并论的。可见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有多么深厚的影响。到西汉又有一位大儒家董仲舒,提出了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口号,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文明已相当发达,所以佛教一传入中国就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抵触,特别是与道家发生了很大的冲突,而且互相争论了一千多年,虽然人才儒家与佛教的关系比较融洽,但也曾有过一些争论。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就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而儒家、道家也因为有它自身的许多弱点和不完备性,也要吸收佛教中的优良思想,所以佛教在不断地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宗派和学说。
二、 阿罗汉既重自利,也重利他
我们再谈谈阿罗汉的问题。我刚到斯里兰卡时,很多当地华人问我:师傅,中国有大乘佛教,你到这儿来学小乘佛教干什么?的确,许多大乘经典中称小乘行人为“ 焦芽败种 ”“自了汉”。现在我们看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根据佛陀的教诲,要想拯救别人,你自己先要解脱;要帮助别人,自己必须有能力。你看到一个人饥饿,你必须自己有粮食;要救一个落水的人,你必须会游泳。单凭勇气和菩萨精神而自身却没有任何能力要救人是无济于事的。这就是说,我们要想教化众生,弘扬佛法、净化家庭、祥和社会,若自己还不纯洁,怎么去净化别人。要想真正为众生服务,首先必须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修行搞好,这样才有本钱。比如我们在座的可能有许多人今后要去做教师,那么你要教数学,就得必须懂数学,教物理必须物理。我今天到这里讲佛法,就必须懂一点佛法。所以我们提出来先做阿罗汉,后做菩萨。就是说先净化自己,再去帮助别人。当然这里也不排除一边净化自己,一边帮助别人。可那样做起来很困难,非大智大愿者不容易做好。
有人说阿罗汉证果后,常常躲起来,不教化从生,这是偏见。在佛陀时代,舍利弗、目犍连、迦叶、阿难等等都是大阿罗汉,他们是不是躲起来了?没有。他们一年四季除了结夏居的时候回到佛陀身边听法来补充自己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外面教化众生。佛陀有个规定:他的弟子必须在不同的方向和地区教化众生。正是这些阿罗汉四处传播佛法,才使佛教在印度得以迅速发展,流传至今。所以说,阿罗汉是重自利再重利他。可以说我们修行应先从基础做起,做一回阿罗汉,然后再回小向大,做菩萨。其实这只是一个修行中的次第问题。
三、 南传佛教对佛陀的认识
释迦牟尼是什么?大家也许会说:释迦牟尼千百亿化身,法力无边,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也跳不出他的掌心,释迦牟尼在哪儿?有的会说:尽虚空遍法界。那是从理上讲。如果在南传佛教国家,你问任何一个人,释迦牟尼哪里?他都会告诉你:他证涅槃了。你问涅后到哪儿去了,他会说佛没讲过。就是说,他们把释迦牟尼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神。但是佛陀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个觉悟了的人。释迦牟尼悟道后首先教化的是五比丘,叫做初转法轮。当时讲的法是四圣谛。其中马胜比丘第一个悟道证了阿罗汉,后来四位比丘也因悟四圣谛而证果。有一次我到南京师范大学作演讲时,有人问我:四谛我非常理解,倒背如流,也能给别人讲,可我什么也没有证到,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我们只是理知,思维上透过了,体证还没有。我们大多数人只相信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感觉不到的东西就不相信。那月亮在晚上比什么星星都大,是不是它真的比什么星星都大呢?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是这样吗?其实不是这样,科学家说:月亮很小,真空中有磁波,一验证果然是这样。于是我们就说,我们的感觉可能会欺骗我们。但科学很有威力,凡是科学能解释的我就相信,科学解释不了的我就不相信。其实,科学的真伪最后还是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检验的。而我们用现在的感觉器官了解的东西常常有时间、空间相,超越了时间空间的东西我们就没法说清楚,因为没那个体验。而科学由于它植根在我们最基本的感觉上,科学认知的能力是有很的。还有其它认识世界的途径吗?有,那就是通过禅定去开发直觉。我们有时打坐为什么不能进入书上讲的四禅八定呢?那是我们的执着太多,执着身体,执着感觉,这样坐禅遇到佛来或魔来的时候就会时喜时惧,心早乱了,遇到乐境就在美滋滋的受用,那还前进什么?所以说,我们和释迦佛的根本差别是我们处处执着,放不下。这种执着很深,有时我们都没有觉察。说到底,心脏的跳动,肠胃的蠕动都是执著的感觉。真能全盘放下则处处空空朗朗,了知宇宙实相。这就是释迦佛的部分境界。
释迦佛为了让我们达到他的境界而传教说法,首先是破除我们的执着,这是我们烦恼的根本。这些执着包括对自己的执着和对道理、逻辑的执着。去执的方法很多。南京宝华山是一座响誉中外的律宗道扬,以前每年春秋二季传戒,对来此受戒的人要求极为严格。登记时知客师傅坐在客堂正中,手中拿一根柳条,那是用来打人的。有人来受戒,知客师就问:来干什么?如果回答说:我来受戒。那么他又会问:谁叫你来的?如果说:是我师父叫我来的。那么他立刻就会给你一柳条,说:你师父叫你来,你不发心就来了吗?如果说是我自己来的。也会马上给一柳条,并会对你说:你目无尊长,没经师父认可就自作主张来了吗?如果说:我自己想来,也是师父叫我来的。那么还是一顿痛打。如果你不服问他:你为什么打我?知客师就会对你说:你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投机取巧,油腔滑调,最是该打。反正怎么答都是挨打,是不是知客师傅不讲道理?不是,知客师傅很慈悲的。但为什么怎样都是挨打呢?这三柳条打掉的是什么?打掉的就是执着。
我们讲的不执着,是以智慧为先导的,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在意。什么都不在意,其实也是一种对不执着的执着。我们凡夫不可能一下子执着全消,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什么层次上就做么事,否则,其后果你是承担不了的。有一位禅师教他的徒弟读经,小徒弟读了几天以后,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空、不着相析道理。有一天,他坐在树下,他师父走过来,他描了一眼,但是没有动,就好像没看见一样。师父就问他:师父来了你为什么不站起来合掌呀?徒弟说:根据佛经说的,站不站者是空,我不站起来就等于站起来啊。师父听了就乐呵呵地给了他一挙。徒弟跳起来说:师父怎么打我?师父说:打不打都是空。我打你等于不打你呀。通过这个公案,首先告诉我们:修行不能机械化,不能形而上学,应该按照次第循序渐进。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顿悟。以上所说的无非是告诉大家一个道理,释迦牟尼是一个觉悟了的人,是教师,我们应该发大心,按佛的教诲次第修行。
四、 南传佛教的教义
南传佛教的特点是朴素求实。佛教中历代祖师大德都很简朴。南传佛教的寺院有三个要素:菩提树、大殿、白塔,他们的大殿非常简单,与我们的琉璃瓦大殿相比,整个寺院就象民房一样。这也促使我们求实。斯里兰卡、泰国的僧人穿着也很朴素。前些时候泰国的僧王来访华,随行人员穿的都是平日穿的那种咖啡色的衣服。这说明他们到哪里都是一种心境。这非常难得。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是《阿含经》、《阿毗达摩》和戒律。《阿含经》的经文非常短,象孔子《论语》的形式。要把它译成中文很困难。这些话基本上是释迦佛的原话。《阿含经》的中心思想是四圣谛、十二因缘、戒律、果报等。虽简单,但应用到生活中却是个大学问。在斯里兰卡、泰国,人们基本上是用这种思想指导生活的。他们把释迦佛当教师。佛不能代替我们解脱,要想有受用,就必须自己去做。即使说去西方极乐世界,那也要念佛至一心不乱,证到念佛三味才能往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修持的过程。就是靠佛力,其实是自他不二的。南传佛教之所以兴盛,与它用佛法指导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佛法与世间法结合到一起,才会有生命力。
南传佛教最大的特点是朴实,对形而上学的问题很少涉及。佛陀时代有人提出十四个问题问佛,如宇宙是否是永恒的?宇宙是有限吗?有力吗?如果有,在哪里?佛悟后的境界是什么?身与心是相同还是不同?人死后还存在吗?还存在吗?既存在又不存在吗?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佛陀都不回答。为什么不回答,因为佛教的根本教义第一是告诉人们世界有苦,第二是告诉人们解除痛苦的方法。而那些形而上学的问题,跟教义关系不大,不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掌握的。其次若在这些问题上纠缠下去,则会永无止境。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比喻:有个人中了毒箭,人们把他带到医生那里,而那个人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对医生说:你先不要拔箭,我先要了解一下,这支箭是谁射的?箭上的毛是什么鸟身上的?如这样追究下去,那个人早就死了。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人身难得,要集中精力去解决最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学习佛法,把握生命。第三、我们的语言没法回答这些问题,语言是总结我们的经验,以表达我们现在了知的范围内的事物,离不开时间、空间相,而对于我们没经验的,语言就没法表达。在佛经中还有一个比喻:河中的鱼和乌龟是好朋友,有一天乌龟到陆地上来散步,回来后,鱼问它:你到哪儿去了?乌龟说:到岸上散步去了。鱼说:散步是不是游泳啊?乌龟说:不是,是在岸上走。可是鱼始终不明白散步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它从来没有这样的体验,它要是到岸上散步就回不来了。所以很多静坐的体验,特异功能,你必须自己去做才知道,语言是表达不清楚的。但又有人问:是不是佛陀不知道所以回答不上来?这我也没法回答。不过有一点可以告诉大家,释迦佛有一次在一片树林里捧起一把树叶问弟子:是我手上的树叶多还是森林里的树叶多?弟子说:当然是森林里的树叶多。佛说:同样,我所说过的法就象我手里拿的树叶,我没进过的法就象森林里的树叶一样多。所以说,释迦佛说的法只是一小部分,为什么会那样?因为释迦佛是应机施教,大家不需要的,佛不会卖弄学问,因为佛说不光是为了传教,而是为了解决众生的问题。
五、 南传佛教对禅定的重视
南传佛教之所以能兴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禅定的重视。可以说,没有禅定就没有佛教,只有通过禅定的修习,才能开发智慧,才能有真正的受用。在斯里兰卡,每月的十五日称为月圆日,是全国的公共假期。所有居士、信众,都到庙进里来修习禅定。早晨先到佛殿里拜佛,之后,献花供佛。他们不是用香烛供佛,他们那有一种叫 “ 寺庙 ” 的花,一年三面六十天,天天长,天天掉,大家就捡起来洗净后供佛,早晚则用小油灯供佛。然后听出家人说法,在法师们的带领下坐禅,一天二、三次。
还有一种形式是在孤岛上修行,斯里兰卡周围有很多树木茂盛的孤岛,每一个孤岛就是一个坐禅中心。去那儿修行要有许多的条件:不是出家人不许去:不习禅定不许住;进去后三个月内不许出来;进去时不许带任何东西。岛上条件极其简陋,但在那儿证了初果、二果的大有人在。静坐中会出现各种现象,佛来、魔来、快乐、恐惧等,出现了问题你就可以问禅师,他一听就知道你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你若在那儿经过三个月的静坐会有很大进步。他们那些僧人气质表情与一般人都不一样,所以斯里兰卡人对这些人特别尊敬,认为供养他们是自己的福德,都争先恐后。他们的饭由一个小船送过去,等僧人们吃完饭他们就赶快离开,生怕打扰他们。
还有一种静坐中心是在森林中,比孤岛松一点,但有一个特点:每个中心都有一具真的骷髅,要求年青的比丘修不净观。因为一看到好看的就欣赏,这样很难不贪着。因此,让人面对一具骷髅,这时再叫你爱你也不敢了,这很有效。有时他们在房间里也放一具骷髅,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苦、空、无常的观念。
泰国佛教更以静坐著称。那儿有一座法身寺,占地二百亩,有一个大讲堂可容纳1 万人。门外所有的地方都是草坪,中间有树本,人可以坐在树下。去年泰国十八所大学联合在那里举办了一次夏令营,有上千的学生参加。那里蚊子特别多,每棵树下挂一个帐蓬,每个帐蓬内坐一个学生。他们每天静坐的时间很长,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曼谷附近有一座佛城,可容纳上万僧人一起静坐每逢国王生日,也就是泰国的国庆日,政府要组织至少一万僧人去那里静坐,修习禅定。数以万计的信徒纷纷赶来护法,以此功德,祈求国泰民安,场面十分感人。
在泰国北部森林中,还有专门修中国禅宗的。那里静坐中心的禅师们都很有道行,就连国王每年都要乘专机到那儿请教。泰国的居士有这样一个习惯,他们在尘世中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感到心情烦闷时就到寺院静坐一、两天,等心情宁静了再返回尘世去工作和生活。
斯里兰卡有两种坐方法:一种是定禅;一种是观禅。每一种都是一个宠大的体系。在观禅中,观想的方法有四十多种,如观骷髅叫不净观。还有把自己的身体分为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去观想,看看哪块骨头哪块肉是自己的,这也可以有效地破除对自我的执着。还有一种方法叫四梵行,四梵行就是慈、悲、喜、舍。例如慈观,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1 、对自己修慈,观想:愿我快乐,愿我幸福,愿我无害无恼,这样你自己就会慢慢高兴起来了。自己高兴了,就会变得和善,别人见了你也会高兴。
2 、对你最亲近的人修慈。通过第一步的修行,当慈爱遍满自己周身以后,可以观想:愿我父母、亲人、朋友、师长快乐幸福,过一段时间也会成就安祥。
3 、对一切人修慈。当第二步完满之后,进一步把这种爱扩展到普通人、动物、饿鬼、一切有情,包括自己的怨敌。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们除去固执的己见,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是可以做到的。
这样修习完成以后,会对整个世界充满慈爱,因为你的慈爱会使你周围的一切与你亲近,你会发现你的路很宽,生活到处充满了阳光。
其它的观法还有很多,在《清净道伦》里有详细的讲解。
六、 佛化社会
关于佛教社会化,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法可以弥补法律之不足。这是就佛教的社会作用而言的。我们知道,法律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谁犯了罪,法律就理所当然地惩治谁。而佛教是让人灭除贪、嗔、痴,教人慈悲喜舍,使人不产生邪念,若真是依教奉行,肯定对社会安定繁荣大有益处。
泰国 95% 以上的国民信仰佛教,寺院 29144 座,僧尼 30 万人,沙弥 11 万多人,寺童 6.5 万人,僧王是僧团的最高领袖,地位极高、无论国王、百姓,见到僧王都要跪拜。僧王本人很有道德,不干预国事,政教分开。
在泰国,短期出家蔚然成风,即使是当今国王也曾出家两个星期。泰国人普遍认为,出家的功德特别大,出家后把功德回向给父母,是报答养育之恩的一种方式。一般人至少要出家3 个月,否则被认为不孝。人们觉得没出过家的人容易松懈懒散,因为出过家的人首先是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在斯里兰卡,僧人有他特殊的地位。三百年前,那里是殖民统治,英国人为同化这个民族,在那里传播基督教。 1948 年斯里兰卡独立。在此之前,斯里兰卡的独立运动是由僧人复兴佛教开始的,以此形式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可以说斯里兰卡的老革命僧人。其中一位老僧人公健在,现在是总统的顾问。几乎总统的任何决定都要请教他。
在五十年代,斯里兰卡兴起了佛教的热潮,并且吸收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先后有几十人从牛津、剑桥、美国回来,在社会上各大学布弘法。他们吸收了一些西方文化的长处,把佛法紧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非常行之有效。他们的僧才教育是国家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僧人的素质很高。那里的每一所大学都吸收僧人。僧人在大学学习、讲经说法更是平常事。在家人遇到麻烦,总要去请教僧人。僧人上完大学,国家分配工作,但一般有50% 的人还俗。斯里兰卡的佛教教育非常普遍,小孩从一年级到大学都要到寺庙里学习。他们一般每周上五天课,周六、周日到寺庙学佛。也把佛法编为 12 年级,政府考试,通过不了佛学这一关是不行的,这有点类似我国的政治课。他们以佛教教化社会,所以老百姓的佛学水平都相当高。你若跟他们谈佛法,他们会很高兴。
泰国的僧人是托钵乞食的。他们有固定的路线,每天早晨六点,居士们都在门口等着僧人化缘。在湖区有此僧人是乘船化缘的,居士们就等在码头上。他们是严格遵守过午不食戒。他们荤素都吃,根据戒律的规定,出家人托钵乞食是不能挑剔的。居士们给什么就吃什么。
总之,在南传佛教国家,佛教与社会及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关键是政府、知识分子、人民承认佛教是可以为社会服务的,这也是那里佛教兴盛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的介绍,能使大家对佛教的不同学派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激励自己的信仰和修持,使佛教真正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并起到化导社会的作用。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