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一:
还记得那时,有一天,当母亲突然宣布她开始吃素时,我的讶异与不满。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把学佛当作没有文化的老人家们做的事,而我的母亲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她又怎能如此疯狂,我不明白。那时我吵过,闹过,和她理论过,可竟然磕磕碰碰地也慢慢学起了佛,至今已茹素两年多。母亲说他的女儿变了,变得温柔秀美了,我知道那并非容貌的改变,而是内心。学佛,我知道了因果,知道了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命运其实在我自己手里,知道了平常心是道,知道了原来每个人都有佛性。我开始变得虔诚,心也平了,我认认真真地生活,饥来吃饭困来眠。我不再迷茫恐惧,像一个迷失的孩子,突然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感想二:
妈妈说我生来会走便会拜佛,那时家中的佛像还未开光,只不过是作为工艺品而已,因此也就无从效法,却“无师自通”,家人很是纳罕,也只觉好笑罢了。后来家中供了佛,我也一同初一十五地随拜。六七岁时随爸爸接触到气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中功”。蹲剑指桩,听练功磁带,装模作样地早起练功……那时什么都不懂,但现在心中还清晰地听得到曲中的鸟鸣和震彻的钟鼓之声。小学就这样,虽也听大人们说些佛教的道理,却也一切无知,只拘于形式,但那时也的确乐此不疲。
真正地接触佛教,是初二。在家中不知哪个箱底遇到一本《佛说八大人觉经十讲》,小小的薄册子,现在看来讲解很是蹩脚,但在一个小孩子眼中却是别样的世界,只觉句句箴言,实应供奉。正值遇到了一个脾气很暴的同桌,“忍”字是从不离心头的。现在之所以遇事平和处变少惊,或许就是从那时起练就的吧。加之“忍”的不易,于是多以那小册子排解,时时研读,小小孩子,也算的浅识“精进”了吧。自那以后,养成了抄经的习惯,常常在学业正紧的自习课上抄经,别人看来很是“不务正业”,但我深知,那种身体的大平和与心灵的大宁静,还有灵魂的大通透清澈,正应是人生之“正业”呢!现在看来,那时唯一的遗憾就是不曾把这些感觉说给人听,与人共享。人只知我平和安静源自抄经,却不知这平和安静是极大的快乐,无论是读经,还是抄经,虽说是与佛接触得到安宁,但总是借他力所为,应属大乘佛教吧,并不见得真的体悟。
真正有点感悟应当是高三吧。复习正紧,人人自危,我却着力照顾花草,弄得满室欣欣向荣,很是繁茂。一年之间,学习时间尚不及一半。正是精进于学,精进于花,而两不执著。所谓精进于花,是指每到课间或自习课便与花说话。到后来总复习时,一日日的自习课,便一日日说,在别人看来是盯着花出神。而我,却是心中默语,并自信花必感应,果然一盆将死的栀子,竟然在两个月后开出了花来。于是也就有人效仿,班中众人默默观花,心中各各自语,成了一景。能与人同享平静安宁乐趣,心中很是慰藉。
不知栀子是否通佛性,我却知万物无贵贱,皆可语之,大到参天古木,小至路边花草,出尘如天上明月,凡俗中人、事、物、景皆可。万物有佛性,有生命无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无生命草木也是佛。人与自然之物,天地之物,宇宙之物相通灵,相和谐,我便认为是知悟了!由此,便想到,所谓“出家”,不正是“走出小家走入大家”吗?出小家,方能入大家。佛,是情之至广至深至博至大,而非无情!而中国历代文人所言出世入世,又在这里得到更好的解答:出世是修行,入世是事业。佛不离众生,即便出世,也是以天地万物为世,入世,更是重在渡世间之人。故此,学佛当以无世之心修行,以无世之世为事业!
我愿不住色声香触法,无心亦无肺,看万事万物,山仍是山,水仍是水,宽广伟岸,不怒不喜,不果不因,这或许是极乐之境吧。
感想三:
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医院管理方向学生,我把自己定位在中医临床,立志为中医而奋斗,我从不了解中医,到接触中医,喜欢上中医,希望把自己能够大医精诚而后悬壶济世。
古人云: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也。生活在现代社会中,能够诱惑人的东西颇多,人们心中少了一份清静,所以我很想寻找一种清静的状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愿自己能在寺中亲身体验一下佛门普渡众生之德,能够让自己更快更多地抛开心中太多的杂念,使自己真正能够静下来。
我母亲教导我在年轻时多吃点亏,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佛家普渡众生,不与世人争,在世人看来是吃亏,实则是以厚德载物,为苍生祈福,定能收到天地人知善报。我亦不求如何得到回报,但求天下人人皆幸福平安。
今年接触传统文化颇多。佛家以普渡众生为本,讲究万事有因必有果,我想只有修今世之因,来生之果才能结得更好。《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与佛家之修因得果同理。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佛家正以“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以感化而使人们得到教化。
前天是佛祖的生日,我和同学一起到雍和宫拜佛。虽不知拜佛礼节,但总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
真心希望自己能够申请到这难得的机会。
感想四:
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女孩,由于出生时脊椎处长一肿瘤,术后就只能以轮椅代步了。我未曾上学,只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自学了初中课本,这次提出要去参加夏令营,其实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因为我知道自己各方面都不符合夏令营对营员的要求,所以在提出请求前想了很久,想师父会不会同意,想到寺里要怎样生活,想这次夏令营对我的意义……可在想了这些后我还是下定决心要去参加。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向往和感动!感动于那些学佛的居士和朋友们的善良、真诚、朴实和对待生活的积极与热诚!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所以我想通过参加夏令营来改变自己,而且,我想这对我的知识水平也会有所帮助的;我一直都生活在大家的爱护里,大家都很关心我,可我却从未为他们做些什么,当我得知这次夏令营的主题“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时,我就再也克制不住自己想要参加夏令营的想法了。因为我还无法回报他们(至少现在是这样的),所以我希望自己用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而且,要完善自己首先要学会的不也是“感恩”么?
这些日子以来我很痛苦,为自己无法去担那份属于自己的责任,所以也想通过在夏令营的生活和学习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内心的那些局限,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在一些超乎了爱、恨、恩、怨之上的理念的冲击下应该能够改变这一心理状态吧!这些想法是那个参加过夏令营的朋友给予我的,她初中毕业那年曾参加过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回来后改变了很多,她的那些改变使我深受感动,同时也很希望自己能够去参加一期夏令营,但考虑到自身条件,所以一直没勇气提出请求,最后经过很多的内心挣扎和矛盾决定先给明海法师写信,看是否有希望破格接受我,很快明海师就给我回了信,让我在网上填了一份报名表,还说:“我想管事的师父会答应你的。”师父,我真得很真诚地希望能够参加这次夏令营!至于我那些不便,我那个参加过夏令营的好朋友说她会陪我一起去照顾我,但我想即便如此我还是会给大家增添麻烦的,例如:上下台阶时会比较慢,还有轮椅也很占地方的,太小的地方轮椅过不去……这些我想先对师父说清楚,虽然我很希望去,但是如果……我也会理解的。如果我能够被破格录取,那个参加过第五届夏令营的朋友会跟我一起去专门照顾我,所以就不另填表格了。
写到这里我亦不知该如何写下去,现在的我真的很惭愧,给大家徒增了这么多的麻烦,而我却什么都不懂,我深知说不出这些年通过学习佛陀所讲的那些道理而领悟到了些什么!最后我只有一句话:无论怎样,我都会努力的趋完善自己的!
感想五:
一、 1995 到 1999 四年的大学时光漫长而闲暇,在图书馆中游走的灵魂,处于无聊而得以终日静静沉于冥想。生活的真实与虚假;时光的流失;死亡的不可回避;什么是我?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难道我们自身的存在只是一个妄想一个幻影?万物光色无常,何物终将永恒?如何抓住这仅有一次的一生?从郁闷到焦灼,到苦楚,到若有警醒,这种对生命的问询,把我最终引向了佛教。我并非一开始就选择了佛教,而是其他的一切尝试,都无法止解这种迫切的心灵之渴。
走进肃寂的殿堂,面对庄严的法相,千年沉寂的神秘与神圣,似乎在沉默的虚空中向我昭示什么。而我愚浊。但在佛的微笑中,我知道了,自己并未被抛弃。像家一样温暖亲切,像阳光一样慈悲的大智慧,使我心,愿永享这长久的安适。我结束了先前如风中之尘不系之舟一样的漂泊无依。总之,我有家了。
对于佛教,我知之尚少。我只愿保持缄默,学佛悟道,对于我辈,乃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是的,放下尘世染上的傲慢、嗔怨,及任何一丝陋习。保持缄默,以首伏地,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能做。
二、生活背景:我于 1976 年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正统的国家教育,生活平淡而简单。小学五六年级时就常常对自身、活着、死亡感到迷惑,不解,既不敢问父母老师,又无书可阅读,常在日记中倾诉,但不敢示人,怕被人当成有问题的“坏孩子”。后读完了初中、高中。这阶段,我开始痛恨不能给我的那些神秘问题以答案、且专制无聊的学校教育。再也不固守一个“好孩子”的名誉了,愤世嫉俗,狂放不羁,虽成绩不佳,但仍碰巧混入了大学, 95 年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四年的时光,使我读了一些书,受益匪浅。在此期间,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的生活在悄悄转向。但仍迷茫,毕业后于邯郸一中执教四年, 04 年考入河北师大中文系读研究生,方向是古代文学,从而更有机会沉浸于经典卷册,深知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对佛教的热爱与日俱增,但一直无缘皈依。愿一心向善,精心修行,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乃毕生之心愿。
三、点滴体悟:一个愚蒙的门外汉的妄语,既试卷有要求,便大胆胡言。
学佛让我猛醒,知道了此生该干什么,而且刻不容缓。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不能证得”,虽然我还从未显现过具备如此慈悲和智慧的品质的迹象,但佛确让我看到了人生之宝藏不外在,而藏在自己内心;但不开悟、不修行,就不能拿出使用,就等于无。这让我得到了巨大的启示,这是真的么?我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他隐蔽着不肯显现,我欢欣鼓舞,我不肯放过这仅有一次的宝贵的一生,无论千辛万苦,哪怕忍受清苦孤独。人生短暂,必得勇猛精进,否则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何日再能得到这样殊胜的人身呢?
学佛让我今生得以安过,活得明白,活得稳妥,活得自在。
学佛让我知道把自己融入大众,从个人词典中永远消除掉“我”字。说善语,尽善心,做善事,一举一动都应撒下善的种子,虽不一定有回报,但我心必将完善。
感想六: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襁褓时从床上掉下来造成歪颈。幼年父母离异,我被判由母亲抚养。但因种种原因我仍住在父亲家,只由母亲付我的学费。父亲续娶,继母对我不错。最令我感动的是祖母,她的拳拳爱心使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亲情。
11 岁时我的歪颈治好,但心里仍然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心,这令我性格内向。幸好我酷爱读书,读书时自得其乐,完全沉浸其中而能忘记别的所有不快,以致我并不以为自己很不幸——并好奇亲人们为何说我很不幸。这时我认为痛苦是人的看法造成的罢了。
从十一二岁起我就一直追问:人是什么?我是什么?我为什么活在世上,活在世上是为了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说我过去有真的烦恼,那么应该是为这些问题而苦恼。所以我在高考时报读生物学,在考研时报读哲学,目的在于想弄清楚生命是什么?
01 年读研究生时,有个寝友学佛:吃素,常常自我检讨等等。这令我非常好奇:佛教里有什么?为什么她如此相信?于是我跑去图书馆借阅介绍佛教的书籍,结果发现这些书的很多说法暗合我的观点。另一方面,对这位寝友的观察也加深了我对佛教的认识。于是,我开始认识到佛陀的教导是至真之理。
自性本自具足,因此我的自卑心得以根除而开始自信,内心趋向平静。接着对“空”产生误解,我开始觉得了无生趣,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这时我人生中第一次觉得痛苦万分的时期。痛定思痛,疑心渐起,最后认定这绝对不是佛陀所说的“空”,而是我的误解,最后从书中得到证实,从此更加热情地生活。
在写硕士毕业论文时,由于所收集到的论文资料必须完全打破原定的论文框架,我一时承受不住,产生不想活的想法。此念一起,后念就是会下地狱,这两个念头在我脑袋里持续了两个多星期。幸好老师、同学们从旁帮助、指导我的论文,于是我强压下这些念头,努力平静下来修改论文,并暗暗下决心:如果我能顺利获得学位,我将戒肉。结果如愿以偿,这样我从 04 年开始吃斋。
04 年 7 月份我有缘亲近海南泰海庵的师父们; 05 年 1 月份参加柏林禅寺的水陆法会、冬季打七,之后逐渐开始早晚打坐;前段时间又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楞严大义今释》,受益匪浅。
学佛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加深对佛法的认识、相信与理解、证实的过程。佛法乃至真、究竟之理,吾人切不能只求理悟(也说“假悟”),而且应该以己身实证,二者结合才是成就觉者的大道。这是我目前对佛法的理解。
感想七:
大凡中国人,可能都有跟祖父母拜佛的经历吧。但我一直不把这些拜佛祷告的活动看作真正的佛教。在我心中,佛教是大智慧,也是一些有真智慧和大觉悟的人才有资格研习的。所以,我一向对于佛教的书籍心虽思慕但只敢远观,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有大智慧和悟性高的人,不够资格去研习。因此我一直对学校图书馆那些佛学经典敬而远之,也很羡慕那些学佛之人。这种状况持续多年,直到和我同屋的一个女孩在别人的影响下也开始学习佛学(我们学校学佛的氛围相对还是很浓厚的),我从她身上看到佛学对他的影响,很是惊讶。我亲眼看到她的性格中不好的一些方面,如爱抱怨,不时闹些小情绪、斤斤计较,随着她一日日的修习佛学书籍,正渐渐淡化。在我受一些负面情绪影响时,她也会拿一些佛学教义来开导我,渐渐地,我也开始体会到佛学并不像我开始想象得那么高不可攀,佛学正是要在生活中实践和感悟的吧,它教导我们每个人如何获得开悟,如何安顿好自己的一颗敏感而复杂的心。所以,每当我们因小事而愤怒悲观时,总会半开玩笑地感叹说“修行不够啊!”看来,我们正在把修行佛教当作获得智慧的来源,或许,仅从解除自身的困惑和迷茫的角度来看待学习佛教,有些功利化和狭隘了吧,但这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对佛教的信仰或许能解除自身的精神危机。
学佛的道路对我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我本来就惧于本着自以为是的错误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现象,所以我迫切希望接受一些已经成就净见者的指导、解说来引导我走上正确的修行道路。因而我再次诚恳请求贵寺能提供给我这次珍贵的机会,我想,通过这次夏令营的学习,一定会收获颇丰吧。对您们的无私付出表示敬意!
感想八:
我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 2004 年 7 月在山东烟台参加全国高考,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在这个学校遇见了一位师姐,她引导我更进一步了解佛教。
我父亲是一名画家,他大学时最欣赏他的老师是信佛的。我 7 岁时去那位先生家,他就送给我一本小小的《心经》。那位先生吃素,手上总拿着念珠,他的画作中有很大一部份是佛像,我爷爷家至今还挂着一幅他画的南无阿弥陀佛像,佛像四周的字我没有仔细读过,应该也是佛经。父亲于 1995 年 7 月去世了,当时他刚过 35 岁生日。渐渐的,父亲和他带给我的一切从我生命中隐去了。直到今年,他走后的第十个年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师大书法系的专业教室,一种熟识的味道刺痛了我的记忆,那是儿时父亲挥墨时的味道。是缘,是命,我才能再一次闻到这种味道。
当我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见不到回报而苦恼时,我有一次机会去北京广化寺,看见莲花灯座,莲花莲子因果相承。我开始释然了,并不执拗地一再追问为什么了,做就好了。
我对佛的了解并不深,但命给我一次又一次的可能与佛结缘。
感想九:
我的两点学佛体会
科学与佛学
作为一个医科大学的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便是科学知识、科学领域的进展。在为这些成果振奋的同时,也有一丝忧虑,记得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杨焕明教授来我校作报告时这样说:我们每取得一个科学成果,就好像打开一个潘多拉盒子,放出一个灾难来,我当时便想,这真是和佛教中“因果报应,如影随形”的观念很相似。
虽然“因果”的观念在人群中广为所知,但我觉得很多人并未理解其内涵,一次乘车碰到一位从灵山拜佛回来的居士,他推荐我看一光盘,讲一个人如何因为吃了蛇肉遭到报应,皮肤变得像蛇皮一样。他说,现世现报。我无言以对,佛学中的“业”、“报”若果真只是这种含义,那这门宗教只够下品了。看电影《黑客帝国》时听到这样一句:“自然法则难以逃避,正是自然使你们来到这里,别人眼中的巧合,我看是结果;别人眼中的机会,我看是代价。”这句话倒可为“因果”作注脚。其中的“自然法则”不妨换成“因果法则”更具体。我以为“因果报应,如影随形”时要告诉人们,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事情,所持有的想法都是原来我们经历的事情、想过的念头的结果,而现在的种种又会在将来产生结果。比如,现在的温室效应问题,生态失衡问题,均是原来人们所作所为的结果,而如果我们还是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那么现在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工业生产、基因组研究、芯片人试验将会导致更大的环境、伦理灾难,“智慧出,有大伪。”老子斯言不谬。
爱因斯坦这样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的”。既然我们已正信因果,察觉到了未来的祸事,所谓“菩萨畏因”,那么我们就需从“因”着手,防患于未然。在此过程中,我以为佛学的教义仍能发挥重要作用。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对科学或者说对社会的贡献在于要控制乃至消除人类永不满足的欲望。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得“苦”“集”“灭”“道”四谛,这恐怕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创举。如果说科学进程是一列火车,人们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就是他的动力,而佛学教义可作它的制动设备,试想,若火车没有刹车装置,它非得冲下悬崖,摔得粉碎。所以,正在或将要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人学些佛学知识,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正是时候。
禅宗,缄默的哲学
说了些佛学对社会、对科学的影响的个人看法,我还想谈谈佛学特别是禅宗对我的影响。遍观各种宗教,禅宗让我最感兴趣,个人以为也最符合中国读书人气质(或许应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读书人的气质)。第一义“不可说”是其特征的绝佳写照。历史上各位禅师妙趣横生的回答“为止小儿啼”,“待汝一口吸进西江水,即向汝道”,看似答非所问,都是直指“第一义”。如六祖所言“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无”不是任何“物”,当然没有什么可说了,若为它强加定义去描述,就是对它施加了限制,我认为禅宗另一大特点就是不限制,没有固定的参悟形式,没有标准的解答,重视的乃是个人所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当然与“第一义”密切相关,因其不可传授,所以只能靠各自体悟了。冯友兰先生这样描述“见道”的不知之知——“知识与真理不分,人的心灵与它的对象合为一体,以至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不再有任何区别”。真是奇妙的境界,我真是希望能经历这种“如桶底子掉”的内心体验,即使挨几禅棒也愿意,所以,希望贵寺能给我个机会,让我对佛学,对禅宗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体验。谢谢!
感想十:
我拖了几天一直不便动笔,总担心自己想说得太多,急功近利而离题万里;生活禅我则拖了一年之久,去年这个时间我手捧问卷,最终未落一字。一年的经历怎么能化作几天的思考,又怎么能塞得进这三百字的简述中呢。但心里的底线依然明确:我必须付出努力,不想再错过生活禅了。
正常状态我是北大应届毕业生,在北大外国语学院蒙古语言与文化专业学习。这个专业从属于东语系,由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手创办。每一个高中的孩子都以考入北大为荣,我高考失利,屈就于蒙古语专业,虚荣心抵不过兴趣与求知欲望的丧失。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北大与北大的学生,我,十八、九岁的小姑娘一个人开始从心理到行动,一步一步远离,逃开众人皆喜闻乐见的未名湖与博雅塔。去年心向生活禅,恰逢休学之时;而今年,此时身心俱向夏令营,特整理心思见于纸张,竟赶上操办繁琐的“自动退学”手续的浮躁天气——北京三十几度的高温平添了些许茫然无措,连续几周的大风扬沙更像是为我吟诵着一首首悲凉的绝唱。实在有些超现实的意味,这些日子我一直在家,没有找工作,我自己拿下瑜伽教练的执照,却没有了走进人群中讲解授课的心情与勇气,近来更是连哲学艺术宗教等等自己喜欢的书也不敢轻碰。自己的心像死了一样,父母对我的无限希望被我消解而成失望,看着他们苍老而大小疾病缠身的背影,我的心绞痛难忍,不能仅仅为了他们而坚决不选择自杀,我必须活着,可活着如何能反对自己的扼杀呢?打坐时心态平静,一般生活宽容承受,可却受不了那虚无、绝望和无意义的感觉袭上心头。我深知我悟性不足,对此难以招架,所以我必须向智者投石问路,北大的路已经封死,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只生活禅柏林寺一径。
对佛教我在对知识的学习方面没有问题,毕竟高中及北大四年的学习培养了我的一流的思维逻辑能力。可是,正是因为知识的学习,从而产生了思辨、哲学立场方法论的交杂,我对宗教、历史等学科都进行了初探,学步的孩童一样,未双脚协调竟一足跌进虚无的坑中,怀疑主义,否定一切像黑暗一样吞噬着我的心智。休学又复学又退学这个过程中,我重新学习佛教书籍,深感不能满足于知识的增长,而要心智逐渐成熟地信从,所以希望、恳切地希望能够有幸得到师父的点播和挽救。挽救一词,并非言过其实,我这个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希望师父严厉地指教。
与此同时,我愿意更深入地研究,身体力行佛教禅宗的真谛,并愿意,如果有可能的话,与我所实践的印度瑜伽八支分法相结合,望师父不吝赐教。
如果有缘,我一定会珍惜贵寺所赐予的生活禅夏令营的机会。北大入学之时,我就加入了北大禅学社,但至今除社长借予的《坛经》一书,未曾参加禅学社的任何活动,这源于本人对北大的疏离,就像放弃北大一样,一定浪费了许多参禅的机会。所以,此刻,更不愿再悔于与生活禅、柏林禅寺的一错过再错过。我想:也许我人生的转机即在此番之中,生活的谜有可能就此破解。至少,我可以知晓,我脱离了北大的社会盲流该如何踏出第一步。
祝生活禅夏令营圆满举行,成为更多人的生活禅路。
感想十一:
我来自甘肃矿区,一个安宁平静的小地方,在那里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十九个春秋。
在一天天的成长中,不断接触外界,不断感悟人生,特别在与书本、电视中的人物情景交融下,产生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在理想的趋动下,考入大学,期待着以后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
然而,考入中国石油大学,来到缤纷繁华的北京,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抉择,反而使自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什么都想追求,反而什么都没得到,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甚至以前乐观积极的我也已然不复存在。猛然间发现自己即将告别大学步入社会,回首两年来的大学生活,徘徊在十字路口上,我陷入苦痛中不能自拔。静静想来,自己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归根到底在于缺乏一个字——静,心不平,气太浮,很难看清自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做些什么?该坚持什么?
从小到大,每每看电视,对我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使僧人,他们舍己为人、普渡众生、信念坚定、为信仰不顾一切的形象深深触动了我,同时佛教也深深吸引着我。上大学后,在对佛教教义有了大概的了解,特别是在我的导师对佛教教义深入浅出的讲解下,我看到佛教止灭苦的教义,我想这与我的人生宗旨——为人类的快乐而服务使相一致的,只是缺乏指导,缺乏自身的修行,所以借这次夏令营,来到贵寺,在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佛教教义外,希望能在安静的环境里,静下心,思考人生,并得到指点。
感想十二:
我是一名普通的女生,生活背景挺简单,远离父母在北京求学,心中深藏七情,因而未曾皈依。身处瞬息万变的世界,每日为学业为生计忙忙碌碌,在暗夜的寂静中面对天花板,却是片空白,因此常常沉默。学着法语,因专业需要时时读后现代小说诗歌,心中最爱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每每翻阅佛学书籍,聆听佛音,或是在旁的书中看到充满禅机的句子,或是与隔壁信佛的女生聊天,内心都会澄明几日,无奈未曾系统地学佛,实乃一大遗憾。
感觉学佛的人,有一颗慈悲的心、一份超然的从容和一身淡定的智慧。大概这便是佛教给人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吧。佛理博大精深,非一周的时间可参透,若能参加此夏令营,能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却也是好的,也便于此后的修身养性。
此生不求名不求利,惟愿能似玄奘法师一般,“见不见迹,闻未闻经”。
感想十三:
在我看来,佛祖是一位大彻大悟的高僧,一位摆脱世俗与轮回的伟大先行者,一位真正体察到世界真谛的哲人和智者,一位对弟子谆谆教诲的教育家。不太倾向于认为佛祖是一尊可以满足我们那些世俗欲望的至高无上的神,而将佛祖视为在这个充满迷执的世界中为我们指示一条觉悟道路的圣人。
尤其在当代,在潮水般的工商业与信息的压迫下,我们常不自觉地沦为一个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欲望的奴隶,而我们只有重新审视自我,放下世俗的迷执,抛弃被过度激发而日益膨胀的占有欲望,才能找到出路。所以我觉得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一位精神上的回归者,肉体上的留驻者。他们在精神上追求对世俗的超越,却以宏大的誓愿在人间帮助仍旧迷执的人们,希望他们在人世的变故与挫折中得到精神的依托;在空虚与寂寞时得到充实;在现代社会巨大压力下找到心灵的休息之所;在对人生反思却不得索解时,得到解答与认同;在感受到自身局限与鄙俗时,向人们昭示一种超越的崇高的、而又可以托付毕生实践去追求的精神境界,在人们感觉找不到存在意义、觉得人类存在本身便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时,让他们在接受痛苦时能坚强面对,去寻找宇宙与生命原本的真实。
正如海得格尔所说的,人要诗意地栖居,即在对澄明本体的体认中生活,这种理想境界概括了无数古今哲人通过精深思辨后得出的结论,几千年来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感动并鼓舞了无数人。但可惜的是,这种人生追求在哲学里,仅是一种遥远而美好的幻想,哲学在教人如何真正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问题上显得十分乏力。哲学家们就如同游子一样想要回乡却找不到归路,所以这是为何佛教为人类指示的道路至今仍撼人心魄的原因。是啊,故乡何尝有一刻离开过我们的心呢?在心中那片最纯净的地方,永远有一块属于故乡的净土,那是无论外界多少诱惑也污染不了驱赶不去的心灵的真正家园——洞见世界本来面目的因由。而当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开启了心中的智慧,获得了人生的觉悟时,人间便是净土,当下即是佛地,地球即是我们最美的家园,我想太虚大师的理想也即在此吧。
而这需要我们后辈弘扬佛祖教诲,如愚公移山般地帮助每个人获得终极的救度。晚辈不才,愿担起箕筐,倾尽吾生以尽绵薄之力,若能毁山之一毛则此生足矣。
感想十四:
2001 年夏天,我到达宁夏南部的须弥山石窟,那尊大佛的庄严宝相深深地感动了我。他的眼神中包含着无限的悲悯与智慧,凝视着前方那片苦难深重的土地。那年晚些时候,我途经青海塔尔寺,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佛教徒们的信仰生活。他们的虔诚让我明白,宗教的确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四年来,我走过北方许多地方,瞻仰过许多神圣的庙宇和石窟,我越来越相信,那浩如烟海的藏经之中,必然隐藏着无穷的真理。 2003 年,我开始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专门研读中国古代文献。我领略了佛藏的浩博,同时明白,如果缺少了这一部分,中国文化将是如何的残缺。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佛祖拈花,伽叶微笑,这是何等的妙境?但我总觉得,浩繁的藏经,就是当初佛祖拈起的那片花。我愿生生世世去学习那微笑。
感想十五:
我为湖北省随州市人,如一般的三口之家,我与父母生活得幸福而平凡。父亲对我的启蒙教育很重视,从小他就教育我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父母的淳朴与善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与人为善,则常自乐。”
然而在慢慢地成长中,我迷惘了,苦恼于自己的真诚换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别人把我的善良当作欺骗的基础,痛苦也便源源不断。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以前的生长环境中,没有人信仰宗教,对于佛的认识为零。上大学前,我对佛教心存芥蒂,不经意地把它与迷信联系起来,认为那只是无用之人自欺欺人的思想慰藉。
上大学后,周围学佛的人很多,而且很多是优秀的博士、硕士,老师也向我们倡导学佛(对我们自身有益)。于是我感到了好奇,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才知道佛教并非有神论教,佛陀本身就是凡人,不同的是他悟道了,是能真正掌握真理的人,是人类伟大的老师。在他们的影响下,我试读了《佛陀的启示》一书,尽管里面有很多内容不懂,但已有了些切身的感受。佛讲“欲”会产生痛苦,欲望越高,痛苦也将越深,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呀。这世间上很多苦恼不就是来源于对金钱、利益、权利等的追求吗?佛还讲“万事皆缘”,强求也是无济于事,当然这与那些消极观点不同的。读完后,心气平和了很多,对原来那些引起痛苦的问题也有所感悟。这改变了我对佛的认识。是呀,没有了解就妄加批判是多么的愚蠢!佛法所阐释的不正是人生的至真道理吗?我震撼了。不能否认接触了佛法后,自己确实可以坦然地面对一些事情了,人际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善。这是给我多么大的帮助呀!
我非常愿意参与这次柏林禅寺举办的第十三届生活禅夏令营活动,更进一步学习佛法,获得更多的智慧!
感想十六:
我是一名中医学子,虽然学佛只有不到一年时间,但已被她深邃而智慧的力量深深吸引住。此次能有幸申请报名生活禅夏令营,要感谢我的社团——学士沙龙和许多学长学姐,从他们那里我了解到了生活禅夏令营,了解到柏林禅寺,引起了我的深深向往。下面我就简述一下我的生活背景和学佛经历:
我来自东北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父亲是教师出身,又是名老党员,在他脑中唯物主义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母亲虽为普通工人,但思想很开阔,对佛教思想也乐于接受,常与当地一些居士有来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耳濡目染,使我从小受到了双重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对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本质、宇宙的本原进行思考,但两种思想体系是如此的不同,以致思索良久却找不到答案,便在脑子里打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可喜的是,在行为准则上二者达成了一致,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于是我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
选择中医可以说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因为它为我搭建了一个广阔的传统文化的平台,使我有机会开启佛学这门充满智慧的宝库。我读的第一本佛学书籍是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这本书对我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多年来积存在心中的疑惑涣然冰释,使我顿觉心胸豁然开朗,这让我对佛学信心大增。接着我读了一些关于佛学基本知识和修身养性方面的书,心中又积起许多新的疑问。在我心里佛学就像那黑夜里闪亮的星星,明亮而又遥远。直到去年有幸接触到《菩提道次第广论》,并让我明白原来她并不那么遥远,才懂得原来路就在脚下,就看自己怎样把握自己的心,把握当下。
虽然真正开始学佛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从中所学到的东西却能让我受用终生。更重要的是,佛学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使我这颗孤独漂泊的心找到了心灵的家园。同时,我也清楚这条路还很漫长,需要用一生乃至无数生去实践、增上。在这条路上,我希望有更多的师、友与我共同走下去,大家手牵手心连心,让每个人的心不再孤独、疲惫。
我选择了生活禅夏令营,也正因为如此。我真诚地希望能在活动中作一名义工,为学员服务,为夏令营服务。因为我相信“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我想只有保留一颗为他人的心,才能使自己真正快乐起来。
最后祝愿此次生活禅夏令营圆满成功!
感想十七:
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生活一如所有的农家子女,上小学,读初中,升高中,所有的过程都那么顺理成章,直至今天的大学,虽然普通却也是十多年坚持的结果。
其中的中学就是距柏林禅寺百步之遥的赵县中学。高中三年却感到时光晃若弹指。记忆中无论在学校的哪个角落都能看到寺院一角和那巍然而立的佛塔,尤其是在早晨放眼而望,那片庄严的土地伴随着太阳的喷薄而出更加美丽。更多的时候,伴着隐约的晨钟暮鼓,寺院一角成为我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美丽而又神秘,庄严而又神圣。但很多时候,亲身走进的时候,却又感到它是那么遥远,远在心灵之外。
时光匆匆,如今外地求学已经两年了,仍然会时常想起记忆中那道风景,在喧嚣忙碌的生活中,它仍能给我一份安宁与从容。因为从寺院一角的风景中,仿佛看到了那让人肃然起敬、面容安详的佛像,微微翘起的嘴角,好像要说些什么……
恰好今天有这个很好的机会,希望能借此对佛学文化有一点真正意义上的领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