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 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来加持力,即如来的加持;三、法界力,即
自心所具的佛性。2.慧眼力、法眼力、化导力。3.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愿功德力。
【三大】 体大、相大、用大。体大是一切众生心的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
常在;相大是一切众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众生心的体性,
具足一切的功德,内可自我观照,薰陶妄心,外可显现报化二身,教化众生。此三大中之体大是真
如的体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于一切法界的意思。
【三土】 三佛土。
【三五】 三性与五法,是唯识的法相。
【三心】 1.观无量寿经说:‘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
国。'2.一、淳心,即信心深厚;二、一心,即信心纯一;三、相续心,即信心相续不杂余念。
3.由欢喜地至法云地之十地中,每一地都分为入住出三位,叫做三心,入心是初入其地的时分,
住心是住于其地的时分,出心是将出其地以便进入于后一地的时分。
【三火】 三毒之火,即贪嗔痴。
【三光】 1.色界的第二禅天,有少光天、无量光天与光音天等三天,叫做三光。2.指星星月
亮太阳。
【三衣】 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安陀会华译为中着衣,五条制成;是平常起卧时着的;郁
多罗僧华译为上衣,七条制成,是作法事入众时所披的;僧伽黎华译为众聚时衣,又称为大衣,由
九条至二十五条制成,是做大法会,或是见国家元首重臣时所穿的。
【三印】 三法印。见三法印条。
【三行】 福行、罪行、不动行。福行是修行十善等之福业;罪行又名非福行,就是造作十恶等之
恶业;不动行是四禅、四空处的禅行,也可以说是无漏解脱三昧的出世间行。
【三多】 1.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2.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三戒】 在家戒、出家戒、道俗共戒。在家戒即八戒;出家戒即十戒与具足戒;道俗共戒即五戒。
【三苦】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
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三有】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
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
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三劫】 1.三大阿僧祇劫的简称,又名三无数劫,即菩萨修行成佛所须经过的年数。2.指过
去现在未来三劫,过去劫名庄严劫,现在劫名贤劫,未来劫名星宿劫。
【三灾】 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有大小的分别,大三灾是世界将毁坏时所起的水火风三灾,小三
灾是指在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疫、刀兵三灾。
【三性】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
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
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
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
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
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
之法。
【三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是环境不如意时心中所生起的苦恼感受;乐受是环境顺
意时心中所生起的快乐感受;不苦不乐受又名舍受,即处于不顺不逆的环境时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
乐感受。
【三明】 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
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却
叫做三达。
【三治】 三三昧的别名。见三三昧条。
【三味】 出家味、读诵味、坐禅味。
【三毒】 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
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三果】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阿那含,华译为不还,意即修到了此果位的人,便不再来人
间受生死了。
【三和】 指根、境、识三事和合,唯识论说:‘根境识互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
【三武】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他们都很仇视佛教,破坏佛教,世称三武之难。
【三使】 又名三天使,即生、病、死。
【三垢】 三毒的别名,即贪、嗔、痴。
【三衍】 三乘。衍是梵语衍那的简称,华译就是乘。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
【三施】 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去救济贫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闻悉的佛法去向
人演说;无畏施是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和痛苦。
【三根】 1.指贪嗔痴,因它们能够生长众生的恶业。2.众生善根的强弱有三种,即上根、中
根、下根。3.三无漏根的简称。
【三病】 1.贪病、嗔病、痴病。贪病是贪心的毛病,修不净观可冶;嗔病是嗔恚的毛病,修慈
悲观可治;痴病是愚痴的毛病,修因缘观可治。2.谤大乘、五逆罪、一阐提。这是属于难治的三
病。
【三修】 1.无常修、非乐修、无我修。无常修是声闻乘行人因不知法身常住的德性,所以只是
观察一切有为法的无常;非乐修是声闻乘行人因不知诸法中自有涅槃寂灭的快乐,所以只是观察诸
法的苦而已;无我修也是声闻乘行人因不知有自在无碍的真我,所以只是观察五蕴之空而已。以上
三修都是声闻乘行人的劣三修。2.常修、乐修、我修。常修是菩萨知法身的理体乃常住不灭,所
以破除声闻乘行人对于无常的执着;乐修是菩萨知诸法中自有涅槃之乐,所以破除声闻乘行人对于
苦的执着;我修是菩萨知无我法中自有真我的存在,所以破除声闻乘行人对于无我的执着。以上三
修是菩萨乘行人的胜三修。
【三尊】 1.指佛法僧三宝。2.西方三尊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药师三尊是药师佛、日光、
月光;释迦三尊是释迦佛、文殊、普贤。
【三祇】 三大阿僧祇劫的简称,是菩萨修行成佛的年数,阿僧祇是极大的数目字,所以又译为无
央数。
【三惑】 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是凡夫的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
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是,声闻缘觉行人若
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
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无明惑系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
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为粗,尘沙属于中等,无名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三量】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着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证到的,
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
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
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
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三忍】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
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
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
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
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三报】 现报、生报、后报。现报是现在造业现在就受报;生报是现在造业要等到来生才受报;
后报是现在造业要等到二生或多生以后才受报。
【三道】 又名轮回三道,或三轮,即烦恼道、业道、苦道。烦恼道又名惑道,即无明贪欲嗔恚等
之烦恼妄惑;业道是依着烦恼而产生的种种善恶行为;苦道是因善恶行为而召感未来的生死苦果。
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者能互相通连,由烦恼而通向于业,由业而通向于苦,再由苦而回转到烦
恼,因此叫做三道,因其轮转去来,所以又名三轮。
【三涂】 血涂、刀涂、火涂。血涂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刀涂是饿鬼道,
因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杖逼迫之处;火涂是地狱道,因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三涂即
三恶道的别名。
【三达】 天眼、宿命、漏尽。天眼能知未来生死的因果;宿命能知过去的生死因果;漏尽是知道
现在烦恼的根源而尽断之。不但知道而且明了叫做明,不但明了而且通达叫做达,所以以上三事在
罗汉只叫做三明,在佛却叫做三达。
【三照】 (喻)佛法好像日光,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高山喻佛成道后,最初说
华严经,化顿大的菩萨;幽谷喻佛在鹿苑说小乘经,化声闻缘觉;平地喻佛最后说方等经乃至涅槃
经,化一般大乘渐入的根机。
【三福】 三种的福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世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
乃至具足戒;行福是发菩提心,修行佛道。
【三际】 1.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2.指内、外、中间三处。
【三疑】 疑自、疑师、疑法。
【三漏】 漏是烦恼的别名。归纳三界一切之烦恼有三种,即一、欲漏,指欲界之一切烦恼;
二、有漏,有是苦果的别名,指色界之一切烦恼;三、无明漏,指三界中之一切无明烦恼。
【三障】 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
报障,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佛道。
【三语】 如来所说的三种语,即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随自意语就是佛随自己的意
思而说自己亲证的实相法;随他意语是佛随顺众生的根机而说种种的方便法;随自他意语是佛在为
众生说法时,一方面随着自己的意思,一方面又顺着众生的根机。
【三缘】 净土宗说念佛能产生三种的缘,即亲缘、近缘、增上缘。亲缘是众生的口常念佛名,佛
立刻听到,身常礼敬佛,佛立刻看到,心常念佛,佛立刻知道,此情形显示念佛人的三业已经跟佛
的三业相应不离了;近缘是众生如想见佛,佛立刻应念而出现在他的面前;增上缘是众生称念佛,
念念都能够消除无量劫以来的罪业,当命终的时候,佛就来迎接他往生西方。
【三慧】 闻慧、思慧、修慧。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
禅定能生智慧。
【三德】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灭的法性身无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
智慧无量无边;解脱德是佛所证得的最胜妙法,能够化度一切众生而自在无碍。2.智德、恩德、
断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广,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号称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广大,誓度一
切众生,无党无偏,三界六道众生,有缘莫不蒙度;断德是佛将一切的烦恼断除,清净无为,解脱
自在。
【三学】 戒学、定学、慧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
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
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三教】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
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
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
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见天台三教条。4.三时教的简称。
见三时教条。
【三余】 声闻缘觉行人虽然已经证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但是因为还有三事的残余,所以不是真正
的无余,三余者,烦恼余、业余、果余。烦恼余谓虽已断尽了三界内的见思惑,但是还余着界外的
无明惑未断;业余谓虽已断尽了三界内的有漏业,但是还余着界外的无漏业未尽;果余谓虽已脱离
了三界内分段生死的苦果,但是还余着界外变易生死的苦果未离。
【三缚】 三种的缠缚,即贪嗔痴的烦恼。
【三境】 又名三类境,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性境就是一切实境,各有其性质,如石之坚,
水之湿,不可能加以改变者;独影境如第六识想龟毛兔角,其相虚妄,既无能生的种子,亦无所托
的本质,惟独起影像;带质境者,谓以心缘心,即以见分缘见分两头带出有质的相分境,名真带质,
若以心缘色,带彼外尘本质,拟议其长短方圆,名似带质。
【三禅】 色界的第三禅天,因此天的天人禅定深妙,人人身心快乐,又因此天的快乐乃是三界九
地中所最凸出者,故此天又名为定生喜乐地。悲华经说:‘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
禅。'
【三想】 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
的思想。
【三檀】 檀是梵语檀那的简称,华话为布施,三檀即是财施、法施、无畏施。
【三皈】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见三归条。
【三举】 戒律中的罪名,凡是遇到犯罪经他人忠告而不肯认罪的人,或是不肯忏悔的人,或是说
淫欲不障碍修道的人,对此三种人,应行白四羯磨之法,以举其罪而将之摈弃于众僧之外,谓之三
举。
【三断】 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见所断是初果罗汉断八十八使见惑;修所断是二果三果罗汉
修断三界十随眠惑,名修道所断之惑;非所断是四果罗汉三界见思断尽,乃无漏果,更无不断之惑,
名非所断。
【三识】 1.真识、现识、分别事识。真识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离生灭相的真心;现
识就是能变现的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因它含藏一切的善恶种子,能变现根身世界;分别事识就是
依阿赖耶识而生的眼耳等六识,在六尘境界中起种种的分别。2.指末那识、阿赖耶识、奄摩罗识。
【三觉】 1.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断尽三界内的见思惑和三界外的
尘沙无明惑,才能算是达到自觉的地位;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传播给别人,使他人也觉悟;
觉行圆满谓所觉悟的程度,已经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2.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
本来就有的自性清净心;始觉是本觉被无明蒙蔽之后,又开始渐除无明,渐息妄心,恢复其固有的
本觉;究竟觉是终极彻底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
【三难】 三恶道的苦难。
【三观】 1.指天台宗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假观是
观诸法虽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观是观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理。修此三观,
能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兹列下表说明。2.指华严宗三观,即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
容观。真空观是观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为性,惟此空不是无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离
诸相;理事无碍观是观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故万法也就是真如,犹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样;
周遍含容观是观诸法互相含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可摄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举一全收,
具足而相应。3.指南山三观,即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性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性空;相空观是
观诸法的相皆空无虚妄;唯识观是观诸法唯识所现。4.指慈恩三观,即有观、空观、中观。有观
是观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空观是观遍计之一性为空;中观是观诸法以遍记性之故,非有,以依他
圆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修三观) (破三惑) (证三智) (成三德)
生 ┌修空观────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 菩
死─┤修假观────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提
烦 └修中观────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涅
恼 槃
【三贤】 1.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圣位,所以
只称为三贤,或地前菩萨。2.合小乘之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三者,名为三贤。
【三贤四善根】 又名七方便。见七方便条。
【三世】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
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三世间】 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又名假名世间,即假五阴和合之名而有的
众生,亦即众生的正报;国土世间又名器世间,即一切众生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亦即众生的依报;
五阴世间又名五众世间,即色法的色,和心法的受想行识,亦即构成依正二报的要素。
【三世诸佛】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为三世,在佛教成立的当时,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
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三世诸佛,统指出
现于三世的一切佛。
【三世觉母】 文殊菩萨的别名,因文殊菩萨司毗卢舍那的大智,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故名。
【三世佛母】 出生三世诸佛之母,即般若波罗密多,因诸佛若不修行般若波罗密多,就不能成就
佛道,所以说般若波罗密多是出生三世诸佛之母。
【三世不可得】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实在的体质的意思。维摩经说:‘若过去
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又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
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三世无障碍智戒】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等,名
目虽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无障碍智的戒律,故名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因】 正因、了因、缘因。正因是众生本有的真性;了因是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缘因是修种
种真实的功德。
【三因三果】 三种的业因与三种的果报,即异熟因异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异熟因异熟果
是说今世所作的善恶业因要到来世才生苦乐的果报;福因福果是说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业因,则
于现在世或是未来世必得自在的果报;智因智果是说若有修习一切智慧的业因,则一定可以获得证
悟三乘或是佛果。
【三因佛性】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众生本来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
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缘因佛性是修种种真实的功德的意思。
【三佛】 法佛、报佛、化佛。
【三佛土】 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国土,亦即真如的理体;受用土
是佛报身所受用的国土,乃由佛的净识所变现;变化土是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
【三佛子】 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但凡夫只是外子,二乘是庶子,菩萨才是真子。
【三佛身】 见三身条。
【三佛性】 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因为是自
性,所以常住,三恶道的众生就只有这一种;引出佛性是众生凭着自己修行的功夫,渐渐地把本具
的佛性引导出来,这种佛性为三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满足了,本具的佛性显发无余,
这是诸佛的佛性。
【三佛语】 简称三语。见三语条。
【三身】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
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
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
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三身如来】 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诸法如如不变的真理,名法身如来;这不变的真
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处,成妙功德,名报身如来;证得此真理,随机应化,胜用无穷,名应身
如来。法身如来是体,报身如来是相,应身如来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三身三德】 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以上二者互相配对,
则法身是法身之德,报身是般若之德,应身是解脱之德。
【三身佛性】 佛性有三种,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了因
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
【三车】 羊车、鹿车、牛车。羊车是形容声闻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辆小小的羊车不能
载货物;鹿车是形容缘觉乘能自度兼度亲属,好像一辆鹿车能载少许的货物;牛车是形容菩萨乘不
但自度且能普度众生,好像一辆大牛车能运载许多的货物。
【三车家】 三乘家的别名。见四家车条。
【三法】 教法、行法、证法。教法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十二分教;行法是依佛的教示而修行
四谛十二因缘与六度等;证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证得菩提涅槃之果。
【三法印】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
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
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
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三法轮】 又名三转法轮,这是就如来说法的时期分出来的。一为根本法轮,指佛初成道时,对
菩萨说华严经,属一乘之教,为诸法根本,故称为根本法轮。二为枝末法轮,谓众生于一乘教,不
易了解,于是佛接着说阿含、般若、方等诸经,这些经对根本来说,是属于枝末,故称枝末法轮。
三为摄末归本法轮,指佛说法华经,会三乘归一佛乘,即摄枝末归于根本,故称摄末归本法轮。
【三法身】 1.鸠摩罗什所立的三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实相法身。法化生身是由法性化
现的化身佛;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实相法身即空性的诸法实相。2.天台宗所立的三
法身是但空法身、即假法身、即中法身。但空法身是小乘的法身;即假法身是大乘别教的法身;即
中法身是大乘圆教的法身。
【三法无差】 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三空】 1.指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因此三者都是阐明空的道理,故名三空。见三三昧条。
2.指布施时,应观受者施者与所施物之相皆空。
【三空门】 三解脱门的别名。
【三空不空】 谓小乘的法门只知三解脱门的空理,而不知第一义空的道理,谓之三空不空。
【三空观门】 三解脱门的别名。见三三昧条。
【三空摩地】 即三空观门。
【三昧】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三昧印】 即入定印。
【三昧佛】 华严经所说的十种佛之一。
【三昧耶】 1.平等的意思。2.内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
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
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
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三界眼】 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众生之眼,能令众生避开生死的痛苦。
【三界藏】 谓三界含藏一切众生的烦恼。
【三界尊】 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中的众生所共同尊重的圣人。
【三界八苦】 生活在三界中的人们有八种的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
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下起地狱,上至他化天,其中众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
欲界。下起初禅,上至有顶,其中众生,虽已断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则四空天,其中众
生,并色身亦无,故名无色界。九地者:欲界汇为一地,名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名离
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有四地,即空无边
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合为九地。
【三界火宅】 (喻)三界里的恼烦忧苦非常炽盛,众生住在里面好像住在火宅里一样。
【三界空花】 (喻)三界无实,犹如空花。
【三界唯一心】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三界二十八天】 见二十八天条。
【三相】 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是无涅槃的相;灭相是无生死涅槃的
无相,连无相亦无,即是非有非无之中道妙理。
【三相续】 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界相续。世界相续是众生困惑不断造业,故其依报世界亦不
断安立;众生相续是众生未断生死,其五蕴不断假合,故众生亦不断成立;业界相续是众生不断造
业,故其恶业的苦报亦不断成立。
【三乘】 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
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
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
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
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
【三乘教】 三乘的教法。
【三密】 身密、语密、意密。就佛界言:大日如来,为遍法界之身,故法界体相,为其身密,一
切声音,为其语密,周遍之识大,为其意密。就众生言:手结印契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心观
本尊之法相为意密。
【三密加持】 佛的三密加持于众生的三业的意思。吾人手结印,身眼臂足等姿势辅之,即与羯磨
曼荼罗符号相应,成如来的身密;口念真言陀罗尼,即与法曼荼罗符号相应,而成如来的口密;心
观本尊法相,即与三昧耶曼荼罗符号相应,而成如来的意密,是为三密加持。行者藉三密加持的作
用,可以即身成佛。
【三密相应】 众生的身语意三业与如来的三密,入我我入,无二分别,叫做三密相应。
【三密瑜伽】 瑜伽是相应的意思。众生的三业与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彼此平等,叫做三密瑜伽。
【三业】 1.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是;口业即
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是;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动念是。
2.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造作;恶业是恶劣的行为造作;无记业是非善非恶无
可记别的作业。3.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漏业是有烦恼的作业,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报,
乃凡夫的作业;无漏业是无烦恼的作业,可召感方便有余土的果报,乃二乘人的作业;非漏非无漏
业可召感实报土的果报,乃菩萨的作业。4.顺现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此生造
业此生就受果报;顺生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在来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到二生以后才受
果报。5.罪业、福业、不动业。罪业就是罪恶之业,造了罪恶之业,将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受苦;
福业就是福德之业,造了福德之业,将来就会招感人天的福报,享受世界上的福乐;不动业是约所
修的禅定说的,如修四禅定,将来就会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无色定,将来就会生到无色界天去,
在色无色界天中,享受禅定之乐,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业。
【三业供养】 身业供养、口业供养、语业供养。身业供养是身体至诚的礼敬三宝;口业供养是口
至诚的赞叹如来的功德;意业供养是意至诚的想念佛的相好。
【三业相应】 身语意很一致的意思。
【三聚】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证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
证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三聚就是三类众
生的意思。
【三聚圆戒】 谓在三聚净戒中,每一戒都互具互融,就以杀生戒来说,远离杀生的恶行,就是摄
律仪,为增长慈悲心,就是摄善法,为保护众生,就是摄众生。
【三聚净戒】 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摄善法戒是奉行
一切之善;摄众生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是自利,摄众生戒是利他,
合自他两利叫做二利圆满,为大乘学者所应共持。
【三摩】 梵语三摩地的简称。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
而不散乱的意思。
【三摩半那】 定的别名。
【三摩地法】 总称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修习三密平等之三摩地。
【三摩耶道】 总称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阐明三密平等的道法,故名三摩耶道。三摩耶就是
平等的意思。
【三摩钵底】 又作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等,是禅定的一种。
【三轮】 1.指佛的身口意三业,因佛的身口意三业能摧破一切众生的惑业。2.神通轮、记心
轮、教诫轮。神通轮又名神变轮,即佛以身业现出种种的神变,以引导众生起信正教;记心轮是佛
以意业去识别他人的心;教诫轮又名正教轮,即佛以口业去教诫众生,使能依法修行,此三种是佛
的身口意作用,首先以神通去化导众生,次以记心鉴机施教,最后则教诫以使众生起行正道。
3.神足轮、说法轮、忆念轮。神足轮即神通轮;说法轮即教诫轮;忆念轮是佛使众生忆念教法,
以便去邪归正。此三也是佛的身口意作用,为律藏所说。4.指风轮、水轮、金轮。5.指惑、业、
苦。人们因惑造业,因业受苦,又因苦而起惑造业,如此像车轮旋转一般,故谓之三轮。
【三轮相】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如果心中存有三轮相,便是
有相三轮,不能算是真的布施波罗蜜行,若无此三轮相,所谓施恩不望报,那才是清净的布施波罗
蜜。
【三轮体空】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
三轮体空。
【三轮世界】 建立在三轮之上的世界。佛经说在我们这世界的最下层有一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
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安置着九山八海而成为一世界,故此世界称为三轮世界。
【三论】 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中论因申明大乘中道实相之理,故名中论,为龙树菩萨所造;
十二门论因申明十二个法门,故名十二门论,也是龙树菩萨所造;百论本来是二十品,因每品各有
五偈,依其偈数故名百论,为龙树之弟子提婆菩萨所造。
【三论宗】 依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而立宗,故名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
等。此宗破斥外道的邪见与迷执,说宇宙万事万物都无固定的自性,是随因缘的关系而变动,所谓
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在印度以文殊、马鸣、
龙树等菩萨为祖,在中国则以东晋时鸠摩罗什为始祖。
【三谛】 空谛、假谛、中谛。空是说空无自体;假是说但有缘生假相;中是说诸法非空非假亦空
亦假的中道实理。此三谛是天台宗所立。
【三谛圆融】 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
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三归】 又名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入正道;归
依法是我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
【三归五戒】 在家的男女,初受三归,次受五戒,便成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三藏】 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
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
【三藏教】 天台宗所立四教之一,指小乘教,因佛入灭之后,大迦叶等结集经律论三藏时,偏重
于收集小乘的教理,故叫小乘为三藏教。
【三藏法师】 称呼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比丘。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
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三宝】 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
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
【三宝物】 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盖等,即佛物;经典纸张笔墨等,即法物;僧房
田园衣钵等,即僧物。
【三宝藏】 1.指佛法僧,因佛法僧含藏一切的功德。2.指经律论三藏。
【三能变】 谓一切法都要经过这三种识的合作之力,才能现起,才能存在。初能变的是阿赖耶识,
当某一业的种子成熟时,即具有能变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缘,便变现起来,名为异熟能变;次能
变的是第七末那识,这是说业的种子虽然成熟,然而也倚赖于末那识不断的执我,发挥它恒审思量
的作用,然后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为思量能变;第三能变的是前六识,这是说虽然七八两识,具
有能变的性能,然而若没有六识依六根,了别六尘,则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为了别能变。
【三三昧】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
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
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三三摩地】 见三三昧条。
【三支】 见三支比量条。
【三支比量】 即宗、因、喻,为因明学(佛教的论理学)所讲,是在与人辩论理法时用的。在辩
论理法时,先立出自己的宗义,再用因来说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后再拿大家所共
同承认的事物来作譬喻,来证明自己的立论不错。
【三千界】 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
【三千性相】 世间有三种,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与国土世间,每一种世间,各有一千的性,一
千的相,三种世间,就有三千性,三千相,所以叫做三千性相。
【三千威仪】 三千是形容数目很多,此三千威仪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细行仪。
【三千净行】 即修一念三千妙观的净行。
【三千实相】 诸法实相的意思。三千是天台宗称一切诸法之语,亦是很多的意思。
【三千大千世界】 见大千世界条。
【三分】 1.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讲明这一部经为什么因缘说的;正宗分是一部经的
正文;流通分是劝大家把这一部经流通与称赞这一部经的利益。2.相分、见分、自证分。又名三
量。见三量条。
【三分别】 在一个意识中便有三种的分别,即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
【三部】 1.胎藏界的曼荼罗分佛部、莲华部和金刚部等三部。2.指胎藏界、金刚界和苏悉地
法等三部。
【三部经】 三部经典,有弥陀三部、大日三部、法华三部、弥勒三部等等。
【三部秘经】 三部秘教的经典,即大日经、金刚顶经、三苏悉地经。
【三平等】 又名三三昧,是密教所说身口意三业互相摄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言宗的宗要,
大日如来平时说法,说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三种的三平等,一是吾身即是印、吾言即是真言、
吾心即是本尊,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诸佛的三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业与
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
【三平等地】 即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摩地。
【三平等戒】 三昧耶戒的译名。
【三平等观】 又名三三昧观,即观念三平等。见三平等条。
【三七日】 三个七日,即二十一日。
【三净肉】 三种清净的肉,即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我耳不听见它被
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者。
【三白食】 修行人所食的三种白色食物,即牛乳、牛酪、白米。
【三白法】 受持三种白食之法。见三白食条。
【三自性】 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性。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
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见三性条。
【三念住】 又名三念处,佛大慈大悲,为了摄化众生,时常安住在三种之念中。第一念住是众生
信佛佛也不生欢喜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第二念住是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
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第三念住是同时有一类众生信佛一类众生不信佛,佛知
道了也不生欢喜与忧戚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
【三念处】 见三念住条。
【三烦恼】 即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见三惑条。
【三不退】 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
于正念不退转。
【三具足】 三种在佛前供养的器具,即花瓶、蜡烛台、香炉。
【三资粮】 修净土法门的人所应具备的三种资粮,即信、愿、行。信是相信西方确有极乐世界;
愿是愿离这个苦世界;行是念佛名号,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毋令忘失。
【三般若】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
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文字是工具,
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贯的。
【三时业】 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现在作业现生就受果报;顺次受业是现
生作业次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现生作业要于二生以后才受果报。
【三时教】 法相宗将释尊一生所说的经教,判为三时:第一、释尊成道之初,一切外道凡夫,执
着实我,故在四阿含经中,为说五蕴法,说明我乃是五蕴等法假合,若加分析,则但有法而无我,
是为我空法有论,属小乘有教,又名初教。第二、二乘行人,初闻有教,虽解我空,尚执法有,佛
为除彼等法执故,说诸部般若经,显示一切法皆无自性,廓然大空,是为我法二空论,属大乘空教。
第三、佛恐行人,闻空教后,复起空执,一味执空,如此则无法可修,无佛道可成,落入断灭空,
于是又说解深密等经,演唯识三性等教,开示境无识有,圆成实性,非是断灭,令悟入中道实相,
是为境空心有论,属大乘中道教。
【三时年限】 指佛法在世的三个时期年限,诸经所说略有不同,大悲经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
年,末法一万年。大集月藏经,贤劫经和摩耶经等则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古
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万年之说。
【三通力】 见三明条或三达条。
【三庄严】 三种庄严国土的事物,即事庄严、法庄严、人庄严。事庄严是以色声香味等事物作庄
严;法庄严是以种种胜妙的法音作庄严;人庄严是声闻菩萨等圣人。
【三无为】 小乘立三无为,即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用真智选择佛法,修成涅槃之
果,证无为之境界、名择灭无为;凡事无能生之因缘,或有因而缺缘,则毕竟不生,合于无为宗旨,
名非择灭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灭变化,名虚空无为。
【三无性】 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是说一切遍计所执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实有;
生无性是说一切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生则无有实性;胜义无性是说诸法胜义原无生灭,本不
可说,故无有实性。
【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三者没有差别的意思。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凡圣一如,本无差别,
其差别只在迷悟两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无漏根】 是二十二根中最后的三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当知根是由于其
中意、乐、善、舍、及信、勤、念、定、慧九根,在见道位修习,对于四谛理欲知而未曾知,故名
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是前九根进至修道位断惑证实,对四谛理已数数了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是
前九根修至无学道位,已知四谛,具有其知,叫做具知根,即对四谛之理,已具知证知了。
【三无漏学】 即戒定慧三学,因修之能得无漏道果。
【三善根】 即无贪、无嗔、无痴,因它们是生无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
【三善道】 天、人、阿修罗。天属上善,人属中善,阿修罗属下善。
【三颠倒】 一、想颠倒,即思想上的颠倒错误,即妄想;二、见颠倒,见解上的颠倒错误,即邪
见;三、心颠倒,由妄心邪识一切事物,是诸颠倒的根本。
【三善知识】 三种的善知识,即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教授我
知识的老师;同行善知识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励的同学或朋友;外护善知识就是给予我修道
时费用的施主。
【三恶道】 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
【三菩提】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2.真性
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
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
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
菩提。
【三种有】 相待有、假名有、法有。有是有名或有实的意思,相待有之待是对待之义,如对于长
而有短,对于短而有长,对于境而有心,对于心而有境是;假名有之假是虚假不实之义,如假四大
之和合名为瓶,假五蕴之和合名为人,即是有假名而无实体的意思;法有者,精神与物质方面的一
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由缘生便无自性,虽无自性,但不像兔角龟毛那样只有名而无实。
【三种禅】 小乘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如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十一切处等,
皆属小乘禅;若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
世间禅;若于一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三种相】 1.标相、形相、体相。标相者,如见烟便知道是火是;形相者,如长短方圆之形状
是;体相者,体质也,如火以热为体质是。2.指智度论所说的假名相、法相、无相相。假名相是
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假的;法相是诸法虽然假的,而幻相不无;无相相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之相。
【三种爱】 境界爱、自体爱、当生爱。境界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眷属家财等的爱着心;自体爱
是人在临终时,对于自己身体的爱着心;当生爱是人生临终时,对于当来生处的爱着心。
【三种常】 本性常、不断常、相继常。本性常是说法身佛永不生灭,本性常住;不断常是说报身
佛的智德永无间断的生起;相续常是说化身佛灭度之后,又再化现,永不继绝。
【三种大智】 无师智、自然智、无碍智。
【三种成佛】 理具成佛、加持成佛、显得成佛。诸佛理智,于凡夫身中,圆满具足,与大日如来
相同,是名理即成佛;众生既具本觉的功德,再修习三密加持之行,使父母所生之身,与佛无异,
是名加持成佛;依三密之修行,证入无上悉地,而显现法性之万德,是名显得成佛。以上三种成佛,
是真言宗所说。
【三种精进】 一、披甲精进,即要像将军披甲上阵一样,勇往直前,不畏一切;二、摄善精进,
即努力修习一切善法,与道锲而不舍,须臾不离;三、利乐精进,即不但要自我净化,而且要发大
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
【三种布施】 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无畏施是以无畏施
于人,救人之厄难。
【三种菩提】 1.方便菩提、实智菩提、真性菩提。这三种菩提,实在就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三种
佛性,方便菩提就是缘因佛性,实智菩提就是了因佛性,真性菩提就是正因佛性。依文字般若,能
证得方便菩提,依观照般若,能证得实智菩提,依实相般若,能证得真性菩提。2.声闻菩提、独
觉菩提、无上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独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自观花开花
谢而得到的正觉;无上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的最高菩提。
【三种见惑】 俱生见惑、推理见惑、发得见惑。俱生见惑是与生俱来的见惑;推理见惑是在遇到
某种事情时由推理而生的见惑;发得见惑是修学问等而得坚固的见惑。
【三种三观】 别相三观、通相三观、一心三观。别相三观是于别途观三谛;通相三观是于一观之
中圆通三谛;一心三观是于一心之中观三谛。
【三种念佛】 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有二
种,一种是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一种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相念;实相念佛是
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是佛法身。
【三种身苦】 老、病、死。
【三种忍行】 于身口意三处行持忍辱。
【三种法相】 与三性同。见三性条。
【三种思惑】 俱生思惑、依见思惑、界系思惑。俱生思惑是与生俱来的思惑;依见思惑是跟着见
惑而生的思惑;界系思惑是三界九地所系的思惑。
【三种供养】 利供养、敬供养、行供养。利供养是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敬供养是以赞叹恭
敬作供养;行供养是以修行妙法作供养。
【三种慈悲】 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是对一切众生都视如父母兄妹眷属,
常起与乐拔苦的心,这是凡夫或未断烦恼的有学人所起的慈悲;法缘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对众生随
力随意拔苦与乐,这是已断烦恼达于法空的三乘圣人所起的慈悲;无缘慈悲是心无分别,普救一切,
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愍爱护的心,这是诸佛所独有的慈悲。
【三种清净】 心清净、身清净、相清净。心清净是不生染心、嗔心、憍慢心、悭贪心、邪见心等;
身清净是由于心清净之故,所以不再受后生,常得化生;相清净是由于心身都已清净,所以能得具
足的相好庄严其身。
【三种圆融】 事理圆融、事事圆融、理理圆融。事理圆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与水之相
即;事事圆融者,即如波与波之相即;理理圆融者,即如水与水之相即。
【三种律仪】 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别解脱律仪之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戒所以各
别解除身口意之恶,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内的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别解脱律仪;静
虑律仪,静虑是禅定的别名,行者入于禅定时,身中自然发出防非止恶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
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即与定同时共生的戒法;无漏律仪是圣者发无漏智时,身中自然具有防非
止恶的无漏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无漏律仪,亦名道共戒,即与道同时共生的戒法。
【三种回向】 三种的回向心。观无量寿经说:‘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三种世间】 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就是吾人五阴合成的色身;众生世间就
是吾人身体以外有生命的一切众生;国土世间就是吾人身体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
【三种阐提】 阐底迦、阿阐提迦、阿颠底迦。阐底迦又名断善根阐提,即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的
人;阿阐提迦又名大悲阐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萨,因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故成
佛亦遥遥无期;阿颠底迦又名无性阐提,即根本没有毕竟涅槃之性的人。
【三品忏悔】 往生礼赞说:‘忏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
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热行从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彻热,
眼中泪出者,名下品忏悔。'
【三种悔法】 一、作法忏,即我们做错了事,须向大众忏悔,看犯了什么罪,便用什么方法去忏;
二、取相忏,即自认业障很重,便向佛菩萨忏悔,请求证明,以感瑞相为期,如见佛来摩顶,或佛
菩萨现于其前是;三、无生忏,也叫做实相忏,即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真理,了知诸法如幻如化,
罪恶也是如幻如化,这样罪业即可忏除。
【三转法轮】 1.简称三法轮。见三法轮条。2.佛成道后,首在鹿野宛,说四谛法,度五比丘,
是为初转法轮。嗣后又复重说三次,故亦称三转法轮。三转的不同处是:一、示转,佛对利根者说: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见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闻即悟。二、劝转,
佛对中根者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使其信受
奉行。三、证转,佛恐钝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以明非虚,即:此是苦,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虑。兹列表说明如
下:
┌初转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
┌苦谛─苦果─┤次转 劝修:此是苦,汝应知 │
│ └三转 作证:此是苦,我已知 │
│ ┌初转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
三 │集谛─苦因─┤次转 劝修:此是集,汝应断 │ 三
转 │ └三转 作证:此是集,我已断 │ 又 转
四 ─┤ ┌初转 示相:此是灭,可证性 ├─ 十
圣 │灭谛─乐果─┤次转 劝修:此是灭,汝应证 │ 称 二
谛 │ └三转 作证:此是灭,我已证 │ 法
│ ┌初转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 轮
└道谛─乐因─┤次转 劝修:此是道,汝应修 │
└三转 作证:此是道,我已修 ┘
【三不善根】 即贪嗔痴三毒。
【三不坚法】 身不坚、命不坚、财不坚。
【三不净肉】 与三净肉相反之肉,即我眼见它被杀时的情景的肉、我耳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
的肉、有疑为我而杀的肉,这三种肉都是持戒的比丘所不可食的。
【三生成佛】 华严宗所立,谓以过去现在未来三生而成佛。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
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未来世之生证道得果。
【三解脱门】 三种进入解脱境界的智门。一、空解脱门,是了达诸法本空,而不着于空;二、无
愿解脱门,是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三、无相解脱门,是了知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
道。
【三祇百劫】 谓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万行,又于百劫间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业,最后才
能成佛。
【三经一论】 净土门所依的经论,即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净土论。
【三长斋月】 又叫做三斋月,即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从早到晚,每日不过中食之戒。长斋
是在那个月份里长续持斋的意思。
【三会说法】 弥勒菩萨将来在龙华树下成佛时,初会说法,度九十六亿人,二会说法,度九十四
亿人,三会说法,度九十二亿人。
【三耶三菩】 与三藐三菩提同。
【三耶三佛】 又名三藐三佛陀,华译为正遍知、正遍觉、等正觉等,是如来十号之一。
【三藐三佛陀】 佛十号之一。见三耶三佛条。
【三藐三菩提】 华译为正等觉,或正等正觉。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条。
【三一二乘】 三乘和一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
华经所说是。若配于天台之四教,则藏通二教为三乘,别圆二教为一乘。若配于华严之五教,则小
始二教为三乘,终顿圆三教为一乘。若配于诸宗,则三论、法、相、成实、俱舍等四宗为三乘,华
严、天台等为一乘。
【三十二相】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
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痫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
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
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
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
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三十二应】 楞严经所说观音菩萨普门示现之三十二应身,即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
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长者
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
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罗伽身、人身、
非人身。
【三十三身】 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观音菩萨普门示现之三十三种变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声
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
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
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
身、紧那罗身、摩侯罗伽身、执金刚神身。
【三十五佛】 佛说决定毗尼经说犯了五无间业的人,应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忏悔。三十五佛者,
即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军佛、精进喜佛、宝火佛、宝月光佛、现无
愚佛、宝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婆留那佛、水天佛、坚德佛、旃檀
功德佛、无量掬光佛、光德佛、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功德华佛、莲华光游戏神通佛、财功德佛、
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红炎幢王佛、善游步功德佛、斗战胜佛、善游步佛、周匝庄严功德佛、宝
华游步佛、宝莲华善住婆罗树王佛。
【三十六鬼】 镬身饿鬼、针口饿鬼、食吐鬼、食粪鬼、无食鬼、食气鬼、食法鬼、食水鬼、希望
鬼、食睡鬼、食发鬼、食血鬼、食肉鬼、食香鬼、疾行鬼、伺便鬼、地下鬼、神通鬼、炽燃鬼、伺
婴儿便鬼、欲色鬼、住海渚鬼、使执杖鬼(即阎魔王)、食小儿鬼、食人精气鬼、罗刹鬼、火炉烧
食鬼、住不净巷陌鬼、食风鬼、食火炭鬼、食毒鬼、旷野鬼、住冢间食热灰土鬼、树中住鬼、住四
交道鬼、杀身饿鬼。
【三十七道品】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菩提分法】 见三十七道品条。
【大】 梵语摩诃,华译为大,是自体宽广、周遍包含、多、胜、妙、不可思议等的意思。
【大士】 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
即叫做观音大士。
【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愿心。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
【大定】 指能断一切妄惑的定。
【大我】 伟大的真我。如佛得八大自在与离一切烦恼系缚的涅槃真我,才能称为大我。
【大戒】 1.指大小乘的具足戒。2.大乘戒的通称。
【大雄】 佛的德号,因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
【大德】 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
【大种】 即地水火风四大,此四者周遍于一切法,故名为大,能造色法,故名为种,色香等一切
物质,皆此四大所生,不能离四大而有,故称为大种。
【大身】 指佛周遍虚空的真身。
【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大师】 道德学问足以为人师表的人。
【大咒】 诸佛的咒语有大咒小咒和心咒等三种的分别,咒语最多的叫做大咒,咒语不多的叫做小
咒,咒语很少的叫做心咒。
【大空】 非小乘之偏空,而是大乘究竟之空寂,谓之大空,亦即大乘之涅槃境界。
【大姊】 优婆夷的通称。
【大乘】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
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
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
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
修行。兹列表说明如下: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只─┤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只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只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大乘心】 合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等叫做大乘心。
【大乘宗】 佛灭后,诸宗纷纷成立,其中求罗汉之证悟者为小乘宗,求作佛者为大乘宗。
【大乘法】 菩萨所修的道法。
【大乘经】 说明成佛之道的经典,如华严般若等诸经是。
【大乘教】 大乘的教法,亦即说明六度万行的法门。
【大乘戒】 又名菩萨戒,即菩萨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网经中所说的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及善戒经
中所说的三聚净戒是,天台宗谓之圆顿戒,真言宗谓之三昧耶戒,禅宗谓之无相心地戒。
【大乘三藏】 大乘的经律论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经等为论藏。
【大悲】 伟大的悲心。
【大悲咒】 千手陀罗尼的别名。千手经说:‘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
【大悲菩萨】 指观世音菩萨。诸佛菩萨都有伟大的悲心,但见观世音菩萨是慈悲门之主,故独得
大悲的称呼。
【大悲阐提】 指具足大悲心的菩萨,因他们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故成佛亦无期。
阐提是极难成佛的意思。
【大悲三念住】 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一、众生信佛,佛不生
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
是第二念住。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三
念住。
【大慈】 伟大的慈心。
【大慈尊】 指弥勒菩萨。弥勒华译慈氏,以慈得名。心地观经云:‘弥勒菩萨法王子,最初发心
不食肉,是故得名为慈氏。'
【大慈大悲】 伟大的慈心和悲心。给众生乐叫做慈;拔众生苦叫做悲。
【大定】 指能断一切妄惑的定。
【大定智悲】 大定大智大悲,此三是佛的三德。佛心澄明寂静叫做大定;因澄明的缘故,遍照一
切法界,叫做大智;因遍照一切法界的缘故,对于痛苦的众生生起救济的心,叫做大悲。
【大觉】 伟大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凡夫无觉悟,声闻缘觉菩萨虽有觉悟但不大,只有佛彻底
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称为大觉。
【大觉母】 文殊师利菩萨的别名。
【大三灾】 指世界将毁坏时所发生的水灾火灾风灾。世界过了住中劫便入坏中劫,在坏中劫的二
十小劫中,前十九小劫,坏有情世间,最后一小劫,坏器世间。火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初禅天,
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二禅天,风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三禅天,四禅天以上,则无三灾之
难。
【大人相】 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
【大比丘】 年岁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
【大沙门】 1.佛的尊称。2.比丘的通称。
【大明咒】 指放大光明以破除众生迷闇的陀罗尼。明是咒的别名,大明就是大咒。
【大涅槃】 成佛。
【大法雨】 (喻)伟大的佛法能滋润枯渴的众生,好像雨水能润泽大地一样。
【大法螺】 (喻)佛法的声音能惊醒梦中的人。
【大法鼓】 佛陀的大法能警醒生死之漫漫长夜,故以鼓喻之。
【大妄语】 言语不诚实,欺骗他人,叫做妄语。于圣道中,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或说我受天龙
鬼神的供养等语,以诳愚人,以取利养,皆名大妄语,其罪很重,死后当入大地狱。
【大施主】 实行大布施的人。
【大地法】 又名遍大地法,一切善恶的心,名为大地,大地的心所有法,即受、想、思、触、欲、
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等十个心所,与一切心相应而生,乃心动时必起的作用,故名大地法。
【大度师】 大导师的意思。
【大寂定】 又名大寂定三昧,或大寂静妙三摩地,即如来所入的禅定,因此禅定脱离一切的散动,
究竟而寂静,故名大寂。
【大众部】 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在窟内结集的,名上座部,在
窟外结集的,名大众部。
【大菩提】 伟大的正觉。菩提即正觉的意思。声闻缘觉菩萨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慧伟大
而圆满,故名大菩提。
【大恶象】 (喻)恶心狂乱如大恶象之驰骋奔逸,既难捕捉又难调伏。
【大藏经】 将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及历代后贤著作,汇集成为完整的典籍,名之为大藏经,或一
切经,简称藏经。
【大灌顶】 一种在吾人顶上灌下五瓶誓水的仪式,亦即与众结缘或传密法时所实行的仪式。灌顶
是洗掉罪恶注入功德的意思。
【大宝积】 经名。宣说大乘之理为大,圣财充满为宝,摄诸法门为积。
【大势至】 菩萨名,为西方三圣之一。观无量寿经说:‘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
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大摄受】 佛的德号,因佛以大慈悲来摄受一切众生。
【大威德】 大威与大德。有伏恶之势曰大威,有护善之功曰大德。
【大方等】 又名大方广,即所说的道理不但广大方正而且平等。
【大方广】 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广是广大的意思,是诸大乘经的通名。
【大力广佛】 证得广大方正之道理的佛。
【大梵天】 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为大梵天。
【大梵天王】 又名大梵王,或梵王,因大梵王是初禅天之王,故名大梵天王。
【大圆觉】 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
【大圆镜智】 佛四智之一。见四智条。
【大千世界】 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
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
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
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
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
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
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
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
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大小互入】 谓一可摄多,多亦含一,大可入小,小可容大。
【大小二乘】 大乘和小乘。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是声闻缘觉的法门,以
修身自利为宗旨。若从经藏里的经本分之,四阿含等罗汉系经典为小乘,般若法华华严等菩萨系经
典为大乘。
【大日三部】 见三部秘经条。
【大日如来】 梵名叫做摩诃毗卢遮那,摩诃是大的意思,毗卢遮那是日的意思,故华译为大日。
又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故又名为遍照如来,是密教的本尊。
【大白牛车】 法华经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这三乘都是权乘,大白牛
车喻佛乘,这一乘才是实乘。
【大自在天】 又名摩醯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大忍法界】 娑婆世界。
【大事因缘】 见一大事因缘条。
【大地善法】 谓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勤等十法,与一切善心,
相应而起,故名大地善法。
【大般涅槃】 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义摩诃为大,是赞美寂静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槃
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义,那为息,是安息之义,合之为大入灭息,简称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
世已毕,归于圆寂的意思。
【大恩教主】 指释迦牟尼世尊,因世尊对众生的恩德广大,而且是教法之主,所以称为大恩教主。
【大阴界入】 大是四大,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
【大善知识】 伟大的善知识。善知识是指信解佛法而又学问渊博的人。
【大随烦恼】 共有八种,即掉举(心思浮动)、惛沉(心思糊涂)、不信(不信善法)、懈怠
(懒散无进取心)、放逸(任性妄为)、失念(失去正念)、散乱(心不专一)、不正知(知见不
正)。以上八种烦恼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因为这些烦恼的性质沉重,故名大随
烦恼。
【大烦恼地法】 指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等六法,此系由惑而起的烦恼。
【上人】 上德之人,比丘的尊称,因比丘内涵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
【上方】 原是称呼建筑在山上的佛寺,但现代人习惯称呼寺庙的住持为上方,因他所居住的地方
是在寺庙的最高处。
【上座】 僧寺的职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无人高出其上,故名为上座。
【上根】 上等的根器,指根性很敏锐的人。
【上慢】 增上慢的简称,即我得增上之法所起的慢,如未得圣道,说我已得,未证圣果,说我已
证之类是。
【上乘】 大乘的别名。
【上界】 指三界诸天,即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
【上界天】 见上界条。
【上二界】 指色界与无色界。
【上求下化】 上求是上求佛果,下化是下化众生。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合上求下
化,叫做菩提心,菩萨的一切万行,皆不出此范围。
【下方】 指三涂,即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
【下地】 三界一共分为九地,境界恶劣的称为下地,境界殊胜的称为上地。
【下根】 下等的根器,指根性很钝弱的人。
【下乘】 小乘的别名。
【乞士】 比丘三义之一,因比丘向人乞食,以养色身,故名乞士。
【乞食】 比丘为了资养色身,而向人乞食。
【口四】 在十恶中属于口所作的四种业,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口密】 又名语密,即持诵真言时的口业,因它不但含有妙用而且隐秘,所以叫做口密。
【口轮】 由佛口而说的法,能摧破一切众生的烦恼,故谓之口轮。三轮之一。
【口定】 寂然静默,不谈是非。
【口业】 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
【口业供养】 即口说赞美佛菩萨的功德的话。
【女天】 女性的天人。欲界天中有女天,色界以上则无。
【女僧】 比丘尼。
【女居士】 居家学佛的女人。
【女六欲】 女人的六种欲望,即色欲、形貌欲、威仪欲、姿态欲、言语欲、音声欲、细滑欲、人
相欲。
【子缚】 见思烦恼,系缚身心,使不自在,谓之子缚,对果缚而言。
【子断】 烦恼好比是种子,由烦恼而生的苦报好比是果实,断此能生苦报的烦恼,谓之子断。
【小劫】 见一小劫条。
【小根】 只能接受小法的根性。
【小机】 只能接受小乘教法的根机。
【小乘】 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
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见声闻
乘条。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
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小乘法】 声闻缘觉所修的道法。
【小乘经】 宣说四谛或十二因缘的道理的经典,如四部阿含经是。
【小乘戒】 小乘律藏所说的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与具足戒等数种。在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
五十条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这些具足戒虽然是小乘行人所应受持,就是大乘行人也是
一样要受持这种具足戒的。
【小乘三藏】 小乘的经律论三藏,四部之阿含经等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为律藏,六足发智
论等为论藏。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灭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
生死本来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断界内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时也断界外之变易生
死。
【小三灾】 饥馑灾、瘟疫灾、刀兵灾。据佛经说,我们的世界,每过一小劫的时间,即有小三灾
的发生。当每一小劫的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即有饥馑灾,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类多数都受饥饿
的逼迫而死亡;人寿减至二十岁时,即有瘟疫灾,人类又病死一半;人寿减至十岁时,即有刀兵灾,
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人类的互相嗔恨,互相杀害,直至人类所存无几才止。
【小随烦恼】 共有十种,即忿(心里不平)、恨(心里怨恨)、覆(隐藏自己的罪过)、恼(对
他人发火)、嫉(嫉忌他人)、悭(舍不得财物,气量小)、诳(欺骗他人)、谄(趋奉他人)、
害(伤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种烦恼,是随着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这些烦恼
因其性质比较粗和猛烈,而且各别生起,范围较小,所以叫做小随。
【小烦恼地法】 谓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法,系由染污而起烦恼。
【尸城】 拘尸那拉城的简称,为佛入灭之处。
【尸罗】 华译为清凉或戒,言三业过恶,其性热恼,惟戒能防息其炽燃焚烧之势。
【尸罗不清净】 言戒行不清净,心身不安稳,则禅定不能成就。
【尸罗波罗密】 六波罗密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
【尸弃佛】 即七佛中的第二尊佛。
【己证】 又叫做自证,即自己证悟的意思。
【己身弥陀唯心净土】 谓万法唯一心,故心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
心内之净土。这是一个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谈的法门。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
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
佛。'天台观经疏也说:‘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
【已今当】 已是已往,今是现在,当是当来,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已知根】 三无漏根之一,意即已经知道了四谛的道理之后所发的意根、乐根、喜根、舍根、信
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之九根。
【已达大德】 已达于道的高僧,亦即已经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
【工巧明】 五明之一,即现代的工艺学。
【千辐轮】 一个轮盘,叫做一辐,千辐轮,就是一千个轮盘,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凡夫】 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
【凡愚】 凡夫和愚法小乘。
【凡小】 凡夫与小乘。
【凡小八倒】 凡夫和小乘行人所共有的八种颠倒见解,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不净
计净、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非我、净计不净。
【凡圣一如】 又名凡圣不二,即凡夫和圣人的体性毫无差别平等的意思。
【凡圣同居土】 凡夫和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所共同居住的国土。
【丈六应身】 如来为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现的劣应身,高一丈六尺,这是通常应化佛的身量,释
尊住世时,就是现丈六金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