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柏林 > 问禅寮 > 名词术语 > 二画
 一画 二画三画     四画五画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以上

佛学常见辞汇
(二画)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着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
践着手,实践修心,磨炼意志。
 
【二力】 自力和他方。自力是众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学;他力是佛菩萨的愿力加
被。
 
【二凡】 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教起信的人。
 
【二土】 1.净土和秽土。净土是诸佛清净的国土;秽土是众生污秽的国土。
2.报土和化土。报土是诸佛报身所住的国土;化土是诸佛化身所住的国土。
 
【二心】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
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
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二如】 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缘真如是一种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随染
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不变真如则是清净本然,虽随缘千差万别的诸法,但
它的自性,从无迁变。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但随缘之波
并不失水性,以随缘之故,真如即万法,以不变之故,万法即真如。2.有垢真如和
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
和出缠真如。在缠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别名;出缠真如是无垢真如的别名。
 
【二行】 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槃经说:
‘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二门】 1.流转门和还灭门。一切众生,造业受生死,叫做流转;行者修道
证涅槃,叫做还灭。2.圣道门和净土门。行人在此娑婆世界,理解佛法,先断惑而
后证果,名圣道门;若依弥陀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名净土门。
3.福德门和智慧门。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是福德门;般若一度,
也就是明白诸法实相是智慧门。4.悲门和智门。悲门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门
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5.行布门和圆融门。行布门又名次第行布门,谓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满后方至佛地,次序历然;圆融门又名圆融相摄门,谓一位中,即
摄一切前后诸位,所以一位满,皆至佛地。
 
【二光】 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发出来的光,吾人的眼
睛能够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发出来的光,它恒常照护着一切众生。2.常光和神通
光。常光是佛身上所常发放的光,如释迦佛一寻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发放
的光,如释迦佛在说法华经时,特以神通光照遍东方一万八千国土是。
 
【二因】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够产生果实的因种,如壳麦等种子是;了
因是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2.正因和缘因。正因是正主
的因;缘因是助缘的因。
 
【二衣】 制衣和听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着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
丘尼的五衣是;听衣是佛特许听便蓄存的衣,如长衣是。
 
【二身】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
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
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
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证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
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二求】 得求和命求。得求是众生希求获得快乐;命求是众生希求获得长命。
 
【二序】 诸经开头时,有通序和别序。如是我闻等是共通于诸经都有,叫通序,
序说本经特殊的缘起,叫别序。
 
【二忍】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嗔恚的
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
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嗔骂捶打等
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二戒】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
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
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
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后,
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二见】 1.有见和无见。有见是偏于有的邪见;无见是偏于无的邪见。
2.断见和常见。断见是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常见是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
有见。
 
【二受】 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苦乐感受;心受是人们意识
上的忧苦感受。
 
【二利】 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
 
【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
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
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二苦】 内苦和外苦。内苦有二种,即一切疾病为身苦,忧愁嫉恨为心苦;外
苦也有二种,即盗贼虎狼之害,和风雨寒暑之灾。
 
【二明】 内明和因明。内明是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
真伪的理法,相等于现代的论理学。
 
【二果】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
位的人,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
生死了。
 
【二食】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
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
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
身怡悦,安乐自在。
 
【二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
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
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
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
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二持】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恶,亦即诸恶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
戒以作善,亦即众善奉行之意。此止持与作持二门,可以摄尽一切的戒律。
 
【二根】 1.利根和钝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锐利的人;钝根是指根器很迟钝的
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二乘】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
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
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
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二流】 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于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于寂灭的因果。
 
【二悟】 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二修】 1.专修和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2.事修和理
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于心,即着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
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出世间;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
不着于人、我、法相,这种修法能了生死,证涅槃。3.真修和缘修。真修是地上菩
萨证真如之后无修的行法,无心无作;缘修是地前菩萨缘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
作。
 
【二众】 道众和俗众。道众是有道行的大众;俗众是凡俗的大众。
 
【二执】 我执和法执。我执又名人我执,即执着人有一实在的我体;法执又名
法我执,即执着一切法都有实在的体用。
 
【二教】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
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
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
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
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证真者,都是属于化教类;
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
都是属于制教类。
 
【二智】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正体智
和实智等,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别智、俗
智和权智等,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无异,不
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
智是根本智的别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别名,亦即照了俗谛事
相的智。4.实智和权智。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
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能够明白一切法真
空的道理;一切种智是佛的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佛
则二智皆有。
 
【二报】 依报和正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
屋器具等是;正报又名正果,即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因此身体乃因惑造业所感,是
正彼之果报。
 
【二答】 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语来作答;示相答是示现种种的形相来作
答。
 
【二惑】 1.见惑和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
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
等五烦恼是。断此见思二惑,即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2.理惑和事惑。理惑是对
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对事相的迷惑。
 
【二业】 1.引业和满业。造善恶业后,此业能牵引众生,生于六趣四生,受
苦乐报,名为引业,这是就此业的因位而言。待到此业种子,在第八识中,薰习成熟,
发为果报时,则能使造者,在六趣四生中,得种种身,享种种受,如强弱夭寿苦乐等,
皆能令其圆满,名为满业,这是就此业的果位而言。2.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一定
要受果报的业;不定业是不一定要受果报的业。3.善业和恶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
作业,如修五戒与十善是;恶业是恶劣的行为作业,如造作五逆与十恶是。4.共业
和不共业。共业是招感共同果报的业因;不共业是招感各别不同果报的业因,如身体
不同,苦乐不同等是。
 
【二罪】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
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
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二义】 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如宣说真实义理的
大乘经是;不了义是说理不透彻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为方便而说的经典是。
 
【二爱】 欲爱和法爱。欲爱是凡夫们对五欲的贪爱;法爱是菩萨们对正法的喜
爱。
 
【二道】 1.难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证真,修因
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于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
者,皆属易行道摄。2.有漏道和无漏道。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
清净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无漏道是无烦恼及清净
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后而顺着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二檀】 世间檀和出世间檀。世间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圣人作有漏心的布施;
出世间檀就是圣人无漏心的布施。
 
【二语】 又名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二际】 涅槃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与涅槃有分界,但大
乘人体悟诸法性空,视生死即涅槃,无界限可分。
 
【二漏】 有漏和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无烦恼。
 
【二谛】 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的世间事相;真
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离言法性。
 
【二余】 生身的苦果和烦恼的残余,叫做二余,若加上业的残余,便叫做三余。
 
【二藏】 1.经藏和律藏。经藏是佛所说的经文;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
2.声闻藏和菩萨藏。声闻藏又名小乘教,即说声闻缘觉二乘教理的经典,如四阿含
经等是;菩萨藏又名大乘教,即说修行菩萨道的经典,如华严等诸大乘经是。
 
【二障】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
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
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
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
障大菩提,名理障。
 
【二德】 1.智德和断德。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视一切的事理;断德即涅
槃,因涅槃能断除一切的妄惑。2.悲德和智德。悲德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德
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3.性德和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修德是用功修来的
德。
 
【二证】 事证和理证。在三学中,修戒学是事证,修定慧二学是理证。
 
【二护】 内护和外护。内是指自身内在的心;外是指外在的亲人眷属。
 
【二觉】 1.本觉和始觉。本觉是本有的觉,非是修而后得,九界众生,皆有
此觉,虽经无量劫的生死流转,而不动不变,与佛无异;始觉是因为本觉随缘,现垢
染相,又因为一向垢染,今日开始悔悟,生起觉心,所以谓之始觉。其实本始同是一
觉,譬如油灯,原是光明的,此名本明,中间一度,被风吹灭了火,呈黑暗现象,此
名不明,后来又把它再点亮了,因为第二度的明,是暗后复明,所以名为始明,其实
本明始明,其明相同。2.等觉和妙觉。等觉是与佛差不多相等的觉悟;妙觉是微妙
至极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3.自觉和觉他。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把界内见
思惑和界外尘沙无明惑,悉皆断除,才是达到自觉的地位;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
理,转而觉悟他人。此二觉圆满,便称为佛。
 
【二识】 起信论所说,即阿赖耶识和分别事识。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或无没识,
因它含藏一切法的种子而不没失;分别事识又名意识,即依阿赖耶识而生分别色声等
六尘之眼耳等六识。
 
【二观】 事观和理观。事观是观察一切因缘生的事相;理观是观察一切事物的
理性。
 
【二边】 1.指常断二边见。无常误认为有常是常见;非灭误认为断灭是断见。
2.有边和无边。边是边际的意思。世间一切的事物,必假众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
虽无自性,但不能说是无,是名有边;又世间一切的事物,即假众缘和合而生,原无
自性,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能说是有,是名无边。
 
【二边三际】 二边是指有无二边;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指外、内、
中间三处。
 
【二边中间无碍】 受五蕴身心是一边,解脱五蕴身心又是一边,受了今之五蕴
身心后,中间因修八正道,而解脱了后之五蕴身心,这就是由此一边,经过中间,而
到另一边,三者相关连,而性相皆寂,无可取着,名二边中间无碍。
 
【二世】 今世和来世。
 
【二世间】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即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
身,也就是有情的正报;器世间即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也就是有情的依报。
 
【二足】 福足和慧足。在六度中,般若是慧足,其余五度是福足。
 
【二足尊】 又名两足尊,是佛的尊号,因佛在有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贵者。
又佛福慧两足,故被称为二足尊。
 
【二空】 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
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说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
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缘生的相,都是虚空不实的。
 
【二空观】 人空观和法空观。观五蕴之中无人我故,不见有众生相,名人空观;
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不见有法相,名法空观。
 
【二空真如】 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
空、生空,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后所证的真如境
界,即法空真如。
 
【二禅】 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的心所,
于三受中只有喜乐的二受。
 
【二禅天】 修成二禅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的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
无量光天和光音天。在此二禅天的天人,因无寻伺的粗动,所以能够避开劫末的大火
灾,但因为心中还有喜乐的念头,所以不能避开劫末的大水灾。
 
【二色身】 佛的二种色身,即实色身和化色身。实色身就是佛的报身;化色身
就是佛的应身。
 
【二真如】 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无明之缘而起九界的妄法,叫做随缘
真如;虽随缘而为妄法,但其真性不变,叫做不变真如。因随缘真如故,真如就是万
法,因不变真如故,万法就是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
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这是有垢真如和无
垢真如的别名。4.生空真如和法空真如。空人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做生空真如;空
法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做法空真如。5.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真如之体,本来就是
离言词之相和心念之相,叫做离言真如;依假名之言说而显其相,叫做依言真如。
6.安立真如和非安立真如。这是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的别名。
 
【二法身】 1.金光明经所说的理法身和智法身。理法身者,诸佛与众生同具
的本觉理性,在众生为无明所隐没,在诸佛则为始觉之智而显现;智法身者,始觉之
智究竟,与本觉之理契合。2.菩萨璎珞经所说的果极法身和应化法身。果极法身就
是法性法身;应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3.璎珞经所说的自性法身与应化法身。自性
法身就是真身;应化法身就是应身。4.昙鸾所立的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法性法身
是证得法性理体之佛的真身,摄在三身中之法身与报身中;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
而示现的种种方便化益众生的应化身。5.元照所立的理法身和事法身。理法身就是
如来所证的真理;事法身就是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
 
【二我见】 人我见和法我见。人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五蕴假合的道理,对于自
己的身心妄执有一实在的我体的邪见;法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
对于诸法妄执有其实在的体用的邪见。
 
【二我执】 人我执和法我执。与二我见同义。
 
【二般若】 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通教,对声闻缘觉
菩萨三乘而说,亦为三乘所共同修证,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别圆二
教,只对别圆之二菩萨说,不共于声闻缘觉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2.实相般若和
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窥见心性,彻证实相的智慧;观照般若就是观照实相的智慧。
 
【二厍士】 又名二挟持,或两厍士,即在佛左右协助弘法的人。阿弥陀佛的二
厍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药师佛的二厍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萨,释迦佛的二厍
士是文殊和普贤二菩萨。
 
【二烦恼】 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大烦恼,因
为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烦恼;随烦恼即忿恨覆等二十种小烦恼,因为是
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故名随烦恼。
 
【二解脱】 1.慧解脱和心解脱。慧解脱是说智慧能使人脱离一切的烦恼障,
最终证悟不生不灭的涅槃;心解脱是说心识能使人脱离一切的定障,而得进入于灭尽
定。2.性净解脱和障尽解脱。性净解脱是众生的本性清净,没有系缚染污的相;障
尽解脱是众生的本性虽然清净,但是由于无始以来的烦恼,不能显现本性,今把惑障
断除,而得解脱自在。
 
【二应身】 胜应身和劣应身。胜应身是佛非常殊胜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上
的菩萨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劣应身是佛最下等恶劣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下乃至
凡夫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
 
【二皈戒】 皈依佛宝和僧宝的戒法。
 
【二无记】 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着圣道,但
不是召感苦果的恶性;无覆无记是离惑障的无记法。无记是体性微弱到无善恶可记的
意思。
 
【二无常】 念念无常和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
停住;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归于坏灭,如人命
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是。
 
【二无我】 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是了解五蕴假和合之义,知道人无常一的
我体可得;法无我是了解诸法因缘生之义,知道诸法皆无实在的体用。
 
【二无我智】 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二种爱】 贪爱与信爱。贪爱是一种有染污的爱,如爱妻子是;信爱是一种无
染污的爱,如爱师长等是。
 
【二种病】 身病和心病。身病是人们身体上所发生的种种疾病;心病是人们心
理上所发生的种种病态。
 
【二种施】 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
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
 
【二种证】 次第证和超越证,这是声闻乘行人证悟四果的两种情形。次第证又
名次第断,就是由初果起,次第的断除烦恼,次第的证悟四果阿罗汉;超越证又名超
越断,即不经过初果乃至三果,一下子便证悟四果阿罗汉。
 
【二种戒】 1.作持戒和止持戒。见二持条。2.出世间戒和世间戒。出世间
戒即沙弥的十戒及比丘尼的具足戒;世间戒即优婆塞与优婆夷的五戒和八戒。3.性
戒和遮戒。见二戒条。4.道共戒和定共戒。见二戒条。5.性重戒和息世讥嫌戒。
性重戒者,即杀、盗、淫、妄,因此四者自性是极重的罪,故云性重;息世讥嫌戒是
饮酒以下的一切戒律,佛大慈为了息世人的讥嫌,所以特别制订,即一切的遮戒是。
6.随相戒和离相戒。随相戒之随即随顺,相即形相,随顺如来之教,而现染衣出家
乞食自活之相,故名随相戒;离相戒之离即远离,持戒的人,心无所著,则一切的戒
相,犹如虚空,了无持戒的相,故名离相戒。
 
【二种比丘】 多闻比丘和寡浅比丘。多闻比丘是指闻诵经典虽多但是很少修行
的比丘;寡浅比丘是指读诵经典虽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二种三宝】 自性三宝和别相三宝。佛法僧三宝在自己的心性上现出来,叫做
自性三宝;佛法僧三宝有各别的形相,如佛有法报应三身的分别,叫做别相三宝。自
性三宝是体,别相三宝是用。
 
【二种精进】 身精进和心精进。身精进是身体力行善法;心精进是勤断悭贪等
之恶心。
 
【二种声闻】 愚法声闻和不愚法声闻。见愚法条。
 
【二种出家】 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及大乘的菩萨僧是;
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萨居士是。
 
【二种布施】 1.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
2.净施和不净施。净施是以清净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报是;不净施是以妄心作布
施,如求名誉福报是。
 
【二种心相】 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是指心的本性,清净平等;心外相是指
心随诸缘,而生种种的对境。
 
【二种自在】 观境自在和作用自在。观境自在是菩萨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于
一切法圆通无碍,作用自在。是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则能从体起用,现身说
法,化诸众生,圆通无碍。
 
【二种世间】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众生;器世间就是国土。
 
【二种因果】 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
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二种我见】 人我见和法我见。见二我条。
 
【二种佛土】 1.真土和应土。真土是真佛的住处;应土是应佛的住处。
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应土。
 
【二种佛境】 证境和化境。证境是诸佛所证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体;
化境是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无量的国土是。
 
【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
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见二死条。
 
【二种供养】 财供养和法供养。财供养是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法供养是
演说修行佛法以利众生。
 
【二种涅槃】 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其身体
还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犹余有漏的依身;待其依
身亦亡了,才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
 
【二种资粮】 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
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是由修习正观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后一度。
 
【二种般若】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
若是大乘行人所独得的法空智。
 
【二种清净】 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
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二种寂静】 身寂静和心寂静。身寂静是舍家弃欲和离开喧闹的都市到一个寂
静的地方去闲居,身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心寂静是杜绝贪嗔痴等诸烦恼,修习禅
定以使心不散乱,意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
 
【二种菩萨】 1.居家菩萨和出家菩萨。2.生死肉身菩萨和法性生身菩萨。
生死肉身菩萨是惑业未断,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萨;法性生身菩萨是已证无生法性,
脱离分段生死,但还受不思议变易生死的菩萨。
 
【二种菩萨身】 生死肉身和法性生身。见二种菩萨条。
 
【二种罗汉】 1.时解脱罗汉和不时解脱罗汉。时解脱罗汉是钝根的罗汉,须
待衣食住处师友等好缘具足,才能证罗汉;不时解脱罗汉是利根的罗汉,不须待衣食
等事缘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随时都能证罗汉。2.慧解脱罗汉和俱解脱罗汉。慧解
脱罗汉是但得慧障解脱,发得无漏地,即证涅槃的罗汉;俱解脱罗汉是不但解脱慧障,
连定障亦解脱,于灭尽定得出入自在的罗汉。
 
【二种菩提心】 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
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
的菩提心。
 
【二十部】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
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
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
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
知根、具知根。
 
【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二十五有】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
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
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二十八天】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
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
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
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
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无云天
  │      │   │福生天
  │      │   │广果天
  │      │   │无想天 
  │      └四禅─┤无烦天───┐
  │          │无热天   │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          │善现天   │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二百五十戒】 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
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七灭诤法。
 
【七大】 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是四大,空即虚空的本性,
见即眼根的见性,识即八识。因为以上七大周遍于法界,所以叫做大。
 
【七有】 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七宗】 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七使】 七种的烦恼,使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爱,即五欲的贪爱。二、恚,
即嗔恚无忍。三、有爱,即色无色爱。四、慢,即贡高我慢。五、无明,即不明事理。
六、见,即各种邪见。七、疑,即怀疑正法。
 
【七垢】 七种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
功德。二、见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执着分别的见解。三、疑垢,即对于自己的功德
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别人校量而生出轻慢他人的心。五、憍垢,
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贡高欣喜的心。六、随眠垢,即自己的功德为他人所盖覆而生烦
恼。七、悭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悭惜的心。
 
【七逆】 七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
破羯摩僧及转法轮僧、杀圣人(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地上菩萨)。
 
【七华】 (喻)七觉支。
 
【七识】 见末那识条。
 
【七聚】 律学的七项罪名,即一、波罗夷,是弃(于佛法之外)罪,是断头罪,
是不可救药罪。二、僧残,是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惟其虽残而尚有忏除救药的余地。
三、偷兰遮,译作大障善道、大罪、粗恶、粗过等,或称为浊重犯,主要是由于波罗
夷及僧残罪的未遂罪中产生,但是也有独立产生的。四、波逸提,译作舍堕,这是由
于取了蓄了不应当蓄的东西,忘了带上不应不带的东西,首先将那东西舍给僧中,然
后再以忏波逸提罪的方法忏罪。五、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条特定的戒,
犯了以后,须立即面对(彼)一人宣说悔过,所以又称为悔过法。六、恶作,指身业
的恶作,是举止上的小过小失。七、恶说,指口业的恶说,是言语上的小过小失。
 
【七众】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众
是出家众,后二众是在家众。
 
【七趣】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
向的意思。
 
【七支】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
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七支戒】 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七佛】 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
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萨】 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
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
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
 
【七宝】 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
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
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七宝狱】 一个疑惑佛智但凭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埵懈慢界的人,
他于五百岁间不能见三宝和获得法乐,这情形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
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七贤】 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
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谦法、顶法、忍法、世第
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后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日:‘一
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
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七贤七圣】 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贤位与圣位。七贤见七贤条。七圣又名七士夫,
或七大夫,或七圣人。俱舍论说:‘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
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
 
【七七斋】 人死之后七七四十九日,由于业缘的安排将去投胎,此时若其亲属
为之修福,则可以转劣为胜而投生于善处。
 
【七金山】 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
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七方便】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
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七加行】 七方便的别名。
 
【七觉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
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
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七种语】 佛所说的七种语,即一、因语,于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二、果语,
于现在果中说过去之因;三、因果语,对着一件事既说因又说果;四、喻语,即作种
种的譬喻;五、不应说语;六、世流布语;七、如意语。
 
【七种辩】 菩萨所特有的七种辩才,即捷疾辩、利辩、不尽辨、不可断辩、随
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
 
【七种布施】 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
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
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布施钱财或田园给十方僧供常食;七、随时施,即不论
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七种无上】 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
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
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业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于伟大的寂灭涅槃境界。
 
【七种忏悔心】 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
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七叶岩】 地名,在王舍城侧的灵鹫山上,因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之上,故名七
叶岩,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罗汉结集经典的地方。
 
【七圣财】 七种已经见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财。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宝
积经说:‘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德法,是谓七圣财。
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法句经说:‘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
七财。'报恩经说:‘七圣财为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
 
【七圣觉】 七觉分。见七觉分条。
 
【七遮罪】 七种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杀和尚和杀阿阇梨。因凡是犯
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萨戒,所以叫做遮罪。
 
【七转识】 八识中的第七末那识和其他六识,那是依第八根本识转变而生起,
所以七识称为七转识。
 
【七证师】 受具足戒时的七位证明师。
 
【七法财】 七种出世的法财,即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舍财、定
慧财。
 
【七法不可避】 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
可避、因缘不可避。
 
【七重金山】 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
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七常住果】 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
如来藏、大圆境智。
 
【七菩提分】 见七觉分条。
 
【七等觉支】 见七觉分条。
 
【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
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
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属于心王者。四、
不相应行法,有十四,谓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与此三法皆不相
应,非心非物,乃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五、无为法,有三,谓无生灭变化之可得,
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兹将其内容列表说明如下:
      
          ┌五根(眼、耳、鼻、舌、身)┐
     ┌色 法─┤五境(色、声、香、味、触)├───────十一┐
     │    └无表色          ┘         │
     │心 法─(亦名心王法,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
     │     身识、意识)────────────────一│
     │    ┌大地法(受、想、思、触、欲、慧、念、     │
     │    │    作意、胜解、三摩地)────────十│
     │    │大善地法(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 │
┌有为法─┤    │     、无嗔、不害、勤)────────十│七
│    │心所法─┤大烦恼地法(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   ├十
│    │    │      掉举)─────────────六│五
宇    │    │大不善地法(无惭、无愧)──────────二│法
宙    │    │小烦恼地法(忿、覆、悭、嫉、恼、害、恨、谄  │
万    │    │      诳、憍)────────────十│
有    │    └不定地法(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  │
│    │          疑)───────────────八│
│    └不相应行法(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 │
│          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十四│
└无为法──(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三┘
 
 
【七陀罗尼】 七种的陀罗尼,即尊胜陀罗尼、宝箧印陀罗尼、大悲陀罗尼、光明
真言陀罗尼、随求陀罗尼、众陀罗尼、十甘露陀罗尼。
 
【七见二疑二无明】 即十一遍使。见十一遍使条。
 
【八天】 指色界的四禅天与无色界的四空处。
 
【八定】 指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
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八宗】 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八佛】 八佛名号经所说东方之八佛,即东方难降伏世界之善说称功德如来、东
方无障碍世界之因陀罗幢星王如来、东方爱乐世界之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东方普入世
界之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东方净聚世界之普功德明庄严如来、东方无毒主世界之无
碍药树功德称如来、东方侧塞香满世界之步宝莲华如来、妙音明世界之宝莲华善住沙罗
树王如来。
 
【八邪】 与八正道相反的八种邪道,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
便、邪念、邪定。
 
【八念】 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2.阿
那律八念经中所说的八念是: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
三、道从远杂,非聚会得;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七、道从智慧,非愚痴得;八、道从戏乐,非戏行得。
 
【八法】 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
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3.教、理、智、断、
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
 
【八味】 佛的大涅槃境界共有八种的法味,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
虚通、不动、快乐。
 
【八重】 比丘尼的八波罗夷。见波罗夷条。
 
【八音】 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
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
 
【八风】 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
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做八风。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
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
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
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八迷】 即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的八种迷见。
 
【八海】 见九山八海条。
 
【八倒】 对生死的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定为常乐我净者,是凡夫的四倒;对涅
槃的常乐我净,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二乘人的四倒。这两种四倒合起来就是八
倒。
 
【八教】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
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
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八梵】 八种的梵音,即不男音、不女音、不强音、不软音、不清音、不浊音、
不雄音,不雌音。
 
【八干】 又作八犍,即八犍度。
 
【八弃】 即比丘尼的八波罗夷罪。波罗夷华译为断头,又译作弃,意思是犯了此
罪的人,就会被摈弃于佛法的门外。
 
【八智】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见四法智与四类智条。
 
【八会】 华严经是七处八会的道法,所以称为八会之经。
 
【八慢】 八种的骄慢,即如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大
慢。
 
【八轮】 八正道法轮。
 
【八遮】 三论宗所说的八不中道。见八不中道条。
 
【八辈】 指四向四果的圣人。
 
【八堕】 比丘尼的八波罗夷。
 
【八憍】 八种的憍慢。憍慢是恃才傲物的意思,因其气慨好像鸟类的凌高视下,故
文殊问经配八憍于八种之鸟:一、盛壮憍,如鸱鸟。二、姓憍,如枭鸟。三、富憍,如雕
鸟。四、自在憍,如鹫鸟。五、寿命憍、如乌鸟。六、聪明憍,如鹊鸟。七、行善憍,如
鸠鸟。八、色憍,如鸽鸟。
 
【八秽】 出家人购置田宅、种植耕栽、贮聚谷栗、畜养奴婢、畜养群畜、藏积金银
钱宝、藏积象牙刻镂等物、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烧煮。
 
【八魔】 烦恼魔、阴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八难】 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
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
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
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
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后,
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八触】 将获得初禅定的人的身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即在坐禅的时
候,身体忽然生起颤动的现象;二、痒触,即身体上发痒,好像无置身之处;三、轻触,
即感到身轻如云,好像在天空中飞行一样;四、重触,即感觉身重如山,不能移动分毫;
五、冷触,即感到身冷如冰;六、暖触,即感到身热如火;七、涩触,即感到身如木皮;
八、滑触,即感到身滑如脂。
 
【八觉】 八种的恶觉,即嗔觉、恼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轻侮觉。
 
【八辩】 八种佛所特有的辩才,即不嘶喝辩、不迷乱辩、不怖畏辩、不憍慢辩、义
具足辩、味具足辩、不拙涩辩、应时分辩。
 
【八缠】 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缠是烦恼的别名。
 
【八大】 八大地狱。
 
【八大地狱】 八个大地狱。地狱大约分为三大类,即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
狱。在根本地狱中,又分为纵横两大类,纵的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热地狱。横的也有八
大地狱,又称为八寒地狱。
 
【八大辛苦】 即八苦。见八苦条。
 
【八大明王】 八大金刚的别称。大妙金刚经说八大菩萨现身作八大明王,即金刚手
菩萨现身作降三世,妙吉祥菩萨现身作两臂六头六足之大威德金刚明王,虚空藏菩萨现身
作大笑金刚明王,慈氏菩萨现身作大轮金刚明王,观自在菩萨现身作马头金刚明王,地藏
菩萨现身作无能胜明王,除盖障菩萨现身作不动尊金刚明王,普贤菩萨现身作步掷金刚明
王。
 
【八大夜叉】 宝贤夜叉、满贤夜叉、散支夜叉、众德夜叉、应念夜叉、太满夜叉、
无比夜叉,密严夜叉。
 
【八大奈落】 八大地狱。奈落是梵语,华译为地狱。
 
【八大金刚】 八大金刚明王的简称,又名八大明王。见八大明王条。
 
【八大菩萨】 1.般若理趣经说的八大菩萨是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藏菩
萨、金刚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才发心转法轮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
2.七佛八菩萨所说神咒经的八大菩萨是文殊、虚空藏、观世音、救脱、跋陀和、大势至、
坚勇、释摩男。
 
【八大菩萨法】 指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的修法。
 
【八大龙王】 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
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
 
【八大自在我】 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即能示一身为多身、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大
身轻举远到、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身
遍诸处犹如虚空。
 
【八戒】 见八戒斋条。
 
【八戒斋】 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
的动物;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虚诳语,
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不身涂香饰
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八、不非时
食,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
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八戒斋八种胜法】 十善戒经说受持八戒斋的人有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
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
佛出世请转法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八忍】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
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证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
类忍,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八忍八智】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谛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一、苦法忍,
即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断苦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断
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五、灭法忍,即断欲界
灭谛下见惑之智;六、灭法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断欲界灭谛
下见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九、苦类智忍,即断上二界(色
界和无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十、苦类忍,即断苦惑已,而正证理之智;十一、集类忍,
即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十二、集类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证理之智;十三、灭类忍,
即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十四、灭类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证理之智;十五、道类智
忍,即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十六、道类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证理之智。此十六心
中,前十五心是见道,最后道类智一心,是摄于修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于所
观之法而忍许叫法忍,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八相】 1.指佛来此世界成道时所示现的八种相。见八相成道条。2.生住异灭
各有大小之二相,即四本相与四随相,合称为八相。
 
【八相成道】 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成道虽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
八相中的主脑,故特标成道之名。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
成道、转法轮、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
转法轮、入涅槃。此中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
 
【八不】 见八不中道条。
 
【八不净】 八种比丘不可积蓄的不净物,即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毒、耕
种。
 
【八不中观】 八不中道的观法。
 
【八不中道】 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
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八不正见】 八种不正确的见解,即我见、众生见、寿命见、士夫见、常见、断见、
有见、无见。
 
【八不正观】 见八不中道条。
 
【八不可越】 八敬戒的别名。
 
【八不显实】 在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八不中,显示出诸法实相的
理体。
 
【八位胎藏】 婴儿在母胎中的八个时期。一、受胎后七日间,叫做羯罗蓝,华译为
凝滑。二、受胎十四日后,形状如疮疤,叫做额部昙,华译为厢。三、受胎后二十一日,
其状如聚血,叫做闭尸,华译为聚血或软肉。四、受胎后二十八日,渐渐坚固,有身意二
根,但还没有眼耳鼻舌之四根,叫做健南,华译为凝厚。五、受胎后三十五日,肉团渐渐
增长,四肢与身分之相貌也开始显现,叫做钵罗奢佉。六、受胎后四十二日,毛发爪齿逐
渐生长,叫做毛发爪齿位。七、受胎后四十九日,眼耳鼻舌等四根已经俱备,叫做根位。
八、受胎后五十六日,在胎藏中,形相完备,叫做形
位。
 
【八圣】 1.指声闻乘的四向四果。2.即八圣道。
 
【八圣道】 又名八正道。见八正道条。
 
【八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佛教的唯识
学,把一心分八识。兹列表说明如下:
  ┌1眼识──眼根缘色尘┐
  │2耳识──耳根缘声尘│
  │3鼻识──鼻根缘香尘├识(了别为义)──────────────┐
  │4舌识──舌根缘味尘│                     │
  │5身识──身根缘触尘│                     │七 
  │6意识──意根缘法尘┘                     ├转
八 │       ┌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    │识
识─┤7第七末那识─┤常随四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意(思量│ 
  │       └向内执取阿赖耶为我,向外认识境界为实法┘ 为义)┘
  │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     
  │        ┌华译藏识┤所藏 受第七识所薰习───┐
  │        │    └执藏 受第七识所执取   ├心(集起
  └8第八识阿赖耶─┤无覆无记              │为义)──根
            └种子现行时,善恶分明,业报相续   ┘     本
                                    识 
 
 
【八识田】 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里,遇到缘,就会
发行现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种子就会生出果来一样,所以叫做田。
 
【八识心王】 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
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
 
【八识体一】 所有八识的体性都是一体,这是唯识宗的异义。
 
【八识体别】 所有八识的体性各别不同,这是唯识宗的正义。
 
【八识二无我】 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杂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种清净智,才是清净
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
耶识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执,断惑证真,故称为八识二无我。
 
【八段】 见八段五篇条。
 
【八段五篇】 比丘与比丘尼的具足戒分为八段,即一、波罗夷,译为断头,是极重
罪;二、僧残,是残命义,必待众僧行忏悔法而救之;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确
定也;四、尼萨耆波逸提,译为舍堕,舍是指犯罪品物,悉应舍与僧众,堕谓犯罪应堕地
狱;五、波逸提,译为堕或单堕,义与前同;六、提舍尼,谓可向人忏悔之罪;七、众学,
谓比丘应学的戒;八、灭诤,谓灭息诤论。又此八段中,不定、众学、灭诤三段,合为突
吉罗,突是恶,吉罗是作,指身口二业恶作之意,如是则八段便成为五篇。兹将具足戒中,
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属于此八段及五篇者,分别列表于下:
 
     (名目)  (比丘戒) (比丘尼戒) (名目)  
  ┌第一 波罗夷----四-----八----波罗夷┐
  │第二 僧 残---十三----十七----僧 残│
  │第三 不 定----二-----无──┐    │
八段┤第四 舍 堕---三十----三十┐_│_堕  ├五篇
  │第五 单 堕---九十---一七八┘ │    │
  │第六 提舍尼----四-----八──┼─提舍尼│
  │第七 众 学---一百----一百──│    │  
  └第八 灭 诤----七-----七──┘─突吉罗┘
       (共计)二百五十戒 三百四十八戒
 
【八福田】 佛、圣人、和尚(受业本师)、阇梨(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阇梨)、僧、
父、母、病人。佛、圣人和僧属于敬田;和尚、阇梨和父母属于恩田;病人属于悲田。如
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上述之八种人,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八福生处】 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业的人,视其福的多寡,而决定他投生到下
列的八种地方去,即人中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
天。
 
【八中洲】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属之,南赡部洲的二中洲是遮
末罗洲(华译猫牛)与筏罗遮末罗洲(华译胜猫牛);东胜身洲的二中洲是提诃洲(华译
身)与毗提诃洲(华译胜身);西牛货洲的二中洲是舍谛州(华译谄)与嗢怛罗漫怛里拏
洲(华译上仪);北俱卢洲的二中洲是矩拉婆洲(华译胜边)与憍拉婆洲(华译有胜边)。
 
【八句义】 禅宗的根本眼目,最切要之义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
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八正道】 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
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
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
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八世风】 即八风。
 
【八妄想】 八种虚妄的思想,即自性妄想、差别妄想、摄受积聚妄想、我见妄想、
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违妄想。
 
【八背舍】 又名八解脱。见八解脱条。
 
【八惟无】 八背舍。
 
【八支斋】 八戒的别名。
 
【八分斋戒】 与八支斋同。
 
【八灾患】 八种能够妨害禅定的灾患,即忧、喜、苦、乐、寻、伺、出息、入息等
八法。劫末来临的水火风三灾是属于外灾,而此八灾患是属于内灾,谁能够杜绝此八灾患,
就能够成就色界的第四禅定,则外三灾无法对他为害,因为外三灾不能到达第四禅天。
 
【八解脱】 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的系缚的禅定。一、内有色想观
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
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
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
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
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
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四、空
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五
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
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
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
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八胜处】 八种能引发胜知胜见以便舍弃贪爱的禅定,因它是引发胜知胜见的依处,
所以叫做胜处,即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
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赤胜处、白胜处。
 
【八除入】 八胜处的别名。八胜处的禅定,能除去烦恼,故曰除,境观涉入,故曰
入。
 
【八神变】 见八变化条。
 
【八部众】 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乾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
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非人)、摩侯罗迦(华译大蟒神或大腹
行地龙)。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
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又叫做天龙八部,或是龙神八部。
 
【八部鬼众】 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鬼众,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茶(华译瓮形)、
薛荔多(华译饿鬼)、诸龙、富单那(华译臭饿鬼)、夜叉(华译勇健鬼)、罗刹(华译
捷疾鬼)。
 
【八叶印】 八叶莲花所开放的印相,亦即阿弥陀佛的图印。
 
【八叶院】 即胎藏界的中台八叶院。见八叶莲台条。
 
【八叶九尊】 见八叶莲台条。
 
【八叶中台】 见八叶莲台条。
 
【八叶莲花】 密教对须弥山的称呼。
 
【八叶莲台】 即胎藏界曼陀罗的第一院中台,中央是大日如来,四方的八叶是宝生、
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等四佛,以及普贤、文殊、观音、弥勒等四菩萨,合为九尊,
这是三密相应的时候,吾人的肉团心所开敷的相。
 
【八叶肉团心】 密宗叫人类的心脏做八叶肉团心,因为它的形状好像一朵合莲花。
 
【八胜处】 见八背舍条。
 
【八敬戒】 又名八敬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法等,简称为八敬,因
为都是规定尼众恭敬比丘尊重比丘的事,所以后人称之为八敬法。一、百岁尼要礼初受戒
比丘。二、不骂比丘,不谤比丘。三、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举比丘尼过。四、比
丘尼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先于尼僧中作本法,再求比丘僧为之授戒)。五、比丘尼
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忏除。六、每半月须求比丘教诫。七、不同比丘同住一处结夏安
居,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为便利请求教诫故)。八、安居圆满,应求比丘为比
丘尼作见、闻、疑罪的三种自恣(自由举罪)。
 
【八颠倒】 凡夫的四倒与二乘的四倒,合称为八颠倒。凡夫的四倒是误认世间为常
乐我净;二乘的四倒是误认永寂为涅槃,即无常乐我净。
 
【八游行】 即八正道,因八正道是圣人所游行的处所。
 
【八变化】 又名八神变,或八自在,即能小、能大、能轻、能自在、能有主、能远
至、能动、随意。
 
【八种法】 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五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
十一切处。
 
【八种施】 八种的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
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
 
【八种谬】 性谬、分别谬、聚谬、我谬、我我所谬、爱谬、不爱谬、非爱非不爱谬。
 
【八种胜法】 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
不堕畜生、不堕修罗、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得菩提。
 
【八种别解脱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
婆夷戒、近住戒。
 
【八功德水】 具有八种好处的水,即一、澄净,就是水澄清洁净,没有污秽。
二、清冷,就是很清净凉冷,没有昏浊烦燥。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
四、轻软,就是水的性质,轻浮柔软。五、润泽,就是滋润滑泽,有益身心。六、安和,
就是安宁和平,沐浴其中,安稳舒适。七、除患,就是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止渴,还可
以去饿。八、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上述之八功德
水,充满于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须弥山与七金山之间的内海中。
 
【八功德水想】 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水之
相的行法。
 
【八十诵律】 书名,是根本的律藏,在如来灭后结集三藏的时候,优波离尊者在一
夏九旬之中八十番诵出,故名八十诵律。
 
【八十种好】 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
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
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
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
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
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
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
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
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
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
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着、
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
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八十一品思惑】 小乘说思惑品数有十、即欲界有贪嗔痴慢四惑,色界与无色界各
有贪痴慢三惑,合而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渐断之,九地者,欲界五趣为一地,色界四
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
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八寒八热】 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又名八寒冰地狱、即额浮陀、尼罗浮
陀、呵罗罗、阿婆婆、呕侯侯、郁波罗、波头摩、芬陀利,此八狱在铁围山底;八热地狱
又名八炎火地狱,即等活、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炎热、众热、无间,此八狱在阎
浮地下,五百由旬处,重累而住。
 
【八万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的简称。
 
【八万法藏】 又名八万法蕴,即八万四千的法藏。
 
【八万细行】 八万是用以形容数目之多,此八万细行是大乘菩萨戒外的微细行仪。
 
【八万威仪】 大乘菩萨有八万之威仪。八万是八万四千之略,是形容数量很多。
 
【八万四千】 形容数目很多,这是印度人所常举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亦习用此句
来说数目之多,并非有这么一个八万四千的确定数目。
 
【八万四千病】 八万四千的烦恼。病就是烦恼的意思。
 
【八万四千光明】 谓无量寿佛的每一相好,都含有八万四千的光明。
 
【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个进入佛地的门户。
 
【八万四千相好】 观无量寿经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
随形好。'
 
【八万四千劳尘】 八万四千个烦恼。劳尘就是烦恼的意思。
 
【九居】 九有情居的简称。
 
【九门】 九有情居。
 
【九病】 寒病、热病、饿病、渴病、大便病、小便病、欲病、饕餮病、老病。
 
【九界】 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即是九界,此九界都是迷的境界。
 
【九梵】 指四禅天的九天,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
色究竟等诸天。
 
【九众】 比丘、比丘尼、六法尼、沙弥、沙弥尼、出家、出家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结】 九种的烦恼。结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结缚于生死。九结就是
爱结(贪爱)、恚结(嗔恚)、慢结(骄慢)、痴结(愚痴)、疑结(疑正法)、见结
(身见边见邪见等)、取结(见取见及戒禁取戒)、悭结(悭惜财物)、嫉结(嫉妒他
人)。
 
【九恼】 又名九难,或九横,即佛在此世间成道及在成道之后所遭遇的九种灾难。
一、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阿罗汉亦被谤。二、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腹谤佛。三、提婆
达多推山压佛,伤足大指。四、逆木剌脚。五、毗琉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
六、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冷风动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入婆罗门聚
落,乞食不得,空钵而回。
 
【九道】 九有情居。
 
【九经】 三藏十二部经中的九部经,有大小乘的分别。见九部经条。
 
【九僧】 在大法会中领导众僧做佛事的九位比丘,即导师、咒愿师、呗师、散花师、
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衲众。
 
【九漏】 九个漏泄人体中不净物的地方,即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口、大便处、
小便处。
 
【九想】 又名九相,即对人的尸体作九种的观想,以便去除人们对幻躯的留恋,以
及觉知人身的不净,为观禅中的不净观。一、新死想,即观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
怖,形状堪哀。二、青瘀想,即观数日未敛,瘀紫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三、脓血
想,即观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观腐脓再化,成为
血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五、虫啖想,即观腐尸日久,遍体生蛆,穿筋啮骨,身如蜂
窠。六、筋缠想,即观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观筋
亦烂坏,骨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八、白骨想,即观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
日曝,暴露原野。九、烧灰想,即观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还归大地。
 
【九鬼】 无财鬼三种,即炬口鬼、针口鬼、臭口鬼,少财鬼三种,即针毛鬼、臭毛
鬼、瘿鬼;多财鬼三种,即希祠鬼、希弃鬼、大势鬼。合之便成九鬼。
 
【九横】 1.人横死的九种原因,即不应饭而饭、不量食、不习食、不出食、止熟、
不持戒、近恶知识、入里不时、可避不避。2.人有九种的横死,即得病无医、王法诛戮、
非人夺精气、火焚、水溺、恶兽啖、堕崖、毒药咒咀、饥渴所困。3.指佛的九横。见九
恼条。
 
【九难】 见九恼条。
 
【九莲】 九品莲台,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净土。
 
【九疮】 又名九窍,或九孔,即人的两眼、两鼻孔、两耳、一口、两便道,因为它
们常流不净的液体,所以叫做疮。
 
【九识】 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庵摩罗
识。2.指庵摩罗识,华译为无垢识,或清净识,即真如,或真心。
 
【九辩】 九种菩萨所特有的辩才,即无差辩、无尽辩、相续辩、不断辩、不怯弱辩、
不惊怖辩、不共余辩、无边际辩、一切天人所爱重辩。
 
【九品】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
下。
 
【九品净土】 又名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等,即有九品分别的净土,因为
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有九品的分别,所以所往生的净土,也有九品的不同。
 
【九品行业】 往生极乐净土的九种修行。
 
【九品觉王】 指阿弥佛陀,因阿弥陀佛是九品净土的教主。
 
【九世】 过去现在未来各有三世,合称为九世。
 
【九世间】 在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就是九世间,因为这九界都是迷的境界,所以叫
做世间。
 
【九地】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占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占四地,
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
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着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
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见下表:
 

 

 

 

 

三界九品

 

无色界

非想菲非想处地

无所有处地

识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

 

色界

四禅舍念清净地

三禅离喜妙乐地

二禅定生喜乐地

初禅离生喜乐地

欲界

五趣杂居地

 
【九地九品之惑】 三界共有九地,九地各有九品之惑,所以一共是八十一品之惑。
 
【九有】 见九有情居条。
 
【九有情居】 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
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
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九华山】 山名,在中国安徽青阳县西南四十里,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
传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九净肉】 九种清净的肉,即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
我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者;四、自死,鸟
兽命尽自己死亡的;五、鸟残,鹰鹫等食其他鸟兽所剩余之肉;六、不为己杀,不是我
亲自动手去杀害的;七、生干,死亡多日而自干的;八、不期遇,不是约定日期而是偶
然遇到的;九、前已杀,不是现在因我而死,而是前时已被杀的。
 
【九无学】 九种的无学位。中阿含经所说的九无学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
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俱舍论所说的九无学是退法、思法、
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独觉、佛。
 
【九无为】 九种的无为法,即择灭、非择灭、虚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
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缘起支性、圣道支性。
 
【九部经】 由三藏十二部经中除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就是小乘的九部;若
除去因缘、譬喻、论议,就是大乘的九部。
 
【九类生】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九因一果】 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后一界是果。
 
【九十六术】 九十六种外道的学术。
 
【九山八海】 指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在须弥山的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
大山,成列回绕,而山与山之间,又各有一海水,一共就是九山八海。
 
【九次第定】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
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
(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九种大禅】 九种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
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
 
【九显一密】 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显教,后一住心是密教,故曰九显
一密。
 
【十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苦、忧苦、病恼苦、生死
流转苦。
 
【十宗】 俱舍宗、成实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法相宗、净土宗、
律宗、三论宗。在此十宗中,前二宗属小乘,后八宗属大乘。兹列表说明如下:
 

宗派

名义

始祖

俱舍宗

以世亲菩萨造的俱舍论为主,发扬诸法的有谛,阐明无我之理。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所以万法皆是实有。至于人,则系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诸法中,实无有虚妄的我,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论的主旨。本论主张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证涅槃之果。

梁武帝时真谛三藏。

成实宗

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立我法二空观以断除烦恼及所知二障,人法既空则世间万有悉归于涅槃寂灭之境。

姚秦时僧睿等

禅宗(又名佛心宗)

以不着言论,不立文字,偏重修心,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教义。

 

在印度以摩诃迦叶为始祖,在中国以梁武帝时达摩为始祖。

天台宗

以法华经为主,对宇宙万象都用三谛说明。讲修持要断三惑,故立一心三观以断惑。

此宗肇始于北齐慧文,而集大成于隋之智顗。

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以华严经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

唐初杜顺和尚。

真言宗(又名密宗)

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真言秘教为依据,以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四曼(即大、三、法、羯四种曼荼罗)及三密(即身口意)为教义,谓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唐玄宗时善无畏及金刚智。

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唯识宗、相宗、有宗)

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等为主要依据,其教义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变,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晓得了一切事物的实相,就可以转识成智而入佛智。

在印度以戒贤大师为祖,在中国以唐时玄奘三藏为始祖。

净土宗(又名念佛宗、莲宗)

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教人起信发愿,以念佛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成佛为止。

东晋时慧远大师。

律宗(又名南山宗)

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主张遵守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来节制日常的思想行为与观念,久后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就可以证得佛果。

唐初终南山道宣律师。

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

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理论根据,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无固定的自性,是随关系变动的,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

东晋时鸠摩罗什。

 
附注:释尊说法,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中国后世学
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
形成。
 
【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观
听、不坐高广大床上、不非时食、不捉钱金银宝物。
 
【十见】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见、恚见、慢见、无明见、疑
见。
 
【十身】 1.华严经所说融三世间的十身,即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一闻身、
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十身中的第二国土身,即国土世间,
第一的众生身与第三业报身乃至第六菩萨身,即众生世间,后四身即智正觉世间,因此十
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而为毗卢正觉之体,故名融三世间之十身。2.华严经所说佛具之十
身,乃从前面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立此十身,不过经中三处所说的名字略有不同,一说是:
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
说是: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一说是:无著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
佛。
 
【十忍】 十种的忍,忍是心住于真理而不动摇的意思。一、音声忍,又名音响忍,
就树林之音声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顺忍,又名柔顺忍,心柔智顺,于实相的道理不
乖角;三、无生忍,又名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四、如幻忍,了达诸
法皆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之性本来空寂而信忍;五、如焰忍,了达一切境界悉如阳焰之
本性空寂而信忍:六、如梦忍,了达一切妄心,犹如梦境之无真实而信忍;七、如响忍,
了达一切世间之言语音声皆依因缘和合而生,犹如谷响之无真实而信忍;八、如影忍,了
达色身依五蕴的积集而成,无有本体犹如影而信忍;九、如化忍,了达世间诸法无而忽有,
有而还无,体无真实如化事而信忍;十、如空忍,了达世间出世间种种之诸法悉如虚空之
无色相而信忍。
 
【十恶】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
痴。
 
【十业】 又名十业道,即十种的作业行为,有善恶的分别。见十善十恶条。
 
【十惑】 又名十使。见十使条。
 
【十轮】 即如来的十力。见十力条。
 
【十谛】 世谛、第一义谛、相谛、差别谛、观谛、事谛、生谛、尽无生智谛、入道
智谛、集如来智谛。
 
【十缠】 十种的烦恼。缠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
死和证涅槃。十缠就是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
 
【十德】 1.指法师的十德。做法师的人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
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
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据大日经疏四说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信心、
种姓清净、恭敬三宝、深慧严身、堪忍无懈怠、尸罗净无缺、忍辱、不悭吝、勇健、坚愿
行。
 
【十王】 1.指阴间十王,即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
泰山府君、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2.指人间十王,即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
轮王、及粟散王等治理一洲一国的小国王。自轮王以下都叫做粟散王,言小王之多如散粟,
不限于十个也。仁王经云:‘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
 
【十心】 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恶、恶心遍
布、恶心相续、覆讳过失、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
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守护正法、念十
方佛、观罪性空。
 
【十利】 有许多种的十利,如乞食十利、多闻十利、闻经十利、般若十利、禅定十
利、精进十利、粥十利等等。
 
【十使】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嗔,嗔恚无忍;
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
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
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
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十师】 比丘受具足戒时的三师七证。见三师七证条。
 
【十恩】 发心普被恩、难行苦行恩、一向为他恩、垂形六道恩、随逐众生恩、大悲
深重恩、隐胜彰劣恩、隐实施权恩、示灭令慕恩、悲念无尽恩。
 
【十魔】 一、蕴魔,色等五蕴,为众恶之渊薮。二、烦恼魔,贪等烦恼,能迷惑事
理。三、业魔,杀等恶业,能障蔽正道。四、心魔,我慢之心,能障蔽中道。五、死魔,
人的寿命有限,妨碍修道。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主,能障害人的善事。七、善根魔,执
着自身所得的善根,不求进步。八、三昧魔,三昧是指禅定,耽着于自身所得的禅定,不
求升进。九、善知识魔,悭吝于法,不能开导人。十、菩提法智魔,于菩提法起智执着,
障蔽正道。以上十者,都能障蔽正道,妨害慧命,故名为魔。
 
【十号】 佛有十种的尊号,即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二、应供,应受人
天的供养。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
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六、世
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
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
重的人。
 
【十圣】 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萨,叫做十圣,或地上菩萨。
 
【十障】 菩萨于十地位中,断十种的障碍而证得十种的真如,即一、于初地断异生
性障,证适行真如;二、于第二地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三、于第三地断暗钝障,证胜
法真如;四、于第四地断细惑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五、于第五地断下乘涅槃障,证无
别真如:六、于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七、于第七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法
无别真如;八、于第八地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九、于第九地断不欲行障,证智
自在所依真如;十、于第十地断法未自在障,证业自在所依真如。
 
【十信】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要以
信为先也。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二、念心。虽在无
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定不忘,名曰念心。三、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
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四、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五、定心,百杂
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六、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八、回向心。以
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九、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十、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
 
【十住】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
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
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
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
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
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
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
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十行】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
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
喜行。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
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六、既离
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
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
名尊重行。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十、圆融德相,清净
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十回向】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个十位名十回向,因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
生,故名为回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则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此善行,
向彼万类。一、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槃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
回向。二、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三、本觉之理,湛
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四、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
回向。五、一切世界,过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六、于诸佛
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十方众生,皆我性具,
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
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九、诸法本空,心无缚着,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
解脱回向。十、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
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
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
证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
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
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
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
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
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十地心】 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
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照如是次第观看,十地心应是十地的别名。
 
【十力】 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
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
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
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
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
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
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十力明】 佛的十力与十明。
 
【十如】 又名十如是。见十如是条。
 
【十如是】 天台宗认一切法,皆是真如实相,或名为如,或称如是。十法界中,
一、外显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内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体质,名如是体;
四、由体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业,名如是作;六、由所种的因,名如
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缘,名如是缘;八、由缘发生的结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
报应,名如是报;十、以上相为本,报为末,最后的归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
法界中的每一界,情与无情,色心万法,皆具此十如是。
 
【十如来地】 即如来的十地。见十地条。
 
【十方】 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十方刹】 十方刹土,亦即十方国土的意思。
 
【十方净土】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诸佛净土,故云十方净土。
 
【十方业普现色身】 随着十方众生的意业而普遍示现其身,如观世音菩萨是。
 
【十界】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
六凡,后四是四圣。
 
【十界一念】 十界具于一念,一念又起十界,如此十界一念,一念十界,圆融而
无碍,是融通念佛的意思。
 
【十界互具】 十界互具十界而成百界的意思。
 
【十界权实】 十法界中有权有实,佛界是实(真实),九界是权(方便)。
 
【十界唯心】 谓十法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见下图:
 
十界唯心
 

菩萨

缘觉

声闻

修罗

畜生

饿鬼

地狱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由佛界一直到地狱界的十种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
所以其体性平等没有差别。观察这种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度】 与十波罗蜜同。
 
【十度三行】 十度中的每一度各具有三种行法,布施度的三行是财施、法施、无畏
施;持戒度的三行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辱度的三行是耐怨害忍、安受
苦忍、谛察法忍;精进度的三行是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禅定度的三行是安住
静虑、引发静虑、辨事静虑;般若度的三行是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
慧;方便度的三行是进趣果向方便、巧会有为方便、不舍不受方便;愿度的三行是求菩提
愿、利乐他愿、外化愿;力度的三行是思择力、修习力、变化力;智度的三行是无相智、
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十因】 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困、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
相违因、不相违因。
 
【十因十果】 十种的业因和十种的果报,即一、淫习因,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的果
报;二、贪习因,有寒冰地狱的果报;三、慢习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报;四、嗔习因,
有宫割斩斫等果报;五、诈习因,有杻械鞭杖等的果报;六、诳习因,有腾掷飞坠漂沦等
的果报;七、冤习因,有投掷击射等的果报;八、见习因,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的果报;
九、枉习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体与沥洒其血等的果报;十、讼习因,有业镜之火珠披露
其宿业以对验的果报。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
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巧】 缘觉乘行人所观察的十种项目,即蕴善巧(五蕴)、处善巧(十二处)、
界善巧(十八界)、缘起善巧(十二因缘)、处非处善巧、根善巧、世善巧、谛善巧、乘
善巧、有为无为善巧。
 
【十善戒】 守持十善业道的戒法。十善见十善条。
 
【十善菩萨】 指圆教十信位的菩萨。仁王经说:‘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苦海轮。'
 
【十善业道】 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
 
【十善十恶】 十善与十恶。十善见十善条。十恶见十恶条。
 
【十无二】 诸佛具有十种决定无二的自在法,即一、一切诸佛悉能善说授记之言说,
决定无二;二、一切诸佛悉能随顺众生之心念,使其意满,决定无二;三、一切诸佛悉能
知三世一切诸佛,与其所化一切众生之体性本等,决定无二;四、一切诸佛悉能知世法及
诸佛之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五、一切诸佛悉能知三世诸佛所有之善根同一善根,决定
无二;六、一切诸佛悉能观觉一切诸法,演说其义,决定无二;七、一切诸佛悉能具足去
来今诸佛之慧,决定无二;八、一切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刹那,决定无二;九、一切诸
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佛刹入于一佛刹之中,决定无二;十、一切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佛之
语,即一佛之语,决定无二。
 
【十无碍】 用周无碍、相遍无碍、寂用无碍、依起无碍、真应无碍、分圆无碍、因
果无碍、依正无碍、潜入无碍、圆通无碍。
 
【十无尽戒】 即梵网经所说的十重禁戒。见十重戒条。
 
【十无尽藏】 十种含藏无尽法海之法,即行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
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十支论】 以瑜伽论为本的十种支论,即百法论、五蕴论、显扬论、摄大乘论、杂
集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庄严论、分别瑜伽论。
 
【十法行】 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
讽诵、思惟、修习。
 
【十法界】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
六凡,后四是四圣。
 
【十重戒】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
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
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
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十重障】 别教的菩萨在十地时所渐渐断除的十种重障,即异生性障、邪行障、闇
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于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
利他中不欲行障、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十重无明】 菩萨十地中,每一地皆有其无明,故十地有十重无明。
 
【十习因】 召感十果的十因。见十因十果条。
 
【十普门】 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断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
普、供养诸佛普、成就众生普。
 
【十玄门】 又名十玄缘起,华严宗所立,系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能
通此义,则可入于华严大经之玄海,故名玄门。又此十玄妙法,互为缘而起他,故曰缘起。
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隐密显了俱
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法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
具德门。
 
【十住心】 是密宗的教相判释。一、异生羝羊心,异生,谓凡夫,凡夫不辨善恶,
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即三恶趣的修因。二、愚童持斋心,即由外因缘发起善心,或行
世善,或持五戒,此即人间之果报。三、婴童无畏心,即求生天上,离恶趣苦,或修十善,
此是大乘的住心。(以上三心,为世间住心,在佛法五乘中,属人天乘。)四、唯蕴无我
心,即已空人我,唯存五蕴,此是声闻乘的住心。五、拔业因种心,即观十二因缘,拔惑
业因缘之种,出于三界,此是缘觉乘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小乘教。)六、他缘大乘
心,即起度他之无缘大悲,此是法相宗的住心。七、觉心不生心,即起八不之正观,无知
心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此是三论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三乘教。)八、一道无
为心,一道即一乘法,生佛不二,境智圆融,无相无为,一道清净,此是天台宗的住心。
九、极无自性心,缘起无自性,无自性之极致,则事事无碍,此是华严宗的住心。(以上
二心,均属一乘教。)十、秘密庄严心,秘密庄严即曼荼罗,此是真言宗的住心,是为金
刚乘教。
 
【十斋日】 十个行持八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
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据地藏经说,以上十日是诸
罪结集定其轻重的日子,若人能于此十斋日对着佛菩萨的圣像读诵地藏经一遍,则东西南
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十胜行】 即菩萨于十地时所修的十波罗蜜。见十波罗蜜条。
 
【十烦恼】 又名十惑,即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
取见。
 
【十乘观】 乘是车乘,行者修佛道,如驾大白牛车,直达涅槃宝所,故名为乘。此
十乘,虽标为十,只有一法,即观不思议境,其余皆是资助作观之法,合之为十种,故称
十乘。第一观名观不思议境,即以能观之智,观自心中,微细的妄念,此妄念即一切法的
起源,故是心亦是法,是法亦是心,要把它观成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议境,若是上根人,
即能悟入涅槃妙心,直达宝所。第二观名发真正菩提心,指中根人,修第一观未得真证时,
则发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真正菩提心,助成观法。第三观名善巧安心,此言于第二观,
尚不得真证时,更修止观,以方便善巧,安住于一心也。第四观名破法遍,此言于第三观,
尚不得真证时,要以一心三观的智慧,遍破三惑的情势,然后乃能得证。第五观名识塞通,
此言于第四观,尚未入法性时,能了别烦恼、生死、六蔽等为塞,菩提、涅槃、六度等为
通,而离塞从通也。第六观名道品调适,此言于第五观尚未达真性时,可知道之法门,必
与我不相应。如是则当一一调试三十七科道品,采择适于吾机者,修之以入道,中根人,
至此第六观,必发真证。第七观名对治助开,此言最下根人,若对于第六观观行尚未通达,
则必有迷事的粗惑为障,如是则当修五停心或六度等行,以对治事惑,助开正道理观也。
第八观名知位次,谓于修行乃至证果的位次,如实了知。第九观名能安忍,谓至此障转慧
开,神智爽利,于内外障碍,皆能安忍不动了。第十观名离法爱,谓至此内外障惑,悉皆
断除,惟有法爱存在,若断法爱,即发现真正中道。
 
【十念】 1.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2.念十口气的南无阿弥陀佛。
 
【十念处】 菩萨所时常观念的十种境界,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境
界念处、阿兰若念处、都邑念处、名闻利养念处、如来学问念处、断诸烦恼念处。
 
【十念往生】 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下品下生者的往生法,就是造诸恶业的凡夫,在
临命终时,若遇到善缘的相助,急念十声的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十波罗夷】 十重禁戒。见十重戒条。
 
【十波罗密】 施波罗密、戒波罗密、忍波罗密、精进波罗密、禅波罗密、般若波罗
密、方便波罗密、愿波罗密,力波罗密、智波罗密。此十波罗密是唯识论所立,称为十胜
行,即菩萨在十地时所修行的道法。
 
【十波罗密菩萨】 檀波罗密等十位菩萨。
 
【十金刚心】 十种像金刚宝石一样晶莹锐利的心,即觉了法性、化度众生、庄严世
界、善根回向、奉事大师、实证诸法、广行忍辱、长时修行、自行满足、令他愿满。
 
【十金刚心向果】 十种回向的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
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
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
 
【十大弟子】 释迦佛的十位大弟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
解空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
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
 
【十遍处定】 与十一切处同。
 
【十甘露王】 阿弥陀佛的别名。
 
【十不二门】 色心不二门、内外不二门、修证不二门、因果不二门、染净不二门、
依正不二门、自他不二门、三业不二门、权实不二门、受润不二门。
 
【十不善业】 十种不良善的行为。见十恶条。
 
【十发趣心】 即十住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
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诸佛当知,从
是十发趣入坚法忍中。'
 
【十种不净】 愚痴有十种的不净,即身不净、口不净、意不净、行不净、住不净、
坐不净、卧不净、自行不净、化他不净、所期不净。
 
【十种方便】 布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进方便、禅定方便、智慧方便、
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觉悟方便、转不退法轮方便。
 
【十种自在】 一、寿命自在。菩萨成就法身慧命,已无生死寿夭之数,虽经历万
劫而不增长,即短促的刹那亦不减退,但为渡众生,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
挂碍。二、心自在。菩萨了达诸法空性,不受任何的挂碍,故能智慧方便,入无量三昧,
游戏神通,超然独立。三、财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福德庄严无量佛土,亦以无量珍宝物
资布施众生,更作无畏与法乐布施,救护与满足一切众生之所欲乐。四、业自在。菩萨
梵行已立,所作皆办,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再不受业的拘束。五、生自在。菩萨住于
无生法忍中,但为饶益众生,所以随类受生,藉以度脱无量众生,但却能去住无碍,生
死无染。六、愿自在。菩萨能随愿乐成,无有障碍,在各种刹土中,皆能修成无上正等
正觉。七、解自在。菩萨能了达诸法,破一切所执,故能胜解成就,且能示现种种色身,
为诸众生演说无量妙法。八、如意自在。菩萨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为度诸众生,能于
各种世界中,示现变化,随意自如。九、智自在。菩萨悲智俱足,能于十方世界,演说
圆音利乐一切众生。十、法自在,菩萨辩才无碍,为度众生乐说诸法,于诸法中,圆融
通达。
 
【十种行愿】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十种依果】 菩萨遵循着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
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善根依果(长养诸善
根)、诸波罗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诸愿依果(长养菩提)、
诸行依果(广为修习)、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一切如
来依果(离正教转倒)。
 
【十种智力】 十智与十力。见十智与十力条。
 
【十种智明】 1.指华严经十明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无碍天眼
智明、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深入未来际劫智明、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安住无畏神
力智明、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一切诸法真实智明、一切
诸法灭定智明。2.指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知一
切境界寂妙灭智明、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普坏染着心智明、
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舍离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无相无性智明、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
明、以无著心济渡众生智明。
 
【十种众生】 十法界的众生。
 
【十种观法】 天台宗所说的十乘观法。
 
【十种供养】 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幢幡、衣服、妓乐、合掌。
 
【十种方便戒】 又名三世无障碍戒,即密教所说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十种方便学处】 即十种方便戒。
 
【十种有依行轮】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
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
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
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十根本烦恼】 与十使同。
 
【十万亿佛土】 指极乐世界。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
曰极乐。'
 
【十莲华藏世界】 无尽的莲华藏世界。十就是表示满数和无尽的意思。
 
【十一位】 十地加等觉,叫做十一位。
 
【十一法】 比丘所应成就的十一种法,即戒、定、慧、解脱、解脱见慧、根寂、
知足、修法、知方使、分别义、不着利。
 
【十一果】 比丘若以慈心修一切布施,则能获得十一有的果报。
 
【十一想】 谓比丘应以十一想来思念如来,即戒意清净、威仪具足、诸根不错、
信意不乱、常有勇健意、苦乐不以为意、意不忘失、止观现在前、三昧意无休息、智慧
意无量、观佛无厌息。
 
【十一切处】 又名十遍处,即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于
一切处。
 
【十一苦法】 阿练若、乞食、一处坐、一时食、正中食、不择家食、守三衣、坐
树下、露坐闲静处、着补衲衣、在冢间住。若有人能于十一年中学习此苦法,则此生可
得阿那含果,再生可得阿罗汉果。
 
【十一遍使】 即七见二疑二无明。七见是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
盗见、疑见;二疑是疑事、疑理;二无明是根本无明、枝末无明。
 
【十一遍行惑】 与十一遍使同。
 
【十二入】 即六根与六尘。与十二处同。
 
【十二支】 十二因缘。
 
【十二地】 十地和等觉、妙觉。
 
【十二处】 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
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果。
 
【十二光佛】 阿弥陀佛的十二个光明尊号,即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
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
佛、超日月光佛。
 
【十二因缘】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
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
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
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兹列表说明如下:
 
           ┌1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惑)
     ┌过去二因─┤
     │     └2  行    (造作诸业)───────(业)
     │     ┌3  识    (业识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缘 │     │6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与  ─┤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爱    (对境生爱欲)──────(惑)
     │现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未来二果─┌11 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12 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十二缘起】 十二因缘的别名。缘起是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意思。
 
【十二有支】 十二因缘的别名。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
不出此十二支分。
 
【十二缘门】 十二因缘。
 
【十二分教】 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 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二、重颂,既宣说
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
单独发起的偈颂。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五、本事,是载佛
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七、未曾
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
文。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
佛自说的。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
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
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
仅有九部经。
 
【十二头陀】 十二条头陀行者所应遵守的规则,即一、纳衣,又名冀扫衣,即拾
人丢弃不用的破布洗净之后缝纳为衣;二、三衣,又名但三衣,即但着僧伽梨、郁多罗
和安陀会等三衣,不用其余的长衣。(以上二衣,属于衣服。)三、乞食,又名常乞食,
即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请待与僧中之食;四、不作余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后,不更
作二度以上的正食,二度以上的正食叫做余食;五、一坐食,又名一食,即午前一度正
食之后,不更作小食,饼果粥等叫做小食;六、一揣食,又名节量食,即受一丸之食于
钵中便止,不再多接受。(以上四种属于食事。)七、阿兰若处,华译远离处,或空闭
处,即住于远离人家的空闭处;八、冢间坐,即住于坟墓之处;九、树下坐,即住在树
下;十、露地坐,即树下犹有庇荫,去而住于露天之地;十一、随坐,即有草地即住,
不必树下露地;十二、常坐不卧,即常趺坐而不横卧。(以上五种属于住处。)
 
【十二法入】 头陀行者的十二种行法,即住阿兰若处、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
食法、节量食、中后不饮果浆蜜糖、着冀扫衣、但三衣、冢间住、树下止、露地坐、但
坐不卧。
 
【十二门禅】 四禅、四无量、四空定,合称为十二门禅。
 
【十二愿王】 药师如来有十二个大愿,所以被称为十二愿王。
 
【十二重城】 十二因缘的别名。五句章句经说:‘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
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缘,三重棘篱即三界。
 
【十二无为】 又名十二真如,或十二空。见十二真如条。
 
【十二真如】 又名十二无为,或十二空。一、真如,即诸法的体性真实如常;
二、法界,界是所依之义,即诸法所依之所;三、法性,即诸法的体性;四、不虚妄性,
即毫无虚妄;五、不变异性,即没有生灭变异;六、平等性,即没有差别不同;七、离
生性,即离生灭;八、法定,即法性常住;九、法住,即诸法住于真如的法位;十、实
际,即诸法性真实到极点;十一、虚空界,喻理体周遍于法界;十二、不思议界,即理
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十二行相】 四谛各有示劝证的三行相,合成十二行相。
 
【十二行法轮】 即三转法轮。
 
【十四根】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忧喜苦乐舍等五受,男女意命等四根,合称为十
四根。
 
【十六心】 与八忍八智同。
 
【十六心行】 与十六行相同。
 
【十六观】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
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
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
 
【十六观门】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观,因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门户,所以
叫做十六观门。见十六观条。
 
【十六行】 四谛的十六行相,简称十六行,又叫做十六谛观,即苦法智忍等十六
种观法。见八忍八智条。
 
【十六行相】 简称十六行。见十六行条。
 
【十六知见】 又名十六神我,未见道的人,在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
而有十六种的知见,即我、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
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
 
【十六神我】 见十六知见条。
 
【十六特胜】 观察四念处有十六种的特胜,即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
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
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
 
【十六罗汉】 宾度罗跋啰惰阇尊者(旧称宾头卢颇罗堕誓)、迦诺迦伐蹉尊者、
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苏频陀尊者、诺距罗尊者、跋陀罗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阇罗弗
多罗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啰怙罗尊者(旧称罗云)、那伽犀那尊者、因揭
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以上十六大阿罗汉,受佛敕,
永住此世,以济度众生。
 
【十六游增地狱】 八热地狱,每一狱的四门,各有十六副地狱,此十六副地狱的
痛苦,一狱比一狱加深,故名游增。罪人在八热地狱受罪后,又要经过十六游增,次第
受苦,其名为:斤斧、豺狼、剑树、寒冰、黑沙、沸屎、铁钉、焦渴、饥饿、铜镬、多
镬、石磨、脓血、量火、灰河、铁丸。
 
【十七地】 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十七种法门,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
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呬三摩多、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
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
 
【十八天】 指色界的十八层天,其中初禅天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
天、遍净天;四禅天共有九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
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十八变】 罗汉于入定时所现的十八种神变。
 
【十八空】 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
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
空。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
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
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其关系有如下表:
    
十八界及其效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尘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尘  尘  尘  尘  尘  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识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识  识  识  识  识  识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十八物】 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或是游方到很远的地方去,应时常随身
携带十八种东西,即杨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净水瓶)、钵、坐具
(尼师坛)、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即梵
网经)、佛像、菩萨(即文殊弥勒,是为梵网三尊)。
 
【十八生处】 色界的十八天处。
 
【十八应真】 十八罗汉。应真即罗汉的别名。
 
【十八罗汉】 1.于十六罗汉加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而成十八罗汉。2.于十
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而成十八罗汉。
 
【十八不共法】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
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
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
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十八层地狱】 在十八泥犁经中,列有十八层地狱,即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
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
乌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这些都是梵音,都是一些刀兵杀伤,大火
大热,大寒大冻,大坑火谷等的种种罪刑。十八地狱是以受罪时间的长短,与罪刑等级
轻重而排列,若堕最短时间的第一光就居地狱的寿命,以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岁为一日,
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经一万岁,也就是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年,才命终出狱。
逐次向后,每一地狱各各比前一地狱,增苦二十倍,增寿一倍。到了第十八地狱时,简
直苦得无法形容,并也无法计算出狱的日期了。
 
【人】 欲界中的有情,为六道众生之一,思虑最多,因过去世中曾修中品善之因,
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
 
【人身】 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是由色(物质)受想行识(精神)五蕴组合而成的。
 
【人天】 人趣与天趣。
 
【人道】 六道之一,即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间的意思。
 
【人见】 又名我见,或人我见,即固执人有一个实在我体的邪见。
 
【人执】 又名我执,或人我执,即固执身体中有一个我的邪见。
 
【人空】 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观人身是五蕴假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蕴
无我的真理。
 
【人空观】 观察人空道理的行法。
 
【人师子】 佛的称号,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犹如狮子是百兽之王一样。
 
【人我执】 二执之一,即执着人体中有一个我的见解。
 
【人我见】 二我见之一、如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都称为人我见。
 
【人非人】 1.紧那罗的别名,因紧那罗似人而非人。2.天龙八部众的总称。
 
【人无我】 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等,人体为五蕴假和合,其中无真
实的我体,故云人无我。二无我之一。
 
【人无我智】 二无我智之一。
 
【入】 悟了真理的意思。
 
【入心】 在三乘行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为入、住、出的三位,初入其地,叫
做入心。
 
【入定】 入于禅定之中。
 
【入空】 悟入诸法性空的道理。
 
【入信】 由信入道的意思。
 
【入圣】 进入圣人的地位。
 
【入灭】 证入涅槃,又名圆寂,也作为圣者谢世的代名词。
 
【入观】 入于观照之中。
 
【入世】 入于世间以普度众生。
 
【入世法】 入于世间以解除众生痛苦的方法。入世法讲求去三毒,持五戒,弘十
善,行六度,这也是出世法的基础。
 
【入法界】 法界是诸法的理体,而诸佛所证的境界,正是这种诸法的理体,叫做
入法界。
 
【入我我入】 如来的三密入于我,我的三业入于如来,亦即如来的三密与众生的
三业,彼此相应互入,因而具足一切诸佛的功德于吾身,这种情形叫做三平等,也叫做
三平等观。
 
【入住出三心】 在菩萨阶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为三位,就是入其地位,居其
地位,和出其地位,当出其地位之后,又再进入于后一地之中。
 
【了因】 二因之一,即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
 
【了悟】 已经醒悟。
 
【了生】 了脱生死。
 
【了义】 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
 
【了义经】 说理非常透彻和究竟的经典。
 
【刀途】 三途之一,即畜生道的别名,因畜生常被杀而死。
 
【力忍】 一个人在受辱的时候,纵然已起嗔心,但如能即时觉悟嗔火之害,以功
力克制,竭力忍耐,使不发作此种功夫稍有勉强,故名力忍。
 
【力波罗密】 十波罗密之一。
 
Copyright 2005-2006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