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柏林 > 问禅寮 > 有声书库 > 智瑜法师《夏雨清凉解要》 > 02 第二部分

《夏雨清凉解要》第二部分

二、入正知見:學佛貴在正

智瑜法师

佛法有教理行果。或者你們認為名言相,可以了解到教。不是的!教不離理,理不離教,僅僅知道名言相,不知道道理、不知道佛法。因為教理是體用之別。理無以明,因教而顯;教無以立,因理而立。如果教沒有理,不成立;理沒有教,眾生不知道。教者俗諦,理者真諦,這是二諦。

我們真是大幸,得聞淨土法門,淨土念佛法門就是行法,直入無為。

所以希望大家以後看經的時候,要注意到清淨心。不要說甚深佛法,小孩讀書也是一樣,心不清淨,光看書本沒有用。大家如果不相信,深深去體會。

      *  *  *  *  *  *  *

△看經時,不要思索,一直看去。虔誠相信,才能和佛相應;絕對相信,信為道元 功德母。明白後,法自然現出。佛法是不思議法,總在虔誠恭敬中求。

△佛法深到不可思議。要深深求佛法,不以少為足;要時刻求進步;要究竟覺。

△演教,不要死於教下,是要起修。古德云:大開圓解,不了生死。修一分,是一分。

根本智與後得智

蓮池會時,居士問:「何謂根本智?何謂後得智?」

如實知實相無相,無相是根本智;實相一切相,一切相是後得智。知實相無相,是一法,一生萬法,能生萬法,是根本智。萬法由一生,是後得智。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是根本智;一切即一,一切是後得智。

根本智又稱總相智,一切法皆以總相為相,由總相生出無量差別相,差別相為後得智。

所以根本智、後得智有很多名,根本智又名之為實智,後得智又名之為權智。根本智是無性,無性隨緣才能生一切法,所以是一切法的根本,名為根本智。一切法性相,皆以無性而生,所以稱為根本智。根本智、後得智,沒有先後差別。如果有先後差別,不叫二諦融通。

無性就是隨緣,隨緣就是無性,所以說根本智就是後得智,後得智即根本智。好比人照鏡,人的形狀是根本智,鏡子裏照出的影子是後得智,可是人的形相,和鏡子裏影像同時,沒有先後差別。

根本智又名之為實智,後得智又名之為方便智。在般若裏頭,根本智叫般若,後得智名之為漚和。實在說起來一句話,即是二諦。無性是根本智,隨緣是後得智。無性能隨緣,根本智即後得智;隨緣故無性,後得智即根本智。

在攝大乘論中,有五種後得智,都是方便智。其實要如實知,方便有無量無邊。法門無量誓願學,即後得智。

名相了解不在重要,希望大家確實修行,才得實際受用。

最後談淨土法門的根本智和後得智。心中沒有一絲一毫雜妄想,才單提一句佛號。沒有絲毫雜念是根本智,單提一聲佛號是後得智。所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是後得智,無念是根本智。正因為無念而念,才叫根本,所以念是後得。念而無念,後得智即根本智;無念而念,根本智即後得智。

以菩薩修行和佛的境界而言,菩薩修行,不變,是根本智,隨緣,是後得智。不變才能隨緣,隨緣才能不變。在佛的果地上講,根本智是寂,後得智是照。寂而照,根本智即後得智;照而寂,後得智即根本智。

雖然介紹名相,重點在於修行,不要光求名相。

《二、入正知見》

學佛貴在正

末法時期學佛貴在正,不在多。佛法有兩方面──性、相。相的方面名之為教 ,性之方面名之為理。

如果教以顯理,理以成教,名之為正。如果有教無理,名為戲論,那是不正。你們學佛要注意到,不要光追求名相,認為那是佛法。

如果教以顯理,理以成教,是正法,沒有錯;如果有教無理,不是正法。希望 大家注意到。

由教理而立修行,由修行逐漸證果位。在佛法中有四種,稱之為教、理、行、果。
唯識宗把性相(理、教)合為一說,稱之為境,根據境起行叫行,以行證果。其實他把教理行果,合併說為境行果而已。

所以大家修學佛道,有教有理是正法,是佛法。有教無理不是佛法。要有擇法覺分。

有教有理,能做到這一步,是你用名相;有教無理,是名相用你。要注意到。

學佛要有誠直心

學佛要有誠直心,誠直心就是光明之心。使你的心光明好比日月,沒有絲毫委曲之心,委曲之心就是弄小心眼。如果心誠直,才能感佛加被,使你得定力,開智慧,破惑業苦。這是很重要的,這是不思議法。希望大家千萬要相信。

什麼是惑,什是業,什麼是苦呢?所謂惑,就是貪瞋癡。貪瞋,在見思惑;癡這一項,通於無明見思。貪瞋癡不起,一切惑沒有。什麼是業呢?就是殺、盜、婬、惡口、妄語、綺語、兩舌。大家時時刻刻檢討,十項惡業不犯,就沒有惑沒有業。無惑無業,稱之為斷集。斷集者不過是斷惑斷業。什麼是苦呢?苦,總說就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死,見思惑造成生死,無明惑造成識名色六入觸受。

如果誠直心一發,蒙佛加被,你漸漸會感覺自己平安,定力智慧皆增加。千萬不可動心機,一動心機,障住了,一被障住,恐怕你無量劫難以超脫。所以,大家記住,誠直心為道場,可以成佛,希望各自勉勵。

大家千萬不要認為,我動心機別人不知道。不是這樣的,你一動心機,諸佛菩薩皆知道,天地鬼神皆知道,閻王那兒早有登記了。

起正見正思惟

末法時期,魔障紛起,我們大家,不管出家在家,要同心協力,保護正法船,不要在魔海裏翻了。

所謂人間佛教,要把三界火宅變成清涼池,而不要把巍巍三寶,葬身於人間火窟。大家認清方向,把穩舵,保護正法船。現在驚濤駭浪大得很,如果不留神,這正法船不知什麼時候覆沒,希望大家提高警覺。

記住,以正見、正思惟,確定我們的方針,起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佛法領導世間法,以佛法覺悟世間,把人間火宅,化為清涼池。

基本上,人間佛教,是讓佛法成為一枝火中蓮,這一點,大家要確實認清。

先深而後廣

今天跟大家講學佛之道。

學佛好比入海行舟,先深而後廣。一定先入,然後自然就廣了。深即是廣,廣即是深。

現在一般學佛的人,受到社會一種思想的感染,總喜歡「多」,流於「雜」。其實,學佛最忌諱的是一個「雜」字。過去章回小說總喜歡講「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就等於說十八般兵器樣樣稀鬆。他不知道先精。現在的博士是在精不在廣啊!

有一些人,他喜歡把各宗各派一切佛法都引進來,這不是學佛。這怎麼能深入呢?要知道,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就是深,智就是廣啊!

因為這個先深後廣的原則,所以自然地形成各宗各派。在中國這八宗裏頭,天臺、華嚴、三論這幾宗,重於性理,深入性理,深得其大益處。唯識宗重於法相,也得益處。其餘的,禪宗、淨土宗、密宗、律宗,重於行。不過在這裏邊,禪宗、淨土宗、密宗,偏重於法性方面,律宗有一點點偏重法相方面。這個我們大家要了解。學佛千萬記住──不要雜。好像包袱一樣,一切我都包含容納,那是種錯誤的觀念。

你深入以後,自然就廣了。得其門而入,自然就廣了。

勇猛精進

逐漸入大乘,要記住,危險時是在將入未入之間,一定魔來擾。在將入未入時,一定勇猛精進,突破這一關,魔擾是擾,沒辦法了。

慢慢入了以後,有個感覺,對佛法如飢如渴,那稱之為餐法味。

入大乘,入深的話,漸漸得受用。

入大乘,方便就是二諦,二諦就是教理,就是法和義。入二諦可以慢慢得法無礙,至於詞無礙、樂說無礙,更深。

入二諦可得一點味道,再說法,很少阻礙;有人請法,不假思惟。

法和義在性裏,不在識裏。思惟在第六識,若問難,答出來往往不對。性裏出來的東西,橫說也對,豎說也對。

開發二諦

二諦,在唯識論、瑜伽論稱世俗諦、勝義諦:法華玄義云,二諦之名,見於各經。

其理甚深難測,正待開發,各宗沒有發揮徹底。希望你們發揮力量,開發二諦理。
天臺、華嚴,我們沒看到整體敘述。三論宗吉藏大師二諦義不太完整。二諦義初初發現,上卷、下卷,吉藏大師向來著作很嚴密,可是二諦義不太嚴密,可以說不太成熟。以後又發現中卷,證明這部著作不很完善。以前二諦義祇有上下卷,後來改為上中下三卷,引敘道理很深,可是不太成熟。

希望大家大力發掘,可以說,二諦這個道理,還是處女地。大家注意到。

我忘了佛在那本經,云無論弟子說、菩薩說、天說、化人說,祇要合乎二諦,皆是佛說。大家切實覺悟,不要光貪著名相,不是佛法。自古以來,大德們都說,不可入海算沙。智者大師說,應該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捨掉銅錢換銀子,捨掉銀子換金子,捨掉金子換珍珠。有多少潛力,大家要發揮出來。

元旦修學會,要講「唯識與二諦」,唯識三性遍、依、圓。遍計執不入二諦;於遍計執知道虛妄即依他起,就是俗諦;於依他起知道世俗諦如幻,如幻無性,即圓成實。

入二諦後,先得總相智,逐漸得別相智。

實相

不取著名相,叫念佛,怎麼知道呢?佛本是無,清淨則有,佛是實相。入實相者念法,法是實相。入實相叫念僧,和合眾,無諍是實相,僧是無諍,實相是清淨、寂靜、平等、無諍。什麼是戒?實相。六祖不是說「自心清淨自性戒」嗎?那是實相戒,大乘戒。

我問你們一句話,你們怎麼知道自己?要是所知道的是自己,能知道的是誰?要是你知道這個道理的是你自己,能知道的又是誰?如果你說,能知道的是我自己,那所知道的是誰?都不是。你不求不知不聞不問,原來就是自己!

不可住著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什麼是有為法呢?凡是有生滅相的,都是有為法。有為法是生滅無常的。

舉例子說,名聞利養,皆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興衰、毀譽、稱譏、苦樂,皆是有為法。大家不要隨著有為法轉。

如果廣說的話,凡是世間事相,皆是有為法。我們對有為法,可以知道,不可以住著。因為有為法是緣起的,緣起無性,住著就是遍計執。

所謂「知法不住法」,就是對有為法應該知而不住。

什麼是知法不住法呢?就是──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分別一切法,就是知法。不作分別想,就是不住。

希望大家勤加觀察。不可住著有為法。

一切法不可得

今天和你們講,一切法不可得,你們不可生有所得心。

世間人認為,名利可得,妻財子祿可得,天天爭名奪利,以致於沈醉在煩惱之中。
若人起有所得心,一定有貪;貪就生出瞋;一切法本不可得,他起心要想得,就是癡。貪瞋癡生一切煩惱,造一切惡業。

你們要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有漏法無漏法不可得,世間法出世間法不可得,聲聞法菩薩法不可得,佛法外道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你們為什麼還起有所得心,起煩惱呢?

四諦法苦集滅道不可得,十二因緣法不可得,六度萬行不可得,甚而言之,佛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甚至無上菩提,不可得。

要是知道一切法不可得,就可以破無明了。心經上說,無苦集滅道,無十二因緣,無智亦無得,那有法可得呢?

或者大家迷惑,認為:無上菩提怎麼不可得?不可得大家為什麼修佛道呢?

佛說的不可得嘛!佛在經上說,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這不就是告訴大家無上菩提不可得嗎?不可得正是無上菩提。不得一切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間人愚癡,總在無所得當中起有所得心,實可憐愍。

龍樹菩薩有一句偈,我時常和大家講:「若人見般若,是人被法縛;若不見般若,是亦被法縛。」下面又說:「若人見般若,是人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

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見般若、不見般若,都被法縛?又說見般若、不見般若,都得解脫,什麼原因呢?

若以有所得心,見般若、不見般若,皆被法縛。若以無所得心,見般若、不見般若,皆得解脫。

大般若經說,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一切法。簡單說,以無所得為方便,知苦;以無所得為方便,斷集;以無所得為方便,修道;以無所得為方便,證滅。

什麼原因都無所得呢?一切法緣起性空,故不可得;一切法本來畢竟空,故不可得;一切法一相,故不可得;一切法無相,故不可得;一切法無生,故不可得。

希望大家不要再迷惑。在名利當中生有所得心,是愚癡人的行為。

踏實

求觀世音菩薩,還是求你的心。問觀世音菩薩要如法正問。佛法講正法,不講神神鬼鬼。一切因果都是業力。

善惡皆是業,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眾生有所問時,我們是凡夫,要以道理答之。不以事答之。小孩信佛心清淨,自然用功,一定考上。觀音菩薩是尋聲救苦,不是管家婆,信佛要信正法。

末法魔很多。說凶說吉,都是魔。這些邪法不離貪婬。

邪魔侵犯當如何?正念現前。念佛是正念,念佛最好。念佛念到五陰皆空。正如光,魔如風,風吹不動光。一心念阿彌陀佛,魔就不能轉你。我沒神通,就堅決念阿彌陀佛,能把你怎麼樣?

邪魔想侵犯你,一心念阿彌陀佛,把身心皆空。

凡夫都執著身心。佛能入一切無礙。眾生被心心所障住。但不障於佛,佛心無所住。眾生所執不外我人眾壽相。無我人眾壽相就無所障礙。凡夫在善惡有漏之中,造惡業運氣自然不好,造善業運氣自然好。

佛與眾生業不同,佛沒煩惱故不受報,眾生有煩惱故受報。 

一切法畢竟空,五陰皆空。

廟裡看地理是使眾生歡喜(順眾生心,度眾生)才看地理。度眾生最要緊的一點,使眾生歡喜。若出家人窩窩囊囊、鬼鬼祟祟,不能度眾生。出家本來放捨一切,穿的服裝儀容是為度眾生故。為什麼出家人要穿長衫,令眾生歡喜故。

問地理,要先問自己心。佛告持地菩薩,欲平大地,先平自心。世間法如幻如化,出家人為度迷惑人故。

從道理說,只要心善,一定可以改變。心惡,好地理對你沒用,是唯心造。毛病出在心,不在地理,心不夠才會問神、問菩薩。

一切法本來畢竟空,心不空,一切法就不空。心是法。行善得善報,善報從行善來,心不善沒善報。行惡得惡報,惡報從行惡來,心不惡沒惡報。

要想求解脫,先求你的心。先解脫心,再求解脫智慧。阿羅漢得心解脫,不受後有。凡夫心天天有所住。居士住家庭、錢財、事業、婬欲。婬欲念斷就不受他限制。

學佛不求神通、福報。學佛在求不受閻王限制。唯一辦法增進道德。唯有煩惱斷、道德高,閻王才不能奈你何。

不受世間法限制可以離開世間法。離開五欲、五蓋、十惡。如果還在欲蓋中怎能不受限制。修學佛道就要離五欲五蓋十惡。

地理沒有,在地理中怎不被地理限制?婬欲沒有,在婬欲之中,怎不被限制?抽籤沒有,落在籤中,怎不受限制?在業力當中,不受業力限制不可能。

拜佛、拜菩薩可以消業,不敢說一拜佛業全消盡。要長期念佛、拜佛,業自然消。三世諸佛以三大阿僧祇劫消業成佛。

      *  *  *  *  *  *  *

△說十分,不如作一分,身體力行。

△你們把筆記影印,那是別人的血肉,得不到益處。所以,學佛要踏實,不要怕頭疼。

要付出相當的耐心、相當的代價,才能得到法。以後學佛要踏實,一步一個腳印,這樣才行;不可以飄飄浮浮,投機取巧,學不到的。

 
Copyright 2005-2006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