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柏林 > 问禅寮 > 有声书库 > 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 > 之四
《佛教常识问答》有声书之四

赵朴初
点击打开本书目录菜单

问:现在佛经一般有几种文字?

答:许多国家都用他们自己的文字翻译了佛经。欧洲有俄文、德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芬兰文等,但是都不齐全,其来源不外乎三大系:1.巴利文,2.汉文和3.藏文。梵文经典现在残存的己很少,尼泊尔和我国西藏还有部分古梵文本留存。北传佛教经籍,大部分保存在我国汉文和藏文藏经里。

问:世界佛经是否可以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

答:三大系的划分,是合乎实际情况的,现在佛教界都承认三大系的说法。一般说来,南方国家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我国云南省傣、崩龙、布朗等民族的佛教属于巴利语系,是小乘佛教。比较精确的说,应当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他们自称的派名 。大小乘过去一直有宗派争执,近来渐有融合的倾向。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结和互相尊重,有许多人主张不再用大小乘的名称,因此称南传佛教为上座部佛教较为合适。我国汉族和朝鲜、日本、越南的佛教属于汉语系。我国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以及蒙古、苏联西北利亚地方和印度北部地方的佛教属于藏语系。这两系都属于大乘佛教。

问:汉译三藏有多少卷?

答:有1,692部,共6,241卷,此外中国学者撰述收入藏内的有一千多卷。明代嘉兴版大藏经又收集中国学者撰述5,600卷编为续藏。近代日本也编印续藏,收集的也都是中国撰述的,共1,750部,7,140卷。

问:汉文大藏经有多少版本?

答:我国第一次刻本汉文大藏经是公元971年宋开宝四年刻本。在此以后,历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一千年之间先后有二十余次刻本。1936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金代公元十二世纪刻本大藏经,因此称为赵城藏。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企图劫走这部法宝,为八路军抢救,牺牲了八位战士,才保护下来。这部经现藏在北京图书馆。西安开元、卧龙寺藏有宋刻公元十二世纪碛砂板藏经,近代有影印本。明代政府刻的南本大藏经1372年开始在南京刻的和北本大藏经1410年开始在北京刻的,还有万历年间刻的方册大藏经通称嘉兴藏现在还有留存。清代雍正、乾隆年间1735-1738刻的大藏经通称龙藏 ,尚有经板留存。

我国敦煌石窟所藏晋、魏、隋、唐人的写经,自二十世纪初被发现后,很大部分被盗劫到国外,都是贵重的法宝,北京图书馆还藏有八千多卷。我国还有很多石刻佛经,最重要是房山县石经山上的石经。那是公元七世纪初我国隋代静琬法师开始刻的,一直继续了千年之久。所刻经版,封存在九个石洞里,和埋藏在塔下。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在政府支持下,费了两年时间,将那里的经版全部取出拓印了七份,现正在整理和研究中,计刻经一千余部,近三千五百卷;并考证发现辽刻石经是以《契丹藏》为底本,也就是久已失传的《契丹藏》的复刻。房山石经是一部稀有的法宝。

问:藏文大藏经内容请介绍一下。

答:藏文大藏经分两部分:1.正藏,名“甘珠尔”,“甘”的意思是“言教”,“珠尔”是翻译,就是言教的翻译,包括经和律,因为经和律都是佛的言教;2.副藏,名“丹珠尔”,“丹”的意思是论著,就是论著的翻译。甘珠尔共1,108部;丹珠尔共3,459部。

问:藏文大藏经有无刻本?

答:公元十二世纪元代初年在奈塘刻的大藏,称为奈塘版,是第一次刻本。十五、六世纪明代曾翻刻过两次。十七世纪清康熙、雍正年间在北京翻刻一次,称为北京版,同时西康等地又各翻刻为德格版、卓尼版等。西藏在雍正八年到十年重刻奈塘新版,大体与北京版一致而增订其未尽善之处。约在1921年间十三世达赖喇嘛重刻大藏经,称拉萨版。最近日本印行的西藏大藏经,就是北京版的影印本。

问:巴利文三藏内容是什么?

答:巴利文经藏分五部:1.长部D〖AKi-〗ghanikāya,相当于我国长阿含经;2.中部Majjhima nikāa,相当于我国中阿含经;3.相应部Samyutta nikāya,相当于我国杂阿含经;4.增支部A〖AKn?D5〗guttara nikāya,相当于我国增一阿含经;5.小部Khuddakanikāya,我国缺。我国小乘经藏只有四阿含阿含〖AKA-〗gama的字义是集,就是佛的言教集。

巴利文律藏分三部:1.分别部Sutta vibha〖AKn?D5〗ga,是戒的条文;2.犍度Khandhaka,是僧团中一切生活制度;3.附篇Parivāra,是戒条的解释。

巴利文论藏有七部论;1.法聚论,2.分别论,3.界论,4.双论,5.发趣论,6.人施设论,7.论事。这七部论是关于心理状态,宇宙万有的分析,因果论等重要著作。

问:费了你很多时间。关于佛法基本内容和关于佛教经籍的一些主要情况都承你作了介绍,现在就谈这一些,以后再请教。

答:不见得能够满足你的要求,只能说是提供一些初步材料罢了。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问:为什么一部分佛教徒要出家?

答: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谈一谈佛教的五乘教法。乘就是车子,能运载行人到远近不同的目的地,借以比喻教法。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恶:1.杀;2.盗;3.淫;4.妄语;5.两舌,即挑拨离间;6.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7.绮语,即邪淫言语;8.贪;9.嗔;10.邪见,即否认因果的见解,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做天乘。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叫做声闻乘。“声”是言教的意思,听闻佛的言教,悟四谛之理而得到解脱的人叫做声闻。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有人独自悟到缘起之理而得到解脱,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说出来,这种人叫做独觉,因此十二因缘法叫做独觉乘。六度的教法,能令修持者行菩萨道,经过无数世的难行苦行,最后达到佛的果位,叫做菩萨乘。

〖僧伽和佛的弟子〗

问:五乘教法与出家有何关系?

答:人乘、天乘不要求出家;独觉生在没有佛法之世,虽是山林隐逸而没有出家的仪式;菩萨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人,不一定要出家,看住持佛法的因缘和利益众生的因缘可以出家,可以在家。如佛陀时代,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都是出家的比丘,维摩诘也是大菩萨,则是居士在家学佛之士。只是声闻乘中为了证得现法涅槃,成阿罗汉的目的,要求修行者出家。

问: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答:阿罗汉Arahant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四果,见惑思惑都己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

问:声闻乘为什么要求出家?

答:根据声闻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只能在理论上断除见惑证得初果,至多断除欲界思惑证得三果,不能证得现法涅槃。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注精力从事于无我无欲的修养,所以要证得阿罗汉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问:出家的制度是佛教创始的吗?

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创始的。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为风气,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样,使出家风气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励。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佛教徒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

问:佛教僧侣是不是神职人员?

答:佛教僧侣仅仅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担任什么神与人之间的神职。他不应当,也不可能代人祈福禳灾,或代神降福免罪。

问:佛教僧侣平时生活应当是怎样的呢?

答:根据佛的制度,一个比丘应当过着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
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非时食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也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须用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日昼夜六时中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洒扫、挑水外,其余时间都应当精勤地用在学修方面。

问:学修的内容是什么?

答: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内容不外乎前面说过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中基本修习的是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修四念处观之前,初入道者先学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息观。总之,修定修慧的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问:佛教僧侣对在家佛徒有什么义务吗?

答:一般说来,在德行上为他们树立模范;教导他们,劝善止恶;为他们讲说佛法;安慰病苦,必要时得参加社会灾难的救济;慈悲柔和,促进众生的福利。

问:照你所说出家风气在佛得到鼓励,那么,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

答: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问: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条件是怎样?

答:归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归依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奉行五戒和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歌舞观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遵守三归、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这就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佛陀对在家信徒有许多世间法的教导,如对善生童子详细讲了父母子女之间、师弟之间、夫妇之间、朋友之间、主从之间、僧人与居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善处的问题;对青年跋 迦谈到方便具足职业修养的完备,守护具足节约不浪费财物,善知识具足交结善友,正命具足正当的生活四种安乐法;对当时的国王们讲到如何处理国内政治与睦邻问题。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问:事实上出家不是象你前面所说的那样严格吧?

答:事实上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僧伽中存在着滥收徒众、滥传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久已引起佛教界的忧虑。从历史的情况来看,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并不是僧众最众多的时代;相反的,僧徒太多的时代,往往是佛教衰坏的时代。如唐代初年曾大量淘汰僧众,玄奘法师时代出家很严格,要经过考试,当时玄奘为取得出家资格,还曾经过了困难的手续,但是佛教当时最为灿烂。这不仅我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十五世纪缅甸有一位本来是高僧后来还俗做了国王的达磨悉提,他鉴于当时僧众之滥,曾经通令全国僧众重新受戒加入僧伽。由于他的严格整理,当时缅甸僧侣人数从数十万人减到一万多人,其余不够资格和不愿再度受戒的,均勒令还俗,缅甸佛教因此得到复兴。这件事说明僧伽是不应当盲目发展的。

问:听说有些国家的人民,人人都要出一次家,是吗?

答:缅甸、泰国等都有这个风俗,我国傣族地区过去也是如此。这并不是佛教规定的制度。这些地方一般儿童到七八岁时候,父母便送他们到寺庙出家,在寺庙中识字学经过僧团生活,过了一定时期可以还俗。出家时期最短的只有几天,有的几个月,有的几年。如果儿童时未出过家的,长大后总要有一个时期出一次家。这种临时出家的人并不受沙弥戒,与发愿长期出家的不同。

问:听说日本僧人都有家室,是吗?

答:原来日本僧人都是没有家室的。公元十二世纪时期,净土宗的一派--净土真宗的创始者亲鸾倡导带妻修行,开始娶妻生子。其后几百年中这个制度只限于这一宗派。到明冶维新后,僧人结婚的风气便在其它各宗派中流行起来。现在除少数宗派的少数僧人仍然过独身生活外,绝大多数僧人都有家室,他们的子孙世袭僧人的职业。这便形成了以在家佛教徒担任弘传佛教事业的制度。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属于男僧人,今天日本的尼众还是出家如律持戒的。

问:出家男子为什么称为和尚?和尚是什么意思?

答:“和尚”原来是从梵文Upādhyāya这个字出来的,这个字到了西域被读成“乌 ”,到了汉地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问:喇嘛是什么意思?

答: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字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问:汉族地区习惯地称出家的男子为“僧”,出家女子为“尼”,这是否是正确的称呼?

答:僧是僧伽的简称,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伽,只能称僧人,正如一个兵士不能称军,只能称军人一样。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都能称僧人。把“僧”和“尼”作为男女的区别,是错误的。至于“尼”字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的,是汉族对出家女众的简称。还有在尼字下加上姑字的,则是习俗的称呼。

问:什么叫做法师?

答:法师Dhammācariya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Suttācariya,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Vinayācariya,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Abhidhammācriya。更高的是三藏法师Tipitakācariya,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问:什么叫活佛?

答: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化身”。“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给达赖的封号也沿用了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又傣族佛教比丘被称为“佛爷”,这也是汉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

问:什么叫做僧王?

答:有些国家如泰国等,全国选出一位僧伽的领袖叫做僧王Sangha”rāja 。在斯里兰卡则每一僧派选出一位“大导师”Mahā Nāyaka,每一省或一市选出一位导师Nāyaka。僧王或大导师管理全国的僧务,导师管理地方的僧务。

问:为什么出家佛教徒要有僧伽这样的教团?

答:对个人来说,为了在学修上和生活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出家人必须过僧伽的团体生活。对整个佛教来说,要有出家佛教徒组织的教团来担负起“住持佛法”的责 任。僧伽所以被称为三宝之一,就是因为它在佛教事业中的重要性。

问:僧伽的组织有没有什么原则和制度?

答:有六项原则,就是“六和”:戒和、见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简单地解释一下:和就是和谐一致的意思,遵守共同的戒律戒和,见解一致的共同修学见和,平等受用合法的财物利和,生活上互相照顾身和,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口和,思想上彼此友爱敬重意和,通过这六项来达到僧伽中的和谐一致。为了实现六和的原则,佛陀曾经为僧伽制定了许多制度。

问:有哪些重要的制度?

答:最重要的是“羯磨”Kamma制度。羯磨本是办事的意思,但僧伽中办事的方法是通过会议,所以它的完整的意思就是“会议办事”。比方有什么事情要办,要一定地界内全体僧众集会讨论决定,因事因病不能参加的人必须委托别人代为请假,并表示愿意接受大众的决定。会议开始前,执行主席羯磨师询问僧众是否已经齐集,是否有未受戒的人在场。知道僧众已经到齐,外人已经出场后,然后开会。首先报告开会目的,提出议案,大众讨论,做出决定。表决的方式,一般是口头问答,征求同意,同意的不说话,不同意的表示意见,如果大家都不说话,便是通过。有一种事经过这样一次征问,便作决定;有一种较重要的事要经过两次征问,才作决定;有一种更重要的事如授戒,或给某人以处分要经过三次征问,才作决定。最后执行主席说:“僧人默然汝,是事如是持”既然大众都没有意见发表,这件事就是这样办了。另外还有一种表决方式,就是投筹用有颜色的竹筹表示可否,等于投票。关于这些,佛教典籍中有详细规定。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会议法,可以说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和贡献。

问:僧伽中有没有定期的会议?

答: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布萨羯磨诵戒的集会。僧众齐集念诵戒本,根据戒律,检查每个人半月中的生活。方式是自己发露坦白说出过失,别人举过。每年雨季安居期满后,举行集会。这个集会名叫“自恣”,“自”的意思是自己发露,“恣”的意思是恣别人举出自己的罪过,从而忏悔,这仍然是检查生活的集会。至于商办事情是临时召集会议。

问:可不可以说释迦牟尼在僧伽组织中采用了某些原始公社的制度?

答:从它的民主制度和财务分配制度平均分配、个人不蓄私财来看,可以这样设想。但是在原始僧伽中,比丘是不事生产的。我国汉族僧人有从事农耕的习惯,提倡农禅生活,这是我国僧伽一个优良的特点。

问:羯磨制度,现在还实行吗?

答:布萨和自恣的制度在南方佛教国家中仍然实行,其他宗教性的如传戒羯磨也仍然实行,但是似乎大部分是作为宗教仪式保存着。今天我国也还有寺庙保存着布萨和自恣制度的,至于羯磨的民主精神,由于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许多封建制度被引用到佛寺中来,特别是由于丛林清规被封建朝廷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以修改推行,因而久已失去了本来面目。

上一集:第三部分
 
Copyright 2005-2006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