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所了解的竞争,就是要把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抢夺过来,让它变成自己的,但这是“动物性的竞争”。人类的竞争应该是:如果自己没有,就要另外想合理的办法拥有,而不是去抢夺别人的努力成果。非但如此,还要设法让大家都能享有,甚至拥有更好的东西。这是一种积极的菩萨精神,优于一般所谓的“竞争”心态,可以称为“良性竞争”,是一种合理、公开、公平的竞争。竞争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让自己成功而打倒他人,而是他人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自己要做得更好,还要比他人做更多的贡献。
佛法并不反对良性竞争,但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常被人误解是消极的,就连一些佛教徒本身也有这种错误的观念。有位母亲因为儿子很懒惰,不喜欢读书求上进,天天打电动玩具,就责骂他说:“你真是没出息,像你这么懒散,我要把你送去寺里当和尚!”她的儿子听了之后,还真的跑到我们寺里来,他以为当了和尚就可以整天无所事事,并认为不想读书、不想做事,只想玩耍的人,最适合做和尚了。
其实,像我这样的和尚是忙得不得了,从小到现在每天都在忙。我不是忙着抢别人的钱、抢别人的名位,非但不抢,我还要使他人变得有钱、有名、有地位,也要使人们更有学问,能够得到幸福。这不是为自己争取,而是为大家奉献,但同样都需要努力、需要付出代价。
最初,我并没有想到要出名,也没想到要在大众媒体上说法广为人知。但是因为努力的结果,地位自然来到,名气自然出现,许多利益也随之而来。但我不会独占利益,会再把它分享出去,就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利益不是我一个人私有,而是变成大家的,这才是竞争的真义。
在许多佛经中,例如《法华经》、《地藏经》、《金刚经》里,都曾出现过“较量”的观念。较量的意思就是:做这件事比那件事好,这个功德比那个功德大,这样的身份比那样的身份更好。推究起来,这就是竞争,但不是与他人争战,而是自己与自己竞争。这样做不是为了凸显自己,也不需要和他人打得头破血流,而是一种力量的发挥;这种竞争不仅使社会大众得到利益,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陶冶与训练,可以帮助自己成长得更快速、更健康,也更健全。
在佛教里,这种与自我的竞争称为“精进”,是永远努力不懈怠,要以自己的力量来生产、制造,以取得更多对他人有益的资源。所以,不要误会竞争就是自私的,也不要误解竞争就是抢夺、斗争、诈骗。否则,非但对自己无益,对他人来讲也有伤慈悲。我们应该要做良性的竞争,为争取大众的福祉而精进努力。 工作自在语
较量的意思就是:做这件事比那件事好、这个功德比那个功德大、这样的身份比那样的身份更好。推究起来,这就是竞争,但不是与他人争战,而是自己与自己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