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念:人们认识世界的六种感官渠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所对应的六种信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生命的迷失处,也是生命的觉醒处。当其迷失,根尘交接的刹那起作用的心叫“识”;当其觉醒,根尘交接的刹那呈现的心念叫“智”。“识”、“智”只是假名,都是当下一念的机用。然此一念或智或识,圣凡立判,迷悟天壤,染净两途。自性的沉沦在此,自性的醒觉亦在此。
然而,根尘刹那刹那交接,心识刹那刹那生灭,生命仿佛奔腾的江河,“逝者如斯夫”,我们又当如何在这电光火闪之间叩开觉醒之门呢?全部祖师禅的要点遂聚焦于此。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差异也在于此。前者系即心而明心,后者系即根尘而明心。明心一也,而下手处迥异。如我们将如来禅称为“心识法门”,那么祖师禅不妨可叫做“根尘法门”。后者往往在根尘交接的刹那中完成生命的大转身。兹举古德悟道案例以资佐证:
1. 灵云志勤禅师,初礼大沩,久未契悟。一日经行,见桃花灼灼,大悟,作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这是由眼根对色尘启发悟机的实例。
2. 百丈怀海禅师道场,一天大众集体出坡钁地。吃饭的鼓声响起时,有一僧举起钁头大笑便归,百丈禅师赞叹说:“俊哉!这是由观音悟入的法门。”——耳根对声尘启发悟机的实例。
3. 宋元佑年间(1086-1094),山谷居士黄庭坚在黄龙山参礼祖心禅师,请禅师示以修行捷要之处。禅师说:“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你怎么看这话?”山谷正要开口理论,禅师连忙打住:“不是!不是!”山谷更觉迷闷。一天,二人在山间经行,岩边桂花盛开,清香四溢。禅师问:“闻到花香了吗?”山谷说:“闻到了。”禅师说:“吾无隐乎尔!”山谷当下大悟。——这是由鼻根触气味悟入的实例。
4. 民国年间灵隐寺方丈慧明禅师,早先在众中为大众行堂,修苦行。每次斋时待大众食罢并将饭菜喂寺院一条狗之后,自己才吃剩下的饭菜。一日,照例吃狗剩下的饭菜,才一入口蓦然大悟:“原来狗子也有佛性呵!”自此慧解大开,机辩迅捷。蒋介石曾专往参访。——此是由舌根对味尘悟入的例子。
5. 宋朝道宁禅师,一日准备洗脚,在洗脚的间隙,他偶然读诵《金刚经》,当他读到“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一句时,忽然身心双忘,不经意将脚垂入沸水中,就在脚被烫的那一刹那,他蓦然大悟。——这是由身的触觉悟入的例子。
6. 宋朝真慈禅师一日在讲席听习《圆觉经》。当讲师讲至“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毕竟无体,实同幻化。”这一句经文时,真慈忽然有省,作颂曰:“一颗明珠,在我这里。拨著动著,放光动地。”后来他将此偈呈给讲师,讲师倒茫然无知。——这是由意根悟入的例子。
综上以观,心地的发明实在不离我人平常日用中根尘的交接,是之所谓“根尘法门”。这根尘法门遍及于我们生活的事事物物,时时处处。所以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大千世界,总是禅堂。这正是中国祖师于佛法、于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在这里我们能以新的眼光检视生活的种种,以尊重警觉的心态体验人生的诸般况味,在形而下的庸常中碰触宇宙的终极大道。西方文化中感性与理智的矛盾,世俗与神圣的冲突,酒神与日神的张力于此消解无遗!
如同茶之为道一样,香之为道当由是以观,方见其魅力之所在!其实我们六根与六尘的交接,本来念念不息,未曾空过。但根尘若无特殊的刺激,于一般人实难回头醒觉。此所以要拈出茶,拈出香作入道的媒介也。以茶以香等作为冲击我人根识的方便,刹那回光,那心性的门就有可能豁然洞开,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是茶道、香道作为入道之门建立的究竟旨趣。除此之外,香之为道更有其不共的奇妙在。
《增一阿含经》说:“香为佛使,故须燃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香是众生与佛之间沟通的信使。这里的“佛”可以指外在的佛,更重要的是,它也指我们自心本具的佛性,在凡夫首先表现为意识中深层的醒觉能力。而特殊的好香,可以促发这种能力的呈现。就像被派遣的特使,能使尊贵的客人现身一样。这正是为什么佛典中反复提到用各种形状、各种品质的妙香供佛的原因。所谓的“供养”是指以某种东西令之显现、增长的意思,如同浇水令树木生长一样。上等的妙香,从精神层面象征美善的德行,能令佛果显现;从物质层面,就是这妙香本身也能令行者深层的直觉智慧呈现出来。
关于气味和人们精神状态的关联性,现代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实验资料。他们发现有些香水有激发情欲荷尔蒙的作用,他们也发现,无论婚恋关系还是朋友关系的确立都与气味对人们无意识的影响有关,这恰恰印证了汉语“臭味相投”所蕴含的真理。“因为嗅球的鼻神经直通脑干区,而脑干区控制着无意识的直觉记忆和性欲”(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合与器物图解》)。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佛经中经常提到的沉香、旃檀香等妙香能提高人的醒觉能力并有利于原始性本能的提升与转化。
当然,香道仪程中环境的布置、参与者身心的收敛既是一种礼乐文化的熏陶,也可视作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戒定”二学。这是生起无漏智慧的道前方便。
津门云君先生,家学渊源,博古乐道,是我本人书法、诗词、茶道方面的老师。每座下听课或相聚论文论道,多有受益。现先生以《燕居香语》一书拈出香道法门,拜读之下,踊跃欢喜。因不揣浅陋,叨叨数语,以为辅赞云尔。
(2009年8月12日 为陈云君先生《燕居香语》所作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