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腾骧 > 方丈 > 明海大和尚开示

《吉祥经》讲记(2)

明 海

(2004年2月29日,正月初十,2/5)

明海大和尚: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在社会上的人以放鞭炮、喝酒、聚会种种世间的方式度过春节的时候,我们能够在寺院一起共修——学习佛法,这是非常大的福报。这两天我看拜忏大家表现都不错,很整齐声音也很响亮,特别是女众这边,大概是人多的原因,声音比男众那边还要高,精神面貌也很好,确实有“吉祥法会”吉祥的气氛。你们感不感觉到累?(听众答:不累) 不累啊?可能还是有一点累吧。这个拜忏就是要让我们累,特别是要让身体累,通过拜忏人为地“劳其筋骨”,拜一天下来腰酸腿痛疲乏其身,再加上我们至诚恳切用心观想,就能达到消除业障、增长福慧的作用。因此拜忏就像长跑运动员跑长跑,它有一个高原期,比如说跑三千米长跑的运动员,在一千米以前他劲儿挺足的,一千米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受不了,喘不过气身体不听使唤,但再坚持一段呢就适应了,拜忏也是一样。一定有一段你会觉得很疲乏、很累,腿痛、腰酸或者是心里烦不想拜,这就是拜忏的高原期,过了这个时间,过了这一阶段你就会轻松了,每天就会有一些新的感受。所以在这种时候没有什么办法,就是坚持,我们药师忏一天下来只有三支香,万佛楼开光前我们拜万佛忏,拜了十几天。药师忏每支香呢其实也没有拜几拜,没有磕几个头,拜万佛忏一天拜下来要磕九百多个头,强度是很大的,但我看很多师父和居士都坚持下来了,因此希望大家克服困难,把这个忏拜好。

现在我们回到《吉祥经》,昨天我们讲到了第一个偈子:“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这个偈子讲的就是关于交朋友、选择朋友。佛教有句话叫“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一个人的一生构成他人生、命运的要素,我概括了一下无外乎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身体。身体的素质、身体的形貌,包括身体内在的气血能量运行的方式、质量;第二个就是精神方面,是指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心量大小、思维方式、感情表达的方式,这都属于精神方面;那么第三个就是缘。第一个身体,可以叫“器”,第二个精神方面可以叫“识”,第三个呢叫“缘”,就是缘分,就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跟大自然、跟社会、跟其他人的关系,缘就是关系、缘分。我想这三个方面差不多概括了一个人人生的主要内涵。这三个方面它们是互相补充的,其中缘很重要。缘有很多,比如我们生在哪一个时代、生在哪一个国家,我们的家庭出身,这都是我们的缘。还有就是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的亲戚朋友叫人缘,我们出生在什么地方这是地缘,在家的人找对象叫姻缘。所以人缘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命运。人缘里很大一部分是朋友。这个偈子教我们不要跟愚痴的人接近,要跟有智慧的人、有道德的人接近。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则直”,蓬是一种容易弯的植物,麻是直的,它生在麻树中间,不用手扶也能长得很直。这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一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际关系无形之中会影响我们:与愚痴的人亲近,我们会染上愚痴的习气;与有智慧的人亲近,我们的智慧会增长;与有道德的人在一起,我们的德行会增长。人跟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们注意体会,心态会互相影响的,这个心啊就像一个手提电话一样,它可以接收别人的心态,也可以发射——把自己的心态像电磁波一样向周围发射。我们跟一个暴怒的人在一起心理感觉和跟一个安详的人在一起心里感觉是不一样的,跟一个很恐惧的人在一起呢心里也会有恐惧。所以人跟人之间心态是互相辐射的,这个是我们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的。

为什么我们要经常到寺院来亲近三宝、亲近师父呢?即使跟师父不讲话,我们也能够直接从他那里感受到他心态的辐射。我记得十几年前在北京的时候,每个周末都到广济寺去亲近我们老和尚。那时他在广济寺有个小院子,面积并不大。但一到周末里面就坐满了人,因为师父也不可能跟每一个人都讲话,所以一定是有一个人向师父提问,其他人就在旁边听,还有一些人根本就看不见师父只能听到他的声音,因为师父在屋里坐着。屋外面是一个露天的院子,当屋里坐满了人们就坐到院子里来,就是这种情况。我看很多人坐在那里都有一种——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来,当时也能感受到,大家好像都有一种暖融融的、依依不舍的感觉似的。就是说我们亲近这些大德啊,心里面有时候是能接收这种好的辐射。所以人跟人在一起有心态的辐射。第二点是除了心态辐射之外,人的气质也会互相感染,所以心可以交流,气也可以交流。特别是讲话,在言谈之间、一问一答这个气已经交换了,所谓“同呼吸共患难”,在中国语言里很多语言沉淀了这样的道理。同呼吸,在一个空间、在一个小的范围内互相交谈,就交换了气了;那么气质呢,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亲近愚痴的人,愚痴的人有愚痴人的气息,有他特有的气质,——当然我们多多少少都很愚痴,不过愚痴有深浅,我想特别愚痴的人的气质是不是可以说很浊或者很粗啊,或者说很沉闷啊,或者说很昏昧啊,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描述他的这种气质。当然有智慧的人呢你跟他在一起会觉得他的气很轻、很亮、很光明、很清洁,那么这种气质互相之间也是会影响的。当然,除了心态、除了气质之外,人的行为方式也是会互相影响的。我们亲近什么样的人,互相之间也都会感染那种行为方式。因此在人生的缘的这一部分,我们一定要注意取舍、注意选择,这个选择是要自己用心去观照,亲近善友、亲近有智者、亲近有德者,然后远离愚痴的人,这样我们就能有好的缘,有好的人缘。有好的人缘我们的智慧能增长,做事能够成就。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里面,关于择友关于交朋友,佛陀有很多详细地教导,下面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听了下面释迦牟尼佛有关教育我们交朋友的教导,大家就可以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的心是多么细,他对众生的习性观察的是多么敏锐,另外他对我们这些众生又是多么的慈悲,像慈母一样。有一部经叫《佛说孛经》,这部经里佛陀讲了四种朋友,是以比喻的方式概括的。第一种朋友叫“花友”,你们猜这种朋友是什么样的?是不是长得很好看的?不是的。花友是什么呢?花友就是你很富贵的时候跟你特别亲近,你很倒霉的时候就离你而去了,他把我们当花,当我们还盛开的时候就供在这上面,(指桌上的花)花凋谢了就扔掉了,这个叫花友,见富贵就亲近,见到我们贫贱就抛弃了。你们要是看过《红楼梦》就知道了,《红楼梦》在最后,大观园要散伙和败落的时候,很多原来亲近贾府的这些人就是花友。不是说这个朋友像花,而是这个朋友以对花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第二种朋友叫“秤友”,秤就是街上买东西要称斤两用的秤,不是现在的电子秤,现在的电子秤不能把这个比喻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过去那种杆秤,有秤砣在上面移动,那样的秤。秤友和花友倒有点接近,不过他是特别注重财物。假如我们给他的东西多给他的钱多、给他的好处多,他就对我们特别恭敬;反之,我们给他的少,他就瞧不起我们,他的头啊就开始往上抬了。秤就是这样,那个秤砣要是太轻了,秤杆不是就会往上抬嘛,秤砣重呢秤杆就往下垂,秤友就是这样的。他喜欢占小便宜,对财物很在意,我们给他的多就对我们很恭敬,把头低下来,我们要是给他的少或者不给,他就轻慢我们。轻慢之相一般我们说就是昂首,下巴往上扬着,这种轻慢之相就像秤一样。第三种朋友叫“山友”,高山的山,这种朋友非常好,这是好朋友,前面两种是我们不太喜欢的朋友。第三种山友就是他富贵了也能够使他的朋友也沾光,他有财富能跟他的朋友共同分享,像高山一样。山很高,即使有一棵树不太高,但这棵树长在山上便也显得高,所以高山啊能够使山上的草木都显得高大,这就是山友。第四种叫“地友”,这种朋友像大地一样总是不变心、不离开我们,即使我们离开他了他也在那里等我们,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对他不恭敬说不礼貌的话,他也接受就象大地一样。我们有时候在地上扔一些垃圾,但大地啊从来不抱怨一概接收;我们在地上挖一个坑拉一车土,大地也从不说什么而是默默忍受,挖一块就挖一块吧。所以这种朋友有大地的恩德,他始终能够养护我们,不管我们对他是厚还是薄,他总是那样。我想这种朋友应该说是最好的朋友。菩萨就是这种朋友,像大地一样,对所有的众生有平等心。这是佛陀在《孛经》里讲到的四种朋友,你们看概括得怎样?挺好是吧,基本上没有遗漏而且很形象,第一种叫“花友”,第二种叫“秤友”,第三种叫“山友”,第四种叫“地友”。我们都要作地友,最起码也要作山友。

在《善生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又开示我们说,如果我们亲近了不好的朋友会有六个方面的过失。第一种:不好的朋友跟我们在一起总是假话多真话少,就是“方便生欺”,他老是用各种善巧方便欺骗我们。第二呢这个不好的朋友总是喜欢搞阴谋诡计,他要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总是偷偷地压低声音说“过来,跟你讲,来呀”!他好像总是见不得人,喜欢在角落里谋划事务,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们要小心一点。一个好朋友应该是个君子,坦荡的、无欺的,没有什么要偷偷摸摸的。第三个呢就是“诱他家人”,就是说不好的朋友不仅会影响我们,而且也会观察我们家里的人,从我们家里的亲戚里面找到突破口,找到那个薄弱环节。这薄弱环节有很多的,在家人比如说就包括他的妻子或者子女,或者其他的亲戚,这个坏朋友他可能就想办法去投谋各种便宜。第四个,这个不好的朋友总是喜欢诱导我们去图谋别人的财物,有时候他想占别人的便宜、想占有别人的财物,他自己不说而是诱导我们去做。还有的时候呢他想犯那个规矩,他想犯规,就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先把我们也拉下水。比如说你很喜欢抽烟,那么这个恶友有一天就把你带到一个房间,拿出一包希尔顿给你抽,抽完了以后问“怎么样,好抽吧?”,你说“好抽”,他说明天还有,到了明天他再给你抽,到了第三天你就问他“哎,还有吗?”,他说“有,不过现在我手上没有啦,但那家商店里还有,昨天晚上我们抽的都是从那儿来的”!所以这种朋友啊让你不知不觉就上了他的圈套了,没办法了,你就只好跟他一起去偷了。或许刚开始你还不敢偷,但他说“你不干没关系,就帮我在外面站站岗吧,如果有人来你吹个口哨就行了”。你心想反正我也没有偷,就去帮他站岗吧,于是就卷进去啦。这个恶友啊也有一种智慧,但那是一种恶智,他没有善。第五是“财利自向”,在我们跟恶友打交道的时候,遇到利益他总是会把多的那一部分扒到自己的那边,比如偷了希尔顿十条,他可能就说 “这一条给你吧,其余的九条我先放着,等你抽完了再说”——他总是用各种手段把财物和利益往自己这一边放。第六,“好发他过”,这个恶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发露我们的过错,这也包括他还很会控制我们。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过错,普通的人来说呢多少都有一点不太愿意跟别人说的隐私。这个恶友很有意思,他在跟我们打交道的时候,就先想方设法把我们的隐私、缺点、过错先侦查了,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了,然后呢你就跳不出他的手掌心了,你要跳他就说我去跟别人讲了。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些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官员就上了这种恶友的当,他有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叫这种恶友抓住了,这样就把鼻子抓住了,只得乖乖地听他的。为什么有一些地方司法部门的官员对自己要求不严的甚至敢给犯罪的黑势力作保护伞呢?也是因为有辫子在别人的手上啊。这都是释迦牟尼佛以他的智慧洞察的我们这个人世间的各种朋友。

《善生经》里也讲到了有哪几种朋友是伪装亲近我们的,有哪几种朋友我们是可以跟他深交的,你们下来有时间可以找《善生经》来读,那个意思都很好理解,我这里就不细讲了。总而言之,各位居士你们在生活里交朋友要慎重啊,特别是年轻人,因为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辨别力还没有培养出来,有时候交到一个不好的朋友,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后患无穷,当然交上好朋友呢也会带来很多的利益。

好朋友在佛法里面叫“善知识”,坏朋友叫“恶知识”。善知识在佛法里分三种,第一种叫“教授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指我们上学的时候教课的老师,我们学佛的时候教导我们的师父、法师、比我们强的人、引导我们的人,这都叫教授善知识。这种善知识特别难得,对于学佛和修行特别重要。在教授善知识这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有好的缘,修行上呢将会少走很多弯路。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我们从佛经里看到,很多人看到佛陀的时候就证道了、开悟了,也有的在释迦牟尼佛座下剃度以后不久就开悟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有非常殊胜的,也可以说最殊胜的教授善知识。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大德,因为遇到好的教授善知识一言半句就悟去的也很多。像临济寺的临济禅师,他那一喝之下啊就有人开悟,那也是与这个善知识的功德分不开的。一般我们会想:怎么我就遇不到佛陀呢?其实我们能遇到什么样的善知识也是与我们的福德因缘相应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我们遇到的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最适合我们的善知识。从理论上说也许不是最理想的,但却是最适合我们的。就跟穿衣服一样,我们在商店里面看衣服,你们说哪一件衣服最漂亮啊?这个比喻有点不太恰当有一点不恭,但事实是衣服跟衣服在一起的确很难说哪件最漂亮,穿在我们身上得体那就是最漂亮的,所以善知识也是一样啊。当我们还是小学水平的时候,这个善知识正好能教小学生,所以正适合我们;等我们到了大学水平了,那时又会有善知识来教导我们了,所以第一种叫教授善知识。

第二种呢叫“同行善知识”,同行就是像我们大家,各位之间、同修,一起修行一起拜忏,这叫同行。同行善知识也非常重要。有的人修行喜欢个人去搞,个人关在屋里、个人躲在深山里,个人搞自己的。其实这就是说还没有了解到同行善知识对我们摄受的功德,比如在寺院在一个僧团里,或者在一个法会中间,所有身边的同修都是我们的老师、都是我们的善知识。为什么这么讲呢?比如说早晨去万佛楼上早殿,如果只有我们一个人,这个早殿能上吗?不能上。一定还要有敲罄的师父、敲木鱼的师父,还要有其他的居士。即使一个人能上——我就一个人在那儿念,但能不能天天坚持念啊,每天早上都五点钟开始?我想对我们的水平来说恐怕很难。但是在一个集体里面、在一个僧团的生活里面呢,集体的制度、集体的行为对每一个个人就有了约束力。比如说本来你今天早上不想去早课的,但因为想到大家都去自己不去好像不好,所以你就会去了,这样的天长日久,在一个集体的环境里,周围的同修无形之中就摄受了我们、帮助了我们,所以同行善知识很重要。另外,同行善知识之间还能够互相提醒、互相鼓励。在身边的同修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的优点、美德,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缺点、过错,值得我们警惕。所以身边的人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镜子。当然,如果身边有很多同修经常交流修行心得、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我们就会觉得我们现在走的路不是一条没有人走的路,我们现在在修行的路上走,不是一个人在走,是许多人在走。我们遇到的困难别人也遇到过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有好的经验别人也有过,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在这条路上不是一个人,是很多人在前进,这种情况对我们初修的人是很要紧的。另外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群体中,身边有同行的人也能培养我们很多的美德,比如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包容他人,还能学会妥协、学会让步,这只有在一个集体里面才有可能,如果是一个人呢就永远就是按个人的意志办,那样不太容易发现自己的过错和缺点。

讲到同行善知识,有时候呢也会变成教授善知识。虽然是同修,但在某一个问题上他可能就是我们的老师,在另外某个关键时候,他也会突然变成我们的老师令我们一下子开悟,也都有可能。关于这一点在禅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的时候,在中国北方最有影响的禅师是赵州禅师,在中国南方最有影响的就是福建雪峰山的雪峰义存禅师。雪峰义存禅师先是跟德山宣鉴学习而且也有体会,他也参访过洞山和很多其他的大德,但是雪峰义存禅师也知道自己的功夫还没有到最后,他的心呢还有一些不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经常到外面去云游参方,那个时候和他一起云游参方的有一个禅师叫岩头全豁,这个禅师后来住在湖北鄂州而且最后是在那里圆寂的。现在且说雪峰义存禅师跟着这个岩头全豁禅师,他们可算师兄弟了,因为一起亲近过德山禅师。他们两人在外面行脚。每走到一个地方在店铺住下的时候,这个岩头全豁禅师总是躺下就睡而且是鼾声大作,也没有见他坐过禅更没有见他诵过经——实际上他已经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的人啊就比较放松,就没有什么说就非要怎样怎样的。这个雪峰义存禅师呢那时还没有彻悟,自己心里还有一点不安,他就每天打坐,知道自己心理还没有稳当。所以每到一个店铺的时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是躺下就睡,一个在那儿正襟危坐苦修。有一天两人来到一个叫敖山的镇上,在镇上的旅馆住下后,岩头全豁故态复萌又躺下就睡了,雪峰禅师在那儿打坐,坐了一会就有一点生烦恼了,他把岩头全豁禅师叫醒说,哎呀,我这一生倒霉啊碰到你这么个同修,一路上只知道睡觉!岩头全豁禅师就问了,你为什么每天打坐啊,坐什么啊?雪峰禅师说,我心里还有问题,心里还没有搞定、没有弄稳当。岩头禅师说,没关系,我来指点你。你以前是个什么境界啊?雪峰禅师就说,当时在德山禅师那儿啊,禅师曾问了个问题,然后就给了一棒,他当时就觉得像桶底脱落一般。桶底脱落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没有亲身体验,我想应该象一个桶装了很多的东西,下面的底却突然掉了,那等于说那些重东西啊一下就卸下去了,身心得到了很大的解脱和轻安。岩头禅师听后就说了一句话,他说,哎呀,我还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呢,要作祖师举扬禅宗的法是必须要所有的法都一一从你的心胸里流出去,铺天盖地的,那才对呢。他就说了这一句话,说你要继承宗门的法、举扬宗门的法,应该是一一从自己胸襟啊,心胸里面啊,流出去,铺天盖地才对。这一句话之下呢雪峰禅师就彻悟了(当然,这个彻悟与他以前的打坐是分不开的,你们不要认为不用打坐,恰恰因为打坐的积累才有了最后的一下),他非常高兴说,师兄,这回才真正是敖山悟道啊。因为他们是师兄弟,所以同行的人在关键的时候可能会成为我们修行发生突破的老师,从这一点来说,身边的人都有可能担当这个角色,一个是看我们的积累,另外看我们结的缘。我想岩头禅师让雪峰禅师彻悟的这一句话,是以前很深厚的法缘的积累所致啊,不是突然的。这是讲同行善知识的重要。

第三种善知识叫外护。外护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修行总是需要一些人来护持的,所以所有出家人的外护就是各位居士。各位居士,你们就是我们的外护善知识啊,你们护持寺院、供养寺院,使我们有的吃、有的穿、有的住——有了修行的保障。另外,我们有时候要闭关精进修行,要闭关就要有人给送饭,现在我们寺院就有八个人闭关,六个人是长期两个人是短期,两个短期里面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居士,他们都是需要人来伺候的,因此外护很重要啊。你们在家里修行也是需要外护的,我们学佛以后有时因为念经多、打坐多了,家务活就干得少了,无形之中呢家里其他的人,你的老头、老太太啊就会多干一点,他们多干一点对我们就是护持,就是我们的外护善知识,来成就我们的道业的,所以外护善知识也很重要。这是讲关于交朋友的这一个偈子。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偈子。第一个偈子讲的是人缘。有时候我们说他的人缘好,老是遇到好人遇到好的老师,这叫人缘好。第二个偈子讲什么呢?讲地缘,地就是地方啊。比如说当今的时代我们要修行佛法,最好的地方在哪里啊?我觉得最好的地方在中国,不在印度,印度的佛教现在也并不兴旺。那么在欧洲和美洲呢?虽然也有佛法,但是刚刚起步。所以我还是觉得现在要学佛,最好的地方就是在中国。如果在国外学佛,修行有很多条件就没有了,那简直是不可想象啊。比如说吧,四大名山在中国,四大菩萨的道场我们想去就去,虽然现在没去。但是想去的话买一张票就去了,这就是一种福报,地缘。在中国有很多寺院,这种建筑、寺院里面的古塔,寺院里这么多的出家师父成百上千,这些缘都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都是是熏修我们内心的道种灵苗的增上缘。所以我觉得讲修行的地缘呢中国是第一号,最好。

这个偈子这样讲“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个偈子的核心就是讲地,要择处、择地而居。中国传统有句话叫“天下名山僧占多”,是说天下风景好的地方——风水先生能看,他说风水好的地方都叫出家人住上啦,不是占上了啊。其实很多名山在一千多年以前都是荒草蔓延、人迹罕至和野兽出没的,后来因为有我们出家人去开辟、拓荒、修建,有道德感召最后慢慢发展起来了,包括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和峨眉山,一样的,都是由于我们出家人的人格力量使那些山才成了名山啊。不是先有名山后有僧,而是先有僧后有名山哪。

现在不说这些且说寺院——出家师父所在的地方,道场所在都是在名山、在风景好、在风水好的地方。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修行地也还是很重要。地理不是第一重要,但是有好的地理环境对修道有很大的帮助。今年过年我们老和尚在湖北的黄梅四祖寺。那四祖寺是个什么地方呢?是群山环绕——后面枕着一座高山,左右两边都是山,正面的远处隐约的有一座山;寺院的前面有山里的泉水流过去,而且是往右边流。我不懂,风水家说这个最好,往右边流最好啊。四祖寺在黄梅,我去过的,在寺院里面住能听到前面的流水声,还有桥,空气当然也是好得没法说啦。不能讲了,再讲的话明天这里就没有人来了,你们都走了。(众笑)那个地方就是好。四祖道信禅师在那儿住过的。你们知道的,中国禅宗的和尚,在四祖以前是零零星星散落于各地的,没有自己集中的道场也没有自成家风的制度、体制,是四祖道信禅师最早在我们老和尚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啊聚集禅僧,按禅僧的方式集中在一起修行。老和尚另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在当阳玉泉寺,玉泉寺后面的山叫覆船山,因为那个山的形状像一个扣过来的船,那种线条啊不是很陡峭的是很缓和的,寺前面呢有水流过也是向右边流,那个地方树长得非常茂盛,环境啊也是没得说,周围还有湖,关公最早就在当阳玉泉寺显圣,成为佛教的伽蓝神。在历史上当阳玉泉寺出过很多的高僧: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禅宗的南岳怀让在那里出家,神秀国师在那里住过二十年,后来离开那里到长安接受武则天的供养。神秀的弟子普济在那里住过,唐朝密宗的一行在那里住过,唐朝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的师父弘景律师在那里住过。反正一千多年里那里出了一百多位第一流的高僧,是与它的地理是有关系的。

我们再来看这个偈子,它是两句话:“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意思是说风水好、风景好的地方是需要有德行的人才能住的,所谓福人居福地,有福德的人在有福的地方才可能住下来。前面我讲到居住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但是大家注意啊这种影响不是根本的,不是决定因素的。决定因素在人的德行,在人。所以佛法的观点是中道,它不否定地缘——环境的因缘的作用,但是它也不无限地夸大环境的决定作用。所以佛教尊重地理环境的这些规律性,但是更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就是人的智慧、道德、人的精神。我记得曾听我们师父讲过,他自己过去在乡下劳动改造的时候,住的一间屋子在那个村子的头上,非常小而且周围的环境很差,这很差的意思就是按风水来看很差,当然我们师父他不太懂这些也不知道这些,他在那儿住得挺安挺好的。后来有一天那一带一个非常有名的风水先生到他住的那一带去看,看到这间屋子就跟周围的人说,住这儿的人肯定是要生重病、肯定倒霉啊。当然啦那劳改本身也是倒霉,不过那个倒霉是一种时代性的啊,风水先生的意思是说人身上肯定有问题。别人听后就说没问题啊,他住那儿挺好的!风水先生不相信,因为按照他的风水学知识,那个地方是绝对有问题的,他不相信。后来就把我们师父找来,他还亲自到那儿去转,当他了解了是个和尚在那住时,也就不说什么了。他在屋里转的时候在一个角上看见一本书,他问那是什么?我们师父拿下来说这是一个功课本,就是我们念经的功课本啊。这个风水先生听后说,哎呀,就是这个,这个好,这个厉害啊。你们看一个功课本就能把风水转过来,当然人的德行更能转过来了。所以地理啊不是决定的,关于人的德行和风水的这种关系中,人占主导地位。还有一个故事,可能有的居士知道,就是在江西黎川这个地方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非常善良,特别是家里的老太太,做善事不遗余力:修桥补路啦,接济贫穷的人哪,做善事。话说有一天有一个外地的风水先生给别人看风水后,在一个大夏天炎热的天气风尘仆仆地赶路,正好从这家人的门口过。因为天气炎热,风水先生因为非常热而且渴就敲门,敲了好久出来一个男的,就是那家的年轻人,他问风水先生你有什么事啊?风水先生说,我从这里过路,非常渴,能不能给我倒一碗水喝呢?这个人说好,你在这等一下,然后就进到里面去倒水了。风水先生就在门口等他,一等两等三等,等了很久还不见人出来,心理就有点来气了,心想:不就是讨碗水吗?又不是可口可乐!(众笑)这是开玩笑啊,可口可乐那时的乡下是不会有的。风水先生的意思是不就是讨一碗水嘛,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你们不知道在过去我们乡下啊,过路的人走累了讨碗水,这是谁都会做的。没有哪家人不给的。我记得很清楚,小时侯我们的父母做这些事。小时候有外地人从门前过,无论是做生意的还是做手艺的,父母都很客气,讨水喝都马上就舀给人家,在我们乡下这算是基本的礼节。所以他等的有点不耐烦了。过了好一会儿,刚才那个年轻人才端着一碗水慢吞吞地出来,风水先生接过水一看,上面还有糠呢。糠就是谷子脱粒以后的那个皮,麸皮,是浮在水面上的。风水先生拿到这种水以后更来气了,等了好久,等来一碗水,上面还有一层麸皮漂在上面,他喝这个水呢就只能慢慢地喝,吹一口再喝一口,就这样把一碗水喝下去。喝完以后风水先生进到院里去还碗,还碗的时候他看见院子里放着一口棺材,他一打听,说是这家人主人刚刚去世。有一个非常慈祥的老太太在院里坐着。风水先生就问了:你们府上是不是新近有人故去啊?主人说正是啊。风水先生又问,这么热的天,为什么不赶紧下葬啊?主人说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坟地呢。那个风水先生一听马上心生歹念,他说我就是看风水的,我能给你们找一个好地方啊。主人一听千恩万谢,求之不得啊。这样老太太的儿子就带着风水先生到他们家的地上去转悠,风水先生因心里已有个坏主意了就找了个绝户的地方,按风水学讲就是葬到那儿的人这家人会断子绝孙,人就会死光啊,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绝户坟。所以咱们要亲近风水先生还是要小心点(众笑)。你不知道他卖的什么药啊!他选好了以后这家主人很感谢,还给他礼谢金,他就走了。过了几年,风水先生又从黎川这个地方过,他想起多年前在这里讨水喝,给人家出坏点子,他心里说,我倒要看看这户家人家怎么样了。他就又走到他原来讨水的地方,结果发现这家人房子做得特别好,门庭高大,门口张灯结彩的,外面还有人站岗,还有值班室(众笑)。就是仆人嘛。看起来这一家人很是发达呢。他心想是不是原来那家人已经死光了又换了一家呀?他就上去向仆人问,一打听还是他原来讨水喝的那一家人。后来他又见到这家的主人,主人对他非常感谢:说非常感谢你啊,给我们找了个好地方,家里特别发达,做什么发什么,做什么都成功,相当于现在的人做什么生意都发。风水先生心里想:怎么回事啊,我明明找的是一个绝户的地方嘛。他说你们带我去看看吧,后来那家主人就带他去那个坟地看,他这一看啊傻眼了,他说哎这里怎么变成这样了?那里的环境已经改变了。就问这家的主人,主人说,你找的这个地方特别好,我们把老人在这里下葬后啊,当天晚上就狂风大作、大雨倾盆,然后在我们老人的坟的周围啊就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再冲出一条河,反正就成了一个非常兴旺的风水。这个风水先生听后一方面很惊叹另外很惭愧,这时他就讲了,说实不相瞒我那时候啊心里面动了坏念头了,我是想给你们添麻烦的,就给你们找了是个绝户坟,但没有想到你们家的人这么有德行,改变了这种风水了。这个主人说你为什么要动那样的念头呢?风水先生说,你还记得我上次在你这儿讨水喝吧?这个主人说记得呀。风水先生说,那天啊我敲门敲了很久你才出来,出来以后呢又磨蹭了很久才端出一碗水,我拿到水一看水上还浮着很多麸皮,使我不能很快地喝,所以我心里就有点生气动了嗔恨啦。主人一听就跟他解释说,你不知道啊,我这样做是按我母亲的吩咐做的。你不知道我母亲这个人非常慈善,修桥补路帮助邻里,做了很多的好事。那天你来讨水喝的时候我进屋去倒水,她问起这个讨水喝的人的情况,我说天气很热正在外面气喘吁吁呢。我母亲听后就说啦,说这个人赶路这么热,你直接把一碗凉水给他,他一口喝下去肯定要生病。所以她就叫我先动作慢一点,好让你在外面先坐坐能够凉下来,另外呢再把这碗水上面放一点麸皮,使你喝的时候不至于一口就饮下去,落病。我们都知道要是很热的时候,突然一口凉水下去,会生病的。这个风水先生听到这里非常感动。他说,哎呀,难怪这一家人能够有这么大的力量把风水都改变,因为他行善已经行到这种地步了,他能够为别人着想,帮助人的时候是那么心细,不是说要水喝就给一碗水,而是还想到这一碗水可能对我造成的伤害,他们要想各种方法使这个被帮助的人得以避免。所以你们想一想,这种心态当然能够改造环境了、能“转境”,佛教里讲“心能转境、能转物”我想这个故事是这话的最好体现了。

以今天的时代背景来说,你们各位很多在城里住,在城里住呢反正都是楼房,我看也没有什么风水不风水的,因为整个城市规划都是由国家统一来安排的。我认为人居住的地方还是应该远离工业区、远离噪声污染的地方,空气要清新、环境要优美,有绿化地带,在这种地方住能够心旷神怡,有益身心健康。另外,这个居住的适宜处还包括了我们要住在安全的地方,不要有危险、不会发生其他的意外,在有坏人来侵犯我们的时候要能够有交通的方便、通讯的方便,也包含这些意思。

我想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现在我们一起合掌回向。

回向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共五讲: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Copyright 2005-2006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