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 > 感悟随笔 > 参学之旅——天下赵州缅甸行散记

参学之旅

——天下赵州缅甸行散记去

忘忧草

每年的11月当是缅甸最好的月份。因属热带季风气候,缅甸每年10月至翌年2月为凉季,此时气候适宜,天空晴朗,既没有干季的燥热,又没有雨季的大雨滂沱,还是缅甸五谷丰收的季节。同时,亦是参访旅游的最好季节。

在这个美好的时节,籍此殊胜因缘,由中国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方丈明海大和尚带队、由出家师父和在家居士共同组成的近30人的参访团,从11月12日起,开始了为期8天的首次中国大陆“天下赵州缅甸行”参学活动。参学、朝圣佛国之旅由此发端。礼佛、朝山、拜塔、参访善知识、行脚……8天短暂的参学时光中,佛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庄严沧桑的古佛塔群、祥云和绿树环绕的寺院、安详的出家僧侣、热情真诚的笑脸、淳朴自然的原野风光,化为永恒的记忆,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参学队员的学佛历程中。善财童子53参的故事,似乎隐约出现在当代佛子的身上。

仰光大金塔的慈光 

12日下午,参访团一行经过数小时的空中飞行后抵达缅甸首都仰光。在夕阳的余辉里,抖落一身的仆仆风尘,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世界闻名的仰光大金塔。按照缅甸进入佛塔或寺庙时必须脱鞋的习惯,我们脱掉鞋子,虔诚地走向梦想中的大金塔去顶礼膜拜。第一次赤足走在曾被阳光炙烤的地面上,佛陀的加持如一股股暖流涌入心间。当天恰好是周日,仰光的许多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各个佛塔下席地而坐,或礼拜、或打坐、或诵经、或经行,神态安详而悠然。又有许多的当地人,不时地将散发着芬芳气息的大朵小朵的茉莉花供奉在佛前。

据有关资料介绍,仰光原称大衮(Dagon),只是一个很小的城镇,主要以瑞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而闻名。直到1755年,国王Alaungpaya赐名后才改称“仰光”,缅语“战争结束”之意。金光灿灿的瑞光大金塔位于仰光市北面茵雅湖畔海拔51米的圣山山脊上,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齐名,成为闻名于世的东方胜迹之一,被誉为世界级的精品。

大金塔始建于公元前585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初建时塔高只有8米左右,后来的统治者不断对塔进行扩建。15世纪的达摩悉提国王(King Dammazedi)用4倍于王妃体重的黄金为瑞光大金塔镶顶。到1775年,塔身已修成现在的高度,主塔高112米,呈钟形,砖砌,塔身贴满1000多张纯金箔,仅主塔的金箔就达7吨多重。塔顶上有重1250公斤的金属宝伞,宝伞下的巨大钻球上,镶嵌着闪闪发光的5449颗钻石和2317颗红宝石和蓝宝石。其中有一颗重76克拉的著名金刚钻。宝伞檐上挂有1065个金铃和420个银铃,微风过处,铃声叮当作响。塔基周长427米,主塔由64座小塔和4座较大的塔环绕,塔下四角有缅甸式狮身人面像。

人们惊叹,佛国缅甸这个古老国度人民的福报真是不可思议。据称,全国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所以礼佛、拜塔等各项活动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海大和尚带领参学队员在金碧辉煌的大金塔前上香、供灯、礼佛、诵经、供养、打坐、绕塔、浴佛、发愿。大金塔的慈光在夕阳的映照下,普照在每一个人的心间。此情此景,恍若隔世的因缘不可说,不可说。

导游吴居士向我们介绍着大金塔的美丽传说。在2500年以前,缅甸两个经商的兄弟去印度做生意,他们前世的母亲树神告诉他们佛陀已经证道,让他们去拜见。两兄弟拜见供养佛陀后,佛陀为他们开示,他们听后很高兴,向佛请求供养的法物。佛陀就从自己头上拔了8根圣发给了兄弟俩。此后,兄弟俩经水路回缅甸,缅甸国王亲自带领1000名将军去码头迎接。佛陀曾暗示兄弟俩圣发隐藏的地方,就是要把圣发和以前的三圣物:佛的禅杖、滤水器、袈裟隐藏在一起,恰好这三圣物就在大金塔下。于是就先将三圣物取出来,加入圣发后,把四样圣物同时隐藏在大金塔里。所以,人们又将大金塔称为四样圣物的隐藏处。

我们当晚入住的酒店就在大金塔的附近,从窗户就能看见金光闪闪的大金塔。夜晚沐浴着大金塔的慈光安然入梦。

金碧辉煌的大金塔
 
夜幕下的大金塔
托钵和洗头岛的仙井
 

凌晨时分,仰光还沉浸在宁静的梦乡中,我们却在声声鸡鸣鸟唱声中醒来,因为这天我们一行要乘大巴赶往孟省省会毛淡棉,参访著名的帕奥禅修中心和班迪达森林禅修中心,车程大约10个小时。

匆匆用过早餐开始出发。汽车驶出不久,在晨曦微露中,一群身着赭红色袈裟的比丘托钵排着一字形的长队,沿着公路旁的人行道缓缓前行。伴着朗月星空,成为天地间一道绝佳的风景线,感觉像是在梦中。

大和尚叫汽车停靠下来,让大家赶快下车去供养。队员们如梦初醒,快速跳下车去。大约有30名比丘,静静地站在路边,接受我们的供养。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恭敬的眼神交流,将异国佛子彼此的心灵还是拉得很近很近,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

一路颠簸。车窗外绿意盎然的原野、稻田、老牛、农夫、绿树、村庄、佛塔、比丘、河流匆匆掠过,阳光照射在大地万物上。似乎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让心灵的宁静悠然而生,长久的身心疲惫得到些许的放松。虽然现代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付出的代价同样是不可估量的。缅甸目前尚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尽管经济不甚发达,但由于精神层面的富有,每个人的神态安静而从容,少了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浮躁与不安。回国后,面对无所不及的钢筋水泥、无休无止的资讯轰炸、人海茫茫的心灵无措,真的很怀念缅甸那份恬淡惬意的原生态的乡村生活。

傍晚时,我们到达缅甸境内第二大江——萨尔温江边的洗头岛。据导游介绍,该岛以仙井而闻名。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经常打败仗,在他又一次带兵攻打某地之前,他来到这个岛上洗头发,此战竟然凯旋而归。从此后该岛被称为洗头岛,并有了这口涌着甜水的仙井,而仙井的周围则是又苦又咸的江水。

在岛上,我们礼拜了掩映在花木扶疏和拥有甜水仙井的寺院,并与寺院的比丘师父和八戒女共修诵经,并有幸饮用了仙井的甜水。寺院的比丘师父和八戒女们还专门为远道而来的我们诵了《吉祥经》、《慈心经》等六部佛经祈福祝愿。

托钵的比丘们
 
前往洗头岛
供养岛上比丘
 
和比丘、八戒女们一起诵经
 
禅修、供斋及花瓣雨

清晨,从萨尔温江边我们居住的酒店驱车大约20分钟后,来到缅甸著名的帕奥禅修中心。该中心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没有围墙,似是寂静空山里,只闻鸡鸣鸟语,间或看见一两个比丘师父缓缓走过。我们依然是赤着脚走过一段窄窄的木桥,再乘坐汽车到达该中心接待来客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帕奥禅修中心占地面积之大,因没有中国寺院的外围墙,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步行需要不短的时间。一幢幢简朴的木质结构的房子就建在大树下、花木间。在这里人与自然贴得很近,和谐而自然。

在帕奥禅修中心的图书馆,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大约三十七八岁模样的法师珈趺坐在那里,黝黑的面庞透出修行人特有的不凡气质。在其与大和尚用英语简单的交谈沟通后,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比丘师父为他作禅修开示的汉语翻译。这位比丘同样气质不凡,南方普通话的语言让我们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

法师就如何用观呼吸的方法教授大家如何打坐去除烦恼,培养定力,从而得到内心的清静。该禅修中心非常注重基础和世间禅的禅修,法师就参学者的具体问题作了回答和指导。不知不觉中,到了比丘师父们托钵用午餐的时间。

大和尚带领大家告辞出来走在通往斋堂的林间小路上。这条林间小路不算长,大和尚走在最前面,它的后面依次是另外4位同来的比丘师父,后边便是我们20几位身着统一服装的参学队员,如托钵比丘师父一样排着一字形的长队紧随其后。说来或许是巧合,当时5位师父后面还有一位队员,或许是我走路较快的缘故,那天我恰好排在第7位。忽然空中一阵阵花香的味道袭来,其后便看见像梨花花瓣状的白色花瓣从天空飘下,飘落在前边师父们经过的小路上。我仰头看看天空及旁边的树木,并没有看到有开花的树,也没感到有风吹过,不知从哪里飘来这样一阵奇妙的花瓣雨?

到了斋堂,我们的几位师父托钵加入到禅修中心比丘师父的大队伍中去了。由于中午是我们参访团集体供斋,所以我们其他队员被安排和寺院工作人员一起为所有托钵师父往钵里装各种做好的素菜。

平生第一次双手戴上一次性手套,一人端盘,一人拿勺子往盘子里装菜,开始还有些手忙脚乱,一会儿便适应了。那样的场景真的很壮观,前所未见,与在国内寺院过堂完全不同。不同国度、不同肤色托钵的比丘竟然有400人,排着长队,依次静静地走到斋堂中间两边桌子前面的各种素菜前托钵接受食物,有的还友好的相视一笑。禅修中心斋堂的一些工作人员心细得让人感动,由于比较了解每一位师父的饮食习惯,当一些师父走到某些食物之前时,她们会依据每个师父的需要往钵里或多或少的添加不同的食物。斋堂饭菜的卫生搞得很好,工作人员既戴着一次性手套,又戴着帽子,以防止头发落入食物中。

这天的禅修及供斋活动,由于多了几位身穿黄色袈裟的中国比丘,以及20多位大陆佛子的参与尤其显得与众不同。真没想到在异国他乡,能亲自为如此多的比丘师父供养食物并结下如此殊圣的法缘。真是三生有幸,妙不可言。

下午离开帕奥禅修中心乘车来到班迪达森林禅修中心,这里的禅修环境很是优雅,满眼的奇花异草,片片池塘,一幢幢别墅式的禅房掩映在绿树间,据介绍,每一位比丘就在这样的禅房中打坐修行。据称,班迪达禅修中心每年的12月1日——次年的1月1日为外国人举办为期两个月的禅修活动,现已举办到了第7届。这样的禅修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来参加禅修的人以欧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的人居多。曾暗想,如有机缘来此禅修真是人生一大幸事。据了解,该禅修中心的一些设施是由美国某个机构赞助修建的。

禅修中心的主持班迪达长老(Pandita Sayadaw)热情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开示。班迪达长老是著名的摩诃慈长老(Mahasi Sayadaw)的重要弟子,摩诃慈长老圆寂于1982年,在缅甸很有威望,被认为证得了圣果。在禅修中心的禅堂,大和尚带领大家坐禅后,我们发现每个禅堂都有或多或少的在家居士或出家比丘在打坐或是缓缓经行。有的禅堂空中还吊着一顶一顶的小蚊帐,打坐的人坐在里面可以防止蚊虫的叮咬。由此想到,人与人的境遇和福报真的很不相同。

帕奥长老的弟子为我们开示
 
来自中国的比丘Mahinda作翻译
午斋时,比丘们托着钵排队等待
 
帕奥禅修中心每天的法事安排
 
在班迪达禅修中心(右边是班迪达长老,左边是担任翻译的八戒女)
 
禅堂里的小蚊帐
 
险峰上的如愿佛发塔

此次缅甸参访之旅活动中的“险象环生”的场景当属朝拜如愿佛发塔了。

乘车前往牛头山时,导游就告诉我们到了山脚下要换乘其他的车子,当时也没多想。待换车时,才发现是一辆破旧的类似国内大解放那样的大卡车,有队员说是由翻斗车改装的。这样的车当然是没有顶棚的,车厢内横着几条木板作凳子用。由于车身很高,大家要踩着专门的木梯上车。

上车后,大家你挨我挤的坐下来。车一发动既感受到了他的威猛势头,轰轰巨响着向山上驶去。不一会儿,人们就感受到了牛头山路的崎岖和危险。山路近乎陡峭,说它是盘山路也不准确,似乎是忽左又忽右的。有的路段甚至是直上直下,路的拐弯处近乎直角,道路狭窄。这大卡车就像一头怒吼的老牛使足全身的力气,喘着粗气,满载着一车的人,拼命地向前狂奔着。车上的人们被颠得东倒西歪,像散了架子一般。心想着,国内过山车的惊险也没有这般的狂野和刺激。我们由衷地赞叹着司机的勇敢和高超的驾驭“老牛”的技术。

车上的人们已经深深体会到了这路途的险象,每人的双手紧紧抓着旁边能抓到的一切东西:车帮、凳子,甚至是旁人的书包带。年轻的男队员还好些,一些女队员干脆将整个身子埋在前边队员的缝隙间,不敢看车外。整个身心被揪得紧紧的,头顶着空中的大太阳,车后的黄土弥漫在空中。为了镇定和减少恐惧感,大家共同唱起昨天刚刚学会的《观音菩萨如秋月》,男女大合唱的声音回荡在陡峭的山路间。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或许大家都想以此减少内心的恐惧感吧。

唉!观音菩萨在空中看到此番情景,还不知该怎样悲悯心疼这些徒儿们呢?

也不知过了多久,这怒吼老牛一样的大卡车终于开到山顶处的平地上停了下来,大家松了一口气,绷紧的面部肌肉还未松弛下来。大和尚从驾驶室里走下车来,笑着对大家说:我以为你们在喊救命,原来在唱歌。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来到由三块巨石错落相叠的如愿佛发塔前心安了下来。大和尚带着大家上香、供灯、礼佛、拜塔、诵经、发愿、回向。尤为殊圣的是在如愿佛发塔前,大家还一起高声读诵了《普贤菩萨行愿品》的发愿偈子。

有关如愿佛发塔的故事流传了很久。2500多年前,佛陀来到大统,一位隐士见到了佛陀,佛陀给了隐士3根圣发。其中一根圣发就隐藏在三块巨石中间的那一块大石头的下面。另外两根圣发藏在了其他地方。

虽然我们的登山之路充满着紧张与艰辛,但终于还是到达了顶峰,虔诚地朝拜了如愿佛发塔,圆满了心中之愿。这何尝不像我们的学佛之路呢,虽然在其过程中会遇到种种的困难险阻,但只要坚持到底,保持正念,不怕艰难,最终还是会到达菩提彼岸的,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如愿佛发塔
供养鲜花
 
浦甘的古佛塔群

在参学之前就知道佛国缅甸有“万塔之邦”和“佛塔之国”之称。这个古老国度佛塔众多,无论是在繁华的城镇,还是偏僻的村庄,到处都可见到佛塔。它们屹立在江河湖畔、高山之巅、闹市中心和村头巷尾,反映着佛国缅甸悠久的历史文化,守护着着南国的山河大地。据说,若把全缅甸的佛塔排成一行纵队,全长可达1300多公里,由此可见缅甸的佛塔之多不是夸张之词了。但是,来到浦甘之后,我们还是被面积如此之大、佛塔数量如此之多、其建筑材料和风格如此奇特而大感惊异。

浦甘(Bagan)位于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江东岸,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浦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国王(King Anawrahta,1044年——1077年)于1044年建立,为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以小乘佛教为国教。阿努律陀国王相继征服掸族和孟族,不断扩展疆土。在阿朗西都国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执政时,小乘佛教逐渐成为主流,并在13世纪初期达到顶盛,当时建造的3000余座寺庙尚有100座保存至今。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一代又一代的国王在美丽的伊洛瓦底江边,不断修建着佛塔这样伟大的建筑。1287年忽必烈(Kublai Khan)率领蒙古人大肆入侵而结束了浦甘王朝。

据称,浦甘现在还有佛塔2200多座,其中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有数百座。浦甘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有很高的考古价值,是亚洲重要考古遗址之一。

迎风站在佛塔上,望着散落在浦甘绿色平原上的那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红砖佛塔,让人不禁思绪万千。这些佛塔大都有着700——1300年的历史,穿行在这些古佛塔之间,犹如穿梭在时光倒流的千年之前,在深深感受佛法的不可思议外,更惊叹于浦甘王朝时代精湛而独特的建筑艺术。

这些古佛塔的建筑材料很特别,是由一种皮上带有粘液的月桂、牛皮胶、糖浆、孟加拉苹果、木棉、植物油等材料混合而成“特制水泥”,再把砖块横竖排列成弓形,结构很牢固,没有铁质的材料。佛塔内的壁画虽然斑驳脱落,但依然能看出其图案构思精巧匀称,须知,在古代是没有尺子等绘画工具的,足见其工匠的超群智慧。

由于古佛塔众多,我们也只能礼拜最具代表意义的佛塔了。其中的几座最让人难以忘怀,并且每一座塔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翡翠塔是一座报父母恩的古塔。相传一王子为报父母恩情立了一石碑,在石碑的四面刻有4种文字:骠文、蒙文、缅文、巴利文,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同时,孝敬父母要做好5件事情:一是祝父母身体健康;二是让分离的父母重聚;三是希望带父母来朝拜;四是做个孝顺的儿女;五是愿自己消灾免难,吉祥如意。这些孝行对现代人来说,仍具有现实意义。

忏悔塔说的是一个孙子当了国王后得罪了爷爷,为了表示忏悔就建了这座塔,孙子跪在塔前向爷爷真诚忏悔。

最让人动容的是丹扁牛塔(全知塔),这是浦甘最高的塔。据说是佛陀证道7年后第一次回到他出家前居住的皇宫说法。佛陀出家前的妻子耶输陀罗将自己的长发散铺在地上,让佛陀踩着从上面经过,以此表示对佛陀的恭敬之心。

大和尚感慨地对众人说,看来人证道后还是要回老家去说法啊!

另外具有传奇色彩的一座塔说的是被软禁的国王勃固(Bago)王朝的故事。据有关记载,浦甘王朝的第一位国王阿奴律陀(Anawratha)于1044年登上王位。1056年孟族僧侣辛阿罗汉(Shin Arahan)将佛教传入浦甘,阿奴律陀国王皈依佛教。信仰宗教的热情使阿奴律陀国王向拥有三藏经的孟族的勃固(Bago)王国发动战争以夺取《三藏经》。孟族国王玛奴巴(Manuba)不愿交出佛经。经过几个月的包围后,勃固城被摧毁,玛奴巴国王及三藏佛经被用32头白象驮回了浦甘。

有关佛塔的神奇传说实在太多太多。我们在另一古塔中看了已圆寂19年的老法师在地道内打坐的禅床。那是一张非常简陋的木床,上面铺着草席,没有其他的物品。让人依稀看见一个修行人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如何实实在在的地追求着伟大理想的。如果说,那些古塔的传说离我们还有些遥远的话,而这位91岁圆寂的老法师则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可及的修行所在。

蒲甘塔群
 
庄严的佛塔
 
坐看云起观日落

此次缅甸之行,我们与夕阳的缘分真是难分难解。落日时分,我们一行沿着陡峭的台阶登上古塔,静观有东南亚最华美之称的浦甘落日。

静静地坐在温温的地砖上,看着红火球似得太阳温柔地一点一点地落下山去,座座砖红色、淡咖啡色或黑白斑驳的沧桑佛塔,高高低低的伫立在远处的绿树和灌木丛中。在这静谧的美妙黄昏,远处传来一阵阵若有若无的风铃声。回巢的鸟儿吟唱着从空中飞过,似火的片片晚霞铺满了西边的整个天际。

不多时,西边天空的片片彩云随着时间的变换,开始在空中半舒半卷变幻着奇异的色彩和形状,座座古塔在夜幕的衬托下如剪影般融合在天空的边际。人间仙境般的海市蜃楼不期而遇地呈现在众人眼前,而大和尚与参访队员在古老佛塔上的跏趺而坐,又成为这美丽画卷的点睛之笔,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安静而缥缈。佛陀啊,您远方回家的游子此时此刻就在您的座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呢?

在异国他乡,在千塔佛国,此番情景,人间哪得几回见呢?又是怎样的宿缘成就了今天的时节因缘呢?仰望天空,风轻无语;远望佛塔,诸塔默然。

美丽的晚霞
 
佛牙舍利塔的祈祷

在浦甘,朝拜四尊佛牙舍利塔的礼仪很特别。据导游说,在四尊宝塔前所供奉的鲜花、圣叶、供品和每人所发的愿和祈祷的事情一定要一模一样,否则就不灵验了。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参访团团长等人依据此规矩虔诚的准备了4份完全相同的鲜花、圣叶、供品等物。

四尊佛牙舍利塔建在浦甘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成为浦甘的四个方向标。建在库云山脉上的宝塔成为东部的路标。而建在南部伊洛瓦底江边的被称为“世间快乐”的宝塔,据称当年的国王亲自下到齐颈深的河水中,虔诚地迎接从斯里兰卡迎请回来的圣物。

建于北部的雪西宫舍利塔里边供奉着佛陀的前额骨、索骨和肩胛骨等舍利。传说,为了寻找建造宝塔的最佳地址,国王就让象征吉祥的大白象驮着圣物任意走动,走到大白象卧下的地方被视为就是隐藏圣物的最好的地方。最终大白象在这个地方停卧下来,经过父子两代国王的不懈努力,这座宝塔至今依然屹立在浦甘北部的大地上。

建于浦甘西部旦基山脉上的舍利塔的故事更为传奇。旦基佛塔是龙头的所在地,龙身在塔上盘绕7圈后,龙身横过整个伊洛瓦底江,最后将龙尾甩在北部。神龙成为该宝塔的守护神。大和尚带领大家依次在四尊佛牙舍利塔前上香、诵经、发愿。当然,除此之外,每个队员还祈祷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美好愿望。

守护此塔的寺中长老,与大和尚亲切交谈,对中国大陆佛教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寄予殷切厚望。长老为我们的摸顶加持犹如醍醐灌顶,内心涌出阵阵暖流。

 
旦基佛牙塔
 
等量供养
 
明海大和尚与守护旦基佛牙塔的长老
 
安详徐步心清凉

缅甸参学之旅的最后一站是仰光的摩诃慈禅修中心。早上8点,我们来到该禅修中心跟随戒谛腊长老(Jatila Sayadaw)学习坐禅和经行,戒谛腊长老也是摩诃慈长老的重要弟子。首先老法师为我们开示强调说,人人都会遇到世间的灾难,在当下,如果用修行来安住我们的内心是非常重要的。在遇到人生的痛苦时可通过禅修来解决。其方法很多,毗婆舍那谛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法门。在行住坐卧四个方面来修行,通过静坐禅修就能加强我们身心的定力。

开示后,老法师亲自示范打坐的方法。我们跟着打坐后,老法师又开示说打坐和经行两者要配合平衡。老法师在前边教大家手要放在何处,两只腿脚如何提起放下,徐徐善诱的语言让我们的身心随之轻安下来。

在禅堂,每一个队员放松身心,轻轻抬起左脚,放下,再轻轻抬起右脚,放下,周而复始地提起、放下,提起、放下……内心清清明明的,知道当下的每一个念头。抬起头,我看见每一个队员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平静。虽然天气依然较热,但内心的清凉之相还是显露在清静的面庞上。

带着内心的清凉,我们参观了摩诃慈长老生前的卧室、书房和禅修的房间,一切都是那样的朴素无华,让人们感受到一个真正禅者的人格力量,他留给世人无穷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摩诃慈长老童年出家,通达三藏,70多年终身奉献三宝事业,弘法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其卧室内的一台很旧的打字机,无声地表达着老法师一生弘法利生的不倦情怀。

明海大和尚在看到摩诃慈长老书房那一墙的经书后,随机对众人开示说,要认真思索摩诃慈长老的一生,要种下什么样的因,才能有这样的人生呢?

戒谛腊长老开示
 
按戒谛腊长老所教练习行禅
 
摩诃慈长老遗像
摩诃慈长老生前的卧室
 
 
摩诃慈长老生前所用打字机
 
长老卧室外有一条专门的经行走廊,我们在这里行禅
 
参学需要一颗空心

在学佛的过程中,出外云游、参学、行脚、参访善知识等活动古已有之,《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53参便是我们参学道路上的榜样。经云:“善财童子,乐善知识亲近供养,处处寻求承事请法。诸仁者,此长者子襄于福城受文殊教,辗转南行求善知识,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

明海大和尚认为,缅甸之行这样的参学活动,其组织方式、人员构成和发心与世俗的旅游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同见同行。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活动让一些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相近的人们聚在一起,在同见同行上得到强化,由出家师父带领在家居士出外学佛、朝山、参访是一个善巧的方法。在团队的带领下,通过参访,学习观察了解异国的佛教发展、风土人情,可以开阔眼界,了解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增强对三宝的归属感,对学佛会有很大的帮助。

明海大和尚开示说,出来参学是一种修行,善财童子53参,参访了100多位善知识。我们在参学中的修行需要有一颗空的心,把以前所有的一切收获和利益一同放下,用一双客观的眼睛去观察了解,对境练心,要适应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要和谐相处。面对不同的环境,心要安稳,在动中参学修心,用止和观训练自己的内心,也就是途中即家舍,家舍即途中。在缅甸,我们了解到了南传佛教和汉地佛教的差异,南传佛教忠实地保留了印度佛陀时代的传统风貌。我们可以从南传佛教的修心法门中学到安稳身心的技巧,用于自利,成就道业。所有的佛法都是修慈悲心、修智慧,觉悟人生。

明海大和尚强调,开发智慧,奉献法门是一定要关注的,可称之为“奉献瑜伽”。在奉献中调和内心,扩大心量。要把南传佛教的严谨、禅修技巧和汉传佛教结合起来,这样修行就更加充实有力,更有效果。如果做到这些,我们就不虚此行了。

赤足与花脸、猫狗及笑脸

乍看题目本以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是几者之间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它体现着一种简单的快乐之美。在缅甸,赤足是一种最常见的行走方式,尤其是进入佛塔或寺庙,无论什么人都必须脱掉鞋及袜子,以示对佛陀的恭敬。8天过来,除了在宾馆和餐厅之外,我们所有人的双脚已渐渐习惯了赤足行走,以至于到某个场所还要提醒大家别忘穿鞋子。

赤足的乐趣不言而喻,它会使人联想到很多。双足赤裸裸的站在大地上,与大自然有着最亲密的零距离的接触,内心安全而踏实,使人有一种得到解脱和束缚的快乐感受,久违了的一种无有挂碍的喜悦。

飞机到达仰光机场。我们一下飞机就看到许多当地女性,不论老少的脸上都涂有土黄色的粉末状的东西感到很是诧异,到了市区看到的人更多了,几乎人人皆涂。导游告诉我们,这是用一种植物的树皮,在石磨上蘸水磨成糊状后涂在面颊上,能起到防晒降温的作用。

在我们乘车前往浦甘的途中,在一山庄用午餐之前,大和尚慈悲,看到女队员们对此防晒美容方式跃跃欲试,就让大家也用此方法来防晒。女队员们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地来到山庄准备的小石磨前。山庄的女服务生微笑着帮我们磨着树皮,队员们忙着将湿漉漉的树皮糊糊用刷子涂在自己的面颊上。一时间,这个小小的“美容作坊”,让每个人的脸都快速变成了一个个的花脸,甚是有趣。导游吴居士自然精通此道,把我的脸涂抹成了小花猫脸的样子,面面相觑,开心而滑稽,有的男队员干脆涂成了打虎的武松。这顿午餐俨然成了一场从未想到的化妆舞会的午餐。

在缅甸佛国,由于人们爱护动物不杀生的缘故,所以,阿猫、阿狗以及鸟儿们过着快乐而安闲的生活。在缅甸任何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一只或数只的大狗、小狗和猫咪在大街小巷、寺院或佛塔处自由穿梭,常可见到各种鸟儿在寺院内追逐嬉戏,有的狗儿甚至在马路中间酣睡并伸展着懒腰。在卧佛寺,我惊奇地看到一支麻雀非常有兴致的在叨着人们供奉佛陀的鲜花,一幅旁若无人的样子。

阿猫、阿狗们在寺院内悠闲地散步已成为一种常态,司空见惯。时常会在寺院的上空传来阵阵的乌鸦的叫声,原来在缅甸,人们视乌鸦为“神鸟”,并对其倍加爱护,所以经常会有一群群的乌鸦欢快地从空中掠过。在缅甸,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众生平等。回国后,听到乌鸦的叫声也不再有以往强烈的厌烦情绪,反而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大和尚称之为“一切唯心造”。

除此之外,缅甸人们的真诚、平和、知足、简单与善良的特质让人感动。在这个古老佛国,每个人都可以赤着脚,微笑地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他们非常友好,脸上总是挂着知足平和的笑容,物质上的欠缺并不妨碍他们感受生命的愉悦。

刚到缅甸时,大和尚教了我们几句诵经前赞美佛陀的缅语,其中包括“萨度、萨度(善哉、善哉之意)”。随后,导游又教会我们“民歌喇叭(吉祥如意)、”“结束呗(谢谢)”两句祝福和感谢的缅语。此后,“民歌喇叭、结束呗、萨度”等用语不绝于耳,缅甸友人听后还会高兴地会心一笑,双方的情感交流由此变得简单而明快起来。

缅甸人们的真诚和善良是体现在许多具体的细微之处的。在初到浦甘的那天,我们从洗头岛寺院参学后坐船过萨尔温江,回到宾馆所在的江对岸。当时天已很晚,浓浓夜色笼罩着江面。下船后,从江边回到宾馆徒步要走约10分钟的路程,路黑且没有路灯。此时,几束很亮的强光照亮了我们回宾馆的小路,这是当地两三个善良的老百姓骑着摩托车,用其车灯为我们一行照路。每前行一段,他们就会往前驶进一段,默默地一直将我们安全送达宾馆处。

在缅甸寺院的通道上,时常会看到几个腹大口小的瓷质的大坛子摆在那儿,刚开始,我们不知这是什么东西,后来才了解到那是供人们饮水的器皿,旁边还挂着饮水的杯子,有的寺院甚至还延用着佛陀时代常用的滤水的罩子。佛法的慈悲情怀,在不经意间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回国后,缅甸乡村孩子们无邪而天真的朗朗笑声时常回荡在耳边。那种极富感染力的纯粹笑脸和笑声让人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它使人忆起自己的童年和伙伴。去朝拜位于浦甘西部旦基山脉上的佛牙舍利塔时,我们先乘船度过缅甸母亲河伊洛瓦底江后上岸,进入到一个很朴实的村落,走过一段村落中间蜿蜒的青石板小路后,再换乘汽车上山。沿街的村民站在路边向我们微笑着,有的妇女甚至抱着孩子从路旁的院落探出身来说着“民歌喇叭”。孩子们则更为兴奋,看着我们这群不知从哪里来的“神仙”欢呼雀跃着。

及至傍晚,我们再次途经该村落到江岸时,大人的祝福和孩子们的欢笑,又将寂静的村庄搅得热闹起来。孩子们一路跟随我们来到江边,看着我们一一上船,待船离开江岸时,有的孩子甚至在帮着推船。小船渐渐驶入江面,不时从江岸上传来孩子们的“民歌喇叭”的祝福声。我们感恩地将这所有的一切收入美好记忆的行囊。

一抹夕阳将伊洛瓦底江水染成美丽的橘红色,远处的佛牙舍利塔在灯光和晚霞的映照下,愈发的熠熠生辉,目送着我们从生命长河的此岸,慢慢驶向解脱烦恼的智慧彼岸。

时光总是匆匆而过,天马行空般的参学日子转瞬即逝。参学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留给我们学佛之路上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参学的脚步已经开始,我们期待着下一次参学之旅的到来。

磨树
 
涂脸
 
淳朴的缅甸人
 
可爱的缅甸小姑娘
 
明海大和尚左手上是滤网,身后为水罐
 

2006年12月6日


Copyright 2005-2006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