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内外,俨然两个世界。
河北赵县,因两个处所而闻名。一个是中国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另一个,便是这柏林禅寺。
我们去的时候,恰逢柏林寺前修路,不通车,路面整个袒露着,任凭风尘肆虐。我们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带着满身风尘满心烦躁踏入寺庙的山门。
初入山门的时候,没有特别的感觉。寺庙不收门票,又正是节假日,香客熙来攘往,和任何一个旅游点都没有什么区别。卖香的小贩从门外追到寺内,要我们买他们的香。我知道一些寺庙是不允许带外面的香进寺的,一则是外面的香有假,还有一则是寺里的香虽贵,却是对寺庙的布施。然而柏林寺却是不管这些的,任凭小贩、导游四处招揽生意。初时为此颇感烦躁,但见寺庙里的僧人和义工穿梭于嘈杂的人群中,却都静默安详,忽然体悟到寺里对普罗大众的慈悲体恤之意——社稷艰难,无非是让这些百姓也能挣些辛苦钱吧——想到这,心中豁然开朗,顺缘买了小贩手里的香。可能也是作为对寺庙善意的一种回报,这些人生意还是做的公平得很,不会生拉硬拽,还会善意地提醒我们这些不懂佛门礼法的香客怎么上香,虽则寺里的义工告诉我们敬佛重在心意,并无许多规矩。
柏林寺是禅宗的祖庭之一,尤其以赵州和尚的驻锡弘法之地而闻名。据说是汉代就有了庙宇,只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除了赵州的舍利塔以外,几乎只剩下遗址了。因此,柏林寺的复兴,仅是近十数年的事。我知道这座寺院,我和小白来到这座寺院,却是因为九儿的缘故。九儿曾因某种善缘参加柏林寺举办的“生活禅”夏令营活动,从此就念兹在兹。对于礼佛敬香这类形而上的仪轨,她懂的比我们也多不到哪儿去,然而这寺庙却像渗入了她的血液里,她带着我们在偌大的寺院里穿梭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像她到了家。
于是她就在游客几尽的时候,堂而皇之地领我们去万佛楼,绕过“游客止步”的牌子,和寺众一起做晚课。这也是柏林寺的与众不同之处,早晚课,还有一些普通的修行,其实都是对公众开放的。早晚的诵课是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规制。“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缰”,说的是佛徒朝暮需以课诵来作为自身的轨范。“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佛徒从钟声破夜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惟以还净。暮为日晡,隶属昼三时之末,功课礼诵,乃冀觉昏而除昧”。我们去的时候,正值寺里为在 家的 居士授菩萨戒,因场地有限暂时取消了共修,但佛家讲究随缘,也不会强行禁止。我和小白也就藉着这份缘,平生第一次参与了寺庙的修行。
就在这万佛楼的菩提场里,我终于第一次全身心地体味到佛教的庄严和安详。我们尾随着女众的队伍,跨过大殿高高的门槛,顿觉遍体清凉。据说这是亚洲最大的一座佛堂, 2003 年方落成开光,气势恢宏,殿高 37 米 ,面积 五千平方米 ,结构和布局均经过精心设计。正中供奉着五尊金色佛像,均高 4.8 米 ,代表着五方五智五佛:中央毗卢遮那佛,由法界体性智流出;东方阿閦佛,由大圆镜智流出;南方宝生佛,由妙观察智流出;西方阿弥陀佛,由平等性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所作智流出。另在东南西北四面墙上供奉有小型佛像一万零四十八尊,始名万佛楼。大殿内有着良好的光线和通风,并且适宜地配备了现代化的照明和音响设备,使整个大殿不仅气度雍容,而且一扫一般寺庙常有的阴沉压抑之感,难得的清新明畅。
然而真正让人领略到佛法庄严慈悲的,却并非这些身外之物。参修的居士大概几百人的样子,随意进出而难以想像地毫无声息。进来站好后,大多先向正北方叩首,然后或垂手或合十肃立,神态静穆而又安详自在,等待晚课的开始。我们也依样站好,感应着浮躁的心随着周围寂静的空气逐渐平静下来。寺里的僧侣是最后列队进来的,各居其位,各执其事。紧接着钟磬清鸣,众生肃整,耳边由弱渐强响起第一声悠扬的佛号。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无喜无悲,无感无伤,无以名状,无可形容;却刹那间犀利如剑,穿透这厚重的寂静,直刺心底。我便在这刹那间像被掏空了思想和魂魄,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在那一个世界里,无挂无碍,无喜无忧,无识无想,无始无终。不知心在何处,只知它安详自在。
然而这样的情形只在一刹那间。随着众生齐诵,身心开始恢复如常。我们不懂经文,只感觉到被一种巨大而柔和的无形力量包围着,安泰舒适。只有在诵经的间歇,方才感觉到长久肃立的疲劳酸痛。我很奇怪以我脆弱的脊椎系统,睡觉都不能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这次居然可以挺这么久而未感到不适。后来听人说,这就是佛法的加持,如果不是在诵课或坐禅,恐怕一般的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一动不动坚持这么久的时间。
最难得的是九儿的大儿子。九儿常将她现年十岁的儿子称作“大儿子”。因为诵课时男女是要分列的,“大儿子”果然一显大男儿的本色,无怯无惧地在陌生人群里坚持下了长达近两个小时的诵课——尤其难得的是安静。因此,一出殿“大儿子”就赢得我们大家交口称赞。这也达到了九儿的目的吧。九儿说带他来就是为了让他懂得庄严和敬畏——敢问这世间,有多少人能在心里时时装有庄严和敬畏呢。
出殿的时候,夕阳已下,天色却还未黑。游客早已散尽,庭院也已经被寺里的义工清扫干净,整座寺院安宁、整洁而开阔。清风自由无碍地在天地间畅游,缭绕着似有似无的香烟,传递着某种不可言说的气息——方知风尘仆仆的脚下,即是净土。
2006 年 5 月 8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