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光山创始人星云大师,为探望八十八岁高龄的母亲和弘扬佛法,于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四日,应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邀请,率国际佛教促进会代表团一行七十余人回大陆弘法探亲,所到之处,均受到广大佛教徒及各有关方面的隆重欢迎和热情接待。我有幸陪同星云大师一行在北京、西安、敦煌、成都、峨眉山、重庆、大足、长江三峡和武汉等地朝拜佛教胜地,会见四众教友,讲演佛法要义,游览风景名胜,历时半月,获教良多。大师的高足依空法师和《普门》杂志总编辑张培耕居士要我写几句话,谈谈我陪同大师一行到各地参访的感受。我非常感谢他们二位的盛意。 星云大师此次的大陆之行,其意义和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我只能就个人的观感所及,从一个侧面,谈两点体会。 第一,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佛教交流。大师此次的大陆之行,代表团人数之多,代表性之广,接待规格之高,欢迎仪式之隆重,在海峡两岸近年来的佛教交往中都是空前的。这对促进两岸佛教文化的交流,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都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大师对大陆佛教界培养人才、管理寺院、福利社会等方面的工作极为关注。为了使两岸佛教界对佛教发展的前景取得共识,大师设想尽快召开海峡两岸佛学交流会议,围绕“中国佛教的回顾与前瞻”的主题进行认真的研讨,寻求中国佛教事业发展的共同走向。大师还建议大陆佛教界多挑选一些对佛法具有正信、热心佛教事业、有进取心的青年僧尼到海外深造,以加快佛教高级弘法人才成长的进程,逐步改变僧尼的结构,提高僧尼的素质,以利于佛教事业的发展。大师此行,不但同佛教四众进行了广泛的接触,结下了深厚的法缘,而且还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多次同文化界座谈佛学,对大学生讲演佛法。这种弘法形式,就大陆佛教而言,具有开风气之先的积极意义。 第二,星云大师开创的佛光山事业为振兴佛教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佛陀说法,一贯强调“应机施教”。“应”就是适应,“机”就是接受教化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生活的环境在不断地改变,接受教化的人的兴趣和风格也因时因地而异。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历时近二千年,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高僧辈出,宗派如林,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既紧密结合,又包融无遗的中国佛教。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佛教,一方面发扬了佛陀自觉觉他、悲智双运的根本精神,另一方面又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佛教发展的继承性和时代性。近百年来,中国佛教不断受到时代潮流的冲击,佛教界一些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德,怀抱深心大愿,提出过不少振兴中国佛教的方案和办法,其中尤以太虚大师最为杰出。他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就大力提倡整顿僧伽制度、兴办僧伽教育、提高僧伽素质,倡导以济世利人为宗旨的人生佛教。他始终认为佛教应当与时代同步发展,同步前进。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太虚大师的理想并没有全部实现,他的人生佛教的主张也没有变成现实。 我们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末期。在我们这个时代,佛教究竟应该怎样“应机施教”呢?或者说,今天的中国佛教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回应时代的呼唤,并使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相协调呢?人类的历史发展证明:每个时代提出的问题,只能由亲身参与那个时代社会实践的人们自己来解决。解决一般的社会问题是如此,解决佛法弘传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也是如此。 星云大师平生以追踪往哲、振兴佛教为已任。他将太虚大师倡导的人生佛教思想奉为圭臬,数十年来身体力行,使佛教与人生打 成一片,同时代并行不悖。他所开创的佛光山事业,实际上是实现人生佛教和佛教时代化的一个系统工程,可以称之为“星云模式”。当然,佛教具有八万四千法门,佛教在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弘传,也容许有多种模式相互比较,相互补充。不过,我个人认为,佛光山事业的蓬勃发展,证明了“星云模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很强的生命力,它为振兴中国佛教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关于佛光山事业和“星云模式”的具体内容,《佛光山开山二十周年纪念特刊》言之甚详,我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这次有半个月的时间追随大师,同大师同车共船,朝夕相处,接席承教,如坐春风,深感庆幸。遗憾的是,我因有其他法务活动,未能陪同大师一行走完这次访问的全部行程,拜别之际,不胜依依!谨祝大师一行法施无量,六时吉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