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新闻 > 07-16

明海大和尚在天下赵州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明海大和尚:尊敬的各位先生、各位朋友、各位居士,刚才我们听到李先生讲话,很受感动。不管说这本书的写作出版,还是这个首发式,在当代佛教文化的传播方式中是别开生面耳目一新的。在有些地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起码有两点:第一点,这本书从它的立意、立项到写作都是由作者马明博居士独立发起承担,同时呢,得到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支持。中国青年出版社有一位编辑——庄伟女士,她今天没来,她对这本书给与大力支持。

那么关于他这个书稿,去年冬天他们和我在北京见面,说了写这本书的想法,我当时就随声附和。后来这本书样稿出来以后,马居士也亲自拿到柏林寺给我看。我也比较认真快速地把它看了一遍。在那个时候,我的心态是一个“看看吧”这样,因为我想这样的书也许通过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会有些困难,但那时我没有想到那么顺利通过审查,得到批号,圆满出版。这是我第一个意外。第二个意外就是,中国青年出版总社领导以及北京、天津各媒体的记者们对这本书的肯定,以及对参加这个活动的热情和踊跃,也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所以首先代表柏林寺常住,并且以我们老和尚就是净慧老和尚――他是生活禅的提出者的名义向为这本书写作出版以及为这本书图书首发式付出劳动,不辞辛苦前来的,包括马明博居士,青年总社各位领导和在场的各位记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掌声)

当我还在大学上学的时候,大概是在八八年八九年那个时候,经过文化大革命在文化方面的一阵断层之后,在中国大地上悄悄地开始兴起一个禅学热。那么这个禅学热的兴起以及它快速地传播,也是与我们出版社、编辑出版行业工作的各位朋友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我今天从李先生那里了解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界里面,是文化大革命以来较早翻译出版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佐著作的出版社。铃木大佐是大家都知道的,他是从日本到西方去,以英文形式直接向西方人传播禅学的成就最大,在西方是最受欢迎的一个禅师。本来禅的故乡在中国,那么在中国,因为一时的曲折,人们好像逐渐慢慢地忘记了我们中国人有这么一个尊贵的无穷尽的文化宝藏。在文革以后,经过这么曲折的路线,日本的一个禅者在西方传禅,翻译成汉语,再出版,再来到我们中国人的书案上,那时候才明白好像说,我们原来还有这么宝贵的东西啊。因为铃木大佐讲禅,他里面好多的公案都是中国禅师的公案。所以与这种禅学热相伴而生,也是由于改革开放逐渐地向深度广度发展的时候。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逐渐地开放、自由,在精神方面潜在的需求,逐渐地凸现出来。所以在宗教界我们知道,佛教界在台湾就相继出现“现代禅”,还有一个“安详禅”。这个“安详禅”呢,和我们的师父,和河北省佛教协会、和柏林禅寺是很有渊源的。我们这次夏令营,特别选了几首“安详禅”的歌来唱。“安详禅”的主要提出者是耕耘先生,他俗家姓李,过去是国民党的一个将领。在到台湾以前,在大陆曾经亲近过虚云老和尚和很多禅宗的大德。这个禅的修学方面非常清净,并且有所发明。所以后来他以“安详禅”为题目传播禅文化,“安详禅”在大陆传播就是以我们老和尚在河北省佛教协会的会刊 《禅》杂志首先向佛教界的朋友推荐,同时在河北省佛教协会虚云印经功德藏印一些“安详禅”的书籍。应该说这个“安详禅”在我们师父的介绍下,在中国大陆地传播,也是给那个时候刚刚升温的禅学热一个有力地推动。也正是在那个时候的前后,我本人开始学佛,而且认识了我们师父,也在那个前后呢我也读到铃木大佐的著作,不过我也不太注意就是说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我现在发现我有一个缺点,我看书作者我会注意,但是哪个出版社的就不太注意了。我相信经过这次首发式呢,我会把这个习惯改变过来。我第一注意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社多重要啊。(笑声)认识师父,那么我也有机会亲自聆听耕耘先生他在北京法源寺,九一年的时候,一九九一年上半年一个雨后方晴的一天,他在法源寺中国佛学院的教室,在那里介绍“安祥禅”。他给我的一个印象就是说,当然他本人是将军出身,有将军的气度。他讲禅的时候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禅,在他讲的时候就像我们吃一个喜欢吃的饭菜一样,津津有味,它是有味的。我们听的人好想就能感受到他讲的那个味道。在那个时候,我就有幸跟我们的师父在百废待兴的柏林禅寺参加一个活动,那么那时候我记得师父跟我讲,我现在没问过他,我相信那应该是第一次他跟人讲,他说耕耘先生的安详禅好啊,他说我们要提倡生活禅。那么我就说,我很迷惑地说,“生活禅”跟“安详禅”有什么不一样呢?就说你提“生活禅”跟“安详禅”有什么区别呢?记得师父说呢,说从他面向这个时代,对传统禅文化做一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提倡来说它们是接近的。他们不一样的在哪里呢,他说“安详禅”比较注重“定”,而生活禅是“定慧等持”的。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还是一个在家人,这里我丝毫没有贬低安详禅的意思。我相信师父也是这样,不过是不同的假定,不同的面向去提倡我们中华禅文化的精神而已。我师父的这句话,让我想起《六祖坛经》里面,六祖大师所说的一句话 “即定之时,慧在定中;即慧之时,定在慧中” 。因为生活禅是以我们的心、我们的现量,以我们的活泼泼的心为对象来表达佛法的智慧的。这个现量的活泼泼的心在生活中,是我们要体证的,证实它没有经过区别同时所具有的那两个品质,就是“定”和“慧”。“定”是专一,“慧”是清晰地认识事物,所以这种定慧一融的精神呢,是我第一次在我听到“生活禅”的时候对它得到的印象。

后来,我在这里出家了,也不断地跟随师父,耳濡目染,如大家所知,这个寺院是赵州禅师的传禅道场,在这么些年的时间里,我自己也不断地多次看赵州禅师的语录,体会赵州禅风的精神的特质。更多地也亲近我们师父,亲近他老人家,从他的言谈举止,弘法利生中解决一些问题;从他的经历,以及在工作上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的情景中,从中体会那个所谓生活禅的禅心,那么,慢慢地,我认识到,生活禅由我们老和尚在柏林禅寺提出来,这也是一种因缘。生活禅确实是跟这里的祖师,赵州禅师的禅风是如出一辙的。我觉得要体会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好好去体会师父的各种开示,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有机会的话,应该亲自去亲近师父。所以,这也是我下面可能要提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提出生活禅已经十几年的时间了,虽然师父在他的文章和开示里面,也有比较正面地讲到生活禅的宗旨,修行的纲领,修行的下手处等等,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们并没有刻意地或者说以一种体系的,非常技术化的方式定义生活禅究竟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是,生活禅的提出,它是来源于禅的心,而这个禅的心是在生活中正在进行的的、现量的、活泼泼的。如果我们没有机会亲近这样一个有这样禅心的禅者的话,我们从文字上得到的很多时候可能是相似法,雾里看花。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亲近那个人就不能得到受用,我想说明的是生活禅我们最终是要落实到生活里,落实到心地上,去体会它。即使是生活禅提出者他的开示、他的文章,我们也要在生活中最后把它放下,把它抛弃,以自己本来具有的心在生活中直接地契入,我想如果能在这里契入的话,那么也就符合生活禅的本意了。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赵州禅师的禅意与禅风。赵州禅师留给我们一本语录,但是我们好像很难用语言、用概念、用名相来确切地定义什么是赵州禅,这一点是很难做到。赵州禅师却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生动活泼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有深远禅机的公案,这些公案都是赵州禅师禅心的体验和体现。这个禅心的体现,我们要如何认识它,体会它,契入它呢?必须要自己把一切放下,全力以赴,以全部身心去拼搏一番,直接去碰撞去接触。它的每个公案,可能对刚开始的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正是这样的问号能够把我们从各种妄想杂念,各种理论和从书本上得来到障碍我们智慧显发的东西抛弃掉。像他的“吃茶去”,现在很多人用语言去阐述什么是“吃茶去”。其实“吃茶去”这三个字就已经足够了,“吃茶去”这个“去”,我们就像在游泳池边上,这三个字它推了我们一把,要我们跳下去,跳到 那个生活的水里去。所以问题不在于茶,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就在我们的自性,每个人都有自性。像他讲的“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赵州禅师的这些公案对禅的提倡都是意味深长的。体会到这些以后我也就明白我们师父,我们师父并不急于从理论上去树立一个什么东西,他的一切作为都是顺着因缘,随波逐浪,随缘自在。这样来开展的,而这个正是赵州禅风,我想这也是“生活禅”、“平常心是道”的精神。

所以如果一定要讲生活禅的在实际修行里面,它的核心的要领的话,我们也知道了一些宗旨纲领了,师父讲的象“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像把“修行落实于当下,把信仰落实于生活,把佛法融化于世间,把个人融化于大众”,像这些提倡,那么要说我们每个人实际的体验呢,我觉得再好不过于赵州禅师他年轻的时候,学禅开悟的时候,他所悟入的那句话,就是“平常心”。现在我们不管是佛教界还是佛教外知道“平常心”这个词的人很多。他的渊源也正是禅、禅文化,从禅这里源源流去。平常心是什么呢?我们很难说它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说它不是什么,就是我们可以从反面从否定的方面去体会什么是平常心。在平常心里没有期待;在平常心里没有把我们生活的重心和快乐的价值押在一个不可知的未来;在平常心里,更没有对某一个抽象的思想理念学说的认同;在平常心里也没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心理上的逃避,我说的形形色色的心理的逃避,既包括我们在生活中,以放纵物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那种沉溺,甚至也包括我们在精神上、哲学理念上,去抓一个东西来为自己做掩护的这种逃避。更包括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遇到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随时有可能在心中那种现前的自我保护、那种恐惧等等。它就是要我们承担,每一个人这个生命的当下,我们直接地、不带任何价值判断的、分别的去面对的当下。那也就是一个平常心,这个当下也许它是充满问题的,充满困难的,充满压力的,或者充满诱惑的。那么我们能过在这里直接地承担它,而不把自己的生命的重心押在一个抽象的遥远的不可知的东西上面。特别是在工作中事业中,我觉得这个平常心是最现实的。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心力全力以赴地贯注在每一个当下里,当下的工作,当下的情景上,那么未来才有希望,未来才有可能。因此在这一种平常心里面,我们的心,她不是分裂的,是完整的、统一的,他具足了自性心,具足了自性。他远离了一切恐惧,胆怯,回避,逃避。

这个事我觉得我们的师父他老人家自己过去能够长时间地亲近虚云老和尚。他自己所悟入的生活禅,是在生活中在心态上的表现,我想生活禅对现代佛教、现代社会来说,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知道现代佛教这个主旋律,以汉传佛教来说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有句话,叫“此时此地此人”。人间佛教关注的就是“此时此地此人”。这个“此时此地”的“此人”呢,也就是生活。这个是活泼泼的现实,人间佛教已经在上个世纪首先由佛教的先辈们提出,以纠正在那个年代中国佛教开始出现的佛教的鬼神化,以及逃避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病,而释迦牟尼佛出世说法的本怀是关注“此时此地此人”,首先关怀人间的这种本坏表达出来。那么一百多年过去以后的今天来说,他又有更加特殊的意义。生活禅应该来说是以人间佛教精神在禅文化领域的一个提倡。是以人间佛教的精神在禅宗传播中的一种方便法门。在当今时代宗教的传播,出现新的情景,哪一些情景呢?这些宗教传播所出现的新的情景就是说整个世界生存资源的匮乏,以及为争夺各种生存资源人类社会展开的各种层面的斗争。有些斗争也延伸到宗教领域,或在某一些时候、某一些地域、某一些地方,宗教也被卷入到为民族和国家生存所开展的斗争里面,而成为一个工具。传统宗教传播的形势也受到现在一些人的疏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呢,宗教在这个世界上传播的势头并没有减弱,信仰宗教的人仍然占我们这个地球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宗教的社会形象,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国外,也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也开始增加了一些疑惑。和有疏远一些人的色彩。因此在现在,特别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比较流行的时代,相当多的人他们谈到宗教呢,对宗教有一些特别重视形式化的这些方面,他们有一种防备的心理。 因此我们看,在现今时代,会出现很多的,我自己称他为“准宗教文化”。那么准宗教文化主要是来自于传统宗教在现今时代的这种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是在形式上能够找到更适合现代人的这种趣味的形式。同时另外一方面呢,他应该把自己的关注点关注到现世人生,关注到现实的生活。本来呢,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佛教从它不共的核心,“般若智慧”来说,他就是一个离一切相、离一切形式、不驻着于一切形式的大智慧。是一个能够适应任何时代任何地域,向人类开展智慧和真善美教化的一种善巧的教育艺术。这应该也是我们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来说所具备的不共的优点,不共的先天的优势。就是佛教的核心,是智慧,是慈悲。而佛教的智慧它又是彻底的辨证法,粉碎我们内心对一切形式的执着,将人性从种种异化的网络和陷阱中解放出来,回归到人性的真实。这个本来就是我们佛教的生命之所在,所以在这种特殊的时代社会转型的时候,也可以说,上乘佛教不共特质的禅文化在传播上有它的优势,这个优势就跟我前面讲的问题有关,它是更注重直指人心,更注重安住生活,而生活禅将禅文化将禅宗这种不共的生命在现今时代做了一种强调,因此我相信它应该是更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关注。为现代人的生活的品质的提高,心灵的净化,人性的回归提供一条光明大道。那么这次《天下赵州生活禅》这本书它的创作和出版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我觉得前面我所说到的两个意外,可能我们住的寺院还是封闭一些,也让我们认识到,现今时代人们是多么渴望禅,多么渴望心灵的智慧,多么渴望一种生活的智慧。更是因为现今社会人们有这种需求和渴望。所以我们的出版社还有我们的作者他们才能有这样一个比较完美的合作。我相信,我也希望这次合作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也衷心地希望在今后,全国范围内的佛教文化的传播里面,佛教文化能够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主流媒体,主流的传播手段的关注和支持。所以在此呢,请再一次允许我向本书的作者向我们出版社的同仁们,向各位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自己的衷心的感谢,也祝愿你们身体健康,六时吉祥!

谢谢大家!

Copyright 2005-2006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