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夏安居

 佛陀作有系统的说法,大都在夏安居的时候,因为在夏天约九十日期间的雨季,不便到外面去乞化度生,所以就集合各方弟子于一处,讲述修行法门及宇宙人生的真理。后来大乘经典的结集,大都是佛陀夏安居时所说的言教。

 安居制度的制定,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这是由于地处亚热带的印度,气候燠热多雨,夏天的雨季长达三个月,虫蚁繁殖迅速,草木生长繁茂,出家人为避免出外托钵行化时踩伤虫蚁与草木之新芽,招引世人讥嫌,于是规定在雨季里避免外出,聚居一处,安心修道,称为“结夏安居”。在《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九等,记载佛陀与弟子安居修行的事迹。《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等,则列举佛陀于四十五年间坐夏的地方。

 安居[注1]的起止可分两种,通常视雨季来临的早晚而定,第一种为前安居、后安居。前安居开始于五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后安居开始于六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另一种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前安居开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开始于四月十七日到五月十五日,后安居开始于五月十六日。

 安居时必须划定区域以为结界,僧众不必外出托钵,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徒供养。若无重大事故,不可走出界外,应集中一处,精进禅坐修行。安居的地点并无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据《五分律》规定,不可在无救护处、冢间、空树、露地处等安居,恐毒蛇、虎豹之类的侵袭。   

 中国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但并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变通之处。古德按气候及风俗民情的实际状况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而此时期正值中国的夏季,故称夏安居,又称雨安居[注2],或结夏[注3]、坐夏、坐腊[注4]、结制[注5]等。  

 中国行安居的制度是开始于姚秦时代,其时由于《十诵律》、《广律》等的传译,都详细解说安居的作法,中国僧人乃依之而行结夏。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渐成为禅宗丛林道场的清规之一。此外,丛林寺院参照“结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间,也进行“冬安居”[注6]。近代有些寺院道场更进一步实行“结冬参禅”、“结夏讲经”的“冬参夏讲”制度。  

  结夏安居是僧众修行制度之一,在安居之始,得举行一定的法会仪式,以公告安居开始。元代以来,安居仪式都在安居开始前一天举办,由长老大德讲解各项礼仪,以令僧众于安居期内能专心精进修道。近代安居仪式大多订在四月十五日当天举行,先行“受筹法”[注7],其程序为:

 一、洒扫敷座[注8];

 二、晨斋预白[注9];

 三、鸣钟集僧;

 四、入堂恭摄[注10];

 五、受筹羯磨[注11];

 六、行筹白数[注12]。

 受筹法圆满后,第二天为安居正式开始(四月十六日),也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如受筹法一 样,要洒扫敷座、鸣钟集僧、行筹白数等,然后大众依序入座。首先由二位上座到别屋,互为答问,叙说安居事宜,其余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处说安居之事;说毕返回大殿,等所有僧众作法圆满,共同礼佛回寮,如此安居正式开始。   

 安居期中,如遇下列情形,始可迁移,否则犯戒。即:一、起火燃烧;二、毒蛇骚扰;三、水淹;四、国土不准处;五、盗贼;六、眷属骚扰处;七、有女难处等。  

 安居圆满则称为解夏[注13]、解制或安居竟。据《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犍度》载,安居结束时应作自恣。即安居九十日的最后一晚,大家仍齐聚一堂,检讨各人在三个月期间,言行有无违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失。若有犯戒者,则要当众忏悔,这一天就称为僧自恣日[注14]或佛欢喜日[注15]。  

 佛世时,弟子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常随弟子,或因本身还无法独立,必须时常跟随佛陀学习;二是菩萨弟子,自己修学有成,能够住持一方,弘扬佛法,但仍须不断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参加夏安居,随佛陀共住三个月,听闻佛陀说法,与同参道侣互相切磋,交换修行心得。在这段期间,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夏安居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工夫,也是养深积厚,自我沈潜的修行。   

 中国古代的丛林律寺,一向注重安居生活。尤其在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以前,禅僧大多居住在律院中,禅门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坐禅,因此可以说天天都是安居。乃至今日,一般佛教学院的

生活,每日阅藏读经、禅修念佛,实质上也就是一种的安居修行生活。   

[注释]   

1.据《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载:“形心摄静”为安,是指将身心收摄于静的境界;

“要期在住”为居,是指将身心安于一处。  

2.安居的时期,刚好是印度的雨季,故安居又称为雨安居。到目前为止,南亚、东南亚各国的

佛教,仍然称之为雨安居。  

3.夏安居的开始阶段,为结夏,时间在每年阴历四月十五日。  

4.又作法岁、夏腊、戒腊等。指僧侣经过一个夏安居,出家就算又多了一岁,亦即以安居来算法腊。  

5.即团结起来共同奉行佛陀所定的制度之意。  

6.汉化佛教仿照雨安居的办法,每年从阴历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在丛林中也结制安居,叫做“冬安居”。冬安居在体制、形式上与夏安居相同,安居期间除病丧外,僧人一律不准离寺外出,同时不招待外地的云游僧。但冬安居的修行内容、方式,与夏安居不同,各有特色。

7.“筹”,梵语音译为“舍罗”,是指以木制成的计数器物。行受筹法即指集合大众,清点人数。  

8.于大殿或戒场内,洒扫洁净,依照上、中、下座与东、西两序排列座次。  

9.早斋或午斋结束后,由维那师向大众宣布翌日安居事宜。  

10.大众齐集,礼佛梵唱等,然后入序就座。  

11.指僧众依照僧律进行受筹之事,一般由担任羯磨师的上座主持。  

12.指由维那师行筹、收筹、上座清点,统计人数。  

13.为夏安居结束,圆满解除之意。一般在阴历七月十五日。  

14.即夏安居之圆满日,僧众举出各自言行所犯的错失,于大众中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  

15.结夏安居圆满,僧众精进修行有成,十方诸佛心生欢喜,称为佛欢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