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经》讲记:第四讲(共五讲)
2015-08-11 12:22:52

明  海

  (2004年3月2日,正月十二,4/5)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

  昨天我讲的超了时间了,我以为时间没到,因为我所看的这个表呢是八点四十五,我就说在八点四十五结束吧,回去以后才知道九点半了(众笑并鼓掌)!这个表是坏表,不准。超了时间,耽误了大家的休息。

  今天我们接着看第六个偈子。昨天我们讲到了第四个和第五个偈子,在这两个偈子里,我特别强调了要在家庭里、从身边的人开始从身边的人着手去修行善法,去落实“无相善”,这是一点;第二点我特别强调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好的家庭造就好的公民,好的公民造就好的社会,这是昨天讲的意思。

  今天我们看第六个偈子,“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这里说的邪行就是指违背戒律生活的种种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能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在生活中突破戒律的约束出现邪行的机会比古代要多且方便,因为现在社会通讯比过去要方便得多,个人获取信息比以前也方便得多,交通也方便。在一个家庭里,一个家庭成员可以在家里其他人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可能就跟外面不三不四的人搭上勾了,因为现在人和人之间的通讯联络太方便了!以前只有电话,现在有电脑;电脑就很神奇,以前电脑的联络只是文字在书面上的,现在还可以在电脑上显像,就跟两个人面对面一样。不过面对面也好,因为以前听说在电脑上通过文字联络,比如说有人在网上谈恋爱,叫网恋。恋来恋去两个人一碰头约会原来竟是家里的太太。真是无奇不有,现在在网上可以看到对方了,就是说通讯联络方式比以前发达多了。大家想一想这种联络和通讯方式的发达,可是一个人的心里有善念也有邪念,有恶念有正念,所以这个心现形的一旦是恶念、邪念,那这先进的联络和通讯方式呢就成了人们触犯戒律、触犯法律的有利条件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科学技术是个两面刀,可以给我们造福——给生活提供方便,也可能造祸——给社会带来动荡、给人类带来不安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科学技术它有两方面的作用。

  邪行呢,我们知道一般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一般都知道有很多的地方其实是不清不楚的,但总还是有人去。这些地方号称为“洗浴中心”,其实暗含色情服务;有些地方叫音乐厅,其实里面可能有毒品;有的地方叫“迪厅”,据说有卖一种东西叫“摇头丸”,人吃了后就像在云里雾里一样,处于兴奋状态。无疑,这些都是诱导我们越轨的地方。其实要以佛教来看,这些地方正是魔鬼喜欢去的地方。我跟其他的人讲过很多次,在佛经里面经常记载,比如《地藏经》里说有这个鬼有那个鬼,有吸精气鬼、有夺命鬼、有耗财鬼,其实这些鬼也不神秘,这些鬼在哪里呀?这些鬼就在刚才我说的那些地方。我们人在那些场合精神处于放逸状态,魂不守舍呀,所以在那些地方这些鬼就大展身手了。不过这些鬼也不神秘,这些鬼就是这些音乐就是这些麻醉品、毒品和酒,这些就是鬼的化身。还有象毒品,比如说海洛因,简直就是夺命鬼王、就是耗财鬼王,就是耗掉我们家业的魔鬼,那是绝不能沾不能碰的。有些人染上毒品一开始就是太自信了,他说我就不信这东西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吗这么容易让人上瘾吗?他对自己的毅力太过相信了。他不知道那个是绝不能碰的,只要一碰就是有去无回,就是不归路,家产会耗掉、身体会耗掉,最后一直把他整个人格瓦解掉,把正常的生活秩序瓦解掉,吸了毒的人毒瘾发作的时候,为了吸毒可以出卖他最亲密的亲人来满足他的毒瘾,他可以把一切都出卖,所以这就是夺命鬼王——夺掉我们身家性命的。

  偈子里讲到不要饮酒,这一条是我们在家居士五戒中的最后一戒。在戒律里不饮酒属于制戒又属于遮戒。遮戒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违犯了它会使我们违犯更严重的——杀生、偷盗、邪淫这些性戒。酒精麻醉我们的神经,使我们正常的人格受到损害。你看喝醉了酒的人哪都神志不清,平时这种人格尊严没有了,那个状态呀是介于人和非人之间。喝醉的人有时候很讨厌,我们在寺院里经常也会遇到,喝醉的人到寺院里来闹事,就介于人和非人之间。怎么讲呢?你把他当作正常人看吧,他不跟你讲道理,你完全不把他当人呢也不行,你要是弄得他不高兴或是侵犯了他,也就是说我们以比较强硬的方式对待他吧,也不行的,所以造成许多的麻烦,这是酒精的害处。酒精伤害理智以后,人会丑态百出、会放逸、会越轨。在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故事很有名的。说有一个受了不饮酒戒的在家居士,有一天渴了,渴了以后抓起一碗东西就喝,其实那是酒,他不知道,喝下去以后就醉了,正在醉眼惺忪迷迷糊糊的时候,隔壁邻居有一只鸡跑到屋里来了,他一看见鸡来了,他那会儿刚喝了酒,一不做二不休再吃点肉吧,就把那只鸡抓住杀了,做了碗汤正在那儿吃着呢。正吃着的时候隔壁邻居的太太进来找鸡了,这个居士喝醉了酒啊,一见到邻居的这位太太又生起了淫欲之心,把对方强暴了。后来邻居的人就把他抓起来送到官府,官府的人审问他,他也不承认杀了鸡也不承认做了坏事,所以在饮酒之后他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四条戒一下都犯了。所以喝酒是一个很大的漏洞啊,从这个漏洞里你其他戒的功德都会漏失掉。

  因此在《善生经》里释迦牟尼佛也讲到饮酒的过失有六种:第一种,人喝了酒以后会失财,会失去财物。喝了酒的人不知道保护自己的财产,比如说,做生意的人喝了酒以后可能会把一万块钱的东西以十块钱的价钱卖给别人,一个公司的老板喝醉了后可能会草率地在一个协议上签字,而那个协议会使他公司的财产和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这样的事在社会上也都是有的。所以说饮酒以后会失财,当然买酒也要用钱。你们可以在生活里观察一下爱喝酒的人。我前几天在寺院过年的时候接待过一个居士,他来找我。他说他有个毛病就是爱喝酒,他也知道自己这个毛病,但就是改不了。他说他以前是不喝酒的,后来才上瘾了。我问他你爱喝酒是不是生意也不好做呀?他说是啊,喝酒以后他就发现这钱老是攒不起来、生意也做不起来,可见人喝了酒以后财产会散失,钱财不坚固。第二个过错饮酒容易导致生病。酒精伤害人的健康伤害人的肝脏,伤害人的中枢神经,经常饮酒的人神志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损害,最后导致大脑受损。佛经里讲饮酒在未来的果报是会堕落到屎尿地狱”,《地藏经》里也讲到过这种地狱。地狱有很多种,有的是身体受苦,有一种地狱则是里面全是屎尿,爱喝酒的人将会堕落到这种境界。为什么呢?因为那个酒实际上也就是屎尿是很脏的东西,但是他贪着它把它当成了甘露。古代爱喝酒的人曾用种种美妙的言辞来描述酒,说是琼浆啊,他们就是把臭的东西当成香的、把不净的东西当成净的,这种执着一但成性变成他生命主流的时候,死后他就会生活在这种境界里——屎尿地狱。然后如果生为人的话,就会成为痴呆呀、不明事理呀、智商低下呀、弱智呀,成为这样的人,这是生病。第三“斗诤”,喝了酒以后人跟人之间会发生矛盾、斗争。第四“恶名流布”,经常喝酒的人丑态百出,所以他的名声会不好。第五“贿赂暴生”,喝了酒以后容易发脾气,情绪失控。第六“智慧日损”,智慧会一天天损减。为什么?因为他的中枢神经他的神经系统受到酒精的伤害,慢慢地他大脑的敏捷、判断力都会受损,如此下去智慧自然也就受损了。关于酒的危害,在其它经典里,在戒律里,也讲到有36种过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以他的智慧看到麻醉品对人类的损害。时至今日,社会文明程度在提高,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也认识到酒精的害处,饮酒对人类造成损失——财产的损失和生命的损失,所以在有一些国家对酒精是实行管制的。你们看他们对酒的认识虽然不如佛教早,但总体上大家对酒的认识还是一致的。现在在美国、在俄罗斯还有西欧的一些国家对酒精都有所管制,有相应的法律约束。法律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酒的烈性、浓度有控制,生产酒最高不能到多少。不过我看西方酒的浓度控制的比中国要低,中国动辄就是六十五度、七十度,但在西方很少这样,他们对酒的烈度有控制。第二对饮酒人的年龄有控制。美国一些州的一些地方性的法律对这就有控制,比如说十八岁以下的人不能喝酒,十八岁以上成年的才可以饮酒。但是美国因为也是疆域广大有好多州,这个州说十八岁以下的不能喝酒,而邻近的那个州呢可能就允许十八岁以下的人喝,所以据一些到美国去的朋友回来说啊,美国当地有一些十八岁以下的人就开车到允许喝酒的那个州去喝,总的来说呢人们认识到了。另外第三个方面就是职业,有一些特殊职业的人是不允许喝酒的,比如司机还有其它一些从事特殊工种的,例如高空作业,也是不允许喝酒的,那些限制都是很严的,一旦发现犯规会有重罚。

  在中国文化里对酒的认识有很多糊涂的地方,我们知道的,在历史上有好几个名人喜欢喝酒,他们带了很不好的头。以为说名人做的嘛肯定没错,不然!要以佛法来观察,不管你是名人还是非名人,有些行为是愚痴的就不能效仿。比如说,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就爱喝酒,号称诗仙,而且他还写了很多关于喝酒的诗,“将进酒”“杯莫停”啦,他有诗云“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意思很好的马很漂亮的衣服都不要了,把它们卖了来换酒喝,这正好证明了我们佛陀讲的“失财”呀!把马也拉去卖,肯定是钱用完了嘛,现在讲好车好衣服也拿去抵押了喝酒,肯定也是兜里的钱用完了啊。我想李白喜欢喝酒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从文化的原因来说是李白这个人学道,学佛不太精进,学道嘛自然有一些道家的作风了,饮酒上就要求不太严。第二点就是他自己的身世,李白一生不得志,才华很高但是不能发挥,所以心理郁闷。写的一些诗也都是一语双关的,心里郁闷哪。即使是李白这样的名人,人称他是“谪仙”哪,天上的仙人贬到人间来的,李白的根器就这么高,这么有才华,人称“青莲居士”,即使是他这样的名人,他喝酒,如是因,如是果,最后在他身上也丝毫不爽啊,一点都不客气!李白最后怎么死的?据说有个晚上李白在船上喝醉了酒,他看见水里面的月亮,你想他喝醉了嘛,也许他把那个月亮当酒杯了就去捞它,但月亮能捞吗?于是他一捞就掉到江里淹死了。“李白斗酒诗百篇”啊,他喝了酒后写诗这么厉害,影响中国的诗歌这么深远,但就因为贪杯呀,最后也是如是因如是果,一点都不错的。生于酒死于酒。

  在古代还有一些名人也爱喝酒,比如陶渊明,他也是不得志,所以喜欢喝酒。这当然是中国古代特殊历史时代这些文化人表达他们对时代不满、排遣内心郁闷,所以寄情在杯中酒。学佛的人要以智慧来抉择,不管他是不是名人。再讲到抽烟,一般来说抽烟有害健康。那么经常有人说毛泽东不是也抽烟吗?他活了八十多岁呀!邓小平也爱抽烟,人家活了九十多岁,没什么事啊。这要从科学来分析,人跟人的基因是不同的,从总体上说抽烟的确是有害于健康,例如抽烟的人得肺癌的概率比普通人多出百分之七十。象我在日常生活里也接触了很多居士啊,就是爱抽烟最后得肺癌。所以不能以名人作为标准而要看事情本身,依法不依人。不抽烟在释迦牟尼佛的戒律里没有提到,人们关于这一点也有讨论,烟可不可以抽啊?戒律里没有说。实际上在抽烟也能(使人)上瘾啊,按照不饮酒的精神来说,上瘾的食物、上瘾的这些东西都不能沾,所以不仅仅是酒,烟能上瘾——不能抽,吗啡上瘾——不能用,毒品海洛因会上瘾——也不能用,这个精神就是这么个精神。关于这一点,海外有个一行禅师关于不饮酒的解释更进一步扩展了,他说酒、烟、麻醉品是让我们上瘾的物质的东西,那么精神上是不是也有让我们上瘾的东西呢?其实也是有的。就象李白通过喝酒逃避现实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也会通过其它娱乐手段逃避现实,所以可见人类的生活要深入地透彻地观察是非常可怜的。就是一些我们认为是正常的娱乐方式,很多时候都是在为自己找一个逃避现实地方。比如有的人烦了就到电影院去看电影,或者是看电视,或者到网吧上泡网,上网、打游戏机,或者看黄色录像带和黄色书籍,这些都是属于上瘾的精神食品。上瘾的精神食品和上瘾的物质食品作用是一样的,都会伤害我们的理智,使我们人格的独立性受到损害。所以一个佛教徒如果深入地领会了释迦牟尼佛这些戒律的精神,就会知道面对滚滚红尘面、对世间的五欲八法该怎么抉择,当然要根据自己的境界逐渐地做到位。即使是一些流行歌曲,靡靡之音哪,听了以后混身软绵绵的,骨头都软了,很多现实也都忘记了,作用跟酒也是一样的。

“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中国古人常说“富润屋,德润身”,意思是说一个人有财富会使他的身体和生活得到滋润,一个人有道德会影响周围的人。所以说德性是一种看不见的财物、看不见的资源,不仅对我们今生今世来说是资源,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下面我们来看第四个偈子,“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前面讲的主要是世俗的生活,从这个偈子开始讲到信仰生活,讲到信仰、讲到出世间法,讲到要及时闻教法。这是说人生除了吃饭穿衣除了世间的功业,还要有更高的追求、还要有信仰层面的追求,所以叫“及时闻教法”。以学佛的人来说,当然我们看,有很多人从小就学佛,生在佛教家庭,也有的居士呢则岁数很大才学佛。是不是岁数大了就不及时了呢?岁数大也“及时”,一念精进心能够越过三大阿僧祇劫啊。岁数大的人只要有精进心,可能比年轻人学佛来得更有力量。

  在古代印度,关于人的一生,普通人的一生,有一个理想的模式。这个理想的模式是什么呢?它把人生分成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学习期,这应该说就是年轻的时候;第二部分是成家立业;第三个部分是离家去游行,现在叫旅游,到处去走,开阔眼界;第四个部分叫“林居”,就是最后到深山老林里隐居修行。所以在古代印度的文化环境里面,在深山老林出家隐居修行是人生最高的境界。经过了学习,经过了成家立业,经过了世俗的种种生活,最后走向信仰,这是人生最高的境界,那恰恰不是逃避。但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好像说到山里去是失败了的人才到山里去的,其实呢到山里到树林里去修行才恰恰是人生最大的奢侈,最富有的人才会这样做,那是最大的奢侈最高的享受啊。以古印度关于人生四段的这种模式来看呢,当人生节奏进行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就要接触信仰了,叫及时闻教法,信仰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观,有时候经过世俗的生活以后再接触信仰,那时候对信仰的理解比其他人会深入。

  信仰所讨论是什么问题呢?就是人生最终极的意义。人为什么要活?人死后到哪里去?佛教讲生死大事。我们柏林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护法就是香港旭日集团。香港旭日集团不仅仅是护持柏林寺。在我们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旭日集团给予我们特别重要地帮助和支持,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柏林寺肯定不可能这么快就修复,很多的事业比如说办佛学院也不可能顺利地开展。他们不仅支持柏林寺,而且在全国、在海内海外支持很多的道场。去年“非典”的时候大家都很恐慌啊,有一些生意人借那个机会发‘非典’财,卖假药啦,卖劣质的医药用品啦,但是旭日集团当时怎么做的呢?他们在那个时候拿出三千万,一部分捐给国家卫生部用于抗击非典;一部分捐给香港的非典患者;另外一部分在大陆和香港的组织了四十个道场做法事祈祷,按传统的仪轨做法事祈祷非典早日平息,为大家祈祷啊。你们看佛教徒的精神风貌啊,在关键时刻显出与众不同来了!在那种时候大家还不知道最后的结局,所以很多人是拼命的发财把钱往自己手里抓都嫌来不及啊,但旭日集团所做的呢却是钱财拿出去奉献。旭日集团的整个家族都是佛教徒,他们公司里也有佛教组,以佛教的精神和思想指导他们的管理和经营。公司的老总叫杨钊,杨钊先生信佛。我听我师父讲,不是听他讲的。杨钊先生自己有本传记,上面讲他信佛是这样的:当他十六岁的时候从广东惠州偷渡到香港,那时国内很贫穷吃饭都成问题,所以一些年轻人想办法开创生路啊,就从广东向香港偷渡,偷渡很多次才成功。偷渡过去的时候是两手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就在码头做搬运工给人家扛包,总之什么都做过吧。没有吃的就在垃圾筒里找别人没有吃完的面包,现在我们不是经常把嘴上没有吃完的面包和馒头扔到垃圾筒里嘛,可能我们没有想到这个面包和馒头啊会被以后的大亨捡去吃了,所以以后你们要注意。在最早的时候就是这么艰苦。后来因为他会做衣服,所以就到一个服装工厂去给别人做裁缝、做成衣工。因为他很勤快脑子也很灵活,所以工厂的老板就很喜欢他,就让他带班让他做车间主任,再慢慢地就把工厂的一些股份给他一些,再慢慢地他就自己办工厂,再慢慢地他就做大了。他就是这样的,完全靠自己的艰苦奋斗。所以在二十五六岁以前,他十六岁偷渡到二十六岁,这十年的时间,他就只知道干活、干活、干活,挣钱、挣钱、挣钱,心里没有第二个念头。等到他二十五六岁的时候,那时候他已经很有钱了——大概几个亿吧,如果这一生以后的时间不再工作,不再劳动那些钱也足够他自己享受了。所以当他有了很多钱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来,你们猜他想起什么来了?现在考考你们。就说你们吧,现在当你的钱很多了,现在我很多钱了,明海十个亿,一辈子不工作都有得钱用了,你也没有学佛,你会想什么?(有人答:做慈善事业)为什么要做慈善事业呀?不是那么简单的。没有你们想的那么简单。你们以为做慈善事业很好做呀?不好做!为什么做?怎么做?都是问题。我告诉你们他在二十五六岁,钱已经很多,不挣钱可以享受的时候,想的问题很简单。其实你们猜了半天都没有猜出来。他想起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挣钱?”——这就是他想的问题。应该说他十六岁就偷渡,学历应该也不会太高,但是他就能想到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挣钱?忙乎半天干什么?所以他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迷茫了,没劲了。明天早晨还起不起来?上不上班?好像找不到理由了。因为钱也够用了嘛。还挣钱干什么?所以他想到的这个问题是个什么问题呀?就是个信仰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就是说活着为了啥?有的人说了,挣了钱养家糊口啊,有的人上学,上了初中上高中,我问他为什么上高中呢?上了高中考大学。为什么上大学呢?上了大学毕业。毕业以后做什么呢?工作。为什么要工作呀?最后他答不出来了。其实为什么要工作和为什么要上学的答案是一个答案。所以杨钊先生想到为什么要挣钱的时候就找不到答案了。想不透了。把他自己所知道的这些思想理论,所受的教育——为人民服务啊这些都想过,心里想不通,他就去了解宗教。他也了解了很多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最后找到佛教。找到佛教以后他就明白了:啊,为什么要挣钱?以后不仅要挣钱,而且要多多地挣;以后不仅要工作,而且要努力地工作、拼命地工作,来回报众生!回报社会!这时侯才是你们说的做慈善。这时候做慈善才成立呀。你没有信仰、没有指导做慈善不好做的呀。慈善真的不好做,善门难开呀。所以找到佛教以后他就皈依了、信佛了。每天读佛教的书,以佛教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修行自己。最后在他的带动下,家里面的弟兄几个都成了佛教徒,都是很精进的修行人,但也都是非常勤奋工作的人。现在象杨钊,每天不用全天上班,上半天班另外半天就自己修行打坐。他在学佛以后就吃素不吃肉了,当然也不喝酒。以他老板的身份要坚持是不容易的。他不管在什么场合,他的面前就是几盘素菜,也不管跟什么人一起吃饭,就是我行我素,真的是我吃我素啊!也不喝酒,他也不成家,好像是到了快五十岁了才成家。他们公司的总经理,经常到柏林寺来,我们寺院的师父们都见过他,就是杨勋。总经理就比较忙,就不能半天打坐了。他一天只能休息四、五个钟头,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多年如一日,从来都是这样,休息时间没有超过四五个钟头的。而且还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在路上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自己讲,每天基本上也还能坚持两个小时打坐。就是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打坐,睡觉四到五个小时。他说以前我也很苦恼,工作一天非常累了,那时候我就会犹豫:是睡觉呢还是打坐?如果睡觉呢体力会恢复,如果打坐呢有可能恢复不了体力,但是如果打坐时间长了,也有可能通过打坐补充更大的体力,当然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打坐、选择了修行。就是这样,他们是这么做的。他们弟兄还有的原来都是做生意,做生意很辛苦的,现在通过这种管理,把管理工作移交给别人,自己全力以赴做慈善的,就是有一年到这里来讲过课的杨洪先生。他每年都闭关,然后其他时间就在大陆各地做慈善事业——打井啊,办学校啊等等。所以“及时闻教法”,及时闻教法以后,人生就会有这种变化。杨钊跟我们师父讲,他说我做生意主要是用两个人的思想,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释迦牟尼佛。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用在做生意上很有效,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和智慧用来对待人生的得失、用来奉献社会、回报众生、打开心量、大出大进很管用很有效。所以可见信仰对人生是多么的重要。——及时闻教法!

  这个偈子还讲到我们要培养的几个美德,一共是四个。即“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恭敬,现代人在培养恭敬这个德行上比较以前有很大的退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很容易培养人的恭敬心,比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父,臣民对国主都是很恭敬的。讲到长辈的名字叫触讳,因此都会避讳,不会直接说自己师父的德号不会直接说或写到自己父母的名字。它培养恭敬心,所以(人们懂得)恭敬父母师长、恭敬天地鬼神。现代的社会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文化讲什么?讲平等、民主,其实都是走极端。讲民主就绝对的民主了,连几岁小孩也要给他民主,所以西方父母骂自己的小孩不可以,弄得不好子女会上法庭控告父母的,在法国、在美国都是这样的,父母绝对不能体罚、不能打,打的话这个小孩会到法院去告父母。当然它有些规定是合理的,比如说父母不能以自己在知识方面的优越性,就是说父母的知识多嘛,然后吓唬小孩。在中国犯这个规矩的人就太多了,小时候我们哭的时候,父母都会说:“不要哭,外面有狼”。如果在西方,你说有狼那就是威胁他,给他思想造成压力了,小孩转身就可以到法院去告妈妈:“妈妈吓唬我,给我精神造成压力”。西方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损害恭敬心的培养。孩子对父母没有恭敬了。如果说有,那也只是尊敬没有恭敬了。恭敬跟尊敬不同,尊敬是很客气的——您好,谢谢,这是尊敬,但各是各;恭敬呢有一种感情在里面。所以现在可以随便谈论父母师长的过错,可以随便谈论国家元首的隐私,这些说真的要以中国文化的立场来看,我们大家都上了西方人的当,对谁也没好处,所以要有恭敬心,在世俗生活里要培养恭敬心。

  为什么佛教有烧香有礼拜呀?烧香和礼拜的作用就是培养恭敬心。佛教里的很多仪轨、很多信仰的形式就是一种熏染我们身心、陶冶情操、培养恭敬心的善巧方便,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你们看烧香拜佛的人的气质总是与不烧香不拜佛的人不一样,都带一点恭敬和谦虚、谦让,没有那种粗野、粗暴。在我们把身体伏下去、把头磕下去的时候,心也变得柔和了,所以礼拜有调服我们傲慢心的作用。当然,礼拜本身是我们内心有恭敬的表现,内心有恭敬表现在外面。另外一方面也请大家注意,当我们内心有一点点恭敬去礼拜佛的时候,这个恭敬心因我们的礼拜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所以在礼拜佛、在烧香的过程里面反过来使我们内心的恭敬、谦卑得到了强化,这就是佛法讲的熏习。说种子起现行,现行反过来熏种子,内心恭敬的种子变成行为,行为反过来使内心恭敬心、谦让心的种子又强化了,所以这就是修行的过程。这种训练是现代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所缺乏的。当然现在的学校也开始注意这种情操的教育了,比如说升国旗奏国歌,有校服、校徽,有各种标志,企业的标志培养集体意识、凝聚力、崇高的心态、恭敬的心态,现在人们也开始注意了。但比较佛法来说还是显得浅了点。在学佛的过程里面,恭敬心是我们得到佛法利益的关键,有恭敬心就能得到利益,所谓“欲知佛法利益,当从恭敬中来”,这是第一个德。德目——恭敬。恭敬的时候人的心是软的、是很调柔的,很柔软的。

  谦让,古人讲在是非名利面前人向前我向后,大家都去争一样东西的时候我往后退一步。人人都喜欢的东西,一般的人都喜欢的东西,咱们最好不要往前冲。往前冲拿到它未必是幸福。比如说现在有一样宝贝在我手上,你们大家都喜欢,那我会很害怕,你们好几百人都涌上来从我这抢啊。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故事,据说有一块非常名贵的蓝宝石,蓝宝石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但却杀死了很多人,一向以来谁得到它很快就会死掉。为什么?因为人人都喜欢它。所以人人都喜欢的东西,我们往后退一下,叫别人去弄好了,这是谦让之德。台湾的星云大师有一个很有名的词叫“老二哲学”,他这个话成了台湾的一个词汇了。就是说人人都想做老大嘛,都想往前冲,他就说我去做老二。做老二好,做老二有回旋的余地。现在人们也归纳出来了,说“当官要当副”,当官要当副职不要当正职,为什么呢?副职跟正职的待遇差不多,但责任比正职小得多,“穿衣要穿布”、“出门要走路”。下面第三个叫“知足感恩”,这两个是相关联的。知足的生活态度是要我们学会在生活里不断地发现自己拥有的财富。经常我们都会想现在我们没有什么、没有什么,没有钱没有房子没有汽车,我们老是在想没有什么,然后因为这种想法不断地向外追求、追求、追求,想填补那个缺口,结果那个缺口是永远填不满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个贪心的深渊,在这个贪心的深渊里什么东西都是微不足道的,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佛教把这个称为“饿鬼”。佛教里讲的饿鬼就是肚子很大、喉咙很细,意思是什么呢?肚子很大需求量很大但是喉咙很细,往里边放东西来不及,这就是饿鬼。饿鬼的这种身体的这种形象其实表达了我们的贪心和不满足的心态。当贪欲和不满足成为我们生命主流的时侯,我们死了以后就有可能变成肚子大/喉咙细的那种状态,而且喝水的时候水会变成浓血,永远处在饥渴状态。一个人拥有多少并不重要,有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足。如果我们对拥有的不满足那就可怕了,那是最大的贫穷,所以有句格言是“最大的贫穷是不知足,最大的富有是知足”,所以说知足常乐。知足的人要会发现——发现我拥有什么。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没有衣服穿也没有吃的没有房子住,没有汽车开,可能他拥有最宝贵——身体健康;另一个人呢有房子有汽车还有很多人围着他,但是他整天在床上呻吟,你们说这两种人你们愿意做哪种人呢?(众答:前一种)我看有的人还是有点犹豫,不能犹豫,你们要说做前一种。为什么呢?因为有健康的身体就可能什么都会有啊,没有健康的身体疾病緾身,即使有汽车、有官位、有人群围绕都没用?这大是大非要哪一个不要哪一个你们一定要分清楚啊。所以要学会知足。学会了知足也就学会了珍惜;有了珍惜,就会有感恩。这个感恩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感恩是普遍的,不是特殊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个对象的,感谢一切!应该经常有这样的想法,“我现在真好,我活着真好,我真幸福。我现在很健康真幸福;我现在在寺院听法真幸福;我们现在一起拜忏真幸福”!你们有这种感受吗?(众答:有)这不错啊。我在寺院要是不谦虚的说有时候也会有这种感受,觉得很幸福。做一个出家人,在一个僧团里面,特别是出家师父们一起出来排队,大家一起。现在人们叫我代理住持,有一些情况没有了,以前我们都是排队出来一起走,那时候心理就会有一种幸福感。就是觉得我能成为这里面的一员觉得很幸福;在大殿里面很多人一起念经,觉得很幸福;在禅堂里大家一起打坐,特别是打完座以后,开梆啊,敲钟啊,敲板啊,听了觉得很幸福,觉得这些很宝贵,很值得珍惜。那么你知道你拥有这些东西,你就会感恩,你会说真是感谢三宝、感谢父母、感谢天地、感谢老师、感谢师父、感谢周围的人!如果没有周围的人,我们就是光杆司令,我们一个人在那儿拜忏没劲,一个人在那打坐没劲,一个人在那儿念经也没劲。这样你对身边的人就有感恩,感谢你、感谢你。生活在感恩中的生活是质量最高的,质量最高的生活就是在知足与感恩中生活。生活的质量不能以财富来衡量,不能以社会地位来衡量,也不能以身体相貌的美丑来衡量,也不能以年轻或年老来衡量,要以内心有没有知足和感恩的心态来衡量。有知足与感恩,这种生活就是质量最高的。每一样东西在他眼里看来都是好的、都在发光,所以让我们大家一起互相共勉,经常在生活里去发现自己拥有的财富。

  但是也有的居士说了,你叫我发现,但我身边的人都跟我过不去呀。其实身边的人有很多是跟你过得去的。为什么呢?如果身边没有一个人跟你过得去,恐怕你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我们从小到大,都是有很多人跟我们过得去,给我们放行,给我们推车,帮助我们。父母啊、师长啊、师父啊这些都是。有时候身边会有一些人跟你不投缘挑你的毛病,脾气不对付,这个时候你要多反省自己的缺点,同时要把这些逆缘的人看成自己的老师和善知识,因为有这些人在身边我们对自己要求会特别严,不会放松自己。我们工作会特别努力,而且我们的忍耐力会提高。如果周围的人都是说你好都是喊你万岁都是顺从你,除非你是圣贤,否则一定是堕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跟你过不去呀,大家都顺着你,那时就会骄傲,就会滋长种种放逸,就会把自己的一些缺点暴露出来。在过去封建社会有一些时候皇帝堕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身边的人都赞成他,表面上赞成他吧,都是山呼万岁,最后没有人提醒他嘛,每一个朝代的亡国之君都是这样,一直到敌人打到他的房门口,他才知道天下已经大乱了,很多皇帝是这样的,他以前不知道,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就上吊了自杀了,多可惜呀。就是因为没有人跟他过不去。你们想想没有人跟我们过不去就这么糟糕,恶果很可怕,所以身边有一些人跟我们过不去是防止我们犯错误、增强我们的忍耐力。打比方说吧,象运动员,特别是一些竟技性的运动员,比如说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还有下围棋这类的运动,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些对手来跟他对练的。生活里有时候我们可以把那些不顺我们意的人当成是来跟我们对练的,通过对练来提高我们的技艺。我想要说的是我们这样想刚开始是勉强的,当你深入地观察你就会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些人确实是我的老师。

  古代有个高僧,他的《宝王三昧论》有的人可能看过。《宝王三昧论》里面讲的话正好跟我们平常的观点是相反的:关于身体他说不要希望身体没病,关于做事他说不要希望做事一帆风顺——一帆风顺一定会骄傲,关于交朋友他说不要希望朋友老是对你有利,这个是真正修行人的见解!我们应该以这种见解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样就能真正地在内心培养知足与感恩,感恩一切事物、感恩所有的人,当然最广大的是感恩所有的众生。如果不能做到感恩所有的众生,起码也要做到感恩所有的人。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向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