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经》讲记:第一讲(共五讲)
2015-08-11 12:02:33

    明  海

  地点:柏林禅寺普贤阁

  时间:2004年正月初九至十三,每晚7:30

  听众:参加上元节吉祥法会的信众

  (2004年2月28日,正月初九,1/5)

  明海大和尚:各位师父,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

  我们寺院每年都要在这时候举行上元节吉祥法会,大家一起拜药师忏。这个法会的意义今天早上我讲到了就是为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每一位与会大众身心安康、个人六亲眷属吉祥如意祈祷,所以这个法会的主题就是吉祥。每年这个法会的晚上都要安排讲法,今年我们就选了一个跟法会主题相应的经典,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经典就是已经发给你们各位手上的这部《吉祥经》。

  《吉祥经》在佛经里是属于比较短的一部经。从它的内容来说重点是讲在我们现世的人生怎样获得幸福和吉祥,吉祥也就是幸福的另外一种说法。现在学术界认为佛教传播到中国汉地始于西汉末年,从西汉末年传到汉地,从那时起直到元朝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佛经通过各种渠道传译到汉地,最集中的时间呢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在宋朝也有,宋以后比如说元朝有一些佛经则是从藏地译过来的,所以传播最集中的时间还是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宋这一段。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翻译到我们汉地的佛经是很多的,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就是说佛经多得可以把房子装满,如果用牛去拉呢则拉得出汗。中国古代的祖师对这么多浩瀚的佛经,其研究、学习、阐述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所有传译到汉地的佛经都给予了同样地重视。这是因为当佛教传过来的时候我们汉地是一个已经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础、很深厚的哲学基础、很发达的哲学思维的国家。佛经传入汉地,佛教在中国兴旺以后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就是现在我们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儒、释、道三家。在佛教传进来以前,在那以前中国儒家的思想已经比较完备了,此外还有道家的学说,所以中国祖师对佛经的研究阐述的侧重就形成了一个特点,(当然有很多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对于人天乘这一部分佛法没有特别地加以阐述,倒比较侧重佛法出世间的这一面。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已经有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基础,而儒家、道家的思想我们可以说就是关于人天乘这个层面的法。佛法本来有五乘,五乘共法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因为中国传统的思想里人天乘已经比较完善、完备,所以佛经里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关于人天乘的法在汉地就没有特别地受到重视。我们看中国古代祖师他们研究、讲述佛经,关于人天乘的这部分讲得不多。现在我们要学的《吉祥经》,从它的思想内容来说主要就是侧重在人天乘,当然后面也讲到出离、讲到涅槃、八风不动心,但它的侧重是在人天乘。要以今天的时代来看,人天乘的这一部分法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我们佛教徒重视和学习,并在生活里实践的。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佛教有误会,一提及佛教、说到佛法,他们容易想起出家啊,避世啊,容易把佛法更多地定位在出世这个层面。实际上佛法是很完整的,从做人、现世的幸福、人生的建设,到升天、到出离、解脱,到大乘菩萨行、到无上佛道,它都很完备,一个也不缺。事实上出世法、大乘法也是建立在人天法的基础上的。就以每一个修行的人来说,没有人天法的基础——做人的基础没打好,要修行,修出世间法就很难,可能我们在修行中遇到的困难障碍大概多半就是来自于这些方面,来自于人天乘的基础没有打好,那么修出世的大乘法有时候就有障碍。所以我们现在应该重视佛经里侧重人天乘法的这些经,这些经有很多,我们老和尚在几年前编过一本书叫《在家教徒必读经典》,最早的时候,这本《在家教徒必读经典》侧重在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象《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中间有个《优婆塞戒经》;在两三年前又出了《在家教徒必读经典》的第二册,这第二本主要的经典一个是面向在家居士,另外中间很多的经侧重在人天善法,侧重在我们怎样建设我们的人生,怎么样建设现世的生活,怎样先做好一个人,怎么样在生活里尽职尽责,把生活里的责任和义务完成好。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吉祥经》是在解放以前民国年间翻译的。作者叫李荣熙,他现在已经去世了,生前曾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他过去呢也是出家人。李荣熙居士是谁呢?你们有的可能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学那个心中心密法,心中心密法前不久去世的那一位老师叫李钟鼎,人们叫他元音老人。李钟鼎的师父叫王骧陆,好像是天津人,王骧陆的师父就是这个心中心密法的开创人,他出家的法号叫大愚,人们叫他大愚禅师,大愚法师就是李荣熙居士的父亲,李荣熙居士是大愚法师在俗的时候的儿子。李居士在他父亲出家以后也出家了,他也曾经是我们中国在近代第一批到斯里兰卡留学的。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出家人到斯里兰卡去留学,这个传统在解放前开始的,解放前太虚大师最早组织了五个比丘到斯里兰卡去留学,这中间就有李居士!当然后来因为社会变动他示现在家相,可是他还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他是一个学问很好、佛学造诣很深、信仰很坚定的一个大居士。这个《吉祥经》就是他从南传藏经巴利文里翻译出来的。这一部经好像在汉地的藏经里没有,汉地藏经里也有叫《吉祥经》的,但是内容跟这部经不一样,汉地藏经里有一个叫吉祥经的就是通常我们有时候看到叫《天地八阳神咒经》的,这部经有时也被叫作《吉祥经》,它翻译于宋朝,是讲关于念佛的。这是关于《吉祥经》的译者的简介。

  这部经的题目很简单,不用太多讲,吉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祈求和希望的,不仅是佛教徒,也可以说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题,——怎么样生活在吉祥中,怎么样生活在幸福中,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题。在古代印度很多人在探索、思考这个问题:人生的幸福之路究竟在哪里?所以古印度在佛陀时代哲学很发达,各种宗教很发达,在社会上、在深山老林里修行的人很多。佛经里常讲九十六种外道,其实还不止九十六种,在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流派很多。这些宗教和哲学流派关于人生的价值观、关于怎么样生活最幸福、最吉祥答案是不一样的,大家对人生的看法不一样,大家的人生态度不一样,落实到修行方法也不一样。有的对人生持断见,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有的对人生持常见,认为狗永远是狗、贵族永远是贵族、贱民永远是贱民。在修行上,有的流派坚持苦行,认为通过折磨自己的身体能够获得幸福获得人生的解脱;有的呢坚持人生应该及时行乐应该放纵欲望。应该说现代的人们关于人生的很多看法、观点、很多做法、倾向在古代印度的这些宗教流派、哲学流派里都涉及到了,现代人有时候认为自己的大脑很发达、智识很发达,有很多思想很多流派,其实跳来跳去,在我看来很多基本观点,在古代印度古已有之。我曾经见过一个大学教授,他写过一本书叫《顺生论》,对于人生他认为应该顺其自然、顺从于人的现状,人的身体上、心理上,他以为有什么新东西,其实呢在古代印度早有顺世论、顺世外道,那不是什么新东西,古代的人早都想过啦。

  释迦牟尼佛关于人生问题的回答,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些,他是中道。释迦牟尼佛的回答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人的命运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所以人生的幸福和吉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打开我们人生幸福宝库的钥匙就在我们手上。通常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话很简单,但是它说明什么呢?说明人生的善恶报应是由我们每一个人自己造就,自己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佛教很重要的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人生的幸福和吉祥不是来自于某一个神灵、某一个主宰的神或者来自天上的上帝,人生的幸福和吉祥在于我们自己,在我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我们怎样付出、在我们现在怎样做。所以我们在学这个经文的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释迦牟尼佛他教导我们的人生观是什么?怎样才算吉祥?不是说要我们在家里挂上某一个神秘的符,也不是有一个秘密的咒语教给我们,我们昼夜六时就吉祥了,都不是。实际上关键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怎么寻求正确的信仰,在怎么实践这个信仰,在这里。这是我们在进入经文以前,简单讲的。

  下面我们看经文。这部经的开头因为是现代人翻译的,所以跟以前翻译的佛经的体例差不多。“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佛经的开头。释迦牟尼佛去世以前,他的弟子阿难尊者请问释迦牟尼佛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问以后佛经怎么开头?释迦牟尼佛说“如是我闻”,这是佛经开头都有的。古代的祖师从很多角度去阐述这四个字的含义,很深的啊。要是通俗地讲就是表信的,说下面的内容、下面的经文、下面的教导是我亲自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我就是这样听到的。因为佛经的结集是很多阿罗汉在一起,佛经由阿难尊者诵出来,大家一致通过,表示佛陀确实这样讲过,你听到我们也听到了,没有错,所以“如是我闻”是表信。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陀园给孤独精舍”,舍卫国是佛陀时代中印度的一个王国,释迦牟尼佛很多佛经都是在这个国家讲的。在这个国家里释迦牟尼佛有一个精舍,也就是寺院吧。这个精舍跟现在的精舍不一样,现在说的精舍是指一些出家人自己弄个小庙或者在城里弄两间屋子,其实精舍是僧团居住的地方。“祇陀园给孤独精舍”,有时候我们在《阿弥陀经》里面看到它被翻译成“给孤独园”,“给孤独园”是一个浓缩的翻译,展开就是祇陀园给孤独精舍。

  这里面有一个典故,说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很多人跟他出家,僧团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需要地方住,在舍卫国里有个非常有钱的老板叫给孤独长者,我们看他的名字就知道这个人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家里很富有而且喜欢做慈善,舍卫国的太子叫祇陀太子,他有个很漂亮的花园。给孤独长者看见释迦牟尼佛带着很多师父每天传道讲法没地方住,就发心给释迦牟尼佛找个好地方作精舍、作寺院,后来他通过考察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就是祇陀园。祇陀太子也很喜欢他自己这个花园,所以当给孤独长者提出想把这个花园买下来送给释迦牟尼佛时,因为祇陀太子那时候还没有信仰佛教,自己很贪着他这个花园,所以他不愿意,但是他也好像不好直接拒绝,因为给孤独长者在他们国家也是很有名望、很有影响的,相当于现在的大亨或者富豪、社会名流吧。于是祇陀太子就说啦,他说我这个花园你要买可以,你得用黄金把这个花园的地都铺满,这个花园我就卖给你,这个花园的价值就是这么多。祇陀太子以为他这样讲给孤独长者就会畏难而退,会放弃的,没想到给孤独长者坚持,说好,马上就招呼人往这个花园里拉黄金。你们当然可以想象他是多么富有,用黄金铺满一个花园对他来说也是小事一桩啊,那个富有的程度可能相当于现在香港的李嘉诚吧或者美国的比尔盖茨吧,比尔盖茨有时捐钱一出手就是几十亿美元啊。马上就要把花园铺满了,祇陀太子被他的诚心感动了,他说地啊算归你了,但那树还没有布满黄金哪,所以树呢就算我的,算我的名义供养给佛陀的。所以这样释迦牟尼佛的这个精舍,人们就用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合起来看叫“祇树给孤独园”,意思是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地。你们看这个称呼是非常注意版权的啊,哪个人捐了树哪个人捐了地,在这个称呼里都表现出来了。所以现在有时有钱人拿钱做希望小学,比如说明海吧,他出资的希望小学就叫明海小学,这种做法在古代就有的,不是现代的发明。用人的名字,是因为他出过力出过钱,所以以他的名字来冠这个地名。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住,“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一般其他的佛经前有一个六成就,也就是说佛陀在讲法以前要有时间、地点、听众和讲法的人,这个经呢有点特别,就是佛陀在夜深的时候,给一个天神讲的,天神有时候叫天人有时候叫天众。根据《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一天是很辛苦的。在印度白天晚上一共是六时,我们常说昼夜六时恒吉祥,白天分初日、中日、后日,晚上是初夜、中夜、后夜。这个时间概念相当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这是白天;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是黑夜,夜三时,昼三时。戒律里面讲到比丘的生活是初夜、后夜精进行道,中夜可以休息。要按这个指标来说,实际上就是休息四个小时,相当于十点以后至次日凌晨两点(31分08秒)。释迦牟尼佛他这一天特别辛苦啊,白天不用讲,白天他要游行教化、要指导僧团,要跟各种各样的人讲法,回答他们的疑难问题,我们在佛经里看到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三教九流、三六九等都有,从国王贵族到当时印度社会底层的贱民;从良民百姓、商人到强盗、妓女、流浪汉等等。那么到晚上呢佛陀休息的时间就非常短,大概只休息相当两个小时吧。还要跟天人讲法,——佛陀白天教导人类,晚上教导天众。在近代的泰国有一个高僧叫阿姜曼,据说他证得了阿罗汉果,他大概是在五十年代初去世的。阿姜曼有个传记叫《阿姜曼尊者传》,有的人可能看过。在这本书里,因为他是一个圣者嘛,他也讲到一些关于天众的规律。像释迦牟尼佛或者象阿罗汉这样的圣贤,有缘的天众都会来亲近和请教的。他们亲近佛陀、亲近这些圣者的时间一般是在晚上,在半夜。半夜人都休息了,一个是人休息了,另外就是人类的一些活动也停下来了。人类的活动当然有好的活动也有很多乌七八糟的活动,所以晚上这一安静啊,我们这个地球就显得比白天清净一些,《阿姜曼尊者传》里也讲到,尊者曾跟那些天众有过对话,那些天众也讲到半夜是很安静的时候,当然,现代社会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的晚上有时比白天还要乌七八糟。在天人的境界里我们这个地球就像个垃圾堆一样。在天人的境界来看地球是很肮脏的,众生所贪着的食物、所贪著的生活方式是非常脏、非常丑恶的。

  释迦牟尼佛给天众讲法,在佛经里有很多次,不仅是这一次,往往是在半夜。这一天这个天神啊就在夜深的时候来到佛陀住的地方,佛陀在半夜给天众讲法然后稍事休息也会躺下休息一下,然后在很早的时候就起身入定,观察他今天将会遇到的众生,这些众生的根器,善根是否成熟,该用什么方法接引他,然后就开始他非常紧张的一天的生活。所以佛陀是我们的榜样,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他老人家圆寂以前,他把全部的生命都奉献给了众生,就像我们现代的很多高僧大德一样,把全部的生命奉献给了众生。不过以佛的境界来说释迦牟尼佛的奉献有他非常殊胜、跟我们普通人想不到的地方,比如说他的休息,我们认为他是在休息,其实呢他也在度众生;当他在一个地方给一些众生讲法时,我们认为他就会在这一个地方讲法,其实呢他同时在很多其他的地方也在讲法,这当然是佛陀——作为已成就无上佛道的觉者教化众生的方式又有他不可思议之处。我们抛开不可思议的这一方面,我们来看作为人间的释迦牟尼佛,以我们凡夫的眼光来看,他就是一个把全部的生命奉献给了弘法、奉献给了众生的这么一个人。这是我们的榜样。

  这天晚上到祇陀园来的这一位天神啊,“殊胜光明,遍照园中”。《阿姜曼尊者传》里讲到,那些天众非常讲礼貌,那个行为举止非常优雅,他们进出的时候都是排着队井井有条的,他们在听法以后或者见到他们欢喜的人喜欢赞叹:“善哉”!汉语是“善哉”,巴利语、梵语是“sado”(萨哆,音)。你们要是听过南传佛教的师父念经就知道,念完了他都念“sado”,“sado”就是“善哉”。这个天人很懂礼貌啊,另外也非常讲信用,举止很优雅。经上没有具体描述这一位天神,只说他是“殊胜光明,遍照园中”,不过我们看,也讲到了说他“恭敬礼拜,站立一旁”,这就是这位天神的教养啊。那么大家要问,这一位天神是天上哪一层天的神呢?经文上没有讲,我想他应该是属于欲界天的天神。

  下面我简单地把佛教关于天的一些知识给大家介绍一下。前面我们也讲到佛陀有五乘共法,其中有天乘法。天乘法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我们按天乘法去修行,就能够升到天的境界里。佛教里讲的天的境界分三层,第一,欲界天;第二,色界天;第三,无色界天。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众,从他们修行的因来说各有自己的因。欲界天的因——五戒十善,如果我们严持五戒、修行十善法圆满,我们就能够升到欲界天。那么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呢?除了修五戒十善外还要有相应的禅定,当然这个禅定是要稳定的。色界天的禅定就是我们说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五戒十善的功德再加之以相应的禅定功德,就能升到色界相应的天的境界。无色界的禅定叫四空定,四空定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有四空定的功德,加五戒十善的功德,就能升到无色界天的境界。

  界天一共有六重,其中有两重天不在天上而是在地上叫“地居天”,佛教讲世界,一个小世界中心有一个须弥山,须弥山有日月围绕,欲界天最低的两重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就是四大天王居住的;再就是忉利天,这两重天在须弥山的山腰和山顶又称为地居天。忉利天又叫帝释天,以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说,玉皇大帝大概相当于这个忉利天,玉皇大帝啊在佛经里有时候翻译成帝释天,有时候用它的发音来翻译叫“释提桓因”,“释提桓因”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帝释天王。在忉利天之上是夜摩天,夜摩天之上是兜率天,兜率天之上是化乐天,化乐天之上是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六天。顾名思义,欲界天的天众顾名思义还有淫欲,所以叫欲界。他们虽有淫欲但淫欲的方式不一样,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众和人类一样是以肉体的接触淫欲;夜摩天呢是两手互执,就是男女两手抓的;兜率天的天众淫欲的方式则是忆念,就是互相想念啊,就是说互相思念;化乐天的天众淫欲的方式是互相看,当然不是一般的看,叫“熟视”;他化自在天的天众淫欲的方式是交谈、在一起说话。这些是欲界天天众淫欲的方式,另外欲界天的天众他们的寿命也不一样,身体也不一样,享受饮食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总而言之,这些天众生活的各个层面指标不同,和人类比较来说,比人类更加殊胜。他们的身体更加高大,按照佛经里讲的,忉利天天众的身体大小可能相当于我们一幢三十层的大楼那么高,而且越往上身体就越大寿命就越长,受用饮食的方式呢也越殊胜。色界天分四重: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这与天众他们的禅定功德是相应的。初禅天有三重: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有三重: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三禅天有三重: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多一点有八重: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是色界天的最高处。色界天在佛经里有时不翻译,叫阿加尼吒天,其实就是色界天,又叫无顶天,是色界最高的。在色界天之上是无色界天,从低到高依次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色界天天众的淫欲不现前。无色界天的天众,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思想的存在,纯精神的存在了。

  佛经里另外介绍,天上的天人寿命很长、福报很大,想什么有什么,想到哪里去就能到哪里去,飞行自在,另外有我们人类所不具备的很多神通、特异功能。但是他们的福报是有限量的,不是无限的。当福报享尽的时候天人也会堕落或者在天的境界里面往下堕,或者由天道直接堕到畜生道、饿鬼道甚至地狱道。这一点我们往往不太理解,就说天人堕落吧最起码也是堕落到比天低一点或者是人道里,就比如现在的一些高级领导犯了错误,比如贪污,要处分他,但处分来处分去也大小还是个官,但天众不一定的,他们那一堕啊有时候就直接到三恶道了,因为这取决于他现行的业,他天的福报享尽了后是哪一个业现形。如果是三恶道的业、极重的恶业现形,他就会堕落了。当然有可能堕落到人道,也有可能在天道里从色界到欲界,从无色界到色界,从无色界到欲界,这都有可能。天人在要堕落以前都有预感或者预兆,这个叫“天人五衰”,就是说天人要堕落的时候,有衰相现前。我们人在临死以前也是有衰相的,不过天人敏感。为什么敏感呢?因为他们福报大啊!报身很殊胜,所以当殊胜的报要失去的时候,对他们来说是件大事,一个大事件啊。“天人五衰”是以下的五种:第一,“衣服垢秽”。色界无色界的天众当然不需要衣服了,而欲界天的天众要堕落的时候,他们的天衣会突然显出不干净显出脏东西来,应该说他们不会洗衣服吧,平时是不需要洗衣机的,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因为业报所感啊,他们的福报要享尽的时候天衣就现出垢秽了;第二个“头上花萎”。天众都戴帽子的——天冠,象我们看到的菩萨像——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菩萨戴的那个冠叫宝冠,类似于四大菩萨戴的这种宝冠叫天冠,以种种的璎络和鲜花装饰。当然这些花是不需要更换的,以他们的福力支撑一直盛开着,但是当天人的福报要享尽的时候,天冠上的花啊就显得枯萎了;第三个衰相叫“腋下汗流”,天众的身体都很干净的,很香洁。当他要衰落的时候,打比方说吧,相当于人有狐臭一样,你能闻出他的狐臭来了,腋下汗流嘛,腋下一流汗就会有气味;第四个,“身体臭秽”。因为衣服垢秽、腋下汗流,所以身体也不像以前那么光亮、鲜洁、香气四溢,天众本来是散发香气的,但要堕落的时候啊身体就会有臭气出来;第五个衰相叫“不乐本座”。天众都有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宝座,特别是那些天王,宝座都很高广、很殊胜,有时候这些天众要是有福德因缘供养佛,他们就把自己的宝座拿去供养的。平时他们是安住在本座上的,当要衰的时候他们就坐卧不安,经常地离开他们的宝座,这就是天人的五衰相。

  我们了解天人五衰我觉得有一个意义就是大家可以对比观照一下我们自己,这是我学佛学知识的一个方式:反观一下我们自身,虽然我们不是天,但我们也要避免这五种情况在我们身上发生。即使我们是人,有这五种情况,那也是一种衰相啊。比如“衣服垢秽”,很多天不洗衣服,很脏很油腻;再一个,咱们头上虽然没有花但蓬头垢面的,特别是女居士,不洗脸不梳头也是一种衰相啊;再看“腋下汗流,身体臭秽”,就是说长时间不洗澡,不讲卫生;第五个呢我想就是指不安本位,该坐的时候坐不住,该睡的时候睡不着,在自己家里呆不住,老想到外面去,东游西逛的,这也是一种衰相。那么这些衰相的反面是什么呢?应该是安详,安心于你的本位,这就是圣相,不是衰相了。我们要引以为戒,以天人的五衰相为戒。

  关于天众的一些基本常识刚才给大家介绍了一下,我们再回到《吉祥经》上面。释迦牟尼佛是天人师,所以他在娑婆世界应化的时候,不仅人类众生得益,天道众生同样得益,所以那些跟释迦牟尼佛有缘的天众就在夜深来向释迦牟尼佛请法。所以这个天众是一个很有福报的天众哪。一般来说,升到天道就不太有机会听闻到佛法的,因为第一很难遇到佛出世,第二天众容易耽着天乐。天上很快乐: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有点像现在的发达国家,什么都有,很舒服。佛经上讲“富贵学道难”,他们的物质条件很丰富,对于人的生活很满足,不知道寻求佛道。但这一位天神显然以前跟释迦牟尼佛有甚深的因缘,所以他成了我们这个《吉祥经》的祈请者,下面佛陀讲这个经都是因为这个天神的请问,他来开端啊,他不问我们也不知道,他一问佛陀一讲,现在我们就知道了有《吉祥经》。

  “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天众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喜欢说偈子,换句话说他们喜欢音乐,用音乐的腔调,诗歌的语言来赞叹对方。他来请问佛法向释迦牟尼佛发问便以一个偈子“白佛言”,下面是他问的:“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这一位天神不仅仅代表天众来问,而且也包括人众,他说众天神和人道的众生大家都渴望得到利益,都在思索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怎样生活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能给人生带来幸福和吉祥,大家都在思考、都在写文章、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世间的很多学问、哲学和学术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的。围绕这个问题大家研究、思考、辩论、讨论。现在向佛陀来请问,怎么样是最吉祥的?怎么样做人生最吉祥、最幸福?这部经为什么以天神来祈问呢?它的道理很深,就是我前面说的,它所开显的是佛法中的人天乘法。按照经上的教导去做最起码能获得人天乘的果报,这是最起码的,因为后面也有讲到涅槃。世尊如是答言”,释迦牟尼佛回答说。为什么叫世尊呢?世出世间最尊、最上,这是佛陀的另外一个尊号。下面是释迦牟尼佛以偈诵回答这个天神的请问,都是一些偈子,一共有十一个,最后一个偈子是总结。核心的内容是前面的十个偈子。

  下面我们看第一个偈子,这是关于交朋友的:“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这是第一个偈子,关于交朋友。今天我们一起读一遍,明天我再开始讲,因为时间不多了。第二个,“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个是关于居住的;第三个,“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是关于持戒、立业的;下面“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这是孝养亲眷;“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这有一个次第,下面就要接近信仰了。“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这部经的经意比较浅显,偈子也比较简短容易上口容易记,这是佛经中偈诵的一个长处,有概括性、容易上口。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明天我们开始讲这些偈子。现在我们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