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仪轨 心慈法师

(2016年7月19日晚于普贤阁)

我们现在开始进入生活禅夏令营仪轨的学习。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心慈,是这一届夏令营的执行长,在未来七天的夏令营生活中,我会全程陪同大家。每年夏令营开营前,首先会组织大家学习寺院仪轨。说到学习仪轨,其实只是让你们简单地了解一下寺院的规矩。为什么要学习呢?我觉得你们有机会到寺院来体验几天寺院的生活,有一些营员是想深入地了解佛教,了解佛法,深入地去学习,甚至去体验;也有一些营员,可能是想在知识的层面了解一下。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有这样一个机会到寺院里来,了解寺院从外在形式上的东西到内在的方面我们的一些要求,我觉得都很有用。你们未来七天要生活在寺院中,在寺院里面吃、喝、睡,这些最基本的规矩,必须教给你们。因为在寺院里举手投足之间都是有规矩,有法度的,不能很放逸。所以今天就着这个机会,简单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每年夏令营讲解寺院规矩的时候,都是一个法师在讲,另外会有几位师父在配合。今年同样请了几位非常年轻的师父,在这边配合我的讲解。坐在我旁边的这三位师父,全部是95后,都是我们佛学院的师父。(掌声)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师父,他叫妙开法师,他是1998年出生的。(掌声)坐在妙开法师旁边的这位师父,是融肇法师,他是1995年出生的,考上了大学后,放弃读大学,出家了。(掌声)坐在台上的师父,是道缘法师,他是1997年出生的。(掌声)

因为今年夏令营的营员和义工的录取都是我一手在做的,所以对于你们的情况,我相对比较了解。在座的诸位,最小的18周岁,98年的,有好几位。最大的好像有28周岁,前后差10岁。我们这位妙开师父,也是18周岁,可是已经出家4年了。(掌声)因为我是他们的老师,对他们的情况也相对比较了解,这三位年轻的师父在寺院的日常规矩方面,是比较娴熟的,所以就请过来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门课程。我们现在正式开始,请看大屏幕。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仪轨,佛门的礼仪,那为什么要学习佛门的礼仪呢?它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看第一句:“佛说戒律,祖制规绳,调治三业,折服过非。”我们一提到佛教,都知道“清规戒律”。戒律是佛说的,那清规呢?是我们历代的祖师制定的,从唐代百丈怀海大师开始,建立了“丛林规约”。祖师们制定清规戒律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调治三业,折服过非。调治三业,哪三业呢?有没有人知道?身口意三业!大家想想,我们每天的行为造作,是不是一直在身口意这三方面?身,是我们的行为;口,是我们的语言;意,是我们的念头。戒律和清规的制定,其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身口意三业回复清净。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要断烦恼,那么烦恼从哪儿去断呢?就是从这三业上去断!所以,学习和遵守清规、戒律,可以帮我们断除烦恼。折服过非,能够帮助我们改掉日常的一些过失,完成我们菩萨人格的塑造,这是清规和戒律的意义。“养育才器,陶铸圣凡,礼法不得不严,规矩不得不立,所以防其微而杜其渐,以免意外之讥。”因此祖师们非常重视规矩,一个目的是要防微杜渐,另一方面就是避免讥嫌。大家想一想,一个佛教徒,能够严格地按照佛陀的戒律,按照祖师的清规去行持的话,还会招致讥嫌么?这个是我们学习佛教仪轨的意义。

我们这个寺院,大家都知道,叫柏林禅寺,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我们这个寺院是个禅宗的道场。丛林,是现在对住众多的大寺院的称呼,是一个很形象的名字,丛林是众僧安心居住的道场,所有住在这里的出家人和合同学,就像树林里的一棵一棵的树,在同样的一个地方,大家都去生长。

禅宗丛林,它的核心是禅堂。你们今天参观寺院,有没有给你们介绍我们的“无门关”啊?我们的禅堂叫“无门关”。寺院每天早晨四点一刻的时候就会打板,寺院里一天的法器都是由禅堂开始,禅堂也是寺院的传承——寺院是什么宗派要看这个禅堂,禅堂好像是寺院的心脏一样,是个核心的地方。所有的法器是由禅堂开始。

早上我们听到打板后起床洗漱,同时会听到敲钟、击鼓。我们经常说晨钟暮鼓,早上是先敲钟然后再击鼓,晚上是先击鼓然后再敲钟,这是晨钟暮鼓。击过鼓以后五点钟我们就上殿。每天晚上九点钟,敲了钟鼓,这时候我们就要休息了,我们叫开大静,因为这一天所有的法器,所有的功课到这个时候算结束了,要养息,就是要休息了。

下面请妙开法师给我们演示一下,早上起床寺院打板的节奏(先打三板,再依次四板、五板)。明天早上开始就会听到这个声音,以前的寺院,“闹钟”就是这个。你们听到的就是打四板,围绕寺院打一周,就是通知寺院所有的人,都要起床了,不能再睡觉了,赶紧起来洗漱排班准备上早殿。

在出家师父上殿的殿堂之内,又是一套法器。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有一个大磬、大木鱼还有引磬、鼓,我们所有的法器是用来掌握诵经节奏快慢的,起这个作用。大家都知道寺院里有木鱼,为什么有木鱼呢?因为鱼是不合眼的,休息的时候眼睛也是睁开的,用它来警策修行人要像鱼一样,要精进,不要懈怠与放逸。今年的早晚课我们给大家安排在这里,在早课的形式和内容上,根据实际情况做了改动。早课会有师父带你们修行慈心禅,晚课的时候会有这套法器引领你们念经。

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拜佛。可能在座的诸位,很多人都拜过佛。但是,我们拜佛的时候,这个动作到底到不到位,这个可能就不好说了。今天我们就规范地学习怎么样拜佛。

先讲站,我们站的时候是前八后二,脚尖和脚尖之间八寸,脚跟和脚跟之间两寸。大家要颈靠衣领,下颌微收,抬头,这样一个姿势就好像头上顶着一碗水一样,这样颈椎与脊椎这里是直的。然后是合掌,十指并拢,掌心合十当胸。拇指是在胸口这个位置上。两臂不要架起来,要自然下垂,站的时候眼神下垂,可以看到无名指。不要一直盯着无名指,这样会发晕。我们讲要眼观鼻,鼻观心。眼观鼻,我们的注意力在我们的呼吸上,同时可以调整我们这颗比较散乱的心。这样一堂殿站下来是非常稳当的。这是礼佛前合掌的姿势。一堂功课不是一直在合掌,还有放掌的时候,放掌的时候叫抄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个拇指微微地对拢,是在胸口的位置上,这个印也叫弥陀印,我们大殿中间的五方佛,阿弥陀佛就是这样一个手印,同时也叫禅定印,打坐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姿势。我们在不合掌的时候是结这样一个印——弥陀印,要当胸,不要太向下,向下就显得很懈怠,不精神,太向上又容易紧张,就在胸口这个位置上,这个姿势(融肇法师演示)。这是在不合掌的时候,在大殿念诵的时候是这样一个姿势。我们平时行走的时候就不需要。

我们在礼拜的时候,礼拜之前、礼拜之后都要问讯,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鞠躬。问讯是躬身九十度,上身是平的,腿不要弯曲。礼拜就是磕头、顶礼,这个顶礼叫做头面接足礼,就是我们顶礼的时候手要翻掌,掌心向上,意思是我们两只手托着佛的足,在南传佛教国家,顶礼一定要拜倒在出家人的脚下,礼足,所以叫头面接足礼。

礼佛的时候(演示),站的时候是前八后二,站好,然后合掌,先问讯。礼拜的时候呢,躬身,同时腿弯曲,然后右手放在拜垫的中心,跪下的时候两个腿是在拜垫的两个下角。双腿是分开的不是并拢的,双腿如果并拢,臀部就会高翘。等你拜下去的时候腿是分开的,(演示)拜下去以后,右手放在中间,然后左手放在拜垫的左上角,同时右手上去放在右上角,两只手放在拜垫最上面,因为我们是礼拜、礼佛,我们是向上拜,佛是面向我们站。刚好手尖与手尖是两寸,两掌——拇指的下方是八寸,刚好是好像托着佛的足一样,头触到拜垫的时候然后再翻掌。头和手距离不要太远,起来的时候是手掌先翻过来,右掌放到中间,把身子撑起来,合掌。然后再拜。下面大家都站起来,我们来演示一下。(演示)这个是一套完整的礼佛动作。

再一个教给大家怎么样持经。比如说,我们手里的这个营刊,这个是我们今年的营刊。每天上早课,还有安排晚课的时候,你们要带上这个营刊,早晚课内容都在这本书上面。这里面因为印着佛经,你们在路上的时候,如果是单独拿着这本书的时候,怎么样拿呢?持经也有仪轨啊。先看大屏幕上这位师父是怎么样持经的。持经的威仪。持经像等法物,包括经、像、还有佛像等法物。需先漱口、净手。这是第一步,漱口净手。请经时,经本要夹于食指和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凡请经像当齐眉。我们平时诵经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拿这个经以后,先举齐眉,然后再翻开佛经。这是顶礼法宝。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比如说在路上,拿着经书的时候,像刚才那位师父那样,双手拿着经书,然后平胸。捧经书遇到师父时,要双手捧经,高举齐眉行礼,念阿弥陀佛。这是持经。

然后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怎么样吃饭。据义工反映,我们今天中午和晚上,在斋堂吃饭,还没有给大家讲过堂的规矩。好像中午的时候,义工反映还挺好,说:“师父,今年感觉都不用给他们讲规矩,他们吃饭吃得挺好,一点动静都没有,还基本上没怎么有剩的。”等到晚上就不行了,晚上尤其是女生,吃不下去的,剩的什么饭呀菜呀,藏到桌洞里面,其实这样很不好。你还不如大大方方地,把剩饭剩菜搁那,我们还能给你处理掉。但是呢,在寺院吃饭,是不允许剩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教给你们在寺院吃饭的规矩。

在斋堂里吃饭同样不讲话,碗里饭菜全部要吃干净,不能剩。因为寺院的饮食是十方善信的供养,来自于大众,我们就要珍惜,不要浪费施主的每一粒粮食。斋堂里有专门为我们服务的义工叫行堂,不需要每个人自己去盛饭、盛菜,我们坐下来等就可以,有行堂的人来为我们添饭、添菜。

在斋堂里面有三个职务可以说话,我们叫两句半话。所谓两句半话就是方丈和尚可以讲话,方丈和尚在斋堂里讲话我们叫表堂,他会讲一些开示,或者是讲通知,这是一句话。方丈不在,在吃饭的时候发现有不遵守规矩的,破坏规矩的,僧值师父可以随时地讲,这是一句话。半句话是行堂的,为我们服务的人,可以轻声耳语,不可以大声讲,这就是斋堂里面的两句半话,其余的所有的出家众、在家众都不可以讲话。

早上和中午吃饭,尤其中午一餐在寺院是很重视的,要念供养咒和回向,晚餐呢就很随意,我们把晚餐叫做药食。因为晚上有的师父不吃,过午不食。饭前念的供养咒,早斋和午斋最后一句有不同,你们看营刊上的二时临斋仪。早斋写的是:“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粥有十利,是哪十种利益呢?吃粥有十种益处,第一资色。这个“色”,你们不要以为是社会上那个不太好的“色”。在佛教里面,色指的是色身,我们这个身体,有形的东西。资色,滋养我们的色身。第二增力。补益衰弱,增长气力。第三益寿。第四安乐。第五辞清。第六辩说,滋润喉吻。第七消宿食,温暖脾胃。第八除风。第九除饥。第十消渴。这是粥有十种利益。我们现代的人啊,早上不吃早饭,很多人的脾胃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所以你们在学校里面,一定要注意早上要吃早饭。

这是早斋的时候念的,午斋呢?午斋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三德呢,它指的是食物所具备的三种德能。一个是轻软,一个是净洁,一个是如法。这是我们寺院里面,算做饮食,要具备的这三种品德。六味呢,苦、酸、甘、辛、咸、淡,调配变化,滋味得宜。用三德六味呢,它是形容我们的这个饮食啊,调配得很好。味道很甘美,很适宜。

念完供后,我们就要正式开始吃饭了。我们斋堂中间方丈和尚座位的背后有一个叫五观,我们吃饭念过供养咒以后要做这五种观想:一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是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第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也就是说我们吃这个饮食是为了滋养我们这个色身,因为有好的身体才能修道,所以我们吃饭要有正念的观想,不是贪食物的好与坏,而是把它当作药用,来调整我们的身体,有更好的状态来修行。

现在大家看到我的桌子上放着两个碗,我们一般斋堂里面摆碗是这样的:两个碗在没用之前全部放在桌子上边缘,筷子在下边,是这样一个摆放。在吃饭之前都会先念一个供养咒,把我们所有的美好饮食先上供十方诸佛菩萨,然后再用。念过供养之后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先拿筷子,在拿筷子时候,筷子是一头细一头粗,先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拢将筷尖一头轻轻压起,另一头自然会有空隙就弹起来了,之后再用另一只手拿起来。拿起筷子以后,我们将添菜的这个碗先拿起来,用左手托碗,这边是用筷子把碗担住,托起来,添菜的碗放在左手边,添饭的碗放在右手边。将添饭或者早上添粥的碗托起来,拿碗是四指在下,拇指卡住碗边,碗要端起来,现在早上吃粥时可能特别热,可以托菜碗,一定要托一个碗在手里。这个姿势好比一个龙的嘴含着一个珠一样,叫做龙含珠。因为出家人吃饭都是用钵,我们保护这个钵要像保护一颗宝珠一样,因为这是我们出家人的饭碗,把这个碗打掉了我们吃饭的东西没有了。吃的时候,因为筷子一直向下,这个动作叫做凤点头。(师父示意)吃的时候夹菜一定要用碗接着,以免掉在桌上。如果没有吃饱,可以把你的碗放在桌子前面,看见我们行堂的过来,是粥也好,是菜也好,你就把那个碗推出去,因为在斋堂里不讲话,所以一切用动作来示意,筷子在碗里竖起来就表示要吃干的稠的,那么稀一点的呢,筷子在碗上横着划一下,这是吃稀的。那么吃的量多少呢,用筷子在碗里比一个部位,哪一个地方,那行堂的就知道,添过以后碗就拿回来。我们一般在早上吃粥时会发一个馒头,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师父们吃馒头会把它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掰开。这对我们出家人的威仪是很重要的,因为吃一个馒头要张很大的嘴,很不好看。所以把馒头要掰开,掰开以后呢,吃到最后还要剩一块,剩一块是用这一块把添菜的碗里油擦干净,不要有残余的油剩下。同样我们吃过饭后要用开水,要把碗洗一下,还要喝掉。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也要这样。吃过饭以后,将两个碗要摞到一块放到桌子上面最边沿,用筷子比一下,把碗和桌边比齐,然后把筷子并拢以后放在右手边,筷尖和桌子前边沿是一条线。

这是讲我们在斋堂里怎样吃饭。另外在斋堂里坐的时候不要翘二郎腿,不要把脚伸出去,因为我们的桌子是没有挡头的,伸出去要影响到行堂,所以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坐好,不管你吃得快与慢,先吃好的就把碗放出去,然后静坐,等待着结斋,也就是吃饭结束。僧值师看大家吃得差不多了,就会站到中间,吃饭会结束。吃饭结束我们还要念回向,要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供养我们饮食的斋主,为他们祈愿,然后再依次出斋堂。

再有一个注意呢,是日常的称呼,对出家僧尼的称呼。僧是指的出家男众,尼是指的出家女众。在寺院里我们见到出家人或者营员之间见面了怎样打招呼,见到出家人都是合掌问讯,或者说一句“阿弥陀佛”。不说“阿弥陀佛”就是合掌也好,以表示对僧宝的恭敬。对出家人的称呼呢?知道名字的可以叫某某师父,或者是某某法师,不可以称某某师,也别随便见到个师父就叫大师。大师,是教界的长老,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力的高僧才称得上大师。和尚呢,这个称呼是很尊贵的,整个丛林,一个半和尚,一个和尚就是方丈和尚,半个和尚是首座和尚。住持退居后,可称为老和尚。如果不知道名字的,你就叫师父。你想知道他的名字,你可以问:“请问师父上下?”“上下”就好比世间人说“您贵姓”。不能说,师父你叫什么。于大德前不可称我字,而自称后学、门生、末学、学人、弟子、学生这一类。要想顶礼师父,出家人在行走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在睡觉的时候或者有病卧床的时候,不礼拜。这几种情况不礼拜。如果师父没有什么事情,我们想礼拜,知道师父的名字,就说顶礼某某师父,或者顶礼法师,或者顶礼师父,然后拜下。如果师父说“问讯”就是“鞠躬”,或者说“一拜”,我们就依教奉行,就问讯或者一拜,不要接着拜,要听招呼。如果在有佛像的地方,顶礼师父要向着有佛像的地方,一定是向上,好比师父面对佛像,你在佛像这边,不要背对佛像来礼拜,要向上,但是你在礼拜的时候可以说一句:“顶礼师父。”那么师父就知道是礼拜他,不是在礼佛。我们营员与营员,或者居士之间,同样也可以合掌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归投、归敬的意思。我们一般说“阿弥陀佛”这一句,四个字,就代表了一切。我们见面打招呼“阿弥陀佛”,然后合掌就可以。

如果请问出家师父常住地点。你不能问,师父你在哪个庙里住。应该说,请问师父宝刹在哪?然后是师兄。有很多在家人称出家人为师兄。打个比方说,假如我是净慧老和尚的徒弟,然后有的人是同样在老和尚座下受的皈依,他就对我说,我们都是师兄弟,都是净老的徒弟。不是的。在家的佛教徒呢,互相称师兄,但是跟出家师父一起,不要称师兄,一定是称师父。这是称呼上面,大家要注意的。后面还有禅修的内容,就不展开讲了。坐禅,你们下来会有单独的课程,教给你们坐禅。

好了,我们今天的学习仪轨,马上就要进入结语了。这个结语呢:“古德先贤,创制仪轨,条分缕晰,即以便于有志斯道者,随宜遵守,免入迷途也。”这就是古德先贤,创制仪轨的意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希望大家,在日后的生活中,都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好,感谢各位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