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禅修 明海大和尚

(2015年7月22日晚于普贤阁)


各位营员:

今天晚上,我们的主题是禅修。我们先看这样一个视频。为什么要请你们看这个资料呢?因为这个资料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野。透过这个视野,一方面我们看到佛教里面东方文化的禅修,在今天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它的价值以及它在世界主流文化平台上受到关注和运用的情形。透过这个视野,我们感受到这一点。透过这个视野,我们还能够更直接地了解、认识佛教。看这个片子,有这样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我觉得对于各位——你们多数是90后,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引起你们去关注的。有时候,我想我们这个地球很奇怪。比如说,我们的大脑分左右脑,我们这个地球也像一个人的脑袋一样分东西半球,而且,奇怪的是,这个东西半球的文明还具有截然不同的性格。我们看这个地球文明在最近几百年发展的一个特征: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自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到现在已经将近四百多年了。在这四百多年里面,地球文明中的强势文化是西方的,强势话语是西方的。以西方为主导,包括了科学技术,包括了社会的经济运转方式,甚至也包括了社会的管理运作模式,比如说政治层面的和一般社会管理层面的,这都是外在的现象;深入地看,甚至也包括了观念的、概念的、思维方式层面的。所以,过去这三四百年,西方文明是主导。

由于近代工业革命,西方文明飞速发展,形成了一种欧洲中心主义。这个中心不光是地理的中心,也是精神中心,就是认为文明的价值最核心的在欧洲,就如同中国在古代相信中国是地球的中心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自信甚至傲慢,第一次在欧洲的精英阶层开始动摇。因为,第一,他们看到他们的文明——他们很自信的这个文明,没有阻止一场导致几千万人丧生的大屠杀;第二,他们也看到他们费很多精力所发展的科学技术,固然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很多利益,但也为大屠杀的“高效”提供了工具、提供了便利。然而,事隔二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发生了。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点不一样——我们一般在政治层面的表述是不一样的,这点你们学过历史的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球性的,是真正的世界大战。但是在欧洲的范围内,他们也看到同样的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这次对他们的震撼就更深了。所以,大概二战以后,西方文明中的这些精英阶层就开始更多地关注、研究东方的文化、东方的哲学、东方的智慧。

到了上个世纪末的时候,虽然没有世界大战发生,但是整个地球人类生存所遇到的全球性的挑战更为凸显。而导致这种全球危机,在多个领域出现的核心因素,都离不开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所形成的那种经济模式导致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观念的改变等等。这种全球范围内的挑战,你们都熟悉,比如说环境、地球的承载、资源能源的枯竭,比如说战争、核战争的威胁。到了现在,大家也都听说过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发展,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因为它从根本上挑战了人类生存的伦理。我们是人,人有人的伦理。然而,人类的伦理可能在基因工程技术面前,受到了威胁。
现在,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刚才的视频里面,也讲到信息沟通很方便。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心也更难得、更不容易静下来。所以,我概括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碎片化,当然价值观好像也是去中心化。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信息碎片化,同时信息沙漠化,很多信息真假莫辨。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其实这种改变对我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这样一个时间,我感觉到好像在西方世界,不仅仅是精英阶层(所谓精英阶层就是像哲学家、思想家、一些顶尖的科学家),同时西方的主流社会、主流人群,都已经开始关注东方文明中的智慧,像是一种集体的时尚、集体的兴趣、集体的走向。

大家知道,东方最大的国家是中国。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很多内容,包括儒、释、道、周易等等,在西方主流社会空前地受到关注。他们不仅仅是学习研究,甚至是运用、推广,而且在推广运用方面有很大的成果。那天,净因法师讲的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叫卡巴金,他就是把佛教禅修中的正念这个修行方法技术化、模块化,把它变成一个培训课程,然后由浅入深,普遍地运用在医疗领域、心理咨询领域,包括运动员培训等等。我们知道,西方文明他们很擅长量化、可复制、可重复,然后可监测、可检测,有可监测的结果、效果。卡巴金的正念培训,全部是以这种模式进行的。现在,他们也到了中国,也在中国办培训班,收费很高,反过来挣了我们很多钱。

实际上,挣我们很多钱的不光是卡巴金——卡巴金他也没有挣太多钱,你们没有发现,挣我们好多钱的是好莱坞。好莱坞只是用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概念,然后把它演绎成一个故事,做成片子,放给我们看。《功夫熊猫》,那有什么稀罕的?《星际穿越》,看过吗?(营员:没有)我们中国人说:“天上方七日,人间已千年。”这在我们来说是ABC啊!当然,《星际穿越》运用了那天潘校长讲的现代物理学的成果。潘校长那天讲课,讲到那个虫洞理论。其实,这个概念,在佛学里面、在东方的智慧里面一点都不稀罕。什么叫虫洞理论?你们看过《封神演义》吗?比如说,我现在要到美国去,要先到首都机场坐飞机,是吧?但在虫洞理论里,是不一定的。我在这儿坐着,从那边“嗤”就出来了。《封神演义》就是这样的嘛。你在这个地方消失,在任何一个地方消失,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其他的地方。这是因为空间、时间可以弯曲,它是一个面团,可以揉啊!所以,我们不断地感受到,西方的科学家现在好像慢慢慢慢地走到一个跟东方要接轨的地方。当然,东方的智慧是那样一种表述的方式。

所以,这就是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在这个节点上,东西方文化在交融。这种交融,我相信一定会催生出地球文明的新境界。为什么?比如说,我们讲“正念”。我们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我修行正念,我很有体验,但是我很难用语言对你传达,我很难复制,我只是会说:“啊,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这就是说,东方文化有自己的弱点,我们有自己的弱点。但是欧美人,尤其美国人,我发现,他很擅长把这些不可说变成可说,不可复制变成可复制,把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变成一个流程、一个模块用于教学。所以,他们有他们的优点,他们有他们的长处。这两者一交融,我相信,会催生我们世界文明的新境界,会在我们的社会生活、社会管理层面,在我们的观念、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乃至在一些技术层面,产生一系列的新生事物。

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个人,他的成功一定是要来自于创新。你要抓住社会或者是某一个领域发展最前沿的一个创造点、一个突破点,你在那个突破点上有突破,那么别人就只能跟在你后面走。最近这么多年我们都知道美国占据了一个创新的制高点,就是IT。没办法!他们说,比尔?盖茨走路的时候,如果有一百美元掉到地上,他都不会捡,因为他捡的那个时间浪费了好几秒钟,而那好几秒给他挣的钱远远多出一百美元。这是没办法的。我们整个地球好像源源不断地都在给他们交钱,就像你们把手机拿出来就在给移动和联通交钱一样。有一个移动的信徒,有一次来看我。当时正好有一个短信来,我把手机掏出来,我说对不起,我给你们交一下费。现在我们把电脑打开,就在给美国人缴费。这是事实,一种垄断。

因此,我想跟你们讲,你们现在很年轻,通过这个《禅修与觉性科学》的视频,你们一定要敏感,敏感这个时代它最新的脉动,这个世界文化、文明、社会发展最新的脉动。在这个视频里面,我们看到这种脉动了。这种脉动是什么?渊源于东方智慧、东方文明的禅修以及禅修基础的技巧,在一个去宗教的背景下开始进入我们这个世界的主流生活中。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现在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在一个无形的污染特别多的时代,我们的心很难静下来。我在寺院接待了很多来自于各个领域的人。很奇怪的是,特别是最近两年,很多人虽然身份不同,但是都问我同样的问题——怎么样把心静下来。你们有这样的问题吗?(众答:有)我还以为你们没有呢,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心静不下来?这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竞争——男女老幼、不同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竞争、压力有关。与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有关。因为交通比以前发达,信息传输比以前发达,就造成了节奏加快。除了这些之外,也与我们整个地球的磁场现在不怎么好有关,有很多看不见的电磁污染。连我这样一个和尚到禅堂来,都会拿着手机。我总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互相之间联络越来越方便,就会在别的地方付出代价。人其实也是一种动物。虽然是高级动物,但那些辐射——wifi的辐射,不会影响吗?都会影响我们的。所以,我们越来越难以静下来。当我们都感觉不容易静下来的时候,那能静下来的方法就会走俏。就像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得了一种感冒,那么能治愈这种感冒的药一定会走俏。这种感冒就是——我们静不下来,能治愈这种感冒的药就是——禅修。你们现在要赶紧批发禅修的“板蓝根”,预防静不下来的这个“感冒”。我想你们在夏令营、在寺院来学习禅修,就是在批发这个板蓝根。有了这个板蓝根以后,你自己不怕感冒,也能让身边的人抵御预防感冒。当大家都感冒的时候,也许你还能发财。

所以,我们要在这样一个视野上,通过这个视频,给大家一个观察。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是说,也许你们并不需要深入地去掌握禅修,以成佛为目标、以跳出轮回为目标,去掌握禅修。我想你们首先应该以能让自己静下来,修复自己身心的整合,然后激发身心的潜能、创造力、灵感、创意为目标。坐过禅的人,都会有体验:坐了禅,感觉好像洗了澡一样。这个洗澡是心理上的洗澡,不是身体洗澡,但身体也有像是洗澡那样很清新的感觉。

我去年到德国去,在那边主持禅修,参加的都是欧洲人。我看到欧洲人对禅修的热爱,参加禅修的人之多,让我很受震动。我举个例子让你们来理解他们对禅修的热爱。今年三月,德国有一个学禅修的朋友要过生日——九十岁生日。他坐禅有五十多年了,跟我们有很好的关系,我在去年访问的时候就不经意地答应他去了。正好三月份我要开个会,在开会以前我可以短期去。我告诉他我去的时间很短,只能是待两天。他们是个禅修中心,在一个天主教废旧的修道院里。他们知道我只待两天,就跟我说:那你带我们坐禅一天吧。你们想象一下,我从北京飞过去,时差,很累啊。他们也不放过我,让我带他们坐禅一天。大家可以想象他们这种热爱。

去年,我在德国,他们请我给中学生讲禅修。我到达那天,正好是世界杯足球赛德国对法国,然后德国队1:0。第二天我给中学生讲禅修,就用足球赛给他们讲,他们很多人脑子里可能还装着足球赛,然后十分钟的静坐。这些中学生都是大概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少年,正是最好动的年龄,居然坐了十分钟。开静以后,这些中学生就坐在那里不动了,很陶醉于那十分钟的宁静。我心里想:这不得了啊,德国人。他们的老师感到非常意外,也非常感动,说我们必须向学校的校长建议设立一个quiet room——就是禅修室,让学生在里面不要说话,静坐。现在,在美国哈佛大学,有十二个地方每个周末提供给学生静坐。据说——我没亲自见过,美国一些机场会有地方作为quiet room,进去以后不说话,静坐。

所以,这个视频所提到的这个视野,我希望特别引起你们的关注。作为21世纪的公民,在一般性的身心健康、身心保健的层面,你们要掌握禅修、掌握禅修的核心技术。这是这个视频的第一个视野,希望引起你们的注意。我们是中国人,佛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了解、掌握、体会,现在不一定是先进的。五六年前,当时也是在德国的大学,他们说,你们中国在海外做孔子学院,为什么不做佛教学院?所以,在他们心里,中国也是佛教大国。因此,当我们跟他们接触的时候,他们也会认为你很懂佛教。但是我们真的懂吗?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这是一个视野。

第二个视野,我想说这个视频也帮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佛教。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静坐,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后来又跟大家分享他的觉悟,因应不同的需求,帮助大家提高觉悟,于是佛教出现于世间,构成佛教的佛、法、僧三宝。释迦牟尼佛的觉悟,是佛宝;他讲的法,就是法宝;有人追随他出家、实践他的教法,就是僧宝。今天在世间,我们也能看到寺院、佛像、出家人、经书,这些都可以碰触。这实实在在的一切,是佛教作为一个社会实体的显现。打个比方,就像你在街上看到一个麦克风,你要了解它是干什么的。佛教是卖什么的?当然是卖佛法的。

比如说,你是卖什么的?我是卖iPhone手机的。我们要进一步问,这个iPhone手机它最核心的是什么?那么,现在我们也要再进一步地问,佛法最核心的是什么?禅,禅修。禅修是什么?因为道家也有禅修,他们也打坐。那天有个营员提问瑜伽,老师没有正面回答。瑜伽也有打坐。那佛教你开这个店的核心是什么?所以,禅修不只是盘腿打坐,盘腿打坐只是一种形式。至于它最核心的东西,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听起来确实是不像宗教,而像科学——可以说是生命科学。佛法最核心的东西,如果用哲学语言来表达,就是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的方法,可以说是禅修,也可以说是禅。

禅,即静虑。比如静坐,进入深度的宁静,在其他的东方宗教里面也是有的。释迦牟尼佛离开王宫出家修行,也跟随当时坐禅境界最高的人学过,而且他也达到了禅修的最高境界。那么他所达到的这个最高境界的根本特质是什么?其根本特质只是一种生命暂时的宁静。释迦牟尼佛到达了当时印度禅修最高的那个宁静,但他知道他生命的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我们要注意,禅修里面有两个基本元素。第一个元素就是宁静或者专注,在禅修的术语里就叫“专注”、“止观”。在专注、宁静的这个领域,佛教的阐述并不是独有的,别的宗教特别是东方一些宗教也有。印度在佛陀时代也有好多修行人,也能达到很高的宁静。那我们要问了,释迦牟尼佛他达到了很高的宁静,为什么不满足呢?因为他要继续去探究,最后达到开悟。他开悟的核心的亮点是什么?很显然,并不是一种身心暂时的宁静。

大家现在有没有观察,在身边有很多人,如果你去请他了解佛法,他不愿意,没有太大的动力。原因是为什么呢?他会跟你说,我现在很好。其实他的好是暂时的,是在具备了一些条件的情况下呈现的相对的宁静。只能这么讲吧,其实连宁静都谈不上,只是相对的安静、安稳。然而,这些促成他安稳的条件都是变化的,有很多前提。那些支持他安稳的条件一旦变的话,他有可能就会失去他的安稳,失去他的宁静。我用这些浅显的例子告诉大家,宁静并不是佛教的卖点,佛教的卖点是智慧。智慧是什么啊?智慧其实就是认识、认知。这个实际上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众生的心性中都存在着。而暂时的宁静,在禅修的术语里叫“专注”。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每个人的心性里都有这两种形式。

专注是什么?是稳定性。比如,你要上课、你要做一件事、你要听我说话……,都是要一定的专注。如果失去这个专注力,你可能难以为继。不过要注意,现在有一种病,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我们正常的人,没有这种病的人,其实都有基本的专注力。每个人心性里都有这种东西,而且不同的人专注力可能还不一样。正是由于不一样,所以你才在大学里上学,他也许在街上卖西瓜或者做搬运。在这里是没有贬低人的意思,只是说人的心性、素质在专注点上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是什么?第二个就是了知。我说什么,你专注地听,然后你知道我在说什么。这是我们心性内在的一种品质。这个在佛教里叫“智慧”、“清晰”。我们内在心性的两个品质,在佛法里可以通过禅修去训练、去开发、去发展。所以,禅修并不神秘。另外,你们也千万不要把禅修理解为一种功夫——练的一种功夫。比如我练一种抗打的功夫,练了以后拍砖、拍砖……(众笑)禅修不是,禅修最后的结果其实只是一个“明白”。你的心越来越明白,根本的明白,实际上是明白你自己,认识你自己。所以,全部佛法的修行,也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上,就是认识你自己。

如果是学过哲学的人,他会觉得这句话好熟悉啊,苏格拉底好像是讲过这么一句话吧。而且苏格拉底还说过,关于左脑的那些知识,他都去审查,审查到最后发现,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苏格拉底说,最终他是要把你引导到,你承认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这跟我们东方的文化何其相似啊!但实际上,西方的哲学后面的发展还有很多分化,就是说,它的这种路线也并没有一直影响他们的文化。

因此,我们回来说佛教的禅修,它最终不是让你去培养、训练一种功夫,甚至也不是让你去培养一种能力。如果你一定要说是能力,那也是我们内心本具的能力,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有的认识一切事物的真相(佛学叫实相)、认识你自己的心性的能力。

佛学对诸位来说,也许显得有点隔膜或者是高深。其原因,首先大概是有好多术语。作为这种认识事物——如实地认识万事万物的能力,叫般若,Prajnā。佛学的般若智慧,就是智慧,就是大智慧,就是如实的认识事物的真相的能力。这就是禅修。如实认识事物的能力,每个人都有,一点都没有缺少。修行的过程,只是去发现它。在这个《禅修与觉性科学》的视频中,有一个英文词,你们听到了吗?叫“mindfulness”。这个英文词,是英语世界翻译佛学“正念”的对译。佛学里的“正念”,对译成英文就是“mindfulness”或者“mindful”。mindful是很正念,具足正念。Mindfulness就是正念这种心理品质。那么,正念这种心理品质是什么呢?比如说你现在坐在这里,有没有腿痛啊?它痛,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我好痛,我想动,动吧,没事!(众笑)然而,修行的人,不是这样。修行的人,是我“知道”很痛,我“知道”它痛。大家注意这个“知道”。“痛”是一个概念,是一个词。你跟师父说,我痛,或者我很痛。其实,我还是很隔膜的。如果我没打坐的话,我会想,大概跟我牙痛的感觉差不多;或者我会想,可能跟我头疼差不多;或者跟小时候医生给打针,就那么一下,差不多。其实你的腿痛,在你自己来说,你现在也是习惯用这个概念,说“它痛”。它这个痛是怎么进行的?它有没有变化?它有没有强度的变化?打个比喻,你看这个灯,我说很亮吗?你们说,很亮,这个灯很亮。你们就会这么认为。其实,你要是用仪器检测的话,它是振动的,它的亮是波动的。你的痛也是这样的。你身上发生的事,你说你知道,其实你并不知道,你没有深入了解你的事。

所以,禅修的人呢,正念的修行特别简单。心像个灯泡一样。正念的修行,就是要把我们心的观照收回到当下。此时此刻,通常我们会先从身体入手,以身体作为一个支点、为一个据点,来把我们的观照安住在身体。现在你们腿痛,我们就以痛那个地方为支点。痛的这个部位也许很大,那就找一个最痛的、最痛的地方为支点,然后深入地“知道”痛。这个“知道”不是概念的知道,而是直接的知道;不是左脑的知道,而右脑的知道。这就是正念。在生活中,你走路,你吃饭。吃饭的正念是很重要的。在寺院里面吃饭“食存五观”,就是要保持正念。在吃饭上出现问题,都是没有正念。你的身体也许不适应某一种食物,由于贪欲的诱惑,你没有用正念的灯照到它,你被它牵制了,你吃了身体生病。在吃饭中的正念,今天简老师用的那个词叫“觉省”,这个词很好。你也可以说醒过来的“醒”。在吃饭中保持一种正念觉察,“知道”我在吃,“知道”我需要什么,“知道”我不需要什么,“知道”我够了。因为我们心理层面的欲望,往往跟身体的需求会有很大的差别。而我们过去养成的一些习性,使我们往往觉察不到这之间的距离。所以,我们吃饭一定要有正念。

我们的心、我们的情绪发生波动,我们也可以用正念来观照。你遇到一件事,这可能包括我在内,也许突然事件发生,让人很恼火。那你就在那个时候把你的注意力,拉回到你的恼火,看你的恼火在哪里:在剧烈急促的呼吸上?在心胸的紧绷上?在脑袋一下发热上?……你可以把注意力拉回来,看着恼火。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用正念去对待。

大家不要小看“我知道腿痛”这句话。其实,这句话就说明你是佛,不是木头。如果你把这个柱子踹一脚,然后你问它知道痛吗。它是柱子,跟我们不一样,只有我们知道痛。我们生命里面的真理,其实特别简单。知道痛,这其实是你生命中的一个奇迹。有的人说:“我很烦!”这也是一个奇迹。你还知道你烦。你能知道烦,这就是一个奇迹,这是生命中一个最基本的奇迹。但是,往往我们忽略了。

我跟你们讲一个我在禅修中碰到的案例,让我很震撼。今年年初,我们办了一个禅修,是给石家庄一些学心理学的咨询师。他们都是通过了咨询师的考试的。禅修中间有小参,就是每个人单独跟我讲他们的收获。其中,有一个学员,我平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我问他坐了几天禅,感觉怎么样?他说感觉很好。我说好在哪里啊?他说我知道我的腿痛了。啊!我很意外。他说,也许师父你不相信,以前我的身体不知道痛。我说,那不可能吧。为什么呢?这本是一个心理学现象,但是现在这个心理学现象变成生理学的了。

后来我跟他谈话。原来他的父亲是右派。右派在那个时代是社会的底层,是所有人都可以践踏、欺负的。他们家的子女也受牵连,而他又是老大。你们想象不出来,他们在街上走,就有很多小孩子围攻他们或者骂他们。在学校里面,会受到歧视;在社会中,更是处处受到歧视、欺负。所以,在他的心里面,就建立了一个防卫机制(在心理学上叫防卫机制)。比如说,你打我,我有一个反应,我可以躲开,对吧。但是,如果我躲不开了呢。我躲不开,我可以麻醉自己说,我不痛,我不知道痛。这就是一个防卫机制。这样,他就慢慢变得木了。这个木,实际上就是神经系统的一个变化。在医学上,不知道怎么解释它。他的不痛,就是一种迟钝,对痛、痒的感受迟钝了。通过这种迟钝,来达到自我保护。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不正常。

禅修坐了几天禅,他可能把这种深度的防卫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紧张松开了。注意,这个人很正常的,你要跟他在一起,你没办法发现的,他就是在这个点上有问题。通过静坐,他好像触及到深层的紧张,松开了。松开的结果是什么呢?松开以后,他就知道痛了。所以,他很高兴地跟我说,现在知道痛了。他这个话,当时让我心酸了好久,很难过。

这是一个视野,帮我们观察我们的生命,观察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的问题,可能在于会很快就认同了一些现象。痛其实是可以观察的。你知道痛,你可以观察它。比如说我现在很愤怒,愤怒也可以观察。你说我的腿痛,腿痛是一个感受——身体的感受,在佛学里面叫“受”。所有的“受”,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它不是你。
因此,佛法的禅修,你们在生活中运用的时候,首先要树立几个基本的信念。

第一个基本信念是什么呢?《心经》的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我们要树立的第一个信念。“五蕴皆空”,我把它翻译一下。你的肉身不是你,你的感受不是你,不要认同它。“受”是感受。“想”是什么呢?“想”是概念。我一说概念,你们想到左脑,其实还包括右脑的那个形象、图画。比如你说这是什么?我说这是桌子。这是一个概念,它是类比而形成的,这叫“想”。概念不是你。古代的禅师有这样的公案。比如,他喊:“明海!”然后我说:“哎!”禅师说:“我叫明海,你答什么话啊?”所以,“明海”只是个概念,只是个名,不是你。“行”是什么呢?“行”就是各种各样的心理情绪、心理现象。佛学里面关于我们的心理现象有很多分类,有好的,有不好的,也有中性的。各种的心理现象,比如说骄傲、傲慢、谦卑、惭愧等等,就叫“行”,行动的“行”。为什么用“行”这个词呢?因为我们的心理现象有点像流水。就如昨天有位同学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第五个叫“识”。“识”就是辨别。那么,这五个里面,第一个是物质,就是色身;后面四个是精神,心理层面的。注意,精神层面的四个并不是绝然分开的,只是在某一个点上安一个名字,这个、这个、这个……为什么安名字呢?是为了帮助我们修行。因此,第一个信念,你们要树立什么?肉体不是你,你不要认同它,然后感受也不是你,概念不是你,各种心理情绪、心理现象不是你,还有那种辨别、分辨的能力也不是你。

第二个信念是说所有我们这些生命现象都是可以观察的。第三个信念是所有这些生命现象在观察中都可以发生转化,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各种的思想情绪,包括色身,在我们对它保持正念的观照的时候,它会转化。这一点很重要。刚才我说你们腿痛吗?你们说,腿痛,我知道腿痛。如果你深入地知道、深入地了解、观察腿痛的时候,你用这种态度——客观的观察的态度对待你的腿痛,你会发现那个痛的感受会变化。愤怒也是一样,所有其他的情绪也是一样。这里有一个很奇妙的反馈和转化的机制。如果你现在很伤心,你反过来观察你的伤心,试试看,你纯然客观地观察你的伤心,过一个时间段,它会减弱。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达:所有生命的现象,当我们以纯然客观的态度观照它的时候,它会因为我们的这种观照而发生转化。刚才说你腿痛,你知道你腿痛。也许你会说,我知道我腿痛,它还是痛啊。不然,其实你知道它痛,你真正深入地观察到它痛,痛会发生变化。不过,这个变化不是马上发生的,它是要有个时间的。情绪是最典型的。如果你心里一个情绪、一种心理现象出现的时候,你纯然客观地观照它,用不了很长时间——我想大概两三分钟吧,你会发现它发生变化了。这个变化不是强化,一般来说不是变得越来越强,当你冷静地观察它,它会慢慢地减弱。

我讲了三个基本信念:第一个是构成我们生命的要素,你不要认同它,它不是你。第二个是所有的生命现象可以作为对象被观察,你可以观察它。这两个意思接近,其实你观察它的时候,就意味着它已经不是你了。第三个是在观察中,它会转化,会蜕变。这就是佛法的禅修,是禅修最核心的,不管你用什么方法。

还有一个问题,比如你们会说,它确实很痛,我也想观察它,但我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我想观察,但是我的心跑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观察,需要基本的专注力、基本的定力。而这个定力和专注力是可以培养的。明影法师教给你们的数呼吸、观呼吸,就是培养专注力的一个方法。这种观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慈心禅就是一种观。其实,在当下的每一个时刻,在生活中,你反观自己,那都是禅修。你们不要把禅修局限在禅堂,局限在盘腿打坐。不过,盘腿打坐,我认为在一个时间段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帮助你强化你的专注力。有了专注力以后,你用它去观察自己,那就是佛法的禅修。

有了正念观察这个法宝,你们就不用担心了,也不用害怕了。因为生命中、生活中出现任何问题,你都可以用这种正念的观察先把自己站稳。让狂风暴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因为我有正念的中流砥柱、正念观察的法宝、正念观察的“岛屿”。这是一个比喻,正念观察就像海里、江河里的岛——佛经里叫“洲渚”,是我们内心的“洲渚”。当我们思想情绪的狂风暴雨、我们生活中苦乐得失的狂风暴雨袭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正念观察的洲渚或者岛屿上,得到保护,得到安住。这个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佛法的核心。

今天跟大家分享关于禅修,我们怎么在生活中去运用它。生活中的运用并不难,就是“看”。刚才我们用了“观”这个词,也就是“看”。现在我们来体验一个十分钟的禅修,看你们比德国的中学生是不是强一点。

好,现在大家盘腿——盘好,然后躯干自然挺直。挺直的要领是,最好不要压迫尾椎下面那个点,可以通过把身体往前倾一下找到那种感觉。现在,我们知道自己在柏林禅寺,在普贤阁,在禅堂静坐。我们现在把注意力收回到鼻端。在鼻端,正在发生的是我们呼吸的一进、一出。让你全部的注意力,在鼻端这里和呼吸连接在一起。呼吸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一旦我们的呼吸停止,生命就终结。我们曾经把很多的时间、精力用来去了解外在的世界,用在电脑上,用在吃喝上,用在服装上,也包括用在别人写的书本上,现在我们把注意力拉回来,用在我们生命中最贴近、也最重要的呼吸上。

和所有这些外在的东西比起来,呼吸的重要性,对你来说,难道不是超过了一切吗?为什么你不能专注于它呢?呼吸现在就是你自己。你从来没有这样在呼吸这一点上了解你自己、贴近你自己。注意它的出进,但是不要刻意控制它。

每一个当下,呼吸都在进行。我们把内心的很多概念、情绪、想法放下,回到鼻端,和呼吸连接,和当下融入,和最重要、最真实的自我拥抱,在鼻端,呼吸进——、出——,进——、出——,……它的运动很简单,只是进——、出——,但是,在这进出中,有很多细腻的变化,你能发现吗?只有足够的专注,才能让我们发现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这部分有很多奇妙处。当你的心跟它连接,自然会有很多奇妙变化。

好,我们就这样安住在鼻端的呼吸上。呼吸会自然变得深长。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不要刻意。全身是放松的,注意力只在鼻端的呼吸这个点上。呼吸自然深长,乃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和它连接了。(静坐)(引磬声)

好,这是结束的信号。结束的时候深吸一口气,慢慢呼出。我感觉你们都静下来了,是吗?(众答:是)对,很显然,你们比德国的中学生要强很多倍。未来的几天早上,明影师还会继续带你们静坐。希望通过今天晚上我跟大家这种漫谈,使你们能够对禅修更加有兴趣。另外呢,定的目标不要太高,先解决我们生活中一些最贴近的问题,情绪的问题,一些烦躁、烦恼的问题。我想这个就是最有用的,能让你们情绪更加平静,烦恼少一点,快乐多一点,就最好了。

   今天晚上就到这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