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禅寺与我们
2015-07-14 20:24:44

张日昇

编者按:张日昇教授三次率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的研究生们前来柏林禅寺参学禅修,深感禅学可以成为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的向导,计划每学期来柏林禅寺一次,并深感禅修能对目前浮躁的心理咨询行业起到镇定和升华的作用。今起,本站将陆续刊发张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在柏林禅寺的禅修体会。 


在《箱庭疗法》一书的撰写过程中,深感东方思想对箱庭疗法的影响。东方思想中所主张的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诗情、画意和渗透着的古朴而神秘的“生态直觉”,孔子的“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的感悟及对人生宇宙实相的精练概括,从儒家的“天人相类”“天人感应”,到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庄子提出的“心斋” “坐忘” “天乐”“无为”等,均使人达到真正的自然化——“天人合一”“无为”之道的精神境界,强调“天时、地利、人和 ”的深刻哲理,以及“平常心是道” 的知行合一、理事圆融、清净自性的全然启悟,这些也正是箱庭疗法最根本的治疗理念,也是箱庭疗法永远追求的至高境界。 


卡尔夫本人也深受佛教的影响,特别因为与藏族喇嘛有过密切的接触,为她开启了佛教象征世界的大门。其本人尽管没有正式参禅的体验,但因为有过与禅学大师的交流,对禅的精神理解颇深,影响了卡尔夫的治疗理念。 


我在箱庭疗法的探究过程中,也惊喜地发现禅宗中的自性与箱庭疗法所要达到的治愈目标的一致性,明示了箱庭疗法与东方文化、禅宗、佛法的渊源。 


一、箱庭疗法与禅 


禅宗是印度的达摩祖师东渡来华,将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达摩曾于少林寺面壁九年,传心法给慧可,世称安心禅法。在“禅”中,没有道义和信仰的体系,“禅”是生命的自发性,是意识的转换,转换人体验的方式。有人对其做了如下的界定:“禅”是目前状态的一种唤醒。它强调直接体验,反对抽象。综观种种定义,总结起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禅”是脱离传统,存在于经文之外的“直接传递”,二是“不立文字”,三是“直指人心”,四是探求人自身的本质,并有所悟。《达摩大师血脉论》中有门人问:“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达摩回答说:“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行。离此心外,觅菩提涅磐,无有是处。”而这种“心是佛”,即是对“自性实现”状态的体现。 


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慧能 (638~713)曾问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回答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为佛。”(《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这里,本心也就是自性。慧能在其“心性论”中也提到,佛心不二,自性即佛;佛性也就成为人心中的一种本性,人心即佛心,心性相同。 在研究禅宗的时候,我读到了《十牛图与十牛颂》(讲解见后),这是由十幅以牧牛为主题的图构成,寓意修心证道如牧牛,牛即心。从“寻牛”“见迹”“见牛”“得牛”到“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归源”“入禅垂手”,描述了一个整合自我、个性化的过程。


箱庭疗法关注的是来访者如何通过“心”的作用选择、组合、构造象征心象“心象”(image,又称为意象,也译为心像),创造人的内界的真实图景。箱庭创作的过程就是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交流的过程,就是人回归本心、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就箱庭体验过程来看,西方有学者用“心灵的默默耕耘”来描述,这恰恰符合禅宗中 “静坐冥想”的体验。 


二、与柏林禅寺结缘 


虽自觉对佛与禅学略知“一二”, 也体验过禅生活,偶尔现在也会一个人打坐,但也深感底气不足。因此,无论是同学们心理咨询的专业素养训练,还是个人成长空间的提升,都让我觉得很有必要带大家体验一下坐禅,这样就萌发了念头带大家去体验和接近禅的自在境界,也借此内省自身,感悟人生,与自己的心灵做一次亲密的接触与深入的沟通。2005年11月1日至3日,我带领所指导的北京师范大学与河北大学的36名研究生一行共37人怀着感恩、分享、结缘的心,前往位于石家庄赵县的柏林禅寺。 


柏林禅寺作为禅宗的名刹,建于汉献帝年间,原为观音院,是中国北方历史最悠久的观音菩萨道场。柏林禅寺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在佛教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生活禅”是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久闻柏林禅寺芳名四海,也访问过柏林禅寺的网站,去前身已随心飞到柏林禅寺,故柏林禅寺给我的感觉并不陌生。与方丈明海大和尚也已经有多次电子邮件和电话联系,尽管是初识,亦如同昔日的旧友重逢。在柏林寺的三天时间,在明海大和尚的关爱和教导下、在明一法师的禅修指导下,在各位法师、居士的照顾下,在柏林禅寺的生活和体验给我们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象。我和学生们体验了真实的“生活禅”,晨钟暮鼓、斋饭、早晚课、打坐、各种清规戒律无不让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凡夫俗子浮躁的心受到震撼和洗涤,使我和同学们与柏林禅寺结缘。 


我也有幸应邀给柏林禅寺僧俗大众做了“走进箱庭疗法 感悟心灵花园”的讲座。佛学与心理学的契合、禅的“观世音与观自在”精神与箱庭疗法治愈目标的如出一辙、佛家的修行及清规戒律与心理咨询“一只脚站在岸上,一只脚站在水里”以及心理咨询严格的规范和场面设定的相和、度化众生,让当事人有所觉悟,靠自己的修行和智慧来离苦得乐,而不是依赖于佛、依赖于菩萨的法理与箱庭疗法中强调来访者具有“自我治愈力”,咨询和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找回自我治愈、自我成长的力量也是相融相通的。 


聆听明海大和尚的禅修讲座并有幸对话,大和尚佛家风范,对心理咨询的鞭辟入里的经典解释,从中体悟佛学、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微妙而密切的联系,相信同学们都能体悟到这次难得的禅生活体验对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个人成长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在11月1日那天的晚课,僧值果慈法师的“你不知道一二吗?!”的“训斥”,确实有一种“棒喝”之下开悟的感觉。那种自认为对佛与禅学略知“一二”的自负心荡然无存。与大觉大悟大慈大悲的佛相比,我们是多么无知,不就是“不知一二”吗?感谢果慈法师那刻骨铭心的“棒喝”! 


三、潜心修业 


多年心理咨询和箱庭疗法的研究与实践,我越发觉得一个心理咨询师或箱庭治疗者的人性观、世界观是否自在要胜过其技术的娴熟,心理咨询师或箱庭治疗者由内而外所具的人文关怀,明心见性,世事洞明的人生境界才是治疗者最大的治愈资源。这也是我长期以来始终强调,在咨询过程中,最具有治疗功能的不是咨询技术,而是咨访双方之间发展出的相互信任、无条件接纳的咨询关系。咨访关系就是纯正的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从而让来访者在与人的相处中寻求到心理的最佳状态,体会生命的意义。这种疗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人际关系哲学。正如罗杰斯自己所言:“我开创的不是一种新的方法论,而是关于生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套独特的哲学观”。这无疑与禅学所倡导的人文关怀、明心见性、向内求功、观自在、寂静用心是极其吻合,也是咨询师需要倍加寻求和力求达到的境界。所以,我深感禅学可以成为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的向导,也寄期望柏林禅寺能成为我心理咨询、箱庭疗法潜心修业的场所,为此,我决意,力争每学期去柏林禅寺一次。如同有的同学所说的那样,这一定能对目前浮躁的心理咨询行业起到镇定和升华的作用。 


四、创立箱庭室 


在11月3日离别柏林禅寺之前,明影法师代表佛学院来找我,谈到对前夜我讲课的体会与大家的共感,特别非常希望能将箱庭疗法导入的想法,我感到为之一振!如果能帮助柏林禅寺中的河北省佛学院创建箱庭室,这也许会成为促进或协助法师们学习和修行的一种方法,或者可以说是辅助手段,当然也是功德的体现。为此,借由一颗感恩之心,我发号施令所有参禅的同学搜集玩具模型,帮助柏林禅寺筹建箱庭治疗室。在很短的时间内,共购置、搜集了3000余件玩具。 


2005年12月4日,我专程从东京赶回到北京并携徐洁、黄大庆、杜玉春、孙菲菲,带着我们所有同学的感恩之心,第二次前去柏林禅寺。佛学院提供了两大间房子和数个玩具架,在各位法师的共同努力下,佛学院箱庭室顺利建立。我也表示愿意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心理支持,期待将箱庭疗法用于柏林禅寺法师修行的辅助手段、佛学院的学员心灵感悟、咨询以及众多来到寺院寻求帮助者的心灵治愈。 


2006年11月18日至20日,我带领着北京师范大学和河北大学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共计44名同学第三次前去柏林禅寺。 


正是这样的“一期一会”,让我与同学们能够对“禅”有所参悟,并将这一粒感悟的种子深埋“万亩心田”,以期开花结果,为未来提供金刚般若无穷的动力。也企愿我们的小小箱庭能海纳佛之心性,因为这一粒沙一世界而结下无止尽的缘分,犹如佛法佛心普度众生的愿景。 


五、心灵的驿站 


离开了柏林禅寺,回归到了各自的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都有些恋恋不舍甚或有些伤感,但是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希望大家能把在柏林禅寺的体验教诲、佛学的精神与自身的感悟汇为一体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学的工作中去,在不净和不静的世界中把握当下,求得心理的宁静,修自己的心,成人生的果,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民众! 


人生是一段漫长但也短暂的、感悟的旅程,旅程上会有许多驿站,驿站远去了,在心灵深处的那些曾经经历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和发生的事件依然会久久地为自己的世界支撑晴空一片!柏林禅寺,我心灵的驿站,精神的所依! 


愿这些文字,能记录柏林禅寺与我·们这三次每次三天如同三世那惊天的震撼、动地的共鸣、动人的感叹、心眩的体悟并伴随着我们,直到永远! 


张日昇 合掌


                      2006年12月20日